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2-12-15 04:58:02
绪论:在寻找写作灵感吗?爱发表网为您精选了8篇实践教学,愿这些内容能够启迪您的思维,激发您的创作热情,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一、会计实践教学的重要性
会计是对会计单位的经济业务从数和量两个方面进行计量、记录、计算、分析、检查、预测、参与决策、实行监督,旨在提高经济效益的一种核算手段,它本身也是经济管理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会计专业作为应用性很强的一门学科、一项重要的经济管理工作,是加强经济管理、提高经济效益的重要手段。经济管理离不开会计,经济越发展会计工作就显得越重要。在2007年暑期,上海应用技术学院(下文简称“我校”)经济与管理学院团总支以会计专业为主线,针对已经毕业的02级会计专业学生进行调研和走访工作。这次暑期社会实践活动为期一个月,时间比以往仓促一些。参加调研的同学走访了我校157名会计学专业毕业生及其所在单位。通过基本的问卷了解外,还同时运用了走访和平信的方式进行联络。运用第一手的真实数据分析我校会计学专业毕业生的基本情况、用人单位对我校会计学专业毕业生的综合素质要求、我校会计学专业毕业生对学校教育教学及管理工作的评价和用人单位对我院毕业生的评价共四个方面的问题。
毕业生对学校教育及管理工作评价中的实践教育对实践操作能力的帮助这一部分的调查结果如图1所示。图1中×轴上1表示学生认为实践教学对实践操作能力非常有帮助,2表示有所帮助,3表示说不清,4表示帮助不大,5表示毫无帮助。很明显,学校的实践教育对实践操作能力还是有所帮助的。在学校每学期期末进行的校内外实习,让同学们能够对整个会计环节了解并且进行操作,对整个知识系统进行梳理,能够对书本知识有所巩固。把书本的知识运用到实践中。这样,我校的毕业生在踏上社会工作岗位之时,能够比较好地、比较容易地进入岗位。实践教育不仅培养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更重要的是要使学生具有综合性、独立性和创造性的分析与解决问题的综合能力。会计这个专业更加注重实践的操作,单单有书本知识是不行的,需要的是“理论联系实践”。我校学生通过在校内的实践积累了经验,给今后的工作带来了方便。可见,学校的实践教育对学生就业后的操作能力是有帮助的,通过实践能够提高专业实践能力。使我校会计专业毕业的同学在个人竞争力方面有了很大优势。
二、会计实践教学的组成
会计实践教学系统是由各个教学环节要素组成的,从整个教学过程分析可知,实践教学环节要素包括实验课、校内实习、校外实习、社会实践、社会调查、毕业论文等。
(一)实验课
会计实验课是在讲授会计专业主课程以后,按照会计实验课的内容和要求,组织学生在校内的会计实验室进行模拟实际会计工作的操作。会计实验教学是在辅导教师的指导下,由学生按照实际会计工作的要求,自行填制和审核原始凭证,根据原始凭证编制和审核记账凭证,根据记账凭证登记日记账、明细账和总账,根据账簿资料和有关资料编制会计报表以及会计资料装订和归档等。在操作方式上。既要进行手工操作,又要进行计算机操作。
(二)校内实习
按照会计专业课的内容和要求,在课程学习到一定阶段或学习结束后,到学校的校办企业和有关职能部门(如财务处、审计处)进行实地操作练习。会计实习是对会计教学的总结和检验。会计实习可分为校外实习与校内实习,根据学校的条件,选择校内实习或校外实习。选择校内会计实习时,因校内实习单位对学校会计教学实习的内容与要求比较熟悉,有利于对学生的实习进行指导,能够较好地完成会计实习任务。应该指出,在学校进行会计实习,不是在学校的会计实验室进行会计实验,这是两种实践形式,不能混为一谈。
(三)校外实习
按照会计专业课的内容和要求,在课程学习结束后,到学校外部企业和有关部门进行实地操作练习。在学校有校外会计实习的条件下,一般在会计专业课(如会计原理或基础会计、财务会计和审计)的课堂学习结束后,按照会计实习的内容与要求,组织学生深入到企业和有关部门,进行会计工作的实习,一方面了解和熟悉企业和单位所处的环境和实际工作情况;另一方面,对生产经营过程的经济业务进行会计处理,学习与掌握会计基本技能,在实际工作中培养实践能力,从中进一步学习会计理论与方法。(四)社会实践
按照会计专业课的内容和要求以及培养学生全面发展的需要,在学校课程学习结束后,组织学生到某个地区、部门和企事业单位进行社会服务和社会兼职的实践活动。如:在假期,组织学生到某个地区或部门进行宣传、咨询服务,或协助工作;或学生利用假期,到企事业单位进行兼职工作,如兼职记账工作、收款工作,或做一些服务性的工作。学生参加社会实践活动,对培养学生的实际工作能力、提高思想品德、学会如何做人,都有一定的积极作用。
(五)社会调查
这是根据教学与社会的需要,有计划地组织学生采用一定形式对社会进行调查的实践活动。调查的内容,一方面是根据会计专业教学计划的安排,对有关会计教学和会计改革等方面的问题进行调查;另一方面是按照培养学生全面发展的需要,对相关的热点问题进行社会调查。社会调查的形式有实地调查、问卷调查和网上调查等。组织学生进行社会调查的主要形式,是选择具有代表性的单位,让学生到某个地区、部门和企事业单位,以采访、蹲点、座谈、参观等形式。深入实际进行专项调查。通过调查,收集资料,实地观察,了解生产经营、企业管理、制度建设等实际情况,了解会计工作的组织、人员配备与素质、工作环境、会计核算与会计管理、存在问题等实际情况,了解社会经济改革、经济建设等方面的实际情况,拓宽视野,运用所学理论与方法,进行分析,揭示本质,加深对理论与方法的再认识,写出调查报告。学生通过社会调查,增长实践知识,锻炼社交活动能力和独立工作能力,提高政治思想水平。由于其具有社会调查内容单一、时间较短、方式简便、联系面广、耗费较少和收获较大等优点,是会计实践教学中一种较好的形式。
(六)毕业论文
毕业论文是根据会计教学计划安排,在课程学习结束后,为综合检查知识水平和考核科学研究初步能力。由学生按照专业选题而撰写的论文。毕业论文要事前选好与专业相关的论题,题目要有实践性(与现实相关)、理论性(与综合认识相关)和创新性(与探讨新问题相关)。撰写毕业论文要拟定写作步骤,包括:选定论文题目、拟定论文大纲、搜集资料、展开社会调查。通过毕业论文的实践,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为走向实际工作岗位做好准备。
三、如何正确处理各实践环节的关系
在以上会计实践教学环节中,各个实践环节都能发挥其应有的作用,由于现实中各种因素的影响。从稳定性、保证性和效果性而言,最重要的是校内实践环节;而在校内实践环节中,最重要的是实验课环节。在制定会计实践教学计划时,要正确处理各实践环节的关系,发挥各个实践环节应有的作用。
(一)校内会计实验与校外会计实习的关系
