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2-02-14 03:53:40
绪论:在寻找写作灵感吗?爱发表网为您精选了8篇中学化学,愿这些内容能够启迪您的思维,激发您的创作热情,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英文名称:Teaching and Learning Reference for Middle School Chemistry
主管单位:
主办单位:陕西师范大学
出版周期:月刊
出版地址:陕西省西安市
语
种:中文
开
本:16开
国际刊号:1002-2201
国内刊号:61-1034/G4
邮发代号:1972
发行范围:国内外统一发行
创刊时间:1972
期刊收录:
核心期刊:
中文核心期刊(2008)
中文核心期刊(2004)
中文核心期刊(1992)
期刊荣誉:
联系方式
关键词 中学;化学教学;化学实验
中图分类号 G633.8 文献标识码 C 文章编号 1005―9646(2009101―0123―01
中学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自然科学,有不同于其它学科的学科特点,知识点多,内容繁杂,实验多,而且系统性差等,作为一个以实验为基础的自然学科,在实验教学中如何将教学过程设计成为一个愉快学习的过程,使学生通过观察绚丽多彩的化学现象积极探索化学奥秘,发展智慧和创造力,形成稳定的学习动机,是我们化学老师应该重视的问题。
1 授课教师和实验员要过好实验关
化学实验在化学教学中最有魅力,对激发学生兴趣,培养学生各种能力和提高教学质量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实验的主要形式是演示实验和学生实验两种,要过好实验关,教师必须切实做到以下几点:①坚持亲自准备实验,提前试做实验,切不可只靠实验员准备好。②不要怕麻烦,对实验现象差,成功率低的实验,要反复做,寻找突破口,力争做到演示实验成功率百分之百。
教师过好实验关方面,主要抓好以下几个方面:①学校在抓好实验室建设的基础上,制定严格的实验教学计划,传帮带活动,并建立实验教学考核档案,使青年教师顺利通过实验关。②教研组内积极开展演示实验,探讨与改进,对成功率低,在实践中可观性差的实验设立专题共同研讨,大家动手设计实验,改进方案,使得实验效率明显提高。例如:对甲烷制取采用在无水醋酸钠和碱石灰中加入适量氧化铁,并用座式喷灯加热的方法,使甲烷气体产生平稳。③积极创造条件,协助实验员搞好学生实验的准备工作,确保学生能按期,保质保量地完成。教师通过演示实验或组织学生新手实验操作,能把书本知识由微观变为宏观,把抽象变成具体,使学生易于取得多方面知识,巩固学习成果,培养学生的各种能力。
2 提高学生实验学习兴趣要注意以下几点
2.1创设趣味实验。学生注意观察实验,他们的心理活动就指向和集中于教师的示范操作上,学生能专心致致地获取知识,引起注意,学生兴趣盎然,产生探求知识的强大动力。如,在讲授酒精性质时,用一块棉手帕,在盛有70%酒精的烧杯中浸泡,待均匀湿透后取出,展开手帕用镊子夹住两角,在火焰上点燃,当火焰熄灭后,手帕完好无损,奇妙的实验表演,学生进入了学习的最佳状态。
2.2投影演示实验,借助摄影演示实验,即能放大实验现象,增强实验的可见度,更易于学生认真,细腻有序的观察。如,教学“分子运动”时,把一培养皿放在投影下加点水,滴一滴品红、观察现象,效果更佳。
