欢迎访问爱发表,线上期刊服务咨询

高校教师工作计划8篇

时间:2022-05-30 22:17:34

绪论:在寻找写作灵感吗?爱发表网为您精选了8篇高校教师工作计划,愿这些内容能够启迪您的思维,激发您的创作热情,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高校教师工作计划

篇1

本学期从学校总体工作思路和学生思想实际出发,加强自身的思想素质和业务素质培训,抓好本班级管理工作,提高学生道德素质,努力使自已的班主任工作再上一个新台阶。

二、工作目标

1、教育学生成为一个正直,善良,智慧,健康的人。

2.营造一个温馨、和谐、自然的学习环境,让学生到了班里就象回到了家里一样。

3.教会学生学会生存,学会与人相处,学会付出和爱。

4.利用各种活动增强班级的凝聚力,让每一个学生都为班级而自豪。

5.关爱每一个学生,走进每一个学生的心里,成为学生真正意义上的朋友,为学生排忧解难,树立信心。

6.上好每一节课,认真抓好课堂纪律,让班级充满活力、积极、向上!三、具体措施

三、具体措施

1、学习方面

为使学生在学习上形成你追我赶的良好风气,同时针对四年级学生的年龄特点,制定以下措施:

(1)本学期,围绕“规范秩序”的学校工作思路,加强对教学常规的检查,要求班主任协助个人可教师做好教学常规的宣传、指导、训练工作,同时将班主任考核与学科质量挂钩,与语文、数学、英语三科合格率挂钩,班主任要组织协调好各科老师合理安排拉差补差人员和时间,朝消灭不合格率的目标奋进。

(2)建立健全评比制度,班里建立全方位量化评比栏,取名叫“我最棒!”。学生在某一方面表现好就可以随时加分,学生每得到20分,就可以换一月亮。随着红花个数的增加,表明学生在各方面都有显着的提高。这样,学生一学期的整体表现情况可一目了然。另外,班里还将定期评选“优秀小组”,对每个小组的学习、纪律、卫生情况进行评比,鼓励学生团结合作,培养集体荣誉感。

(3)建立本班的“学习小组”,前后位四个同学为一组,选出小组的组长。“学习小组”中的四位同学要互相帮助,团结协作,共同努力,才能取得好成绩,这一方法培养了同学们的团结协作精神,也是转化后进生的一条有效途径。四人小组的组长不是终身制,而是竞争上岗,谁的奖章多谁就担任,如果下一次评比你超过了组长,那就可以取而代之,这也培养了学生的竞争意识。

2、文明行为方面

为进一步规范学生的行为,让学生的日常行为也参与评比,具体做法如下:

(1)定期对学生进行“十个道德行为”的教育。

(2)利用“优秀小组”的评比,要求小组中的每一位组员都要规范自己的行为,齐心合力才能成为“优秀小组”。

3、卫生方面

通过三年的锻炼,学生能够打扫卫生,但不够认真仔细,为此我将采取以下措施:

(1)进一步对卫生小组长进行培训,指导他们如何分工,责任到人,增强小组意识,起到模范带头作用。

(2) 卫生委员和每天的环境小卫士分工明确,把教室内外检查整理干净,警告卫生习惯不良的同学,做好记录。有大问题及时向老师汇报。

(3) 综合各方面表现,结合卫生委员的记录,每周评选一次“卫生标兵”。

4、德育工作方面

篇2

1、在培训范围内的全体教师进行教学业务能力培训,特别是进行五步六动教学模式的推广应用研究,使教师整体素质明显提高,适应实施课堂改革的需要。

2、建立以教研组为单位的研究体,在教学实践中不断探索,不断总结,在教学实践与探索中不断提升教师的教育教学能力。

2、选拔部分骨干教师外出培训、学习,不断提升他们的教学品位,充分发挥他们的示范辐射作用。

4、以蔷薇工作室为载体,以青蓝结对活动为纽带,做好新教师的培养工作,使新教师尽快适应我校教育教学工作,为我校的发展积蓄力量。

二、主要工作

(一)逐步实现培训规范化管理

本学期,我校的培训要加强层级管理,就是各个管理层要各司其职,各负其责。培训管理主要有三个层次:一是校级决策层,校长是第一责任人,把握校本培训的方向,提供人、财、物、时、信等方面的条件;二是培训执行层,教导处的主要职责是在校长室的领导下,组织和开展校本培训活动,并通过管理扩大参与面,提高培训水平。具体做好五项工作:①建立相应的规章制度;②师资队伍建设;③组织培训;④负责培训效果测评;⑤档案建设;三是教研组备课组基础层,组长主要职责是:①动员组织本组教师参加培训;②主持以组为单位的教科研和集体备课活动。

(二)探索教师专业化成长途径

1、以教育博客为平台,加强教师自我反思。结合自我的工作经历与经验,利用学校现有资源,借助集体力量和个人一起备课、评课,全过程地研究、反思、改进。通过教育博客这一平台,强调内省式反思、交流式反思、学习式反思、研究式反思的方法运用,引导教师以教学后记、反思日记、成长自传、观摩交流、理论对照等形式加强教学前、教学中、教学后的自我反思。

2、教师集体同伴互助。本学期突出引导教师展开互助的三类形式:对话、协作、帮助。针对我校新教师较多的实际情况,学校以蔷薇工作室为载体,为青年教师创造必要的条件,使新任教师尽快适应和胜任教学岗位,不断丰富和更新学科知识;加强“师带徒”活动和“名师临摹”活动,以学科骨干教师资源共享带动其他教师共同提高。

3、加强专业引领,切实做到请进走,走出去。聘请教育专家、教研员、校内外有一定经验和知名度的教师,以“外请内招”的形式积极开展学术专题报告、理论学习辅导讲座、教学现场指导活动,学校指定各科教师阅读《新课程标准》,同时加强教师自学理论、独立思考,规定每位教师撰写读书笔记,以切实提高教师专业理论水平

4、加强教师读书学习。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苏霍姆林斯基说过:“要天天看书,终生以书为友,这是一天也不能断流的潺潺小溪,它充实着思想。”读书,能够改变教师的人生,而且能促使教师去不断地思考教学工作、生活、生命,从而实现自我人生层次的提升和生命的升华。我校积极鼓励老师读书。首先,鼓励老师积极利用学校图书室资源,加强专业学习。其次,鼓励老师学习新课标,通过记业务学习笔记、基本功大赛、赛课等形式,促进新标课学习,提升教师素质。

(三)突出两类教师的针对性培训

1、加强骨干教师队伍的使用和培训。培训重点首先是思想政治素质,同时在业务能力、知识水平、示范作用发挥等方面,对骨干教师提出要求,对他们给任务、压担子、搭台子,完善骨干教师考核机制,并以此为基础,充分发挥本校实践经验丰富、理论水平较高教师的带头示范作用,通过讲座或示范课向其他教师传授课堂教学经验、展示教学基本功与教学技能,充分发挥他们在教育教学中的作用,展示其示范辐射作用,充分调动教师工作的积极性。

2、以青蓝师徒结对活动为抓手,提高青年教师的组课能力。学校为青年教师创造必要的条件,进一步提高学历层次,不断丰富和更新学科知识;加强“师带徒”活动和“名师临摹”活动,以学科骨干教师资源共享带动其他教师共同提高。

