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2-02-16 21:23:26
绪论:在寻找写作灵感吗?爱发表网为您精选了8篇摇篮曲教案,愿这些内容能够启迪您的思维,激发您的创作热情,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浙江省上虞市松厦镇中心幼儿园312300)
【摘要】本文根据新课程下教师备课中存在的“克隆”、“分离”现象,剖析根源,提出应对策略:改革备课评价观,激发教师备课的内驱力;改革备课形式,提升教师解读和设计教学活动的能力。
关键词 新课程;幼儿教师;备课问题;对策;
浙江省《幼儿园课程指导》.教师用书(第2版)的使用,不仅带给一线教师更多新课程的理念,而且带给一线教师更丰富的课程资源,给一线教师的备课带来实实在在的好处:便捷、高效。但是我们也看到它也是一把双刃剑,正滋生着一些阻碍教师自身专业成长的危险“病菌”,在此,笔者根据《浙江省学前教育保教指南》第二章《保教常规管理》第十四条中指出:“建立备课制度,引导教师形成良好的备课习惯,克服对教学参考资料的过份依赖”的精神,结合我园备课改革的历程,从新课程下教师备课中存在的问题、产生的原因、应采取的对策三方面作如下阐述:
一、新课程下教师备课中存在的问题
(一)“克隆”现象,导致模式化教学
一些教师备课中出现“克隆”现象,她们依葫芦画瓢地将《幼儿园课程指导》.教师用书中的活动设计一成不变地搬到备课本上,而后不折不扣地在课堂教学中实施。教学面对的是不同的幼儿,可我们的教师却上的是一样的内容,一样的导入,一样的过程,一样的话。这样的活动,既没有标新立异的鲜明特色,更没有一丝一毫个性的张扬;它不仅造成了教学模式化的弊端,更隔绝了教师对备课形式、内容的创新。
(二)“分离”现象,导致教学效果差
一些教师出现“备课”与“教学”分离现象,她们按部就班地完成“教案”的抄写,但不思考所抄活动方案中的关键经验是什么,为什么要使用这种教学方法等等问题。由于未读懂文本,因此,课堂教学时完全是另外一副景象,有的目标偏离,有的过程没有落到实处,如:大班音乐活动“摇篮曲”,这首“摇篮曲”是伟大的音乐家舒伯特所写,舒缓流畅。教学用书上编者是作为音乐欣赏活动而进行的,由于教师课前未认真阅读现成的活动设计,于是错将音乐欣赏活动上成了歌唱活动,导致课堂教学效果不佳。如此备课,致使备课与课堂的联系割断,教师自我反思的桥梁自然也坍塌了。
二、问题产生的原因
(一)幼儿园备课的评价标准导向有误
当前大部分幼儿园备课质量评价标准单一、片面,形式主义的成分居多(如统一的教案格式,以教案的详略、字迹工整与否、数量多少论优劣等),很少关注教学活动的质量和教师的创新思想。在这样的检查制度下,教师的备课自然就形式化了,仅仅是完成一项任务,抄完及可、抄满及可,久而久之,备课蜕化成了一项教师抄写教案的机械、呆板的体力活,富有个性化的活动设计从此销声匿迹。
(二)教师个体专业成长意识淡薄
当前幼儿园教师职业倦怠感现象明显,她们对工作的意义及自我效能评价下降,在工作中体会不到成就感,没有工作动力,常常抱怨幼儿园教育工作量大,压力大,地位低。在这样的思想影响下,教师当然也就缺乏对专业技能及修养的提高意识,也缺乏研究新的教育方法的兴趣,不愿认真备课也就不奇怪了。
(三)教师缺乏审视活动方案的意识和设计教学活动的能力
1.教师缺乏审视活动方案的意识
大多数教师认为《教师用书》中的活动设计是集省内专家、名师智慧编制而成,因而成为了她虔诚的崇拜者和忠实的执行者,把《教师用书》当作不可违背的金科玉律,局限在藩篱内不敢越雷池一步。就算在使用过程中遇到了问题,也是从自己或孩子身上找原因,而不会去审视活动方案的适宜性。
2.教师缺乏设计教学活动的能力
所谓教学设计能力:是指教师在课前根据学习对象的特点,对教学内容进行组织的再加工,并选择恰当的教学方法以取得最佳教学效果的内在素质。从根本上说,就是教师的一种综合教学能力,也是一种创新能力,它在教师教学能力中居于核心地位。因为设计教学的过程,既可体现教师的教育思想、理念,又涉及到教师驾驭教材和处理教材的能力,还可以反映教师的创新思想。然而,目前很多教师虽然也意识到《教师用书》中的有些活动设计与本园、本班幼儿有不相吻合的地方,但却不能按照新课程要求,对学习主体经验和需要、学习者建构过程、课程资源、学习情境、学习方式、教师角色、学习群体等多种因素进行综合考虑,对活动方案进行调整和修改。
三、应采取的对策
(一)改革备课评价观 ,激发教师备课的内驱力
新课程倡导发展性教学评价,即评价应该成为改进教学方法的主要依据,促进教师业务成长的主要手段。对教育管理者而言,应树立“抓大(备课)管小(写教案)” 的改革意识,清醒地认识到写教案只是备课工作的一个环节,对备课工作的检查,不能仅停留在查教案这一层面上,而应赋予更多的实际内容。
1.拓展考评内容
考评内容和标准的制定,要体现新课程的精神,能反映教师劳动的创新性和教学改革的方向。要把上课、教学反思、教改实验、创新性教学和案例分析等引入备课考评的内容,帮助教师逐步树立整体的备课观,清晰地知道:要从课前准备(备教材、备幼儿、备教法、备学法、备教具)看备课;从课堂教学效果看备课;从教学反思看备课;从课堂创新尝试看备课(指的是运用时代要求的教育教学理念,尝试创新)。激发教师增强备课质量,淡化备课的应检性。
2.实施分层考核
制定教师备课层次性要求:对新参加工作的教师,要求她们备课注重规范、详细,以锤炼青年教师备课的基本功;对中老年教师,要求备课有创意,在教学改革上下工夫;对优秀教师,要求她们重在总结经验,帮助形成教学理念。
实施备课考核个性化措施:评估中,注重实用性、创新性,淡化模式化,鼓励教师采用多样化的备课形式,如提纲式、随笔式、表格式和满天星的批注等,彰显课堂教学的个性化教学风格。
在这样的要求督促、评价激励下,教师们慢慢地从繁重的机械书写中解脱出来,备课不再流于形式;不断放开,不拘一格,不自觉地将其作为一项创造性的工作来完成, 已形成了只要是有利于提高课堂教学效果的教案都是好教案的意识。
3.改变检查方式
杜绝一切形式主义,不一味地醉心于数页数、看环节、是否整洁等。领导(评价者)亲临教学第一线,采用集体研讨、说课、听推门课等形式,将这些过去看不见、不好查的隐性工作显现出来,使考评过程成为引导教师学会反思,学会自我总结的过程,从而进一步提高认识,更新观念。
4.建立动态的人性化评价
建立动态的人性化评价的主要目的,就是鼓励教师迈出专业成长的第一步,体验成就感。所以在操作过程中,它注重评价结果的分析,以发展的眼光看待每次备课考评的结果,帮助教师全面了解自己,明确自己所处的成长阶段和进一步努力的方向。这样的评价,避免了片面化和绝对化,唤醒了教师专业化的状态,激发了教师备课的内驱力。它不仅促使教师认真备课,钻研《教师用书》中的教案,研究幼儿,大胆进行教学创新,而且走出了备课模式化的“瓶颈”,提高了幼儿园教学活动的实效性。
(二)改革备课形式,提升教师解读和设计教学活动的能力
教师的专业成长离不开独立备课,没有精心的备课,先进的教育理念就没有了实践的场所;没有精心的备课,就没有高效的课堂;没有了备课与课堂中的实践,又怎能有反思和继续实践的基础;没有了反思性的生活,教师就没有自己的教育信念,永远成不了具有自己鲜明个性的教师。为适应新课程背景下的教学,为把简单的“抄写教案”变成实实在在的学习研究活动,为把备课的过程由机械重复而且基本无效的“体力劳动”,转变成缜密的思想和设计实践活动,可尝试以下“三二三”备课形式:
*三——“三段式”备课
所谓三段就是: 一是课前预设性备课——备课本上几条筋;二是课中生成性备课——《教师用书》上满天星;三是课后反思性备课——教学反思。
1.课前预设性备课,主要是备教材、备目标、备方法、备学习方式、备教学策略;备课本上几条筋,主要是指教师通过对《教师用书》上活动设计的解读,在备课本上概括性写出以下几个方面:
(1)此活动的关键目标是什么?
(2)幼儿的已有经验有哪些?
(3)活动的重点、难点是什么?
(4)突破重难点的方法是什么?
(5)每一环节各要解决的是什么?