2.3开展探究性实验,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目前中学化学开展的探究性实验是对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和创新精神很好的素材,极大的激发了学生动脑思维,动手实验和渴望创新的积极性。如,在学习氢气时,介绍16世纪中叶和17世纪的一些科学家发现了某些金属与酸(无强氧化性)反应产生一种可燃性气体――氢气的方法,在工业上虽无实用价值,但却是实验室制取少量氢气的极为简捷的方法,设计化学实验是个需要技巧和能力的问题。
3 化学实验设计对学生的基础知识和实验技能的要求
(1)熟练掌握中学化学常规实验手段,熟悉常见仪器的规格,用途及使用注意事项。
关键词:中学化学 理论教学 方法
一、要强化从感性到理性、从具体到抽象的认识规律
在中学化学教学中,给学生以感性、直观表象知识能帮助学生建立理性分析的基础,从而得出规律。如在讲述浓度对化学平衡的影响这部分内容时,课本选用了FeCl,溶液和KSCN溶液的反应。也要先弄清楚FeCI,、KSCN、Fe(SCN),、KC1等物质在溶液中的颜色和溶液颜色与溶液浓度的关系,才可进一步认识改变物质浓度对平衡移动方向的影响。为了说明降低反应物浓度平衡向逆反应方向‘转动,常在反应体系中加入还原铁粉以降低FeCI,的浓度,使平衡向逆反应方向移动。这种变化可以很容易地通过混合溶液的血红色变淡而观察到。但是,Fe“可以氧化Fe而转变为Fe“;Fe“在水溶液中呈淡绿色等,学生尚未学习,因此,只有在补充了上述知识后,才可加以应用。即只有具备了一定的元素化合物知识,才能通过观察、思维,形成理论认识的知识体系。
二、适当利用多种教学媒体,给学生丰富的联想空间,进而理解理论的内涵。
隐喻联想思维,是指个人可以将截然不同的的事物有机地结合起来。美国创造学专家戈尔顿对隐喻联想思维提出一个形象的口号“将生疏的事物看得熟悉,将熟悉的事物看得生疏。”有机化合物的同分异构现象和同分异构体的判定对于初学有机化学的学生有一定的难度,难点在于对平面结构式建立起立体空间观念,学习伊始即应打好基础。如一氯甲烷不存在异构体,但结构式可有四种形式,若展示一氯甲烷的球棍模型,与四种结构式写法比较,学生会立即否定一氯甲烷有四种异构体的想法,并为今后认识有机化合物的同分异构现象奠定了以三维立体空间为思考出发点的思路。
三、联系生活实际,运用比喻,化解难点
联系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生活实际,运用事物间的相似性,通过以甲喻乙,由此及彼,以降低理论学习的难度,4使学生尽快地从具体事物过渡到抽象思维,理解事物本质,建立理论概念是理论教学常用的方法。这里,关键在于突破难点。譬如,有关可逆过程的动态平衡的性质和特征(如化学平衡、电离平衡、溶解平衡、水解平衡等)常用蓄水池进出水流的速度与池内蓄水量的变化之间的关系比喻化学平衡系统中正、逆反应速度与组分百分含量变化的关系;用蚊虫逐灯、蜜蜂采蜜、氢原子核外电子照片叠印等比喻模拟电子运动,想象电子云的形象;以“头碰头”、“肩并肩”比喻电子云重叠方式等。应当明确,比喻具有“启发入门”、“搭桥过渡”的作用,利于学生接受理论,而不是理论本身。要注意不可滥用比喻。
四、运用归纳、演绎方法形成理论,发展创造性的思维能力
激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首先要从破除学生对事物认识上各种固有功能固有的惰性思维人手。这种惰性突出表现为沿袭固有的处事惯例、权威意识和无批判等现象。化学基本理论与元素化合物之间存在着内在的、本质的、统一的联系。.基本理论的教学,一方面以元素化合物知识为实际材料,通过归纳演绎的方法建立理论概念和规律;另一方面又要通过基本理论分析研究具体的元素化合物的结构、性质、用途,系统地掌握元素化合物的知识。两者相互依存,相得益彰。
