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2-11-28 20:15:30
绪论:在寻找写作灵感吗?爱发表网为您精选了8篇信息化教师研修,愿这些内容能够启迪您的思维,激发您的创作热情,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随着义务教育化学课程标准(2011版)的颁布,沪教版九年级化学教材也随之进行了改版,教材原先的编排体系、结构等发生了相应的一系列变化。这也引发了九年级化学教师研读新课标、解读新变化的浪潮,激起了进一步进行课堂教学改革的浪潮。细数新教材的种种变化,均与新课标的理念更为贴切,其中实验部分尤为明显。
一、新课标中实验部分的变化
1. “课程性质”中增加了“加强化学实验教学,发展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内容,更加突出了化学的特点和实验的地位与作用。
“课程内容”部分在“科学探究”主题中增加了“完成基础的学生实验”这一二级主题,不仅明确提出“教师应结合具体的教学内容和学习实际,积极创造条件,组织学生开展化学实验活动”,而且还明确规定应安排和组织学生至少完成8项实验。
2. “课程目标”部分的“过程与方法”目标中,将“能提出问题,进行初步的探究活动”改成了“能进行简单的探究活动,增进对科学探究的体验”。
“课程内容”中“有关科学探究学习的实例”部分,删去了难度较大的活动探究案例。并删去了部分“活动与探究建议”的内容,降低一些实验的要求。
3. “课程内容”部分的“学习基本的实验技能”中,增加了“化学实验应高度关注安全问题,避免环境污染”,强化了“实验安全”和实验中的“环境保护”意识。
4. “课程内容”部分的“科学探究”功能得以强化,内容和目标要求更为具体和明确。“发展科学探究能力”中,对5处内容在表述上进行了修订,删除了1处内容,使得科学探究要素的语言表述更具有科学性、针对性和实用性。
二、新教材中发生的相应变化
1. 将八项学生基本实验编排到教材相应章节中,这是在教学实践层面上的最大变化。这样的编排方式将学生实验与教学内容更为有机地结合在一起,引导学生自己动手做实验,亲身经历、感受实验和探究过程,这在化学教学中具有不可替代的意义和价值。
2. 部分知识或实验活动要求下降。如原教材上册第34页的活动与探究中,要求根据实验记录木炭、铁丝、蜡烛在氧气中燃烧的实验现象。而新教材中则在正文部分详细描述了几个实验的原理和现象,表2-1中要求填写的实验现象和结论只是作为验证出现。
再如原教材44页对于二氧化碳的实验室制法只有一句简单的描述以及文字表达式,而新教材43页中则以活动与探究为载体,提供了实验室制备、检验二氧化碳的实验装置图,更是在正文部分详细描述了实验现象、原理,提供了制备、检验的文字表达式;新教材中删去了第6章“活动与探究”栏目“水、蔗糖溶液、食盐水溶液的凝固点测定”实验。
3. 课本多处增加了有关实验安全和环保要求的文字。
三、关于实验教学的建议
在新课标和新教材的变化中,有三方面与实验相关的内容最值得引起我们关注:一是强化了学生的实验探究;二是降低了实验探究活动的难度,力求保证各类不同学校都有条件去开展并完成课本实验;三是对实验的描述和解释更为详细、真实并增加了人文关怀因素。
面对以上变化,如何在课堂上突出“实验为主”的科学探究,如何在教学中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如何贴近初中生的认知水平紧扣教学要求进行授课已经必然成为当下教学的重点。笔者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予以关注。
1. 注重演示实验与强化学生实验并举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各校教学硬件设施与实验室条件的有效改善,使得学生分组实验成为可能,并且越来越被重视。因此,教师应指导学生亲自动手体验化学实验的乐趣,培养学生基本的化学实验技能,这也是学习化学和进行探究活动的基本保证。
2. 充分释放实验的探究效应,力求科学探究能力的可持续发展
以化学实验作为探究性学习的途径,就必须变“验证性实验”为“探究性实验”,恢复化学实验探究性的本来面貌。通过对课程标准(2011版)的学习,教师应根据实际情况,对探究要素和难度做适当的调整,让所有学生都能参与探究,让更多的学生获得真实的科学探究体验。充分发挥化学实验的探究功能,要不断研究开发适合于探究性学习的化学实验,要注意从生产、生活实际中挖掘素材设计实验方案,因为来源于生产生活实际的实验探究性强,能极大程度的调动学生探究的主动性,使学生产生强烈的探究欲望。同时,教师要引导学生学会学科联系与渗透,将其他学科的科学探究与化学科学探究融合起来,形成科学探究学习的合力。
3. 增强实验教学的趣味性,创设生活化实验情境
伟大的科学家爱因斯坦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初中化学教学更是如此。在日常教学中教师要通过一些有趣味性的实验来进行探究活动,培养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尤其是学生能亲自动手的学生实验的趣味性,使学生养成自由开放式的追问风气。
在校学生接触社会的机会有限,通过实验让学生了解化学在实际生产生活中的作用,可以提高学生发现问题的能力和产生解决问题的迫切欲望。例如在进行关于“燃烧条件”的学习时,从实验室酒精灯的熄灭、燃烧木柴要把木柴架空、液化气灶及煤炉都留有通风口等学生非常熟悉的实验情景出发,引导学生思考,发现问题。另外,实验的生活化还体现在实验用品上,使用一些生活中的物品,如在粉尘爆炸实验中利用金属易拉罐和小眼药瓶,测pH选择生活中的一些物质等,这样的代用品实验虽然不多,但它能启发学生在生活中随时利用生活中的物品进行一些简单的实验探索。
4. 渗透安全环保理念,培养良好学科习惯
关键词:医疗设备;信息化;管理
中图分类号:R197 文献识别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5)015-0000-02
随着我国医疗信息化的发展,信息技术在医院的应用愈加广泛,同时医学科技技术的进步,大量先进的国内外医疗设备陆续引进到医院。如何科学有效地对医疗设备进行管理,提高其运行效率并发挥效益,是信息化大趋势下医疗设备管理面临的问题和难题[1]。
