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爱发表,线上期刊服务咨询

保护措施8篇

时间:2022-12-16 17:29:06

绪论:在寻找写作灵感吗?爱发表网为您精选了8篇保护措施,愿这些内容能够启迪您的思维,激发您的创作热情,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保护措施

篇1

龙道村坐东北朝西南,背山面田,村前有鱼塘环绕。由于受地形限制,村庄布局呈现依山就势、灵活自由的特点,与周边环境自然融合。其村落选址布局与周围山脉形成“东苍龙、西白虎、南朱雀、北玄武”的天然风水格局,所蕴含的人居环境营造理论与方法具有重要的艺术价值,是南粤门户上典型的村落布局聚居(主要是家族聚居)环境建设的典范。龙道村古民居有隋唐建筑遗风,其造型古朴、结构坚固,重视防御功能,族系分明、贫富有别,是一座典型的氏族文化与等级划分的古村落。村里保存着完善的陶氏家族从元朝演变至今的家族式发展脉络,真实地反映了一个家族从起步、发展、鼎盛到衰落的整个历史过程及其社会变迁,是研究中国社会的鲜活史料。龙道村的古民居一般依地势分为上下两层:一层为前进,前进前为走廊,后两旁用于饲养牲口、堆放柴火等;中间为天井,天井旁是上二层的石梯;二层为后进,用于生活起居,分别为主厅、两个侧房及厨房。一般前进走廊与主屋两个房间或厨房都与外相通相连,整个建筑格局围绕天井而建,因此,古建筑中采光、蓄水、排水得以完美地解决。这样的格局既有南粤土著民族的杆栏式建筑特点,也有中原汉民族的建筑特征,为变异杆栏式建筑,具有独到的科学性与适用性。龙道村古民居建筑形式基本相同,座与座之间或横向相连或纵向相连,封闭而密集。且家家户户均设有正门、侧门和后门,处处是闸门与门楼,从村前到村后,足不出户即可通达,有利于互相联系和照应,有很强的防御特点。这也是为了适应当时动乱的社会环境,同样具有科学性和适用性。同时,各家各户的石库门上或刻有对联,或刻有花草,或刻有八卦图。题材丰富,反映了当时社会环境下人们的思想与追求,具有较高的艺术价值。在实地考察中,可将龙道村的建筑风格分为历史建筑、传统风貌建筑及现代建筑三种。历史建筑指古建筑群外的明清、民国时期古建筑,特点为青砖青瓦、歇山顶或硬山顶和砖木结构,如书院、炮楼、部分古民居等建筑,整体质量保存较差。传统风貌建筑以土砖结构为主,少量采用现代的红砖为建筑材料,建筑年代较近,但整体风格与历史建筑风格相似。但随着经济的发展与城镇化的冲击,原村民的陆续迁出及保护意识相对落后,村域环境与建筑开始遭到不同程度的破坏,甚至正在渐渐消失。由于该村落特色有着不可修复性的特征,亟待进行拯救性保护措施

2.村落古建筑保护与利用所面临的问题

(1)整体风貌的破坏

村内古民居大多为明清建筑,建筑密度大,基本都是土木或砖木结构,整体风貌保存较好。但由于年久失修,保护资金匮乏,维护和修缮工作没能全面开展。目前受自然侵蚀和人为破坏,不少画栋雕梁都已自然腐化,部分建筑单体成了危房,村内有的文物,如古刻木制品、石磨等乱丢乱放甚至受到严重破坏。

(2)建筑群体的衰败

部分村民在新建和改建过程中使用了大量的混凝土等现代建筑材料,存在质量不一,布局缺乏规划,并有乱搭乱建的现象,对保持建筑原始风貌造成了不同程度的破坏,状况值得高度关注。同时,现状村庄居住环境还有待改善,特别是人畜混居的现象致使个村落的卫生条件十分不理想,从而影响古村的整体保护延续。

(3)人居环境条件差

交通条件、卫生条件、社会服务设施配套情况相对较差,村落的人居环境条件差,这也是部分居民极力想建设全新但是毫无特色且不协调的新居住建筑的原因之一。

3.村落古建筑的保护与建议

3.1整体保护措施

(1)自然环境

对周边现有山体、山林进行保护,保留现有山林地、河流和鱼塘水体,对鱼塘进行清淤处理并定期维护以保持水体洁净。

(2)传统格局

在保持原有的建筑基础上,以晚清建筑为中心,重点以贯穿全村的两大巷道为主要骨架,根据当地村民的回忆重建已消失的村落入口,并充分利用炮楼对村内的分区性作用,进行整体格局的修复与改造。

3.2建筑风貌

在总体保护方面,具有文物保护价值以外的历史建筑,要保护其外观,要在建筑屋顶形式、建筑立面、建筑色彩等方面延续历史风貌,对于其中不协调的建筑立面加以整治,对保存状况较差的围墙、门楼等进行修复,但其内部可进行新的改造,创造良好的生活环境。

3.3历史建筑

根据档案显示与实地调查核实,龙道村现有须重点保护的古民居50处,炮楼5处,门楼7处,书院1处,祖庙1处,其中包含了明清、民国时期古建筑、青砖青瓦、歇山顶或硬山顶,砖木结构的基本特征等,大多分布于龙道村古民居的东南侧和西北侧,部分夹杂在一些风貌协调建筑和现代建筑之中,数量不多。具体保护建议如下:

(1)对保存状况较好的历史建筑(部分古民居、龙门庙、门楼等),应按照《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保护条例》关于历史建筑的保护进行修缮,改善设施,修复过程中应多采集当地老者的记忆并进行历史还原性修复。

(2)具有文物保护价值以外的历史建筑,要保护其外观,其内部可进行新的改造,做到与周围环境自然地融合,创造适合当代居民的生活环境。

(3)对现有有文物价值的历史建筑的结构存在不安全因素的,应尽可能做还原修缮,做到安全与原真性共存。

(4)历史建筑的修缮工作,应做到先实地考察,做好当地村民的社会访谈,并根据得到的资料尽可能还原建筑的最初原貌。

3.4其他建筑

(1)相关单位须做好对龙道村的相应规划,对古村落中风貌不协调的建筑(现代建筑等)应进行改造或拆除整治。

(2)据档案与实地调查显示,龙道村现保留古樟树4处,古井2处,地坪1处,拱门1处。这些地方也要做相应的保护改造措施,并与当地居民建立相应的管养责任制度,使得整个村域的生态环境在村民的共同维护下得以越来越好。

