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爱发表,线上期刊服务咨询

当代体育论文8篇

时间:2022-09-03 04:10:36

绪论:在寻找写作灵感吗?爱发表网为您精选了8篇当代体育论文,愿这些内容能够启迪您的思维,激发您的创作热情,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当代体育论文

篇1

关键词:竞技体育;伦理;构建;途径

中图分类号:G808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4590(2009)05-0074-03

Abstract:The paper expounds the trouble of athletics ethics in basic of discussing the content of athletics ethics, and put forwardSome constructing ways, hopes to provide reference for the athletics ethics development.

Key words: athletics; ethics; construct; way

当前竞技体育领域中,在名与利的驱动下,运动员、教练员、裁判员以及竞赛组织者“拜金主义”、“个人主义”的倾向十分明显。赛场上违反体育道德的事件也日益增多,且日趋严重,例黑哨、兴奋剂、假球等,由此引发了一系列的伦理道德问题。这些问题如果没有得到很好的解决,将严重影响到竞技体育的可持续发展。

1 竞技体育伦理内涵

要把握竞技体育伦理的内涵,首先要弄清楚竞技体育以及伦理的含义,再分析两者之间的关联。关于竞技体育的概念,很多专家都有不同的表述,但运用最广泛的要数田麦久在《运动训练学》一书中的表述“竞技体育作为体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以体育竞赛为主要特征,以夺取比赛优胜为主要目标,超越人类自我极限为目的的社会体育活动”。从上可以看出,竞技体育包含四个方面的内涵:体育的组成部分、突出训练和竞赛、发挥人体的极限运动能力、创造优异的运动成绩并取得比赛胜利。这些界定是以“运动、竞赛、获胜”为核心的,长期以来竞技体育的工作也基本上都是围绕这种价值取向而展开,从而忽略了竞技体育所蕴含的文化性和价值理性,导致了竞技体育长期非均衡的发展。于是出现竞技体育呼唤伦理的现象,形成竞技体育伦理。“伦理作为人类的自我发展在个人欲望的满足与社会秩序的和谐之间的一种平衡机制,即是人类自我实现的方式,也是社会矛盾调解的方式和调解社会关系的手段”[2]。基于以上定论,可以认为竞技体育伦理是竞技体育工作者、竞技体育活动参与人员及运动员在从事体育训练、体育竞赛、体育管理、体育欣赏等活动时所应遵循的行为规范和道德准则,是应用伦理学的一个分支。与此同时,它的基本问题也是道德与利益的关系问题,包括经济利益与道德利益的关系与个人利益和社会整体利益的关系两个方面。

2 竞技体育伦理问题的具体表现

2.1 高新技术的异化所引发的伦理问题

科学技术高度发展的今天,借助它,在运动方式、训练条件、场地器材上都获得了相应的帮助,使人类最大限度的发挥运动极限、战胜自我已成为现实。在很多经济发达国家,为了提高运动成绩,不惜重金寻求科学的帮助,例游泳选手的特殊泳衣、刘易斯的昂贵跑鞋等,无不展示出科学技术对提高运动成绩的推动作用。但我们在为人类极限一次次被打破而欢呼的同时,可曾想到站在起跑线上就已经落后的经济不发达国家的运动员,他们没有精良的装备,没有膨大的科研团队、没有最先进的训练方法。这些对比如何体现奥林匹克运动“公平竞争”的精神?

除了这种在规则允许之内的科技支撑之外,还有一个突出的问题,就是滥用违禁药物的问题。从1904年第3届奥运会上第一次发现美国马拉松运动员托马斯•希克斯服从违禁药物以来,全世界无时无刻不在与兴奋剂进行斗争,但不论反兴奋剂力度多么大、检测手术多么高明,竞技体育中使用兴奋剂的例子从没有停止过,并大有愈演愈烈之势。这种所谓的利用药物挖掘“潜能”的行为,实际上是对运动员的一种摧残,对奥林匹克“公平竞争”精神的一种亵渎。

2.2 竞技体育商业化所引发的伦理问题

竞技体育商业化的道路曾给奄奄一息的奥林匹克运动带来了勃勃生机,从对奥运会举办的畏恐不及到竞相申办;从奥委会的“清水衙门”到富有的经济状态,无不显示了商业化的魅力。各个政府、财团、公司、企业都纷纷涉入到竞技体育领域,无不想从中得到最大的经济利益。运动员也不再仅仅享受比赛的乐趣与荣誉,正如美国著名的田径运动员迈克尔•约翰逊所说“人们只为荣誉参加比赛的时代已经过去了,我们参加比赛既为荣誉,也为金钱”。

当赚钱成为竞技体育的终极目标,当经济利益成为竞技体育存在的决定因素之一后,清洁的奥林匹克精神和宗旨受到极大的威胁,体育活动参与者的各类人群(运动员、主办者、赞助商、裁判员等)出现与金钱苟且在一起交易的现象,各种扭曲、变态的现象也在世界竞技体育舞台上不断的上演。2006年意甲的“电话门”事件;田径黄金站比赛上运动员与组织者的讨价还价;职业联盟与球员的劳资纠纷导致的罢赛;还有裁判员的营私舞弊等。这些现象大多都是“金钱至上”观念造成的,受到最大危害的是奥林匹克运动的公正、公平、平等的竞争意识。此外,也会伤害运动员、教练员,打击了他们刻苦训练的积极性,最终阻碍竞技体育运动水平的提高和健康发展。

2.3人文教育的匮乏所引发的伦理问题

第二次世界大战从根本上转变了学校教育的职能和方向,衡量教育是否优秀的标准中,国家的需要、知识的传授占据着越来越大的比重,个人的道德教养被挤入狭小的隙缝。“学校教育不是改变和加强对人的整体培育,而是传授理智的技能和科学的知识。科学、外语和数学的高质量成为学校追求的目标。”因此,在世界教育范围内,人文教育逐渐让位于学术和技术训练,导致个人道德教养的缺乏。这种缺乏也以体育暴力的形式充斥着体育赛场,造成巨大的经济损失和大量的人员伤亡,严重影响了体育竞赛的秩序。例1985年发生在比利时布鲁塞尔的大血案;2002年中国甲A联赛第三轮陕西国力队与青岛颐中海牛队比赛结束后,发生的球迷追打裁判、放火、破坏警车的恶性事件。此外,还有困扰英国的“足球流氓”,中国足球场上的“京骂”,这些都使得观众的体育伦理问题日益引起人们的关注。