一、我国医疗设备管理现状
1.盲目性购买设备
医疗设备是指在医疗卫生工作中所应用的具有较高技术水平的仪器、装备、器械装置等产品。相关统计数据表明,二级医院中有92.1%存在盲目购买医疗设备的行为,81.3%的三级医院随意、重复购买医疗设备[2]。原因主要有两个方面,一是医疗人员缺乏足够的专业知识,尤其是医疗技术人员难以对医疗设备的性价比开展合理化评价,另外对设备的购买一般是一次性消费的方式,无法对后期维护和保养费用进行准确评价,部分医院没有结合医院的购买力和设备使用价值的具体情况,投资巨大却难以符合医院的条件;二是人们逐渐加强对健康的关注,病人倾向于选择具备一些设备比较先进的医院去就诊,加剧了医院与医院之间的竞争。
2.医院维修人员不到位
由于我国大部分医院普遍存在片面重视医疗技术水平而忽视医学工程技术水平,对医疗设备维修人员缺乏必要的资质证明,准入条件不高,并没有具体明确的规定用人标准和条件,导致医疗设备维修人员的专业水平和技术能力难以适应医院的发展。在医院晋升中,医疗工程技术人员在医院的发展空间条件有限,导致大部分维修人员缺乏工作积极性和主动性。同时,大部分医院为维修人员提供在岗培训机会较少,使维修人员的知识难以及时更新,维修技术水平受限,而大多数医院并没有专门的设备维修部门,机械出现故障只能联系厂家进行维修。
3.维修过程零件和工具的匮乏
现代化的医疗在很大程度上依赖现代化的医疗器械,而医疗诊断的准确性又决定了医疗效果。伴随医疗设备现代化和科学化,医疗设备的发展呈现日益高精尖化的特点,但由于医疗设备成本的局限性及行业垄断,医院没有渠道获得医疗设备的零件和备件,从而影响到维修的质量和进度。但医疗设备的特点是必须使用现代化的检测工具和维修工具来进行检测和维修。目前我国医院医疗设备的检测维修依然局限于传统形式,严重阻碍了医院医疗设备的进步[3]。
4.医疗设备的维护和保养
在设备使用过程中,设备的维护和保养是延长医疗设备使用年限的重要手段,科学的维护和保养可以节省大量的购买新设备的资金[4]。目前,我国大部分医院缺乏对医疗设备定期检查和日常维护,以至于在出现小故障时,医院难以无法发现和及时解决,使小故障不断发展进而导致产生严重的大故障,影响医疗设备正常使用和运行。另一方面医院没有合理化的监管手段,对医疗设备随意使用和放置,导致监管部门无法及时准确了解设备的维护保养现状,缩短设备的使用年限,降低使用效率[5]。
二、医疗设备信息化管理的重要性
1.医疗设备信息化管理是提高效率的必然选择
实现医疗设备管理信息化可以有效减少不必要的消耗和繁杂的中间环节,提高医院运行效率。医疗设备数量不断增加,使用率不断攀升,医院医疗设备构成情况日益复杂,相关的医疗设备信息量增大,因此医院医疗设备管理信息化成为现代化信息管理的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同时也是医院提升医疗设备管理水平的必然选择。
2.医疗设备信息化管理能够提高医院竞争力
医疗设备信息化管理在维修和保障方面发挥重大作用,同时还可以在医院先进设备的购置和评估上发挥作用。先进的医疗设备能够发展成为医院的一种竞争力,因此医院在购置和评估医疗设备时应加强使用信息化管理,通过各种渠道搜集相关信息,以期科学、合理地购置。原有的旧的医疗设备可以进行技术升级换代,改善和提升设备的使用性能,提高设备的运行效率和技术效益,让其得到保值、增值。
3.医疗设备信息化管理有益于医疗设备运行效率的提高
医疗设备使用的特点就是使用频率较高,通过进行科学的信息化管理,对医疗设备的使用时间,使用地点,以及设备的运行状况,监测的相关数据都能精确记录,如:开机自检功能是否正常,故障报警情况等。同时计算机与人工记录相结合,对医疗设备的使用管理,方便医务人员随时掌握全院医疗设备的运行动态,便于做好设备档案记录,对医疗设备的使用连贯性和高效性提供依据,有效避免设备故障造成的医疗故障。
三、我国医疗设备信息化管理的实践探索
医疗设备的管理情况在一定程度上能够反映医院的现代化管理程度、业务能力和技术水平[6]。对医疗设备进行信息化管理可以有效减少不必要的消耗和中间环节,从而提高医院管理效率[7]。对医疗设备管理进行信息化管理已经成为医院现代化信息管理的一个重要构成部分[8],医院对于信息化管理也越来越重视。
国外一些医院使用的医疗设备管理系统是对医疗设备相关信息进行采集和维护。它包含了设备库存、工作订单系统、预防维护计划、外包合同管理和所有的服务历史记录。除此之外,它还用于进行设备跟踪、获得性能指标、识别培训需求、生产管理报告、启动工作订单等[9]。
与国外相比,我国医疗设备信息化管理系统功能相对单一,只是对医疗设备的横向管理,大多能提供入库、记账、查询、统计、数据上报等功能,并没有系统的规划管理,系统之间和系统内部缺乏信息和交换和共享。现在的系统只是一个相对独立的封闭式系统,而医院整体的信息化程度已经很高,电子病历、电子档案、图像传输等在医院的建设与使用已经很普遍。但是,医疗设备信息进程还相对比较落后,管理人员及其任务分配比较混乱,许多都是日常使用人员对信息的简单记录,并不能及时反映目前医疗设备的使用情况及具体状态。
四、医疗设备信息化管理的措施
1.健立健全医院各项医疗设备信息化管理的规则章程
医院主管医疗设备的部门应制订完善的信息化管理的规章制度,并对规章制度进行及时监督和反馈。医院应特别重视医疗设备维修工作人员的资质问题,不能盲目的引进人员,特别是针对关键性的维修人员的资质及标准要求更加规范严格,强化维修人员的业务培训,使他们的业务水平能够得到及时更新和提升,不断提高他们的技术和业务素质。
2.医疗设备的采购信息化管理
在医疗设备采购之前,可以通过计算机网络需求,进行医疗设备的招标。对供应设备的厂家进行筛选,组织相关科室的负责人对医疗设备进行论证。测试确认产品合格后,对每个医疗设备进行编号,并将生产日期、购买时间、使用时间、销售商和生产商的名称证件,以及发票和设备参数等详细信息录入计算机系统。医疗设备的采购、招标、管理需要对设备的证照进行资质审查,并且要贯彻整个设备的使用生命周期,在完成人工证照审核后(如:医疗仪器厂商或经销商的经营许可证、营业执照、医疗设备产品注册证)就将证照扫描进系统,作为设备电子档案附件管理[10]。
3.医疗设备的维修及保养信息化管理