4.结语

篇2

关键词:变压器;过电压;原因;保护措施

变压器运行时,如果电压超过它的最大允许工作电压,称为变压器的过电压。过电压往往对变压器的绝缘有很大的危害,甚至使绝缘击穿。过电压分为内部过电压和大气过电压两种。输电线路直接遭雷击或雷云放电时,电磁场的剧烈变化所引起的过电压称为大气过电压(外部过电压);当变压器或线路上的开关合闸或拉闸时,因系统中电磁能量振荡和积聚而产生的过电压称为内部过电压。变压器的这两种过电压都是作用时间短促的瞬变过程。

内部过电压一般为额定电压的3.0~4.5倍,而大气过电压数值很高,可达额定电压的8~12倍,并且绕组中电压分布极不均匀,端头部分线匝受到的电压很高。因此,必须采取必要的措施,防止过电压的发生并进行有效的保护。

过电压在变压器中破坏绝缘有两种情况,一是将绕组与铁心(或油箱)之间的绝缘高压绕组与低压绕组之间的绝缘(这些绝缘称为主绝缘)击穿;另一种是在同一绕组内将匝与匝之间或一段绕组与另一段绕之间的绝缘(这些绝缘称为纵绝缘)击穿。

由于过电压时间极短,电压从零上升到最大值再下降到零均在极短的时间内完成,因而具有高频振荡的特性,其频率可达100kHz以上。在正常运行时,电网的频率是50Hz,变压器的容抗很大,而感扩ωL很小,因此可以忽略电容的影响,认为电流完全从绕组内部流过。但对高频过电压波来说,变压器的容抗变成很小,而感抗变成很大,此时电流主要由电容流过,所以必须考虑电容的影响。

CFe—绕组每单位长度上的对地电容;C''''—高低压绕组之间每单位长度上的电容;Ct—绕组每单位长度上的匝间电容;L''''—过电压时绕组每单位长度上的漏电感;R''''—绕组每单位长度上的电阻。

下面简单说明两种不同类型过电压产生的原因:

1内部过电压

我市电网中,绝大多数是降压变压器,下面就以降压变压器空载拉闸为例说明内部电压产生的原因。

根据变压器参数的折算法可知,把二次侧(低压侧)电容折算到一次侧(高压侧)时,电容折算值为实际值的(1/K2)倍,所以二次侧电容的影响可以略去不计。这就是说,空载时可以忽略二次侧的影响。就一次绕组来说,由于每单位长度上的对地电容CFe是并联的,故对地总电容为:CFe=ΣCFe

由于一次侧单位长度上的匝间电容Ct是串联的,故它的匝间总电容为:Ct=1/(Σ1/Ct)

在电力变压器中,通常CFe>>Ct,所以定性分析时,匝间电容的影响也可略去不计。当再忽略绕组电阻R1时,可得空载拉闸过电压时的简化等效电路:

其中L1是一次绕组的全自感。

把空载变压器从电网上拉闸时,如果空载电流的瞬时值不等于零而是某一数值Ia,这时相应的外施电压瞬时值为Ua。于是在拉闸瞬间,电感L1中储藏的磁场能量为1/2L1i2a,电容CFe上储藏的电场能量为1/2CFeU2a。由于这时变压器的电路是由电感L1和电容CFe并联的电路,故在拉闸瞬间,回路内将发生电磁振荡过程。在振荡过程中,当某一瞬间电流等于零时,此时磁场能量全部转化为电场能量,由电容吸收,电容上的电压便升高到最大值Ucmax。当不考虑能量损失时,根据能量守恒原理有

CFeU2cmax=L1i2a+CFeU2a

故得,Ucmax=■

上式表明,当拉闸电流和电容上的电压一定时,绕组的电感愈大,对地电容愈小,则拉闸时过电压愈高。电力系统中,拉闸过电压通常不超过额定电压的3.0~4.5倍。

2大气过电压

大气过电压是输电线路直接遭受雷击或雷云放电时,电磁场的剧烈变化所引起的。当输电线路直接遭受雷击时,雷云所带的大量电荷(设为正电荷)通过放电渠道落到输电线上,大量的自由电荷向输电线路的两端传播,就在输电线上引起冲击过电压波,称为雷电波。雷电波向输电线两端传播的速度接近于光速,持续的时间只有几十微秒,电压由零上升到最大值的时间只有几微秒。雷电波的典型波形如图3。

曲线由零上升到最大值这一段称为波头,下降部分称为波尾。如果把波头所占时间看成是周期波的四分之一周期,则雷电波可看成是频率极高的周期性波。这样,当过电压波到达变压器出线端时,相当于给变压器加上了一个频率极高的高电压。这一瞬变过程很快,一开始,由于高频下,ωL很大的,1/ωC很小,电流只从高压绕组的匝电容和对地电容中流过。由于低压绕组靠近铁心,它的对地电容很大,(即容抗很小),可近似地认为低压绕组接地。可雷电波袭击时,沿绕组高度上的电压分布取决于匝间电容Ct和对电容CFe的比例。在一般情况下,由于两种电容都存在,过电压时,一部分电流由对地电容分流,故每个匝间电容流的电流不相等,上面的匝间电容流过的电流最大愈往下面则愈小,随着电压沿绕组高度的分布变为不均匀,见图4:(图中UAX是过电压波加在变压器两端的电压)。

从图4中可见,起始电压分布很不均匀,靠近输电线A端的头几匝间出现很大的电压梯度,因此,在头几个线匝里,匝间绝缘和线饼之间的绝缘都受到很大的威胁,这时最高匝间电压可能高达额定电压的50~200倍。

3过电压保护

为了防止变压器绕组绝缘在过电压时被击穿,必须采取适当的过电压保护措施,目前主要采用下列措施:

