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2-03-07 10:05:47
绪论:在寻找写作灵感吗?爱发表网为您精选了8篇法制教育征文,愿这些内容能够启迪您的思维,激发您的创作热情,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一)课堂教学
课堂依然是当前教学的基础,学生学习法律知识主要还是依靠从课堂上学习。但是,教师在课堂教学中,不能仍然局限于传统的滔滔不绝的讲授,学生昏天暗地的听讲模式,要坚持与时俱进,坚持创新教学手段、改革教学方式,创新教学思想、教学设计、教学方法,将多媒体、视频资料、研讨等形式吸收到课堂。要充分运用多媒体教学,制作精美的教案和课件,促进学生主动参与、及时提问,课堂氛围要活跃。具体到法学课程,课堂教学既要做到宏观把握,又要做到微观深入。从宏观上理清法律课程的整体框架,做到实体和程序清楚,权利义务和责任明确;从微观上重点讲解重点的相关的法律概念、理论、法条,做到学以致用、学以会用。
(二)学生自学
课堂时间毕竟有限,要获得丰富的知识,就必须培养指导学生开展自学,掌握一定的自学方法。一是要注意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调动学生自学的积极性,给学生创造一些自学条件。根据学生的实际特点和学习要求,指导他们分门别类阅读法学经典著作和参考书籍,引导、培养学生养成阅读的好习惯,定期开展学习讨论,分享学习成果,研讨法律知识,提高学生自学的积极性,形成善于学习、善于思考的风气。二是要充分利用各类资源。指导学生积极使用图书馆资源,教会学生如何查找书籍、报纸、杂志等资料,如何分类阅读,如何分析研究认真记录。当前,信息化时代的快速发展,网络资源已经成为学习的重要途径,要指导学生学习使用中国知网、万方数据库等重要的综合性网络资源库,北大法宝、中国法院网等法律专业网络资源,以及westlaw等国外重要的法律资源载体,形成善学习、会学习的良好氛围。
二、实践模块
(一)校内实践
充分利用学校内部现有的教学条件和教学资源,把理论知识和实践技能有效结合起来,大力开展校园实践教学。如利用校园网络,建立网络学习交流平台,教师与学生可利用该平台进行相关教学活动。也可以利用校园实验室,开展模拟的法学法课程教学,如法律文书的协作、模拟审判等形式。一是要丰富校内实践资源。建设好法律诊所、法律兴趣团体、法学教育实验室、模拟法庭等校内实践平台。二是要丰富校内实践形式。定期组织开展法律调研、志愿服务、法律宣传等形式的实践活动,利用节假日,组织学生开展法律演讲、法律职业规划大赛等活动,也深受广大学生喜爱,同时也提升了学生学习时间法律课程的素质和能力。
(二)校外实践
与当地人民法院、检察院、仲裁委员会、律师事务所、司法机构等签订产学合作协议,建立校外实训基地,定期组织学生到实训基地开展实践学习。利用好大学生“三下乡”这个平台,鼓励学生利用寒假、暑假时间,开展送法下乡社会实践活动,提高学生综合素质和工作能力。根据教学知识,组织学生到对口的单位进行实习,学习掌握法律职业工作实践和运作。要结合法学课程教育,学期初制定社会实践方案计划,明确社会实践的时间、地点、内容和形式,设定好实践课题、组织方式,组织带领学生开展形式多样的法律实践课,写好调研报告和心得体会,把所学的法律知识应用于实践,在实践中提高学习的质量。
三、案例模块
(一)案例分析
案例教学法是一种以案例为基础的教学法。将司法实践中的大量案例分类归纳,与相关的知识相对应,在项目教学过程中组织学生研讨,运用案例施教。传统的教学方法是老师讲、学生听,学到的知识缺乏生动形象的理解。在案例教学种,学生拿到案例后,先要进行认真分析研究,查阅相关的法律知识,利用相关的法律知识解决法律问题,这个过程加深了对法律知识的理解,而且要学生自己去思考、去创造,学到的是生动活泼的知识,是活生生的法律知识,是结合社会生活的法律知识。在案例教学过程中,案例的甄选是至关重要的前提。要坚持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结合正在学习的法律课程和知识点有针对性地选择相关的案例。案例要有典型性,最好是经典案例,部门法选择国内的案例较为合适。要重视收集整理教学案例,将常用的案例纳入教学案例库,并及时更新,便于教学过程中长期使用。要拓展案例收集渠道,深入公检法部门、企事业单位、律师事务所等行业,收集实实在在的案例。
