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2-22 05:58:29
绪论:在寻找写作灵感吗?爱发表网为您精选了8篇传统阅读教学,愿这些内容能够启迪您的思维,激发您的创作热情,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关键词:精读 泛读 个性化阅读 传统文化
文化是需要一代代传承的,而语文教学正是民族文化传承的重要途径之一。我们中小学生对自己民族的文化瑰宝知之甚少。对学习她、读懂她的重要性、紧迫性还缺乏真切的体验。在阅读教学中,贯穿传统文化的内容,对于传承和弘扬传统文化的是很有意义的。而且学生的语文学习本来就需要合适的内容载体,而传统文化正是个很好的选择。教育部制定的《中小学开展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教育实施纲要》提出:要把弘场和培育民族精神纳入中小学教育全过程,强调要加强中小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学习和传承。
教师在阅读教学中必须有的放矢地引导学生阅读传统文化作品,在阅读过程中让学生穿越时空,和圣者、智者对话,和先驱者、跋涉者交流,感受伟大的心灵、深邃的思想、超凡的智慧和创造力量。面对众多经典文学作品,教师该如何让学生快速有效地弘扬传统文化,吸收民族文化智慧呢?
一、咬文嚼字,汲取中华民族文化养分
古代经典作品,不仅积淀着丰富的古代文化知识。也积淀着丰富而深厚的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但学生在阅读时往往不求甚解,“知其然”却不能“知其所以然”,这样的阅读,无法真正地汲取到中华民族文化之精髓。这就要求在阅读教学中。教师首先必须运用精读的方式传授语言文字知识给学生。让学生通过咬文嚼字真正认识和理解传统文化的合理内核与真正价值,从而自觉地接受优秀的传统文化。比如《论语》就是一部不朽的经典,任何时代都不会失去它的魅力和价值。学生对这样的作品必须根植文本,多读多悟,才能理解其文化内涵,从而提高自身的人文修养。
于漪说过:“母语是一个民族共同的精神家园,民族语言是民族文化的根。”语言文字是中华民族几千年来的文化载体,咬文嚼字即是文化大餐中的细嚼慢咽。对文化营养的吸取及为充分。语文阅读教学就应该帮助学生捕捉到心灵的悸动。引领学生与文字相亲,并且在这亲近中,感受到文字中蕴涵的美。
二、博览群书。传承经典文化之精髓
精读是学生汲取人类优秀营养、积累语言、提高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的重要途径。但相对广博的传统文化则是远远不够的,精读毕竟涉及的阅读量少,阅读面窄;因此要充分地了解、吸收、传承经典文化的精髓。还必须要有以更多更广为出发点的泛读学习作为必要的补充。“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广泛阅读可以增加学生的学识,想象力和知识,令学生终生受用。这是一个陶冶学生情操、丰富学生的情感世界、唤醒心智与灵魂、促进生命成长的过程。为此。教师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引导:
首先,教师帮助每一个学生制定阅读计划,课内外留出充分的阅读时间,保证基本的阅读时空条件。让学生有时间自主阅读,给学生留出广阔的思维空间,把他们的阅读视野从狭小的牢笼中解放出来。
其次,对于那些精华、鲜明、简练之作,教师要提倡学生进行背诵。比如陶渊明的《归去来兮辞》。只有读得多,记得多,聚沙成塔。才能神明自得。
最后。学生的泛读往往追求量多。导致前看后忠、走马现花。此时,教师盔教学中可以通过指导学生在广泛阅读基础上口头复述、写读书笔记、开展小组讨论、背诵比赛等方式帮助学生积累,使之成为学生终生的财富。
三、个性化阅读。给传统文化注入时代新气息
中国传统文化植根于过往时代的土壤之中的,要跟信息化社会相接轨,使传统文化恢复活力就必须创新,给其注入时代新气息。北京奥运图案的设计是对中国传统文化继承创新的典范,充分体现了中国文化艺术和奥林匹克精神的完美结合。所谓“古为今用”,正是此意。
个性化阅读是创新的重要前提。在阅读教学中,教师不仅要注重学生的精读和泛读,更要鼓励学生进行个性化阅读。个性化阅读就是通过学习活动和自主建构。学生个体的创造力、潜能、审美力、鉴赏力、个性、品德意志等得以表征、凝固在活动中和活动结果上,学生个体的创造力、潜能、审美力、鉴赏力、个性等得以丰富、发展。《新课标》强调指出:“注重个性化阅读,充分调动自己的生活经验和知识积累。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获得独特的感受和体验。学习探索性阅读和创造性阅读,发展想象能力、思辨能力和批判能力。”
一、课堂上加强祖国经典著作的推介和引用。四大名著注音版的在各家书店都可以找到,或观看有关四大名著的电视电影,对学生文化的熏陶有很大的帮助,它能为为中学、大学的精读打下一个基础。我国的名著里,蕴涵着一座巨大的知识宝库,她的朦胧、她的深厚正等待我们去摸索。课堂上要不失时机地把对祖国经典著作推荐和引用,也是对传统文化的弘扬的最好途径。