三、培训措施

1、建立组织机构,提高认识。建立校本培训领导小组,校长任组长,把培训工作摆到日程上来,提高学校教师的认识,自觉参加培训。

2、通过各种竞赛活动及奖励措施,鼓励广大教师积极参与,提高培训质量。

篇3

老师们、同志们:

今天我们召开全校教师大会,标志着新的一年学校工作全面开始了。在此,我代表学校领导班子向全体教职工拜个晚年:祝大家马年吉祥,身体健康,工作顺利,阖家幸福。

今天我们拉开了新学期工作的序幕,借此机会和大家谈谈心,交流交流思想。

过去的一年我们在坚守与超越中前行,在幸福与与辛勤中劳作,我们播撒了汗水,取得了进步,收获了经验,但是我们也留下了遗憾。今天,我从三个方面和大家进行沟通。

一、十八届五中全会关于教育改革内容

实现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必须加快社会事业改革,解决好人民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努力为社会提供多样化服务,更好满足人民需求。

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立德树人,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完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形成爱学习、爱劳动、爱祖国活动的有效形式和长效机制,增强学生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强化体育课和课外锻炼,促进青少年身心健康、体魄强健。改进美育教学,提高学生审美和人文素养。大力促进教育公平,健全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体系,构建利用信息化手段扩大优质教育资源覆盖面的有效机制,逐步缩小区域、城乡、校际差距。统筹城乡义务教育资源均衡配置,实行公办学校标准化建设和校长教师交流轮岗,不设重点学校重点班,破解择校难题,标本兼治减轻学生课业负担。加快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培养高素质劳动者和技能型人才。创新高校人才培养机制,促进高校办出特色争创一流。推进学前教育、特殊教育、继续教育改革发展。

推进考试招生制度改革,探索招生和考试相对分离、学生考试多次选择、学校依法自主招生、专业机构组织实施、政府宏观管理、社会参与监督的运行机制,从根本上解决一考定终身的弊端。义务教育免试就近入学,试行学区制和九年一贯对口招生。推行初高中学业水平考试和综合素质评价。加快推进职业院校分类招考或注册入学。逐步推行普通高校基于统一高考和高中学业水平考试成绩的综合评价多元录取机制。探索全国统考减少科目、不分文理科、外语等科目社会化考试一年多考。试行普通高校、高职院校、成人高校之间学分转换,拓宽终身学习通道。

深入推进管办评分离,扩大省级政府教育统筹权和学校办学自主权,完善学校内部治理结构。强化国家教育督导,委托社会组织开展教育评估监测。健全政府补贴、政府购买服务、助学贷款、基金奖励、捐资激励等制度,鼓励社会力量兴办教育。

二、2016全国教育工作会议精神

1月15日,2016年全国教育工作会议在京召开,教育部党组书记、部长袁贵仁指出,要围绕教育治理体系改革、教育治理能力提高,深化教育综合改革。2016教育工作要点:

一、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加快推进教育治理能力现代化 4.强化国家教育督导。开展义务教育阶段学生学习质量监测。

二、改革人才培养方式,把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贯彻始终

9.改革考试招生制度。出台全国考试招生制度改革总体方案和相关配套实施意见。完善义务教育免试就近入学制度,试行学区制和九年一贯对口招生。完善初中学业水平考试制度,研究制订关于进一步推进中考制度改革的实施意见。印发关于普通高中学业水平考试、综合素质评价的实施意见。加快推进高等职业教育分类招考。印发深化高等学校考试招生制度改革的实施意见。探索全国统考减少科目、不分文理科、外语等科目社会化考试一年多考。逐步推行普通高校基于统一高考和高中学业水平考试成绩的综合评价择优录取制度。启动考试招生制度改革试点。制订普通高等学校招生违规处理暂行办法,确保招生工作公开公平公正。

10.切实加强和改进德育工作。深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中国梦宣传教育。深入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制订实施完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指导纲要。深入开展"爱学习、爱劳动、爱祖国"和"节粮、节水、节电"教育活动。制订印发加强高校宣传思想工作意见。

11.全面深化课程改革。印发《关于全面深化课程改革 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意见》。研究构建大中小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体系。研究制订中小学各学科学业质量标准。确保2016年秋季学期义务教育起始年级学生使用德育、语文、历史新教材。

12.切实加强学校体育工作。实施国家青少年体质健康促进计划,广泛深入推进阳光体育活动。健全学校体育工作机制,完善学校、家庭、社区相结合的青少年体育网络。修订完善《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研究制订学生运动技能等级评定标准。印发《普通高等学校体育工作基本标准》。

13.改进美育教学。不断提高学生审美和人文素养。印发关于推进学校艺术教育发展的若干意见。研究制订学生艺术素养标准、测评指标和操作办法,建立完善艺术教育工作评价制度。开齐开足艺术课。重点加强农村学校艺术教育,开展农村学校艺术教育实验县工作。建设中华优秀文化艺术传承学校与基地。开展好全国大中小学生艺术展演和高雅艺术进校园活动。

三、改革资源配置方式,大力促进教育公平

18.促进教育资源均衡配置。贯彻落实《全面改善贫困地区义务教育薄弱学校基本条件的意见》,最大限度向贫困地区义务教育薄弱环节倾斜。办好必要的农村教学点。印发城乡统一的中小学教职工编制标准。

四、改革教育发展方式,促进各级各类教育协调发展

24.深入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不设重点学校重点班。继续做好义务教育发展基本均衡县督导评估认定,建立县域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监测复查制度和省级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工作考核评价制度,督促各地推进落实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时间表和路线图。通过学区制、学校联盟等有效途径不断扩大优质教育资源。全面改善贫困地区薄弱学校基本办学条件。制订义务教育学校管理标准。分类指导做好义务教育免试就近入学工作,逐步破解择校难题。贯彻落实好《小学生减负十条规定》,切实减轻学生过重课业负担。

五、加强和改进作风建设,切实维护教育系统和谐稳定

31.加强教育系统政风行风学风建设。印发《中小学教师违反职业道德行为处理办法》,坚决查处教师违反职业道德行为。

33.切实维护学校和谐稳定。深化平安校园建设,加强校园及周边治安综合治理,持续净化校园及周边环境。落实《关于进一步加强高校网络建设与管理工作的意见》,加强正面宣传和舆论引导,健全教育热点舆情快速反应机制。加强师生安全教育,完善学校突发事件应急管理机制。

三、学习《中小学教师违反职业道德行为处理办法》

中小学教师违反职业道德行为处理办法

(征求意见稿)

第一条 为规范教师职业行为,保障教师合法权益,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未成年人保护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教师法》、《教师资格条例》等法律法规,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 本办法所称中小学教师是指幼儿园、特殊教育机构、普通中小学、中等职业学校、少年宫以及地方教研室、电化教育等机构的教师。

前款所称中小学教师包括民办学校教师。

篇4

[论文摘要] 高校教师肩负着为社会培养高层次人才的任务,其工作成效与社会的进步有着较为直接的相关性。探索高校教师合理的的管理模式,最大限度地调动他们的工作积极性具有重要的意义。本文拟从人格化管理的角度对激发教师的工作热情做一下探讨。

人格化管理,亦指以人为本的管理,是现代管理科学的一个重要原则。所谓以人为本,就是尊重人,关心人,信任人,了解满足人的正当愿望。高校教师是一个有异于其他劳动者的群体,有其特定的劳动特点和劳动规律。了解高校教师的特点,遵循其工作规律,采用合理的、人格化的管理方式,有利于激发高校教师的工作热情,最大限度的提高教师的工作效率,为社会培养更多、更优秀的建设性人才。