3 竞技体育伦理的构建途径

3.1 注重中西方伦理思想的综合

1988年全世界诺贝尔奖获得者,在法国巴黎召开的会议言称“如果人类要在21世纪生存下去,必须回头2500年,去吸收孔子的智慧。东方文化经过重新锻炼,必将焕发青春,鉴照今天与未来。它属于中国,也属于世界;它属于过去,也会照耀未来”。中国传统体育伦理讲究“天人合一”、“温良恭俭让”,体现在个体与群体间的关系就是典型的“集体主义”,强调服从,以集体为核心,关注集体的荣誉与责任,而忽视个人自身的快乐;强调友谊第一、比赛第二,强调过程的参与,而忽视结果,缺乏竞争精神和对效率的追求。而以现代奥林匹克运动为代表的西方体育崇尚竞争与对抗,显示外化的力量和征服人,通过比赛和征服,发泄人的情感,张扬生命的个性;强调人性的发展和对人体机能的开发。

中西体育的这种差异性使中西体育伦理思想有着不同的价值取向。中国传统体育强调身体的健康、保健、治疗等,追求身心的和谐发展及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西方体育强调对人体的外在塑造,追求通过人自身的不断努力与自然相抗争,从而征服自然、改造自然,因而,他们注重高水平竞技运动的技术、战术与训练方法的研究,过分的注重结果而忽略过程。

中西方体育伦理思想的这种差异可以很好的进行互补,这种互补可以很好的推动世界体育健康、平稳的发展。现代奥林匹克运动出现的“重物轻人”、“工具化”等弊端可以用中国传统体育的“和谐”、“道德规范”来纠正;西方体育追求效率、遵循市场经济运行规律的思想,可以对中国体育形成很好的补充。萨马兰其先生也看到中西体育文化的这种互补性,认为这种互补是很有必要的,提出“国际奥委会主导思想应建立在沟通东西方文化的基础上”的建议。

3.2 完善竞技体育道德评价机制

在社会生活中,人们会自觉不自觉地根据自己的思想观点和道德观点去评判他人的行为和衡量自己的行为,这就产生了道德评价。所谓体育道德评价是指人们依据一定的社会体育道德价值标准,通过社会舆论和内心信念对他人或自己在体育活动中的思想和行为进行善恶价值判断,以表明褒贬态度的道德活动[6]。竞技体育道德评价既是竞技体育活动参与者对自己和他人体育行为道德性的一种判断,也是调整竞技体育行为的一种社会力量。它能够在体育实践活动中扬善抑恶、扶正祛邪,对形成良好竞技体育道德风尚,维护健康的竞技体育发展环境均有重要的作用。

评价任何事物,都要有个标准,没有标准,就很难对事物进行衡量。在竞技体育道德评价中,人们常以善与恶、公正与偏私、诚实与虚假等伦理准则作为基本的标准,来评价体育活动参与者的行为。在评价依据方面,应坚持目的和手段的一致性,即竞技体育活动参考者不仅要求树立正确的体育行为目的,而且要求为实现目的的手段也应合乎体育道德要求。偏执于任何一方,都是不可取的,都应采取措施帮助其改正。

竞技体育道德评价还应从参与者当时所面临的具体状况予以客观的分析,发现其行为背后的真实动机及其行为的真正本质。一般来说,参与者在实施行为时所拥有的自由度与其行为所应承担的责任大小成正比关系,行为的自由度越大,其责任也就越大,反之就越小。例在篮球赛场上,一方队员破坏另一方的进攻,在迫不得已的情况下对对方队员采取非人身伤害为目的的战术性犯规。从表面上看是违反道德的行为,但对于赢得比赛、形成激烈的比赛场面却又是必需的,对这种行为,我们不应上升到伦理道德的层次。

3.3 加强竞技体育伦理道德的教育

尽管外部制度对人的行为有很大的制约作用。但研究表明:人的行为最终是在其思想指导下做出的,人的思想意识对其具体的行为起着决定性的作用。因此,竞技体育领域不能忽视人的思想的培养、道德的培养。我们应有意识地在社会层面上向人们宣传、灌输体育道德的原则和规范,向社会昭示最基本的体育道德主张和价值导向,帮助人们提高自身的体育道德认识水平和体育道德判断能力。在伦理道德的教育对象上,应包括对运动员的教育、对裁判员的教育、对教练员的教育、对竞技体育科技工作者的教育以及对竞技体育观众的教育。

在对运动员的教育上,因为他们年龄小、长时间的训练导致文化水平的偏低、名利诱惑早期化、比赛压力大。因此,对他们的伦理道德教育要从人文素质教育入手,提高他们的接受能力、认知水平、分析能力,才能有助于净化他们的心灵,匡正他们的言行,自觉的遵守竞技体育道德规范。在对裁判员和教练员的道德教育上,要树立他们公平公正的道德观、正确的荣辱观、价值观等,因为,赛场上很多丑陋的现象,例黑哨、兴奋剂、假球等,其根源在于裁判员和教练员的不正确履行职业道德,只求私利的满足,而牺牲其他人的利益。科技工作者已是竞技体育的直接参与者,他们的成果直接内化于竞技体育的各个环节,可以说兴奋剂的增加与检测手段的“道高一尺,魔高一丈”现象很大一部分程度要“归功”于科技工作者,因此,对科技工作者进行道德教育,使他们树立正确的价值观是很有必要的。

3.4 加强体育立法和执法建设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虽然体育道德与体育法规在维护社会稳定,推进体育发展中的方式和范围不一样,但两者联系紧密,缺一不可。体育道德主要是通过人的内心良好品质的塑造,实现道德的教化,是自律;而体育法规是带有强制性的外在约束,是他律[6]。从范围来看,体育道德是从利益、善与恶的角度出发,体育法规则是从权利及义务的角度出发去调节人们的关系和活动。因此,克服或减少竞技体育行为中伦理道德的缺失,除加强行业自律外,还应促进配套的体育法规的发展,用他律的方式推动竞技体育朝健康的方向发展。

首先,要完善立法。面对新的形式应注入新的内容,反映出发展着的竞技体育的市场需求。虽然我国已经有了《体育法》,但相对其他领域,我国的体育立法还相当落后,也严重滞后于体育的发展速度。我们应尽快制定竞技体育法(明确竞技体育主体的权利及义务)、体育程序法(实施体育法律法规的实施程度,提高司法效率)、体育仲裁法(解决竞技体育活动中,运动主体间的权利与义务纠纷的专门性法律)等。

加强立法的同时,还应加大执法的力度,做到“有法必依,执法必严”。对打假球、黑哨事件,广大观众可通过民事手段,对比赛的组织者提讼,要求其承担违约责任,给予经济赔偿,从而在经济上对比赛的组织者形成压力,迫使他们自觉保证比赛的公正性。此外,还应该通过行政手段,对这些事件的组织者、参与者进行严厉的行政处罚,可以对他们警告、罚款、禁赛、取消资格等,情节特别严重而构成犯罪的,要依法追究其刑事责任,让他们承担相应的行政法律责任。