(二)模拟法庭
模拟法庭一直被各法学院广泛采用,是法律实践性教学的重要方式。在各种实践性教学方法中,模拟法庭教学法有着无可比拟的优越性。设定法律情景,采取模拟法庭的形式,将学生分为原告、被告、法官以及辅岗位,模拟刑事、民事、行政审判及仲裁的过程。模拟法庭教学为学生提供了一个模拟法律实践的场所和机会,通过模拟法庭教学使学生在未进入社会从事法律职业前,学习掌握了运用法律解决问题的方法,培养了用法律手段解决问题的思维模式,在模拟的诉讼环境中熟悉、掌握具体的审判过程,较直接地面对用法律知识解决法律问题,检验掌握运用法律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与创造性,提高了学生法律知识运用、分析解决法律问题和法律文书的写作等能力,缩短了法学教学与法律工作实践的距离,使学生较深刻地体会到理论与实践的结合,有助于长期学习能力的提高。
(三)法庭旁听
采取“走出去”和“请进来”的方式,组织学生到当地的人民法院旁听法律案件的审理,将课堂转移到法庭,面对面观摩学习审判活动。法庭旁听的人员一般不能太多,也可以将法庭引入课堂,协调法院将审判放在学校的模拟法庭开庭审理,组织学生现场观摩学习,可以使更多的学生都能亲密接触法律审判活动,提高法律实践能力。笔者在实践教学中,也多次组织学生到法院旁听庭审过程,回来后要求学生写心得体会和对今后学习法律知识的感想。
不少学生反应,通过旁听庭审,不仅亲身体验到了法律的严肃性、法庭庭审的威严性,也从中学到了不少的法律知识,对法律知识的理解和应用及法庭的运行程序有了更深刻的理解,学到了课堂上学不到的知识和课堂上没有学懂的知识。一些毕业后到法院工作的学生也普遍反映,通过旁听审判,及早熟悉了法律职业,能够尽快进入工作角色,得到了用人单位的充分肯定。
制约和监督机关监督这种权力体系的运行。总的来说,法治就是在法及其司法体制健全的情况下,在完全服从和体现社会的整体利益和群体意志的前提下,最大限度地发挥个人意志和行为的自由的一种社会状态。虽然两者有联系也有区别,但因为法制体现为静态的名词,法治体现为动态的动词,所以在本论文中法制教育通法治教育,本文中用法制教育来表述。
二、法制教育融入初中政治教育的重要性
初中政治教育中也涉及有一部分的法律知识,但是因为有些法律内容晦涩难懂,一般的政治老师也无法完全理解初中政治课本中的法律知识,这些内容往往就被老师给忽略掉或者一笔带过,并被作为不重要部分列明。这样就导致青少年学生没法接受相应的法律知识,或者认为法律知识并不重要所以对此部分给予轻视,导致其因不知法而犯法,甚至有时候在自己的权益被侵害时,因不知法而不知如何保护自己,以致作出过激行为导致自己触犯法律从而锒铛入狱。青少年是祖国的未来,是祖国将来的建设者,应该接受一些法制教育,懂得用法律来保护自己。初中政治教育虽然能够给予青少年一些法律知识,但是仅仅靠初中政治课本中的一些法律知识是不足够的。传统的政治知识中只教育我们要积极地守法护法,同犯罪行为做斗争。却没有教会我们如何守法护法,如何用法律同犯罪行为做斗争,如何拿起法律的武器来保护自己,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正是因为初中政治教育中法制教育的严重缺失,才使我们应当将法制教育与初中政治教育融合在一起,充实学生的法律知识,让学生理解明白法律知识,充分运用法律知识,在自己权益遭受损害时,拿起法律的武器保护自己,真正做到知法、守法、用法,不再因为自己的无知忍气吞声,不敢反抗犯罪行为,或者犯更大的错误,触犯到法律,导致自己人生的毁灭。
三、将法制教育融入初中政治教育中的一些可行性方法
(一)更新法制教育观念。
教师和学生对法制教育的轻视和忽略是法制教育在初中政治教育中地位不高的主要原因。所以,要想让法制教育更好更快的融入初中政治教育,必须让老师和学生形成一个正确的法制教育观。要想树立正确的法制教育观,提高初中法制教育的力度,必须得更新法制教育观念。更新法制教育观念,可以以校园广播或者校园板报等方式进行,使学生和教师明白法制教育的意义和进行法制教育的一些方法。老师在以后的政治教育中必须得加强法制教育,把法制教育渗透到初中政治教育中,让学生学习有用的法制知识,学会自我保护。
(二)运用多媒体教学手段。