一、高校教师的特点

1.高度重视自我价值的实现

高校教师具有高学历,受过系统专业教育,掌握专业知识和技能,视野开阔,知识面广,重视能够促进其发展的具有挑战性、创造性的工作,对知识、个体和事业的成长有着持续不断的追求。他们要求组织给予其自主权,以便能够以其有效的方式工作,完成交给的任务,渴望通过这一过程充分展现个人才智,注重自我价值的实现。

2.注重成就激励和精神激励

高校教师渴望看到工作的成果,认为成果的质量才是工作效率和能力的证明。因此,成就本身就是对他们最好的激励,而金钱等传统激励手段退居次要地位。不仅如此,由于对自我价值的高度重视,高校教师同样格外注重他人、组织及社会的评价,并强烈希望得到社会的认可和尊重。

3.重视人格独立和自由

高校教师不仅富于才智,精通专业,科技知识接受度高,而且重视人格独立和自由,提倡推崇扁平的层级结构,希望组织资讯公开、科技导向、强调绩效,以创新方式解决问题。他们尊重知识,崇拜真理,信奉科学。此外,由于他们是知识型员工,掌握着特殊专业知识和技能,可以对上级、同级和下属产生影响,因此,传统组织层级中的职位权威对他们往往不具有绝对的控制力和约束力。

4.具有较大的职业选择权

高校教师由于占有特殊生产要素,即隐含于他们头脑中的知识,而且他们有能力接受新工作、新任务的挑战,因而拥有远远高于传统职员的职业选择权。一旦现有工作没有足够的吸引力,或缺乏充分的个人成长机会和发展空间,他们会很容易地转向其他组织,寻求新的职业机会。所以,高校教师更多地忠诚于对职业的承诺,而非对组织做出承诺。

5.渴望弹性的工作时间和称心的工作环境

高校教师从事创造性劳动,他们依靠自身占有的专业知识,运用头脑进行创造性思维,并不断形成新的知识成果。因此,他们渴望拥有弹性的工作时间和称心的工作环境,注重强调工作中的自我引导和自我管理,而不愿如流水线上的操作工人一样被动地适应机器设备的运转,受到物化条件的约束。他们适应能力强,不会割地自限,希望主宰自己的时间和创造力,追求的是一种不同的工作环境与工作忠诚度。他们喜欢以其独特的方式为共同的目标和有创意的成果努力,并乐于成为团队的一分子。

高校教师的职业劳动特点和需求分析表明,高校教师的主导需要具有高层次和精神性特征,完全有别于其他社会阶层的主导需要。因此,高校教师的行为选择取决于内激励,取决于内在需要与外在目标的统一,是教师个体的个性需要与职业角色规定和期望相结合的产物。

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化,教育市场竞争力的增强,对高校教师进行人格化管理,激发高校教师的内驱力,使创造性和积极性成为一种稳定的、持久的心理体验和需要显得尤为重要。单纯以外在的监督去管理复杂的内在思维性劳动,其效果微乎其微。只有根据教师职业劳动特点和主导需要,运用与之相匹配的管理方法,才能使高校教师自觉选择努力行为,持久而稳定地提高工作绩效。

二、对高校教师人格化管理的意义

1.提高教师的工作热情

用最科学的手段、更灵活的制度调动人的情感和积极性的艺术。因此,高校要调动教师的创造力和积极性,使高校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就要讲究管理的艺术。笔者认为最根本的是要重视对教师人格的尊重,采取各种人格化的方法和途径对知识的载体进行科学、有效的管理。

2.激发教师的创新精神

目前,我国高校采取的是传统的科层制的组织形式。这种组织形式在上下等级管理、严格规章制度、规范教师行为、提高理性效率方面发挥了积极的约束作用。但其被动的强制服从性束缚了教师识和智慧发挥最佳的时候。对教师实行人格化人管理,充分尊重教师的个性、让其有机会参与各种重大问题的讨论,得到信任且受到重用,使之以愉悦、舒畅的心情进行工作,从而培养其归属感,使其同舟共济,着眼于集体成就,发挥主人翁的积极性。这样,学校对教师形成了一种吸引力,激发了他们的潜能和创造性,使他们能在各自的岗位上作出贡献。

3.形成良好的教师文化

“教师文化是教师在教育教学活动中形成与发展起来的价值观念和行为方式。主要包括教师的职业意识、角色认同、教育理念、价值取向、情绪以及行为反应等。一般可分为教师的思想理念、价值体系、行为模式三个层次,这三个层子相互构成一个统一整体。”教师文化的一个成熟表现就是教师群体拥有一种共同的教育信念,包括先进的教育观、学生观和教育活动观。这种信念影响着教师的教育教学行为,是教师专业发展的基石;教师文化的另一表现是教师的职业精神、持续的工作积极性。教师文化对教师的发展有着无可替代的作用。因此,高校管理者必须树立一种教师文化观念,认识到教师文化是保持整个学校内在秩序、促进教师开拓进取并赋予其强大生命力的精神构建。这是一种内在约束机制,但同时却具有把外在的规范制度转化为教师自觉发展的行为能力,并能濡染教师始终保持自我更新的发展方向,以保证高校的良性发展。

4.促进高校的可持续发展

高校担负着培养人才,发展理论与科技,直接为社会服务的功能。全面履行这些功能,增强自我发展能力,就要保证教师队伍这个重点。高校教师作为知识分子中的优秀群体,他们是我国高等教育事业的中坚力量。他们的职业特点是进行较高层次的人才生产,他们所认同和扮演的社会角色具有及其特定的社会规范和社会期待,他们的工作业绩和状态,直接影响人才的质量和高校的职能。他们的人力资本含量最高、“跳槽”的机会最多、可能性也最大。他们一旦“跳槽”,给学校造成的损失往往难以估量。因此,留住校内教师、吸引校外优秀人才是高校发展壮大的必经之道,而实行人格化人力资源管理是实现这一目标的重要手段。

三、高校教师人格化管理的具体做法

“人格化管理”是具有较强“人情味”的以调动人的积极性及工作热情为主的较高层次管理方法。这种方法除尽可能满足教师合理的生活需求外,更主要是满足教师高层次的精神需求,满足教师在工作上的追求感、事业上的成就感,并通过领导与教师在价值观上取得共识,使学校的管理逐渐转移到“自我控制”的轨道,由此而达到学校“人格化管理”的最佳状态。

1.尊重教师是“人格化管理”的基础

在人格上、工作上、日常生活等方面充分尊重教师,使他们的自尊心得到满足,使整个学校形成一个良好的精神文明氛围。学校将领导和教师紧紧凝聚在一起,形成一个充满活力的集体。

2.教师的参与是“人格化管理”的保证

“人格化管理”的最终目标是使管理转移到“自我控制”的轨道,因而就必须使管理者与被管理者都统一到学校的整体利益之中,形成“学校是大家之学校,成员是学校之成员”的具有高度凝聚力的学校精神。这种精神是教师拼搏向上、勇于创新、锐意改革的强大动力。