3.5 正确处理“义和利”关系的平衡

利益是人们通过社会关系表现出的不同需要,是个人和社会集体活动的驱动力[4]。“义和利”关系的平衡问题实质上是如何处理个人利益和国家利益关系的问题。所谓“义”,即道义、国家的整体利益,重在集体利益,强调社会价值的实现,具有理想性;所谓“利”,即个人的名誉、地位、金钱等,重在个人利益,强调个人价值的实现,具有现实性。当前竞技体育所引发的很多伦理问题,其实是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他们、人与自身和谐关系的破坏,所造成的道德冲突,其根源是“义和利”关系的不平衡。

在竞技体育的发展中,既要追求经济效益,崇尚个人利益,即“重利”,但也不能见利忘义,牺牲集体利益,牺牲竞技体育的可持续发展。我们应以“义”导“利”、“义利”兼顾,使其协调发展。在个人利益与社会利益、自我利益和他人利益之间保持一种适当的平衡和张力,从而保持竞技体育的良性运行[7]。

4 小 结

随着各种不合理事件越来越频繁地充斥在体育赛场,其引起的后果越来越严重,当代竞技体育中的伦理问题已引起了人们的极大关注。本文认为其主要根源在于高新技术的异化、竞技体育商业化以及人文教育的匮乏等,竞技体育伦理体系的重构已迫在眉睫。其重构途径有:注重中西方伦理思想的综合、完善竞技体育道德评价机制、加强竞技体育伦理道德教育、加强体育立法和执法建设以及正确处理“义和利”关系的平衡。

参考文献:

[1] 田麦久. 运动训练学[M].人民体育出版社,2000.

[2] 戴木才. 管理的伦理法则[M]. 江西人民出版社,2000.

[3] 熊文,王泽应. 竞技体育伦理及其研究之意蕴[J]. 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4,(4).

[4] 涂伟仕,李艳翎.传统义利观与竞技体育伦理价值的重构[J]. 天津体育学院学报,2009,(1).

[5] 杨干.体育竞赛中虚假现象产生的原因与体育伦理道德建设[J]. 南京体育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04,(6).

篇2

关键词:文学批评问题挑战

一、当代文学批评受到的制约

当代文学批评在发展过程中受到多个方面的制约,比如现代化的心态、进化论的思维习惯等。加强当代文学批评研究,需要对当前文学批评面临的问题进行分析。

(一)“现代化”心态对文学批评发展的制约

在我国的本土语境中,人们对于现代化思想文化的理解还比较片面,认为现代化的思想就是一种新和一种时髦,但是这种现代化的理解是十分狭隘的,如果只是单纯地追求一种新颖和时髦,并没有为思想文化增添一些新的东西,因此这种所谓的新颖以及时髦持续不了太长的时间,尤其是在瞬息万变的社会中,任何一种时兴的东西都十分短暂。最关键的问题是,所谓的新颖并一定是有价值的,对思想文化的内涵的衡量,并不是以时间上的新颖以及时髦作为标准的,往往是时间越久越有历史沉淀的东西更有价值和意义,这种经时间沉淀的东西往往也不会因为时间而消逝。因此当前社会上存在的一种现代化的理论对于文学批评理论的发展往往存在一定的限制。

(二)进化论的思维习惯对文学批评发展的制约

思想文化的发展并不是线性的,而是时间的一种非线性的累积,由于人们在思考的过程中往往形成了一种思维定式,对我国本土的思想文化界以及文学批评理论界的发展有很大的影响。如果我们在发展文学批评理论的过程中不能对这种思维定势进行突破,则根本不可能实现创新。从某种意义上来讲,我们常说的一种规律,往往就是人们在长期的发展过程中形成的一种目的,这种进化论的思维方式对于当地的文学批评理论的发展有很大的限制。

(三)在文学批评过程中缺乏批判精神

近年来,我国的本土文学批评界在积极倡导一种宽容的精神,即主张不予外界进行争辩,对外界的任何道理都应该要理解和包容,这样才会促进社会的和谐进步,促进相关的理论的发展。这种宽容精神也是一种现代化的体现,是当前社会中存在的一种思维定式,如果不宽容就会被看成是不识时务不现代的。但是这种所谓的宽容反而导致文学批评理论的发展过程中缺乏一种批判的精神,但是如果将宽容精神运用得好,则可以促进文学批评理论的发展。“宽容”的精神与文学批评的职能是不冲突的,宽容意味着有不同的观点以及理论,不同的观点以及理论在发展过程中都会有自己存在的价值,各种不同的理论在相处的过程中也应该要积极保持对外界的一种批判,以一种客观的视角去看待自身与外界之间的关系,做到理解与批判共处。然而我们当前的时代就是一个圆润的时代,更加注重技巧的圆熟,加上各种商业利益以及体制化的生存方式的存在,导致社会发展过程中缺乏独立思考的精神。

二、当地文学批评面临的挑战

对于我国的文学批评理论的发展,应该要结合中国本土文化的传统以及特征,进行有创造性的转化,倡导在文学批评的过程中立足于本土的多元文化的平等交流与对话。但是在当前我国的文学批评过程中还面临着一定的挑战。

(一)存在极端的民族主义的指责带来的挑战

在我国的文学批评界的发展过程中倡导的是重建中国文学批评理论,并且对传统文化进行创造性的转化的过程,这种思想已经受到了很多方面的指责,这种理论在外界很多人看来是一种“极端民族主义”,甚至有人认为这种理论完全是没有必要存在的。但是在经济全球化的过程中,随着各个国家和民族被卷入到对外开放潮流中,任何一个国家以及民族在发展过程中都不可能完全保持一种绝对的独立,都会受到外来思想以及文化的影响。西方思想文化对中国本土思想文化就产生了一定的碰撞,然而正是由于不同的民族之间的差异,才使得我们的文化能够被拓展。我们在对外来文化进行接受的同时也应该要保持一种独立的态度,即吸收其他文化中的好的一面,对不好的影响进行降低甚至是消除。当前文学批评界在发展时有的学者就存在比较极端的民族主义,对外来的很多东西都是排斥的,这种做法并不利于思想文化的建设以及各种理论的创新,对于文学批评理论的发展而言是一个极大的挑战。

(二)体制化生存方式带来的挑战

体制化的生存方式是当前我国本土的学者以及文人在对文学进行研究时面临的一个巨大的挑战。在体制的约束下,人们的活动往往都会按照体制的各种需求,进行量化,在这种量化的影响下,很多人就会为了社会上普遍追求的东西放弃了自己生活中原本应该有的一种独立思考的能力,往往更加注重追求“量”的指标,而缺乏对文学发展中的各种理论进行辨证思考,这样导致泡沫式的学术开始泛滥,很多文字垃圾出现。在这种体制化的生存方式中,对文学批评理论就产生了一种新的挑战,这其实是一种学术的异化。并不是在追求知识、构建思想。体制化的生存方式下要想促进文学批评理论的发展,最重要的一个部分就是要保持知识分子的独立性以及批判精神,并且以这一种独立的精神来应对这种体制化的社会。