医疗设备管理中非常重要的一部分是医疗设备的维修管理,而其中医疗设备报修登记与维修记录的管理尤为重要。设备出现故障,由临床科室在网上递交申请,通过OA办公系统直接递交到个人,设备维修部门接到申请后,上门进行检修,对维修费用进行定额规定,定额以下的自行审核,超过定额的,由分管院长审核,维修结束后,维修工程师需在系统内填写详细的维修情况说明,包括故障设备名称、故障内容、维修方式、维修周期、维修费用。应用互联网快速传递信息的优势能够确保信息传递的及时性和安全性,同时可以实现信息资源共享,提高维修工作效率,实现计算机全程参与管理和质量监控[11]。
4.医疗设备的档案信息化管理
医疗设备品种多样,种类复杂,目前部分医院在医疗设备的档案管理方面存在一些问题。主要体现在医疗设备基档案建设条目不完整,没有遵循“集中统一管理”的原则,对档案的归纳和整理滞后,应当解决的问题没有得到及时解决和更新,甚至出现医疗设备档案重要信息缺失和丢失,难以追踪到问题出现的源头,管理混乱现象比较突出;另外医疗设备档案管理的人才队伍建设缺乏专业性,专业设施无法跟进,管理人员的文化程度和专业素质无法适应档案管理工作的要求,管理人员思想观念定位不清楚,医院对医疗设备的安装花费了很大功夫,但是对于后期的使用和维修却做的相当薄弱。
参考文献:
[1]邱宏.浅谈医疗设备管理的现状及存在问题[J].科技创新导报, 2013,20.
[2]周晓萍,祁增凌,余元龙.数字化医院医疗设备管理系统的应用[J].医药前沿,2012,2(9):118-119.
[3]杨戈,王晓华,李志刚,等.医院设备在使用和维护中的管理措施[J].哈尔滨医药,2008,28(6):27.
一、指导思想
通过专家教授的讲解引领,不断更新自己的观念,促使自己向专业化方向发展,从而适用“新教育”“新技术”“新课堂”的要求。
二、研修目标
1、提高自己对信息技术应用在及各科教学中应用的理解能力和操作能力。
2、能结合有关信息技术应用能力,针对语文及各科教学不断和总结,提高自身的专业发展能力。
3、转变固有的教育观念,与新时期的教育观念保持一致。
三、研修方式
1、认真聆听专家们的教授,虚心向专家及同行请教
在学习中对专家讲解不明白问题和教学中的困惑,及时上网查询并向同行请教,努力向寻求专家帮助解决。积极参与研修班的各项研讨活动,努力向各位学员交流学习,拿出自己的问题请教各位学员,与各位学员共同探讨。
2、在学习中总结、反思,在总结、反思中提升
加强业务学习与进修,主动关心国内外及周围教育信息和专业理论,每周至少抽出几个小时,并通过多种途径提升自己的思想和技能水平,如各种信息技术教学相关的刊物、多媒体技术、观摩、听讲座,上网等,汲取信息技术的新知识、新技能。⑴积极利用信息技术手段辅助教学,充分利用网络优势,积极参与在线研讨。⑵在多媒体教学环境中,合理利用软件、数字教育资源,优化课堂教学,提高自己的课堂效率。⑶利用网络教学平台,有效开展自主、合作、探究等学习活动,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综合能力。⑷利用教师网络研修社区,养成网络学习习惯,树立终身学习的理念,为自身的可持续发展奠定基础。
3、积极学习
俗话说“长到老,学到老”,我决心珍惜这次培训提升机会,认真遵守培训能力提升工程的各项要求,每天挤出时间上网学习,专心听讲,认真聆听专家,并做好必要的记录。无论专家报告何种风格,都坚持在最快的是时间内调整思路,融入专家讲解思路,内化成自身的知识,弥补自己专业知识的不足。积极参加教育科研能力研修,树立教研科研意识,把研修和教育科研紧密结合,并拟写质量较高的教学反思、教学或者教学设计与同事交流,把问题作为课题研究,积极参加教育系统组织的教科研成果征集活动。
三、具体
1、上课期间每天利用1至2小时登陆网络研修平台(假期可以每天适当延长3至4小时),认真完成培训期间各项任务及作业。
2、认真聆听专家们视频讲座,做好笔记,并把理论运用于实践,提高自己业务水平。
3、培训期间多与同行研讨交流,取长补短,不断总结和反思,力争让信息技术更好的服务我们的教学。
4、多阅读信息技术方面的书籍,掌握教学中常用软件的操作流程和方法,提升自己的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水平。
关键词:校本研修;广播电视大学;C#
中图分类号:G43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3044(2012)16-3864-03
The Design and Development of the School-based Research and Training Platform in Television University Based on C#
LIANG Xiao-qi
(Shanghai Television University Songjiang Branch, Shanghai 201600,China)
Abstract: The radio and television university has the advantage of a relatively high level of informatization as well as a relatively mature dis tance education technology. The undertaking of School-based Research and Training under the information technology environment will reflect teacher’s value in a comprehensive way, develop teacher’s potential, thus help to promote the autonomous, individual and profes sional development in the teaching staff. The platform start from the reality of TV university campus, elaborate the whole structure and function as well as the implementation technique of the School-based Research and Training platform in the radio and television university which is based on C# technology.