3.相互理解是“人格化管理”的精髓

相互理解是心灵沟通的桥梁。在制定规章制度时,首先处在教师的立场上体谅、感受对制度要求的承受能力。当教师提出要求给予帮助时,管理者应将它当成自己的困难去协助解决;当教师工作中出现失误、犯了错误,我们既要批评教育,更要帮助查找原因,妥善处理。学校有严格的作息制度,但也应该根据教师工作特点,相信教师觉悟,允许教师在正常工作时间处理些私事。如果教师有困难个人解决不了,学校就派人、出车协助解决。我们这样做,劳动纪律不仅没涣散,相反,教师更热爱学校,更尊敬领导,工作责任心更强,纪律更严明。

4.听取教师对学校的意见与建议,是“人格化管理”的重要环节

“防民之口,甚于防川”。我们在日常工作中注意听取教师,特别更注意听取愿对学校工作发表评论的老教师的意见。这样才能密切领导与教师的关系,调动教师参与管理的积极性。

5.解决教职工日常生活中的实际困难,是“人格化管理”的重要内容

学校应创造条件协助教师解决实际问题,定期解决在岗及离退休职工家庭中存在的困难等等。这样做,不仅对老同志是一种安慰,对在岗同志更是一种教育,使教师在工作上有紧迫感,在生活上有方便感,退休后有安全感。

此外,在教师管理中,还应把“人格化管理”和“制度化管理”二者辩证地统一起来,而不是割裂开来,才能最大限度地调动教师的积极性。规章制度是一所学校内的“小法规”、“警戒线”。它一经制定,本校内所有的人在它面前都是平等的,都要受它的约束。实行制度化管理,这本身是管理的客观要求,同时也是被无数事实证明的成功经验,它在很大程度上能抑制人们的消极面而保护和促进积极性,它是一个法规范畴。而人格化管理其根本目的是从深层次上挖掘教师的潜在能量,也是为了调动积极性,只不过它是一个道德范畴。前者是管理的一般性规律,后者是对它的深化和发展。因此,二者不仅不矛盾而且是一致的。我们在实际操作中既不能因为执行制度而否定人格化管理,也不能因为进行人格化管理而废除必要的规章制度。

参考文献

[1] 何菊莲.高校教师人力资源管理的根本点:人格化管理[J]湖南科技学院学报.2006,(1).

篇5

[论文摘要] 高校教师肩负着为社会培养高层次人才的任务,其工作成效与社会的进步有着较为直接的相关性。探索高校教师合理的的管理模式,最大限度地调动他们的工作积极性具有重要的意义。本文拟从人格化管理的角度对激发教师的工作热情做一下探讨。

人格化管理,亦指以人为本的管理,是现代管理科学的一个重要原则。所谓以人为本,就是尊重人,关心人,信任人,了解满足人的正当愿望。高校教师是一个有异于其他劳动者的群体,有其特定的劳动特点和劳动规律。了解高校教师的特点,遵循其工作规律,采用合理的、人格化的管理方式,有利于激发高校教师的工作热情,最大限度的提高教师的工作效率,为社会培养更多、更优秀的建设性人才。

一、高校教师的特点

1.高度重视自我价值的实现

高校教师具有高学历,受过系统专业教育,掌握专业知识和技能,视野开阔,知识面广,重视能够促进其发展的具有挑战性、创造性的工作,对知识、个体和事业的成长有着持续不断的追求。他们要求组织给予其自,以便能够以其有效的方式工作,完成交给的任务,渴望通过这一过程充分展现个人才智,注重自我价值的实现。

2.注重成就激励和精神激励

高校教师渴望看到工作的成果,认为成果的质量才是工作效率和能力的证明。因此,成就本身就是对他们最好的激励,而金钱等传统激励手段退居次要地位。不仅如此,由于对自我价值的高度重视,高校教师同样格外注重他人、组织及社会的评价,并强烈希望得到社会的认可和尊重。

3.重视人格独立和自由

高校教师不仅富于才智,精通专业,科技知识接受度高,而且重视人格独立和自由,提倡推崇扁平的层级结构,希望组织资讯公开、科技导向、强调绩效,以创新方式解决问题。他们尊重知识,崇拜真理,信奉科学。此外,由于他们是知识型员工,掌握着特殊专业知识和技能,可以对上级、同级和下属产生影响,因此,传统组织层级中的职位权威对他们往往不具有绝对的控制力和约束力。

4.具有较大的职业选择权

高校教师由于占有特殊生产要素,即隐含于他们头脑中的知识,而且他们有能力接受新工作、新任务的挑战,因而拥有远远高于传统职员的职业选择权。一旦现有工作没有足够的吸引力,或缺乏充分的个人成长机会和发展空间,他们会很容易地转向其他组织,寻求新的职业机会。所以,高校教师更多地忠诚于对职业的承诺,而非对组织做出承诺。

5.渴望弹性的工作时间和称心的工作环境

高校教师从事创造性劳动,他们依靠自身占有的专业知识,运用头脑进行创造性思维,并不断形成新的知识成果。因此,他们渴望拥有弹性的工作时间和称心的工作环境,注重强调工作中的自我引导和自我管理,而不愿如流水线上的操作工人一样被动地适应机器设备的运转,受到物化条件的约束。他们适应能力强,不会割地自限,希望主宰自己的时间和创造力,追求的是一种不同的工作环境与工作忠诚度。他们喜欢以其独特的方式为共同的目标和有创意的成果努力,并乐于成为团队的一分子。

高校教师的职业劳动特点和需求分析表明,高校教师的主导需要具有高层次和精神性特征,完全有别于其他社会阶层的主导需要。因此,高校教师的行为选择取决于内激励,取决于内在需要与外在目标的统一,是教师个体的个性需要与职业角色规定和期望相结合的产物。

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化,教育市场竞争力的增强,对高校教师进行人格化管理,激发高校教师的内驱力,使创造性和积极性成为一种稳定的、持久的心理体验和需要显得尤为重要。单纯以外在的监督去管理复杂的内在思维性劳动,其效果微乎其微。只有根据教师职业劳动特点和主导需要,运用与之相匹配的管理方法,才能使高校教师自觉选择努力行为,持久而稳定地提高工作绩效。

二、对高校教师人格化管理的意义

1.提高教师的工作热情

用最科学的手段、更灵活的制度调动人的情感和积极性的艺术。因此,高校要调动教师的创造力和积极性,使高校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就要讲究管理的艺术。笔者认为最根本的是要重视对教师人格的尊重,采取各种人格化的方法和途径对知识的载体进行科学、有效的管理。

2.激发教师的创新精神

目前,我国高校采取的是传统的科层制的组织形式。这种组织形式在上下等级管理、严格规章制度、规范教师行为、提高理性效率方面发挥了积极的约束作用。但其被动的强制服从性束缚了教师识和智慧发挥最佳的时候。对教师实行人格化人管理,充分尊重教师的个性、让其有机会参与各种重大问题的讨论,得到信任且受到重用,使之以愉悦、舒畅的心情进行工作,从而培养其归属感,使其同舟共济,着眼于集体成就,发挥主人翁的积极性。这样,学校对教师形成了一种吸引力,激发了他们的潜能和创造性,使他们能在各自的岗位上作出贡献。