二、深入控掘教材中的文化内涵。我们语文教材所选的诗、词、小说等古代作品中,不仅积淀着丰富的古代文化知识,也积淀着丰富而深厚的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这就要求教师更新教学观念,在传授语言文字知识,进行人文教育的同时,认真分析挖掘教材中的传统文化内涵,并通过恰当的方式传递给学生,让学生真正认识和理解传统文化的合理内核与真正价值,从而自觉地接受优秀的传统文化。人教版语文新教材所选篇目大多氤氲着文化精神气息,值得我们去挖掘、探究。在平时的教学实践中,我们主要是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挖掘教材蕴涵的文化内涵:(1)从课文注释、阅读提示入手,挖掘有关文化常识;(2)从故事情节入手,挖掘整篇(部)著作的文化内涵;(3)从课文主题入手,挖掘优秀的传统美德;(4)从课文词句入手,挖掘相关的文化背景、哲理境界;(5)从课文插图、课后练习入手,挖掘文化意趣。
三、从个性化的阅读中品位作品文化的意蕴。教师要让学生作为阅读的主体,用心灵去体验文本,从而发现美和欣赏美,丰富学生的情感世界,进而感受祖国文化的博大。
因此,我们在阅读教学中,要努力营造语文课堂的传统文化气氛,深入挖掘教材的文化内涵,让学生在品读中感受祖国优秀文化的熏陶。
一、努力营造传统文化的氛围
1、教室是学生学习的主阵地,在教室的墙壁上张贴名人画像和名言警句,在黑板上专门开辟“每日一句”摘录课文相关的古典诗文,以此来营造一种浓厚的文化氛围。
2、不断提高自身的文化修养。语文教学是教学双方知识、理念、精神、思想、文化等因素物化交往的过程,追求教师与学生共同成为课堂教学的主体。教师要努力创设一种民主平等、和谐融洽、自主探究、自主学习的课堂氛围。在教学过程中,文化因素的传递常常是潜在的,所以教师要重身教,不断提高自身的文化修养,让自己成为学生心目中文化的重要载体和传播者。
3、在新课程改革全面推进后,苏教版初中语文课本,打破了以往按文体划分单元的形式,把每一册书分为几大板块。其中有“民俗风情”、“爱国情怀”、“至爱亲情”等,注重“阅读鉴赏”、“表达交流”、“名着导读”等内容和形式。把“古典传统文化”和“名着名篇”放在突出的地位,其实编者的意图就是让我们在思想上重视“传统文化”的教学。
二、深入挖掘教材的文化内涵
作为民族文化的载体,语文课程是最具社会文化、民族文化和历史文化的。她能涵盖伦理道德、艺术审美等元素,字里行间无不流淌着鲜活的民族文化的血液。在我们的教材中有相当多的文化内涵值得深入挖掘。
1、提高对精美文本的理解、赏析
语文教师要努力使自己站在文化的平台上审视语文教学,带领学生徜徉在民族文化的家园。通过语文这一媒介,使学生获取语言技能,感受传统美德,探寻民族精神,进而提升品位,历练人格。
能够编入教材的文章都是经过精心选择的,不仅是名家名篇,而且具有某一方面的代表性。我们在教学中不仅要挖掘知识,挖掘艺术,还要挖掘编者的立足点和各种传统的道德因素,来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并通过传统文化潜移默化的作用,使其成为学生道德进步的强大动力,并最终积淀为价值观和人生观。“腹有诗书气自华”指的就是文化对人的影响。如学习《背影》时,就要引导学生通过生活细节体会厚重的父子深情,使学生心灵受到传统道德的震撼,让学生联系自己的生活,感受父母的养育之恩,懂得感恩和回报。
又如在学习《最后一课》时,要让学生了解普法战争这一创作背景,同时深入阅读文本感受小弗朗士在祖国沦陷时,发自内心的对祖国语言文字的热爱,激发学生深厚的爱国情感。
2、加强对古代诗文的背诵、品味
文化经典是一个民族文化中最具权威的着作,在传统文化的历史传承中起到奠基和引领的作用。
俗话说: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做诗也会吟。可见,在诵读经典诗词的过程中,学生的阅读能力、文学修养和写作水平在逐渐提高。在语文课本中有许多脍炙人口的名诗佳句,教师要通过阅读引导学生品味其中的精髓和真正的内涵。从《弟子规》“首孝悌,次谨信。泛爱众,而亲仁”中,让学生懂得仁孝,明白做人的道理;从文天祥《过零丁洋》“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中,让学生懂得怎样爱国;从李白《行路难》“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中,让学生明白为了崇高的理想,不断追求的人生态度。在声情并茂的诵读中,让学生记住一生受用的礼义廉耻,懂得谦卑,懂得真诚,懂得仁孝。
3、拓宽对古今名着的阅读、感悟
在语文学习中,除了阅读教材中的名家名篇,还可以向学生推荐相关的经典着作,让学生课外阅读,开阔学生的视野。在《语文课程标准》中,除了教材中要求阅读和赏析的名着,还补充了很多童话寓言、诗歌散文、小说、科幻作品等。如《稻草人》、《朝花夕拾》、《红岩》、《格列佛游记》等让优秀的传统文化伴随在学生成长历程中,潜移默化收到“润物细无声”的效果。
三、充分发挥传统文化的熏陶