Key words: school-based research and training; Radio and Television University; C#
网络环境下的校本研修在普教系统已开展多年,而且取得了一定成果。但在广播电视大学系统并未受到足够重视。广播电视大学信息化程度较高,远程教育技术相对成熟。各级电大通过卫星、互联网和组织体系实现了有机连接,形成了天地人网结合、三级平台互动的方便、灵活、开放的教学和学习环境。学生根据自己的需要选择文字教材、广播(录音)、电视(录像)、CAI课件、学习网站等多种媒体进行自学,教师给予必要的面授辅导和全过程学习支持服务[1]。电大教师的授课均安排在晚上和双休日,白天不坐班,相互学习和交流的机会有限。若能充分利用学校信息化程度高、远程教育技术成熟的优势进行校本研修,将会全面体现教师的价值、发挥教师的潜能,促进教师的自主化、个性化、专业化发展。[2]
本平台根据上海电视大学松江分校实际出发,结合“人本主义”、“建构主义”、“学习风格”等重要理论,构建“松江电大校本研修系统”,从而优化校园文化、信息化环境,提高教师综合素质,推动学校更好更快发展。该平台适用于电大系统,中小学的校本研修也可借鉴,具有一定的理论指导意义和实践应用价值。
1系统主要功能
本系统遵循“适应性学习”理论,它可以为远程学习提供更为优越的前提条件,以不同于传统的方法使远程学习更为简单、高效、个性化。在松江电大基于信息化环境的校本研修平台中,用户身份分为研修教师、指导专家和管理员三种。
校本研修是以发展教师专业知识与专业能力为目的,以学校教师为主体,与教育教学实践活动紧密结合的教师培训与教学研究活动。[3]该系统将树立“双向适应”的理念,不仅考虑各种模型及其技术的设计与实现,也力争尊重个别差异,符合学习者的“学习适应心理”。结合学校实际情况,立足电大教师的需求,对“松江电大校本研修系统”的教师用户端功能进行如下设计:
校本研修是近年来提出的一种教师教育新形式,它是以发展教师专业知识与专业能力为目的,以学校教师为主体,与教育教学实践活动紧密结合的教师培训与教学研究活动。
1)专业学习模块:学习资源是该平台的核心。基本功能如下:对资源进行分类;按学习资源建立学习小组;订阅、浏览、下载、上传学习资源;对学习资源学习情况进行记录。
2)跨专业交流模块:该平台为研修教师、指导专家和教学管理者三者提供一个交流互动功能。交流平台按表现形式,主要有Blog、Wiki、BBS、邮箱等;按交流时间,主要有实时和非实时之分,实时形式主要为组内学习者共同探讨;按学习者组织模式,分为分散学习和小组学习;按交流媒体表现形式,有文本、图形、声音、视频等。
【关键词】小学师资;综合素质;校本研训;发展策略
一、小学师资素质提升的研究意义
新课程改革向教师素质的全面提高提出了新的紧迫的要求,尤其在现代校本制度建设背景下的小学教师整体素质提升研究,对教师作用的认识也逐步深化,对于提高教师素质内涵的理解也在相应的丰富而深化。比如积极开展“中小学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提升途径校本研究”。主张教师的教学设计能力、教学实施能力和教学评价能力乃是信息化教学能力的三大核心内容。已认真贯彻落实“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提升工程”,相继研究“应用信息技术优化课堂教学”、“应用信息技术转变学习方式”和“应用信息技术与支持教师专业发展”,此三个维度规范了中小学教师在教育教学中有效应用信息技术的准则。但是小学教师素质提升策略校本研究,却相对淡化。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探究提高小学教师素质提升策略研究将成为本区域教育研究的一个重要校本课题。怎样才能让小学教师真正融入新课改之中,让广大小学教师在原有业务素质的基础上得到进一步提升,以提高本校教师整体队伍的专业化水平,成为我校校本研究的重要任务。
近几年我校(小学部)通过开展一系列的教师素质提升活动,效果显著,教师的素质得到了明显提升,学校也在此活动中取得了丰富的研训经验,如何进一步提高教师素质,打造一支适应社会发展和义务教育发展要求的高素质的教师队伍就显得尤为重要。教师信息化素养提升是目前教师发展的时代要求,也是教师专业成长的发展步骤,更是有效发挥教师专业职能的研究智慧。同时,小学教师信息化素养提升策略校本研究,强劲拉动本校教师的校本研训工程建设,在专业引领之下,教师自主发展跟进,有效促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师资建设的步伐,也使教师专业成长有一个长足的发展。主张探究的具体目标,是使教师能够认识并理解新课程改革的指导思想、改革的目标、相关政策,树立起全新的义务教育理念;使教师能够理解并掌握新课程改革的核心思想、框架结构、基本内容、评价办法、管理体制等,转变其研训行为和教师培训方式;使教师能够掌握并应用各学科课程标准的解读、各学科教学实施建议,改革的突破点,更新教学技能,改变教研策略;在课题研究中注重教师在实施新课程中的适应与提高理念,帮助教师解决遇到的问题;不断提高教师的综合素质,提高实施素质教育的能力与水平,促进教师的专业化发展;建立一支素质优良、主动适应新课程改革发展需要的义务教育师资队伍。
二、小学师资素质提升的研究内涵