(三)简单经济决定论带来的挑战

用简单经济决定论来对社会中的思想文化以及文学现象进行解释是当前社会中比较常见的一种方式。在将近五十年的本土的文学批评理论中一直都是在用这种理论对文学批评进行支撑的,这也使得文学批评理论在一定程度上与本土的文学创作实际情况产生了偏离,使得理论与现实生活出现了严重的脱节。此外,简单经济决定论的很多观念与我国本土的思想文化以及各种传统也存在一些格格不入的状况,因此,如果不能对这种模式进行突破,则很难促进各种理论的创新。

篇3

总的来看,经过改革开放30年来文艺批评自身的不断变革发展,有些问题已经基本解决,比如文艺批评的方法模式已不再单一,批评家究竟借鉴采用什么样的批评方法与批评话语,都已经不是问题,只要切合批评对象的特点和解读需要,能对文艺现象进行独到深刻的阐释评析,就是有效的批评方法。再如文艺批评的视角与言说方式也已不再受到局限,批评家是主要站在社会公共立场,偏重于社会化批评,还是基于主体自我的视角,偏重于个体化的阐释评论,也都完全取决于自己的选择定位,只要能切入文艺实际说明问题富于启示意义,就能得到人们的欢迎。还有文艺批评的价值取向,在开放多元的时代条件下,即便有所倡导,也实际上不可能有什么强制规定,仍然取决于批评家的认识理解与主体选择。总之,当代文艺批评已经获得充分的自由解放,文艺批评的外部环境条件已经发生根本性改变。在这种现实情况下,当下文艺批评日益凸显出来的,我以为主要是文艺批评主体性方面的问题,特别是文艺批评伦理问题。

所谓文艺批评伦理,是指批评主体从事文艺批评活动所持守的道德准则、职业操守与主体人格精神等等。提出文艺批评伦理问题的理由和根据也许在于:从文艺批评的本质特性来看,它是一种对文艺现象及其文艺作品进行认识阐释与价值评判的活动,这就决定了文艺批评本质上不是面向自我的自说自话,而是面向社会、面向他人的一种社会化活动。姑且不论社会化批评本来就需要站在社会公共立场言说评判,并力图对社会公众、社会生活产生影响,即便是所谓个体化批评,实际上也不可能完全是个人圈子里的自说自话,必然要关涉到对作家作品的评说和对读者社会的影响,因而脱离不了社会性。正如一切社会化活动如政治、经济、法律等都无不包含伦理关系(如经济伦理、政治伦理、法制伦理等)一样,文艺批评活动同样包含着一定的伦理道德关系,因此就必然带来批评伦理问题。在当今文艺批评状况纷纭复杂的情况下,批评伦理问题便更加凸显出来了。

在我看来,当今文艺批评伦理问题主要涉及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当代文艺批评“何为”的问题。这不仅关乎对文艺批评价值功能的理解,更是一个批评伦理问题。如上所说,文艺批评的特质在于,它是对文艺现象及其文艺作品的认识阐释与价值评判活动,之所以需要这种阐释评判,是因为它有助于深化人们对文艺的认识理解,使文艺活动本身成为更加自由自觉的活动,也使文艺在整个社会价值体系的建构及其社会文明进步中起到积极的作用。在具体的文艺批评活动中,通常需要面对这样两个方面的关系:一方面,文艺批评具有很强的个体独立性,它需要批评家有自主自由的主体精神,有才识独具的学识修养,有异乎常人的专业眼光和敏锐的审美判断力,从而对文艺现象和作家作品有独到的认识见解与阐释评析,形成个性化的批评风格,显示出独特的评论价值;而另一方面,文艺批评又具有很强的社会公共性,它要面对所评论的对象即文艺家,要面对文艺作品的接受者即广大读者观众,批评家对文艺现象和文艺作品进行阐释分析与价值评判,必然要对他人和社会产生影响。从前一个方面而言,批评家固然可以把文艺批评作为自己批评个性、才情、智慧的自我表现,追求自我精神寄托、修身养性与价值实现;而从后一个方面来看,文艺批评就不能过于“为己”,即不能过于从自我出发,只为个人兴趣爱好精神寄托,或只为张扬个性露才扬己,而是有必要为他人和社会着想,考虑对文艺创作、读者接受以及社会文化价值导向所可能产生的影响作用,具有基本的道义良知,承担起应有的社会责任。强调文艺批评的个体独立性及“自为”性,并不意味着可以不承担社会责任,这两个方面应当是有机统一的。然而现在的问题是,一些文艺批评把两者的关系扭曲了。如果说过去的社会化乃至政治化批评过于强化政治评判,只把文艺批评当阶级斗争思想斗争的工具,既排斥了文艺本身的丰富意义,也压抑了文艺批评的独立性,造成了文艺批评的普遍僵化,那么作为对这种现象的逆反,一个时期以来某些文艺批评似乎又走向了另一个极端。有些人极力否认文艺批评的社会性,一味强调文艺批评的个体独立性和自为性,宣称“我所评论的只是我”,文艺批评不过是评论者的自我表现或智力游戏而已,与社会和他人无关。由此带来的则是当下文艺批评愈益偏重描述阐释而回避价值评判,愈益回避消解社会责任而向个人化、私语化的偏向发展。这显然是对文艺批评本质特性的扭曲,也是有悖于应有的批评伦理的。

