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2-08-09 13:55:44
绪论:在寻找写作灵感吗?爱发表网为您精选了8篇异地挂职锻炼总结,愿这些内容能够启迪您的思维,激发您的创作热情,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一、加强理论学习。着力提高宏观决策能力
也是武装头脑、提升素质的重要法宝。新时期新形势下,理论是宏观决策、科学决策的重要依据。社会利益关系正面临着深刻调整,农业农村正在进行深刻革新,电子信息等高科技产品和新型技术广泛运用于生产各个领域,世界经济全球化、多元化的格局日趋形成,如果固步自封,夜郎自大,不加强学习,不认真借鉴他人的经验汲取他人的优点,肯定会落伍于人,时时处于主动挨打的尴尬局面,影响区域经济社会的继续健康发展。因而,领导干部必需加强学习,进一步增强危机感和责任感,自觉用新的理论知识来武装头脑,努力学习国内外政治、经济、科学等文化知识,认真研读党的基本理论、基本方略,全面加深对社会公共事务管理、经济社会建设发展规律的理解,不时更新理论观念,丰富知识内涵,努力提升自身素质,使之与新时期新任务的客观需要相符合,与新形势新内涵的科学发展需要相适应,与新时代新要求的目标方向相一致。
可以有效拓展文化视野,加强理论知识学习。不时提高领导干部思辨认知能力,着力增强领导干部观察处置社会公共事务、指导经济发展的前瞻性、预见性、发明性,培养领导干部学会用世界眼光和战略思维观察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学会用政治谋略和战略决策掌握发展大势、掌握发展规律,从更高层面熟悉和掌握新时期党的执政规律、方针路线和战略决策,善于从纷繁复杂的事物变化中把握内在实质,从普遍联系中寻求发展规律,时刻紧跟时代步伐,放眼世界,宏观决策,抓大事、谋大局、兴大业,自觉树立与发展改革相适应的新思想新观念,正确处置经济社会建设发展中衍生的各种新问题新矛盾,科学应对全面小康、构建和谐社会所面临的各种困难险阻和复杂局面。坚持理论联系实际,注重将所学的理论知识和工作实践紧密结合起来,自觉学会用新理论、新理念、新观点和新方法分析问题、研究问题、解决问题,真正做到学以致用、学用相长,理论中学习,实践中提高,使领导干部逐渐生长为一个懂理论、有专长、擅执政的行家里手。
二、推行异地交流。着力提高科学发展能力
地区与地区之间存在着一定的差异。加之东部地区率先发展,现时期各地区的发展速度各不相同。中部地区迅速崛起,西部地区大开发和东北老工业基地振兴等政策导向、区位优势和资源要素的作用,使高新技术、科技人才和先进管理理念等生产要素向发达地区大量聚集,继而催生不同的先进管理理念和特色发展模式。欠发达地区要加快发展,尽快从落后被动的局面中胜利突围,就必需牢固树立科学发展理念,坚持以加快发展、科学发展为第一要务,积极推进干部挂职锻炼等异地交流模式,大力实施“走出去、引进来”战略,让更多的领导干部有机会到发达地区去任职,让更多发达地区的领导干部可以到欠发达地区来历练,并利用这一交流互动平台,充分激活发展改革中人力资源这一“活的因子”逐步形成竞相发展的环境氛围和携手合作的人脉资源,努力推进地区与地区之间的交流合作,充分将发达地区的先进经验、发展理念和高新技术注入到外地社会实践中来,改造和摒弃一些不合适宜的旧思想、旧观念、旧方法,结合外地实际,进一步开发挖掘外地特色优势资源潜能,科学管理社会公共事务,妥善处置各种影响经济社会继续健康发展的复杂矛盾,推动社会经济新一轮发展。
防止重复建设,要促使社会经济加快发展、科学发展。少走弯路,必需解放思想,关闭大门,积极搭建有利于干部健康有序流转的互动平台,建立健全有利于干部异地学习交流的体制机制,进一步拓宽干部学习锻炼的交流渠道,继续深入地开展干部异地学习、挂职锻炼等交流活动,让干部在挂职中得锻炼,交流中得提高,实践中得成长,使干部教育培训活动尽快从“全民皆兵”普及式”囊括式”培训的激进方法中解放出来,从形而上学的课堂里办工厂”黑板上种树木”旧模式中解放出来。通过挂职锻炼等交流活动,让领导干部有机会走进来接触更多的新生事物,感受更多的发展观念,参与更多的社会实践,从而自觉学会用更宽广的视野、更深邃的思想、更宏观的理念来观察、权衡和掌握发展大势,科学决策,逐步将发达地区的管理人才、先进经验、高新技术和发展模式转移嫁接到外地区的社会实践中来,为加快发展、科学发展扫清障碍、铺平道路,努力形成思想上大解放、理念上大转变、措施上大手笔,引领外地区社会经济大发展大繁荣。
三、注重综合实践。着力提高统筹协调能力
通过一段时间的社会实践都会展现进去。特别是社会经济快速发展、知识日新月异的今天,实践是检验和衡量领导干部能力高低的唯一规范。一个领导干部无论学识多高、阅历多深、能力多强。机遇与挑战并存,许多机会稍纵即逝,如果领导干部不加强学习,不注重实践,不能将理论观念与具体实践有机结合起来,只会成为夸夸其谈、纸上谈兵的理论家”抑或因循守旧、不思进取的激进派”一味用老观念分析问题、研究问题和解决问题,势必难以时刻紧跟时代步伐,正确权衡利弊关系,准确掌握客观形势和内容,妥善处置改革发展中遇到各种问题和矛盾,与现实发展的客观需要相背离,不能在错综复杂的局面和瞬息万变的形势中科学抉择、掌握机遇,使众多良好机遇白白错失,影响社会经济事业的继续健康发展。
坚持理论联系实际,实践出真知。各级领导干部要尽快从“只说不做”只学不用”消极僵化思想中解放出来。大力弘扬务实精神,始终将社会实践摆在求真知的高度来指导工作,始终将社会实践作为一种责任、一种学习、一种锻炼来要求和强化自己,坚持在实践中长知识,实践中增才干。通过实践锻炼,可以充分培养领导干部的敬业务实精神,增强领导干部掌握大局、统筹协调的能力,促使领导干部自觉摒弃那些不合适宜的旧观念、老方法,并将自己的理论知识、经验阅历和挂职经历充分运用到科学管理社会事务、指导区域经济发展、妥善解决民生的具体社会实践中来,协调解决各种社会矛盾,妥善处置外地区改革、发展、稳定三者之间的关系,力争在发展上有新思路、改革上有新突破、管理上有新举措、经济上有新发展。
四、深入基层调研。着力提高拒腐防变能力
一、结对帮扶范围
县27所受援学校与市27所学校建立“校对校”结对帮扶关系。
二、结对帮扶内容
(一)“教师交流互派”项目
由教育局选派27名教师来县结对学校开展教育教学工作;11名挂职干部到结对学校指导教育教学及教研工作;县选派5名教育管理人才和后备干部到结对学校挂职锻炼;30名骨干教师到结对学校跟岗学习。
(二)“讲师团”讲学交流项目
由区教育局牵头,选派30名特级教师、骨干教师、学科带头人等来县讲学交流。
(三)“异地代培”项目
县选送20名初一学生到去就读,该项目由经开区实验中学校具体实施。
(四)日常教育教学交流
以“校对校”结对帮扶为载体,各结对学校加强沟通联系、深化结对帮扶,通过开展送培送教活动、工作坊研修、心连心、手拉手活动等智力支教活动,促进学校间、师生间的交流交融,为帮扶学校提供物资资金支持,帮助学校转变教育理念、提高教育管理水平和师资队伍整体素质。
三、组织管理和考核
(一)高度重视,认真落实。
各校(园)要按本方案的要求,高度重视,切实加强组织领导,与帮扶学校共同制定适合本校实际的帮扶方案,加强日常管理,专人负责,抓好各项工作落实。
(二)加强管理,督促考核。
“校对校”结对的考核工作由县与对口支援教育“校对校”结对工作领导小组负责。各校(园)每年除要形成“校对校”结对工作方案、总结外,还要及时通过报刊、网络等多途径对工作进行宣传,撰写经验交流文章,努力营造良好的“校对校”结对工作氛围,注意收集相关照片、视频等过程性资料存档。
一、结对帮扶范围
县27所受援学校与市27所学校建立“校对校”结对帮扶关系。
二、结对帮扶内容
(一)“教师交流互派”项目