1.归纳。为了便于学生系统地掌握重要的非金属气态氢化物,如氯化氢、硫化氢、氨、水、甲烷等;中学教学涉及的某些氢化物如氟化氢、溴化氢、碘化氢、磷化氢、硅化氢、砷化氢、硒化氢、碲化氢等的结构与性质的关系,可从分子构型与主要化学性质之间的联系进行归纳总结。
2.演绎。演绎是指应用一般规律解答特定问题的过程,是从一般到特殊的思维过程。应用物质结构理论、反应速度与平衡移动规律、电解质溶液理论、无机物反应规律、有机反应基本类型等理论解答相应具体问题,一般都采用演绎推理方法。通过理论教学应使学生在逻辑思维方法方面受到训练和教育。譬如,化学平衡移动规律中压强对平衡的影响。规律的叙述为:在其它条件不变时,增大压强,平衡将向气体体积减小的方向,即气体分子数减少的方向移动;减小压强,平衡将向气体体积增大的方向,即气体分子数增加的方向移动。这里,应用规律的前提有三点:①反应体系中必须有气体,②反应前后气体物质的分子数不相等,③改变压强的措施应为增大反应体系的体积或缩小反应体系的体积。第③点易被忽略,因为采取其它措施改变体系压强上述规律不一定适用。例如,二氧化硫催化氧化反应在密闭容器中已建立平衡:若向密闭容器中增加一定量的SO,,则平衡体系压强增大,平衡向正反应方向移动,符合上述规律适用。若向密闭容器中增加一定量的s0,,则体系压强同样会增大,但由于提高了生成物SO,的浓度,平衡将向逆反应方向移动。可见,改变压强的措施不同了,失掉了原来规律成立的前提条件,原来的规律不再适用。
关键词:规范 示范 细节
随着高考改革的开始,对近几年高考化学的研究,发现对学生“化学用语”的考查越来越严格,但是每年高考阅卷后反馈到得信息却不容乐观,“化学用语”却成了学生们的主要失分点,从中可以看出“化学用语”的教学在中学化学教学中还是个薄弱环节。因此,化学教师如何深入理解化学用语的概念内涵,准确而熟练地运用化学用语,掌握化学用语的教学规律、方法和特点是实现高考成功的关键。“化学用语”的教学不是一天两天能掌握的,必须把它充实到平时的教学中,那么如何规范学生的“化学用语”呢?我从以下几个方面谈谈。
一、“化学用语”包括哪些?
在中学化学中,化学用语主要包括化学符号、化学式、化学方程式、化学图式四个部分。它是按现行中学化学课本知识体系有计划有目的地引入的。在初中阶段初步形成体系,在高中阶段得到充分提高。
对于每一种“化学用语”,都要明确它们的表示方法和表示的意义。例如:乙炔和苯的最简式的表示方法为CH,它表示的意义是:表示组成物质的各种元素和各种元素的原子个数最简整数比。因此,教师要统观全局,理清脉络,认清各种化学用语的特点,比较各自的异同点以及它们之间的相互联系。从整体着眼,从具体入手,环环扣紧,严格要求,就能收到较好的效果,完成化学用语教学目标中确定的教学任务。
二、学生的盲区和出错区在哪里?
俗话说,知己知彼,百战不殆。教师必须要了解学生,从学生的作业、试卷总结出他们哪些方面存在不规范,分析造成不规范的原因,这样才能在课堂上有针对性。例如①错别字方面:将酯化反应写成“脂”化反应,消去反应写成“消化”反应,羧基写成“酸”基,苯写成“笨”,碳碳双键写成“炭炭”双键等。②描述实验操作:把“倒放”写成倒置、反转、反置、反转、倒扣、反扣、倒着、朝上放、朝天放、底部朝上平放等,“试管口稍微向上倾斜”写成试管口朝上、向上等。③化学概念上:“烟”和“雾”在化学中是严格不同的两个概念,“烟”是固体小颗粒在空气中形成的分散系,而“雾”则是小液滴在空气中形成的分散系。④要求规范上:书写化学方程式时,分清是 “== ”还是“?葑 ”,如一种盐水解方程式一定用“?葑”不能用“==”,其产物也不能标“”或“”,弱酸、弱碱的电离一定要用“?葑”不能 用“==”等等还有很多。
三、教师该如何做呢?