1、利用传统节日,弘扬民族文化
语文与生活是密不可分的,凡是有人类活动的地方就有语文的存在。在教学时,我们要善于抓住契机,利用传统节日对学生进行文化教学。如:在学习“民俗风情”专题时,可以适时地结合端午、清明等传统节日,组织一些征文、演讲、扫墓等活动;中秋节时,可以让学生收集有关月亮的古诗文,用一节专题课进行赏月品诗,接受一次优美诗文的熏陶;并让每位学生寄一张贺卡给父母,让他们懂得感恩。从而增进学生对民族传统文化的了解,提高他们的阅读能力。
2、加强书法教学,传承传统文化
语文课程标准中明确提出:“临摹名家书法,体会书法的审美价值。”可见国家已经把书法作为一种能力,提到了必须培养的高度。
在教学中,语文教师要引导学生体会书法在现实生活中的巨大作用,尤其是作为中学生,写一手漂亮的字很有必要。考试时,漂亮的书写能让阅卷者赏心悦目,分数自然会高一些。同时要充分利用好“书法静心”时间让学生了解书法的历史和文化艺术价值,认识和体味各家的艺术风格。在教学中培育勤劳勇敢的民族精神。
追溯到封建社会时期的传统语文教育中的阅读教学,因为当时的教育是本着为封建统治阶级服务的原则的,传统的阅读教学也在很大程度上受到了封建礼教的制约与束缚,无论是内容和方法都受当时社会背景的限制,如今看来它有很多不尽如人意甚至应该摈弃的弊端。但不可否认前人的经验和智慧中总会包含着一个时代的文化精华,所以我们应该努力吸取传统语文阅读教学中的精髓,来丰富和推动当代语文教育事业的建设和发展。
本文以张志公的《 传统语文教育初探 》(以下简称《 初探 》)为蓝本简要地论述传统语文教育中阅读教学的大致内容、值得借鉴的经验以及需要解决的问题。
一、传统语文阅读教学的内容
传统的语文教育是蒙学的一个组成部分,因此传统的阅读教学也是在封建蒙学体系的指导下产生和发展的。《 初探 》中把传统的语文教育的完整体系分为三个部分,大致分为识字、阅读和写作训练。其中阅读作为至关重要的中间环节,对识字和写作起着承前启后的作用。在儿童经历了集中识字和进一步识字教育之后,就要进入真正的阅读教学阶段了。以下以表格形式简明地介绍传统语文阅读教学的内容(表1)。
二、传统语文阅读教学的经验
从以上简要的阅读教学内容可以看出,我国传统的语文阅读教学经历了相当漫长的发展历程,在此过程中积累了大量的阅读教学的经验,这些经验对于今天的语文阅读教学仍然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和借鉴意义。
1.强调熟读、精思、博览
(1)熟读方面。传统阅读教学强调“读”,并且注重讲读结合。以诵读为基础,重视熟读文本,是我国古代语文教育的成功经验之一。宋代朱熹在《 童蒙须知 》中说:“凡读书……须要读得字字响亮,不可误一字,不可少一字,不可多一字,不可牵强暗记,只要是多诵数遍,自然上口,久远不忘。”通过诵读、熟读,不仅容易形成语感,而且有助于记忆和理解。古人所谓“读书千遍,其义自见”说的就是这个道理。另外,为了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文本,明白文中道理,读讲结合也发挥了很大的作用。清代唐彪曾提出:“随读随讲,则能明析其理,久久胸中自能有所开悟,若读而不讲,不明其理,虽所读者盈简,亦与不读者无异矣。”[2] 这说明了读讲结合的作用,只有学与教都积极主动,才能更好地完成阅读教学的目标。
(2)精思方面。这是在熟读基础之上的进一步学习,所谓“读而未晓则思,思而未晓则读”,讲的就是读与思的密切关系。宋代朱熹说:“大抵观书先须熟读,使其言皆若出于吾之口。继以精思,使其意皆若出于吾之心,然后可以有得尔。”[3] 清代唐彪在《 读书作文谱中 》也谈到他的体会:“读书须将文本读熟,字字咀嚼令有味。理会不得处,且宜深思;思之不得,然后将注脚看,始有益。”熟读是为了加强记忆,精思是进一步的心领神会,如此有助于更好地体会文本的含义,也能帮助学生积累相关知识,可谓一举两得。
(3)博览方面。传统阅读教学提倡在熟读、精思的同时,也重视广泛涉猎,鼓励学生博览群书。我们今天的学生,读书的范围不应仅局限于教学内容的狭小范围之内,要通过放开眼界的广泛阅读,了解当代社会的文化经典,并通过文字认识社会和接触社会。另外,就语文教学的基本规律来说,“读”对“写”的作用不可小觑,我国古代有“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吟诗也会吟”的说法,即可证明通过有目的的博览可以“涉猎”到很多知识和技能。
2.注意启发诱导、循序渐进
阅读教学同其他的学习过程一样,只有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才能达到相应的教学效果。传统阅读教学的过程正是充分考虑了这一点,为学生安排了由易向难、由浅入深的阅读内容。由此宋代朱熹提出:“读书之法,当循序而有常”,并进一步主张博学、审问、慎思、明辨、笃行的教学顺序,成为古今学习过程的经典言论。当然,在有规律的阅读教学进程中,少不了“夫子循循善诱人”的诱导和启发。孔子说:“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教师应充分发挥自身在阅读教学中的“指引者”的作用,帮助学生在阅读中发散思维,领悟深刻的社会道理和人生意义。