在已建立会计实验室,可以组织校内会计实验的条件下,校外会计学习是不是就不需要了?答案是否定的。校外会计实习仍有其重要作用。在新的环境下,为克服会计实习的困难,学校要积极创造条件,建立稳定的符合条件的会计实习基地,或根据实习内容选择实习单位,建立实习制度,采取相应措施,有效地组织校外会计实习。
PLC整体实践教学主要包含两大部分:线路的安装调试和程序的编写。线路安装调试有很强的规律性,输入接线满足于PLC输入地址端口-输入信号元件-输入信号电压形成回路,输出接线满足于PLC输出地址端口-输出信号负载-负载供电电压形成回路即可。以自动售货机为图1所示。
PLC程序在其自动控制专业课程中难度应算比较容易的,但社会实践反馈相关技能人员仍短缺,原因在于在校学生对其学习积极性欠缺,对编程类课程有抵触心理,所以PLC教学应从提高学生兴趣、采用从简到难的教学方法。
1 如何提高学生学习兴趣
PLC教学第一步,让学生明确PLC在工业生产中的作用,除文字介绍外,最好配以多媒体视频,将工业生产中PLC不同控制实例系统的展现出来,学校若配有自动化生产线实验室,在PLC开课之前可以先设置一次自动化生产线观摩课程,将PLC控制自动化生产线的供料、加工、分拣、输送、入库等环节一一展示一遍,让学生认识PLC的重要性与提高学习积极性有很大帮助。
2 实践内容从简到难
学校在开设PLC教学之前应已开设电气控制相关课程,对于电机的各种控制线路都已比较熟悉,PLC编程学习的前驱内容可设置为由简单的电机控制控制线路转换成PLC梯形图,比如电机的连续运转、正反转等,每条新指令的学习要配有相关的控制事例,最好可以通过实验箱或者实验台将功能实现出来;系统编程实践也要采用从简到难的顺序进行,可进行:(1)艺术灯的控制(可设2~3个小项目);(2)电机星三角降压运行控制;(3)通风机的监视控制;(4)四路抢答器控制;(5)定时搅拌机控制;(6)水塔水位的控制;(7)十字路通灯的控制;(8)机械手的控制;(9)邮件分拣控制(大小球分拣控制);(10)刀库捷径方向选择控制;(11)物料混合控制;(12)四层电梯的控制;(13)四级传送带的控制;(14)装配流水线的控制;(15)化学反应过程控制。
实践项目编程方法可分为:(1)低压电器电气控制原理图转换梯形图设计:学生在接触PLC之前,一般都已开设过电机控制课程,可以将电机控制线路中的开关触点转换为输入触点,将负载线圈作为输出点进行转换,比如电机正反转、电机星三角降压启动等;(2)时序图设计:多个输出信号受不同时间段控制(十字路通灯);(3)顺序控制设计:输出模块动作按照一定的顺序规律动作(物料混合);(4)逻辑分析设计主要用于组合逻辑问题的程序设计:对控制任务进行逻辑和综合,将控制电路中的元器件的通断状态作为输入信号进行逻辑组合(通风机监控系统);(5)经验设计:对可以凭借各种典型控制环节和基本单元电路的设计经验进行编程(电机顺序启停)等方法,项目可根据学校课时安排选择,项目实践包含线路安装调试和程序编写两大部分。
3 教学方法
实践过程分组进行,设置2~3人一组。教学方法采用六步教学法:(1)教师下达教学实践任务书,可为具体任务,也可为只需满足相应控制要求,学生自行设计控制过程,还可以为控制过程的视频或控制任务实现的图片;(2)学生对设计任务查阅相关资料并进行讨论;(3)方案确定:学生根据讨论的结果选择合适的方案;(4)方案实施:将方案在实验箱或试验台上实现出来;(5)结果展示:将任务效果展现出来,并做以对比;(6)教师点评:教师将每组同学的实际过程及成果全部点评一遍,存在的优点缺点一一指出,并进行评比。根据项目实施的简易程度可设置小组互检互评环节,小组之间相互检查,指出对方的不足,也可相互之间设置故障进行排故,这样可起到互相督促,共同提高的目的。
1.利用多媒体,使教学内容“活”起来
化学是一门宏观现象后面藏着微观现象的自然科学,现象是它的特点,微观抽象性是它的难点;同时化学又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自然科学,它与社会、生活、生产实际联系又非常紧密……以上种种特点为我们中学化学多媒体课件的制作提供了丰富多彩的素材,而操作简单、功能强大的各种软件又为我们中学化学课件的制作提供了技术保证。化学课上利用多媒体进行辅助教学就有很多优点,其形象直观,能增强学生的记忆和对重点难点的理解;其交互性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发挥学生学习主体的作用。
2.联系生活实际,使教学内容“实”起来
化学课要培养学生热爱生活、了解自然,做对社会有责任的人。因此,在设计教学活动时不能脱离生活、脱离社会实际来进行。只有来自于学生生活中的东西才能在最大程度上让学生乐于接受。在第一次上化学课,我就为学生搭建自由表现的舞台:布置学生搜集与化学有关的物品商标、说明书及现代高科技复合材料等有关信息资料。接着让学生自由地在全班展示和介绍他们搜集到的有关的实物、资料。学生的展示从食盐、味精、醋到人造革、化纤,从纸、墨、橡皮到涂改液、自动铅笔,从空气、水到土壤、岩石,从矿泉水、果汁到果冻、方便面……学生尽情展示,纷纷参与,表现欲望空前高涨,教师在整个教学过程中起组织、点拨、协助、控制作用。又如在讲第八章“生活中的酸、碱、盐”时,可以让学生先在资料寻找出这三种物质的常见的典型代表物、医疗价值、经济价值、社会环保价值,还可以找找与酸、碱、盐有关的生活趣闻、生活故事。在授课时让学生以比较的方式分析三种物质的相互关系,理解酸、碱、盐三者的转化的条件,最后让学生分析三者能发生互相转化反应的共同本质和共同特征是什么?自然而然地得出能发生复分解反应的条件。同时引入某些复分解反应的价值观念,如有医疗价值是用碳酸氢钠等碱性物质来治疗胃酸过多;有经济价值是用廉价的熟石灰和碳酸钠反应制昂贵的氢氧化钠;有社会环保价值是用碱性物质吸收工厂排放的酸性气体等。同时也帮助学生初步了解化学制品对人类健康的影响,懂得运用化学知识和方法去治理环境污染问题,增强学生对自然和社会的责任感。
何为素质?理论上说,其内涵有三:一是指人的生理上的原来的特点;二是指事物本来的性质;三是指完成某类活动所必须的基本条件。基于“素质”一词三方面含义的诠释,拙文所提及的教师素质重点是指教师完成对学生进行教育教学活动所必需的基本条件。即:教师管理班级的能力,教育学生的艺术,相对稳定的文化知识功底,理解把握处理学科教材的水平,驾驭课堂和有效实施课堂教学的基本技能,等等。
在新课程课堂教学改革不断向纵深发展的形势下,针对广大中小学教师课堂教学的无数实践,结合教师培训的实际,新课程背景下的教师素质在体现课改理念要求,执行课程标准上,仍有很大的差距,需加以着力提高。
教师培训工作的实践证明:教师素质的提高,有赖于各种形式。就其基本途径而言,根据自己的体会和认识,笔者认为:反思性教学实践对于提高教师的素质,不失为一种有效的方法和载体。
所谓反思性教学实践,是指一种回忆、思考、评价教学经验的活动过程,它是对过去经验的反馈,同时,又是作出新的计划和行动的依据。
为什么说反思性教学实践是提高教师素质的有效途径?