2.课中生成性备课,主要是备教学活动实践后应调整修改的具体事项;《教师用书》上满天星,主要是指教师根据教学情况在《教师用书》上写提示语、批注、做记号等“打补丁”的方式,对原设计进行补充、修改和完善,有针对性地改革教学,扬长避短。
3.课后反思性备课,主要是看自己课前的预设与课程的实施过程、效果是不是相吻合,反思目标达到的程度,方法是否恰当等,反思成功之处和败笔漏洞应怎样修正等。
课前预设,课中生成,教师根据幼儿所学情况对课堂进行调控,加上课后反思,在环节上跟新课程研究接轨。把课程标准、《教师用书》和幼儿一起研究,把课本、备课本、甚至小纸条一起经营,个体的思考、设计与集体的交流相结合,使课前准备,成为真正的多元化开放性、深层次学习和研究活动过程。
*二——“两会式”诊课
所谓两会是指:课前论课会和集体备课会。
1.课前论课会,是指管理者每周抽查教师的一周备课情况,对其中问题比较大的一个半日活动或某一环节进行论课。通过和教师面对面的答辩、质疑、辩论等方式,帮助澄清活动中的重难点、分析目标的合理性以及教学策略的有效性等。有了这一举措,促使教师事先思考《教师用书》中活动设计的理由,抄现成教案时会静下心来思考这样处理是否合适?为什么要这样设计等,从而帮助教师辩证地看他人的教案,渗透自己的思想。
2.集体备课会,是指以年段为单位,针对同一个教学内容一起探讨教学目标、重难点的确定、教学策略的制定等问题。这样通过同年段不同能力层教师之间对教材见解的交流和团体的研究,帮助教师,特别是青年教师很好地领悟其文本中的重点、难点。
*三——“三环式”磨课
所谓三环就是“洗课”、“磨课”、“炼课”, 赋予“备”以“用”的实际意义。“洗课”,借助于活动设计意图的讲解,请老师们把内容好好的洗一洗,洗去虚饰、浮华、艳丽的,凸显自然的、本色的内容;“磨课”,借助于一课多磨的形式,多次施教、多次研讨、多次提升,体现教学的精益求精,提升教师的教学智慧;“炼课”,借助于活动后的反思,让教师从教学理论的高度加以评价、提炼,逐渐形成可供大家借鉴的方法。
“三二三”备课形式的使用,虽然从时间的角度上来说并没有减轻教师的负担,但是老师们普遍感觉到无效劳动的时间少了,做表面文章的机会少了,学习的时间多了,思考的时间多了,审视活动方案的意识增强了,设计教学活动的能力提升了,在这个过程中大家感受到了自主创新的快乐,体验到了成功感。
诚然,教师备课中还存在诸多问题,如教学的有效策略创新不够、较易出现程式化的过程设计等等,但只要我们清醒的认识,高度的重视,积极的应对,幼儿园的备课一定能精彩纷呈,幼儿园的教学一定能生动有效。
参考文献
一、文本――厚读探意
美国作曲家艾伦・科普兰说:“如果你要更好地理解音乐,再也没有比倾听音乐更重要了,什么也代替不了听音乐。”教师在音乐学习的过程中,学会倾听音乐是懂得音乐感受与鉴赏的首要途径和基础。作为教师不仅要通过有效的聆听、细听从多角度、多层面地挖掘音乐作品的内涵和价值,还要反复倾听、准确把握、深刻理解。歌曲是通过词曲结合创造的典型的艺术形象或意境表达作者思想感情的音乐艺术,其特有的艺术魅力和思想情感蕴含在独特的音乐语言之中。对于歌唱教学作品的分析,笔者尝试从分解元素、找寻规律;把握要系、歌曲表现;挖掘内涵、体悟情感角度出发从进行解读、构思,使学生领略艺术的魅力,最终获得对歌曲真正地理解。
1、分解元素,找寻规律
歌曲教学中最灵魂的元素――音乐特性。“教学中尽可能发现和挖掘音乐中独特的音乐语言(要素),以此来发展学生对表现要素的理解力和更明晰的感知”。这话语充分的说明挖掘音乐作品的灵魂元素在音乐教学中的重要作用。灵魂元素包括旋律、节奏、节拍、力度、音色、结构、调式、和声、曲式等。而作为一名音乐教师在教学中要善于做一个有心、用心之人,善于在歌曲作品中有效的挖掘歌曲的灵魂元素,发现之间的规律以此来进行有效教学。
例如歌曲中的特色性的衬词,二年级歌曲《我是小音乐家》有一句衬词:勃隆|砰砰 砰勃隆|砰砰 砰勃隆|砰砰 砰勃隆|砰砰 砰|;三年级歌曲《一支短笛轻轻吹》一课,把歌曲中模仿笛声的衬词:哩哩嘟 的|哩哩嘟 的嘟|哩嘟哩的|笔者要求学生象念绕口令一样快速而有节奏地说,还让孩子们比一比,看哪位同学念得又快又好,然后配上旋律演唱。又如歌曲中的典型旋律,笔者总是尝试“先个体再整体”、“以点带面”的方法。学生会觉得拿到一首歌曲学会唱有点难度,但是他们会认为唱一句很简单,唱一个小节更简单,没有心理压力,这样学唱整首歌曲就有了好的开始。还可以为歌曲寻找伴奏节奏,四年级第八册第五课歌曲《白桦林好地方》旋律平淡、音高节奏变化少,唱谱时感觉沉闷没气氛。所以笔者根据歌曲的特点设计动感强的节奏x XX x x|x XX x x|为歌曲伴奏,在这样一遍遍的伴奏合作声中学生学唱的兴趣越来越强。这样既增强了学生的学唱能力与趣味性,还丰富了学习内容。通过对音乐元素的准确、深入而细致的分析,设计有针对性、由浅至深、由易而难的教学直达音乐本体,从而提高学生音乐素养,培养他们学习的积极性。
2、把握要素,表现歌曲
在解读歌曲作品时,除了对音乐要素做出准确的分析,还要区分把握不同的歌曲要素,更好地表现歌曲。歌曲的表现能力包含了歌唱的感受能力、对声音的控制能力、对作品的艺术处理能力。这些要求都隐含在课程标准、教材的各个单元及具体的歌唱作品中,需要教师在文本解读的过程中充分了解。作为音乐教师必须了解如何把握作品的歌唱表现要求如何把握,教师要考虑:音准怎么解决?咬字的要求是什么?逻辑的重音如何安排?演唱中的连段唱法的处理?气息达到怎样的要求?歌曲的中的各种记号如何安排?歌曲怎样处理?演唱中的声音怎样塑造?这些都需要在具体的歌曲具体分析处理。
如:在教学《嘀哩嘀哩》这首歌时,笔者采取启发学生想象小鸟在枝头窜来窜去的情景,并且运用动画投影演示,这样就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热情,从而让他们更好的演唱出歌曲中的活泼感和跳跃感。
由于歌曲创作的时期与背景的不同,表现的风格也是各有不同的。在解读的过程中要加以琢磨,体会歌曲所表达的各种“风味”。只有准确的把握歌曲的要求,才能充分的感受歌唱所带来的魅力!
3、挖掘内涵,体悟情感
为了让学生更好地理解歌曲,教师只有充分地让他们理解作品所表达的内涵才能更好地体悟情感。《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是:音乐教学应该是师生共同体验、发现、创造、表现和享受音乐美的过程。在教学中,要引导学生对音乐表现形式和情感内涵的整体把握,领会音乐要素在音乐表现中的作用。因此教师要寻找适合的体验方式,因为体验学习是音乐学习的重要方法之一,而体验只有在音乐实践中得以实现,作为一线的教师要尽可能的创设一个审美体验的实践机会。至于不同的作品选择何种体验方式,前提就是教师对作品有足够的了解、反复体会、品味音乐语言所传递的意境、形象、情感,之后学生表演才能转化为读者内心真挚的感情,才能引发共鸣。
如《唱给妈妈的摇篮曲》是一首表现亲情题材的歌曲。笔者通过师生对生活互问互答的方式启发学生对母亲的爱。生活中“妈妈的辛苦”和“对我的关心”,学生都看在眼里,只需要加以提示和引导,就能激发出学生的亲近感,从而在演唱歌曲时把这种情感自然的表现出来。
所以,只有在知晓音乐要素和表现要求的前提之下,才能更加准确把握作品的情感基调,才能更好的体味作者所表达的含义,才能更细致品味音乐语言引用的精妙之处,体会其背后所传递的细腻情感。
二、学生――披文入境
音乐是多元的,教材中的歌曲也是多种多样,有各个地方的名歌、山歌、小调、儿歌和一些优秀的外国歌曲等。从歌词中可以看出一个地方的特色,如果离开具体的地方特色,断章取义讲解一些内涵、节奏、基调,往往会影响学生理解音乐作品。因此,应将作品放在一定的文化语境中来分析。笔者尝试从还原体验、风格对比、抓准基调三方面由表及里地深入作品,更为深入地理解作品的艺术价值与文化内涵,读出作品的真实性与独特性,让学生真正入情入境地感受音乐。
1、还原体验,突显特色
音乐与文化是相连紧密的,音乐之所以多种多样、多彩多姿,主要是各个地方都有不同的文化特色,这些不同的文化特色造就了丰富的作品。在音乐教材中很多都是少数民族的歌曲,在平时的教学中多注意的是这些歌曲的节奏特点、歌曲的风格,很少在节拍上注意地方特色。如《乃呦乃》是一首二四拍子的歌曲,教师通常的处理会告知学生,在演唱的过程中需要第一拍强,第二拍弱。有一位教师是这样做的:“孩子们,你们演唱,我来做一名土家族的舞蹈演员进行表演。”然后师生进行合作,教师三步一踢,踢腿的动作正好落在长音上。学生唱着唱着重音发生了变化,随着老师的舞蹈,他们将重音放在了第二拍上,结果发现这样的歌唱韵律和土家族的舞蹈动律浑然一体。一般的解读在表面上,而这位教师把文本的解读放到了地方文化背景中,给予学生的音乐内涵是截然不同的。
所以,在平时作品分析过程中不能仅仅停留在表面,而是应着眼于音乐的内涵、背景、风格等,将文本放在地方文化特色中,这样才能更好的发掘文本所蕴含独特价值及意义,享受异样的教学效果!
2、风格对比,感悟差异
音乐课程的人文内涵是十分丰富的。教师应有强烈的人文意识,注意歌曲作品因为地域不同而产生明显的差异性。在分析作品过程中一定要了解音乐文化的渊源及地区的差异,更加要明白这些明显的差异性对歌曲风格造成的影响。教材中最有代表性的就是六年级的《茉莉花》,可以说这首歌曲在全国流行甚广,在全国各地都有传唱,但在风格色彩上有着明显的差异。江苏名歌《茉莉花》曲调委婉、细腻,体现柔美的风格,生动刻画一个文雅贤淑少女被美丽芬芳的茉莉花所吸引,欲摘不忍的爱慕和眷恋之情。可以从旋律的感受着手。东北民歌《茉莉花》曲调棱角分明,柔中有刚、起伏自然,把人们热爱茉莉花的喜悦之情表现得十分真切,可以从富有东北地方风味的衬词“哎呀哎呀哎哎呀”作为教学切入点。河北民歌《茉莉花》旋律起伏较大,色彩明亮,曲调更具叙述性质,从唱腔中课以感受。陕西民歌《茉莉花》曲调优美抒情,悠扬委婉,富有西北地区民歌的色彩和特点。还有其他地方的内容题材都大致相近,但是旋律、风格却是各有特色,充分体现了民歌在文化传承中的变异性。《茉莉花》这首歌曲在各个地方的变化说明地方特色造就了地方音乐。教材中《摇篮曲》也是如此,勃拉姆斯的《摇篮曲》、舒伯特的《摇篮曲》、东北《摇篮曲》、沪剧的《摇篮曲》;器乐形式的摇篮曲;现代摇篮曲:罗大佑的《摇篮曲》、动力火车的《摇篮曲》等各有特色、各有千秋。作为教师在教学中必须抓住各个地方的音乐、文化特色,这样有助于开拓更广阔的解读视角,使学生在掌握音乐学科各学习领域的内容、多种音乐能力的基础上,形成更高层次综合性的音乐文化素养,使学生感悟别样的、精彩纷呈的音乐。
3、抓准基调,特色呈现
善于挖掘歌曲的文化特色,找准歌曲中最有特点、最有代表性的进行有效的分析即教学中的“切入点”,这是提高音乐课堂教学实效性的金钥匙。而音乐歌曲作品的切入点往往是隐秘地藏在音乐作品之中,需要教师仔细观察,分析,用心去体验。分析音乐教材作品,不难发现他们都有“牵一发而动全身”的切入点。歌曲教学中有歌曲戏歌,《蝈蝈和蛐蛐》《我是中国人》等,作品传递出浓浓的京韵京味。但这类歌曲的教学有点棘手,抓不住一个很好的点。对于这类歌曲教师可以抓住京剧神韵中“精”“气”“神”作为切入点。首先是“精”为首,通过板式的体验,解读“做”功以采“精”;其二“气”为重,通过富有韵味的念白的体味,解读“念”白而显“气”;再是“神”为魂,让学生模仿各种的唱腔。在这样的解读过程挖掘了文本中最有特色的作为教学切入点,在与文化对话的过程中去不断的发现、体会、品味京剧的唱念做打,最后对其他的板式、念白、模唱有着更深的理解。
找准歌曲基调、抓住本文的特色进行有效的分析,既尊重了歌曲作品的文化内涵,又能丰富作品。相信在教学中一定会得心应手,使教学更加的有效!