3.对文章进行圈点评注
传统阅读教学通过指导学生对文章圈点评注来进行。“圈点”是指在阅读时给字句画上符号,“评注”是把对内容和文字的评论写在正文旁边或行间。评点法有助于培养学生在阅读过程中的自学能力,并在一定意义上提高了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另外,使用这种方法,从圈点符号是否正确、评注内容是否恰当,可以反映出学生对文章的理解程度,检测学习的成果,从而培养学生细心阅读、读思结合的良好习惯。
4.“文”“道”不可偏废
古人对于“文”“道”关系的看法,对阅读教学的影响是很大的,诸如“文以载道”“文以明道”等都贯彻了关于文道关系的基本精神。《 初探 》中标注“文”指语言文字之学、辞章之学,“道”指当时社会正统思想的总称。张志公先生在此处进一步阐述:“‘道’是根本的,然而正确的‘道’必须有高明的‘文’来阐发,传播,人们也必须通过‘文’来理解‘道’”,因此,二者是不可分的,不可偏废的。”[4] 基于此种观点,古人主张在指导学生阅读的时候,要仔细讲解文章的名物、训诂、句读、篇章,使学生充分地理解文本,同时领会以伦理道德教化为主的教育内容。
5.主张利用诗歌教育学生,培养语感
读诗是蒙学中一个固定的教学内容,唐宋以来,儿童在识字之后,会读一些优美而浅近的诗歌,这些诗歌“容易念,容易背,朗朗上口,适合儿童的爱好”,可以培养儿童对读书的兴趣。诗歌是语言最精炼且涵韵最深刻的文本形式,它不仅形式整齐有规律,而且讲究押韵,音调和谐,适合大声诵读,反复体味,从而启发思考,有所感悟。张志公在论述这方面的经验时也表述道:“多念一些好诗,孩子们逐渐会感觉到语言的美,感觉到书有念头,有学头,从而培养了他们爱好语言的感情,促进了他们求知的愿望,增长了他们思考、想象的能力。”[5] 当然,在诗歌教学方面,教师适当的指点也是必不可少的,首先要选择内容健康、语言优美、表达浅近的诗歌,其次在指导阅读时要带领学生仔细揣摩领悟,这对培养学生对语言的敏感大有裨益。
三、传统语文阅读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历时几千年的中国古代语文教育,作为中华民族的一份宝贵的历史文化遗产,既博大精深,又鱼龙混杂,传统阅读教学作为其中的一个重要方面,也需要我们在研究它时不仅要全面认识有益的经验,也要对其中存在的问题有清醒的审视和批判,才能有力地推进当代语文阅读教学的改进和发展。
1.教学内容陈旧,脱离口语和生活实际
传统语文阅读教学的内容大致上可分为两类,即经学读本、文选读本。封建统治者多为巩固统治地位而把它们作为在语文教学中对学生进行“教化”的工具,这使得古代语文阅读教学高度伦理化、政治化,以至于成为经学和科举的附庸,割断了语文与社会生活的联系。语文教育应该是以口语交际和生活应用为主要目的工具性学科,然而古代语文阅读教学从内容和形式上看,都是把功名利禄作为主要教育目标,这不仅违背了语文教学规律,而且也给学生造成“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的误解。另外,从能力培养上说,传统语文阅读教学忽视口头语言的教学,造成了书面语与口头语言的脱离,对学生在实际生活中的交际能力发展产生了阻碍。
2.忽视文学教育
经典的文学作品作为一个时代文化历史的精华,可以丰富地反映出当时的社会概况以及人类生活的方方面面,所以说进行必要的文学知识和文学鉴赏的教育是极其必要的,然而传统语文阅读教学在这方面是非常欠缺的,除了教学内容的封闭与保守,教学方法上的死记硬背也极大地束缚了学生对于文学作品的自由感悟和思想创新。
3.忽视知识教育
语文知识教育作为贯穿于阅读教学的一个重要方面,应该有其自身完整清晰的并且适宜语文教学的知识体系。这个目标在古代的语文阅读教学中还没有达到,甚至说是被忽视的,从而导致了在片面强调阅读训练时造成了语文知识教育的缺失,实际上,“在加强种种实际训练的同时,教给学生一点有关文字、声韵乃至语法的基本知识,能够提高他们学习言语文字的自觉性,这对提高读写基础训练的效率是有帮助的。”[6] 如果学生能够利用基本的语文知识和工具书解决学习上遇到的各种疑问,也会对自己的学习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4.教学方法单一,重讲授和灌输
传统语文阅读教学在教与学的关系上,是重“教”轻“学”的,课堂的状态基本上是教师讲、学生听的封闭式教学。教学方法死板、单一,“只重整体感知,缺乏分析知识;只强调求同思维、单向思维,忽视求异思维、发散思维;只尊重维护作者权威,无视读者理解的主动性、创造性……”[7] 长此以往,使学生容易对教师产生依赖心理,缺少自觉学习和独立思考的良好习惯,并进一步影响整体阅读教学的效果达成。
回顾传统语文阅读教学的发展历程,我们发现,尽管古代的语文阅读教学只是作为语文教育的一个重要方面,但它自身的系统性和复杂性也是有待研究和整理的。面对精华和糟粕,清醒的头脑和犀利的批判都是必不可少的,我们要秉着“淘尽黄沙始得金”的自信,用传统阅读教学中的甘泉灌溉当代语文教育事业的沃土。
(作者单位:首都师范大学,北京,100048)
参考文献:
[1]韦志成.现代阅读教学论[M].南宁:广西教育出版社,2000.