(1)避雷器保护。在变压器的出线端装设避雷器,当雷电波从输电线侵入时,避雷器的保护间隙被击穿,过电压波对地放电,这样雷电波就不会侵入变压器,从而保护了变压器。

(2)加强绝缘。除了加强变压器高压绕组对地绝缘外,针对雷电波作用的特性,还要加强首端及末端部分线匝的绝缘,以承受由于起始电压分布不均匀而出现的较高的匝间电压。这种方法效果有限,而且加厚绝缘使散热困难,同时减少了匝间电容,增大了匝间电压梯度。目前只在35kV及以下的变压器中采用。

(3)增大匝间电容。匝间电容相对于对地电容愈大时,则电压的起始分布愈均匀,电压梯度越小,因此增加匝间电容是有效的过电压保护措施。过去常采用加装静电板或静电屏的方法,现在在110kV以上的高压变压器上,广泛采用纠结式线圈。纠结式线圈制造工艺简单,不增加材料,与连续式线圈相比能显著增大匝间电容,所以现在高压大型电力变压器的高压绕组大多数采用了这种绕线法。

篇3

水资源保护措施的制定是在对取、退水影响分析的基础上,说明取、退水对水文情势、区域水资源状况、其他用水户、生态、水域纳污能力的影响程度,按照水资源开发、利用和保护要求,以预防、控制和影响减量化为原则,确定建设项目业主应采取的工程和非工程预防与补救措施,消除或缓解项目取水和退水所产生的不利影响。同时,论证报告提出的水资源保护措施内容应有针对性,应做到技术合理、经济可行和便于实施。水资源保护措施一般从工程措施和非工程措施两个方面来制定。

1.1工程措施(1)节水工程在对项目设计排污总量和用水合理性论证基础上,分析项目各主要生产环节可采取的节水减污潜力和相应的工程措施,论证节水工程实施后,减少的污染物产生量。(2)污水资源化工程在实施有效的污染源治理基础上,论证建设项目污染物在入河前实施进一步生态处理的可行性,最大限度地减少污染物入河量。农业灌溉项目要根据灌区取用水的实际情况,提出控制农业污染的综合性措施。根据水资源优化配置原则和分质供水的要求,论证项目污废水资源化的途径并对其可行性和保障程度进行分析。(3)防范地表固废淋溶和渗滤影响地下水的措施根据区域降水、地表产流特点和地下水保护要求,提出建设项目涉水固废无害化处理及淋溶与渗滤液安全处置的工程措施。例如垃圾焚烧发电项目中,为防止焚烧过程中产生的“二次污染”,垃圾渗沥液必须经过处理达标后才能排放。(4)项目取水和退水计量装置的建设根据水资源管理的要求,明确项目取水和退水设施应建设的水量与水质监测装置要求,并提出监督管理措施建议。(5)水功能恢复和水生态修复工程建设针对建设项目取水和退水对原有水域水功能和水生态的影响,提出通过工程设施建设,恢复项目影响水域水能利用、水产养殖、水源保护、纳污能力优化恢复和水生态修复的措施方案。

1.2非工程措施(1)确定项目取水和退水设施布局和运行的优化与调整提出建设项目取水和退水等设施布局、建设和运行的优化调整方案,有效减缓取水和退水对论证范围环境地质、生态及其他特定第三者产生的不利影响。(2)建设项目事故或非正常工况入河排污的监控预案根据项目特点和入河排污影响水域的水功能保护要求,有针对性地提出建立退水事故应急处理和控制的防范预案建议,预防和控制建设项目事故与非正常工况退水对受纳水域水资源产生风险影响。(3)提出强化取水和退水方案的监督管理要求制定项目业主应遵循的取水和退水管理计划,提出水行政主管部门对项目取水和退水设施的监督管理计划建议。(4)提出落实建设项目减控影响的管理方案针对取水项目的影响情况,根据建设项目取水和退水影响的可承受程度,提出落实建设项目减控影响而应采取的取水和退水管理方案。针对引水和水量调度工程建设运用影响情况,制定工程调度运行的优化方案。(5)制定建设项目地表取水和退水影响的水质监测计划根据功能区和入河排污口监督管理的有关规定,提出有重大风险影响建设项目的取水和退水监测计划。

2水资源保护措施的落实

2.1案例概况寿县某垃圾焚烧发电项目建设1×600t/d焚烧炉+1×12MW汽轮发电机组,取用瓦埠湖地表水,取水口位于寿县窖口镇真武村瓦埠湖西岸,年取水总量33万m3。所涉及的水功能区为瓦埠湖引江济淮调水水源保护区。工程采用零排放设计,电厂运行中产生的工业废水均回收处理达标后重复利用,无污废水外排。垃圾渗滤液采用“沉砂池+调节池+混凝沉淀+ABR厌氧反应器+一级反硝化硝化+二级硝化反硝化+膜生物反应器(MBR)+超滤+二级纳滤”的工艺处理流程,处理达标后回用于生产。

2.2工程措施(1)加强施工期废水处理施工废水主要来源于砂石料加工废水、混凝土拌和系统冲洗废水,以及修配系统含油废水,污染物主要为SS和pH,可能伴有少量的石油类;生活污水来源于施工期施工人员生活用水,主要污染物为BOD5、COD、氨氮、总磷等。施工期间应尽量减少物料流失、散落和溢流现象;施工现场应建造沉淀池、隔油池、化粪池等污水处理设施,其中施工废水应经沉淀后回用,不得外排,施工生活废水经隔油池、化粪池收集处理后用作周边农田施肥,未经处理不得直接排放。(2)加强水资源监控加强取水口的水量和生产污、废水口的水量和水质监控,布置合理的监控点,确定严格实用的监控内容和监控规程,及时掌握监测区域内地表水、工业废水、地下水的水量和水质变化动态,实施有效地项目废水控制。杜绝废污水在厂区内部管网中跑、冒、滴、漏现象。(3)完善垃圾池安全处置的工程在项目建设过程中,根据区域地表产流、地质构成和地下水保护的要求,对卸料大厅和垃圾池进行防渗处理,建设项目涉水固废无害化处理及淋溶与渗滤液安全处置的工程,以减轻池内污水下渗引起的地下水污染。垃圾池等设施要严格按照相关建筑防渗设计规范及《工业建筑防腐蚀设计规范》采用标号的防水混凝土,并按照水压计算、设计足够厚度的钢筋混凝土结构。垃圾池池体内壁做防渗及防腐处理,如采用土工布膜衬垫、塑料树脂夹层等。池壁及池底用水泥及防漏水泥挂面无渗水,浇注时加螺纹钢材织网,混凝土平均厚度不低于600mm,混凝土浇注严格按照相关防渗规定防止出现混凝土裂缝,施工过程中严格按照施工规范,保证施工质量,池体竣工后,做好试水试验。