3.形成良好的教师文化

“教师文化是教师在教育教学活动中形成与发展起来的价值观念和行为方式。主要包括教师的职业意识、角色认同、教育理念、价值取向、情绪以及行为反应等。一般可分为教师的思想理念、价值体系、行为模式三个层次,这三个层子相互构成一个统一整体。”教师文化的一个成熟表现就是教师群体拥有一种共同的教育信念,包括先进的教育观、学生观和教育活动观。这种信念影响着教师的教育教学行为,是教师专业发展的基石;教师文化的另一表现是教师的职业精神、持续的工作积极性。教师文化对教师的发展有着无可替代的作用。因此,高校管理者必须树立一种教师文化观念,认识到教师文化是保持整个学校内在秩序、促进教师开拓进取并赋予其强大生命力的精神构建。这是一种内在约束机制,但同时却具有把外在的规范制度转化为教师自觉发展的行为能力,并能濡染教师始终保持自我更新的发展方向,以保证高校的良性发展。

4.促进高校的可持续发展

高校担负着培养人才,发展理论与科技,直接为社会服务的功能。全面履行这些功能,增强自我发展能力,就要保证教师队伍这个重点。高校教师作为知识分子中的优秀群体,他们是我国高等教育事业的中坚力量。他们的职业特点是进行较高层次的人才生产,他们所认同和扮演的社会角色具有及其特定的社会规范和社会期待,他们的工作业绩和状态,直接影响人才的质量和高校的职能。他们的人力资本含量最高、“跳槽”的机会最多、可能性也最大。他们一旦“跳槽”,给学校造成的损失往往难以估量。因此,留住校内教师、吸引校外优秀人才是高校发展壮大的必经之道,而实行人格化人力资源管理是实现这一目标的重要手段。

三、高校教师人格化管理的具体做法

“人格化管理”是具有较强“人情味”的以调动人的积极性及工作热情为主的较高层次管理方法。这种方法除尽可能满足教师合理的生活需求外,更主要是满足教师高层次的精神需求,满足教师在工作上的追求感、事业上的成就感,并通过领导与教师在价值观上取得共识,使学校的管理逐渐转移到“自我控制”的轨道,由此而达到学校“人格化管理”的最佳状态。

1.尊重教师是“人格化管理”的基础

在人格上、工作上、日常生活等方面充分尊重教师,使他们的自尊心得到满足,使整个学校形成一个良好的精神文明氛围。学校将领导和教师紧紧凝聚在一起,形成一个充满活力的集体。

2.教师的参与是“人格化管理”的保证

“人格化管理”的最终目标是使管理转移到“自我控制”的轨道,因而就必须使管理者与被管理者都统一到学校的整体利益之中,形成“学校是大家之学校,成员是学校之成员”的具有高度凝聚力的学校精神。这种精神是教师拼搏向上、勇于创新、锐意改革的强大动力。

3.相互理解是“人格化管理”的精髓

相互理解是心灵沟通的桥梁。在制定规章制度时,首先处在教师的立场上体谅、感受对制度要求的承受能力。当教师提出要求给予帮助时,管理者应将它当成自己的困难去协助解决;当教师工作中出现失误、犯了错误,我们既要批评教育,更要帮助查找原因,妥善处理。学校有严格的作息制度,但也应该根据教师工作特点,相信教师觉悟,允许教师在正常工作时间处理些私事。如果教师有困难个人解决不了,学校就派人、出车协助解决。我们这样做,劳动纪律不仅没涣散,相反,教师更热爱学校,更尊敬领导,工作责任心更强,纪律更严明。

4.听取教师对学校的意见与建议,是“人格化管理”的重要环节

“防民之口,甚于防川”。我们在日常工作中注意听取教师,特别更注意听取愿对学校工作发表评论的老教师的意见。这样才能密切领导与教师的关系,调动教师参与管理的积极性。

5.解决教职工日常生活中的实际困难,是“人格化管理”的重要内容

学校应创造条件协助教师解决实际问题,定期解决在岗及离退休职工家庭中存在的困难等等。这样做,不仅对老同志是一种安慰,对在岗同志更是一种教育,使教师在工作上有紧迫感,在生活上有方便感,退休后有安全感。

此外,在教师管理中,还应把“人格化管理”和“制度化管理”二者辩证地统一起来,而不是割裂开来,才能最大限度地调动教师的积极性。规章制度是一所学校内的“小法规”、“警戒线”。它一经制定,本校内所有的人在它面前都是平等的,都要受它的约束。实行制度化管理,这本身是管理的客观要求,同时也是被无数事实证明的成功经验,它在很大程度上能抑制人们的消极面而保护和促进积极性,它是一个法规范畴。而人格化管理其根本目的是从深层次上挖掘教师的潜在能量,也是为了调动积极性,只不过它是一个道德范畴。前者是管理的一般性规律,后者是对它的深化和发展。因此,二者不仅不矛盾而且是一致的。我们在实际操作中既不能因为执行制度而否定人格化管理,也不能因为进行人格化管理而废除必要的规章制度。

参考文献:

[1] 何菊莲.高校教师人力资源管理的根本点:人格化管理[J]湖南科技学院学报.2006,(1).

篇6

关键词:理工科高校;思政课;实践教学;教学做一体化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作为增强当代大学生理论和信仰教育的有效渠道,对于推动新形势下的的中国化、时代化和大众化,着力培养立场坚定的青年者意义深远。目前,理工科高校在思政课实践教学环节中不同程度上存在形式单一、内容乏味、效率低下、效果不明显等诸多问题。基于此,笔者以理工科高校思政课实践教学环节为切入点,积极探索基于教学做一体化的理工科高校思政课实践教学新模式。

一、理工科高校思政课教学做一体化实践教学模式概述

高校思政课作为向大学生进行理论教育与信仰教育的主渠道,其教学效果与大学生政治素质培养和我国各项建设事业的发展关联紧密。实践教学做为高校思政课课堂理论教学的有效延伸部分,对于高效思政课教学质量同样不容忽视。因此,根据理工科高校思政课实践教学发展实际,积极探索“教学做一体化”的思政课实践教学模式,努力提高广大高校思政课实践教学的教学效果,是理工科高校广大教育工作者的一项责无旁贷的重要工作。

“教学做一体化”是著名学者杜威“从做中学”教育理念中国化的成果。民国时期,黄炎培、陶行知、等著名学者均师从杜威,并将其教育理论与中国职业教育发展实际相结合,探索出“手脑并用,做学合一”(黄炎培)、“教学做合一”等中国化的重要命题。改革开放以来,“教学做一体化”思想随着素质教育的实施被引入部分学科,并得到了大部分专家学者的广泛认可。何谓“教学做一体化”?在教学做一体化教学模式中,“教”“学”“做”三个要素是一个紧密关联、循环互动的统一整体:“教”是教学做一体化的基础和前提,“学”是教学做一体化的目的和归宿,“做”是教学做一体化的桥梁和纽带,实现教学环节中师生双主体的良性循环。因此,“教学做一体化”是适应当代大学素质教育发展趋势的教学范式,更是提高当代大学生综合素质和适应社会能力的有效途径。

高校思政课实践教学“教学做一体化”是指,在实践教学过程中实现以教师为主体的“教”和以学生为主体的“学”,师生共同围绕着“做”,实现师生双方在不同时间和不同地点针对学任务而实现“教学做一体化”的教学方式。从含义来看,高校思政课实践教学“教学做一体化”有狭义和广义之分。狭义上的“教学做一体化”是指高校思政课课堂教学中的教学做一体化,广义上的“教学做一体化”包括课堂教学与课外实践教学的教学做一体化。就实践教学一体化来看,理工科高校思政课“教学做一体化”实践教学环节模式,是在高校思政课实践教学环节中努力实现指导教师的“教”(理论与方法)、学生的“学”(实践方法与技巧)和师生共同的“做”(完成实践教学任务过程)的一体化的教学模式。可见,理工科高校思政课教学做一体化的实践教学模式有利于实现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的结合,提高理工科高校思政课实践教学的教学效果,提高理工科大学生的理论与信仰,培养出一批批政治素质过硬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建设者与接班人。