针对我校小学师资队伍整体素质现状,按照目前课改的教育资质要求,遵循教师继续教育专业发展建设思路,鼓励小学教师积极开展学习、研训、反思、互动活动。通过培训报告会、专题研讨、读书沙龙、经验互动交流等形式,丰富教师的学习生活,推动教师逐步提升义务教育专业素养;搭建教师网络互助平台,创造教师素质提升校本研究特色。拉近各学科间的素质能力差异,形成能力提升同伴研讨氛围,落实校本科研促进校本教研的工作方略;营造小学教师专业引领机制,提高小学教师综合素质与创新实践。利用我校的名师工作室,搭建名师与中青年教师的互动合作平台,构建名教师示范、灵活、开放的信息化素养和综合素质提升校本研修模式。一是聘请区域知名教育家、名流教师、学科特级教师等为工作室顾问,名师工作室学科领衔人为导师,从教育理论到教学实践,从学科专业到教育专业,实现多方面和多层次的典型引领。二是利用网络资源,积极建设名师工作室博客网站,领衔人通过教育博客推介自己的教育经验、教育思想在网站中与教师进行交流和研讨,纾解小学老师信息化素养提升实践中遇到的问题;为信息化教学名师工作室成员以及青年教师提供学习与反思的交流平台,激发青年教师的教育热情和智慧。充分利用网络资源交流,自主校本研修,形成一种灵活、开放多元的新型协作的信息化教学教研文化;提供展示交流平台,增强教师信息化专业发展自信心。要搭建两个平台:一个是学校的研修舞台,学校帮助和鼓励进步较快的教师登台亮相,定期汇总经验,形成教学反思;另一个是全体骨干教师参与的具有导向作用的信息化教学“导学案”的研发平台,集中集体智慧,共同参与学习,适时补充修正“导学案”的不适应性实践因素。通过这两个舞台,让教师充分展示高素养和信息化教学应用能力,培养了教师的事业心和成就感,提升了教师的信息化课堂教学水平;引导制订小学教师个人发展计划,造就信息化素养提升校本研究学习型与研究型骨干教师。教师专业发展必须与学校的整体发展有机结合,在学校整体的大环境下形成小学教师专业发展的良好氛围,把教师的个人信息化专业素养提升校本研修发展规划,作为学校校本制度建设的发展性举措。通过目标指引,让小学教师业务能力得到进一步提升;以信息化教学素养提升校本培训为龙头,以教科研为先导,以各科教研为两翼,打造综合性教师研训特色。通过校本研究实践,提高信息化教育教学及科研水平。培养一批信息化素养提升教研型骨干教师,促进自己素质提升和专业发展,提高自己的教育科研能力和综合教育素质。
三、小学师资素质提升的研究焦点
关键词:教育信息化;远程培训项目;网络研修社区;混合式
中图分类号:G43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7503(2015)01/03-0025-04
一、对远程培训项目的理解
要深入理解远程培训项目的内涵,需要组织策划管理者思考如下问题。
(1)教师内驱动力唤醒,让学习成为自觉。
(2)理念、方式的变革切实解决工学矛盾问题。
(3)培训目标如何融于日常教育教学中,将学习转化为一种习惯。
(4)远程研修(学习)方式转变为校本常态教研的一种工具。
(5)培训内容如何转化为教师发展需求的养份。
二、对远程培训项目的规划
有了这些层面的思考,将远程项目从事业发展角度来进行规划,总结出项目的发展理念、目标、策略。
发展理念:纵向,借助网络学习空间,开展多元的网络研修培训活动,促进教师专业能力持续改进提高;横向,优质教育资源全覆盖、推送优秀资源至最边缘区域;核心理念,让每个孩子享受优质教育,促进教育均衡发展。
发展目标:为广大师生搭建丰富多样的优质数字教育资源平台,让优质教育资源之泉流向偏远、贫困地区,使偏远贫困地区的孩子能够就近接受良好的教育,促进教育公平,提高教育质量;构建网络学习空间应用新模式,促进教师专业发展。
发展策略:以人才培养为根本,构建“人――桥――物――人”的发展之路。“人”,信息化发展的基础是要有能够推进其发展的人才,因为培养一批适合信息化发展的人才是决定信息化发展进程快慢、优劣的根本;“桥”,两个维度:“人才”借助“桥”梁(网络研修社区),组织开展资源建设、网络学习等活动,“人才”要成为“桥”的创造者、开发者;“物”,在以各类培训活动、研修活动、竞赛活动等为载体的推动下,优质资源得以丰富;“人”――最终丰富多样的资源,服务于人(教师、学生)的发展。
三、远程培训混合研修模式发展历程回顾
整体分三个阶段。第一个阶段目标是关注学习内容,关注完成结果;第二个阶段目标是关注学习目标,关注学得效果;第三个阶段目标是关注学习内涵,关注学有所用。而在整体的发展历程中,由关注内容、目标向关注内涵发展转变、关注学得结果向关注学有所用转变是由第一阶段顺利迈进第二阶段的关键所在。内涵发展,学有所用是相当长一段时间教育信息化与学科深度融合的重要任务。而构建基于网络研修社区的混合研修模式将是信息化推进的最有效的路径之一。具体对比如表1所示。
表1 各阶段对比
[时间\&第一阶段
2008年-2010年\&第二阶段
2011年-2013年\&第三阶段
2014年-2016年\&关注
点\&关注培训内容
关注完成结果\&关注培训目标
关注学得效果\&关注学习内涵
关注学有所用\&培训
效果\&理念培训
技术培训\&1.由理念学习向教学行为转化
2.学习成果落实到课堂教学中
3.改善课堂教学效果尝试阶段\&1.学有所用,学有所赢
2.真正将培训学习融于教师的日常教学工作中
3.促进教师的专业成长
4.改善课堂教学效果\&成果
形式\&平台作业\&1.平台作业
2.生成性成果
如(1)课标学习后生成各学科中考模拟试题库
(2)复习课教学设计\&1.平台作业
2.生成性成果
(1)县区、坊主、
校本、学科小组混合研修方案
(2)教学设计、微课程、培训课程、教学资源……\&组织
形态\&1.团队的构建
构建省、地区、县管理团队
2.研修方式
基于远程学习平台、QQ工具相结合的线上学习\&1.团队构建
(1)构建省、地区、县管理团队
(2)省级研修活动组织策划团队
(3)省级本土专家团队
(4)省级研修活动技术支持团队
2.研修方式
基于远程学习平台、YY、QQ工具相结合的线上学习与线下自主研修活动\&1.团队构建
同第二阶段
2.研修方式
(1)线上:网络学习空间、YY研修社区相结合专家《YY研修社区讲堂》、坊主智慧《平台学习策略》课堂、技术高手《教手一招》
(2)线下:(县区、学校)+集中
《同课异构》磨课活动、《微课交流》互伴互助交流学习、县区活动专场展示\&]
从这三个阶段我们可以看出,伴随着关注点不同,培训效果、成果形式发生的不同的变化,组织形态日趋成熟,远程培训学习更具实效性。
四、构建远程培训混合研修模式方法
(一)理性思考,远程培训中要直面的几个问题
1.教育需求问题