[2][3]转引自庄静肃.语文教育学[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98.
一、在单元课后穿插古诗词的背诵阅读
中国传统的古诗词不仅意境优美,而且形式多样,语言精练,思想深远,记录了中国当时政治、经济、军事、文化的各个方面,尤其是文化方面,古诗词更是研究中国传统文化不可多得的艺术瑰宝。古诗词可以说是真实地传达了中国传统文化生活,有的表现了中华民族的品质,有的表现了中华民族的气节,有的表现了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古诗词易记易背,读起来朗朗上口,可谓是广为传诵。在全国的小学语文阅读课本中,都有古诗词的学习、背诵,而且篇幅很大,内容形式也是涉及多个方面。比如,小学语文人教版的第十一册第一单元,课后穿插的三首古诗《墨梅》、《竹石》、《石灰吟》,都表现了作者坚贞不移、顽强不屈、勇于奋斗的坚强品质。还有第五单元的古诗两首,其中的名句“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反映了作者深切的思乡之情。再有,“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反映了作者对母亲的真挚而深厚的敬爱、感激之情,尊老一向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之一。
从小学语文阅读课本中可以看出,关于古诗的学习背诵内容很多,词就显得有些少,其实词也能传达出丰富的传统文化知识,而且比较详细具体。比如,小学语文第十册第八单元,课后就有两首词《菩萨蛮》和《卜算子》,像这样的词类也很适合小学生阅读和背诵。古诗词的作者总是用形象、简短的语句,写出深刻的含义,可以说古诗词意境悠远,文化氛围浓厚,是小学语文阅读渗透中国传统文化不可缺少的内容之一。
二、在单元课后穿插寓言、传说、历史故事等
寓言、传说可谓家喻户晓,人们耳熟能详,像《掩耳盗铃》、《守株待兔》、《白蛇传》、《牛郎织女》等,都是经典的寓言和传说故事。寓言往往通过简洁、传神的描写刻画出鲜明的人物形象,寓意诙谐幽默,令人难忘。往往让人们摒恶从善,净化心灵,激起人们对美好事物的向往。历史故事则具有很深厚的历史背景,从中能更好地了解中国传统文化的一些礼节、习俗、节日。比如,小学语文的历史故事《负荆请罪》,告诉人们不但要知错能改,还要具备宽容大度的品质,结合当时的经济、政治背景,学生就能体会出很深的文化内涵。再有,小学语文阅读人教版第八单元的传说《牛郎织女》,表现了古代人民对自由美好爱情的向往,也是中国传统的节日乞巧节、中国传统的情人节的真正来源。还有端午节、寒食节等中国的传统节日,都有相应的传说和历史故事。所以,加强对这些寓言传说、历史故事的阅读,也是小学语文阅读渗透中国传统文化的不可缺少的内容之一。
三、在单元课后穿插中国四大名著的章节选读
一、参考传统诵读方法
古人云“曲不离口”,我国语文教育的优秀传统就是诵读。在诵读的过程当中,学生积累语感、领悟汉语规律、丰富语言材料,可以有效地规避死记硬背带来的弊端。语文教学不光要注重概念的讲解,更要关注学生对语文的实践,而诵读正是两者的有效结合。诵读不光理解了概念也同时丰富了学生的语言材料,从而保证了诵读的质量与效率。传统文化的学习是一个动态的过程,对于传统文化的理解也是永无止境的,因此,传统的诵读不光对传统文化的学习有着重要意义,对于传统文化的理解也有同等重要的现实意义。
二、激发兴趣,形成阅读习惯
第一:在阅读前要假设情境,要有身临其境的感觉,来激发学生阅读的兴趣。
阅读也是一种审美,老师在恰如其分的地方煽情,不光能激起学生的审美热情,还能激发他们强烈的阅读兴趣,如教学《石壕吏》,老师可以利用多媒体课件,声情并茂地吟诵此诗,将战争给人民带来的巨大灾难与悲痛之情感染给学生。激情的诵读,生动的动画可以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使学生在身临其境的环境下展开阅读。在此需要强调的一点是老师的阅读水平要高,语言表达要富有感染力,这也是带动学生阅读兴趣的关键之一。
第二:要精心设计授课环节,丰富教学内容。
在《蜜蜂的寓言:私人的恶德公众的利益》一书中,作者曼德维尔描述了这样一个故事:一群自私贪婪的蜜蜂为追求奢华的生活终日挥霍无度,但正是由于他们的骄奢逸居然使蜂群繁荣昌盛起来。当换了蜂后以后,这些蜜蜂变得勤俭节约时,储蓄增加,蜂群反而呈现出商业萧条、民不聊生的窘境,甚至连军费都在安居乐业的社会环境下不得已被裁减,导致外敌入侵时无力御敌。