三、教师――以文取道
通过以上两个视角对作品进行分析,相信平时对教师的歌唱教学一定能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但是歌唱教学中的方法是多种多样的,只有找到合适的才是最重要的。这就需要教师平时对文本进行梳理、归纳,然后进行个性化的建构。它是促进师、生、文本之间的对话,促进学生个性的演绎的有效途径。
1、线形建构,环环相扣
线形建构顾名思义,即一堂课的设计始终贯穿一条主线建构、设想下去,但是教师必须明白教学的重点、难点,有条不紊、循序渐进地开展教学。这样设计的优点在于思路清晰,教学步骤明确。有一些歌唱春天的歌曲就可以尝试“春”为主线以体验春天――歌唱春天――演奏春天――赞美春天为主线,来引导学生进入到积极参与的学习状态中,丰富多彩的活动增强了学习过程的趣味性,学生兴趣浓,参与度高,注意力能够较长久地保持,学习效果有了明显的改善。像《编花篮》一课的教学可以抓住河南歌曲的特点进行主线建构。如一位教师首先从方言导入引出歌曲,用方言范唱抓住眼球,方言学唱提高兴趣,整体演唱轻松完成的教学设计思路进行设计。效果非常好。教师一开始就用温州方言作为师生问号的导语,起初学生们非常惊奇,继而个个面露笑意,然后以方言向教师回礼。使用家乡方言问好,出奇制胜,顿时引起了学生的好奇,拉近了师生的距离,然后引入到河南歌曲上。再让学唱最有特色的一句时抓住方言、倚音、休止、甩腔等特点进行教学,学生都非常乐于接受。最后顺理成章到歌曲整体学唱,学生学的轻松而且积极性高!
这样的教学线形构建教师必须明白教学的重点、难点是什么,在怎么的情况之下运用怎样的方法加以轻松解决,教师思路必须相当清晰。尤其是一些技能技巧的学习最好能达到“悄无声息”的解决!
2、板块建构,均衡重点
板块构建就是将一节课或一首歌曲的教学内容及教学过程分为几个明显而彼此关联的教学“板块”,即教学的过程、教学的内容呈“板块”状并列而又逐层深入。板块式教学结构呈“板块”状而又组合丰富,灵活多姿,可以充分地表现教师设计教学的技艺、创新意识与审美意识。它主要用于一节课的教学,使课程布局完美、内容厚实;也可以用到一个教学步骤之中,使这个教学步骤显得丰满细腻。教材中很多的歌曲如《大鹿》《布谷》富有童趣非常受学生欢迎。笔者认为这些歌曲可以在学唱歌曲环节进行板块建构。
如《大鹿》是一首具有童话色彩的法国儿童歌曲,歌词采用拟人化的叙事手法,幽默风趣,深受学生们的喜爱。所以对于本节课学唱板块笔者将学生分成小兔、大鹿两个角色。演唱的过程中学生的积极性非常高,也非常乐意接受。情感处理也在教师有效的引导与学生对唱的过程中巧妙的加以解决。又如《我是小音乐家》,笔者让学生从提琴、弹吉他、吹法国号乐器中选择一种乐器,代表的是不同音乐家,不同“音乐家”分别拉提琴、弹吉他、吹法国号,同时演唱歌曲,学生马上找到了“音乐家”自得其乐的感觉,愉悦的感觉油然而生。
在歌唱教学中,教师可以从教材、学生、教学目标等诸多因素出发,设计合理的教学板块,激发学生的表现欲。
3、体验建构,身临其境
体验建构就是摒弃传统教学设计中以知识传递为显性中轴的外在输入式设计思路,以学生即时学习体验为重心采用以学习体验生成为内在主线的内发创造式设计思路。人教版小学音乐教材中选用了不同风格、题材多样的歌曲,大多都是学生喜欢的作品。笔者发现欣悦感、崇敬感、豪放感、亲近感、向往感等五大类情感表现音乐作品:欣悦感:指的是歌曲所表现的欣喜、欢悦的情感,是精神放松状态下愉悦、内在的情感。崇敬感:表现的是创作者对祖国对集体的尊崇感,或是由人物的优秀品质、坚毅精神而引起的一种折服感,这种情感能提升学生的精神境界。豪放感:是一种既爽快又浪漫的歌曲情感,产生于性格外向、胸怀开阔的创作者作品中,它是浪漫主义歌曲的主要标志之一。亲近感:是创作者敞开胸怀表达的一种情感,唱的是身边的人和事,让学生在不知不觉中被吸引,产生亲近感。向往感:是由向往、渴求的意念产生的歌曲情感,在歌唱作品中常见到能引起学生“身临其境”的心理反应。教师可以从这五大类歌曲中选择体验教学设计,像《哦,苏珊娜》《拉库卡拉查》等歌曲以风格体验为出发点进行设计。
一、少些表演 多些倾听
一位教师执教初中欣赏课《新疆之春》,为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一开课就向学生表演一段精彩而又热烈的维吾尔族舞蹈,赢得了学生阵阵掌声和欢呼声,但说话时并非气定神闲,而是有些上气不接下气,导语也显得不够顺畅,甚至有些语无伦次。在其后欣赏乐曲时,教师又用小提琴现场演奏了全曲,由于教室的音响效果不是很好,演奏的速度又始终没有跟上伴奏,加之还出现了部分音准问题,结果平时非常纯熟的表演大打折扣。虽然同样获得了学生的掌声,但从教师的摇头和懊恼的表情中可以看出她对自己的表现并不满意。在最后的拓展部分,教师又再次展现了自己的舞蹈特长,从新疆舞的基本舞步、手形手位、眼神表情等开始示范,让学生模仿学习,虽然教学非常认真仔细,学生学习也是兴致勃勃,但是最后激烈的群舞结束后,师生都是气喘吁吁、满头大汗。这节音乐课除了上课教师和学生都很累以外,就连听课的教师们也感到紧张和疲劳。
当然,音乐是表演的艺术,在课堂上展示教师出类拔萃、与众不同的才艺,表现全面而深厚的学科基本功本来无可厚非,但笔者认为,教师必须要有明确的角色意识,不可喧宾夺主。无论多么精彩的表演都代表不了学生的学习,因为学生才是课堂的主体,学生习得效果怎样才是教学的关键。为此,一方面我们要分清哪些表演是教学必要的,哪些只是为教学服务而起辅助作用的,乃至哪些是与课堂教学无甚关联而多余的。比如,唱歌教学中教师声情并茂、极富感染的范唱是非常必要的;欣赏教学中能够用乐器范奏主题让学生感受乐曲特点虽然很好,但却不是必须的;而完全脱离音乐进行单纯的舞蹈学习则是多余的。另一方面在关注学生学习兴趣的同时,一定要关注学生的主动参与状态、关注学生的学习发展状况,要多倾听学生的声音,多给予学生表演展示的机会,这样才能真正解放教师自己,也才可能获得轻松高效的课堂教学。
二、少些解说 多些体验
有位教师教授舒伯特的《摇篮曲》,一开始就积极地引导学生:“今天老师要和大家一起分享一个著名作曲家的精彩故事,孩子们愿意吗?”学生异口同声地高喊:“愿意。”于是,老师讲起了19岁的舒伯特身无分文走进饭店,偶遇克劳蒂乌斯的小诗创作了《摇篮曲》来换取一份土豆,而在他死后30年却以四万法郎的高价在巴黎拍卖的故事。教师讲得绘声绘色,学生听得津津有味,课堂的学习氛围积极浓厚。接着教师用图片、文字等介绍了“歌曲之王”舒伯特的生平、代表作和贡献,介绍了摇篮曲的创作特点,还连说带唱地分析了这首《摇篮曲》的旋律、节拍、音色和伴奏等表现要素。显然在后段时间里,尽管教师讲话的音量提高了许多,学生的注意力还是没有前面听故事那么集中,有的东张西望,有的窃窃私语,教师见状也急了,只得三言两语,草草收场。前后花了将近二十分钟的时间,学生才开始学唱歌曲,其效果就可想而知。
爱听故事是孩子们的天性,教师往往会以讲故事的导入方式来激发学生学习音乐的兴趣,但是“故事”无论多么动听,都只是音乐以外的“光环”,并不是音乐本身。同时,音乐不是“讲”出来的,教师的解说无论多么精彩,都无法代替学生对音乐、音响的直接体验。教师讲述的“故事”和解说的“音乐”过多,不但浪费了学生宝贵的课堂学习时间,而且还消磨了学生可贵的学习兴趣,可以说是一件费力不讨好的事。“音乐是听觉的艺术”,“听”是音乐课堂中学生获得学习信息的主要途径,“听”也是学生体验音乐最直接的方式,因此“听”是最有必要、也是最有效的音乐教学方法。以音乐本身具有的魅力来培养学生的兴趣,以丰富多样的感受方式让学生完整而充分地聆听音乐作品,在积极地参与音乐实践活动中获取新知识和培养技能,并享受音乐审美体验过程的愉悦,这才是音乐教师的课堂“本职”工作。
三、少些替代 多些等待
课堂上学生聆听感受、体验音乐作品以后,教师就应该给予学生描绘评述和表现音乐的机会,这既是学生必要的艺术实践,又是教师准确把握课堂状态的契机。然而在一些公开课和示范课上,我们常常会看到这样的现象:当发现学生演唱的发音不够准确、速度跟不上、表现不够积极大胆或吐字不够准确清晰时,教师便会大声地跟随学生演唱歌曲,以自己的声音覆盖学生的歌声,似乎是在有意“纠正”学生,结果成了教师从头至尾、无处不在地“领唱”歌曲;有的教师还采用耳麦、话筒等扩音设备,课堂上就几乎听不到学生的声音,出现了明显的“代唱”现象。还有,当教师提出问题后,学生反应比较缓慢、没有来得及思考、一时没有理解老师的意图而找不到正确答案或回答与“正确答案”有差距而不太令人满意时,常常会看到教师很着急地“引导”学生往自己设计的答案方向去思考或作答。有的直接采用填空式把“答案”递到学生嘴边,大有“请君入瓮”之感;有的干脆自问自答,基本上不给学生思考的机会,迫不及待地代劳解决“问题”,课堂上很难见到师生的“互动”,这也是明显的“代答”现象。