由教育局选派27名教师来县结对学校开展教育教学工作;11名挂职干部到结对学校指导教育教学及教研工作;县选派5名教育管理人才和后备干部到结对学校挂职锻炼;30名骨干教师到结对学校跟岗学习。
(二)“讲师团”讲学交流项目
由区教育局牵头,选派30名特级教师、骨干教师、学科带头人等来县讲学交流。
(三)“金凤凰异地代培”项目
县选送20名初一学生到去就读,该项目由经开区实验中学校具体实施。
(四)日常教育教学交流
以“校对校”结对帮扶为载体,各结对学校加强沟通联系、深化结对帮扶,通过开展送培送教活动、工作坊研修、心连心、手拉手活动等智力支教活动,促进学校间、师生间的交流交融,为帮扶学校提供物资资金支持,帮助藏区学校转变教育理念、提高教育管理水平和师资队伍整体素质。
三、组织管理和考核
(一)高度重视,认真落实。
各校(园)要按本方案的要求,高度重视,切实加强组织领导,与帮扶学校共同制定适合本校实际的帮扶方案,加强日常管理,专人负责,抓好各项工作落实。
(二)加强管理,督促考核。
“校对校”结对的考核工作由县与对口支区教育“校对校”结对工作领导小组负责。各校(园)每年除要形成“校对校”结对工作方案、总结外,还要及时通过报刊、网络等多途径对工作进行宣传,撰写经验交流文章,努力营造良好的“校对校”结对工作氛围,注意收集相关照片、视频等过程性资料存档。
关键词:青年教师;微格教研;专业化发展
作者简介:李慧敏(1984-),女,江西经济管理干部学院讲师,研究方向为财务会计;(江西南昌 330088)
本文系2013年江西省高校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青年基金项目:基于微格教研的高校青年教师专业化发展研究(项目编号:JYl 341)的研究成果之一。
教师专业化,是指教师作为一项专门的职业,在经过严格的培养和训练、动态的学习与实践后,提高思想意识、文化知识、专业技能并将其融为一体的能力,与走向专业、成熟的历程。教师必须积极接受挑战和考验、与时俱进,树立终身学习的理念,实现专业知识、教学技能、现代信息技术的完美结合,并不断实践加以优化,高水平、创造性地实施教学活动,展示教学的艺术。
一、高校青年教师专业化发展现状
从国内高校的学生评教结果来看,问题主要集中于青年教师,具体如:讲课逻辑混乱、条理性不强、语言不简明、重点不突出、内容枯燥乏昧、组织形式呆板。目前,高校青年教师大多数是非师范专业毕业,在走向教师岗位前,没有正规、系统的学习过教育理论,教学经验低浅,且缺乏深厚的文化底蕴,成熟过程偏长,较早出现“高原反应”现象,自身处于停滞不前的瓶颈时期却苦于无所适从。
多数青年教师是从学校到学校,虽然学历水平普遍较高,但由于毕业后直接任职于高校教师,没有企业实践工作经历,缺乏实践经验,而此恰恰是应用型高等教育的关键教学能力。因此,青年教师在实践教学能力方面尚且难以满足教学的需求,教学方式通常比较单一,主要以教师讲、学生听为主,课堂缺乏实践操作环节。青年教师急需改变这种“重理论、轻实践”的教学方式。
高校大多注重强调教师专业知识的更新、培养,较少关注青年教师的教育理想、教育理念、教育态度、教学手段、教学方法和技巧的成长、成熟。传统教研活动下,学校从制度和时间上给予很大支持,可作为组织教师交流信息、互相学习的主要形式,效果却不尽如人意。教师参与教研活动的积极性不高,普遍反映活动内容空洞且缺乏新意、评课主观性强、往往流于形式而缺乏生机,教研活动逐渐成为教师一种负担。教学研讨时,由于缺乏具体的载体,教师大多泛泛而谈,无法相互分享、借鉴经验和特长,难以取得、提炼教研成果,制约了青年教师的专业化发展。
现代信息技术飞速发展与成熟,青年教师具有精力充沛、思维活跃、敢于冒险、适应能力强和勇于接受新事物挑战等优势,高校应建立相对开放、良好的青年教师培养机制,以促进高校青年教师由教师职业向专业化健康发展。
二、微格教研及其作用
(一)关于微格教研
微格教研是微格教学的应用和发展。是采用“微格教学”合理内核,提取教学流程中的重要环节,采取摄录像手段提供教研活动时进行局部的、定格的研讨,既学习有关原理也探讨具体操作,从而获得完整的认识以提高课堂教学质量。微格教学最重要的贡献是在教学理论与实践之间架起了一座桥梁,研究出一整套可具体描述、可示范操作、可训练培养、可定量评价的教学程序,在课堂教学要素、结构、功能三者关系上达到了最优化。
早在1973年,香港中文大学教育学院就采用微格教学的方法来培训师范生,在实践总结的基础上,又于20世纪80年代初对进修的在职教师进行了微格教学培训实验,由此证明微格教学培训方法对在职教师也有很大帮助。
微格教研的具体流程如下图:
这是一个动态的过程,教师在一次又一次的循环中,不断地提高教学水平和教学能力。由于微格教研是针对教学中的某个特定、单一行为进行研究,要求学习者“知其所以然”,所以,学习者在实践时应逐个寻找理论依据加以支撑,两者相互联系,提高理性认识、加深理解运用。微格教研在实施过程中具有实践性强、目标集中、切口较小、反馈及时、角色多元化、自我观察、利于创新等优点,为促进青年教师专业化发展提供特色鲜明、操作性强的途径。
(二)微格教研在促进青年教师专业发展中的作用
1.促进青年教师队伍向能力型发展。教师成熟过程往往需要3~5年,甚至更长时间,主要需经历羡慕、模仿、把握等三个阶段。前两个阶段,由于理论的普遍性与抽象性,在解决具体、特殊的实际问题时易产生“障碍”,往往理论缺乏联系实际,造成此阶段的摸索带有一定的盲目性。第三阶段,教师的教学能力发展到一定程度时,容易出现“高原期”现象,即无论教师自身如何努力,其教学水平都没有明显的提高,难以取得突破性发展。基于微格教研,教师在教与学的实践过程中开展相关理论的研究与探讨,同时,基于理论的高度开展教学实践活动,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帮助青年教师较快克服、渡过“高原反应”,缩短成熟的进程,加速提升教学能力。
2.促进提高青年教师的实践教学能力。青年教师在企业的工作经历几乎是空白,缺乏实践经验,深入企业挂职锻炼可以充实、更新实践操作知识,但青年教师通常授课任务较重,深入企业挂职锻炼的局限性较多、时间较短、次数较少、效果欠佳,而企业发展变化、业务更新快,青年教师总感觉跟不上企业发展的步伐,实践技能滞后。基于微格教研,随时摄录并更新企业工作人员的实际工作过程、具体实践操作环节,为青年教师学习、掌握实践操作技能搭起便捷、快速的桥梁,并与企业携手一起与时俱进,为学生传授最新、实用的专业知识与技能。
3.提炼中老年教师教学经验结晶,传承教学实践的感悟。有些老教师,课上得很好,教学效果也好,但是请他们介绍经验时,却说不出多少教学道理,更谈不上系统地说理。对个人而言,什么也没留下,对后人而言,又得从头开始,经验与感悟因此失传,岂不可悲可惜?在科技飞速发展的今天,基于微格教研,摄录优秀教师的教学过程,捕捉成功经验、教学特长,分析教学特点,并使之发扬光大,为促进青年教师发展贡献宝贵财富。
4.有利于开展教研活动,推进教法研究。基于微格教研,有助于青年教师在教学基本问题方面形成共识,变革教学理念,由传统教研注重于讲什么,转变至微格教研注重怎样讲,怎样教。教学过程的本质,是教师“教”学生怎样“学”的过程,如何引发学生的兴趣、思考,调动发挥学生的“内因”与“主体”作用,微格教研则比较形而上,落点在传授的形式。通过微格教研,以摄像记录,再现研究,分解比较微特征,自己看自己上的课,看身边人上的课,及时并客观地自评与互评,切口小,感触深。青年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形成自觉反思意识,觉察、分析自身变化,扬长避短,升华观念,将实践上升至理论,提高教学艺术水平。
三、基于微格教研的青年教师专业发展策略
(一)观摩反思:促进青年教师自我反省、可持续发展
教学反思是教师专业自我发展的重要方式,没有反思的教师何谈专业发展。教学观摩是开展教学反思的重要途径,其为教学反思提供了必要的资料和信息,教师必须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以便实现专业自我发展。