一是学校、教师的需求能否得到满足;二是中西部农村地区教育均衡发展问题――他们更需要优质资源。
2.远程培训自身问题
第一,内容针对性不够;
第二,组织形式单一,平台学习往往流于形式;
第三,教师主动发展的意识和能力不强;
第四,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的融合仍不够深入,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成为其完成远程学习活动的阻碍。
产生这些问题的根源:一是由于长期以来远程培训的评价管理不够系统全面,仅注重以学习轨迹为主要依据的评价方式,忽视了研修过程中“质”的考核;二是远程培训校本研修的实践层面与线上学习呈平行线形态,无法实现学以致用,制约了教师学习的积极性。不论是远程学习的考评问题还是学习研修方式问题,其主要根源就是远程培训组织者学习模式构建与落实问题。
笔者自2010年开始尝试构建远程培训混合式研修模式,直击远程培训中面对的核心问题,为教师网络学习打开了一扇窗。
(二)科学规划
依托教师网络研修社区,以学科为基础,采取临近原则组建网络研修小组,按照省、市、县、校、学科一体的层级管理体系,实现校本或区域性研修。
(1)构建由“学校组织“、”家长组织“构成的“家校链”实施路径(如图1)。
<E:\2015电\2015.01\013.jpg>
图1 “家校链“实施路径
(2)构建工作性质不同,能力相近的坊主团队培训任务、目标能不能有效地落地,取决于“人”,执行过程中最关键的是坊主团队能力,为此,我们在坊主团队构成上做了这样的设置:市、县进修学校教研员,它们有教学研究经验与能力,能在混合研修策划中发挥引导作用;电教群体中懂得教学的人员,他们能为整个学习提供良好的技术支持与指导;培训群体中懂得教学的人员,他们有丰富的培训组织管理经验,可以为整个的学习过程提供良好的组织管理建议;教师群体中的骨干教师,他们有充分的一线教学经验,能抓准课堂教学实际问题,并且能够带领本学校的学员开展校本线下实践活动;名师工作室人员,可以发挥长春地区的名师作用,将名师请进我们的研修活动,起到引领作用。弥补个体不足,解决师资资源,将培训目标更好地与学科相融,实现“学”与“用”的有效结合。真正让教师的信息技术应用得以提升。这样一支团队构建,旨在充分发挥团队集体智慧,在执行上有分工、有合作,在组织策划上落实“做学科本位应用研究、抓学科应用真问题、寻找科学破解方法”的原则。
(3)采用按县区分坊、按学校为组、按学科划分学习共同体的分坊策略,便于校本实践活动的有效开展与落实。
(4)带着问题学才是最有效的学习,带着目的学,才更有动力,在实践中形成辩证性的结论才是真研究的研修活动执行思路(如图2)。
<E:\2015电\2015.01\014.jpg>
图2 研修活动执行思路
五、实施亮点
亮点一:关注远程培训队伍的建设。
(1)关注坊主队伍阶段,开展坊主研修培训策划与组织能力培训,将一群几乎没有经验的坊主们在短时间内培养成为具有完成远程培训管理、研修活动的组织策划以及技术服务能力的、适应远程学习需要的合格的坊主队伍,生成了一套混合式研修策划集,为后续工作提供可借鉴资源。
(2)为了便于学员有效地开展线上研修活动,构建了YY研修社区服务支持团队,开展线上研修工具等技能培训,使每个坊都有一支可以支持研修活动有效开展的服务团队,这些团队的成员,他们能熟练地运用YY研修工具组织研修活动,用录屏软件录制每一次的线上研修活动,他们可以及时将自己的研修成果撰稿,为培训课堂及时提供更接地气的生成性学习资源。目前,我们形成了一支较为成熟的固定YY研修服务支持队伍,每天活跃在YY研修社区活动中。
(3)为了能使平台学习与线上研修得以实践,通过坊主遴选与学员自荐,我们建立了以学校学科为学习小组的线下活动组织策划核心团队,在培训项目学校中由坊主选定了线下活动组长,他们在坊主的指导下,针对学校教学的实际情况与平台学习内容相结合,制作了切实可行的晒课计划,选取优秀案例整理成册。正是由于有这样一支优秀的线下活动组长团队,使校本实践研究真正得以实现。真正实现线上线下相融相生的良性循环的研修环境,实现研训一体。
亮点二:关注学员差异,采取平台课程与生成课程相结合的方式,满足学员个性化学习需求。
每年的学员由于所在学校的环境,学员的信息素养都不相同,因此,为了更大化地满足不同学员的学习需求,远程培训课程除了在平台的课程中加大了“四种教学环境”的全国优秀案例之外,还加强了生成课程的建设。如:为了解决学员对平台学习的方法不熟悉的问题,在启动仪式融入了“课程导学”环节,通过YY研修社区,实时讲解,录制课程,放入平台课程及各坊QQ群共享中,供学员学习。
再如:在发现大多数学员提交的晒课计划写成了教学计划的时候,我们在线上及时组织《晒课计划》分享交流活动,在专家指导、同伴互助的交流中,解决这一问题。
在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提升工程中,面对不同区域、不同学科学员对技术工具需求不同,我们分别开展了PowerPoint2010基础、几何画板、音视频下载、录屏软件、在线测试、美图秀秀等相关软件的YY研修课堂,或请专家讲解,或是坊主、学员分享。并及时将学员关注的资源上传到平台及QQ群,让学员可以反复研习。目前,生成的课程已达到百余节。
亮点三:充分调动县区、学校的积极性,开展有效的县、校本研修活动。
远程项目培训中可采取遴选项目基地校的形式,在县区遴选出项目基本校,带动县区各学校校本研修活动的开展。
如:“能力提升工程”中农安县在项目基地校的引领下开展了“信息技术应用现场会”活动,全县246人参加了此次活动,农安实验小学8个学科,10名教师在会上进行了展示;双阳区在项目基地校的带领下开展了“双阳区小学‘翻转课堂’教学模式研讨会”,全区小学数学、语文、英语骨干教师参加了此次活动;榆树六中克服网络不畅、电脑配置不足等困难,利用班后休息时间参加观看视频、阅读文本、撰写笔记、提交作业、搜集资源、开通YY等线上研修活动。
亮点四:关注服务品质,在人性化中求发展,助推信息化建设。