这些替代学生学习和思考的现象很普遍,产生的根源在哪里?我想主要在于教师对学生不放心,怕学生的表现出错,影响了课堂的“流畅”和“完美”;其次在于对自己不够自信,担心处理问题不够圆满会影响自己的形象。但是,课堂上学生是“学习者”,不是舞台上的“表演者”,演唱从“不熟”到“熟”、答问从“不知”到“知”,需要一个发展提高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出现问题和错误也是正常现象,如果老师不顾现实而努力地掩饰这些现象,上课喊“累”也就不足为怪了。从另外一个角度思考,出现了问题和错误也许还是一件好事,既发现了学生的不足之处,又给了教师一个展示自己解决问题能力的机会。当然,这需要教师敏锐的眼光和准确的判断,需要教师耐心细致的等待和处理问题的智慧。“静候花开,聆听花开的声音”,这也是教育的一种境界。
四、少些急赶 多些积累
有一次我指导一位教师执教《山谷静悄悄》参加全市的优质课比赛,这位参赛教师基本素质好,积极性也很高,但音乐课上得却不理想。经过多次反复地打磨,进步很大,最后获得了一等奖。由于磨课过程比较长,赛后这个教师累得瘦了一大圈,虽然大家都很高兴取得了这个成绩,但她说的一句话对我触动很大:“这个一等奖应该是你们的,因为课里面没有一样东西是我的。”仔细想想,她说的很有道理,现在的赛课因为关系到方方面面,已经不是参赛教师“单兵作战”的个人行为了,赛课教师的背后往往有一个较大的服务和指导团队:教研员负责课的方向把握、教材的挖掘处理和教学过程的环节设计;音乐组的老师负责音响、歌谱等资料收集;语文老师负责导语设计和文本润色;计算机老师负责课件制作;美术老师负责服装搭配等。校长、教导主任亲自督课,后勤主任负责协调各方工作,而这位老师的舞蹈特长,却被改成了表演唱……她就成了这个剧本的演员,只是负责粉墨登场、上台表演而已。团队里面上上下下每个人都感觉很累,获得了好结果就皆大欢喜,而结果要是不理想就怨声四起,大家的心累,上课教师更会觉得羞愧无比。
课堂应该是处处充满生机和无限创造力,每节课都是不能复制的。然而现实赛课中的许多课是急赶出来的,参赛教师的教学理念、教学方法和教学素养的积累不够深厚,只得由团队“包装、包办”,参赛教师只是一字不漏地生搬教案、照本宣科的现象并不少见,因而导致环节设计生硬、学生学习缺少兴趣、效率低下,教师又疲于奔命的结果也就不足为奇了。诚然,不可否认赛课也是教师成长最快、最好的捷径,既锻炼了教师也成就了教师,但赛课也是需要积累的。据调查发现,许多教师赛后的教学进步并不大,课堂几乎又回到原位,反而对赛课那种让人身心皆疲、终身不忘的过程有一种莫名的恐惧感,而能够连续参赛并以此为乐的教师不多。其实,我们还真应该为赛课的教师们“松绑减负”,还原他们真实的课堂原貌。比如,举行随机抽样的“即兴课”、一支粉笔一台琴的“朴素课”、不作任何雕琢的“常态课”,这些形式的赛课虽然“观赏性”不强,也不够完美,但是能够看到教师平时的教学积累和常态下的教学水平,让教师轻松上阵并展现自我的实力,这种比赛才是真实的,这样的历练过程也才是最有意义的。
音乐是人类社会精神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音乐对幼儿的生活、学习、成长有着不可忽视的影响。以下是小编精心收集整理的大班音乐活动,下面小编就和大家分享,来欣赏一下吧。
大班音乐活动1活动目标:
1、感受音乐的速度、力度变化,模仿小动物走路。
2、根据要求改编歌词。
3、根据改编后的歌词创编动作。
活动准备 :
1、在日常生活中注意观察各种动物的走路姿势。
2、日常生活中,提醒幼儿注意观察各种人物的走路姿势。
活动过程:
一、进场活动:以音乐《小动物走路》进场。
二、想想玩玩
1、请幼儿根据走路跳跳跳、摇摇摇、爬爬爬、静悄悄改变歌词。
a刚刚有四种小动物在走路他们分别是谁?是怎样走路的?
b小朋友们你们知道其他小动物是怎样走路的吗?
c请小朋友们来学一学,选出表演好的小朋友上前表演请其余小朋友猜一猜并学走。
2、根据歌词学小动物走路。
a将小朋友说出的小动物编进歌词。
b根据歌词创编动作。
3、根据小宝宝、小朋友、解放军、老爷爷改变歌词。
a刚刚我们知道了很多小动物的走路姿势,那我们小朋友是怎样走路的?
b在想一想小宝宝(解放军、老爷爷)是怎样走路的?
c从形象变化上区分和感受四种音乐,说一说小宝宝(小朋友、解放军、老爷爷)走路应该用什么样的音乐来表现?
4、分段弹奏乐曲,启发幼儿根据音乐合拍地任意做相应的模仿动作。
并反映出人物动作的不同特点。
5、小组活动。
幼儿分成四组,分别扮演小宝宝、小朋友、解放军、老爷爷。当音乐出现某一形象时,该组幼儿做相应动作,另外三位小朋友为他拍手伴奏,互换角色进行。
三、结束活动
我们去外面寻找更多的走路姿势
大班音乐活动2活动目标:
1、学会演唱歌曲,唱准休止符及弱起旋律。
2、通过演唱歌曲,使幼儿体验、表达歌曲中思念妈妈的情感。
3、会看指挥进行双声部合唱练习,体验与同伴协作的乐趣。
活动准备:
1、多媒体课件、钢琴。
2、幼儿会演唱《摇篮曲》
活动过程:
一、发音练习
1、演唱歌曲《摇篮曲》
第一遍:用“啊”和“恩”来演唱。
(点评:通过正确的发音方法,引导幼儿表情优美的演唱。提示幼儿张开嘴吧、自然发音。让幼儿感知唱歌的方法,为下一环节做好铺垫)
第二遍:用歌词唱。
(点评:提示幼儿正确发音,注意表情,为幼儿演唱歌曲做好铺垫)
二、引导幼儿学唱歌曲,感受歌曲意境。
提问:“鱼宝宝的妈妈是谁?花宝宝的妈妈是谁?小宝宝的妈妈是谁?风儿的妈妈是谁?
1、出示课件,引导幼儿观察。
提问:“你看到了什么?”
(点评:通过出示多媒体课件,引导幼儿观察,深层挖掘幼儿的内心世界,调动幼儿的多种感官,鼓励幼儿表达心中所想)
2、结合课件配乐朗诵,引导幼儿感受歌词所表达的情感。
提问:“你听到了什么?歌里都唱了什么?”
(点评:通过边观察,边听教师朗诵歌词,渲染了一种离别的意境,营造感伤的氛围,调动了幼儿的情绪。同时引导幼儿表达出自己对歌曲的初步认识)
3、教师范唱,幼儿欣赏。
提问:“你听过歌曲后有什么感觉?”
(点评:通过教师的范唱,鼓励幼儿表达出对歌曲的感觉,通过提问更深层地挖掘幼儿内心情感并培养幼儿连贯的表述能力)
4、第二遍范唱,鼓励幼儿跟唱。
指导语:“如果你愿意,可以和我一起唱。”
5、鼓励全体幼儿演唱歌曲,引导幼儿有情感地演唱。
6、重点引导幼儿唱准休止符及弱起拍。
①提问:“风儿找不到妈妈,他的心情怎样啊?”
“它问过谁?”
“它问的时候语气是怎样的?”
(点评:通过这一环节的提问,引导幼儿感受风儿找不到妈妈时的感受,投入歌曲的情境中,激发幼儿的爱心及同情心。鼓励幼儿用深情、优美的声音来演唱歌曲,主要是引导幼儿用情去感受歌曲的意境体现幼儿对音乐的表现能力)
②鼓励幼儿表现着急、难过的心情。
“我们一起来帮助风儿问一问!”
(点评:这部分内容主要是用帮助风儿询问的方式引导幼儿唱准休止符和弱起拍,有利于帮助幼儿对音乐的理解,解决难点。)
7、分男女小朋友演唱歌曲。
8、引导幼儿进行双声部合唱的练习。
(点评:这一部分内容主要是训练幼儿对演唱形式的熟悉,让幼儿了解演唱歌曲的多种形式。并在双声部练习的基础上鼓励幼儿再次感受音乐的魅力,激发幼儿对音乐的热爱。)
9、鼓励幼儿到台前表演。
三、回忆与分享。
指导语:“风儿很爱自己的妈妈,小朋友也很爱自己的妈妈,妈妈给了我们太多的爱,我们走到哪里都不能忘记妈妈对我们的爱。现在我们就做着风儿的动作出去帮风儿找妈妈吧!”
(点评:通过情感的渗透,让幼儿感受活动后的余温,从风儿的角度转移到自身,让幼儿感同身受,从而更加激发出幼儿对自己妈妈的爱。)
大班音乐活动3【活动目标】
1、进一步区分对身体主要器官和部位的认识。
2、发现身体部位可以发出各种各样的声音,并大胆地进行尝试表现为音乐伴奏。
3、萌发喜欢打击类音乐活动。
【活动重点】能区分身体的主要器官并能发现身体部位可以发出不同的声音。
【活动难点】大胆用身体部位为音乐伴奏。
【活动准备】
1、乐器3件(圆舞板、响棒、铃鼓)
2、嘴巴、手、脚图片各一张及音乐伴奏。
【活动过程】
一、律动,激发幼儿参与音乐活动的兴趣。
师:小朋友们今天铃鼓乐器来跟你们做游戏,跟着铃鼓走走吧!(当铃鼓节奏快时,幼儿快些走,当铃鼓节奏慢时,幼儿慢些走)
二、认识乐器,激发幼儿观察的兴趣。
1、听声音猜乐器。
师:史老师还请来了其他的乐器宝宝,它们要跟小朋友玩个猜猜乐的游戏,一起来猜猜它们是谁?(出示圆舞板、响棒、铃鼓)
2、引导幼儿倾听乐器发出的声音,并让幼儿说说。
(依次讲讲三种乐器发出的声音)
三、引导幼儿发现身体能发出声音的部位,逐步认识身体乐器。
师:小朋友,不光我们的乐器你发出好听的声音,我们身上一些地方也能发出好听的声音呢?你试试看,能不能让它发出声音来。
幼儿尝试后并让幼儿说说自己身上哪个部位能发出声音,是怎么发出的如:嘴巴,当幼儿说出嘴巴的时候,教师出示图片,并让幼儿知道这是嘴巴乐器幼儿说说嘴巴除了小朋友说的一种以外,还有没有其他的方法(弹舌头、用力抿嘴)。幼儿集体练习幼儿想到的方法。手:可以拍手,也可以拍其他的身体部位。脚:碰脚、跺脚等。
四、利用身体乐器给音乐伴奏。
1、分部位给音乐伴奏(嘴、手、脚)
2、游戏:看指令选身体乐器演奏
师:小朋友,现在老师和你们来玩个游戏,老师这里的三张图做标记,等一下,音乐响起的时候,大家要边听边看我的指挥,我指到哪种身体乐器,你们就用哪种身体乐器演奏。
3、演奏2—3边结束。
五、结束活动。
师:身体原来能发出这么多好听的声音,让我们一起去告诉其他班的小朋友吧!(开火车离开教室)
大班音乐活动4幼儿园音乐课教案-《欢乐颂》
活动目的:
1、透过引导幼儿观察图谱,帮忙幼儿理解归纳整理歌词,并能用体态动作创造性地表现.