随着科技的发展,教学中也不断引入了一些新的科技产品进行教学,这些新的科技产品对于课程改革的推进和教育信息需求力度的提升方面发挥着不可或缺的作用,并且大多数教育机构现在均开始采用多媒体的方式进行教学活动。因此在进行法制教育和初中政治教育的融合过程中,我们也应该把多媒体教学方式引入进来。法律知识大都比较枯燥无味,尽管基本法律条文和法律理论都来源于生活,但是他们均具有一定的抽象性。因此,对于初中同学来将,让他们理解这些知识还是存在一定的难度。而且,老师的填鸭式教学,也会使学生产生烦躁情绪,从而逆得其反,学生不仅不会爱学习法律知识,还会更加厌恶法律知识,影响法制教育进程,得不到良好的法制教育效果。而将多媒体引入到法制教育中,对于教学的进行起到一个积极推动的作用。因为法律知识比较枯燥且抽象,运用多媒体可以使其从枯燥无味抽象转变为生动有趣立体形象化。对于一些比较难懂的法律概念、法律条文等法律知识,可以播放一些与之有关的案例,一方面运用生动的案例使抽象知识变得形象化,变得更加容易理解和掌握,使学生易于吸收,同时还丰富了教学信息。另外一方面,案例是一些法律知识的生动体现,通过案例,学生可以了解到哪些是法律所禁止的,哪些是法律所允许的,通过案例引导其以后的行为,从而建立正确的法制观和正确的人生观。
(三)开展综合体验式教学。
要想让学生充分运用法律,必须开展综合式教学。法律知识来源于生活,也最终应用于生活。老师在开展法制教育的时候,应该将社会热点话题作为课程的主要教学内容,组织学生对社会热点话题进行讨论,让学生得出自己的结论。对于那些结论积极向上的学生,要给予奖励和表扬,使他们继续保持,再接再厉。那些结论消极低沉的学生,要给予关怀和引导,纠正他们的错误的观点,使他们加快正确法制观和人生观的建立。同时老师也可以就一些典型性案例让学生进行现场模拟,让学生处于当时犯罪的情形,使每个学生都表现出最真实的表现和行为,进而观察每个人的表现和行为,并就其表现和行为进行评价。通过这些方法,强化法制教育成果,提升青少年法制意识,提高青少年对法律知识理解和运用,加快法制教育和初中政治教育的融合。
四、结语
在人生的道路中,常常会有许多诱惑,我们要学会自我保护,自觉抵制各种不良行为及违法犯罪的诱惑和侵害。
一次,我在电脑上看到一个消息:15岁的小新由于沉浸在网络里,学习成绩陡然下降。初中还没有毕业便辍学。因担心儿子整天沉迷于网络,小新的妈妈让他照看家里的台球桌。小新把看台球桌挣的钱拿去上网。后来家里不再提供上网的钱,小新就想到了偷。6月上旬,小新偷了爸爸2000多元在网吧呆了一个星期。父亲的一顿打骂对小新来说已经起不到任何作用。仅仅几天后,上网的欲望又像虫子一样噬咬着他的心。此时,爸爸月初给奶奶生活费时说的一番话浮现出来。爸爸说爷爷那儿有4000多块钱,当时听了也没太注意,后来就想去偷爷爷的钱。6月15日中午我就去爷爷家,晚上,看爷爷奶奶都已经睡了,就去翻,可一想怕把奶奶吵醒了,就想用菜刀把奶奶砍伤了再翻。”睡梦中的奶奶倒在了血泊中,响声惊动了爷爷。不顾一切的小新又将菜刀砍向了他。爷爷受伤后逃出家门。小新翻箱倒柜也没有找到那4000元钱,只在奶奶兜里找到了两元钱。事后,小新的爷爷说,那是奶奶为孙子准备的早点钱。小新捏着两元钱在村口的一个洞里躲了起来。思来想去,还是投案自首。投案自首后,小新说:“奶奶从小最疼爱他,有什么好吃的都惦记着他。他在看守所里最想念的就是九泉之下的奶奶。“我当时只想着拿到钱后就去网吧,根本没想后果。如果让我在上网和奶奶之间重新选择,我肯定选择奶奶。”说到这里,他痛哭流涕起来。
我们是祖国的花朵,是新世纪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未来。我们应该要学法、懂法、守法,自觉地用道德、纪律、法律规范自己的行为。
一方面,应进行观念的转变。首先要将以往忽视现代教育技术在人文学科中应用的思想,或者觉得现代教育技术实际运用过于繁琐、难度大的畏难思想全面转变;其次要将现代教育技术视作一种教学手段与教学方法的错误观点转变,充分地认识到以先进计算机为重点的信息技术在现代社会变革过程中的重要性;而教育范畴中运用信息技术,使得我们的教学内容、方法、手段、模式得到了全面的变革,并且带动了教育思想、教学观念以及教与学理论的巨大变化。总而言之,运用现代化教育技术和学生人文素养的提高、创新精神的形成、实践能力的培养等各方面的教育目标间是息息相关的。另一方面,转变教学模式。纵观现有的教学软件,它所遵循的设计思想依旧是以教为核心,它的任务还是辅助教育者怎样在实际课堂中讲授,对于学生学习方面的事项考虑的甚少。其实,这一设计和传统的统治课堂的以教育者为核心的教学模式脱不了干系。由此可见,如果不将教学模式进行全面转变,光是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手段先进,是很难在政治课堂中顺利开展素质教育的。所以,应在先进的教育科学理论基础上,采用具有较强交互性、较好共享性、网络等优势特征的多媒体,实际中,制定出以教师为主导和以学生为主体相融合的教学软件,从而构建全新的教学模式。