(1)坚持雪中送炭原则。把农村落后地区作为重点优先保障网络培训,通过资源倾斜等方式,加快缩小区域的“数字差距”。对于一些硬件条件较差的地区有针对性地派送学习资源。
(2)坚决执行“问题”不下移的原则。所有在平台学习中遇到的问题与学习障碍全部由平台技术层、管理层来解决,保证平台技术电话的畅通。
(3)人性化的学习任务要求。例如:“能力提升工程”项目培训中对于已具备一定信息技术素养的学员,强调用好,对于受硬件环境影响,信息技术素养较弱的学员,强调会用。我们的目标是通过信息技术能力提升项目,真正使信息技术深度融入教师的日常教学工作中,紧贴师生现实需要,让师生容易用、喜欢用。
(4)开展多样化的线下研修活动,推动线上研修成果线下实践研究,线下实践成果线上分享,通过同伴研修、专家引领,进一步修改、完善研修目标、方式,提出新的目标及策略,以促进后期研修学习更具实效性;使县区、坊主、学校负责人、学员团队对研修学习的目标更明确,研修学习活动更接地气、提升研修活动的实效性、成果的价值性。
六、阶段成果
(1)学习(研修)态度转变:要我学――我要学――按需学,这是网络研修活动有效性的根本。参加本次培训的榆树市第二实验中学郭洪侠老师认为本次研修技术含量高,且网上学习与网下学习紧密相连,网下学习是网上学到的技术的一个延伸应用。这种方式促进了参培教师学习态度的改变。由原来不愿意学,到后来主动学。
(2)学习目的转变:为学而学转变为为用而学,这是网络研修活动有效性的核心。
(3)远程培训研修内容直指课堂:研培分享转变为研培一体,远程培训学习走进常规校本研修,融于学校教学,远程培训助推教师成长(这是网络研修活动真正价值所在)。
七、未来展望
在现有模式基础上应建立科学、全面的远程培训的评价体系,具体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关键词:“国培计划”;网络研修;专业发展
中图分类号:G45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8454(2014)16-0067-02
2010年,由教育部、财政部共同启动的“中小学教师国家级培训计划”(简称“国培计划”) 在全国范围内全面展开。“国培计划”不但是提高中小学教师特别是农村教师队伍整体素质的重要举措,也对我国创新教师培训模式和方法,推动全国大规模中小学教师培训的开展有着重大意义。[1]
中小学教师以往所接受的培训都是面对面的集体授课,这种培训方式很容易被他们所接受,但是却不能满足个性化发展,无法提高教师的信息素养。面对这种问题,随着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教师研修网应运而生。利用各级的研修网作为平台来实施国培计划已经成为一种必然的趋势,这种新型的培训模式既给教师的继续教育提供支持和帮助,同时又面临着一系列的挑战。
一、网络研修所面临的问题
1.以任务完成为目的,培训目标不明确
网络研修与校本研修整合培训项目旨在充分利用网络信息技术手段,围绕“优化校本研修管理”的主题,为项目学校(区域)提供资源、工具、平台等专业支持服务,提升学校(区域)校本研修的管理效率和水平;围绕“创新校本研修模式、改进教师教学行为”的主题,以学科为载体,创建学校(区域)学习共同体,开展主题研修活动,引导形成团队研修文化和教师的常态研修习惯,为学校发展、教师发展提供支持。
培训本身有着严格的实施方案和考核要求,每个人都必须在规定的时间段完成相应的任务。而大部分教师却容易忽略培训目的,把培训做为负担,不主动学习。学员在培训开始之后,首先应该了解实施方案,明确考核要求,以保证培训正常有序的进行。但是学员追求的只是任务的完成,他们首先想要了解的就是该培训如何才能取得合格证,在了解之后会选择最简单、便捷的方式来使自己达标。
2.信息技术水平限制个性化培训
信息网络管理平台技术给中小学教师的培训带来了一场深刻的变革,突破了传统培训时间和空间的限制。在网络研修过程中,只要在每个阶段规定的时间内完成相应的任务,就能得到相应的积分,而学习地点和学习时间都是由学习者自由支配,既不影响平时的教学工作,也能充分利用时间来完成自身的专业发展。但是利用网络研修来推动校本研修,这本身就是对教师信息技术水平的一个考验。中小学教师尤其是农村中小学教师由于平时忙于教学工作,没有时间也没有精力去提高自身的信息素养,不论是教学还是自身学习发展都习惯运用传统的方式来完成。
结合本次培训项目的实施情况,发现大部分教师都是在迷茫中进行研修的。在正式培训开始之前,学校会按照所教学科和所教学段把教师分成不同的教研组,教师主要是在自己的教研组内进行互动交流,缺乏和熟手型教师、专家的交流讨论。
3.学员重视程度不够
陕西省网络研修与校本研修整合培训项目有30%是要求学员进行课程的自主学习,包括观看课程视频、阅读课程文本资料的累计时间,由系统自动统计,达到1900分钟,此项可得满分。此项考核的标准仅仅是学习的时间,虽然在观看课程视频的过程中,系统会让学员输入验证码或者是回答问题,但因为问题的难度不大并没有引起学员的重视。
网络研修做为新型的培训形式存在诸多问题也是在所难免的,但这些问题并非是无法解决的。
二、如何提高培训效益
1.发挥教研组长作用,提高学员参与度
网络研修与校本研修整合培训项目虽然是通过网络平台来进行培训的,在第一阶段创设学习共同体,建设网络家园开始之前,应该先让教研组长对学员进行集中培训,让学员明确培训的目标和考核方式,阐述培训的重要性和紧迫性,让参培教师在第一时间明确国培计划、日程安排、看视频的时间地点,必须完成作业的数量和质量、写文章的数量、上网参与研讨及跟帖的方式数量和培训合格的标准,[2]增强学员的集体感和归属感,使他们不会在培训的过程中出现孤独感,觉得自己完成不了任务对自己失去信心,从而对培训失去兴趣,消极应对。
2.突出信息技术教师的主导作用,引领学员跨越式发展