2、用欢快活泼的情感演唱歌曲,表达对大自然的喜爱之情,并掌握附点四分音符的正确唱法.
活动准备:
1、活动背景图一幅,节奏谱二张,图谱一张.
2、符号标志若干,《郊游》、《欢乐颂》磁带,录音机。
3、幼儿人手一份图谱。
活动过程:
一、律动进室。
幼儿在《郊游》歌声中欢快的边动作边进入。
二、练声、节奏型练习。
引导幼儿看节奏谱,模仿动物叫声:
①/吱吱吱吱/吱吱吱吱
②/游游游游/游游游
三、引出主题,并理解歌词资料。
1、出示图谱,引导幼儿观察。
①师清唱,边唱边指图谱。
②提问:a、听了刚才那首歌,你好像看到了什么?(幼儿回答,师指图谱)
b、解释脚印:因为我们大家多么快乐,又唱歌来又舞蹈,所以留下了一些脚印。
2、完整朗读歌词。
四、掌握歌词资料。
1、用各种动作创造表现歌词资料。
①个别幼儿表现。
②自由组合表现。
2、老师指图谱,幼儿坐下安静完整朗读。
引导幼儿用各种不同的动作边朗诵边打出节奏。
五、熟悉旋律,学唱歌曲。
1、完整欣赏乐曲一遍。
(放录音磁带)
2、用象声词“啦”唱,熟悉旋律。
3、幼儿自指小图谱,听音乐学唱。
4、师生共同指大图谱唱。
5、出示符号“”、“”,引导幼儿唱好顿音、连音和强音记号。
6、诉幼儿歌曲名称。
7、合唱:
①幼儿一半唱“啦”,一半唱歌词。
②幼儿按意愿唱“啦”或唱歌词。
六、结束:
幼儿手持话筒,边唱歌边走出活动室。
大班音乐活动5活动设计背景
在音乐响起的时候,幼儿可简单做动作,小毛驴是怎么走路的,怎么跑的,等动作。
活动目标
1、知识与技能:乐意随音乐表演,体验韵律活动所带来的快乐。
2、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能创造性地运用较丰富的动作和表情表现歌曲的内容和情感,培养幼儿的创造力和想象力。
教学重点、难点
能熟练的用汉语说出儿歌,并大胆的唱出来。注意重点学习词语,摔、皮鞭、得意等词语。
活动准备
1、歌曲《小毛驴》教学光盘。
2、挂图
3、可以让幼儿提前熟悉歌曲。
活动过程
1、出示《小毛驴》歌曲挂图。
教师;"今天,我们请来了一个动物朋友。小朋友猜一猜它是谁,听一听,发生了什么事情?”
2、播放歌曲《小毛驴》。
请幼儿随音乐打节奏,感知歌曲欢快诙谐的曲调,说一说歌曲里唱了什么。
3、教师示范表演?《小毛驴》(边唱边做动作)。
4、学习创编动作。
鼓励幼儿根据歌词创编动作。教师可启发幼儿:“骑小毛驴的动作可以怎样做?”“怎样表现很得意的样子?”
5、请幼儿听音乐,把自己创编的动作连起来,完整地表演。
6、请某个幼儿带领全体幼儿随音乐表演。
7、请幼儿两人一组相互边唱边表演,看谁表演得更有趣。
8、请全体幼儿欣赏个别小组表演。
教学反思
一、理念构成设计向导
我的教学设计是学生通过忆童谣、说童谣、读童谣、唱童谣、创童谣、演童谣六个板块融合各种教学方法激励学生主动参与教学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教学过程中让学生发现童谣特点,从而喜爱童谣。与此同时,发展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创编和改编童谣,通过“说”“唱”“演”等多种形式表现童谣。
二、兴趣勾起读童谣的欲望
课一开始,通过动画视频展示学生儿时耳熟能详的童谣《小老鼠上灯台》《小白兔白又白》《比尾巴》,让学生忆起童谣,通过诵读课前收集的童谣引发学生诵读童谣的兴趣。
三、阅读构建活力课堂
阅读课必须改变课堂教学只关注教案得以实现的片面观念,树立课堂教学应成为师生共同参与,扩充教学内容的新观念。在教学中,我以《拍手歌》为载体通过不同层次、不同形式的朗读指导学生进行活动,在兴趣朗读中了解童谣创作的来源、童谣类型、童谣特点、童谣的意义,从而达到积累语言,感悟升华。
1.说童谣
师:多美好的童年啊!孩子们,在你们美好的童年里都读过哪些童谣呢?咱们一起说说。(相机引出童谣的类别:动物谣、植物谣、自然谣、物品谣、谜语谣、品德谣等)
师小结:童谣来自于生活,生活中的人、事、景物都可以成为童谣创作的来源。
2.读童谣
师:下面老师向大家推介一首童谣:你拍一,我拍一,天天/早起/练身体。你拍二,我拍二,天天/都要/带手绢。你拍三,我拍三,洗澡/以后/换衬衫。你拍四,我拍四,消灭/苍蝇/和蚊子。你拍五,我拍五,有痰/不要/随地吐。你拍六,我拍六,瓜皮/果核/不乱丢。你拍七,我拍七,吃饭/细嚼/别着急。你拍八,我拍八,勤剪/指甲/常刷牙。你拍九,我拍九,吃饭/以前/要洗手。你拍十,我拍十,脏/的东西/不要吃。
(1)该怎么读才能读好?(相机引出读童谣的方法:读准字音、读好节奏。)(2)该怎么读更有趣?(拍手读、动作读。相机引出每首童谣说明的道理。)(3)还可以读出美感(随着节拍器读,相机引出童谣的特点:短小、押韵)
师小结:是的,孩子们,小小的童谣里头蕴藏的可是大大的学问!它虽短小,但它却是一笔宝贵的财富,我们从诵读童谣中认识了花、草、树木、天地万物,明白了做人的道理,所以说,(课件出示:童谣是我们一生中最早受到熏陶的启蒙文学。)这也是童谣之所以广为传唱的意义。
四、创作点燃思维的火花
著名教育家叶圣陶说过:“教材无非是个例子,要学会举一反三。”在教学中,我通过展童谣、唱童谣加深学生对童谣的领悟,因势利导,运用童谣形式创编童谣,进行语言的积累与运用。
(1)出示童谣①:《盆和瓶》车上有个盆,盆里有个瓶,乒乒乒,乓乓乓,不知是瓶碰盆,还是盆碰瓶。(绕口令);童谣②:《什么好》什么好?公鸡好,公鸡喔喔起得早。什么好?小鸭好,小鸭呷呷爱洗澡。什么好?小羊好,小羊细细吃青草。什么好?小兔好,小兔玩耍不吵闹。――朱晋杰(问答歌);童谣③:睡吧,布娃娃;睡吧,小宝贝;你会看见花园里,有朵红玫瑰,有朵红玫瑰。(摇篮曲)
师:请大家根据童谣的诵读法自己练习读,用自己的办法把童谣读得更好。
(2)用不同的方式展示童谣,童谣②绕口令、童谣③问答、童谣④演唱。
师:第四首童谣比较特别,还可以演唱。师引唱,引发学生唱数鸭子、小星星、找朋友、丢手绢等。
(3)小结:孩子们,从刚才诵读的这些童谣里,你能发现它们有什么共同的特点吗?(课件出示:诙谐幽默、音节和谐、形式简短、朗朗上口。)
(4)创童谣
师:根据童谣的特点,按照 , , 的形式,小组合作,创编一小节童谣。
五、课外延伸确立正确人生观、价值观,以此作为最高境界
在设计中,我还融入了外国童谣,如,日本的《七只小乌鸦》,乌鸦妈妈啊为什么叫?因为她在山里,有七个可爱的小宝宝。“卡瓦伊依卡瓦伊依”乌鸦妈妈这么叫,“卡瓦伊依卡瓦伊依”地叫着呢。到山里鸟窝去看一看吧,它们都是眼睛圆圆的好宝宝。英国的《名苑猎凶》,小女孩宝碧普,弄丢一群羊羔。不知要去哪里找。不要管啦,就回来啦。后面带着绵羊尾巴。让学生了解童谣存在于任何国家。诵读童谣改编的社会主义24字核心价值观:富强民主美梦甜,文明和谐建家园。自由平等心舒畅,公正法治保平安。爱国敬业见行动,诚信友善不空谈。二十四字是核心,时时刻刻记心间。让学生在这节阅读课中树立正确的人生观。课的最后,推荐两部童谣读物《最爱中华童谣》《百岁童谣》,让学生课后自主阅读。
纵观这节阅读课,学生学习兴趣高,参与面广,体验感悟深刻,思维状态活跃,在不同层次的阅读感悟中形成了良好的道德规范。这样的阅读课堂是自主的、有效的,也是受欢迎的。其实,阅读课不难上,只要教师有一颗灵动细腻的心,一双善于捕捉智慧的眼睛,时时关注课堂上的动态,顾及学生的健康成长,便能构建一个充满生命活力的阅读课堂。
同学们,请大家积极打开思维的大门,在你们的印象中,冬天带给我们一种怎样的感受?请试着用一个描绘的词来形容。(预设:大雪皑皑、冰天雪地、寒风凛凛等)大家心目中的冬天是寒冷刺骨的。以下为大家整理的优秀教案济南的冬天借鉴资料,提供参考,欢迎你的阅读。
优秀教案济南的冬天借鉴一
教学目标:
1.有感情朗读课文,整体感知课文内容。
2.通过品读课文,掌握对比、比喻、拟人的手法。
3.体会老舍对济南冬天的一往情深,提高审美情操。
设计理念:
强调工具性,突出人文性;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
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
同学们,请大家积极打开思维的大门,在你们的印象中,冬天带给我们一种怎样的感受?请试着用一个描绘的词来形容。(预设:大雪皑皑、冰天雪地、寒风凛凛等)大家心目中的冬天是寒冷刺骨的,但是,大家知道吗?在咱们北中国的一个地方,它的冬天却有一番风味,到底是何等滋味呢?下门我们带着美好、愉悦的心情一起分享老舍先生的《济南的冬天》!
二、整体感知
1.作者介绍
请同学们结合自身掌握的知识,谈谈对老舍的了解。
(预设:老舍,原名舒庆春,字舍予,被尊称为“人民艺术家”,小说代表作有《骆驼祥子》、《四世同堂》,话剧代表作有《龙须沟》、《茶馆》。)
2.字词积累
济南(jǐ)澄清(chéng)发髻(jì)贮蓄(zhù)镶(xiāng)着落(zhuó)
着急(zháo)空灵:清静透明。
先请学生在预习的基础上,填空朗读,接着全班齐读,最后教师强调“髻”的写法,上形下声,以及“着”的多音读法。
3.教师配乐范读,学生解决以下问题:
(1)文章按照怎样的结构来写济南的冬天?