二、寻找结合点,全面体现人文精神教育的基本要求
初中政治课在人文精神教育中占有重要地位,每一堂课的教学内容中均蕴含着浓厚的人文精神内涵。而新课改后,更是增设了大量的有着人文精神的内容与材料,比如“锲而不舍,金石可镂”的坚强意志,“勿以善小而不为,勿以恶小而为之”的律己观念等等。教育者在上《善于调节情绪,保持乐观心态》这一课时,先为学生介绍了有效调节不良情绪的方式,比如,心理放松法、理智消解法,带学生做课文材料中的心理放松操等。这样,不仅促进了学生良好情绪的形成,而且还使得他们内心的道德感、美感、爱国主义情感等大大提高。其次,可以采用以例说法、模拟法庭等各种形式,向学生传授基本的法律知识,让他们学会通过法律的手段对国家、社会以及自身正当权益予以维护,增强依法同不法分子作斗争的能力,养成自觉遵守法律法规的良好习惯,加强对自己的行为进一步规范。另外,要让学生准确地区别社会主义制度与资本主义制度,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存在的积极作用与负面影响加以认识,对世界上存在的人口、资源、环境等问题加以了解,合理地看待升学与就业,培养学生树立起民族自豪感、社会责任感,促使其情感进一步升华,自觉地将祖国未来的发展、命运、个人前途有机地结合起来,并贯穿于自身行动中。
素质教育的重点在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这要求高中思想政治课教学从传统的教师向学生传授现成的知识转移到在教师指导下,学生学会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我校在素质教育课堂改革中提出的“学-议-讲-练”四环节高效课堂教学模式,就在于落实“学生为主体,教师为引导,体验为红线,思维为主攻”的教学理念,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真正适应素质教育的要求。在实际教学中,笔者认为“学-议-讲-练”四环节的中心就是围绕问题展开,即发现问题、思考问题、探究问题、解决问题、应用问题。一句话,就是“问题教学法”。结合高中思想政治课的特点,在高中思想政治课教学中运用问题教学法,有非常强的现实意义,有助于推进课堂教学改革及学科素质教育
(1)充分遵循了教育教学规律和学生学习认知规律,有利于贯彻素质教育改革的要求。
(2)有利于提高课堂教学效益。把问题作为教学的中心,有利于进一步明确和分解教学目标,使教师和学生的行为活动更有针对性,有的放矢,在有限的课堂教学时间内集中精力解决具体问题。这样可以减少或避免教学活动中因偏离教学目标所做的“无用功”,从而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3)有利于培养学生观察、阅读、分析、讨论、判断推理能力,能使学生接受到潜移默化的科学研究方式方法的教育。在高中思想政治课堂上巧妙地组织适当的问题,不仅可以刺激学生的求知欲望与认知内驱力,调动学生分析与解决问题的积极性,充分发挥学生在教学中的主体作用,而且有助于学生摆脱接受知识时思维的滞涩与定势,在探究问题的思维活动中激活想象力和创造力。
二、“问题教学法”基本程序
问题教学法运用到高中思想政治课堂教学中,其基本程序是:通过问题情景提出问题——引导学生发现并提出问题——学生思考问题——探究解决问题——应用问题。
1、发现问题。发现问题分两个方面
(1)教师在吃透教材的基础上,把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浓缩为几个主要问题,形成学案。一方面便于学生把握课堂教学的要求及线索,另一方面旨在“抛砖引玉”,让学生处于问题情景之中,把思维直接引向问题,从而探索更多的新问题。
(2)通过学案让学生自学预习,发现并提出问题是实施问题教学法的关键所在。教师要引导学生通过阅读教材及辅助材料发现并提出问题。