2.3非工程措施(1)建立健全建设项目水务管理体制本项目应向有关部门申请取水许可,严格按照核定取水量取水,按计划用水,加强取、退水水量、水质管理,同时应按照取水许可管理要求,建立齐全的有关资料档案,并接受水行政主管部门的取水许可监督和管理,按期年审。项目用水过程要纳入当地政府水行政主管部门和环保部门的管理范围,随时接受有关管理和监察、监测部门的检查考核,并建立旬报、月报制度。(2)建立健全的水资源监测部门项目建成运行后,电厂内应当设置专职水资源保护管理机构,负责对厂区的水资源及用水节水进行监督管理,核定各工序水量,对各部门水资源保护工作进行考核。建立相应的水资源保护体制,并纳入各部门年度考核目标体系,由专职水资源保护管理机构制定考核办法并建立健全奖励处罚措施,从制度上保证全厂的水资源保护工作。(3)监督落实节水减污方案根据本期工程的实际情况,按照生产工艺对用水量及水质的要求,结合水源条件,从节约用水,保护环境,确保电厂长期、经济、安全运行的目标出发,工程设计应落实节水减污方案,运行技术先进的节水减污设备,接受水行政主管部门的设计评审和竣工验收,主要用水工艺、环节应安装用水计量装置,按照批准的用水计划用水,定期进行水平衡测试。同时强化内部管理,积极开展清洁生产,不断研究新的节水减污清洁生产技术,最大限度减少用水量。(4)制定必要的水质监控计划为确保本项目在瓦埠湖取水湖区的水质稳定,要加强取水口附近水质监测,监督区域内有毒有害物质的排放,一经发现超标现象,要及时上报当地水行政主管部门进行处理,并立即停止从瓦埠湖取水。同时,加强厂区附近水质监测工作,防止由于项目非正常运行可能排放的废水对区域水环境的影响。(5)制定突发事故的应急预案,落实“零排放”设计在加强设备的维护与管理、提高各类设施的完好率的基础上,对设备的检修和维护要制定周密的计划,要充分利用污水处理设施和污水回用调节池以及消防水池的容量,研究制定在出现污废水外排的情况下的预防措施和上述蓄水设施的调度运用,尤其要制定突发事故的应急预案,确保电厂无污废水外排,保护好水资源。

3结语

篇4

一、中国的淡水资源的现状

1、我国淡水资源总量较多,但按人口、耕地平均占有水平很低与世界上许多国家相比,我国淡水资源问题比较严重,尽管我国河川径流总量居世界第六位,仅低于巴西、苏联、加拿大、美国和印度尼西亚,但是由于我国国土辽阔,人口众多,按人口、耕地平均,人均和亩均占有量均低于世界平均水平。人均占有量为世界人均占有量的1/4左右,亩均占有量仅为世界亩均占有量的3/4。据对149个国家和地区的最新统计,中国人均占有量已经退居世界110位。因此,正确处理好水及人和人及于水两方面的关系比世界上任何一个国家都艰巨复杂。

2、我国淡水资源在地区上分布不均,水土组合不平衡。我国的水量和径流深的分布总趋势是由东南沿海向西北内陆递减,并且与人口数耕地的分布不相适应。81%集中分布在长江及其以南地区,而耕地面积仅占全国的36%;淮河及其以北地区耕地面积占全国64%。

3、我国降水及河川的年内分配集中,年际变化大,连丰连枯年份比较突出。我国主要河流都出现过几年来水较丰和几年来水较枯现象。例如黄河在过去几十年中曾出现过连续9年(1943—1951)的丰水期;在近几十年内也曾出现过连续28年(1972—1999)的少水期,其中断流21年,而且在1991到1997年间是年年断流,总断流时间是717天,平均每年断流102.4天。降水量和径流量在时程上的这种剧烈变化,给淡水资源的利用带来困难。要充分利用淡水资源势必修建各种类型的水利。

4、是淡水资源污染波及全国。如果从淡水资源人均占有量上说,中国缺水主要是指北方区域的话,那么,淡水资源的污染却是一个具有全国性的问题。而且,越是丰水区和大城市,越是人口密集地区,往往污染越是严重。结果丰水区出现水质性缺水的现象。这是中国淡水资源更为严重的问题。最近,中国水利部门对全国约700条大中河流近10万公里的河段进行水质检测,结果是近1/2的河段受到污染,1/10的河段被严重污染,不少河水已失去使用价值。另据调查,目前全国有90%以上的城市水域,受到不同程度的污染;在部分流域和地区,水污染已从江河支流向干流延伸、从地表向地下渗透、从陆域向海域发展、从城市向农村蔓延、从东部向西部扩展。近年来中国废水、污水排放量以每年18亿吨的速度增加,全国工业废水和生活污水每天的排放量近1.64亿吨,其中约80%未经处理直接排入水域。

5、用水效率低和过度开发并存。首先是用水效率低,而且,越是缺水的地方,效率就越低。比如,严重缺水的黄河流域,农业灌溉大量采用的还是大漫灌方式。宁夏、内蒙灌区,每亩农地平均用水量都在1000立方米以上,比节水灌区高几倍到十几倍;农业用水利用率普遍偏低,目前,生产单位粮食的用水量是发达国家的2倍~2.5倍。农业用水如此,工业用水也是如此。目前中国工业用水重复利用率远低于先进国家75%的水平,单位GDP用水量是先进国家的十几倍到几十倍,一些重要产品单位耗水量也比国外先进水平高几倍,甚至几十倍。