勤俭节约也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勤俭节约的典型表现是储蓄的增加,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公布数据显示,中国的国民储蓄率从20世纪70年代至今一直居世界前列,90年代初居民储蓄占国民生产总值的35%以上,到2005年中国储蓄率更是高达51%,而全球平均储蓄率仅为19.7%。2009年我国居民储蓄余额已经突破了18万亿元,储蓄率在全世界排名第一,人均储蓄超过1万元。2013年9月,我国居民储蓄连续3个月突破43万亿元,人均储蓄超过3万元,为全球储蓄金额最多的国家。中国经济中储蓄和投资结构已严重失衡。但储蓄的增加不一定导致经济的繁荣。
这个现象可以用总需求和国民收入变动的关系来解释。总需求与国民收入水平关系如下:均衡的国民收入由总需求决定。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总需求上升,带动价格上升,总供给增加,国民收入增加,从而出现经济繁荣的现象。反之,价格下跌,国民收入下降,总供给减少,出现经济萧条的现象。
这可以进一步来说。根据总需求与国民收入变动的关系,可以得出储蓄与国民收入的关系。在收入既定的情况下,消费和储蓄变动方向相反,当消费增加的时候储蓄减少,反之,当消费减少的时候储蓄增加。而总需求包括两个部分:一是国内需求,包括投资需求和消费需求。投资需求由固定资产投资需求和流动资产投资需求组成。消费需求由居民个人消费需求和社会集团消费需求组成。二是国外需求,即产品和劳务的输出。因此,消费是总需求的组成部分。储蓄增加,意味着消费减少,总需求减少,导致国民收入减少,经济萧条;反之,储蓄减少,意味着消费增加,总需求增加,导致国民收入增加,出现经济繁荣的情况。
所以说,虽然储蓄是属于勤俭节约的美德。但勤俭节约对个人来说是一种美德,对社会来说就不一定了,而可能是一种对经济的不利因素。因为,大家都勤俭节约,把钱存起来,这些钱就没有转变成消费,从而导致社会需求的减少,国民收入下降,经济萧条。所以,要减少储蓄,增加消费。当然,这样做的前提是在社会各种资源未充分利用,总供给还可以增加的时候,如果各种资源已经充分利用,那就只会导致通货膨胀。
总需求与国民收入的影响,可以用图来表示,当总需求为AD0时,决定了国民收入为Y0。当总需求曲线向上方移动时,即从AD0移到AD1,总需求增加,使得国民收入水平从Y0增加到Y1;当总需求曲线向下方移动,即从AD0移动到AD2时,总需求减少,使得国民收入水平从Y0减少到Y2。
因此,假设不考虑总供给对国民收入的影响,国民收入水平就是由总需求来决定的,总需求增加,国民收入增加;总需求减少,国民收入减少。总需求的不足,正是引起供给过剩和失业的根本原因。这就是宏观经济学中简单的国民收入决定模型,或称凯恩斯国民收入决定模型。
目前,拉动中国经济的三驾马车投资、出口和消费中,因世界经济不景气,出口已经无法像上世纪末本世纪初一样成为将中国经济拉出泥潭的重要力量。至于“投资”,国有企业是2008年刺激经济四万亿资金的主要得益者,但大量研究表明,国有企业的投资边际效用越来越差,如果为摆脱经济衰退继续进行大量的“投资”,最终的结果是进一步扭曲资源配置并加大产能过剩的程度,最终伤害经济的长期增长。因此,对于三驾马车而言,比较可行的主要是“消费”。如何增加消费?可以从三个方面来说。从宏观即国家层面来说,就是要加快转型升级,提高生产力水平,只有整个国家的生产力水平提高了,才能提供更多的就业机会,提供更好的社会保障;从企业层面来说,就是要加快技术革新,用更先进的技术代替落后的技术,改变盈利方式,提高员工收入;从个人层面来说,就是要提高自身素养,学习先进技能,增加自己赚钱的能力。总之,根据经济学理论,收入是消费的前提和基础,只有国家保持了经济的平稳快速发展,增加了就业,增加了居民收入,健全了社会保障体系,提高了居民消费信心,并通过税收等制度调节收入,缩小了收入差距,就能提高整个社会的消费水平。
关键词:东北扬琴;民族传统乐器;教学方式与技巧
一、东北扬琴流派教学研究意义
扬琴是具有独特世界性乐器,扬琴在我国的发展历史已经超过了四百年,由传统民间自发性的口传教授逐渐形成了现代专业化的独奏乐器,在众多民族乐器中的地位更是极为重要。我国扬琴体系主要包括四大种类,分别是江南丝竹扬琴、四川琴书扬琴、广东音乐扬琴和干贝扬琴。