一、反思性教学实践有利于促进教师的自我教育
实施新课改以来,为使教师尽快适应课改的需要,对教师素质的提高,教师业务培训部门应该说有计划、有组织地进行了大量的培训和辅导。而培训后的实践表明,这些培训往往过分强调外在影响,通常觉得把所谓的先进性教育理念、教育方法和教育技巧通过专题讲座的形式灌输给教师,就以为教师熟记了这些教育理念、教育方法和技巧,教师的素质就会明显提高,就能在日常实际教育教学工作中,把这些理论性的知识转化为实际的教学行为。其实不然,大量的实践证明,任何形式的培训,如果忽视教师主体能动作用的自我教育,就很难培养出具有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的高素质的教师。
所谓教师的自我教育,是指作为教师主体的个人,自己对自己实施的教育。这个教育过程是教师个人的自我认识,自我改造的过程,是把实践内化为意识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教师的自我教育伴随着教师自我意识的发展而发展,这种发展可以使教师由不自觉到自觉,由他律到自律,由他教到自教的转化,从而促进教师教学行为的自觉提高。
如果一个教师仅仅满足于获得的经验而不对经验进行深刻地反思,那么,不管其教令多长,经验多丰富,他的素质只会永远停留在原来的水平上,尤其是那些年龄偏大,接受新事物能力差的教师更是如此。
所以说,要想提高教师的素质,就应该提倡如何搞好教师的反思性教学实践活动,让教师在教学实践中学会反思,在反思中促进自我教育。换言之,只有教师的自我教育能力提高了,教师的素质才会得到真正的提高。
二、反思性教学实践有利于提高教师的理论素养
一般说来,教师素质是指完成教育教学活动所必须具备的基本条件。如知识功底,理论水平,组织管理学生的能力,备课、讲课、辅导能力,教学技能,等等。而在这些素质中,教学理论水平是构成教师素质的核心内容。
如前所述,在以往的教师素质提高培训中,培训者误认为对教师通过教学理论的专题培训,就会导致教师教学行为的改变或改善。倘若对教师素质的提高在培训上不走出这个误区,培训效果就会大打折扣。因此,走出这个培训误区的重要途径之一,首先就是反思性教学实践。这是因为:反思性教学实践的过程,是教师以自己的教学过程为思考对象,对自己的教学行为、教学结果加以审视和分析,从而再对自己的教学实践加以改进,并使教学实践更具合理性、实效性,而这个过程就是教学理论的转化过程。例如:新课改理念提倡的教学中“要张扬个性化行为”这一要求。按照传统的课堂教学管理,学生在课堂上怎敢提出自己的学习建议。有的只能是服从或听从教师的说教,否则,轻者被视为破坏课堂纪律,重者扰乱教学秩序,肯定会受到批评。而新的课改理念对此提出的要求,就是希望学生敢于发表不同的见解,尤其是阅读教学,更为张扬个性化学习提供了平台。
不能否认,在具体的教学实践中,新的课改理念对教师的教学意识已产生积极影响。但是受传统的教学理论的影响,教学中对新理念意义的体现和发现还存在着不足,表现突出的是,一些教师现代教学理论讲得头头是道,烂熟于心,但观察其具体教学实践,发现其教学行为与所讲的教学理论却相去甚远。因而,也就有了“穿新鞋走老路”,“素质教育喊得震天地,应试教育搞得扎扎实实”等一些个人认为较正确而普遍的评价与说法。所以说,利用反思性教学实践迫使教师对自己教学中的活动以及学生的表现进行认真的观察和分析,并通过教师相互之间的观摩讨论,使教师看到或感到“说”与“做”之间的不一致,使教师在实践的基础上提升理论认识,增强内化效果,并在转化中不断提高自身素质。
三、反思性教学实践有利于促进教师由经验型向学者型的转变
大量的教师课堂教学实践表明:在学术上有一定研究成就的学者型教师可谓凤毛麟角,而以经验型居多。就教师素质而言,绝大多数教师具有的只是从事课堂教学所需要的基本知识以及一般的教学技能或教学经验,缺乏发现教育问题,探究教育问题和解决教育问题的能力。于是乎,教师的素质就显然不能适应课改的需要和社会的发展,更不可能为社会培养出具有创造能力的人才。因此,从理性的角度考虑,反思性教学实践不仅可以提高教师的问题意识,而且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完全可以促进和提高教师的教育科研能力,从而促使教师由经验型向学者型的转化。
四、反思性教学实践有利于教师综合能力的提高
反思性教学实践的过程既是一个从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到解决问题的循环往复的过程,也是一个教师素质持续发展的过程,更是教师综合能力提高的过程。
新的历史时期,课程改革需要的是具有综合素质的教师,那种“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知道教什么,不知道怎样教”;“知道教什么,知道应该怎样教,但不知道为什么这样教的教师”根本不可能把课程改革的相关要求落到实处。因此,循环往复的反思性教学实践,能够促进教师在“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的基础上,达到“知其然,更知其所以然”的境界,从而提高教师的综合素质。
在这方面,苏霍姆林斯基堪称反思性教学实践的成功典范,他的代表作《给教师的一百条建议》实际上就是一部教学实践的反思性总结。
[关键词]:实践性教学 职业教育 教学目标
长期以来,由于我国教育重理论,轻实践,导致企业内部技术性岗位人才缺乏,技术创新型人才更为匮乏,工艺、产品的智能成分少和技术含量低,高技术附加值小,在国际市场上竞争力不足。随着我国改革的日益深化和开放的不断扩大,社会各行各业对人才的衡量标准和人才价值观念无疑发生了变化。科学技术的进步及其商品生产的现代化,对现实劳动力的动手能力和综合素质必然提出更高更新的要求。因此,实践性教学是社会发展的需要。
知识的学习离不开实践,能力的培养需要实践,素质的形成也需要实践。为此,我们应充分认识到实践性教学在职业教育中的重要作用。目前,大多数职业学校的教学现状存在以下不足:
一是实践课教材不足、不配套,课程安排不合理,没有充分体现出职业学校的“特色”。目前,实践性教材的不足已成为制约职业人才培养的瓶颈。在课程安排上普遍存在着理论课多、实践课少的现象。
二是实验、实训设备投入不足,设备陈旧,数量不足,达不到实习教学的目的。职业学校本来就是培养“应用型”人才的,实践教学应占很大比重,但因试验、实习这方面的投入比较大,导致一些学校难以落到实处。