二、当前理工科高校思政课实践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分析

目前,理工科高校普遍推行思政课暑期社会实践教学环节,并取得了较为明显的教学效果。然而,由于经费、师资、管理、运行等问题,造成教学环节中存在形式主义突出、管理机制不健全和教学效果不理想等问题,在一定程度上抑制了理工科高校思政课实践教学的教学效果。

1.思政课实践教学环节的保障机制不健全。实践教学作为高校思政课理论教学的延伸环节,在教学过程中需要构建一套包括资金保障、制度保障、舆论保障、领导保障和基地保障的长效机制。然而,在大部分理工科高校对于人文学科态度冷漠,缺乏相应的政策倾斜和机制保障。在思政课实践教学环节中,存在着不同程度的领导不重视、经费没保障、制度不完善和基地不健全的问题,造成了高校思政课实践教学沦为简单的“走马观花”式的形式主义。当然,高效缺乏一套系统而科学的实践教学的考评机制,也是高校思政课实践教学流于形式的重要原因。目前,大部分高校对于思政课实践教学环节的考核尚未上升到其应有的高度,仅通过一份调研报告进行成绩考核的方式注定不太科学,对学生调研报告质量不足问题的处罚力度不强,从而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理工科高校思政课实践教学的吸引力和实效性,降低了理论教育的实际效果。

2.任课教师的实践教学能力有限。由于理工科高校人文学科发展水平相对滞后,思政课教师队伍在学历层次、业务能力、理论水平和教学经验等方面更是参差不齐,特别是实践教学的能力与水平比较有限,缺乏思政课实践教学的组织经验与实践能力。此外,由于高校思政课教师在教学、科研和职称评定等方面压力较大,造成思政课教师将大部分精力投入到科学研究和职称评定方面,从而在一定程度上淡化了思政课实践教学环节的掌控能力和社会热点驾驭能力,造成教师队伍的社会实践教学水平良莠不齐。因此,在理工科高校思政课实践教学过程中,大学生的实践教学活动存在脱离社会热点和专业背景、抄袭现象普遍和报告格式不规范等明显问题,未能够引起学生广泛参与实践教学活动的积极性与主动性,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和制约了理工科高校思政课实践教学效果的改善。

3.实践教学方法比较单一。目前,理工科高校思政课实践教学普遍分为校内实践与校外实践两种形式。校内实践基本上停留在课堂多媒体案例教学、课堂讨论、图片和视频等单一教学形式;校外实践基本上是到红色景点进行参观考察,各种社会调研、学术交流等比较传统的教学形式占主流,且形式主义倾向明显;在实践题目的选定和调查地点的选取方面基本上,并没有体现出区域理工科高校办学理念和学科特色的鲜明特点,也缺乏与各地实际发展现状和经济建设的有效结合。

三、教学做一体化视角下理工高校思政课实践教学模式探析

笔者结合河南理工大学学院关于思政课实践教学活动的实践经验,将素质教育理念适时融入到实践教学环节中,尝试构建一套实现理工科高校思政课教学做一体化实践教学模式,以期提高广大理工科高校思政课实践教学的实际效果。

1.实现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的统一。实践教学作为课堂教学重要组成部分和巩固理论教学成果的重要环节,是高校思政课整体教学内容的有机组成部分。因此,我们在强调实践教学重要性的同时,不要把它和理论教学对立起来或完全分开。此外,理工科高校还要积极探索和建立社会实践与专业学习相结合,社会实践与服务社会相结合、社会实践与创新创业相结合的实践体制,增强思政课社会实践教学活动的社会效果。因此,理工科高校的实践教学要把社会实践与区域经济区建设、区域文化大发展大繁荣、新型农村社区等热点结合起来,激发大学生关注社会现实问题的积极性与主动性,提升大学生对理论知识与社会现实问题的综合处理能力。

2.实现教师主导与学生主体的统一。在高校思政课实践教学环节中,教师和学生同为教学活动的主体。在实践教学活动中,一方面,理工科高校要充分体现“以学生为主体”的教育理念,强化学生参与实践教学的主体意识,激发学生积极参与实践教学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以此来提高学生的社会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另一方面,在思政课实践教学环节中,指导教师的主导作用绝不能忽视。大学阶段是大学生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形成与确立的重要时期,理工科学生对于一些社会问题的认识还不太成熟,对于诸多复杂的社会问题的解决还缺乏实践经验和应变能力。因此,指导教师在思政课实践教学过程对学生进行有效的组织、协调、引导等环节尤为重要。为了提高理工科高校思政课实践教学的实效性,理工科高校要充分发挥教师和学生双主体的作用,努力实现一种教师有效指导(原则与方法指导)与学生独立完成(调研与考察主体)有效结合的长时段的良性循环机制,逐步提高大学生的认识、分析和解决社会现实问题的实际能力,切实提高理工科大学生的政治理论素养。

3.实现基地教学与虚拟教学的统一。为了丰富实践教学资源,理工科高校不断探索丰富多彩的课内实践教学形式,诸如课堂讨论、演讲比赛、翻唱红歌、体验教学、录像教学,案例分析等有效形式,改善理工科高校思政课的教学效果;另一方面,高校要利用各个地区丰富爱国主义教育资源,适时开拓校外课外实践教学活动,广泛开展社会实践基地考察、爱国主义教育基地考察、课外阅读与资料搜集、聆听校外专家讲座与报告等活动。由于在教学经费和管理体制等方面的限制,部分理工科高校在思政课实践教学的压力较大。为了有效解决这种难题,理工科高校可以充分挖掘虚拟教学资源,积极搭建思政课实践教学虚拟平台或网络课堂。高校思政课教师充分挖掘河南省内外的教育资源,通过设置经典文献、红色影片、教育基地、交流论坛、网络课堂等板块,逐步引导学生进行网络平台的虚拟实践教学活动。这种教学活动不仅可以节省人力、物力、财力的支出,还可以提高全部学生亲身参与实践教学的主动性和广泛性,进一步提高理工科高校思政课实践教学的吸引力和感染力。

正如马克思所说:“理论只要说服人,就能掌握群众;理论只要说服人,就要彻底,所谓彻底,就是抓住事物的根本,而事物的根本不是别的,只能是人本身。”为了提高高校思政课实践教学环节的有效性,理工科高校应采取一系列行之有效的有力举措,积极构建教学做一体化的思政课实践教学模式,努力实现理论教育与信仰教育在实践教学环节中的“入耳”“入脑”“入心”“入行”,逐步提高当代大学生的政治理论素养和实践创新能力,从而培养出大批服务于地域经济区建设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的政治素质坚定和专业水平过硬的人才支撑。

参考文献:

[1]胡洪波,段咏梅.“教学做一体化”的哲学思辨[J].职业教育研究,2011(10).