东北扬琴流派的特点鲜明、研究意义深远,作为民族传统乐器却没有得到音乐领域的重点关注,关于东北扬琴的研究文献资料较少,甚至没有得到东北地区人们的注意。由此,本文希望对东北扬琴流派进行全面仔细的梳理,对东北扬琴流派的历史发展、独特风格、演奏方式和教学技巧等方面进行深入研究,具有较强的理论借鉴意义和实践指导意义,从而能够弥补对东北扬琴流派研究的不足之处,引起更多人们对东北扬琴流派的关注,以最大限度发挥其具有的内在价值。
二、东北扬琴流派的主要特点
(一)东北扬琴的演奏技巧
据相关调查分析可知,东北扬琴流派的形成与当地地域文化和传统民族音乐密不可分。东北扬琴的独特风格和演奏方式,与东北地区传统民歌、说唱艺术可以说是一脉相承。东北地区传统民族音乐的演奏技巧和独特方式都能够在东北扬琴表演中找到与之对应的影射。东北扬琴的技巧共有八种,分别是弹、轮、点、拨、颤、滑、揉、勾。其中,东北扬琴流派的主要演奏技巧是颤、压音和滑音,从东北扬琴流派的独特风格和演奏技巧来看,主要以“颤竹”、“压音”和“上下滑音”的演奏技法来体现东北扬琴流派的特殊风格。
东北扬琴流派的产生属于自然形成的传统民族音乐样式,其主要源于东北地区民间艺术家对民间音乐的收集整理,与其他的艺术形式不同,不是由其他的音乐艺术形式演变而来。东北扬琴流派从最初就是独立存在的。由此,东北扬琴的不断发展和融合演变,大部分都是基于其自身演奏技法的创新,以及流派体系的完善。东北扬琴流派产生初期,演奏技法的创新主要是随着音乐乐曲的改编实现的,每一曲著名东北扬琴音乐的诞生,都代表了扬琴演奏技法有了创新的发展方向。而由于演奏技巧持续丰富,使东北扬琴的发展有了新的完善,形成了独特的演奏风格和特殊魅力。
(二)东北扬琴的旋律特点
东北扬琴流派的另一个显著特点就是其拥有东北地区音乐旋律的特征。主要有以下几方面:(1)由东北扬琴流派音程关系来看,一是东北扬琴流派的旋律音级进与不能高于五度的跳进相互融合,例如乐曲《我的家乡真美好》、《号角》等,这些音乐的旋律非常连贯流畅,容易上口;二是东北扬琴流派的级进与不能高于八度的跳进相互融合,例如乐曲《绿色的大地》、《春满人间》等,这些音乐乐曲旋律在完成跳进之后,通常以反方向的形式迂回级进,这些音乐乐曲华丽明快、轻松活泼,具有幽默的特征;三是东北扬琴流派的级进与高于八度的跳进结合,这种情况比较少见,例如乐曲《春播》等,这种音乐乐曲的音区和音色能够形成鲜明对比,特征十分明显。(2)从东北扬琴流派的节奏和节拍来看,其曲目种类很多,东北扬琴流派的音乐旋律与东北秧歌非常相似,大多数都是二四拍和四四拍,但是,音乐小节的第一拍并不一定是重音,重音极有可能出现在音乐小节中间的节拍。例如乐曲《秧歌》,它采用的就是东北地区秧歌音乐的曲调。(3)东北扬琴流派乐曲旋律的加花,东北扬琴流派以最初的乐曲曲谱为主,对音乐旋律进行装饰,使整个音乐乐曲更加华丽、更加幽默风趣。
(三)东北扬琴的情感表达特点
东北扬琴流派的情感以豪放粗狂为主,与南方轻松流畅、愉快舒缓的音乐流派不同,南方扬琴流派表达出来的音乐情感大多数都是细腻温和的,例如:乐曲《雨打芭蕉》、《早天雷》等。然而,东北扬琴流派由于受到东北地区地理环境、气候环境和人民生活方式的影响,更能够体现东北人们豪放粗狂、性格直爽和意志坚强的精神,东北扬琴流派的音乐强弱对比明显,其表达的音乐情感以豪迈粗野为主,例如:乐曲《木兰辞变奏曲》、《苏武牧羊》等。
三、东北扬琴流派的独特教学方式与技巧
(一)培养正确的执健演奏方法
东北扬琴流派正确的执键演奏是其表演的关键部分,也是东北扬琴教学中的首要任务。在东北扬琴教学过程中,学习者可以将小臂用力的方式改成小臂与手腕相互结合用力的方式。而且,在扬琴演奏轮音时,将原先的腕部用力方式,改变成为腕部、手指共同配合用力击弦的方式,会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东北扬琴流派的击弦方式,主要是由于其大部分乐曲中音乐速度较快、力度较强。因此,手臂、手腕和手指的共同配合是演奏扬琴的练习重点,经过一段时间的配合训练,三者必然能够自然协调,由此,能够加强东北扬琴演奏的准确性。目前,“三指击弦”的东北扬琴演奏手法已经应用到了其他扬琴流派教学中。
(二)规范击弦动作,找准击弦位置
东北扬琴的教学应该规范击弦动作,找准击弦位置,由此才能真正提高东北扬琴学习者的演奏水平。相同的扬琴琴架可以由不同的人演奏出不同的音乐效果,部分音色圆润、富有弹性;部分音色悦耳,轻松灵动,给聆听者一种美的享受感觉。这都是因为扬琴演奏者找准了击弦位置,击弦动作正确形成的。
由此可见,东北扬琴的演奏找到正确的击弦位置是演奏出优质音色的关键。而且,扬琴琴竹和琴弦的接触也十分重要。琴竹与琴弦接触的最佳位置应该为琴竹的中间或偏后位置,由这个位置演奏出的扬琴音色、实而不虚、饱满圆润。因此,在东北扬琴教学过程中应该对于其给予重视。只有东北扬琴演奏方法正确,找准正确的发音位置,经过长时间的刻苦练习,就能达到行云流水、圆润饱满、弹性丰富、连贯顺畅的演奏效果。