二是如何对待文艺批评对象的问题。创作者与评论者的关系,是文艺批评需要面对的基本伦理关系,也是历来容易引发矛盾争议的问题。从文艺批评伦理的意义而言,我以为最根本的是如何处理文艺批评的原则与宽容的关系。一方面,文艺批评的本质特性在于它是对文艺的认识评判活动,这样它就不能没有基本的原则立场,不能没有起码的价值观念,不能没有关于是非、善恶、美丑的评判标准,不能丧失价值评判的功能,不能放弃理应担当的社会责任。尤其是在当今文艺创作充分开放多元容易引起价值迷乱的情况下,文艺批评更有责任坚守应有的原则立场,坚持社会普遍公认的价值准则,坚持用先进文化价值观引领文艺实践。对于那些挑战基本道德与审美准则,亵渎人性与艺术的极其低俗恶俗的现象,理应进行批判抵制,从而净化文艺环境。这是对文艺家和读者负责,也是对艺术和社会负责。而另一方面,在坚守基本价值立场的前提下,在艺术审美的意义上,则有必要倡导“文艺上的宽容”。文艺家的创作如同耕种“自己的园地”,往往依个人的修养、个性、才情而自由创造,这样才有文艺园地的丰富多彩。倘若拿了批评上的大道理去强迫统一,这样文艺就不能成为文艺了,所以宽容是文艺发达的必要条件。不过这种宽容,应是秉持批评家应有的审美理想与职业道德,基于对文艺事业的真诚热爱和最大善意,对文艺家的艺术独创与审美追求给予充分的理解尊重,以平等的对话交流和热情的鼓励引导,促进文艺事业的健康发展。这是一种理性的宽容,而不是庸俗的迎合与迁就。在对艺术和社会负责的立场上,宽容与原则也应当是有机统一的。然而从现实情况看,这种关系也发生了一定程度的扭曲。鉴于对过去动辄上纲上线扣帽子打棍子式批评的畏惧与嫌弃,如今人们更希望批评的宽容。然而在一些人那里,一旦强调“宽容”,便似乎可以不要原则,可以不负责任地曲意逢迎和随波逐流,无原则底线地迎合迁就与退让放纵,这就将使文艺批评的价值丧失殆尽。而从另一方面看,如今有一种时尚叫“酷评”,貌似铁面无私,却仅凭个人意气和主观好恶,随意褒贬任意挞伐,让人感受到的只是某种偏执、蛮横与霸道,缺乏对批评对象的善意理解和理性宽容,这同样不是应有的批评道德,同样为人们所反感和鄙弃。

篇4

本文作者:刘宗祥工作单位:内蒙古民族大学体育学院

高校体育专业培养出来的人才缺乏全面素质高校体育专业主要作为一个独立的学科和其他学科存在着很强的对立性,所以在高校的体育专业的教学当中的教学课程往往就会忽视人文社会科学知识的教学,从而导致了高校体育专业的学生的知识面单一,除了体育相关知识以外其他专业知识很差的现象比较严重,这与我国强调的综合素质人才来说相差甚远,特别是高校的体育教育专业,由于高校的体育教育专业的教学忽视了对学生全方面素质的培养,使得高校的体育教育专业的毕业生参与到实际的体育教育工作中由于缺乏其他方面的知识,不能够良好地进行学生的教学,尤其是现在的体育教学重要强调的是健康和体育相结合,高校毕业的体育教育人才由于对健康知识的缺乏从而导致了教学质量不能满足实际的要求,更不用说现在的体育教学正在向着双语教学的模式进行发展,由于高校毕业的体育教育人才缺乏相关的知识,则不能进行相关工作的开展。高校体育专业培养出来的人才不能满足社会的实际需要,未能培养出全面人才,这与高校的教学方法和教学课程有着直接的关系,高校体育专业的教育所培养的人才不能满足实际的需要。高校体育专业的教学理念落后高校体育教学存在的问题有很多,但是归根结底是高校体育专业的教学理念落后所导致,高校体育专业的教学理念不能跟上社会发展的步伐这就会导致高校体育专业的教学不能满足实际的社会需要,使得高校体育专业的教学不能满足社会的实际的发展要求,高校的体育专业教学理念过度的强调了专业性,而没有对社会的实际需要进行系统的分析,而使得高校体育的专业性不能满足社会的实际需求,高校体育专业的教学理念还停留在传统的社会时代,导致了高校的体育专业不能顺应社会的发展需要,不能满足社会对于实际的体育人才的具体需求。

由于高校的体育教学存在着问题,所以必须要对高校的体育教学进行科学合理的改革,从而保证高校的体育专业教学能够满足社会的实际需求,能够满足社会的实际需要,要对高校体育专业教学进行改革就要明白体育教学改革的方向,在建立科学合理方向的基础之上来完成对高校体育专业教学的相关改革。科学合理地进行培养目标的规划由于社会对高校体育人才的需求量增大,所以高校的体育教学必须要对社会市场进行良好的分析,掌握市场对人才的实际需求情况,完成相关的课程改革、专业改革等工作,根据市场的需要来确定不同体育专业的招收比例,保证高校体育专业毕业人才的就业率,让高校体育人才的培养能够良好的满足市场的实际需要,推动高校体育专业的发展。高校体育专业教学更加全面化、系统化高校体育专业教学更加注重学生的各个方面的能力培养,将各个学科教育与专业体育教育进行良好的结合,培养全面素质的高校体育专业人才,然后根据不同的专业类型来制定相应的教学内容,根据社会市场对专业人才素质能力的不同要求完成不同体育专业人才的培养,要将体育教育专业、社会体育专业以及运动训练专业等专业的教育内容进行良好的划分,要根据不同专业的实际情况来采取相应的教育模式,保证不同专业的体育人才能够良好的满足社会的实际需要。具有完善的高校体育硬件高校体育教育必须要依靠良好的体育硬件来开展相应的体育教学工作,体育专业的教育硬件将会更加的完善,高校体育专业的教学设备和器材更加能够满足不同体育专业的实际要求,能够按照不同的体育专业来对体育硬件进行良好的利用,能够3高校体育教学的改革措施在了解了高校体育教学存在的问题,明确高校体育教学的改革方向之后,必须要采取相应的改革措施才能保证高校的体育教学能够满足社会的实际需求,才能良好地有利于高校体育专业教学的发展,能够为社会培养更多高素质的体育专业人才。

施行高校体育教学体系的改革根据市场对于体育专业人才的不同需求来对体育专业进行科学合理的划分,要调整好各个体育专业在高校体育中的比例,要根据市场的实际需要来完成专业的设定,把专业的划分和招收比例与市场进行良好的挂钩,使高校的体育教育能够紧跟市场的变化,根据市场的变化对高校体育专业教学来进行相应的调整,保证高校体育专业毕业人才的质量和毕业人才的就业率。施行教育内容和教学课程的改革要把其他学科的知识教育与高校体育专业的教育进行良好的结合在一起,要对原有的高校体育课程进行改革,高校体育专业的课程和内容要根据不同专业的实际情况来完成相应的制定,对于体育教育专业,要把健康和体育进行良好的综合,同时注意学生其他知识的培养;对于社会体育专业,要将社会的实际需要和教育工作相结合,要根据市场的实际需要来完成相应的教学工作;对于运动训练专业,要科学合理地对运动训练课程进行调整,要把运动训练的质量进一步的提升。高校体育专业的教学课程和内容必须要结合各个专业的实际情况来完成相应的教学工作的开展,发挥教学的重要作用。完善高校的体育教学硬件高校的体育教学必须要在良好的硬件基础之上才能良好的完成,所以要把高校的教学硬件的完善作为高校体育教学改革的一个重要工作来完成,要根据不同专业对硬件的不同要求来完成硬件的设定和购置,要在高校的体育专业教学中良好的应用各种体育硬件,通过硬件的良好使用来保证高校体育专业教学能够取得良好的教育质量,能够满足社会的实际要求。