篇7

关键词:高级工班 职业生涯规划 始业教育

五年制高级工班是技工学校采用的一种重要的办学模式,此种模式之下的教育不仅仅包括专业知识的传授和专业能力的训练,更应该注重学生职业人格的养成。职业人格是职业人的重要素养,它的形成离不开职业价值观的塑造和职业精神的培养。因此,在教育过程中,对技校高级工班的学生进行职业生涯规划教育显得尤为重要。如何增强技校高级工班学生对专业的认知度和认同感,培养学生的专业兴趣,使其更好的规划自己的职业生涯,为以后的就业打下扎实的基础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项重要工作。笔者认为对技校高级工班学生开展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刻不容缓。

一、开展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意义

积极开展技校高级工班学生的职业生涯规划教育是技校培养高技能人才的一项重要工作,是新形势下技校教育发展的客观要求,对学生树立正确的就业观、提高就业能力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1.有利于学生正确认识自我,挖掘自身潜力

俗话说:人贵有自知之明。一个人要正确地认识自我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每个人的性格特征、兴趣爱好、思维方式都不尽相同,这就需要学校有专门的老师对学生进行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帮助学生根据自身的特点准确定位,挖掘自身潜力,取长补短,不断完善自身,提高自我,将自身优势与社会需求相结合,使自己能更好地适应将来的工作岗位。

2.有利于增强学生的就业竞争力

对于技校学生来说,将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纳入到教学体系中,能使学生明确学习目标,提升自主学习的积极性,这对学生以后的择业、就业及创业等会起到重要的引导作用。同时,在进行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过程中,还有助于培养学生健全的人格、团队精神和与人沟通的能力等。

二、技校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现状

1.专业师资力量不足

职业生涯教育是通过职业生涯认知、职业生涯探索、职业生涯定向、职业生涯准备等步骤的实施,使学生获得职业生涯能力,建立个人的职业生涯形态。具体说,就是通过以开展职业生涯教育为主线的职业指导体系和以社会服务为主导的就业服务体系,对学生进行关于社会职业和个性发展特点的基本知识以及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和择业观的教育,提高学生的职业选择和决策能力,因此,职业生涯规划教育是专业性很强的学科。这就要求教师必须具备职业生涯规划的专业知识,对学生进行专业的教育指导,帮助学生进行合理、科学的职业生涯规划。

然而,技校学生的职业生涯规划教育主要是由班主任、德育教师和招生就业科的教师负责,其中大部分教师没有接受过系统的学习,对职业生涯规划的专业理论知之甚少。大部分的技校,只有为数不多的教师参加过职业指导师的培训,对职业指导的理论略懂一二,没有系统深入的学习。而且,班主任和德育教师对行业的新信息、新工艺不甚了解,对企业的情况不太熟悉,无法结合企业实际给学生做出正确的职业规划指导。由此,技校的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就缺乏专业性、科学性和系统性,往往浮于表面而缺乏实际效应。此外,老师授课仍停留在一般的、传统的就业指导层次上,缺乏对学生的个性化指导,无法满足学生的多样化需求。

2.学生缺乏职业生涯规划意识,自我定位不准确

虽然技工学校高级工班的学生已是属于技校学生中的佼佼者,但终究是中考的失意者。在过去的学习经历中,学习的失败、家长的责难、教师的轻视伴随着他们的成长,使得他们对自己缺乏客观正确的认识,对未来失去了应有的信心,因此,大部分学生缺乏学习积极性,处于得过且过的状态,对未来感到非常茫然,更加无法意识到职业生涯规划的重要性,甚至认为职业生涯规划可有可无。这些因素导致学生在就业问题上存在着盲目性和从众心理,没有明确的就业目标,职业选择的随意性较强。其后果是,学生在走上工作岗位之后,工作目标不明确,得过且过,缺乏上进心。同时,部分学生由于自我定位不合理、要求过高,对自己职业发展规划存在眼高手低的现象,最终失去较好的就业机会。

3.学校对职业生涯规划教育重视程度不够

出于对学校生存压力的考虑,学校的工作重心还是放在提高教学质量、扩大学校影响力、稳定学校招生数量的工作上,对于学生的职业发展的重视程度明显不足。而且,大部分学校缺乏职业指导体系和健全的教育组织,没有专业化的指导团队,还未开展系统的职业生涯规划教育,无法对学生进行有效的职业生涯规划指导。

三、对高级工班学生进行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建议

职业生涯规划又叫职业生涯设计,是指个人与组织相结合,在对一个职业生涯的主观、客观条件进行测定、分析、总结的基础上,对自己的兴趣、爱好、能力、性格等方面进行综合分析和权衡,结合时代特点,根据自己的职业倾向,确定最佳的职业奋斗目标,并为实现这一目标作出行之有效的安排。

1.以始业教育为契机,以德育课为载体,培养学生专业兴趣

技校高级工班的大部分学生在填报志愿时存在三种现象,一是未综合考虑各方面的因素,只考虑到自己的中考分数;二是从众心理,跟着亲密的同学填报同一专业;三是服从家长的安排。以笔者学校为例,笔者调查发现有将近70%的学生是出于以上因素而选择到职业学校就读,只有30%的学生是出于对专业的喜欢或是就业前景好作出的选择。由此可见,学生的专业选择具有盲目性,对该专业的了解甚少。而这种专业选择的盲目性将直接影响到学生未来职业的发展水平。同时,一年级学生处于初中到高中的转变期,他们对自己的专业发展、学科体系等还不了解,对未来很迷茫。因此,使学生加深对所学专业的培养目标和就业方向的认识,增强学习专业的兴趣,让学生对所学的专业和所从事的职业有初步了解显得尤为重要。同时,通过职业生涯规划教育也能为制定职业目标打下基础,并形成初步的职业生涯规划。这一阶段,教师就应该加强对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引导和帮助。

因此,新生入校后,学校应该以始业教育为契机,以德育课为载体,详细讲解专业的培养目标、学习内容以及学生将来从事的职业类型、面临的就业形势和压力,从而帮助高级工班一年级学生明确自己的学习方向,培养专业学习的兴趣。比如,笔者在德育课的课堂教学中,讲解《当代技校生》中第一、二单元的内容时,充分、详尽介绍专业情况,并结合当前社会实际,帮助学生了解技校,认识所学专业,坚信自己的选择是对的。

2.开办讲座,引导学生确立志向

通过始业教育和德育课的教学,高级工班的一年级学生对专业知识有了一定的了解,但是还无法树立正确的职业理想和志向。因此,学校可以邀请优秀毕业生来校作讲座,用切身的经历告之学生怎样才能成为一名优秀的技能型人才,应该如何规划自己的人生。同时,学校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也可以组织学生观看职业生涯成功人士的视频录像,向典型人物学习,激发学生确立志向。以笔者学校为例,每年都邀请优秀毕业生回校作讲座,介绍自己的成才经历,深入学生的心灵,感悟颇多。

3.开展主题班会活动,增强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意识

主题班会是实施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重要阵地,应该贯穿于学生在校学习的各个阶段。以笔者学校为例,一年级时,开展以职业理想为主题的班会活动;二年级时,开展以职业生涯规划意识的培养为主题的班会活动;三年级时,开展以职业素养的培养为主题的班会活动;四年级时,开展以职业指导为主题的班会活动。通过形式多样的主题班会活动,帮助学生增强职业生涯规划意识,为个人职业生涯的成功发展做好准备。生涯规划课程倡导学生在活动中学习,在活动中提高生涯规划能力,使课堂教学中师生互动的频率大为增强。学校的实践证明,学生自主性的发挥对学生的生涯规划课程具有实际的指导意义,学生能进行一定程度的自我规划。因此,学生对该课程的认可程度较高。