6、对淡水资源过度开采的情况日趋严重。比如海河流域,海河流域是中国人口最密集的地区之一,包括北京、天津、河北大部分地区和山东、山西、内蒙、河南部分地区,区域内有26个大中城市。这个地区也是中国最为缺水的地区,人均只有293立方米。这些年来,这里的社会经济的状况发生了很大变化。同20世纪50年代比,人口增加一倍,灌溉面积增加6倍,GDP增加30多倍,使得总用水量增加了4倍,大大超过淡水资源的承载力。结果,地表水、地下水长期过度开采,开采率达到98%,远远超出40%的警戒线。据水利部提供的数据显示,全国地下水超采区已从20世纪80年代的56个,扩展到目前的164个,超采面积也由8.7万平方公里扩展到18万平方公里;年均地下水超采量超过100亿立方米,有6万多平方公里的地面出现不同程度的沉降。一方面,中国的淡水资源就不够丰富;另一方面,用水的浪费,水质的严重污染,使得可用淡水更加紧张。从上个世纪80年代以来,中国的缺水现象由局部逐渐蔓延至全国,对农业和国民经济带来了严重影响。据统计,在正常年景下,中国缺水总量估计已达400亿立方米,“十五”期间,农田受旱面积年均达到3.85亿亩,平均每年因旱减产粮食350亿公斤。全国农村有3.2亿人饮水不安全。有400余座城市供水不足,较为严重缺水的有110座,缺水和水的污染,对环境和人的身心健康都产生严重的影响。

二、淡水资源开发利用和保护措施

面对淡水资源的严峻挑战,中国的决策层和普通百姓都开始行动起来。在“十一五”规划中我们可以看到,中国政府已经清醒地认识到中国淡水资源对社会经济发展的制约和挑战,告诫人们要增强忧患意识,并提出了树立科学发展观、改变经济增长方式等非常重要的、有针对性的指导方针。值得注意的是,“十一五”规划,第一次提出了有关淡水资源必须完成的具体管理指标,比如,单位工业增加值用水量降低30%,农业灌溉用水有效利用系数提高到0.5,主要污染物排放量减少10%。

(一)是加快南水北调工程进度。

中国闹水荒,主要是指北方。特别是近20年来的自然变化和人类活动的影响,淡水资源南多北少的趋势更加严重。这种由自然、地理、气象等因素所形成的淡水资源分布情况,单用软科学的办法是很难解决问题的。必须用硬办法。正在进行中的南水北调工程,就是硬办法之一。“十一五”规划明确提出,要加快南水北调工程。

(二)是进一步全面推进节水型社会建设。

建设节水型社会,是“十五”计划就提出的一项战略措施。并且取得了明显成效。它是解决中国干旱缺水问题最根本、最有效的战略举措,也是促进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的重要手段和基本途径。进入“十一五”以后,同过去相比的一个显著特点,就是在深化节水型社会的建设中,特别强调了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和改变经济增长方式,不再是GDP决定一切,而是把包括节水指标、治污指标在内的综合性指标,作为考核干部政绩的依据。

(三)是加快淡水资源管理体制改革和机制创新。

1、完善流域管理与行政区域管理相结合的淡水资源管理体制。重点是合理划分流域与区域管理的事权。加强流域取用水总量控制、水功能区监督和水量调度管理职能,探索建立流域科学决策民主管理机制。同时,加快淡水资源统一管理进程,对有关资源管理的职能进行归并,强化各区域淡水资源监督管理的能力。鼓励用水户参与用水管理,通过多种形式使用水户参与到水量分配、水价制定等水管理事务中来,促进政府调控、市场引导、公众参与的节水型社会管理体制的形成。

2、推进水务体制改革。重点是,建立健全政企分开、政事分开、责权明晰、运转协调的水务管理体制。在国家政策指导下,积极推进水务产业化与市场化进程,逐步建立政府主导、社会筹资、市场运作、企业开发的水务良性运行机制。建立多元化、多渠道、多层次的水务投融资机制。加强政府对水务市场的监管,构建有利于水务行业市场化、产业化发展的宏观政策环境和配套改革措施。整合水务产业,培育跨区域的大型水务集团,推进水务行业产权制度改革。

3、创新淡水资源管理的内在机制。其中包括,充分发挥市场在淡水资源管理中的作用,通过经济手段的运用,促进全社会建立节水防污的内在激励机制。积极推进水价改革,建立科学合理、促进淡水资源高效利用的水价形成机制。开征中央电厂和农业用水淡水资源费,研究制定促进节水的淡水资源费收取机制。合理提高水利工程供水水价和城市供水水价。全面开征污水处理费,并调整费用水平。实行用水超计划、超定额累进加价制度,适当拉开高耗水行业和其他行业用水差价。制定水权交易市场规则,规范水权转让价格,推进水权有偿转让,实现超用加价、节约有奖、转让有偿。据了解,到2010年,中国将初步建立起我国节水型社会的法律、行政、经济技术政策、宣传教育体系,万元GDP用水量降低20%;全国农业灌溉水有效利用系数从0.45提高到0.5,全国农业灌溉用水基本实现零增长;单位工业增加值用水量降低30%;服务业用水效率接近同期国际先进水平。我们坚信,这些目标一定能够达到。

篇5

关键词:古树;移植;保护;措施;生态;环境

1古树移植的现状

1.1生态系统受到破坏

随着我国园林绿化建设进程的不断推进,园林绿化的建设者投入了大量的资金,不远万里地将深山老林的古树不断地向城市移植。其中移植的古树大部分来源于森林,移植的过程必然会严重地影响以及破坏森林的生态环境。

1.2移植技术相对落后

由于我国的移植技术相对落后,因此不规范的移植操作经常造成古树的成活率低下。古树的移植不仅费时费力,而且移植的成本偏高。一旦移植技术不规范,导致移植失败,就无法保证古树移植的成活率。

1.3缺乏古树保护管理措施

古树经过移植后的再生能力较弱,并且可塑性不强,一旦得不到合理的保护措施,古树就会逐渐失去改善生态环境的功能,无法帮助城市实现绿色环保的作用,还会成为城市的绿色弱势群体。