三是师资不足,理论课与实习课教师比例失调,理论课教师远远多于实习课教师,而实习课教师的业务素质又因为种种原因大多没有相应的高级操作技能证书或技师技术等级证书。
针对这些问题和不足,要尽快改变职业学校的困境,切实提高教学质量,以质量求生存,以人才促发展,以特色求超越。
首先,注重实践技能的培养应在教材和课程安排上体现出来。当今社会,科学技术突飞猛进,但是,经验知识与技能仍然是教育课程的重要内容,科学教育代替不了技术教育。理论学习仅仅是技术掌握的前提,真正的技术必须在实训的过程中通过强化实践才能掌握。职业学校教材的编写应遵循理论与实践兼蓄、知识与能力并重、突出应用性和实践性的编写原则。教材内容应及时反映新理论、新技术、新装备、新材料,符合新规范、新规程、新标准,与中等技术应用型人才的培养目标相适应,彻底改变职业教育重理论教学、轻实践教学、不注重技能训练的倾向。
在技术教育课程结构中,占主导的应是实训课程。理论课程应当服务于实训课程。在解决好理论教学“必需”和“够用”的基础上,加强学生技术应用能力的培养。实践性教学比例的分配应注意该科目的特点,灵活实际地分配好实践与理论的比例,不可一概而论。
在课程排列顺序上,也应当把实训课程置于理论课程之前,以实训任务为核心来吸纳相关的理论知识。因为学生在学习理论时往往并不能深刻地认识到理论学习对全面的实训的重要意义,从而缺乏学习兴趣;而在实训中,当发现理论缺乏时,又没有了学习机会,从而影响了教学质量。
其次,加强实验、实训中心的建设与设备维护,营造与实践相结合的模拟实际工作环境。
实验、实训中心的建设,不仅是学校办学条件和办学实力的象征,也是职业教育培养技术应用性和技能型人才的基本保证。实验、实训中心建设要以操作性实验、实训为主,同时要兼有验证性、仿真和模拟各个实践环节。实验、实训设备应该是当前社会中该行业应用最为广泛的设备,也应该有一定数量的先进设备。在设备的数量上也要达到与培养学生的独立实践能力相一致的适应水平。为了不影响实践性教学,保证实习任务的顺利完成,必须使实验、实训设备始终处于良好的运行状态,这就需要有一支过硬的实验、实训设备维护人员。
再次,提高实验、实习指导教师的业务素质和综合教学能力。在实践性教学过程中,实习指导教师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占主导地位。实习教师除应具有强烈的责任心和使命感外,更重要的是实习指导教师的专业是否扎实、实践水平的高低等都会影响实践教学目标的达成。所以,应全面提高实验、实习指导教师的业务素质和综合实践技能的教学能力。为此,我们应该做好二个方面的工作:
一方面,要求实习指导教师多参加社会实践,学校应有计划地派实习指导教师到公司或企业进行合作式的锻炼,使实习指导教师增加了解自己所教课程在实际工作中应用的情况;同时吸取新的技法技能,积极主动地掌握和储备必备的专业操作能力,以此提高实践性教学能力。纵观我们的实习指导教师队伍,大部分既有高度的责任心,敬业爱岗,又具有丰富的实践经验和动手能力,但随着社会对人才素质的要求进一步提高,以往的经验已显陈旧,需要每一个实习教师不断的去学习。而现在执教的实习教师往往因为教学任务太重没有进修实践的时间,倘若一位教师经常是周课时近二十节,整日忙于备课、上课,怎么能做到“一定要有国际性的视野”,“不能把过时的操作技术教给学生”。倘若自己都不能掌握新技术、新规范,又怎么指导学生去实践呢?更不能严格要求学生如何去做。实践教学的目标和效果不能保证,实践性教学也只能流于形式,这必然影响教学质量。
另一方面,对于实习指导教师,在不断提高其实践能力和动手能力的同时,要对他们加强理论培训,努力提高其学历层次和理论水平。较强的专业理论知识与熟练的操作技能是相辅相成的,我们往往看到理论课讲的好的老师,他的动手能力也非常强。所以学校应该鼓励他们采取多种形式学习专业理论知识,努力提高其学历层次和理论水平。因为组织、上好一次实践课是非常不容易的,教师不仅是制作、导演,还得是一个不错的主持。这就给实习指导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要有多方面的能力,必须做到游刃有余才能很好的指导学生。实习指导教师在实践性教学中,要充分发挥主导作用。因为实习指导教师是实践性教学的灵魂,整个实践性教学过程离不开实习教师的掌控,实习教师是实践性教学中的标榜。实习教师的身体力行、率先垂范作用可能使学生接受操作要领的熟知程度远比课堂上空洞说教而有效得多。
论文摘要:近年来,我国高职教育事业快速发展,一个充满活力基本适应社会主义需要的高等职业教育新体系已初步形成。但从高专教育人才培养工作的全局来看,与国家对高职教育的要求还相差甚远。实践性教学作为高职教学环节的重要组成部分,存在的问题尤为突出。
一、实践教学的必要性
教育部部长周济在第三次全国高等教育产学研结合经验交流会上的讲话指出:“高等职业教育的主要任务是培养高技能人才。这类人才,既不是白领,也不是蓝领,而是应用型白领,应该叫做银领。我们培养的学生,既要动脑,更要动手,经过实践的锻炼,在工作中能够迅速成长为高技能人才,成为国家建设不可缺少的重要力量。”“教育必须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必须与生产劳动和社会实践相结合。要完成好培养高技能人才的任务,必须走产学研相结合的改革发展的必由之路,这是贯彻落实党的教育方针的要求,是高职教育改革的必由之路。”
1.是适应高职教育培养目标的需要。高职教育的目的和培养目标是什么?教育部高教司司长在《坚持就业导向,推进高等职业教育健康发展》一文中指出:“是为国家和地方经济发展培养适应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需要的数以百万计的应用型高素质人才。从这个观点出发,可以说,高职教育是以社会需求为导向的就业教育,即我们培养出来的学生应该是市场上需要的、抢手的、有一技之长的高素质劳动者或技术应用性专门人才。”高职教育就培养“实用型”人才,要求学生要掌握必需够用的基础知识,必须具备较强的技术应用能力,而不是知识广博、实践能力相对较弱。因为实训教学是培养学生的基本能力和基本技能、职业能力、技术应用能力、创新能力的重要途经,最能体现人才培养的应用型特色,这是高职教育的核心之一。