如何引导呢?首先,从已知与未知的知识联系中引出问题;其次,在重点与难点处制造问题;再次,于理论与现实的结合点寻找问题。在这一程序中教师不仅要鼓励创新,还应帮助设计不同类型的问题,并经过全班同学的评价、筛选,形成一堂课的系列思考题。这一环节在课下进行。
2、思考问题。学生在预习过程中会对老师提的问题思考,自己也会提出新的问题并进行思考。这一步骤与发现问题时间上有一致之处,但也可以在课堂上进行。现在有的老师认为学-议-讲-练,议就是讨论,而忽视了学生自身的思考,这是不科学的。讨论的前提是学生本人经过认真深入的思考,这样才能提升自己的思维能力,这才是素质教育的真正目的。
3、探究解决问题。问题教学的实质是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发现并提出问题的最终目的是使学生学会多角度多层次地分析问题,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教师必须以“助产士”的角色,提供一些线索,启发学生探讨问题并以讨论的方式与学生共同探索。对学生的不同观点,教师不应立即给以评判,而要以民主的方式让学生充分自由地发表意见,引导学生从畅所欲言和相互辩驳中获得正确的认识,形成完整的结论。
4、应用问题。有的学生认为政治课枯燥,不愿学,主要原因是教学中缺少与现实生活的联系。在问题教学法中,笔者特别强调所学知识的应用,运用所学知识解决现实问题。途径有两个,一是课堂练习、探究问题都必须用身边的学生关心的生活实际,或者最新的学生关心的国家大事;二是利用周末或放假时间组织安排学生参与社会实践活动,将所学知识与生活相联系。
三、问题教学法注意事项
1、问题设计合理。笔者认为,好的问题须符合以下要求:
一是所提问题应该难易适中,是学生感兴趣的。俗话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假如教师提出的问题学生不感兴趣,即使这个问题设计得再完美,也不能发挥“问题教学”的作用。问题太难或太易,都不能激发学生的兴趣,因而,教师设计问题时应该力求难易适度。 例如在讲运动和静止的关系时,可根据学生的认知水平设置难易度适中的问题链,采取逐层递进的办法,一步步地调动学生的思维向预定目标前进。第一步以讲故事的形式(古希腊借债人与债主的对话:古希腊有个人借了别人的钱,到期赖帐不还,却说万物在变,现在的我已经不是借钱时的我了。债主一气之下,把他痛打了一顿,也说万物在变,打人的我已经不是现在的我了)引出什么是静止的问题;再设置问题阐明运动是绝对的、静止是相对的道理
(一)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环境的复杂性“市场导向”、“工学结合”、“校企合作”是高职教育的典型特征,是实现高职院校培养宗旨的重要保证,是凸显高职教育特色性的重要表现。在高校院校与企业合作办学、合作培养的过程中,校园文化与企业文化对接显然是不可避免的。校园文化与企业文化的对接,导致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所面临的环境复杂化。部分高职院校在功利性的价值主导下,在推动校园文化建设时毫无原则,片面依附于企业,甚至将校园文化建设等同于企业文化建设,导致高职院校培养现代化建设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的教育目标变成了为企业培养合格员工的企业目标,背离了高职教育的本质属性。此外,思想政治教育客体———高职院校大学生同样深受其害,表现为企业文化的多元性偏离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等主流意识形态对学生的教化;市场经济的趋利性淡化了高职院校大学生对社会道德规范的内在认同度。