微格教研的观摩活动,打破了传统教学观摩的诸多局限性:时空制约、观摩内容记录的不完整性、反馈信息主观性强等。除现场观摩外,最重要的是摄录教学全过程可事后观摩,由于再现录像,可对教学过程进行局部定格、分解比较,使得教研目标明确、具体,观摩内容客观、全面,这是传统教学观摩无法比拟的。在微格教研中,教师本人不仅是受训者,更是评价者,直接正视自己的教学行为比他人反馈进行的反思效果更深刻。比如,课堂教学中的语言技能(发音、语速、音量、口头禅)、教态(行为举止、肢体语言)等细节问题,当事人在教学时难以觉察,传统教学观摩无法准确的、直观的予以评价,受训者改进效果不佳;当观摩中出现争议或感到某细节需重新观摩时,则再现录像显得尤为重要。另外,除自身教学观摩外,教师可随时、随地观摩优秀教师的课,学习不同教师的教学风格与特长;或是观摩具有典型性问题、代表性强的教师的课;自我反省、实践,凝练改进教学的方法与经验,实现专业自我发展。此外,随着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与成熟,有效利用数字化、网络化,排除时间、地域的局限性,实施异地实时或非实时教学观摩,也是微格教研的一大优势。
(二)协作研讨:促进教师团队建设
教师专业发展虽强调其主体意识与自主性,但并非孤立的个人行为,由于教师个体的理论视野和创新能力的有限性,教学效果是以教师集体对学生集体起作用,教师集体代表教学整体水平。因此,微格教研时,除注重确立教师教研的主体地位外,更应加强教师团队的协作研讨与合作,有利于提升教师个体教研能力,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打造教师专业发展共同体,为青年教师专业发展提供良好生态环境,以促进教师集体专业水平的提升。
在微格教研中,不同层次、不同领域、不同岗位的教师,可就创设教学情境或内容、教学设计展开形式多样、具体的协作研讨活动,促进教师互帮互助、分享借鉴,有助于实现共同提高和发展。如今,新的教育观念对教师教学提出更高要求,教师不能只以传道解惑为目的,而应注重设计丰富的课程内容,把握不同层次学生的特点,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发挥学生主体性,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提高综合素质。此背景环境下,青年教师常常感到力不从心、捉襟见肘,协作研讨便显得尤其重要。教师可通过集体备课、互相听课、自评互评等形式,共同分析教学中的亮点和问题,为青年教师提供可资借鉴的经验。
(三)同侪互训:提升青年教师专业技能
同侪互训,是微格教研中培养教师教学技能的重要形式,教师进行相互的教学或训练,包括两种基本形式,一种是同水平的同侪训练,如新手教师之间的相互训练;另一种是不同水平的专家去训练或帮助其他同侪,如专家教师对新手教师的帮助。第一,确定训练内容。训练内容可以是某项具体的教学技能或是某种具体教学情境和环境的技能,比如,教学语言、板书、讲解等基本技能,或是导入、提问、组织讨论等高级综合技能,或是多媒体课堂教学技能等。第二,选定评议方法,主要有“2+2”重点反馈方式与“x+1”方式,数字分别代表评议者提出表扬性意见与改进性意见的数量,采取教一评一再教一再评的方式,不断循环改进。在评价反馈时,不仅注重训练具体教学技能,而应深层次关注教学实践与理论的结合,更新教学理念等分析,如是否体现以学生为主体、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运用信息技术手段优化教学等。因此,青年教师须顺应时展,转变教学观念,提高运用信息技术转化为教学能力的专业技能,重塑和完善教学能力结构。
(四)建设立体化专业发展档案袋:有利于全面记录青年教师专业发展历程
教师专业发展档案袋是一种有效的以促进教师专业发展为目的的发展性评价方法,收集教师专业发展中的学习成就,展示教师的进步,取得的专业成果,个人能力的提高,展现各主体的评价结果以及其他记录和资料,是一种以质性评价为主的评价,重在激励教师主动参与,积极自我反思。在教学评价中,提倡“立足过程,促进发展”的评价理念,强调发挥教师的主体性作用,倡导多元化评价主体,注重教师的个体差异。档案袋不仅保障记录了教师的发展过程,更是一种促进青年教师专业发展的发展性评价方法。
教师专业发展档案袋的结构和内容决定其实现预期评价的效果。在微格教研中,教师运用微格教学技术手段并担任多元化的角色,为建设档案袋提供具体形象、真实全面的立体化材料与多媒体化的表达形式。微格教研可提供全方位材料,如,教师作为执教者时的教案、课件、教学现场录像等材料;作为受训者时的训练视频、专家点评、观摩教学案例等记录;作为研究者时的参研活动记录,协作研讨教学问题的教育叙事;作为反思者时的观摩心得体会、反思日记等;作为评价者时的自评、点评等记录。综上所述,基于微格教研,教师专业发展的实际情况、成长历程可从多个维度、以多种形式予以反映,从而增强与提高档案袋评价的信度和效度。
Abstract: Facing the contradiction between accounting talent-cultivation and social demand, this article analyzes the bottleneck of application-oriented accounting talent-cultivation in domestic universities, and put forward reform measures in the aspects of curriculum, teacher training and practice.
关键词: 应用型;会计;人才培养;创新
Key words: application-oriented;accounting;talent-cultivation;innovation
中图分类号:C96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4311(2013)23-0001-02
0 引言
近年来,人才市场上初级财会招聘岗位相对需求较多,会计专业已悄然位列全国24个省、市、自治区高考生志愿填报的十大热门专业之一。但是目前许多高校会计本科专业的人才培养与社会需求脱节,一方面是高校培养的会计类人才 “找工难”,另一方面是企业需要的能服务于基层的会计类人才又“招工难”,这种“找工难”与“招工难”的矛盾凸显出人才培养与市场需求的错位。新形势下各高校面对竞争激烈的就业市场,应用型会计人才的培养迫在眉睫。
财政部在制定《会计行业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2010-2020年)》明确指出:“各级财政部门要推动建立以用人单位为主体、以市场为导向的产学研战略联盟;要推广以院校教学为主体、以单位实践为补充的会计人才培养模式;社会各界应当履行社会责任,搭建会计人才培养平台,共同推动应用型会计人才培养。”
应用型会计人才指的是“能够将会计专业知识和技能应用于会计工作实践的专门人才”,对此,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培养基础扎实、知识面宽、实践操作能力强、综合素质高的应用型会计人才已成为平衡财会初级人才市场供需矛盾的主要途径。
应用型会计本科教育作为一个教育概念,在我国提出的时间不长。目前代表性观点强调应用型人才应具备理论够用、动手能力强的特点,应培养专业知识与技能为主线,以就业为导向,细化专业课程,突出应用能力培养,职业教育与本科教育结合,加强校内外实训实习建设等等途径实现人才培养目标。虽然我国会计学术界、实务界和教育界对于应用型会计本科人才培养模式进行了较系统的探讨,但是对其做出的研究和讨论依然存在纰漏。