高校体育教育改革具有重要的意义,所以高校体育改革一定要结合社会和市场的实际需要来完成高校体育专业的教育改革,要把改革落实到高校体育专业的每一项工作当中去,改革课程、完善设施,保证高校体育教育改革工作能够顺利地完成,能够为社会培养更多更优秀的高校体育专业毕业人才。

篇5

问题:体育教师专业发展与成长中的努力方向

教师的专业发展主要指教师的职后发展,通常指教育管理部门为教师提供新的教育理念、技能和能力的课程、项目、培训及相关活动等。“教育”和“培训”是其核心词汇,而且侧重的是职后教育。并且,随着时代的发展和新的教育思想及理念的出现,体育教师面临着越来越多的不确定性因素,他们在职前教育阶段所接受的师范专业训练内容也面临着诸多的变化与挑战。在教育改革的大框架下,新的教育思想与理念的出现,新的运动项目的普及,新的教学方法的推介,甚至新的教学评价方式的推行,都从客观上要求体育教师加强专业学习与研究,以谋求个人职业中的专业发展与成长。研究的重心开始从“如何教”转向“如何学”,体育教师的专业学习、职业发展、职业培训、学习能力等逐渐成为研究的主题。目前,体育教师专业发展方面存在的问题主要有主观和客观2个方面。主观方面,部分体育教师自身缺乏专业发展目标,缺乏主动提升自己专业水平的意识,缺乏专业自主探究的研究能力和行为,缺乏寻找解决问题的有效办法和途径。客观方面的影响因素则主要来自于学校和社会。体育教师在职称评定等方面与其他专业相比处于劣势,以至造成职称层次偏低,这就必然制约着体育教师向更高层次的发展。另外,社会对体育教师的偏见导致其职业认同感低,体育教师的劳动价值在课酬上与其他专业课教师相比明显偏低,在职称评定、考评奖励等方面与其他学科存在的不平等现象,体育教师的积极性在一定程度上受到打击,导致其专业发展与成长的动力不足。为了提升专业发展水平,提高专业素质和职业能力,体育教师要加强理论学习与研究,培养终身学习意识,通过有意识地培养和训练,在以下几个方面获得提高。加强学生研究体育教师一般都具备相当的专业知识和技能,但普遍缺乏学科专业知识以外的其他知识,职业能力不强,不能在专业学习尤其是科学研究方面有效地指导学生。因此,在体育教师专业发展过程中,加强学生研究,是体育教师有效提高技能和教学质量的重要途径。在学生研究方面,体育教师首先要通过继续教育不断充实新知识,调整知识结构,并及时将新的教育理念运用到日常教学中去,从而确定自我发展的方向;其次,体育教师要加强校本研究,通过调查研究了解学生的思想、专业兴趣和学习以及对体育教师的专业、职业要求,从而不断调整教学计划和大纲,以学生的兴趣和需求为导向进行授课;再次,体育教师在教学中要重视学生的主体地位,注重探究性学习,创建一个开放型的课堂,以学生的发展为中心,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激发学生非智力因素,同时也启发了体育教师的教学改革思路。加强教师文化研究教师文化,属于组织文化的一种。所谓教师文化,是指在一个特定的教师团体内,各成员所共同分享的较深层次的基本假设和信仰,包括思想意识、思维方式和普遍的价值观等几个方面[2]。教师文化主要从教师心理和教师学习两个方面影响其专业发展与成长。体育教师对职业的认识、对自我的评价和对职业的情感等构成了教师文化系统,影响着他们在教学活动中进行理论学习、对教学实践的反思和对教学创新的积极性和主观能动性。体育教师的学习是其专业发展的基础,它既可能受到教师文化的促进,也可能受到教师文化的阻碍。因此,我们必须努力创建一个学习型、合作型和开放型的体育教师文化氛围,以此来促进体育教师学习与发展。加强自身科研能力的训练和培养积极参与教研课题研究是体育教师获得专业发展和迅速成长的重要途径。俗话说:教而不研则浅,研而不教则虚。教学与科研是大学的两大重要使命,也是提高教师素质和教育教学质量的重要途径。体育教师主持或参与教研课题研究,实际上是以科研的思路去重新审视教学中的各种现象与问题,形成发现问题———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策略,从而以科研实践指导教学。体育教师在参与科研实践时,在以需求为导向的原则下,注意选题的科学性、创新性和可行性,并将课题研究与教学实践相结合,与自身研究兴趣、专长相结合,与推广应用相结合。由于体育教师的科研能力相对薄弱,且参与科研实践的机会较少,因此,体育教师加强合作研究有利于科研能力的提高及自身优势的发挥。

展望:体育教师专业发展与成长研究的未来走向

篇6

当前高中生素质的现状分析

生长发育比较迅速,提早进入青春期近年来,随着我国经济和社会的不断发展,从而使得人们生活水平得到了很大程度提高,这样一来,造成青少年儿童生长处于日益增长阶段,进而导致青少年提早进入青春期。调查以17岁城市男生身体发育情况为例,在1979年,此阶段男生的平均身高为168.6cm、体重为54.8kg、胸围为82.3cm。然而,到了2000年此阶段男生的平均身高是172.8cm,比以前增长了4.2cm;体重是62.6kg,而胸围也增加了3.5cm,变为85.8cm。身体素质大幅度下降通过调查发现,我国青少年的身体素质大幅度下降,其身高、体重以及胸围等的生长状况都和以前发生了很大反差。各项体育锻炼的指标都所有下降,例如:引体向上、仰卧起坐等。除此之外,青少年肺活量下降也是造成身体素质大幅度下降的主要原因,同时,近视的概率大大提高。有专家证实,上述这些问题都表明青少年身体发育远远落后于身体形态的生长。肥胖的几率逐渐增加我国体质监测中心的研究教授指出,过于溺爱孩子成为增加青少年肥胖的数量的原因。通过一组调查数据显示,2003年和1995年比较来说,我国城市男生肥胖概率从6.7%增加到10.7%。青少年过于肥胖会造成心脏与肾脏等身体问题的出现。因此,导致青少年的毅力、耐力等大大下降,使学生的整体状况出现大幅下降。