2.实践教学是提高实践能力的需要。教学可分为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实验、实训是实践教学一种重要形式的体现。实践教学要改变过去依附理论教学的状况,探索建立相对独立的实践教学体系。实践教学的主要目的是对学生的技术应用能力、实践能力的培养。
3.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需要。实践教学是学生理论联系实际,加强动手能力训练,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的非常重要的实践教学环节。教学内容要突出基础理论知识的应用和实践能力培养,基础理论教学要以应用为目的,以必需、够用为限度。
二、目前高职实践教学存在的主要问题
我们都知道,实践教学的主要目的是培养学生的技术应用能力和操作技能。按国家教育部《高等职业学校设置标准(暂行)》和《教育部关于加强高职高专教育人才培养工作的意见》的要求,三年制专业的实践教学一般不低于教学活动总学时的40%。实践教学要及时吸收科学技术和社会发展的新成果,增加工艺性、设计性、综合性实践,逐步形成基本实践能力与操作技能、专业技术应用能力与专业技能、综合实践能力与综合技能有机结合的实践教学体系。实践教学作为教学环节的重要组成部分,它的效果如何,对提高教学质量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目前,不少高职院校在实践教学方面普遍存在硬件建设不到位、软件跟不上等问题,与国家提出的高职教育的培养目标相去甚远。
1.硬件不足。我国的高职院校多数为上世纪90年代后新建或改建的院校,其中大部分是由专科学校、职工大学、教育学院、中等专业学校通过升格而来的。这些学校原有的办学条件是按中专或成人教育目标的要求配置的,显然与高职人才培养目标要求有一定的差距。改制后,又恰逢高等教育迅猛扩招的时期,高职院校实践教学建设跟不上学校发展的速度。加之绝大多数高职院校自身的“造血”功能较差,根本拿不出足够的资金去添置和更新教学设施,以至于实验室设备老化、陈旧,实验、实训开展率较低,基地建设水准不高。
2.软件跟不上。据了解,目前不少高职院校的安排依然遵循传统的分段式课程设计的做法,一是实践教学的目标指向没有充分体现“以就业为导向”;二是实践教学的设计没有与理论教学有机地融为一体,并突出对所学理论或成熟技术规范的应用,尤其是对综合运用所学专业的各门课程知识,解决实践中遇到的技术问题能力考虑不够,从而影响实践教学功能和作用的发挥。有些高职院校的实践教学管理较为松散,没有建立一整套关于实践教学的管理制度和相应的质量管理与评价体系,实践教学的管理全凭指导教师的责任心。
3.实践教学的考核问题。一些院校还没有建立规范的实践教学的考核办法,或没能真正落实。对实践教学的要求远没有对理论教学要求的严格。极少有学生实训课不及格,更不会因实训课不及格而毕不了业。因为学生本身对实训学习的重要性缺乏认识,又没有必要的压力,所以有一部分学生不把实训课当成一回事,实训效果可想而知。
4.在当前评估热潮的推动下,许多学校开展了轰轰烈烈前所未有的实践教学,但受诸多因素(例如经费少、指导老师少、场地有限)影响,大多浮于表面,实践教学深度不够,还不能使学生全面地、系统地、高质量地完成专业技能训练。
5.实习指导教师指导能力不一,影响实习效果。某些指导教师受自身实践能力、社会经验、学历等条件的限制,还不能正确指导学生完成实验实训任务,有的甚至还误导学生,从而使实习效果大打折扣。
6.缺乏对实践教学质量的评价指标体系。应该说,在课堂理论教学方面,各学校都建立了一整套比较完整的教学质量评价指标体系,但对于实践教学的质量监控却还不完备,由于缺乏科学、规范的标准,使得实践教学的水平难以评价,指导教师各行其是,实践教学的质量受到了极大的影响。
三、加强实训教学采取的相应对策
1.加强硬件建设。硬件是基础,必须充实。(1)学校根据开设专业的实际需要加大投资力度,并且进行全面规划,分步实施。加强校内实训基地建设。建设校内实训基地是培养高等技术应用性人才的必备条件。但硬件建设需要大量的资金,学校领导应深刻地认识到实训教学的重要性,应有长远的发展眼光,加大投资力度。(2)整合现有硬件资源,优化配置,从而达到资源共享。学校可利用现有的设备建立可反复组装、多功能的模拟实验室及技能训练场所,从而最大限度地发挥已有设备的使用效率。(3)争取政府相关资金的扶持。对公办学校而言,政府支持应该作为学校硬件建设的主渠道。对此,学校应在广泛、深入论证的基础上,就实践教学条件的改善问题提出可行性报告,争取上级立项、给予经费支持。
2.加强实践教学环节的组织管理。实践基地建好了,硬件设施配备了,就必须让硬件充分发挥作用,对实践教学进行严格、科学管理。可以从以下几点做好实践教学的组织管理。(1)建立以实训中心为核心的基地,采用集中管理模式。(2)加强“双师型”指导教师队伍建设。(3)配合实训基地建设,加强教学教材建设。组织教师编写具有较强针对性的实用性实训教材及其辅导书;建立与实践教学各个环节相适应的课程体系,把国内外最新知识、最新技术和最新工艺充分融入教材和新的课程体系中,使学生的智力技能和操作技能同步提高;引进与资格证书考试紧密相关的教材,提高学生适应社会的能力。
3.改进实践教学的考核办法。实践教学的考核是确保实践教学质量的重要手段。要制定实践教学考核办法及实践成绩评定办法等实践教学制度,确保实践教学环节的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
关键词: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转型;改革