比如,我国大部分院校均提出会计学本科专业人才培养定位应为应用型、技能型;课程设置与课程体系应从市场需求出发、突出校企合作、注重实践教学,并针对上述观点提出了相应的改进措施和改革建议,但是所提出的措施和建议一方面未形成完整的体系,不能够使各种措施在人才培养模式的运行中的环环相扣,达到改革的目的;另一方面提出的部分措施和建议在实践中可操作性较差,如重视校企合作,部分高校建设了诸多校企合作基地,签订校企合作协议,但是由于会计行业的特殊性导致很多协议在实施过程中流于形式,无法达到预期的目标。
在这方面,国外做得比较好。欧美发达国家对应用型会计学本科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方向是很明确的,那就是:应对经济环境的不断变化及市场对会计人才的需求所做的改进。其改革的重心是教育目标的准确定位,注重理论与实践的结合,把课堂教学与实务运用相结合。
英国会计学本科专业还采用“三年学制+一年兼职”的待色课程体系,允许学生休整整一年或两个半年到企业兼职,以增强实务操作能力。
美国的会计学专业的课程设置与社会需求、学生就业结合非常紧密。根据市场需要和学生就业情况,定期进行会计课程的总结、修改和替换。
综上,与会计职业的快速发展和成熟的国外会计学本科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相比,我国应用型会计人才培养存在一些纰漏,目前我国高校会计本科人才培养在培养目标、课程设置、教学方法等方面均显得落后,无法适应会计实务不断发展的需要。
因此,非常有必要针对市场竞争环境下会计本科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提出切实可行的改革措施。
1 教学环节的改革创新
1.1 课程体系整合 会计学科是重视实践操作的学科,根据应用型人才的培养目标整合课程是人才培养模式构建的首要任务。
根据课程性质搭建“通识教育平台+学科基础教育平台+专业教育(专业理论+专业实践课)平台的课程体系,以适应高素质应用型人才知识和能力结构的要求。
通识教育课是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文化素质、身体和心理素质,并为专业课程学习奠定的基础;学科基础课目的是拓宽学生的知识面,提高学生社会需求的适应性,并为专业课学习奠定的基础;通过搭建的平台课学习,获得必须具备的基础理论和较宽的专业知识。
通过专业课实践的实训和企业实习,使学生具有财会专业特长和实用技能。体现出“专业+实践专长”的人才培养特色。
1.2 职业教育与本科教育相结合 在会计本科人才培养过程中,将职业资格证书的考试、会计职称考试等内容纳入课程体系中。
如配合国家每年4月份举行的会计从业资格考试,在第一、三学期开设《基础会计》、《财经法规》及《会计电算化》等3门课程。配合每年的5月份举行的会计职称统一考试,在第二、三、四学期开设《财务会计》、《财务管理》、《经济法》等课程。以提高学生的考证通过率,增强学生的就业竞争能力。
1.3 教材的扩展 会计学的传统教材不再是作为教学材料的主要依据,如《商界》、《财经》、《商业周刊》等等财会杂志期刊都可以成为教学材料的重要组成部分,以活跃课堂气氛,锻炼学生的专业判断思维能力,丰富教学内容。
1.4 采取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与手段 教学过程中,除了沿用一些优秀的传统教学方法外,还应积极借鉴总结一些新型教学方法,如“目标任务驱动法”、“启发式案例教学”等。
此外多媒体教学手段、网络教学,将相关的专业课教学大纲、教案、教学课件、授课录像、习题、参考资料目录,财会网站等进行网上免费开放,网络教学使学生与教师之间、学生与学生之间的同步或异步交流变得易如反掌。
通过电子邮件,学生能够很容易地从教师那里获得个别化的学习指导和帮助。通过网上聊天室,身处异地的学习者可以轻松地跨越时空走到一起,共同分享学习经验和体会,共同探讨或解决学习上遇到的困难和问题,从而培养他们之间相互协作,探索专业知识的精神。
2 实践环节的构建
实践环节的构建,具体而言可以有以下四个方面:
首先,在完善教学环节的基础上,搭建校内、校外实践教学平台。
会计专业的实践教学体系应由基础实践、专业实践、社会实践和综合实践等四部分构成。其中的重点为专业实践,由课程实训、综合实训和毕业实习三部分组成,从而使实践教学由浅入深、由局部到整体、循序渐进,理论与实践同步运行;
其次,各高校应购置配套的财务软件。
购置专业财务软件以及税务软件,和模拟企业ERP软件,为学生提供了虚拟的企业环境,锻炼了学生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
再次,拓展并巩固校外实践基地。
现在多数高校在校企合作方面的进展迟滞不前。各高校应制定一系列校企合作的制度,一方面实现学生实习和毕业生就业,另一方面,可以与企业共同完成横向科研课题,以解决企业面临的实际问题,并向企业输送所需人才,这样才能达成校企双赢局面,和企业保持长期合作关系。
最后,聘请有丰富经验和行业背景的专家,做专题报告和讲座,把企业实际遇到的问题及解决方法传授给学生和教师,使学生提前适应职场。
3 教学团队建设
会计专业是随着经济发展不断更新的专业,这就需要建设优秀的教学团队。
师资培养方面要加强对青年教师的培养,鼓励青年教师到企业挂职锻炼或兼职,加强实践能力的培养,丰富教学内容,使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成为理论实务兼备的“双师型”教师。
另一方面有丰富教学经验和资深实务资历的专业带头人把握好专业建设发展方向,带领青年教师把教学改革、课程建设、教材开发、专业建设、团队文化建设推向新的高度,建设一支能够满足人才培养需要、结构合理、素质优良,充满活力的“双师型”教学团队。
4 在课程计划之外积极开设第二课堂活动,给学生提供更多资源和发展空间
会计专业实践性较强,因此积极开展结合专业实践的各类第二课堂活动,鼓励学生参加各类创新竞赛和各种健康有益的社团活动,举办财会知识大赛、ERP大赛及开展财会学科实践教学研讨、去会计师事务所和企业财会部门观摩,培养学生的认知能力和实践能力,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达到培养市场需要的优秀应用型、技能型人才的培养目标。
面对当前在激烈的市场竞争环境下应用型会计人才培养模式创新中的普遍存在问题,并提出全面系统的改革措施,从而推进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创新,为会计本科人才质量的提高起到重要的推动作用,即可从根本上解决高校毕业生“找工难”与企业“招工难”的矛盾,平息人才培养与市场需求的错位。
参考文献:
[1]张鲁雯.高校会计人才培养存在的问题与对策[J].财会月刊坛,2010(06).
[2]张晓萍.美国会计教育模式对我国会计教育的启示[J].科协论坛,2011(02).
[3]马强.我国会计人才教育培养体系改革探讨[J].猜着监督,2011(08).
[4]黄羽佳,张永冀.美中会计学博士教育现状及比较[J].财会通讯,2009(04).
[5]汤湘希,彭平锋.21世纪我国会计教育的改革[J].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学报,2002(04).
[6]符学忠.加入WTO与我国会计教育的探讨[J].华南热带农业大学学报,2000(04).
[7]杨宗昌.中国会计教育改革发展问题思考[J].当代经济科学,1994(06).