信息技术教师承担着学校信息化建设的重担,有责任帮助其他学科教师提高信息化教学资源设计与开发的能力,促进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从而推动学校教育信息化建设的能力。在第二阶段,要求学员学会如何在学习共同体中相互帮助、相互支持,制订计划、探讨师德并充分分享。网络研修的一大特点是其拥有着大量的资源,尽管如此,学员还是会感觉找不到适合自己的资源。究其原因,研修网上的资源不一定能帮助所有学员解决在教育教学中面临的问题。学员自己建设的资源库,不同于专家所构建的资源库,不仅能快速健全资源库,而且学员们都是来自一线的教师,最清楚他们的需求,他们能够与教学同步的课程资源。但是学员们建设的资源库往往是零散的,有重复性的,而且都是依据个人习惯和任教学科来整理的。信息技术教师要充分利用网络研修这个平台,发挥其在学校信息化建设中的主导作用。在第二阶段开始之前,为学员们讲解资源的正确步骤、过程中容易出现的问题,如何整理自己的资源,最重要的就是如何获取自己需要的资源。信息技术教师应在培训的过程中及时对资源进行归类,剔除无效资源,公布资源种类及数量,避免学员重复建设资源。
3.多方位促进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
通过前两个阶段的学习,大部分学员都已经熟悉此平台的操作,能快速的资源并且利用资源。为进一步提高学员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能力,在第三阶段为学员提供了三个系列的课程,更符合学员个性化的学习。只有提高了学员的信息技术水平,才能进一步提高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能力,本阶段为了弥补学员信息技术水平不高的缺陷,专门定制了《信息化教学操作技术》、《PowerPoint 2007的应用》等课程,此类课程有效的帮助学员了解最新的信息化教学手段及学习方式,促进他们通过各种途径来完成信息技术与课程的整合。
4.加强反思及同伴互评
学员的自我反思在培训中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也是教师专业发展和自我成长的核心。学而不思则罔,在学习的过程中要加强自我的反思,取长补短;培训结束后,及时总结,如此一来才能将培训的内容进行内化。网络环境下典型课例教学的实践反思,既包含教师个体的自我反思,又包含群体性的研讨式反思。[3]通过群体性的研讨式反思来加强同伴间的互评,既弥补了自我认识的局限性,又能促进群体的共同进步。
参考文献:
[1]胡素芳,任昕.浅谈集体备课存在的问题和解决方法[J].时代教育(教育教学版),2010(1):117-119.
根据《XX省2020年“国培计划”项目实施指南》和《XX市2020年国培工作计划》(无教职成〔2020〕16号)要求,结合我市实际,制定本实施方案。
一、培训主题
以“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深度融合”为主题,侧重于“教育信息化推进与实施策略(课堂教学应用)”和“教育信息化平台的管理与使用(利用信息化平台开展备课、教学和研讨交流)”。
二、培训对象
我市乡村学校学前教育、小学和初中所有教师
三、培训目标
依据教育部《送教下乡培训指南》,围绕年度培训主题,依托市级教师培训团队,整合区域外专家资源,采取任务驱动方式,开展送教下乡培训。
送教下乡培训重在推动培训团队深入课堂、现场指导,提升乡村教师课堂教学能力。以送教下乡培训带动校本研修,创新乡村教师培训模式,提升乡村教师培训实效。
四、培训形式
网络研修(16学时)、“送教+集中”(32学时)、校本研修(24学时)。
五、具体实施(2020年9月-2021年4月)
(一)网络研修:培训时间2020年10月-12月,委托XX市教育局指定的远程机构组织实施。
(二)送教下乡
2020年国培送教下乡培训覆盖全部乡村教师和所有学科,与全员培训有机整合,充分利用网络的优势,按照问题诊断、研课磨课、成果展示和总结提升四个环节组织实施。
1.主要学科(小学语文、小学数学等)送教以片区(全市共分为5个片区)为单位,小学科(音、体、美等)以市区为单位,整合全员培训完成。片区安排如下:
西
片:略
西南片:略
南
片:略
西北片:略
城周片:略
2.本年度送教下乡培训所有工作在市送教下乡培训项目领导小组的统一领导下,由市送教下乡培训项目办公室和各学科指导小组具体实施,总体安排如下:
(1)问题诊断:10月8日-10月25日,送教下乡培训项目办公室组织6个小组(小学语文组、小学数学组、初中语文组、初中数学组、初中英语组及学前教育组)在全市范围内开展2至4次问题诊断工作。问题诊断结束后,向市送教下乡培训项目办(以下简称项目办)提交诊断报告。项目办将组织学科专家对诊断报告进行分析、审核并形成最终报告。
(2)研课磨课:
11月-12月中旬,在问题诊断报告的基础上,紧扣本年度培训主题,项目办将分片开展研课磨课活动。各指导小组在研课磨课结束后向项目办提交一期培训简报。研课磨课的具体安排另文通知。
(3)成果展示:送教下乡成果展示活动将结合全员培训名师展示活动,于2021年3、4月份组织实施。
(4)总结提升:2021年4月份,开展优秀课例评选(论文和优质课评比,评比文件将于年底前出台)、进行培训总结、绩效考核评估、调研并制定下年度培训规划等活动。
(三)校本研修
为切实减轻基层教师的负担,提升校本研修工作的实效,本学年度校本研修工作通过“中国教师研修网”上的个人学习平台,实行无纸化考核。考核内容共三项:
1.立足日常的教学教研工作,以上课、听课和研讨为主要活动形式,每位参训学员将个人听课记录或参加主题研讨记录,拍成图片,以JPG格式上传,每人不少于8篇(次);
2.以基层学校为主体,要求各校对参训教师提交的听课记录或参加主题研讨记录进行审核,审核合格后由基层学校教务部门在听课记录封面签署意见并加盖公章,再由教师个人拍照,以JPG格式上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