为培养学生的规范能力,教师不仅要严格要求学生,而且还得严格要求自己,做到教学语言示范化,使学生有样可学。教师的语言应具有科学性、启发性、教育性和艺术性,做到准确、简练、有条理。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必须运用准确、科学的语言表达各种概念、原理和理论。例如“1摩水是18克”的说法就不够科学,而应该说“ 1摩尔水分子的质量是18克”。又如有的教师在说有机分子式时,将“碳”元素读成英文字母“C”,这种不科学的语言表明,化学教师注意严格的化学标准语言表达的训练是十分必要的。
一、化学的物质美
化学是研究物质的组成、结构、性质、变化、用途的学科,它所反映的客观世界在微观和宏观上都充满了美。宏观存在的物质,其形态美、结构美、变化美、实用美等比比皆是。如“随机应变”的变色玻璃,“洞察干湿”的变色硅胶,艳丽奇特的珍珠,等等。各富个性的美,都与化学有关。在教学中,结合具体的知识内容,有机地联系生活中具体物质,既可以使学生头脑中深层的表象复活,在回忆中审美、联想中激发思维,又加强科学与生活密切相关的意识,形成一种美与知识浑然一体的教学氛围。
在微观世界里,原子核电子排布的规律性,物质构成的多样性,晶体结构的独特性,这充分体现了客观事物内在的自然美;S、P、d 电子云的形态美,足球烯的美丽造型,这又是对称、和谐均衡之美的具体体现。教师通过形象比喻,严谨的表达,使学生感受到这个客观世界的自然美,培养学生热爱自然、改造自然的品质和审美观察。
二、化学的变化美
在化学反应过程中,实验现象的奇妙多彩及变化无穷,形成化学的一种独特美。如焰火的五彩缤纷,投入水中的钠、摇曳闪烁的光及“嘶哑”的声响,奇妙的焰色实验,几种缓冲剂混合后千变万化的颜色等等,均是化学反应中表现出的物质运动的动态美和变幻美。在教学中,有选择地加以强调,进行比较,就能多角度地、有效地培养学生的审美意识,陶冶学生的情操,使他们崇尚科学,热爱生活和美化生活。
三、化学的理论美
化学理论在保证了理论的科学性与正确性基础上,还体现了理论另一种内在美——简明、和谐与奇异之美。物质不灭理论和质量、能量守恒定律揭示了千姿百态的化学世界有序而和谐的本质;勒沙特列原理十分简明的概括了外界因素对化学平衡影响的统一;气体摩尔体积理论展现一个平凡气态体系中蕴藏了一个多么奇异梦幻般的奇观;道尔顿的“原子论”,用来解释和说明各种化学理论与各种化学定律间内在联系显得那么的和谐与完美……在教学中,有意识地强调化学理论的简明、和谐与奇异之美,既可以加深学生对这一理论的记忆,同时也可以激发学生的探索与创造欲,引导他们向科学的大道上挺进。
四、化学用语美
化学用语是化学教学的基本术语,是先辈们长期探索凝聚的结晶。在今天我们看来,它显得十分简洁而富有深蕴。元素符号是一种最佳抽象形式表现感性自由内容的形式美。“钋”是居里夫人为纪念祖国而命名;“铀”的意思是“天王星”……这均体现出其抽象美。对于物质的化学式,经常听到从教多年的老教师有这样一种发自内心的感慨:化学式从口中念出,就像“大珠小珠落玉盘”,既朗朗上口,又铿锵悦耳,显示出一种绝妙的音乐美;而电子式的书写,处处体现出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对称美。如氯化钙的电子式:。至于化学议程式与离子议程式,如Ca2++CO3=CaCO3,Zn+H2SO4=ZnSO4+H2,这既体现一种对称美,同时也体现了一种形象美(如沉淀、气体分别用“”“”表示),在课堂教学中,有意识地强调化学用语美,既可活跃课堂教学气氛,又有利于学生对它的掌握。