1.培训体系日益完善
在全国层面,2000年成立了教育部小学校长培训中心(设在北京师范大学)和中学校长培训中心(设在华东师范大学),承担全国小学校长和中学校长的国家级培训任务。这两个培训中心围绕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等主要内容,举办全国中小学校长高级研修班,培养了大批骨干校长。小学校长培训中心还承担了培训香港校长的任务。在省市区层面,各省都成立了教育干部培训中心,依托师范大学、教育学院的培训实施机构,承担省一级校长培训工作。
培训体系的完善,大大推进了工作目标的实现。“十五”期间,教育部着力抓好中小学校长的任职资格培训、提高培训和高级研修等3个层次的常规培训工作,全面开展大规模的培训工作,共培训中小学校长62.7万人,显著提高了中小学校长的管理能力、办学水平和实施素质教育的能力。特别是2003年中央决定开展大规模干部培训以来,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和教育培训机构,在教育部总体规划、统筹协调的积极指导下,不断加强培训制度建设,努力构建结构合理、特色鲜明、富有活力的教育干部培训体系,加大对教育干部培训的经费投入,教育干部培训规模显著扩大,培训内容不断丰富,培训模式不断创新,培训质量不断提升。教育部人事司研究制定了《全国教育系统干部培训“十一五”规划》,明确了“十一五”期间教育系统干部培训的指导思想、总体目标、工作原则、主要任务、保障措施,对“十一五”期间教育系统干部培训作出了全面的布置;同时,成立了教育干部培训工作领导小组,由周济部长亲任组长。它标志着大规模教育干部培训的开始。
2.培训内容突出专题性和针对性
近年来,随着一批名校长的退休,教育管理的领军人物缺乏问题,已经成为制约各地教育改革与发展的瓶颈。“十五”和“十一五”期间,各地先后兴起的“名校长工程”渐渐成为校长培训的一个重点。名校长的培养通常采用师带徒的方式,成立工作室,由一位有威望的名校长或专家带领几位骨干校长,以学习研讨的方式共同提高。上海先后实施“专家领衔制”和“名校长领衔制”;北京也成立了以专家和名校长为导师、以骨干校长自主研究为主体的5个“名校长工作室”。
同时,在促进教育均衡发展的背景下,配合国家西部大开发战略以及西部地区“两基”攻坚计划的实施,全国各地都十分关注农村中小学校长的培训工作。为加大对西部地区教育干部培训工作的倾斜力度,教育部人事司和中国移动通信集团决定2006年~2008年联合实施西部农村中小学校长培训项目,共投入经费1000万元,培训3600名西部农村中小学校长。
教育部人事司还结合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需要,针对教育的重点、热点和难点问题,以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新课程实施、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校园安全管理等为主要内容,举办了若干专题培训班,每次一个专题,内容集中,不断加大专题培训力度。
此外,校长高级研修班也多采用主题式的培训,围绕一定的主题设计课程板块和相应的实践活动、研究活动,力求使校长在某一主题方面进行深入的学习、研究和实践。比如:北京就先后设计举办了以“教育现代化与教育创新”、“有效学校管理”、“农村学校教师发展”、“新课程背景下的德育管理创新”、“隐性德育”、“旨在提高教学质量的初中学校管理改进”、“校长的课程领导”等为主题的研修班。这些主题是综合考虑区域教育发展战略、教育改革内容、学校管理中的难题、校长发展的需求等问题后设立的。每个研修培训的课程结构与内容都是不同的、独特的,改变了已往固定的培训课程模式。
3.培训方式凸显多样性和实践性
校长实践的复杂性呼唤校长培训方式的探索与创新。由于校长队伍更新换代加快,年轻校长增加,所以校长培训迫切需要解决提升校长实践能力的问题;同时,由于对传统培训模式的反思与改革,新的培训理论不断引入,因此侧重实践和问题解决的培训模式不断出现。各地培训机构以成人学习理论、新的培训理论为参考,以实践研究和能力建设为导向,强化了培训模式的创新探索。诸如:案例教学、专题研究、参观考察、诊断策划、异地培训、拓展训练、技能训练、挂职锻炼、反思总结、校长论坛、办学思想研讨会等,都成为有效的学习方式,得到校长的认可。培训方式的不断探索提高了培训的实效性。
这些培训模式大体可以分6类:第一类是能力导向型的,如拓展训练、技能训练、心智模式训练等,主要功能是提高学员的心理素质、实际能力。第二类是反思导向型的,如心智模式训练、知识能力测验、学校管理诊断等,主要功能是让学员对自己的素质、观念和管理方法进行反思,发现优势和问题所在,进而找到努力的方向。第三类是实践研究型的,如学校管理诊断、行动研究、改进方案设计等,主要功能是针对学校管理中的问题开展研究,以求问题得到一定的解决。第四类是扩展经验型的,如企业管理与文化考察、国外培训与考察、异地培训等,主要功能是开阔视野,了解异域经验。第五类是技术应用型的,如网络学习交流,主要功能是解决交流方式问题,帮助校长更快速、更大量地获得所需信息以及进行互动式交流。第六类是思想交流型的,如校长论坛、校长沙龙、办学思想研讨会等,以形成学习共同体、交流经验和思想为主要功能。
4.培训的同际合作日渐增强
在全球化时代,许多教育问题都具有共同性,如教育质量、教育普及、学生道德教育、课程改革、教师培养等;同时,各个国家的教育又都有自己的优势与弱势,这就使得教育的国际交流与合作有进一步加深的需要和必要。校长培训通过国际合作可以达到这样的预期。许多省市与美国、英国、德国、澳大利亚等国家建立了培训合作关系,开展合作培训,扩展了校长们的国际视野。具体方式有:第一,在国外培训获得学位,比如:北京先后选派一批年轻校长或后备干部去美国、新加坡等地学习,获得教育管理硕士学位。第二,到国外进行教育考察。第三,聘请国外专家到国内进行短期培训,比如:北京与英国文化委员会每年合作举行为期一周的培训,这种培训侧重管理技能的训练。第四,召开国际会议。
5.培训信息资源平台渐成规模
随着信息化的发展,人们通过网络与计算机进行学习、工作与研究越来越成为一种生活方式。因此,校长培训工作需要积极采用远程教育和网络教学等现代教育技术手段,推进培训的信息化建设。教育部委托相关培训机构,开展了教育系统国家级干部培训课程资源开发和示范课件的制作工作。依托国家教育行政学院、中央广播电视大学、华东师范大学、东北师范大学等机构,中国教育干部培训网、全国中小学校长培训网、全国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网等相关网络资源平台纷纷亮相。它们统筹并整合了课程资源开发的力量,逐步实现了干训信息资源的共享。一些省市也建立了自己的培训网站,如北京建立了“首都校长培训网”等。
从中小学校长职业专业化转变层面看,校长专业化就是校长职业从准专业阶段向专业阶段不断发展的过程,是校长个体内在专业结构不断更新、演进和丰富的过程。基于中小学校长培训给校长群体带来的专业化提升优势,世界各国都非常重视通过专业化培训提高中小学校长的管理水平。
国外中小学校长培训研究比我国略早,培训模式也是建立在理论研究及实践探索的基础上。主要有以下模式:
1. 问题中心模式。上世纪90年代初,美国将医疗教学模式引入校长培训,该模式以校长已有知识为基础,提升管理技能为培训目标,教师创设问题情境启发校长积极思考,探寻问题解决的新见解、新方法。主要包括问题设计、问题探究、成果汇报、评价反馈四阶段。该模式强调先问题后学习,以问题为导向,校长是主动学习者,教师是促进者和设计者。
2. 同辈互助模式。该模式由美国旧金山远西实验室教学管理研究所设计,以教学特性、校长需求及成人学习特点为理论基础,强调为校长提供批判性检查自己和其他校长行为的机会,培养校长全新的思维方式。校长在相互学习、探讨中反思个人管理行为,提高管理能力。操作过程包括观察、反映式访谈和领导结构框架构想三要素。
3. 促进校长专业发展模式。国外校长培训中心试图参照医疗、建筑等行业做法,把培养目标定位为培训教育管理专家。强调校长的自主学习是成人学习最有效的方式之一,由此参培校长成为反思实践者。
4. 辛迪加模式。这是澳大利亚中小学校长培训模式,它采取全封闭式的讲座、个案研究、参观学校、辛迪加小组讨论等完成对校长的培训。按照校长经历组织、设计工作并促使合作,校长轮流当主席,加深校长之间的认识与了解,不断提升自我能力。当地教育行政官员倾听并评论和建议。培训学院帮助校长运用知识,营造辛迪加学习氛围,并将培训过程制成影像资料,再分析各自的表现,提高自我认识的客观性。①
5. 校长专业资格模式。英国教师培训署根据《国家校长标准》,先后推出“国家校长专业资格”(NPQH)、“校长领导与管理计划”(HEADLAMP)及“在职校长领导计划”(LPSH)三个互相联系、逐步递进的校长培训计划。以NPQH为例:NPQH是校长上岗的必要条件,是英国现有三个校长培训计划中延续时间最长、内容最多、程序最复杂的一个计划,分为申请、入门、发展、最终评估四个阶段。只有通过最终评估的校长,才有资格参加校长岗位竞聘。
这些专业化的培训模式注重培训的科学性、有效性,使讲授与自学相结合,研讨与交流相结合,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统一性与个性化相结合,有效促进了各国中小学校长的专业发展。
培训实施的载体就是具体的培训模式。通俗地说,培训模式就是指,根据“培训目标”的要求校长应该按照什么样的方式学习,以及校长与专家在什么情景中学习。