(预设:总--分--总。总写“济南真得算个宝地”;分写部分,总的围绕山和水展开,写了阳光下的小山、薄雪覆盖下的小山、城外的远山、冬天的水色;最后以“这就是冬天的济南”结尾,照应开头。)
学生在听读的基础上,试着勾画圈点,养成“不动笔墨不读书”的习惯,再次深入文本,拉近与文本的距离,为下面的研读赏析打下基础。
三、研读赏析
1、研读第一段:学生自读,探究思考,完成以下问题。
(1)ppt显示的一段话。如下:
首先把济南与_____相比,突出济南冬天_____特点,接着把济南与_____相比,突出济南冬天_____特点,最后把济南与_____相比,突出济南冬天_____特点,这主要运用了_____手法。
(预设:北平、没有风声的、伦敦、响晴、热带、温晴、对比。)
“完成一段话”的设计,主要是要学生明确“对比”的手法。
(2)济南总得特点是什么?
(预设:温晴。)
此处学生可体会几个字词:(1)“济南的冬天是没有风声的”一句,能否把“声”字删去,为什么?--“济南的冬天是没有风声的”是说济南冬天的风并不猛烈,是柔和的,若把“声”字去掉,说成“没有风”不切合实际。(2)“响晴”和“温晴”有什么区别?--“响晴”指天气、阳光晴朗的刺眼,而“温晴”有温暖之意,给人一种温暖的感受。
2、研读第二段:指定学生朗读,提示注意“温晴”的特点,思考探究,完成以下问题。
(1)想想,文章怎样由写总特点转入写阳光朗照下的山景。
(预设:用过渡句“设若单单是有阳光,那也算不了出奇”,转到写冬天的山。)
(2)通过朗读,比较体会下面两组句子的表达效果。(体会比喻、拟人的修辞手法)
第一组:甲:一个老城,有山有水,全在天底下晒着阳光,暖和安适地睡着,只等春风来把它们唤醒,这是不是个理想的境界?
乙:一个老城,有山有水,受着阳光的照射,暖和安适,真是个理想的境界。
(预设:甲句中有“晒”、“睡”“唤醒”等字,运用了拟人的手法,将老城人格化,带有生命的感觉,形象地写出了“暖和安适”的理想境界。)
第二组:甲:这一圈小山在冬天特别可爱,好像是把济南放在一个小摇篮里,它们安静不动地低说:“你们放心吧,这儿准保暖和。”
乙:这一圈小山围着济南,使济南在冬天也特别暖和.
(预设:用比喻、拟人手法,用“小摇篮”比喻小山围城的地理环境,用“看护者”比喻四周的小山,加上温存体贴的抚慰,写出这一圈小山的特别可爱。把老城四周的小山新巧地比作“小摇篮”,写出山景的小巧秀丽,又用拟人显出感人的脉脉温情。躺在摇篮里承受母亲体贴入微的抚爱,那当然是最暖和不过的了,而况山们还“低声地”哼着摇篮曲,秀美的睡态再现了这个“理想境界”的温暖、舒适的特点。)
(3)生活在这样的济南,人们的心理感受怎样,请用文中的话回答。
(预设:“面上含笑”,“有了着落,有了依靠”,“并不着急”,体现了对济南冬天的依恋,喜爱之情。)
学生通过品读“阳光照射下的小山”部分,对作者的“热爱,一往情深”的情感有了新的认识。在这种认识的基础上,请同学有感情朗读,以情感知,以情带读,以情悟理。从而达到“回归工具性,提升人文性”的目的。
3、自由赏析,合作交流
从第3、4、5自然段中找出自己喜欢的优美句子进行细细品味,可结合以上方法,找出关键字词,体会妙在何处?(有感情朗读你喜欢的句子,思考体味,然后四人小组讨论交流。)
预设:
第三段:(1)“看护妇”是对雪后矮松秀美形态的比喻,借矮松写出雪的形态。
(2)“这件花衣好像被风儿吹动,叫你希望看见一点更美的肌肤”,这是雪色和草色相间的美景引人产生的联想。以动写静,写出动人的形态。
(3)把夕阳斜照下粉色的薄雪比拟为害羞的少女,突出了雪色的娇美和小山的秀丽,写出雪色娇美的情态;粉色羞容以微黄斜阳相映衬,色彩鲜艳悦目。比拟把本来没有生命的、静止的东西写得活灵活现,呼之欲出。
(4)画面色彩的鲜明悦目来自映衬的妙笔:矮松的青黑映衬一髻儿白花;以全白的山尖,映衬蓝天;以山坡上的一道儿白,映衬一道儿暗黄;以微黄的斜阳,映衬薄雪微微露出的粉色。
第四段:(1)用“卧”字传神地写出了村庄和雪的情态,表达了一种安适平静的气氛,与文章基调相调谐,有一字传神之效。和前文“一个老城,有山有水,全在天底下晒着阳光,暖和安适地睡着”相呼应。
第五段:(1)拟人手法,“水藻真绿,把终年贮蓄的绿色全拿出来了。”“就凭这些绿的精神,水也不忍得冻上,况且那些长枝的垂柳还要在水里照个影儿呢!”突出水的绿的特征。人格化的水藻、水和垂柳楚楚可爱。用“不忍得”写水不仅有生命的质感,而且还有一副和善心肠,为了水藻的绿,为了垂柳的倒影,突出了水的碧绿和清亮,充满着春意。虽没直接写天气暖和,却让人感受到了温暖。
(2)比喻手法,“整个的是块空灵的蓝水晶”突出水的清亮的特征。
文章运用了比喻和拟人的写法,不但形似,而且神似,生动贴切。通过学生自己寻找优美的句子,结合以上方法加以揣摩,并大胆表达,这一设计是为体现“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新理念,不但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积极表达的能力,还活跃课堂氛围,提升学生的自主意识。
四、小结
请学生结合自己的所得,畅谈“学习了《济南的冬天》,我得到了什么感受”。
“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虽然教师在教学设计中突出了重点,突破了难点,但在一堂课的听讲之后,学生结合自身的知识背景,以及知识需要,会产生多元的心灵触动。而那一点收获,正是一堂课的成功之处。请学生谈谈他们新产生的认识,一方面能使教师清楚地掌握学生的学习情况,另一方面检测教师的教学情况,以做调整,及时反思。
优秀教案济南的冬天借鉴二
教学目标
①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知内容,体味济南的冬之美。
②理清思路,体会比喻、拟人手法对突出景物特点的作用。
③体会作者对景物独特的感受,以及对其寄予的深情。
教学重点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知内容,揣摩词语,体会作者对景物的独特感受。
课前准备
老舍是我国现代作家,课前布置学生去查阅有关老舍的资料,初步了解老舍及其代表作;查阅有关济南的资料,深入了解济南的地理位置,及其政治、文化背景,以开阔视野。
教学内容
整体感知课文内容,理清思路,了解济南冬天的特点,感受济南冬天的温暖,感受《济南的冬天》一文的形象美、意境美、语言美。
教学设计
整体感悟
①导人新课
说到冬天,北方的人们一般习惯在它前面加上修饰词——“冰冷”或“严寒”;说到冬天,人们会想到那肆虐的北风,骇人的寒流,千里冰封,万里雪飘。北方的冬天,给人的印象是“萧杀”的,可能会令习惯于温暖的南方的人们惧怕而却步。可是在老舍先生的笔下,“济南的冬天”却完全没有了那种寒冷,那种肆虐,那种萧杀,而是一个“温暖”的宝地。可能我们都没有在冬天去过济南,那么,就让我们走进老舍先生的《济南的冬天》,去感知济南冬天的温馨,观看济南冬天的美景;体味文章的意境之美,品味文章的语言之美。
出示目标,板书课题。
②学生交流自己查的资料,初步了解作者及其代表作。
老舍于1929年离英回国,1930年前后来到山东,先后在济南齐鲁大学和青岛山东大学任教7年之久,对山东产生了深厚的感情,山东被称为他的“第二故乡”。《济南的冬天》是老舍1931年春天在济南齐鲁大学任教时写成的。可见作者是怀着对“故乡”的深情来写的。(让学生了解这些,是为了理解为什么作者对济南的冬天如此了解,文中的情为什么那么浓。)
③感知内容:在听读前,检查预习,教师正音,学生掌握字词:镶、响晴、温晴、安适、肌肤、秀气、绿萍、水藻、贮蓄、澄清、空灵、水墨画、蓝汪汪学生听老师配乐朗读(也可放录音),并在听读中思考问题,出示问题组。
a.济南冬天的总的特点是什么?
b.课文写了济南冬天的哪些景物?
c.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学生带着问题听朗读,然后讨论,再回答,互相补充。
写阳光朗照下的山
}勾画出一幅淡雅的水墨画
写薄雪覆盖下的山
再写城外的远山,
最后写冬天的水色——写水藻之绿,衬托水的清澈、透明。
c.作者绘山景,描水色,寓情于景,既表现济南冬天之美,又寄寓对祖国山河真挚的爱
研读与赏析
①整体感知后,对文章内容有了基本了解,学生自由探究,进一步深入理解文章。
问题组:
a.济南冬天的总的特点是怎样表达出来的?
b,济南冬天的这种特点是源于什么样的地形特点?
学生速读第1、2自然段,自主解决后,讨论明确。
a.通过对比,写出了济南冬天的总特点是:无风、响晴、温晴。
与北平相比——无风
与伦敦相比一—向晴}宝地
与热带相比——温晴
b.济南的地形特点,决定了济南冬天的特点。
“小山整把济南围了个圈儿,只是北边缺着点口儿。”此处学生可再体会:①为什么称“小山”?——因为千佛山主峰海拔只有285米(本地有山可与之比较)。②“圈儿”、口儿,,将“儿”字去掉可不可以?去掉和不去掉的各朗读一遍,比较一下效果。——答案是不可以。“儿”与“小”搭配,贴切地表现出其“小”,表达出一种由衷的“喜爱之情”。并让学生试着画出这种地形,体会其特点,教师可根据学生画出的地形图作小结。
[教师小结]
在济南的南面,距中心五里是的千佛山。它们确实都是小山,千佛山的主峰也只有海拔285米。它东接佛懋山,西连南马鞍山、四里山,层峦叠翠,形成济南的天然屏障。正是这特殊的地形特点,使得济南的冬天“暖和安适”。
②自由探究
[问题组]
a.你最喜欢济南冬天的哪些景色?你认为语段中哪个词语用得最妙?妙在何处?
b.有感情地朗读你所喜欢的语段。
学生思考体味、朗读后,四人小组讨论交流。
[讨论明确]
a.“这一圈小山在冬天特别可爱,好像是把济南放在一个小摇篮里。”把济南比作“小摇篮”,生动形象地写出济南的可爱。
b.“一个老城有山有水,全在天底下晒着阳光,暖和安适地睡着,只等春风来把它们唤醒”。
“睡着”、“唤醒”是拟人的写法,将老城人格化,使之带有生命的感觉与意味,表现了济南“暖和安适”的特点。
c.“山坡上卧着些小村庄,小村庄的房顶上卧着点雪。”“卧”字来写村庄,写雪,写它们状样、情态,仿佛是写活物,活灵活现。
d.“那”点薄雪好像是忽然害了羞,微微露出点粉色。”“害了羞”将雪赋予了人的情感,“露出点粉色’’写出了济南冬天温晴的特点。“微微”词用得贴切,因是“温晴”而不是“热带”之热。
e.“天儿越晴,水藻越绿,就凭这些绿的精神,水也不忍得冻上,况且那些长枝的垂柳还要在水里照个影儿呢!”