对于高等教育而言,提高教学质量是永恒的主题,培养高质量的人才是高等学校的第一要务。而对于地方本科高校培养应用型人才是国家人才培养战略调整的重要举措,是教育在经济社会发展中转方式调结构的必然选择。为实现这一转型,引发了奋斗在一线的教师和教学管理岗位的各个学者的思考与探索。怀化学院宋克慧提出在应用型人才的培养实践中,合理确定应用型人才的知识、能力、素质要素是新建本科院校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改革顺利进行的前提[1]。南京工程学院吴中江指出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基本模式、课程体系、教师队伍、教学方法、质量评价标准、培养途径等方面的改革与突破,是实现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的关键保障[2]。鲁东大学刘焕阳教授指出应用型人才培养体系建设应立足学科专业建设、课程和教学体系建设、教学支持和保障体系建设三大系统工程[3]。不论从哪个观点出发,从理论上应用型人才的培养体系、培养模式大同小异,但结合到各自学校所属地方经济的差异,教学实际有很大差别,也有不少同仁进行了相关的探索与实践,有针对课程体系的,有针对实验教学的,有针对专业实训的等等,相互之间不能照搬照抄,且具有可操作性的针对具体教师教学环节的教学改革研究与实践较为鲜见,仍需地方本科院校不断努力进行探索。作为地方本科高校的邢台学院,努力培养应用型人才责无旁贷。结合我校办学地位和邢台地区地方经济发展实际,我们已经制订了13版人才培养方案,明确了培养目标,设置了相应课程,在此基础上,以学生学习成效为导向的教师教学改革研究与实践将成为实现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的关键。笔者以生物技术专业的部分必修课程为例,从理论教学、实践教学和学生考核三个方面进行了教学改革与实践,希望能对地方院校的本科教学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
一、理论教学实现由“传道、授业、解惑”到“悟道、受业、生惑”的转变
理论教学实现由“传道、授业、解惑”到“悟道、受业、生惑”的转变,关键在于授课内容的“精”与“实”。“精”是指课程设置精选、理论学时精减、教学内容精细;“实”是指理论联系实际的教学方法[4]。《微生物工程》是生物技术专业的专业必修课,也是主干课,同时又是实践性非常强的课程之一。只有将理论充分的联系实际才能将之学好学活,教师的选材非常重要,教学方法、教学形式也应随之创新,灵活运用。在这方面,教师主要结合自身的科研方向,尽可能的采用案例教学方法,如讲解“生产菌种的分离与筛选”以“纤维素酶产生菌的分离与筛选”为例,讲解“诱变育种的一般程序”以“番茄灰霉病拮抗菌的诱变选育”为例进行,将科研问题同理论知识有机结合。同时将相关的实践教学内容渗透在理论教学中。对学生在实践中出现的问题或存在的疑问在理论教学中有意识地进行分析、化解,使学生自然顺畅地将理论与实践有机结合,激发其思考、分析问题的热情,提高其解决问题的兴趣和能力。
二、实践教学实现学生从“会操作”到“会思考”再到“能实战”的转变
(一)实验教学
在传统的教学体系中,理论学习往往占主导地位,实验教学只为验证理论课的某些内容而设立。因此,无论是在教学课时数、学分数,还是老师和学生的重视程度,均无法与理论教学相比。而现代社会对学生动手能力和综合素质的要求越来越高。对于地方本科院校而言,如何实现应用型人才的培养是当前转型发展的关键。13版生物技术专业中《生物工程实验》、《生物技术综合大实验》的设置旨在通过学生在理论学习基础上开设设计性、综合性的实验项目,使学生不仅可巩固原来学过的知识,还可以将各门知识进行有机串联,极大地提高学生的综合实验能力。如《生物工程实验》有关《微生物工程》部分的内容,教师在理论教学时就在恰当的时间布置作业———完成《碱性蛋白酶产生菌的分离与酶活测定》实验设计,然后在《生物工程实验》中按照设计进行实施。为了保证其可行性,实验设计在实施前上交,教师根据实验室仪器、药品等实验条件对其进行把关,将设计方案相近的学生结成实验小组,将方案做出细微调整,然后进行实验。在实验进行过程中,实验室处于开放状态,学生可根据自己的时间自行安排实验进程。因此,在同一单位时间内,不同小组进行不同阶段的实验,各项操作要求学生人人参与,独立完成,涉及通用的材料、仪器设备等,各组间可以分工合作,相互协调。遇到这样那样的问题,先在组内或组间进行讨论解决,若学生不能解决,则将问题报于老师。老师视情况可选择当场引导、分析、解决,亦可选择在理论课上将相关内容渗入,使学生领悟。随后可再延伸出新的问题引发学生的思考。通过这样的训练,不但可使学生的创造性、自主性、责任心得到锻炼,而且使团结协作精神得到培养,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得以提高。
(二)学生“助研”
“本科生助研”是我校经过数年的本科教育与实践凝练总结出的一条提高学生应用能力培养的有效途径。我学院在这方面起到了模范带头作用。对于生物技术专业而言,根据学生的兴趣,结合教师的科研方向,学生可以自行拟题,也可在教师的研究课题中承担一部分工作,以子课题的形式参与进来,完成阶段性的任务。整个程序包括查阅文献、设计实验方案、撰写开题报告、项目实施、实验结果观察与数据记录、撰写论文、撰写研究报告等一系列活动,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教师分别在各个阶段进行必要的监督和指导,同时强调不要加入主观意愿,试验结果要实事求是,这是试验而非实验,本身就具有不确定性,失败分析失败原因,与预想不同分析其可能性,要做到科学严谨。通过这样的训练,能很好的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养成实事求是、科学严谨的工作作风和不怕失败、勇于创新的科学精神,获得初步的科研能力,进一步提高其综合运用所学专业知识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三)生产实习