建构中小学校长培训模式专业化的基本条件是要与校长的工作情境高度相关。中小学校长培训模式专业化的内涵建构可概括为:
1. 培训目标指向“学校发展”而不是“校长发展”。致力于促成学校之间的师生结对、优势互补、资源共享,以此带动学校发展。
2. 培训数量指向“团队合作”而不是“专家讲授”。注重团队智慧,促进团队发展。
3. 培训内容指向“问题解决”而不是“理论提升”。直面学校发展困境与难题,使培训效果迅速转化为工作质量的提高。
4. 参培身份指向“角色多重”而不是“受训校长”。参培校长是真正的培训主体,既是学习者、观察者,同时也是专家、导师。
(一)我国现行中小学校长培训模式的基本梳理
我国中小学校校长培训工作自“八五”以来,经过了初级到高级、团体到个体、粗放到精细的发展过程。从全国一统、自上而下的简单化组织培训到统一与多样化组织培训相结合,从看重校长队伍(整体发展需要)到看重个体校长(个性发展需要),从校长一般职业培训到校长专业化发展,推动中小学校长工作逐步走向法制化、规范化、专业化的轨道。但与此同时,我国中小学校长培训也面临着发展的“高原期”、“沼泽地”。从多维认知的一般视角看,我国中小学校长培训在培训目标、培训课程、培训模式、培训管理、培训质效上,还不能完全适应中小学校长培训的整体要求。②
我国中小学校长培训大体归纳为8种培训模式:
1. 课程进修培训模式。这是典型的学科教学模式,以学分为控制、以证书为导向、侧重系统学习理论知识。课程讲授一般依托各级教育学院、教师进修院校及相关高等学校。根据培训要求,确定培训课程、培训教材、培训形式。课程研修模式可在最短时间内,较系统地传授教育管理知识,具有“低投入、高产出”的特点。但课程进修培训模式注重理论知识的传输,与校长实践导向的工作需求存在距离。同时,培训中忽视校长作为成人学习的特点,不利于校长将理论知识运用到实践中。
2. 案例教学培训模式。该模式以案例为基本教学材料,将校长引入教育实践情境中,通过专家与校长、校长与校长间的互动、平等对话等提高校长面对复杂情境的决策能力和行动能力。它既能训练参培校长的思维能力、沟通交流能力,还可通过案例的学习加强理论和实践的结合。但在培训实践中,案例使用和开发中的“人工化”、“不切合实际化”,不利于激发参培校长的学习积极性;参与机制设计不良,授课专家“一言堂”,容易形成“路径依赖”,无法启发校长们对案例进行批判性研讨;校长没有足够精力和时间了解案例的背景知识、查阅相关的理论和原理,课堂讨论实效性差。
3. 课题研修培训模式。该模式是基于行动学习和实践共同体理论而建构的教学培训模式,提出学会学习是个人发展中最重要的因素,更关注对校长已有经验的总结和反思。该模式实践中形式化现象严重:(1)课题研修培训模式定位不准。校长常对行动学习内涵及行动研究实施步骤不了解,将行动研究学术化,产生畏难情绪,学习热情骤减。(2)课题研究小组未能充分发挥作用。课题研究小组是由参培校长、指导教师形成的实践共同体,是一个交流思想、共享知识、分享专业成长经历的集体。目前,实践共同体的建构缺乏积极的组织和激励机制,运作不顺畅。
4. 任务导向培训模式。该模式以任务导向学习框架为基础,从满足校长专业发展需要、关注校长问题为中心的学习特点为出发点。包括培训需求分析课程模式、案例研究模式、同伴互助模式、问题中心模式。
该模式注重现场操作和实际问题的解决,要求校长在真实、特定的工作环境中参与研究。这种培训模式可以克服传统培训实践活动中观念与方式脱节、忽视校长教育背景及非情境性教学的弊端,关照校长的个性差异,发展校长专业自主意识,使学习过程成为造就有思想的实践者的有效平台。③
5. “层级导师制”培训模式。该模式根据校长专业成长阶段,让每个校长的参培角色双重化。每位校长既是学习者又是指导者。校长们向高一层级的导师请教,努力反思,也为下一层级的校长提供指导帮助,这也是不断自我反思与提炼的过程。④
6. “聚焦诊断”培训模式。该模式借助培训集体的团队力量,围绕某个主题,对某所学校进行“聚焦式”的分析与研究,找出影响学校发展的问题与对策。“聚焦诊断”培训模式整合了案例教学、现场教学的优点,把培训工作和实际工作有机结合起来,更具实际启迪意义。
7. “问题探究主题研讨”培训模式。该模式以关注学校实际问题、提高校长研究水平为重点,把基于问题的学习方式运用于校长培训活动,并以科研与培训整合为目的。建构流程是:(1)培训机构精心设计和组织,引导校长仔细观察本校的教育实践过程;(2)从学校亟待解决的问题中提炼带有根本性的关键矛盾;(3)反复论证、确定研究课题;(4)围绕课题,组织开展具体研究活动;(5)通过不断反思,获得课题研究成果。
8. “异地研训”培训模式。该模式是一种从封闭培训走向开放培训的有效培训模式。
(二)现行中小学校长培训模式局限性的分析
我国目前广泛应用的中小学校长培训模式,存在以下几点局限性:
1. 以传授理论为主的培训,局限在于学科化、被动化。这类培训模式以课程进修为特点,它的变式包括专题式培训、教育考察—会诊模式中的第一阶段的集中学习以及课题研修第一阶段的理论学习。主要特征是以学科教学为主,以学科知识的逻辑为依据组织。这种课程建构与校长工作的逻辑结构不符,降低了校长参与学习的积极性,新学的理论知识在校长被动学习中也很难得到有效吸收和建构。
2. 以案例教学为主的培训,局限在于表面化、形式化。这类培训模式以模拟实践情境形式为教学模式。它的变式包括模拟情境学习、角色扮演学习等。主要特征是需要校长和培训者对问题情境做出完整描述,对培训者的要求很高,要在整个模拟情境中起到发起者、指导者的作用。
其局限体现在:从案例来源看,校长没能成为形成案例的主力军,更多地依靠培训专家寻找案例,案例的质量和真实性都大大降低;案例收集不规范,培训机构尚未形成高质量、有代表性的管理案例库,在案例使用和研究方面比较随意;缺乏完整缜密的案例阐释,任务描述不清,使案例研究流于形式,校长不能进入情境,造成案例教学的形式化和表面化。
3. 以课题研修为主的培训,局限在于理论化、差异化。这类培训模式基于实践情境的行动学习,特征为:强调校长自身管理活动和管理行为进行反思,强化问题意识。在理论指导下,不断深化对问题的认识和理解,寻求解决问题的办法,提高校长系统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局限在于校长对课题研修的认识有偏差,重结果轻过程,将研究报告学术化,研修目标发生偏移。研究定位和研究方法的不明确使问题研究停留在表面,也没能形成有效的知识建构。
(一)构建多样化中小学校长培训模式的综合体系
1. 确立专业化的培训目标。这是培训模式专业化的核心要素。校长培训目标应从学校发展方向和校长自身发展角度来确定,其目标的价值取向应具有时代性、主体性、发展性和实效性。
2. 设计专业化的培训内容。培训需求是确定培训课程的依据。一是校长个体需求,充分考虑校长实际,重视校长个性发展,关注校长自我实现,以此确定其接受培训的层次、类型及内容;二是学校组织需求,以提高学校管理水平和办学质量为宗旨,引领学校教育教学改革的方向,找出学校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三是社会需求,要考虑教育的超前性,进行未来预测,提出战略性、前瞻性的发展思路。⑤
3. 确定专业化的培训方式。注重科学性与操作性,做到讲授与自学结合,研讨与交流结合,理论与实践结合,统一性与个性化结合。引导学员主动获取信息,联系实际,认真反思自己的办学理念与办学行为;以教育改革与发展、学校管理中的热点、难点问题为载体,让每一位参培校长通过相互交流、研讨、碰撞,进而梳理、反思、总结,形成更加合理的办学理念与方略;组织学员在理论学习的基础上进行角色扮演、案例分析、挂职锻炼,由教师进行点评、对突出问题进行会诊。
4. 运用专业化的培训手段。充分利用国家提供的现代远程教育资源,搭建包括网上学习和信息服务在内的多功能综合平台。以教育的信息化带动培训的专业化,通过现代化手段建立学习共同体,既可解决工学矛盾,也使多向选择式交流成为可能,提高工作、学习的综合效益。
(二)准确把握培训模式专业化的实质,在培训模式的运用上采取多元化、专业化培训模式
专业化培训模式具有严密的逻辑性、程序性。构建和运用培训模式应准确把握培训模式专业化的实质,从校长培训需求的实际出发,充分考虑学校的教育状况、教改要求、校长的实际水平与学历程度等情况,分层次、分岗位确定相应的培训模式。
改变培训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为培训模式专业化的生成创造良好的政策、组织环境。传统校长培训的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培训部门对培训模式的选择运用与创新,限制了培训的能动性和中小学校长参培的积极性。行政部门在对培训质量进行宏观调控的同时,应给培训部门以更多培训自,为培训工作的开展提供有力的组织保障和宽松的发展空间,激励培训部门在专业化培训模式的探索与改革上多下功夫,提升校长培训的质量与效益。
中小学校长培训模式专业化要有新的理念、新的创造和准确的价值取向来定位,才能构建具有实效性、专业性、针对性的培训模式和与之相适应的管理机制、培训机制。
注释:
① 褚宏启.校长管理智慧〔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10,9.
② 李方.教师培训研究与评价〔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0,12.