培养高中生终身体育意识的重要意义

不断激发高中生终身锻炼的动机巨大的动机成为引导人们进行各种活动的动因,而目标则是借助各种活动而获得的结果。而事实上,动机与目标都是人们参与各种体育活动的内在动力。因此,体育教师要在体育实践过程中,下意识的培养学生的体育动机。只有有了体育动机,才可以对体育锻炼产生极强的兴趣爱好。从而引导学生积极、主动的参与到各种体育活动中,适当调整其自身的运动行为。培养学生对体育技能的学习兴趣体育兴趣分为两大类,即直接体育兴趣与间接体育兴趣。其中,第一类兴趣指的是学生被某个体育项目吸引,在激发出这种兴趣爱好后,便产生很强烈的热情。第二类体育兴趣指的是使学生认识到体育练习的重要意义,进而使人们对体育产生较强兴趣,但这是和自身意识努力紧密相连的。使高中生养成一个良好的运动习惯培养学生终身的体育意识,养成一个良好的运动习惯是非常重要的,有利于提高学生的运动能力。在教学过程中,既要传授给学生必要的运动技能,又要学生利用正确运动方法进行锻炼的过程。养成一个良好的锻炼习惯,能够减少锻炼过程中出现损伤,使学生身体状况保持健康的状态。当学生参加工作后,只有拥有了健康的身体才可以充分发挥自身的潜能,为社会的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

培养和提高高中生终身体育意识的有效策略

篇7

【关键词】

医药类大学生;道德责任教育;意义;内涵;途径

作者单位:210046南京中医药大学第二临床医学院

道德责任教育,是指教育者根据一定社会对受教育者所提出的道德责任要求和受教育者道德水平发展的心理规律,使其掌握一定的道德责任规范,并通过其内心体验,逐步形成一定的道德责任感,养成道德责任行为习惯的活动[1]。当前,在市场经济大潮的冲击下,当代大学生普遍出现了责任意识淡化、人生价值错位、道德缺失和行为失范等道德责任方面的问题[2],医药类大学生也不同程度地出现这些情况。而医药类大学生将来大部分要从事医疗卫生工作,医疗卫生行业的特殊性决定了医务人员必须具有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思想,医学领域的风险性,更需要敬业奉献的精神和高度负责的责任感,因此探讨医药类大学生的道德责任教育问题尤为重要。

1 加强医药类大学生道德责任教育的重要意义

1.1 加强医药类大学生道德责任教育是培养合格医疗人才的基本要求

医疗卫生工作是一种救死扶伤的高尚职业,社会上有众多职业,而这个职业更要求做人诚实、正直、忠厚、谨慎、兢兢业业、任劳任怨、对患者富有同情心,“对工作认真负责,对技术精益求精,对生命极其尊重”应该永远是医疗卫生从业人员的职业信条,而其最基本的核心应是道德责任意识的培养。只有具备道德责任,才能时刻为患者着想,千方百计为患者解除病痛;救死扶伤,实行社会主义的人道主义;尊重患者的人格与权利,对待患者不分民族、性别、职业、地位、财产状况,都应一视同仁;文明礼貌服务,举止端庄,语言文明,态度和蔼,同情、关心和体贴患者;廉洁奉公,自觉遵纪守法,不接受患者红包、宴请,不向患者或家属借钱、借物;不泄露患者隐私与秘密;正确处理同行同事间的关系,相互学习,团结协作;严谨求实,奋发进取,钻研医术,精益求精,不断更新知识,提高技术水平等等。因此,加强医药类大学生道德责任教育,是培养合格医疗人才的基本要求。

1.2 加强医药类大学生道德责任教育是弘扬传统医德的基本要求

自古以来历代医家都强调医德的重要性,唐代孙思邈在《备急千金药方》一书中提出“大医精诚”[3]、清代医家喻昌在《医门法律》中更是把医德具体贯穿、融化于医疗实践之中,摆脱医德游离于医疗实践之上的空洞说教[4]。医德要求医生有仁者之心,仁者爱人,故医家必须真诚仁爱为患者服务。医者以仁心施仁术,必会得到患者的敬爱和信赖,建立深厚的友谊,有些友情甚至终生不渝而传为佳话,也必然增加治疗效果。在当前商品经济浪潮中,医患之间缺乏感情沟通,一旦治疗效果不如患者理想,常因误解而引发医疗纠纷,这是医患双方都不愿发生的。有优良医德的医师,能正确处理医患关系,避免尴尬的处境。医药类大学生要具有尊师重道的品德,要尊敬导师,得到他们的爱护和教导,善于向同学学习,“三人行必有我师焉”,要善于集思广益,同时也要尊重真理和客观法则,要坚持真理,修正错误,立志做一个医德高尚受人敬重的医师。

1.3 加强医药类大学生道德责任教育是推动医疗行业健康发展的重要环节

当前,在改革开放的大环境下,受经济利益驱使和不良风气的侵蚀,部分人出现、乱收费、收回扣、红包等不正之风,虽然只发生在少数人身上,但严重影响了卫生行业的形象;部分医务人员只注重眼前和局部利益,缺乏严谨、踏实的作风,如问诊不详细,检查不耐心、诊断不准确、治疗不规范、护理不到位,责任心不强,以致引发医疗事故和医疗纠纷。近年来医患关系日趋紧张,医患冲突愈演愈烈,医患关系紧张,尽管医疗纠纷发生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比如患者对效果期望过高,而现代医学水平达不到,新闻媒体的舆论导向对医患关系有负面影响,以及医患沟通不畅等原因[5],但同时这也与部分医务人员的素质不高有关系。另一方面,随着物质生活水平的提高,人民群众对健康的需求越来越高,患者不仅希望缓解病情,还希望得到心理、人文的关怀等,需要更加耐心、热情、周到的优质服务,因此对于医务人员的道德责任要求更高,医药类大学生更要具备基本的道德责任素质。

2 医药类大学生道德责任教育的内涵

医药类大学生道德责任观的内涵包括自我责任观、他人责任观和职业责任观。

2.1 对自己负责

古人说“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所谓“修身”,从某种意义上来说,也即培养对自我负责的一种态度。医药类大学生的自我责任观是培养对他人、职业、和社会负责的内在基础和前提条件[6]。医药类大学生首先是作为个体而存在的,一个人首先应对自己负责,人只有具备自我责任意识,才能启动内在动力,发挥创造性,才能进一步上升为社会责任感。自我责任的基本内涵是:“自尊、自爱、自觉、自律、自主、自强。”要有对自己负责的勇气和独立承担责任的能力,必须认识到,一个人既然来到这个世界,就应当对自己负责,学会了解自己、认识自己、接纳自己、保护自己、发展自己。在合理的范围内,让自己好好地生存下去,并获得发展。我们要培养医药类大学生树立做人的责任感,建立正确的道德观,重视个人自身修养,重视锻炼身体与学习本领,提高他们对自己负责的责任意识,即使当自己碰到任何困难的时候,也应当不断地激励自己,勇往直前坚持到底,从而成为一名积极向上、业务扎实、尊重生命、品行端正的合格的医疗工作者。