生产实习是我院针对13级生物技术专业专门设置的集中实践教学环节中的内容之一。连续3周的生产实习,学生被安排在邢台市质量技术监督局的食品质量安全检测中心和邢台市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两个单位,参与采样、样品处理、测样、撰写质量报告等各个程序;指导教师在此期间主要负责住宿安排、安全教育、小组分工、专业指导等工作。整个过程强调的是学生独立参与和完成各项工作。通过这样的训练,学生了解了质检的工作环境和工作流程,切实懂得了所学专业理论知识与实际工作的联结点,使学生的自主性、责任心得到锻炼,使其吃苦耐劳、团结协作精神得到进一步培养与升华。总之,通过实验教学、学生助研和生产实习等教学环节,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体现“学生为主,教师重在导”的教学理念,实现学生从“会操作”到“会思考”再到“能实战”的转变。笔者认为在以学生学习成效为导向的应用型人才培养的教师教学改革研究与实践中最为关键的在于实践教学。在转型发展的今天,希望生物技术专业实践性强的课程,开设成以实验操作为主、理论讲解为辅的技能训练课程。实验设置成连续性、开放性的大实验。教师教学过程必须要求学生做到:(1)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各组成员应根据实验安排积极参与,自觉进行各项操作,遇到问题积极思考,通过上网查阅资料、与同学交流、向老师咨询等多种途径主动解决。(2)加强实验耗材的管理。由于多组实验同时进行,需要比较多的实验器材,不能为自己使用方便,把其他组的器材拿来就用。公用的器材要放于固定的位置,不要随意摆放。将要使用完的耗材及时登记上报老师,以便及时购置满足后续实验的使用。(3)充分发扬团结协作精神。受实验经费、实验条件的限制,共用的器材比较多,小组间要相互协调,保证各项工作有条不紊地进行。(4)注意保持清洁卫生。学生每次做完实验均要进行卫生扫除,养成个人产生的垃圾个人清理的习惯,如培养皿、三角瓶的清洗等,然后安排值日组,每天轮班进行全局的垃圾清理,保持良好的卫生条件。
三、学生考核实现由“考生”到“学生”的转变
学生的考核体系遵循“重能力,重成效,而非重分数”的原则。目前理论课程的考核包括期末卷面成绩和平时成绩两部分,分别占70%和30%。平时成绩根据学生日常的上课出勤、听讲状态、作业完成情况等多方面进行综合评价,有利于学生形成良好的学风。实践教学考核重技能,重操作。如《微生物学实验》最终考核时是采用操作的形式。在考核前两周教师告知学生考核形式、考核范围,然后开放实验室,允许每个学生随时进行相关的仪器设备使用和操作技能的训练。考核时,学生随机抽取考试顺序和考查题目,教师在认定成绩后,及时纠正错误,让学生通过考核知道自己的错误或失误在哪里,留下深刻印象,掌握规范操作。这样的考核,目的只有一个———让每个学生都能掌握微生物学研究的基本技术,重在成效而不是分数,实现由“考生”到“学生”的转变。应用型人才是介于学术型人才与职业技能型人才的“中间型人才”。应用型人才培养最为核心的任务是,培养学生综合运用专业理论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4]。以学生学习成效为导向以应用型人才培养为目标的教师教学改革研究与实践,主要通过课堂理论教学,实现传统的常态的“传道、授业、解惑”向非常态的“悟道、受业、生惑”教学转变,即从教学内容、教学形式、教学手段和教学方法等多方位实现学生为主体,教师重在导的教学模式,解决学生的“学”的问题,实现由课内到课外的延伸,注重学生学习能力的提升;实践教学要实现学生“会操作”到“会思考”再到“能实战”的转变,突出技术的提高和能力的培养;学生考核体系注重过程、注重能力,将“考生”变“学生”。总之,通过这样的改革与实践,学生创新思维能力、自主学习能力、动手操作能力有了大幅提高,有力地促进了教学质量的改善,推动应用型人才培养的成功转型。
作者:唐蕊 张雪辉 武宇红 单位:邢台学院化学工程与生物技术学院
参考文献:
[1]宋克慧,田圣会,彭庆文.应用型人才的知识、能力、素质结构及其培养[J].高等教育研究,2012,33(7):94-98.
[2]吴中江,黄成亮.应用型人才内涵及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4,(2):66-70.
综合实践课与学科课程在内容、形式、目标上都是互为补充、有机渗透、彼此促进的关系。它是一种以学生为主体,以活动为手段,以实践性、自主性、创作性、趣味性为主要特征的综合活动内容构成的课程。因此其目标应着眼于可持续发展的先进理念,即把“以学生发展为本”作为指导思想,确定三维的目标体系:态度、情感和价值观,技术与能力,知识与理解。即通过学习实践活动,不仅使学生具良好的心理素质、高尚的审美情操,具有较强的认识自我与选择学习的能力、生活与发展的能力,形成文明健康、积极向上的生活方式以及团结合作的精神和面向世界的胸怀。而且使学生形成良好的科学态度、一定的探究精神与创新意识、学习与研究能力,信息处理能力,解决问题能力等。进而逐步形成科学的认识观,形成对国家和民族的责任感和正确的人生观与价值观。只有这种全体发展,全面发展,个性发展的可持续发展的目标定位,才能让教师与学生对自己要获得的学习结果有一个比较清晰的认识,从而指导教师更好地设计实施综合实践活动教学。
二、综合实践课的适宜性实践主题
综合实践课是基于生活实践领域的课程,是基于学习者直接经验,密切联系学生自身生活与社会生活,体验对知识的综合运用,强调学科知识、社会生活及学生经验整合的课程,表现为活动主题是基于探究的能自然地整合各种学科的,应能满足学生的发展需要和兴趣所在,即对学生而言是有意义的,且与学生生活密切相关、具有一定挑战性的跨学科任务,所以实践课题的选择设计要做到以下几点。
(一)主题来源的生活性
对学生来说,来源于他们实际生活中的课题首先是具体的,即是可见、可及、可感的。真实的生活容易为学生的发展提供必要的经验基础,使学生将所学的知识同现实世界建立联系,从而有助于知识的理解和掌握,同时为学生了解社会,增强生活责任感提供了条件与可能。其次,真实的生活主题往往不单纯属于某一学科,而是打破学科的界限,必须综合各方面的知识才能解决。一个主题多个领域的综合实践为学生的情感体验的得以实现提供了开放的环境和空间。
(二)主题内容的趣味性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综合实践课的选题只有符合学生的兴趣和爱好才能激发学生的探索动机,从而促使学生在实践活动中变被动为主动,主动地参与实践过程的体验才是真实的、愉快的,而且学生容易克服和战胜在实践过程中遇到的各种困难,最终实现课程目标。
(三)主题目标的开放性
综合实践课与学科课程相比,更注重情感目标和全面发展,所以其选题在条件与结论上都应具有一定的开放性,即不确定性。也就是每个活动主题应有多种解决问题的途径和方案。这样,思维水平、知识水平、生活经验不同的学生,通过自己的努力都能获得程度不同的成功和体验。
(四)主题难易的适中性