③ 夏芳.中小学校长培训模式的比较研究〔J〕.辽宁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34):3.
__年以来,在市委、市政府的坚强领导下,市招管局紧紧围绕市委、市政府“新跨越 进十强”的战略部署,认真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以打造“起点更公平、交易更公正、过程更公开”的公共资源交易市场为目标,充分履行招投标监管和服务职能,着力加强公共资源交易市场的制度建设、平台建设和队伍建设,进一步完善服务体制,优化服务流程,提高服务水平,各项工作取得新成效,招投标事业再上新台阶。
一、围绕业务抓拓展,在保项目促发展上取得新成效。
(一)交易规模不断攀升。1-10月份,合肥招投标中心共完成建设工程、政府采购、产权交易、土地拍卖四大领域招投标项目3338个,交易金额__亿元,中标金额__亿元。节约和增值资金累计达到__亿元,与上年度同期相比,完成项目增加17%,预算金额增加40%,中标金额增加41%,节约和增值资金合计增加24%。1-10月份,中心完成财政非税收入__亿元,上交税收__万元,各项指标均创历史同期新高。
(二)交易质量不断提升。在交易业务量日益增长和繁杂的情况下,抓住重点,分清缓急,以最快的速度,招最好队伍、建最佳工程,招最好企业、保优质采购,招最好客商、促招商引资,保障了全市大建设项目的顺利实施。1-10月份,顺利完成了滨湖中心、*北路高架、__大道与高铁南站衔接段工程、轨道交通1号线一、二期工程土建施工,龙腾家园、*社区安置房、福禄南园安置房建设,合肥市规划馆、博物馆馆内布展设计,环巢湖旅游道路桥梁设计,半汤、汤池国际温泉度假区规划设计,第三届住博会住宅产业化材料协议供货定点单位,__市肉类蔬菜流通追溯体系建设软件开发系统集成与专业设备采购,曙光商厦10年经营权转让等一大批重大项目,以及各开发区、工业园区、滨湖新区的工业项目,交通水利、基础设施、生态环保、民生工程、招商引资等重点项目。吸引了中铁、中交系列等中字头大型央企和一大批特级、一级施工资质大型国企单位参与我市大建设。1-10月份,完成大建设项目323个,预算金额*亿元,中标金额__亿元,节约资金__亿元,节约率34.62%。
(三)交易领域不断拓宽。今年以来,在确保重点交易项目顺利实施的基础上,以要素大市场建设为契机,积极推进文化、版权、环境能源、农村产权、广告经营权、动漫产业等新兴业务开展,同时,进一步加强专业市场的业务拓展。__年5月,合肥招标投标中心被正式确定为全省法院涉诉资产(非国有)进场交易平台,即将建成覆盖全省法院的拍卖公告、网上报名、网上竞价等全流程网上业务系统,为各级法院提供便捷、高效的涉诉资产处置平台。
二、围绕制度抓规范,在制度体系建设上书写新篇章。
今年以来,为进一步加强对招投标统一市场的监督管理,为公共资源交易市场发展创造条件,继续深入推进在市级政策、部门文件、内部管理三个层面的招投标市场管理制度体系建设,结合《招标投标法实施条例》的施行,报请市政府出台了《__市招标投标监督管理办法实施细则》,相继制订并出台了《__市招管局(招投标中心)重大项目招投标服务保障和管理暂行办法》、《__市属县(市)、区招投标项目集中管理实施方案》、《__招标投标中心电子竞价交易规则》等制度、规范性文件40多项,使各类招投标管理与服务活动更趋规范、科学、高效和透明。尤其是结合全国公共资源交易发展趋势和招投标工作实际,组织起草了《__市公共资源交易监督管理条例》,已经市人大会议一审通过,将上升到地方人大立法高度予以出台。《条例》的出台将为__招投标工作向公共资源交易转变创造条件,为合肥公共资源交易事业的发展开启新的路径。
三、围绕服务抓提升,在完善信息化手段上迈出新步伐。
今年以来,为进一步规范业务流程,提升服务水平,满足 发展需要,我们积极推动公共资源交易的信息化建设。一是网上招投标工作取得突破。在成功实施网上公示公告、网上递交投标文件、网上询标和网上开评标试点的基础上,先后推出了网上询价模块、货物类和服务类评标系统模块,正在加快远程和异地评标系统建设,进一步推进了招投标工作的信息网络化、投标电子化、评标程序化的建设进程。二是保证金管理平台正式运行。成功开发了保证金信息化管理平台,在全国率先实现了保证金系统自动计息、自动退还等功能,提高了招投标工作的“安全性、保密性、高效性、便捷性”。三是版权交易和涉诉资产交易系统研发运行。为创新版权交易形式,提高版权登记效率,推出了版权网上登记系统,实现了网上版权登记、交费和领证。为配合全省涉诉资产交易工作的推进,与省高院对接合作,自主设计研发了安徽省人民法院涉诉资产交易中心网、业务管理系统及竞价系统,为涉诉资产处置提供便捷、高效的信息化平台。通过不断的创新,合肥招标投标中心公共资源网上交易平台凭借全程实现无纸化操作和人性化的电子化服务,荣获“全国政务服务类电子政务优秀应用案例”奖项。
四、围绕监督抓管理,在强化市场监管上实现新突破。
今年以来,我们继续严厉查处违法违规行为,共查处招投标过程中弄虚作假、放弃中标资格等违法违规案件35起,记录不良行为__条,对7家存在不良行为的企业和个人做出限制6个月以上进场交易资格的处理,对履职不力的15名专家做出了限制6个月以上评标资格的处理,维护了招投标市场的正常秩序。一是强化标前准备。标前会同招标人、造价咨询单位等制定招标时间安排表,强化重点环节节点时间安排;实施重点重大项目评审会议制度,标前组织业主、清单编制单位、招标机构向专家介绍项目基本概况、评审重点和工程、采购要点;设立重大项目课题和实施小组,精心科学编制针对性招标文件,并与业主就招标文件、现场施工管理、采购产品验收等不同要求进行沟通,使招标更加精细化,更具针对性;实施招标事项标前备案审查制度,对招标文件、答疑进行备案审查,从源头上消除隐患。二是加强现场监管。在实施开评标现场直播、特邀监督员随机抽取的基础上,再次面向社会公开招聘15名社会民众招投标义务“特邀监督员”,让社会民众更直接的参与招投标现场监督。三是加强标后跟进。实施业绩公示制度,对招标机构、从业人员、中标单位的业绩实行网上公示,纳入诚信体系建设,进一步规范招投标市场秩序;强化约谈制度,对大建设项目、社会关注度高、涉及民生的项目等在定标后发放中标通知书前,与相关部门约谈中标企业,宣贯法律,重申纪律,敦促签约和履约;实施招投标市场与建设现场联动制度,深入建设现场一线,加强与业主单位、施工单位、监理单位的联系和沟通,督促项目顺利实施;实施投诉案件外出调查和核查制度,对投诉人反映的投标人在投标过程中有弄虚作假、伪造业绩、串标、围标等行为,会同纪检、重点局等部门到外地进行调查取证,确保案件处罚事实确凿,证据充分;推行督查建议制度,办理案件过程中,对自身部门工作中存在问题进行总结分析,发出督查意见书,明确需整改问题并提出对策建议,及时堵塞工作漏洞。
五、围绕县区抓指导,在健全招投标体系上开辟新视角。
今年以来,把推进各县(市)区招投标市场建设和规范管理作为重要工作,先后深入到各县市区、开发区进行调研,并通过季度招投标业务例会和月度报表的方式,全面了解县(市)区、开发区公共资源交易工作的进展情况。并针对实际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和困难,在业务培训、网站建设、操作流程、专家资源共享和人员交流等方面,进一步加强工作指导和技术支持,同时在制度建设、业务拓展、信息化建设和市场监管等方面实施联动工作机制,积极推进县(市)区一体化公共资源平台建设,促进了各县(市)区招投标工作健康稳定发展。
六、围绕队伍抓服务,在加强内部管理上推出新举措。