五、化学实验美
2总体规划实验-教学相结合的三阶段实验教学模式总体规划见图1。
3调查概况为了能测试化学专业免费师范生的实验教学能力,我们根据我院中学化学实验研究课程的教学大纲及要求,尝试按照三阶段实验教学模式安排了第一阶段的基础化学实验教学,具体安排了以下3个实验:①氢气的制备和性质实验;②钠的性质实验;③中学化学实验教学技能训练一。其中前两个实验是让学生进行中学化学实验的基本操作训练;第3个实验是通过微格教学的方式训练学生的化学实验教学能力。经过这3个实验后,笔者利用做实验助教的机会,用事先编制好的“免费师范生中学化学实验教学能力问卷”进行调查,测试学生的实验教学能力。调查问卷的编制是在实验的基础上,按照教育科研方法中关于问卷编制的方法完成的。在此问卷中,根据中学化学实验教学能力的结构,从实验操作能力、实验讲解能力、实验设计能力、实验研究能力、实验评价能力这5个方面编制了30个题目。本次问卷调查的对象为我校2008级化学专业免费师范生,在181名学生中随机抽取150人进行问卷调查,共收回问卷129份,其中有效问卷120份,有效回收率为80%。除此之外,还对本专业的2名实验教师和1名实验员进行了访谈。
4统计结果分析
4.1实验教学能力现状与对策分析随着基础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和新课程理念的不断渗透,越来越多的师范生对中学化学实验研究这门课有了更深的认识,在参加问卷调查的师范生中,绝大部分人认为中学化学实验研究课程对培养自己成为一名中学化学教师具有重要性。
4.1.1主要问题排序问题:您在第3次实验课(即中学化学实验教学技能训练一)中遇到的最大问题是______;其次是______;再次是______。1教案编写有困难2实验操作不熟练3实验讲解不清晰4结果与原理分析不透彻5教学时间把握不当6演示程序混乱7教态不自然8化学用语不规范对这道题的调查结果见表1。从对选项加权之后的百分比进行排序可知,免费师范生职前最薄弱的环节体现在实验讲解、实验教学设计及实验操作这3个方面。很多学生自己会做实验,但是边实验边讲解的能力相对不足。由于就业后越来越多的教师选择以实验视频来代替演示实验,这就使得化学教师的实验讲解能力提高较慢,因此在师范生的职前培养阶段注重实验讲解能力的培养就更加重要。笔者建议在免费师范生的实验过程中,应有意识地培养其边实验边讲解的能力,并逐步提高化学用语使用的规范性,或者对照实验视频多进行模仿练习。
4.1.2制约因素分析问题:您认为制约您学习中学化学实验研究这门课程的最主要因素是______;其次是______;再次是______。1实验室条件2实验师资3教师教学方法4自身能力5该课程内容体系6课时分配7多媒体技术8其他对制约因素的调查结果见表2。通过加权分析发现,最主要的3个制约因素分别是该课程内容体系、实验室条件、自身能力。由于这门课之前没有要求材,是由教师提前将实验讲义发给学生,因此学生对课程的内容体系不了解。鉴于这一结果,实验教师补充了对中学化学实验研究课程体系的详细介绍。另外本校实验室条件还有待改善;由于调查结果显示学生的自身能力也是制约其学习的主要因素之一,建议学生做好预习、实验、课后反思3个环节,提高自身的实验能力。
4.1.3学习效果评价通过对师范生学习效果的调查发现,每个学生提高的方面存在差异,具体情况见表3。通过对一些学生的访谈发现,有一些学生认为实验教学能力需要在走上教师岗位后通过实际演练才能获得提高,而中学化学实验研究课无法使其受益。从表1可以看出,实验讲解能力是师范生的薄弱环节。学生可以通过中学化学实验研究课程的学习在这方面得到很大的提高;对于实验设计能力和实验操作能力方面也是如此。这说明当前的中学化学实验研究课程有必要进一步建设和完善。