2古树移植的技术

首先应该调查古树的立地条件,尽量确保移入区域光照条件、土壤、水分以及气候与古树原来的生存环境相似。一旦区域的环境差异较大,古树就会因为无法适应新环境而死亡。其次,还需要对古树进行修枝,减少树体本身水分的蒸腾,确保古树移植后树体水分的平衡。进行修枝的部分尽量平滑一些,有助于树体后期的愈合。由于截口较大的地方,水分蒸发较快,可以利用塑料薄膜、稻草等包扎工具进行伤口的处理,避免水分蒸发过快。挖掘古树的过程中,部分古树需要带母土的土球,通常土球的大小是树干胸径的6~8倍,将挖好的土球用草绳固定好。对于寒冷地区,可以利用浇树冻土的方法进行土球的固定,避免土球固定不当,影响古树移植的成活率。古树移植之前需要将定植穴挖好,由于树根很容易失水,因此需要随移随栽,不宜将树体搁置太长时间。定植的过程需要在最底部施一层有机肥,再铺一层熟土,扶直树体后,确保左右对称,将古树置于中央进行填土,并进行分层踏实。

3古树移植的保护措施

3.1运用法律手段

根据国家的森林法、刑法以及城市绿化条例等法律法规,其中明确指出禁止损坏、挖掘或移植古树,一旦造成不良后果,需要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需要进行移植保护的古树,应该严格按照相关的部门审批进行实施。由于南方部分地区出现了大量移植古树的情况,主管林业的部门出台了一系列的政策,全面整顿古树的挖掘、移植以及运输管理等。

3.2强化技术手段

古树存在生长的客观规律,需要经过生长、发育、衰老以及死亡。在此过程中,古树还可能受到自然灾害的影响,水灾、旱灾、雷击等自然灾害都会影响古树的生长,当生长环境受到破坏,古树遭受虫害的机会就会加大。人为的损坏,同样会加速古树的灭亡,由于部分地区环境保护实施得较差,通常将生活垃圾堆放在古树下,造成树体的污染及损坏。为了打造古树良好的生长环境,需要强化对古树养护的技术措施。例如,设置支架进行树体的支撑,确保古树的长势正常;设置避雷针,避免高大的古树遭受雷劈和电击;补好树洞,有利于减缓树体的衰老;防治病虫害,改善古树周围的自然环境,并定期进行检查;清理古树周围的杂物,增强土壤的通透性,对于古树的伤口,进行保护剂的涂抹。

3.3强化管理手段

建立完善的管理体系,能够有效提高古树保护的效率。首先,实施好古树的挂牌登记制度,通常挂牌的古树,没人敢进行采挖和移植。因此需要统计还没挂牌的古树,确保古树得到有效的保护,并且针对挂牌损坏的古树进行补挂。其次,需要进行古树的存档工作,详细地进行古树树种、树龄、生长条件、养护措施等方面的记录。将古树保护落实到单位以及个人,并签订保护协议,确保生态环境保护的资金能够落实到实处。

篇6

关键词:塞罕坝;森林资源;保护措施;浅析

收稿日期:20130527

作者简介:邵立新(1974—),女,河北围场人,高级工程师,主要从事森林资源管理或林业生产技术管理工作。中图分类号:S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9944(2013)07002402

1 引言

塞罕坝机械林场是河北省最大的人工林林场,2007年在原林场和塞罕坝国家级森林公园的基础上建立了自然保护区,肩负着建设和保护森林生态系统,保护和恢复湿地生态系统,治理和改善荒漠生态系统以及维护生物多样性的重要职能。塞罕坝地处高原地带的森林-草原-荒漠沙地交错带上,生态系统极其脆弱,加大对森林系统的保护力度已成当务之急。

2 森林资源现状

根据监测结果,塞罕坝机械林场林地总面积93354hm2,占土地总面积的100%。其中,有林地面积占林地总量的72.39%;全场林木总蓄积量达1012万m3,公益林地42320hm2,占林地总面积的45.33%,商品林地32346.67hm2,占林地总面积的34.65%,公益林地与商品林地之比接近3∶2。林区内有维管植物81科、303属618种;大型真菌22科51属79种;陆生野生动物152种、亚种。

3 森林资源保护面临的问题

3.1 生产经营影响

塞罕坝机械林场主要以林业为主,商品林经营是森林经营的中心工作。同时单层人工纯林集中连片,但树种过于单一,导致林分稳定性和综合抗逆能力下降,近几年森林病虫害虫总量逐年增加,且有大面积发生的趋势,不利于综合开发利用和全面合理地培育后备资源。

3.2 人口增长影响

随着人口的不断增加,引起了对土地、能源等资源的需求量不断增加。经济的发展对林木资源的利用也较普遍,对各种植被的开发利用成为一种不可或缺的选择,导致资源被不合理开发,自然环境承载压力增大,有生态环境恶化的趋势。

3.3 旅游活动影响

近年来由于旅游经济的发展,该地区生物资源和景观资源消耗加大,影响塞罕坝生态系统稳定。特别是旅游活动的开展,旅游设施的修建以及林区内居民大量的排放生活垃圾,致使环境污染,对林区内资源造成不同程度的影响。

3.4 周边环境影响

周边地区防风固沙措施跟不上,有些地方产生了沙丘活化和土地沙化现象,不仅造成了风沙对新垦荒地的侵蚀,也加剧了对自然保护区的危害。畜牧业的发展,致使草场严重超载,加剧了草场退化甚至沙化。林场西部三道河口一带地处荒漠沙地边缘,水资源匮乏,植被相对稀少,生态系统脆弱,与之相邻地区植被退化,土地沙化,荒漠化趋势加剧,沙进人退的局面尚未扭转。

3.5 资源保护与开发利用矛盾尖锐

因为丰富的资源和优美的环境,使得塞罕坝已不可避免地成为开发和招商引资的重点,资源保护与开发利用的矛盾日益尖锐。目前在林区内开发旅游项目,或建立风电站、道路、别墅等设施,对该地区的自然资源和环境产生了影响。

4 森林资源保护措施

4.1 加强自然保护区建设

随着人们对生存环境质量的重视和对自然与生态的渴求,自然保护区建设正日益受到社会公众的普遍关注。保护区是一种特殊的土地利用类型,以保护物种、生态系统或自然遗产为主要目的。建立自然保护区的目的,并不是单纯的消极保护,而是为了在实现有效保护的前提下,合理开发利用自然资源,以发挥自然保护区的资源优势和科技优势。按照生态学原理,合理利用资源,加强保护区建设,以促进自然保护区与林场的协调发展。