综合实践活动选题的太难或过易都不利于激发学生的实践积极性,有碍于实践活动的持续与完成,因此在选题的难易上应根据赞可夫的“最近发展区”来设计,找准选题的切入点,即找准“在有指导的情况下,凭借他人的帮助所达到的解决问题的水平”与“在独立生活中所能达到的解决问题的水平”之间的差异。要让学生“跳一跳”才能摘到“桃子”。
三、综合实践课的良构性实施环境
良构的实践环境是综合实践活动课题得以实施完成的保证,它主要包括时空的灵活与开放,形式的丰富多样,师生的平等与协作,以及资源渠道的畅通等。
(一)时空的灵活与开放
综合实践活动主题的生活性、开放性及趣味性决定了在实践活动的时空上要具备灵活和开放的特点。与学科课程相比,综合实践活动课更着重于课程实施动态运行过程中学生多方面经验的获得,而学生在实践过程中的学习行为和心理活动是独特的,所以,活动前预设的时间、场所难免发生变化,所以说灵活、开放的时空会有利于发展性目标的实现。(二)形式的丰富多样
综合实践活动课强调给学生提供充分的学习自由度及外显的自主参与活动的条件,让学生主动实践和亲身体验。主张一切有利于调动学生活动积极性和实践欲望的形式,强调多种感官和多种心理能力的投入,活动组织形式的丰富多样,如班级、小组、个人活动相结合,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和独创意识。有利于学生体验困难和成功,在身体力行的实践活动中,使自己得到充分的锻炼。
(三)师生的平等协作
综合实践活动中应体现学生是学习和实践活动的主体,教师在活动的整个过程中是组织着、指导者、合作者、实践伙伴,教师处在学生们的中间,同学生一起交流合作,使学生在平等、自主、和谐的氛围中学会提问、善于交流、获取知识、提高能力、积累经验。
(四)资源渠道的畅通
丰富的课程资源、实践环境和畅通的使用渠道是综合实践活动课题目标达成的重要条件和有力保证。除了网络资源和学科课程资源外,还有广泛的社会环境资源,教育管理部门要做好综合实践活动课题意义与价值的宣传工作,使全社会达成共识,积极配合学校开好这门课,为学生提供环境资源、社会资源、资料资源等,在真正意义上实现学校、学生与社会间的密切联系,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
四、综合实践课的发展性评价体系
由于综合实践活动课旨在发展学生的健全人格和综合素质,促进学生的全面及个性发展,而这其中的探究和创新意识、获得方法、锻炼能力、形成生活责任感和良好的态度价值观等指标是无法用一个统一的标准或简单的测试来衡量的,所以对每个学生在实践活动过程中的体验、收获及生成的关注,是衡量综合实践活动效果的主要内容,而由此形成的灵活多样的基于学生发展的形成性评价是实践活动课程评价的主要形式,这里的灵活多样还指在活动过程中对每个学生的发展变化进行有针对性的评价和指导,且评价标准不能整齐划一,同时,要将学生个人发展的纵向评价与班级、小组发展的横向评价结合起来,形成一个全面的立体的评价体系。
(一)评价实施的过程化
比较而言,分科课程注重知识的逻辑性和相对独立性,注重教学的认知功能和发展学生的智力因素,而综合实践课更强调知识的丰富性和相互联系,更强调教育的心理功能和社会功能以及发展学生的兴趣、情感等非智力因素。所以,综合实践课的教育评价应重视在学习过程中对学生情感和行为进行积极评价。在实践过程中,教师应及时抓住活动开展过程中的每一有利条件,针对学生情感和行为的细微变化,尤其是在活动过程中外显的生活能力的发展和态度的形成,及时、适时进行点评,即评价发生在整个活动过程的时时、处处,这必然会鼓励学生以积极的心态参与综合实践课,进一步实现发展性的教育目标。
(二)评价内容的丰富化
在学科教学中,我们对学生的评价,多是将学生获得的知识或技能作为教育绩效的基本标志。综合实践课的发展性目标,使人们意识到,学生的实践和活动是他们在社会中成长的必然过程,学生获得的积极的内心体验也同样是成长的结果和评价的标准。因此实施综合实践课,不能用传统的分数或统一的标准来衡量教育效果,对教育活动的评价,按三维的目标体系(态度、情感和价值观,技术与能力,知识与理解)进行立体的全面的发展性的评价。
(三)评价主体的多元化
在传统学生评价中,作为教育主体的学生,只有被动地接受教师的评价,这种评价容易给学生带来心理压力,甚至对评价产生畏惧和逃避的心理。综合实践课应改变这种教师是教育评价的唯一主体的做法,充分重视小组评价与自我评价,形成教师、小组、班级及自我评价相结合的多元化评价主体。教师作为综合实践课的设计者、组织者与参与者,在综合实践课的评价过程中也应尽可能多地让学生参与,特别应当重视学生的自我评价,这样,一方面有利于学生主观能动性的发挥,有利于教师准确地发现问题。另一方面自我评价能力的形成也是综合实践课的重要目标之一。重视学生的自我评价,既可以保证评价的真实性,又可以促进学生的自我发展与完善,会更客观确切地反映学习者的实际情况。
(四)评价标准的个体化
由于学生主体意识的个性化,加之他们的感悟能力的差异,同时又受现代价值观多元化的影响,所以综合实践课的评价应该以每个学生为评价对象,将其在综合实践课中的感受及变化作为具体评价内容,突出以学生的发展为本位,强调评价的目的是为了促进学生全面、更好的发展,构建一个纵向的个体化的评价标准,这样更有利于全面准确地衡量复杂而又有个性的学生对象。
(五)评价手段的多样化
讨论、成果展示、评比、论坛、体会、自我小结等都可以作为综合实践活动过程实施评价的手段。由智力多元化理论可知,每个学生都有一个由不同程度、不同元素组成的智力系统,而且在不同的时间和环境中表现也不尽相同,所以评价手段的多样化有利于实现客观、真实、有效的评价,使评价的调节、激励、改进和教育功能在教学中得以充分发挥。
参考文献
[1]祝智庭,现代教育技术──走进信息化教育[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1.174--181.
[2]范蔚,设计综合实践活动的原则要求[J],课程.教材.教法,2003,3.
[3]李志厚,李如密,论可持续发展教育的课程观[J],课程.教材.教法,2004,1.
[4]张华,研究性学习与生活[J],教育发展研究,2003,6.
[5]文可义,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内容的探讨[J],教育发展研究,200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