4.2具体实验教学能力现状与对策分析为了解师范生各项具体实验教学能力的现状,通过一道判断题的一系列描述,让被调查的学生判断自己与描述的符合程度,根据5个维度进行表述(5表示很符合;4表示符合;3表示说不准;2表示不符合;1表示很不符合),最后求平均分。平均分越高,表示师范生该项相应的能力越强。调查的具体排序如表3所示。得分最低的3项分别是:Q13:每次实验都有改进实验方案的想法;Q19:能描述实验操作,但是操作起来有困难;Q28:能将生活中的趣味实验引用到教学中。得分最高的3项分别是:Q26:对于实验后的废液,都会妥善处理;Q11:在H2还原CuO的实验中,采用科学探究的方法来进行;Q27:熟悉仪器的使用注意事项和操作方法。这3项是师范生乃至化学教师都必备的实验教学能力,需要进一步重视。
4.3科学探究能力现状分析科学探究是新课程改革的亮点之一,这里将科学探究的两道题目拿出来进行单独分析。对师范生的科学探究能力的现状分析主要是从两个方面进行,第一是师范生本身的科学探究能力,第二是师范生在实验教学中通过科学探究来组织教学的能力。通过Q5(Q5内容为:在实验过程中,您一般是______。①照方抓药,完成实验任务;②在完成实验任务后进行一定的探究性实验;③有时候连实验任务都无法完成;④其他)的结果分析可得,42.5%的学生在实验完成后进行一定的探究性实验;但是在后续的中学化学实验教学技能训练二(氢氧化亚铁制备的探究性教学)中,通过对学生的访谈发现,有一些学生并不知道科学探究的步骤,只有极少数的学生在实验教学过程中能将科学探究准确地应用到教学中。笔者分析存在差异的原因是:教师在讲解氢气还原氧化铜的实验时,强调让学生尝试采用科学探究的方法来进行,因此学生有了这种意识,但是在“氢氧化亚铁的制备”这个专题的实验微格训练中,由于教师没有提前要求,所以师范生在训练中采用科学探究方法的就很少。由此可以看出学生的科学探究意识还有待进一步提高并应用到实际教学中。
5实施实验-教学相结合三阶段实验教学模式的建议
1.初三《金属活动顺序的探究》和《酸的性质》中要用铜片、铁片、锌片和稀硫酸,稀盐酸反应。在准备实验时把三种金属剪成0.5~1.0cm宽,12~15cm长条备用,学生用12×100mm的小试管,加1ml酸放入金属片观察反应现象,反应完取出金属片洗净下一班再用,这样做既达到实验简洁方便、现象明显,又减少药品用量。
2.初三《钢铁的锈蚀及其防护》,根据实验内容可以事先做好几个样品,然后用蜡烛封口,这样存放4~5年都可以用。
3.初三《酸碱指示剂和PH试纸》,实验中要准备花瓣、紫包菜、胡萝卜,如果每个学生三样都做时间来不及,可分三组,每组做一样,然后互相交流观看,包菜和胡萝卜不易研碎,事先用搅拌机粉碎再发给学生,节省实验时间和药品。
4.初三分子运动的分组实验,如按书中的要求用大烧杯罩住两个小烧杯,根据中学常用的实验仪器我试验了一下,需要一个1000ml的大烧杯和两个50ml的小烧杯,我们不可能专门购买更小的烧杯专用,我改用包药片的小塑料板,剪取两个,分别放氨水和酚酞各1~2滴,用50ml的烧杯罩住,实验现象非常明显,既节省药品又减少仪器数量(如图1所示)。
5.初三质量守恒定律的实验中改用图2和图3的方法进行实验。找一个青霉素小药瓶,一只小气球,气球内放半角匙碳酸钠固体,在青霉素小药瓶内加入1ml1:2的盐酸,将气球套在瓶口上,然后把气球内的碳酸钠倒入青霉素小药瓶内,可以看到反应产生的气体把气球涨大,(因为反应容器小,气球涨大的浮力在称量时可以忽略不计)改进后的实验既节省药品又简单,学生还有兴趣。