2.2 对他人负责

医药类大学生的他人责任观应包括尊重他人、理解他人、平等待人、乐于助人、宽容度人、信任他人。人生在世,不仅要对自己负责,更要对他人负责。孔子云:“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 在以人为本的社会中,应该尊重每一个人,个人只有充分认识到这一点,并对他人的存在和发展充满同样的道德责任心,才能找到发展自己的机会。人与人之间的这种相互依赖性,决定了人与人之间必须相互承担责任,每个人的生存都依赖于他人对其负责,是他人对其负责的结果。因此,人生价值内容的本身,就包含着对他人承担一定责任。只有具备这样的他人责任观,才能对患者富有深厚的怜悯心和同情心,不能对患者的不幸和痛苦漠然置之,才会尽己所能地为解决他人病痛而不懈努力,提高业务能力,才能真正对患者进行心理上的、人文上的关怀。

2.3 恪守职业道德

应尽早培养医药类大学生的职业责任观。职业既是生存的必须,又是个人实现人生价值的舞台,更是社会机体的重要组成部分。医药类大学生将来从事的职业大多是医疗卫生行业,医疗卫生行业对于职业道德的要求尤为突出。自古以来,我国医家一直强调“医德”的重要性,在现代医疗行业中,更需要注重职业道德的培养。医疗行业的职业道德应做到救死扶伤,时刻为患者着想,千方百计为患者解除病痛;尊重患者的人格与权利,对待患者不分民族、性别、职业、地位、财产状况,都应一视同仁;文明礼貌服务,举止端庄,语言文明,态度和蔼,同情、关心和体贴患者;廉洁奉公,自觉遵纪守法,不以医谋私;为患者保守秘密,实行保护性医疗,不泄露患者隐私与秘密;互学互尊,团结协作,正确处理同行同事间的关系;严谨求实,奋发进取,钻研医术,精益求精,不断更新知识,提高技术水平等等。医药类大学生在校期间,应提前给予职业道德的培养和训练,使他们真正认识到未来所从事职业的崇高与伟大。

3 加强医药类大学生道德责任教育的途径

在医学类院校中,应探讨医药类大学生道德责任教育的合理实现路径。

3.1 教育内容 科学设置

医学类院校中,合理开设弘扬优秀传统道德以及现代职业道德的教育课程,中国优秀传统道德是古代先哲留给我们的宝贵精神文明财富,也是中国文化对世界文明最突出的贡献之一,时至今日,它仍然具有不可忽视的现实价值。克己奉公、精忠爱国的爱国主义传统,博施仁爱、推己及人的仁爱传统教育,言行一致、重诺守信的诚信传统教育以及修己慎独、知行合一的修身传统教育等等[7]都对医药类大学生的道德责任教育奠定了良好的基础。同时,要加强古代医德的教育,治病救人、勤奋敬业、德才兼备、博施济众的古代医德观念,对于现代医德的培养仍有很深的教育意义。

3.2 校园文化 养成教育

校园文化活动是学生素质发展的基本途径,活动体验是诱发责任情感的有效手段。积极引导和鼓励学生在校园文化活动中加强道德责任的体验和养成,能够起到润物细无声的效果。在活动方式上,给予学生充分的信任和责任,活动前,确定活动目标,明确分工职责,要求学生尽自己最大的努力去做,事后总结活动的经验和教训,并有意识地引导和激发学生对于集体和他人的责任感,这是培养责任感不可或缺的条件;在活动内容的选择上,可以针对医药类大学生道德责任的基本要求,开展不同主题的活动,如关心自我成长、生态环保、敬老助残、关注弱势群体以及开展各类志愿服务活动,在活动中,培养关心他人、服务社会的道德责任感。

3.3 道德榜样 积极示范

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首先应发挥教育者自身的积极示范作用。医学类院校的教师,自己首先要具备高尚的道德和责任意识,才能对学生加以积极的影响和引导;其次要发挥道德楷模的引领作用。选择在岗位中兢兢业业、默默奉献、医德高尚的医疗卫生工作者作为教育素材,激发医药类大学生对他们的尊重和敬仰,将抽象的道德规范人格化、具体化,以鲜活、具体、真实的形象影响学生的心灵,使教育更富有吸引力、说服力和感染力。

3.4 教育手段 灵活开放

当前,互联网极大地改变了人们的学习、生活和工作方式,也深刻地影响了人们的价值观念与道德意识。可以充分利用网络的开放、平等、互动的特性进行道德责任教育。通过专题网站、校园BBS、个人博客等多种渠道,使教育者与被教育者之间超越时空限制平等对话、自由沟通,切实贯彻教育平等性原则,摆脱说教式教育模式,使受教育者在轻松、自由、平等的对话中,领会道德责任的真谛,教育的效果会更加突出。

参 考 文 献

[1] 李尽晖.当代大学生道德责任教育研究.西安:陕西师范大学,2007:131.

[2] 陈斌.大学生社会责任感存在的问题及优化策略.扬州大学学报(高教研究版),2010,14(4):4647.

[3] 李文鹏.医学伦理学.济南:山东大学出版社,1993,7:21.

[4] 李文鹏.医学伦理学.济南:山东大学出版社,1993,7:21.

[5] 刘卫平.加强医患沟通是重建和谐医患关系的必由之路.中国社区医师.医学专业,2001,12(27):259.

篇8

吉林省中年职业女性群体参与体育消费场所分析通过对吉林省职业女性群体参与体育消费的场所现状可以看出,健身俱乐部、公园、运动场、旅游景点、彩票销售点和体育用品专卖店是吉林省职业中年女性体育消费的最主要场所。通过数据看出,体育用品专卖店是该群体进行体育消费的最主要场所,占到了总比例的28.48%;其次是公园,占到了总比例的22.22%;排在第三位的则是健身俱乐部,占到了总比例的15.81%。

通过以上的数据看出,吉林省中年职业女性参与体育消费场所现状呈现两个特点,一方面,一些职业女性选择在一些消费水平较高的场所,;例如健身俱乐部和体育用品专卖店;而另外一个方面,一些中年职业女性则是将公园作为自己的体育消费场所,因为在公园进行体育锻炼的花销较低,这与中年女性将更多的费用用到家庭方面有很大的关系。中年女性由于面对的家庭负担和压力比较重,很多时候并不会把体育消费作为自己花销的重点,这种情况在吉林省中年职业女性当中极为突出。虽然相关部门在近几年已经为女性进行体育锻炼提供了更多的机会和空间,但是,由于受经济水平等因素的限制,吉林省中年职业女性群体仍然很难达到一些经济发达省份的水平,这就需要各部门共同努力,保证整个群体的体育消费水平的提高。

吉林省中年职业女性群体参与体育消费倾向性分析目前,大众群体在体育消费方面主要分为两个部分,一个是体育的物质消费,一个是体育的服务消费,体育的物质消费主要是消费人群购买体育服装、器械等方面的花费;而体育的服务消费则主要是消费人群在体育培训、体育场所等方面的花费。

推荐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