4.开展职业生涯设计的团体辅导,规划职业生涯

没有蓝图不可能筑起高楼,没有规划,难以拥有成功的人生。客观、标准地制定个人的职业生涯规划有助于形成科学、合理的职业期望。因此,为避免学生盲目选择工作,耽误前程,还应指导学生进行职业生涯设计,并根据自己的性格、气质、兴趣、价值观等方面确立职业生涯目标,选择合适的职业生涯路线。因此,职业指导教师应对高级工班的学生进行职业生涯设计的团体辅导,帮助学生分析自身情况,认识自己的优势与不足,了解自身性格、爱好、职业倾向,对自己作出正确的定位。同时,教师要辅导学生撰写职业生涯规划书,指导学生确定职业生涯发展的近期和远期目标、时间进程和具体措施等。除此之外,学校还可定期组织学生到企业参观,让学生及时了解企业的用工要求,使学生在学习和实践中不断调整完善职业生涯设计。

总之,职业生涯规划教育是技工学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学生的职业发展产生重要的影响。学校应该系统地开展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帮助学生正确定位,找到职业生涯发展的最佳目标。

参考文献:

[1]沈祖芸.职业生涯指导:让中职生赢在职场[N].中国教育报,2009-10-11.

篇8

【关键词】杜威 人性化道德教育 高校德育工作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4)07-0164-01

一、杜威人性化思想政治德育工作的内容

哲学现在所处的困境之原因是:有用的知识越增加,哲学则越忙于完成其与人生无关的任务。[1]只有对传统的道德教育进行改造,并通过正确和批判的思想清楚研究道德教育的不当态度,使道德教育在促进社会事物和人生问题的研究上真正起作用,成为探究解决人的问题的方法。如果人性是不变的,那么就根本不要教育了,一切教育的努力都注定要失败了,因为教育的意义本身就是在于改变人性以形成那些异于朴质的人性的思维、情感、欲望和信仰的新方式。[2]实用的道德理论是在尊重人性的基础上发展的,人性化道德教育就是尊重个体、提高个体的道德能力的实用道德教育。正如教育学家福禄培尔所说,教育应“把注意放在人身上,亦即我们孩子们身上的普通形式上,放在真正的人性上。而杜威正是如此,他的人性化道德教育思想的内容主要表现为以人为本的新个体思想、从做中学的知行观、关注生活的道德价值观。

二、杜威人性化思想政治德育工作的价值观念

杜威的道德教育理论的最终目的和归宿是回到现实的道德生活,道德教育的基本观点由现实道德生活中的实际教育问题延伸和展开,并落脚于现实道德生活的实际教育问题。人性化道德教育应当解决现实道德生活中的矛盾,并促进个体实际道德经验的不断生长。杜威提出了“教育即生活”的道德教育观念,主张道德教育不应该只停留在抽象的思辨概念之上,而是应把道德的探讨与现实生活紧密地结合起来。

1.教育的起点是生活

杜威的教育理念是实用主义的传统,即为了生活本身,更是为了当下的生活。“教育是生活的过程,而不是将来生活的预备。”在个体和群体的生活经验在教育中得不到不断更新的时候,教育更多的是为了当下的生活,实际上,生活是一个不间断、无间歇的过程。教育的根本价值是为了人的发展和完善而产生的,并且向前向上发展,它不针对某一个特定的具体的时间段,而是为了整个人生。

2.思想政治德育是一种社会生活

道德教育在道德生活中促进个体道德成长,道德教育通过教育过程引导个体面对实际的道德情景,激发和培养出相应的理智的反思能力,形成个体自身独特的道德判断能力,从而去解决实际的道德冲突。道德教育是道德经验的传递和交流的过程,道德生活则是道德经验不断更新和成长的过程,道德教育与道德生活的过程是一致的,道德教育和道德生活一起开始,一起继续,一起结束,并且道德教育也必须在社会生活中开展才有意义和价值。因此,道德教育贯穿于道德社会生活的始终。

三、杜威人性化道德教育对高校思想政治德育工作的启示

1.发挥大学生在德育过程中主观能动性

重视学生主体性的重要作用,就是发挥学生在德育过程中的主观能动性作用。学生主观能动性的发挥,不仅要通过批评性探究帮助大学生追求个人价值,还要提倡学生在符合其身心发展规律基础之上的个性发挥。这意味着教师在教学中要尊重学生的人格,为学生创造一个相对自由的价值空间和心理氛围,以宽容、珍视的心情看待学生的价值探索。[3]道德规范是一种内化的规范,只有它为人们真心诚意地接受,并转化为人的情感、意志和信念时,才能得以实现。

2.创设体验式活动学习的德育模式

我们道德教育低效能的一个十分重要的原因就是学校的德育工作是封闭的、孤立的,与社会相脱节。学生大多忙于学习书本知识,生活在学校的象牙塔里面,他们的自然体验、社会体验、生活体验严重不足,直接关注社会、自然、文化的机会日益减少,而代替它们的是通过文字、符号、图像等获得的间接经验增加。这样学习的都是别人整理过的知识,会造成心灵成长的缺陷,造成了学生信息丰富、经验贫乏的现象。因此,高校的德育工作必须走出封闭的课堂,推行体验式和开放式的德育模式,体验复杂多变的社会道德情境,尝试进行道德抉择,从而提高道德判断力和选择力。

3.创建生活化、实践化的德育知识观

现代学校道德教育迫切需要实现知识观的转换,使获取知识的过程真正成为一个富有情趣的、有生命力的过程。传统的道德教育观念、教育方式与生活、现实严重的脱节,学生习得的知识脱离生活实际和周围的环境。因此,现代学校道德教育迫切需要实现知识观的转换,创建生活化、实践化的德育知识观,不仅仅以更开阔的视野去理解道德,更与广阔的社会生活紧密相连。

高校德育工作方法的改进,必须要把道德教育的重心转移到学生的实践上来,将学生自觉道德实践为德育工作的出发点,克服传统德育以说教和灌输为主的方法的弊端。学校在进行德育工作的过程中,继续加强道德理论课程的教授,理论课可以使学生系统地理解最基本的思想道德知识,给学生树立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的正确方向。但是,在授课的同时,让学生积极的参与其中,比如,课上的案例分析讨论,学生的自我展示、小组展示成果等。学校还应重视并组织丰富多彩、学生喜爱的社会实践活动,通过具体的道德情景的体验,让学生获得的感性认识上升为理性认识,进而内化自身品德,提升道德素质。例如,志愿者服务活动,社会观察等,都是在具体的实践中感受道德教育,从而提高自身素质。

社会实践是高校德育工作的重要环节,要引导学生走出校门,积极探索和建立社会实践与专业学习相结合、与服务社会相结合、与勤工俭学相结合、与择业就业相结合、与创新创业相结合的管理机制,增强社会实践的效果。不断丰富社会实践的内容和形式,让学生在实践中受教育、长知识,增强社会责任感。学校要积极拓宽学生社会实践活动的渠道,积极联系社会友好单位,为学生多提供实践活动的平台,组织学生全方位、多角度的观察、认识社会,通过实践认识社会,了解社会,提高自身的道德判断力。

参考文献:

[1]杜威.民主主义与教育[M].王承绪,译.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1.

推荐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