【关键词】微型实验;实验设计
诞生于上世纪末的微型实验历经在教学中二十多年的实践检验,它能增加学生动手操作的机会,有利于增强学生的实验能力。从1989年微型化学实验课题被列入科研计划至今,微型化学实验是化学实验方法与技术的重大变革,与常规实验相比,具有以下显著优点:仪器简单,功能多,操作方便,不易损坏仪器,使学生摆脱不安全感。②节省药品,实验快速.安全,减少污染.微型实验中试剂用量是常规实验的十分之一至千分之一,明显地化学试剂的量,有利于环境的保护。如做CuSO4溶液和NaOH溶液的反应实验中,常规实验每班需NaOH溶液约180ml,而在微型化学实验中,一个班级用10ml左右NaOH溶液即可。充分发挥学生主动性、动手能力及创造性,有利于激发了学生学习化学的热情。比如,对于多用滴管加工、井穴板制作、微型酒精灯及小试管制作,学生表现出很大的热情。使学生认识到“用量”与“效果”之间的辩证关系,改变了许多同学认为药品用量越多,现象、效果就越好的错误观念。
鉴于微型实验诸多优点,在中学化学教学中推广微型化学实验是值得的,尤其对新课程是一个很好的推动作用。以下是笔者针对中学化学教学中微型实验的应用进行的探索。
一、“滤纸实验”
1.反应后生成有色物质的实验
例如,铁离子的显色反应:
在一片滤纸(裁成3×8cm的长条,下同)上滴三滴三氯化铁溶液,再滴一滴硫氰化钾或亚铁氰化钾溶液,滤纸上立即出现血红色或蓝色。类似反应还有酚酞与碱液混合,淀粉溶液与碘液反应等实验。
2.氯气的部分性质实验
在一张滤纸上依次滴碘化钾溶液、红墨水、溴化钠溶液,插入一个充满氯气的集气瓶(集气瓶配胶塞,胶塞中间划一刀,夹入滤纸条)中,可见红墨水褪色(次氯酸的漂白性),并分别出现碘、溴单质的颜色。
3.Na与水的反应
取一培养皿,注入其容积1/2的水,滴几滴酚酞试液,剪一张圆形滤纸小心地贴在上述的水面上,用镊子取一黄豆大小的Na粒,吸除表面的煤油后放在滤纸上,同时罩一大烧杯,由于 在滤纸上无法游动,起反应热容易聚集,故可看到Na在滤纸上熔化为小球,并在片刻后燃烧,发出黄色的火焰,滤纸下的水溶液变为红色。
4.电解实验
在滤纸上也可以进行电解实验,如电解饱和食盐水。取一张滤纸用饱和食盐水和酚酞溶液润湿,贴在一块木板上,用两颗大头针或缝衣针作电极。接通直流电,片刻后,阴极附近的滤纸变红,说明有碱性物质生成。同时放出氢气,在阳极附近滴几滴淀粉碘化钾试液,可见蓝色,说明有氯气生成。类似实验还有电解氯化铜溶液等。
5.原电池实验
把滤纸条放在干净的玻片上,在滤纸的一端滴2~3滴硫酸铜溶液,并复盖一小块铜片;另一端滴2~3滴硫酸锌溶液,复盖上一小块锌片。滤纸中间滴几滴氯化钾溶液,通过它将两端溶液联系起来而构成原电池。用检流计的表棒分别接触铜片和锌片,指针发生偏转。发生的电极反应如下:
正极(还原反应):Cu2+ + 2e- = Cu
负极(氧化反应):Zn - 2e- = Zn2+ 该装置操作简单,测量快速。
二、刺激性气味、有毒物质的微型化实验
1.例如:H2S和SO2气体的制备及性质实验
实验仪器:微型气体发生器、v形侧泡反应管、侧泡具支试管、尖嘴管、直形通气管、直角形通气管、止气夹、微型酒精灯、滴管胶头。
实验操作:以侧泡具支试管作为制备气体的微型发生器,在左边气体发生器中加入约0.5g硫化亚铁,上方滴管吸入稀硫酸。在右边气体发生器中加入约2ml浓硫酸,在其管口插有根一铜条。在v形侧泡反应管的侧泡处分别加入1~2滴紫色石蕊试液和品红溶液,在v形处加入几滴高锰酸钾溶液。