一是开展各项主题活动。深入推进创先争优,扎实推进新一轮公开承诺工作,签订公开承诺书66份;深入开展“保持党的纯洁性”主题教育活动,开展专题讲座和书记讲党课;深入开展“建党91周年”和“建国63周年”等活动。二是加强政风行风建设。制定20__年度政风行风工作实施方案,以加强政风行风建设为核心,以解决问题为目的,采取开门纳柬,与“合肥论坛”开展政务公开网上问卷调查活动,提升我局工作效能。三是推进党务政务公开。按照“政务公开标准年”建设活动部署和要求,健全完善《政务公开工作方案》、《招标投标信息暂行规定》、《信息保密审查制度》等制度,充分利用中心的电子触摸屏和门户网站,将局和中心的职能、招投标信息、办事指南、有关招投标政策、法律、法规,收费标准、违法行为的处罚依据、处罚程序、处罚措施及处罚结果等全部及时进行公开,打造公开、公平、公正、透明的市场交易环境。四是实施廉政风险防控。通过个人找、群众帮、部门查、领导点、集体定“五位一体”的形式,从思想道德、制度机制、岗位职责、业务流程和外部环境四个方面存在的风险,积极主动查找重要岗位和关键环节存在的风险点,共查找出廉政风险点__个,做到了单位、部门、岗位、职责、风险点及防控措施六落实。五是完善人才机制。今年以来,市局与巢湖分局实施人员互派,交流了8名干部;推荐了1名干部赴庐江县乐桥镇基层挂职锻炼;拿出3个中层干部岗位开展竞争上岗,充分锤炼了队伍。六是优化绩效评估。深入开展“定绩、评绩、比绩、核绩”活动,制定局和中心绩效考核暂行办法,分级对部门和人员进行量化考核,设置23项部门和__项目个人考核指标,将绩效任务分解到各部门和具体责任人,每月、每季度、每半年对每个干部职工的工作绩效进行评比,并公开评比结果,与绩效工资挂钩。七是强化学习培训。开展业务培训工作,每月末开展招投标项目操作教学会、案件查处分析会、项目监管案例研讨会等,对招投标过程中存在的操作、监管细节进行分析、解剖,查找招投标过程风险点,优化招投标工作流程,提升招投标整体形象;建立员工“工作周记”制度,按照“执行体现态度、过程保障结果、体会促进成长”的理念,引导广大员工养成工作有计划 、执行有措施、结果有分析的习惯。同时进行考评,切实规范工作行为,提升工作效率。
__年度工作计划
__年,我们将围绕区域性特大城市建设和实现“新跨越进十强”的战略目标,进一步健全市场监管体制、法规制度和工作机制,提升公共服务效率和依法行政水平;进一步加快市场结构优化和公共资源交易市场资源合理整合重组,培养发展市场要素,积极开拓交易领域和范围;进一步增强招投标的社会地位和对全市经济发展的贡献作用,在区域至全国范围内提升影响力;进一步完善统一开放、竞争有序、高效运行的现代公共资源交易市场体系和协调顺畅的市场关系,推进科学、规范、高效的区域性公共资源交易市场建设。到__年年底,力争实现建设工程、政府采购、产权交易、土地拍卖四大领域交易总额达到1000亿元。重点抓好以下六个方面工作:
(一)突出“规范有序”,不断健全公共资源交易制度体系建设。一是完善市场管理制度。结合国务院《招标投标法实施条例》学习贯彻和我市招投标工作实际,在《__市公共资源交易管理条例》出台的基础上,推进和完善一系列的市场配套制度建设,根据不同公共资源的特点,建立适合其公平交易的特别规定,切实维护公共资源交易的公开、公正、公平和有效竞争,巩固和发展“__模式”改革的创新成果。二是完善业务管理制度。进一步完善已修订的有效最低价评审办法,进一步健全有效最低价评审制度并建立与之相配套的保障措施;进一步完善外来交易项目协调和服务流程,健全完善财政投资类项目自行、其他社会中介机构进场交易、中直和省直及市外项目进场交易等整套管理制度和流程体系。三是完善内部管理制度。结合政风行风建设和机关效能建设工作,简化办事程序,优化办理流程,促使各类交易程序更加科学合理、公平高效。结合廉政风险点防控管理工作,进一步梳理、排查廉政风险点,完善防控措施,保证公共资源交易活动的规范和安全运行。
(二)突出“要素交易”,不断拓展公共资源交易领域和范围。在确保服务好市属重点投资项目的基础上,以合肥要素交易大市场建设为契机,发挥自身优势,吸引合肥地区的中直、省直国有资金项目和其他非国有投资项目进入中心交易,进一步推进文化、版权、合同能源、农村产权、涉诉资产交易等业务开展,加快招投标市场结构升级;积极开拓全省范围内新型专业市场业务,争取异地土地项目以及非公有产权项目进场交易;进一步发挥“合肥模式”的示范辐射效应,以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合肥经济圈、合芜蚌自主创新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以及中部地区为主攻方向,加强与外地先发地区市场之间的战略合作,进一步拓展外地市场,推进区域性、特色性公共资源交易市场建设。
(三)突出“科技促建”,不断推进公共资源交易服务信息化建设。一是推进全流程的“网上招投标系统”建设。进一步完善网上信息、网上报名、网上受理、网上开评标、网上支付和网上监控系统功能,利用网络通信和安全保障技术,积极推进多城市之间的异地评标网络和远程评标系统建设,着手编印《__招标投标中心网上招投标系统管理使用手册》,实现信息化资源的共享,营造更加公平、公正的招投标环境;二是加强电子化专业库建设。推进企业会员库、专家评委库、造价咨询库、小额零星项目库等电子化专业库的建设、使用和管理,发挥专业库在规范市场秩序、提升市场竞争力方面的作用。三是完善OA办公系统功能。结合招投标各部门各岗位的工作范围、工作流程和需求层次,在OA办公系统与业务系统的融合、行政管理功能和业务管理功能等方面进行完善,进一步畅通信息渠道、提高工作效率、提升管理水平。四是谋划要素大市场信息化建设。为顺应公共资源交易市场发展的要求,提前介入、积极谋划要素大市场的信息化软硬件建设,根据不同层次、不同领域、不同行业的公共资源特点和交易需求,建立联内通外、结构清晰、职责明确的信息化服务、保障和监管系统,更好建设国内一流、设施完善、功能齐全的区域性公共资源交易场所。
(四)突出“诚信联建”,不断加强公共资源交易市场监管。一是加大项目招投标监管力度。强化源头监管,加强招标事项事前备案制度执行情况督查,保证备案事项严格执行;严格规范招标程序,对缩短招标时间的特事特办项目,严格履行审批程序。二是加大投诉查处力度。严肃查处招投标活动中违法违规行为,加大违规案件的公开曝光度,维护公共资源交易平台公信力。会同纪检、建设等部门深入开展年度招投标专项执法检查和针对限额以下项目操作等方面的专项督查,并按照属地管理的原则,将招投标专项执法检查的范围逐步延伸到中介组织和社会机构,并建立起长效监管机制。三是加强部门和行业间联动。加强与审计、监察和各行业主管部门的沟通协调,落实招投标工作联席会议制度,定期通报情况,及时移送线索,共同查处问题;探索成立招投标仲裁委员会,负责招投标投诉中相关疑难复杂问题的研究和认定,提出具有权威性的意见和建议;加强与各县市区及外地市招投标机构的诚信体系联建,进一步推进诚信体系建设。四是加强招投标的信息公开。进一步拓展信息渠道。在现有信息渠道基础上,加强与全国有影响力的招投标机构网站进行信息联网,以吸引众多知名客户群体,提升招投标市场竞争力和影响力。同时,在在招标信息、招标条件、招标结果公开的基础上,通过媒体公开征集、遴选社会各阶层人士走进招投标中心,现场监督评标过程,增加招投标活动的公开透明度。
(五)突出“系统发展”,不断健全公共资源交易平台体系。一是促进县市区招投标规范管理。进一步加强各县市区招投标机构场所的规范化建设,不断出台、完善制度体系,堵塞漏洞,减低风险;不断拓展业务范围,把工程、采购、产权等业务逐步向下延伸到乡镇、街道、社区,实现公共资源交易辖区全覆盖。二是加强对各县市区招投标机构的业务指导和技术支持。从人员培训、外出考察、信息化建设,到专家系统无缝对接等给予全力支持,以完善县(市)区招投标机构的市场服务功能。三是完善市县(区)二级平动体系。以“资源共享、平台共建、服务共管、效益共赢”的原则,完善信 息、咨询服务、评标专家库、信用评价、投诉受理、监督管理等“六统一”的运行机制,实施市县(区)招投标工作一体化,进一步完善公共资源交易服务体系,促进全市公共资源交易工作的整体全面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