“不忍得”将水人格化,使水富有了灵气,突出水的“绿”’“绿的精神”之珍贵、可爱、美丽。“况且……还’’不可去掉,“况且’’表达进一步申述,或补充、追加新的理由,“还”表示范围的扩大,“况且…还”相配合,进一步突出了水“不忍冻上”的原因。
f.“请闭上眼睛想:一个……这是不是个理想的境界?,,(‘这是张小水墨画”、“最妙的是下点小雪呀!”则创造了一个优美的意境,表达了作者赞美的真情。
(如此要点,文中还有多处,学生说到了哪些,都可以,只要合乎情理即可。)朗读时注意语气、语调、语速及重音的把握,同时要体味、揣摩作者的意图,有感情地朗读。
③合作探究
进一步探讨,合作探究,学生间可质疑,也可以向老师质疑。[明确]
a.济南冬天独有的美景是以其突出特点“温晴”为主线贯穿全文的。
b.作者紧扣这一点,三段文字写了冬天的山景,第5段写了冬天的水色,按自下而上的顺序:水面上、空中、半空中描写水藻之绿,以衬托水之清澈、透明。
c.作者拓展想像,将天气、水色融为一体,描绘泉城鲜亮明丽的色彩。
d.文章多用比喻和拟人,形似且神似,生动贴切地表现出济南冬天的无限生机和在冬天里孕育着的朦胧春意,表达了作者喜爱赞美的深情。
e.文章以“济南的冬天”作标题,表明不同于其他地方的冬天,最后以“这就是冬天的济南”结束。其含义是:这温暖如春、秀丽如画、天明水净的蓝水晶的世界,就是冬天的济南啊!这样结尾既和开头“济南真的算是个宝地”相呼应,又点了题,抒发了作者的赞美之情,给人留下无尽的回味。
体验与反思
①质疑交流
想一想,为什么作者能描绘出这么精彩的画面,为什么语言能如此优美?体会在写法上与学过的课文《春》有什么相同之处?
写好文章,必须仔细观察,认真思考,经过内心感受揣摩才能成文。这两篇文章作者都写出了自己的真切感受,甚至被外界景色感动了,而写出了真情,那些比喻、拟人才那么活灵活现,富有灵性,才能达到神似。
②拓展延伸
通过学习本文,你应该想到:在生活中只有认真观察事物,作文时才能写出事物的“形”;真正用心去揣摩,才能发现和写出事物的“灵性”;真正动了感情,才能使你描写的事物真挚感人。平日里,我们要做生活的有心人,关注生活,关注周围的事物,多想多记,以丰富我们的生活积累,为写好文章打下牢固的基础。
③延伸作业
就在这时,正对着床的木质小门“吱嘎”被推开了,一个身影慢慢走了进来。来人低着头,天蓝色的长头发垂下来挡住了脸,一只眼睛从头发的缝隙中瞅向他,阴森地咧开嘴笑,一条巨大的鱼尾突然从那人的身下伸出,卷了过来……
“啊!!”初小童全身猛地哆嗦了一下,从床上跳了起来,惊魂未定地看向门口。这一看整个人都斯巴达了,门口真的站着一个蓝色长发鱼尾巴的人!初小童慌张地把斗篷上的兜帽扣到脑袋上,跟自己养的荷兰猪抱作一团瑟瑟发抖,嘴里念叨:“我在做梦我在做梦!”
“我说,你至于吗?”灵小雪无奈地扶住额头,漂亮的紫色鱼尾轻轻一甩,就变成了一双笔直的人腿。她甩了甩头发,从身后拽出一把巨大的竖琴,噼里啪啦地弹了一段曲子。
初小童的耳朵动了动:“这是什么曲子?听起来太奇怪了。”
“奇怪就对了!”灵小雪用力拉扯一根琴弦,手一松,正好把看热闹的荷兰猪弹了个跟头,“这是我自创的诡异安魂曲,特意晚上来弹给你听的!”(初童:为什么要给我弹安魂曲O.O?)
“还是海浪声更可怕,总觉得像是一个人在哭……”初小童用手把耳朵掩住,有些不安地向窗外的海岸线张望了一下,“不过世界上的确是有不少恐怖的歌曲,不只是因为旋律诡异,还因为它们背后都有一个阴森的故事,比如说,嗯,等一下!”
初小童掀起墙边蒙着钢琴的黑布,指挥荷兰猪跳到琴键上演奏,并从小屋的角落里拖出了一块小黑板,刷刷刷地开始写“教案”。
《第十三双眼睛》
13在西方是极为邪恶不祥的数字,而第十三双眼睛,则是一双充满诅咒与怨念的眼睛,它似乎象征着死神或恶魔的窥视,与其对视则会被窥探到内心的漏洞,最终听从死神的召唤。
这首来自于非洲原始部落的乐曲,曲调诡异杂乱,旋律奇异,犹如一柄钝重的钢锯,在你的耳膜上反复拉扯。这首曲子听后令人不太舒服,情绪浮动较大,过长的磨碟音使人有一些反感和不安。
与被大家所熟知的《黑色星期天》类似,据说亦有许多人在听过这首曲子后选择了自杀。与其相关的故事虽无从考证,但曲中的节奏与音符的确会令人产生负面的情绪。这首乐曲与《黑色星期天》和《忏悔曲》并称为世界三大禁曲。
听着它,就仿佛有一双看不到的眼睛正在默默地注视着你,令你无处遁形。
【“不觉得哪里恐怖啊,”灵小雪用手指头戳了一下在钢琴上蹦蹦哒哒的荷兰猪,“它弹对了吗?这首跟《黑色星期天》差不多,都是传得比较悬吧。”
初小童点点头,在黑板上写下第二个名字,“是呀,不过这只是刚开始,下一首据说是很多人的心理阴影呢。”
】
《山村老尸》中楚人美演唱的粤剧
楚人美,出自香港十分经典的恐怖电影《山村老尸》。她本是一名粤剧名伶,后被丈夫所害,死于村人之手。之后怨念深重、阴魂不散。她披着长发,双眼只有眼白,嘴张大到不可思议的程度,形象极为可怖。而剧中她每一次出场之前,都有一段女人凄凄惨惨吟唱的粤剧传来。
唱段凄厉哀怨,幽怨至极,如泣如诉,听起来令人毛骨悚然。一个人听的时候只觉得四周空荡荡,只有这个女人的声音由远及近,似乎下一刻她就会出现在你面前。且唱段中歌词悲楚,结合电影中的情节,更令人不寒而栗。
【一段“吱吱嘎嘎”刺耳的声音传来,头顶着拖把头COS楚人美的初小童入戏太深,哆嗦了一下,直接把黑板擦扔到了正陶醉在自己的音乐中的灵小雪头上,不要这么配合啊,太瘆人了!QAQ】
《妹妹背着洋娃娃》
这首歌曲相信许多人都不陌生,它朗朗上口的曲调和诡异的歌词都给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它改编自台湾童谣《花园里的洋娃娃》,旋律则来源于日本动漫歌曲“It's only the fairy tale”。
歌曲背后的故事有许多版本,也被网友进行了深入解读。比较具有代表性的为歌词字面呈现出的情节,父亲残害母亲与女儿的悲惨故事。另一种则是关于日本著名卡通猫Hello Kitty的传说。女孩于房中自尽,她最喜欢的娃娃却夜夜在她自尽的房中发出诡异的声音,似女孩幽怨的哭泣。人们为了消除女孩的怨气,将娃娃的脸雕刻成猫的样子(也有说法是将娃娃包裹在猫布偶中),因为猫是日本的吉祥物。而为了使娃娃不再发出恐怖的声音,猫的脸上便没有嘴。
虽然后来这首歌的词作者曾发帖辟谣称,这本是他写给朋友的生日贺词,与恐怖故事无关,但这首词曲诡异的歌谣依然被大家传唱至今。
【灵小雪一脸狞笑地把初小童堆在床上的娃娃肚子剪开,一把抓过正在自弹自唱的荷兰猪将它塞进去,回头瞅:是酱婶儿的吗?
荷兰猪:……有人考虑过我的感受吗?
忽然,灵小雪脑袋上灯泡“叮”的一声亮了起来,“说到这首歌,我刚好想起了另外一首,听完根本忘不掉,完全是被洗脑的节奏!”】
《嫁衣》
这是一首让人一听就忘不掉的歌曲,旋律十分上口,基本上听一遍就会唱,脑子里会反复回响它的旋律。歌词诡异直接,画面性极强,几乎可以令人想象到一个身穿红色嫁衣的女人坐在窗台上,两条腿晃晃荡荡,她一遍一遍幽怨地唱:“妈妈看好我的红嫁衣,不要让我太早死去。”
这首歌背后的故事虽然网传版本众多,但基本上都离不开一条主线,就是女孩为爱人奉献出年轻的身体后被抛弃,最终服毒死去,死前吟唱这首歌,歌词意含诅咒。值得一提的是,这首歌时长为5分21秒,即为“我爱你”,而曲中歌词部分,到4分44秒的时候戛然而止,似乎是非常诡异的巧合。也有人说,从歌词唱完到整个歌曲结束这段时间,是女孩自杀的过程。
【窗外夜色浓重,海风“呜呜”地吹着,初小童披着斗篷站在小屋的窗台上,试图制造缥缈幽怨的感觉,但是有时候人真要看命,风太大把斗篷吹得鼓起来,整个人飞上天这种事,灵小雪表示孩子,药不能停啊!】
“Room of Angel”
与前面提到的几首歌曲不同,这首《天使的房间》曲调十分悠扬动听,略微诡异的前奏过去后,随之而来的女人轻声的吟唱悲伤悦耳,几乎可以令人想到天空及教堂前飞翔的白鸽。歌声空灵,悠远绵长,反复播放时会感觉心一点点平静下来,甚至想要闭上眼睛,透过簌簌落下的灰,去看一看另一个世界的样子。
但是这首歌的歌词却并没有那么美好,它所讲述的故事也是哀伤痛苦的。此曲为恐怖游戏《寂静岭4》的主题曲,贯穿于游戏中,一共出现过三次。它讲述了一个从小被母亲抛弃的孩子,在母亲去世后默默面对她的遗体,心绪复杂。毋庸置疑,他对母亲是无限的憎恨,但母子之间的情感又极为深刻,他对她同样充满了爱,即使这爱从未得到回馈。而母亲的去世更使得他感到孤独无望,这份情感再也无处寄托。他为她献上这一曲摇篮曲(更像是安魂曲),与她告别。
歌曲中反复呢喃“永别了,永别了”,忧伤肃穆,令人动容。
【天蒙蒙亮,灵小雪打了个哈欠,提议道:“下一次聚会的时候咱们集体打游戏吧,郎小宇已经跟我磨叽很久了。”
“不要剧透啊,”初小童捂住灵小雪的嘴,“恐怖游戏什么的,我才没有很期待!”