实验现象:夹紧止气夹,加热装浓硫酸的侧泡具支试管,沸腾后把铜条插入酸液下,这时可以看到管中有SO2气泡出现,且浓硫酸慢慢变篮色。观察v形侧泡反应管中各处的实验现象,紫色石蕊试液变红色说明SO2溶于H2O生成亚硫酸,用酒精灯加热该处溶液又变为紫色说明亚硫酸不稳定;品红溶液褪色说明SO2具有漂白性,用酒精灯加热该处褪色的品红溶液红色又复出现;高锰酸钾溶液褪色说明SO2具有还原性易被氧化剂氧化。挤压左边的胶头滴管使稀H2 SO4加入侧泡具支试管中,与硫化亚铁接触,即有H2S生成,打开止气夹,使生成的H2S进入微型气体发生器中与SO2接触,经过反应,在微型气体发生器管壁上附着一层淡黄色的固体,这是反应生成物单质硫。
实验设计评价:H2S和SO4气体都是对环境造成污染的有毒气体,使用标准化微型实验仪器组装的实验装置,试剂用量比常规实验节约70%左右,可以大大降低有毒气体的排放,并且这套实验装置将H2S和SO2两种气体的制备融合在一起,实验仪器组装简便,安全性高,反应时间短,在有限的时间中让学生做更多的实验,获取更多的知识。同样这套装置也适用乙烯的制备及性质实验。
三、创新性的设计微型实验
在没有微型实验仪器的情况下,可利用一次性医用器材或生活中的一些用品,经过创新性设计后,组装成实验装置,效果也很好。例如用医用小药瓶和注射器设计的微型实验装置来进行气体的制备和性质检验,或进行一些综合性实验,也都能取得较好的效果。
例如:乙炔气体的制备与性质实验。
实验步骤及现象:取4个小药瓶,分别编1、2、3、4号,用注射液塑料管连接,在2、3、4号小药瓶中分别加入CuSO4溶液、酸性KMnO4溶液、溴水,在1号小药瓶中加绿豆大小的一小块电石,再加一小团棉花,用注射器向电石上滴两滴饱和食盐水,反应进行一会儿,2号小瓶CuSO4溶液的作用是除去产生的H2S、PH3等杂质,3号小瓶酸性KMnO4溶液褪色证明乙炔具有还原性、4号小瓶溴水褪色证明乙炔能发生加成反应,再点燃最后出口的气体,因为反应产生的乙炔量少,导管较细,燃烧时产生的黑烟现象明显但量少,对环境的影响不大。
实验设计评价:乙炔具有刺激性气味,对人体和环境都会造成危害,将它的制备和性质实验改成微型实验后,由于实验中使用了极少的药品,自然产生的废气、废液也是很少,实验过程既安全又环保,同时大大节省了实验时间,留下更多的时间供师生反思、交流,更利于学生的思维开阔和发展。
在新课程理念的引领下,创新性微型化学实验在教学中的应用,一方面体现了绿色化学的理念,以较少的试剂完成实验,最大限度的降低了对环境的污染,保护了实验者的健康;另一方面微型实验将实验的改进创新与培养学生进取创新精神有机地结合起来,不仅让学生体验到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体会到实验创新设计的必要性,而且大大激发了学生对化学实验的兴趣,在实验的过程中学生学会改进,学会创新,从而培养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进行创新的精神和能力。化学实验以其丰富的内涵在化学教学中发挥着独特的功能和作用,在教育、教学中占据非常重要的地位,重视化学实验,创新化学实验,对于培养学生科学的实验素养,树立科学的人生观,全面提高教学质量具有重要意义。
参考文献:
[1]徐春曼,黄晓廷,叶剑蕾.H2S和SO2制备与性质一体化的微型实验探索[j].湛江师范学院学报,2008,29(6):15-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