4.2 林业经营管理

4.2.1 分类经营管理

实现林业可持续发展与林业分类经营有密切的联系。保护森林资源,就要在保证生态平衡的基础上,尽量发挥森林的各种功能,在塞罕坝优质人工林的基础上,采取分类经营,将林业潜在的最佳效益通过合理的经营管理手段充分发挥出来,实现高效经营,使有限的资源得到充分利用。这既有利于林业的可持续发展,同时对协调社会经济的发展,正确处理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经济发展与资源利用等都是十分必要的。

4.2.2 林地林权管理

切实强化林地保护管理,严格执行征占用林地审批制度,发现非法征占用林地行为应及时查处。对林权证发放情况进行清理登记,明确和稳定森林资源权属关系,积极协助调处林权纠纷,保护林区生产生活秩序稳定。加强森林利用管理和森林经营管理,采取有效措施,最大限度地减少林地流失,收复和恢复损毁林地。

4.2.3 限额采伐管理

完善森林限额采伐制度并采取相应的措施,切实把森林资源管好。创新森林资源管理体制,遏制森林资源超限额采伐,加强森林资源抚育经营,防止国有森林资源流失。严格执行林木凭证采伐制度、木材凭证运输制度和木材经营加工许可证制度。加大林政执法制度,严厉打击乱砍滥伐林木、乱垦滥占林地、乱捕滥猎野生动物的违法犯罪行为。

4.2.4 荒漠化管理

坚持植被重建与封禁保护相结合,大力推进工程治理、增加林草植被,切实加强封禁保护,强化禁牧、禁垦措施,促进荒漠生态系统修复与优化。坚持生态保护与经济发展相结合,既要加强荒漠化防治,又要发展特色沙产业,聚集全社会的力量参与荒漠化防治。

4.3 开展生态旅游

开展生态旅游可有效地维护自然环境和自然资源。生态旅游的核心概念是保护,在保护的同时强调发展。通过有效的管理、规划和监测,使旅游、林区和当地社区共同发展。

(1)生态旅游必须以承受能力为前提,避免生态功能的破坏。并按照淡旺季节、节假日、不同景点、不同线路而有区别地科学区划分流和疏导游人,避免超负荷接待游客。

(2)生态旅游业必须持积极而谨慎的态度,进行适度开发。开发中所有的建筑、道路等基础设施,必须与自然景观相协调,在施工中尽可能减少对自然环境的不良影响,以不污染、不破坏环境为前提。

4.4 森林病虫害防治

防治森林病虫害是保护森林资源,促进生态环境建设的重要措施。森林病虫害的发生,直接制约着森林资源的发展,森林病虫害防治在加快造林绿化步伐,改善生态环境,提高森林资源质量,促进产业发展中,担负着支撑保障任务。

在做好预测预报的同时,加快构建起一个覆盖整个林场、健全的预测预报网络体系,及时掌握林区森林资源发生病虫害的具体情况和发展动态,实施短期的区域性预报。坚持对森林资源病虫害开展一般的调查以及系统的观测,持续积累相关的基础资料,建立起实用的数据库,运用监测信息处理系统以及高新的技术开展预报预警工作。使用生物防治方法,实现可持续控制森林病虫害,尽量避免环境污染,保护生物多样性。

4.5 森林防火

加强林业执法和森林防火,减少资源损失。提高对森林防火工作的重要性、必要性和紧迫性的认识。

(1)明确责任,落实森林防火行政领导负责制。制订森林防火预案,层层签订责任状,明确目标,分解任务,细化责任,真正做到一级抓一级、一级对一级负责,把森林防火的责任落到实处。

(2)建立健全制度,加大宣传力度,提高全民森林防火意识和法制观念,提高全民保护森林资源、参与森林防火事业的自觉性。

(3)加大火源管理,严格禁止一切野外吸烟弄火行为,做到“扑早、扑小、扑了”,不留隐患。在重点林区设卡,加强巡护,禁止一切在林区内违规用火行为。

(4)全面加强森林防火基础设施建设,采取经营措施提高森林防火性能,清理林区采伐余物、林内濒死木、枯立木和病腐木,减轻林区可燃性,增强抗火性,同时可促进林木生长。

4.6 森林资源管理队伍建设

严格以森林保护为基础建立森林资源管护队伍,提高队伍的整体素质,树立良好的生态保护风尚。提高队伍的执法水平,加强对人员的管理及教育。严格队伍管理,提高森林资源管护队伍的办事效率和办事质量,杜绝在处理事件的过程中的执法不公、执法不严等现象。

5 结语

任何森林资源都具有一定的生态公益功能,坚持资源开发与保护并重,配合可持续发展战略,做好森林生态资源的管理和保护,才能充分发挥森林的生态公益功能。因此,应当加强研究森林资源的保护措施,并将措施贯彻落实,最大限度保护森林资源。森林资源保护措施的实施,对保护我国生态环境、提高生活质量,实现可持续发展意义重大。

参考文献:

[1] 万维英.浅谈森林的重要性及保护措施[J].科技致富向导,2011(15).

[2] 丁存发.优质高效、分类经营是林业现代化的必由之路[J].河北林果研究,2001(3).

篇7

我方本着“预防为主、环保优先”的原则组织施工,把环境保护提高到与安全、质量同等的地位,加强参建人员的环保意识教育。

1.环保组织机构及体系

项目部成立以项目经理为组长的环境保护领导小组,副经理副组长及总工为副组长,安质部部长及各作业队队长为组员,安质部为日常环保的管理部门,负责制定环境保护措施及检查标准,检查、监督施工队各项环保工作的落实,项目部各职能部门积极配合环保工作的实施。

2.环境保护措施

施工过程中环境保护十分重要。为了不影响场区的环境,故采取

如下措施:

1.

施工现场设置垃圾堆放点,做到日集日清,集中堆放,专人管理,并及时运出场外。

2.