远处筱飞姐姐的宠物鸡(or鸟?好吧不要在意这些细节……)发出一声清脆的啼叫,但是小屋里诡异的旋律却进行到了最让人抓狂的部分。 】
《幽媾之往生》
提到灵异诡异的歌曲,就不能不提及一首十分出名的歌曲。台湾歌手高郁斐(即有耳非文)以其搞怪跳脱的音乐风格闻名香港乐坛。而其作品《幽媾之往生》中诡异奇特的曲调与唱腔十分瘆人。歌名中,“幽媾”有冥婚的意思,而“往生”则通常指故去的人。从第一句“往生不来,背影常在”开始,歌曲就充满了一种极其凄厉幽怨令人毛骨悚然的感觉。如同含糊不清的呓语,又仿佛是高亢且无休止的呼唤。
与《山村老尸》中的唱段类似,据说歌曲讲述了一位青衣名伶被心爱之人误会不忠,以死证明自己的清白,后怨气不散,深夜便会在她曾经唱戏的舞台上徘徊,充满怨念地吟唱这首歌。
【初小童点着下巴陷入沉思,喃喃自语:“这样看来,许多诡异的歌曲都与爱情有关啊,怎么都是被爱人抛弃或残害之后的怨念呢……唉,好担忧。”
灵小雪偷偷拿起粉笔“沙沙”地在黑板上写道:首先,你得,有一个,男朋友。
人艰不拆!!泪目!】
以下为娱乐环节(众:你确定?),这才是这期栏目的重头戏,未满18岁未成年请陪同家长阅读。
在网上搜索:【精神猎奇歌曲!精神崩坏曲!】
(一)生成性课程的内涵
生成性课程以互动沟通的教学情境为实践依托,在充分利用各种教育元素,促使各元素交融、相互作用,推动其长效发展的前提下产生的。生成性课程更加注重学生课堂主体性地位的发挥,它与传统被动、机械、呆板的教学内容与方法背道而驰,以学生思维发展、智慧提升等作为课堂组织线索,是动态化、创新化教育课堂的真实写照。国内外对生成性课程的研究由来已久,关于其内涵的研究也大同小异,即在幼儿教育中,教师基于幼儿的主体性地位,通过开展丰富多彩、妙趣横生的活动或游戏,实现与幼儿的长效对话,并灵活调整预设内容,实现教学过程的动态性、生成性。预设的幼儿教学方法不是一成不变的,预设中的变化即为生成,这便是生成性课程。
(二)生成性课程的基本特征
生成型课程具有以下基本特征:1.复杂性。生成性课程更加尊重幼儿的身心发展和课堂主体性、创作性,使幼儿成为课程资源的构成者与开发者,丰富与拓展了生成性课程资源。而教师也不再是教学内容的唯一呈现与评价者,课程教学中的所有动态信息,即生成性资源的生成有赖于教师、幼儿、环境等共同作用,这些资源有显性也有隐性、有预设也有非预设的,故较为复杂多变。2.情境性。生成性课程具有情境性特征,需要教师创设一定的情境强化师生之间的沟通交流,无论是在知识传播、情感表达以及思维发展上,都渗透着平等、自由的气息,促使幼儿全面发展。这种情境资源兼有具体和虚拟的特征,是重要的生成性课程资源。3.隐化性。生成性课程是伴随着幼儿教学过程自觉或不自觉出现的,故具有隐化性。
二、学前音乐教育生成性课程的开发探讨
(一)学前音乐教育生成性课程开发的原则
学前音乐教育在开发生成性课程时,应遵循一定的原则,主要有以下几种:一是发展性原则。即音乐生成性课程的开发应遵循幼儿的身心发展特点,考虑到幼儿的思维发展、认知能力、个性特点等,促使幼儿音乐素养的全面提升。二是个体性原则。在幼儿音乐教育中,教师应注重增强幼儿对音乐的个体感受与体验,促使幼儿积极主动参与动态音乐课堂,变被动接受为主动获取知识。三是审美性原则。这要求教师所开发的音乐生成性课程迎合幼儿审美特点、审美趣味,能促使其审美情感、审美感知的养成,并推动其审美情操、审美鉴赏能力的提升。四是整合性原则。即音乐教育生成性课程能实现与其它学科知识、能力与方法的融汇贯通,让幼儿在提升音乐素养的同时,灵活掌握多元化综合知识,最终实现德、智、体、美、劳的全面发展。
(二)学前音乐教育生成性课程开发的途径
1.在学前音乐课堂互动中开发
学前音乐教学活动需要教师与幼儿之间的积极、巧妙互动,在教师、幼儿、文本等多边的互动与交流中,音乐生成性课程资源便生成与发展起来。互动活动是以幼儿主体性地位的发挥为前提的,这是双方互动、沟通、理解的过程,幼儿与教师在地位、权利上是平等,互动氛围应该是和谐、自由、平等、民主的。音乐教师在引导幼儿进行多边互动时应把握好以下几点:(1)互动时间要充裕够用。要想在互动过程中生成或显性与隐性的课程资源,教师所给予幼儿的互动时间一定要充足够用,将课堂交给幼儿,促使幼儿自由交流合作,给予其更多参与、体验与实践机会,这样,教师只需稍加点拨,便能促进幼儿思维发展。(2)互动内容要深入全面。互动内容要引人入胜、趣味横生、深入全面。不能单纯为互动而互动,要以生动有价值的内容做引导。(3)互动方法要灵活多变。互动方法可以是小组竞赛、自由讨论、合作学习,也可以是以幼儿自我展示、体验、思考、探究的方式进行互动,以此激发幼儿兴趣。
2.在幼儿日常生活实践中生成
音乐来源于生活,运用于生活,最终将服务于生活。在进行学前音乐课程资源开发时,教师要善于从幼儿提升生活经验与实践中捕捉与开发,以生活为突破口,打开幼儿通向世界、通向知识文本的思维之门,将幼儿日常生活经验转化为系统的新知识,激励其积极进行课堂问题探究,循序渐进地生成一堂动态性音乐课程。诚然,日常生活中的自然景观、人文风情、情感体验以及幼儿每天都在经历的日常生活活动等,都能促使良好学前音乐课程资源的开发。首先,教师应从生活课程中捕捉生成性课程资源。捕捉儿童生活、儿童游戏、儿童活动中一切音乐与儿童发展相关的音乐元素,并利用这些生成性音乐资源挖掘学生的兴趣点,促使其欢乐地接受知识,愉悦地体验音乐课程的美妙。其次,教师应善于运用生活中的课程内容。将捕捉来的生活课程内容投入学前音乐课堂,并运用多媒体技术、合作探究方式等教学模式实现新的教学资源的生成与利用,打造动态、创新的音乐课堂。
3.在音乐教学情境中捕捉生成
音乐教育资源的生成与教学情境的构建密切相关,教师应善于利用音乐教学情境捕捉与重构课程资源。教师可通过以下两种途径来实现:(1)捕捉自然生成的课程信息。在学前音乐教学中,有些课程资源是在音乐课堂教学中自然生成的,如在教师正确教学策略的引导下,幼儿顺势思维、发散思维、想象思维等。在此过程中,教师应基于为幼儿发展服务的原则,合理、巧妙地掌控幼儿整个思维过程,避免其陷入思维窘境或出现方向性错误,确保生成资源的有效性。因此,应善于捕捉这类课程资源。(2)基于学生认知冲突捕捉生成性音乐课程资源。学前音乐教学是动态生成的过程,该过程充分体现了幼儿的课堂主体性地位,在此过程中,幼儿质疑、辩驳、争论现象时有发生,这说明其在学习中出现了认知的偏差与冲突。抓住此过程稍加点拨,促使幼儿析疑、探疑、解疑,最终突破困境,生成新的知识与能力很有必要。
三、学前音乐教育生成性课程的开发实践策略
(一)明确学前音乐教育生成性课程目标
学前音乐教育生成性课程目标是伴随着音乐课堂实践教育活动而产生的,它是可控的。在学前音乐教育生成性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实践中,要明确生成性课程目标,使其充分发挥音乐教学活动导向的功能。首先,生成性课程目标要定位为学生音乐素养的提升。音乐艺术的学习是漫长而艰辛的过程,在幼儿音乐教育中循序渐进的渗透音乐艺术教育,激活幼儿对音乐艺术的整体领悟与感知,提高幼儿音乐素养,为幼儿终身音乐学习奠定基础很重要。故生成性课程资源的开发实践应迎合音乐素质培养这一基本目标。其次,要将促进幼儿身心全面发展作为重要的生成性课程目标。音乐教师应通过创设音乐情境、推动师生活动等途径,并辅之多种教学方法推动该生成性课程目标的实现。如在引进《过家家》《我最喜爱的地方》《梦幻曲》资源用于生成性课程教学实践时,应善于用多媒体为幼儿创设声情并茂的音乐学习情境,寓音乐教育于美好意境与幼儿的愉悦情怀中,积极诱导幼儿进行音乐学习与感知。
(二)善用多元化音乐课程资源活跃课堂
“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在学前音乐教育生成性课程资源的教学实践方面,教师应善于捕捉和生成多元化的学前音乐教育课程资源,以此来活跃课堂,促使新的课程资源的生成。1.善从儿童歌曲中寻找生成性资源。善歌是儿童天性,教师要善于发现儿童歌曲中蕴含的生成性课程资源,可从学前歌谣与歌曲着手。这些歌谣与歌曲大都与儿童日常生活中美好夙愿、游戏、活动相关。如小班可引入与儿童游戏相关的《布娃娃摇篮曲》《彩色积木真漂亮》等歌曲;中班可引入与儿童美好夙愿相关的有《梦幻曲》《航天叔叔好榜样》等。2.从儿童音乐欣赏作品中取材。生成性课程实践中,对儿童音乐欣赏作品的选材要基于幼儿的年龄特征、生活体验、音乐认知与接受水平,在内容、曲式与风格选择上要做到谨小慎微,量力而行。3.对打击乐器的精妙选择。打击乐器是学前音乐教育生成性课程中重要的资源,幼儿的打击乐器演奏活动要么伴随歌曲开展,要么纯粹打击。教师在生成性课堂实践中,要选择激发幼儿生成性与创作性的器乐,推动音乐教学的发展。
(三)做好学前音乐教育生成性课程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