(三)深入挖掘音乐作品的文化内涵
每个扬琴流派的音乐作品都有着其独特的文化内涵,东北扬琴流派与戏剧结合,形成了具有东北特色的音乐作品,例如乐曲《木兰辞变奏曲》,该乐曲采用了东北民歌的音调,以快节奏的变换形式展现了花木兰代父从军,征战沙场,骁勇善战,抵抗外敌的巾帼英雄气势。同时,《木兰辞变奏曲》亦塑造了花木兰的女性特征,身段纤柔、亭亭玉立的形象。该乐曲将戏曲演唱方式用于抒情部分,例如花木兰在代父从军之前,照镜梳妆的情境。《木兰辞变奏曲》中运用了大量滑音演奏技巧,该技巧借鉴的同样是戏曲演奏中的甩腔,更丰富了东北扬琴流派音乐的文化内涵。
由此,东北扬琴的学习者在拿到曲目初期,不能够马上急于练习乐曲。而是应该充分了解扬琴乐曲中包含的文化内涵,并对其进行仔细的分析和研究。在东北扬琴教学过程中,也应该将东北扬琴乐曲中的文化内涵传授给学生,有助于学习乐曲的演奏。
四、东北扬琴流派的发展趋势
(一)东北扬琴流派的继承与发展
我国历史经过数千年的发展,人们在创造各种各样音乐乐曲的同时,也大量吸收了外来的音乐乐曲,并且经过自己的改编、创新逐渐发展成为我国传统民族音乐乐曲,也形成了具有明显特征,与其他乐曲存在差异性的音乐体系。因此,东北扬琴流派的继承与发展极为重要。东北扬琴流派的发展要依靠将传统的东北地区音乐作为素材,经过改变加工创作成为拥有现代特征的音乐作品,对其传统的精华之处加以继承和发扬,不断发掘创新,积极与现代音乐乐器的演奏手法相互融合,例如采用其他乐器伴奏等,创作出更多具有东北独特风格的扬琴乐曲。
(二)创作更多的东北扬琴流派曲目
东北扬琴流派与其他扬琴流派的相同之处就是经过了长期的发展和变迁。东北扬琴流派是极具代表性的东北音乐,在其发展和完善的过程中形成了独特的东北扬琴流派体系,其演奏表现功能非常完善。但是,就东北音乐几十年的发展和变迁情况来看,东北扬琴乐曲中虽然进行了一定的创新和改编,大部分的东北扬琴乐曲仍然具有传统落后的观念,包括思维方式单一、演奏手法陈旧、以旧观念和旧规矩的方式套用等,在东北扬琴乐曲的创作中,改编创新的地方较少,这不但是东北扬琴流派发展中的恶性循环,而且会导致其停滞不前。由此,如何能够使东北扬琴流派在发展中保持独特风格,同时创造出更多的崭新作品,已经是亟待解决的问题。在东北扬琴教学中,教师指导学生在掌握东北扬琴乐曲演奏技巧的时,更应该教导学生了解更多的东北扬琴作曲技法,以东北民间音乐为主要素材,加上个人的创新观念,改变传统单向思维的方式,对原始音乐进行更深更远的挖掘和再创造,促进东北扬琴流派发展速度的提高。
(三)教学中要有东北扬琴流派教材
当音乐流派的发展已经到达一定程度时,其教材的创作是极为关键的。东北扬琴流派中,扬琴作为其主要演奏乐器,目前关于东北扬琴的学习教材却很少。在东北扬琴流派的发展初期,民间的东北扬琴教学以“口传心授,以曲代训”为主,而扬琴一直没有其专业性教材。虽然东北扬琴教材不能够作为学生学习演奏的唯一资料,但是教材的创作也是不能忽视的。教材作为新课程教学改革背景下的标准载体,是课堂教学的主要依托,也是学生学习的宝贵资源。教材的结构体系完整,每节课、每个单元都有学生必须落实完成的要求和内容,同样的教材虽然不能完全保证符合全部学生的个性发展,也不能满足不同地区的实际需求,但是教材仍然具有较强的权威性和普遍性。因此,东北扬琴的教育教学工作人员应该对教材加以重视,将原有的乐曲曲目、乐曲谱例和音频素材收集整合,完成东北扬琴教材的创作,以此促进学生对东北扬琴流派的学习。
五、结论
综上所述,扬琴经过数百年的发展和变迁,已经完全与我国民间音乐相融合,形成了具有独特风格的演奏特征。东北扬琴流派是我国扬琴体系中最具地方风格的流派,由此,在东北扬琴流派的发展过程中,我们应该重视保护具有东北地区风格的扬琴音乐,得到了越来越多扬琴学习者的重视,因此,我们更应该不断创新改革东北扬琴音乐乐曲,为扬琴艺术事业再创辉煌,为我国音乐文化做出更多贡献。
参考文献:
[1]乔云.谈扬琴教学中手腕的训练方法[J].音乐天地,2013(2).
[2]王国红.心灵的启迪——扬琴教学思考[J].陕西教育(高教版),2013,Z1:45-46.
[3]钱伟宏.谈扬琴的戏曲化教学与研究[J].戏曲艺术,2012,01:115-117.
[4]王婕.浅谈伴奏在扬琴专业教学体系中的重要性[J].黄河之声,2012,02:42-44.
[5]韩晓莉.论扬琴教学中常常缺失的两个重要环节[J].乐器,2010,12:51-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