生产及混凝土输送中的污水、冲洗水及其它施工用水要排入临时沉淀池沉淀处理后,再排入市政下水道,以免堵塞城市管道。

3.

防止施工噪声污染,尽量减少施工噪声,风动转机要装消声器,压缩机要性能良好并要尽可能低音运转,并尽可能安装在远离临近房屋的地方,控制作业时间,减少夜间施工,减少噪音污染。

4.

为防止施工尘灰污染,在夏季施工临时道路地面洒水防尘。

5.

现场材料多,垃圾多,场地小,人流车辆频繁,材料要及时卸货,按规定堆放整齐,施工车辆运送中如有散落,派专人打扫。落实施工现场“门前三包”。凡能夜间运输的材料,应尽量在夜间运输,天亮前打扫干净。

6.

建立环境保护自我保证体系。

7.

对职工进行环保知识教育,加强环保意识,积极主动地参与环保工作,自觉地遵守环保的各项规章制度。

8.

建立环保工作机构,设立专职环保师负责制定环保工作计划和措施并监督执行,自觉接受环保部门、地方政府对工地环保工作的监督、检查。

9.

运输砂石料及土方的车辆通过即有公路时,要尽量进行覆盖,保持清洁上路,不得抛洒,并有专人负责保持清洁。

10.

要减少施工噪音和粉尘对临近群众的影响,对砼输送泵等大型机械采取简易的防噪措施。机动车在工地上限速行驶等措施,避免产生灰尘,并经常洒水减少灰尘的污染。现场易生粉尘的细料存放及运输要加以遮盖。

11.

现场设备污水处理管理系统,生活区垃圾集中统一处理,禁止在工地焚烧残留的废物。

12.

砼浇筑尽量不安排在节假日、夜晚等居民休息时间。

严格控制电锯、电刨使用时间,电锯、电刨必须在搭设的木棚内使用。

篇8

一、接地装置

1自然接地装置:充分利用混凝土结构中的钢筋构架、以及上下金属管道等自然接地体,是减小接地电阻的有效措施,而且还可以起引流、分流、均压作用,并使专门敷设的接地带的连接作用得到加强。当基础采用硅酸盐水泥和周围土壤的含水量不低于4%,基础外表面无防水层时,应优先利用基础内的钢筋作为接地装置。但如果基础被塑料、橡胶、油毡等防水材料包裹或涂有沥青质的防水层时,不宜利用在基础内钢筋作为接地装置。当有防水油毡、防水橡胶或防水沥青的情况下,宜在建筑物外面四周敷设闭合状的水平接地体。该接地体可埋设在建筑物散水坡及灰土基础1m以外的基础槽边。对于设有种电子信息系统的建筑物,同时又利用基础底内钢筋构成自然接地体时,无需另设人工闭合环形接地装置。

2人工接地装置:对于自然接地体不能满足接地电阻要求时,可另加人工接地装置。人工接地装置可由多根水平或垂直接地体组成,埋于土壤中的人工垂直接地体宜采用角钢、钢管或圆钢,埋于土壤中的人工水平接地体宜采用扁钢或圆钢。圆钢直径不应小于10mm:扁钢截面不应小于100mm2,其厚度不应小4mm,钢管壁厚不应小于3.5mm。在在腐蚀性较强的土壤中,应采取热镀锌等防腐措施或加大截面。人工垂直接地体的长度宜为2.5m,为了减小相邻接地体的屏蔽作用,接地体的间距一般为5m,相应的利用系数约为0.75~0.85。当接地装置的敷设地方受到限制的,上述距离可以根据实际情况适当减小,但一般不小于垂直接体的长度。接地体深埋地下接触良导电性土壤,泄放电流效果好,接地体埋得愈深,土壤湿度和温度的变化愈小,接地电阻愈稳定。根据计算,在均匀土壤电阻率的情况下埋得太深对降低接地电阻值不显著。实际上,接地装置埋设深度一般不小于0.5m~0.8m,这一深度既能避免接地装置遭受机械损坏,同时也减小气候对接地电阻值的影响。

二、接地分类

1防雷接地:避雷针、避雷线、避雷器和雷电电涌保护器件等都需要接地,把雷电流泄放人大地,这就是防雷接地,在泄散雷电流过程中,接地体向土壤泄散的是高幅值的快速冲击电流,其散流状况直接决定着由雷击产生的暂态地电位抬高水平,良好的散流条件是防雷可靠性和雷电安全对接地装置的基本要求。

2工作接地:由于电力系统正常运行方式的需要而设置的接地称为工作接地。它分为交流工作地、直流工作地,屏蔽接地、防静电接地等。

3安全接地:为了保证人身安全而将电气设备的金属外壳接地,这样做可以保证将金属外壳固定为地电位,一旦设备内绝缘损坏而使其外壳带电时,不致在外壳上出现危险的电位升高而造成人员触电伤亡事故。通常情况下机壳是不带电的当故障发生造成电源的供电相线与外壳等导申金属部件短路时,这些金属部件戎外奇就形成了带电体,如果没有很好的接地,那么这些带电体和地之间就有很高的电位差,如果人体不小心触到这些带电体,会危及人身的安全。因此,必须将金属外壳和地之间作很好的连接,使机壳和地等电位。此外,保护接地还可以防止静电的积聚。

4共用接地:

(1)共用接地系统是由接地装置和等电位连接网络组成。接地装置是可由自然接地体和人工接地体组成。

(2)共用接地是指各种接地如交流工作地、安全保护地、直流工作地、防雷接地等共用一套防雷接地地网,或利用金属导体把不同系统的接地地网之间连接起来形成一套共用接地装置。

三、接地电阻

1接地电阻受土质、天气条件、地网接地体长度、接地极数量、深度、村质、接地体形状、地网结构等多因素有关。

2接地电阻是表征接地体向大地泄散电流的一个基本物理参数,在接地设计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接地电阻可分为直流接地电阻、工频接地电阻和冲击接地电阻,在一般情况下,直流接地电阻与工频接地电阻无原则上区别,而土频接地电阻与冲击接地电阻则有较大的差异。在工作接地和安全接地中所涉及的是工频接地电阻,而在防雷接地中所涉及的则是冲击接地电阻。

推荐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