(二)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碎片化、断层化思想政治教育作为一项系统工程,必须要进行系统化、持续化的教育方能将高职院校大学生塑造为社会所需要的人才。然而当前高职校园精神文化“缺位”、校园育人环境复杂化、高职校园文化建设定位不明确等问题,导致高职思想政治教育出现碎片化、断层化等不良状况。“碎片化”主要表现为高职思想政治教育主体和内容的零散性。在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主体为思政课教学,然而这一课程在“工具理性”的影响下收效甚微,其所传授的内容难以与高职院校的主体内容对接,内容空泛,碎片化极为明显。“断层化”主要表现为高职院校缺乏专业性的思想政治教育队伍,在教育方法上仍然采用以教师为主的灌输式模式,难以与时下“以学生为主体”的教育理念对接,忽略了高职生的文化需求,导致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效果无法凸显。
二、文化发展观视域下高职院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路径选择
(一)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凸显高职思想政治教育的文化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当代中国最高价值体现,是多元社会背景下实现多元价值观向主流价值观引领的重要保证。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具体实践中,促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日常化、具体化、形象化、生活化,实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对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引领,是推进高职院校校园文化建设的必然选择。因此,必须做好以下几项工作。首先,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嵌入思想政治教育的实践中,让高职学生理解“什么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什么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怎样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等理论命题;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专题式教学和讲座,让高职学生耳濡目染地得到教育指引。其次,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嵌入校园文化建设的具体环节中。校园文化建设是实现文化育人的重要基础。针对当前高职院校在校园文化建设中的“失位”问题,亟需融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以实现对高职学生之理论武装、舆论引导、精神塑造和作品鼓舞。最后,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入高职院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机制建构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高度凝练和集中表达,是我国文化发展的本质体现。针对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存在碎片化、断层化的状况,可以通过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引入来实现长效机制建设,以打造起一项系统的、持续的育人工程。
(二)以文化育人环境的优化为主导,创新高职思想政治教育的育人路径在“重科学轻人文”、强调“工具理性”而忽视“价值理性”的引导下,高职院校采取了一系列疏离人文教育的模式,导致高职思想政治教育环境的复杂性。更为严重的是,在当前我国社会转型、多元价值冲击的背景下,社会上存在的“道德滑坡”“信仰危机”“价值危机”等现象通过网络等方式进入高职院校,对高职大学生造成了不良影响,加大了高职思想政治教育的难度。对此,必须优化文化育人的环境,从文化发展之视角来创新高职思想政治教育的育人路径。首先,坚持“以人为本”之文化育人理念。“以人为本”是开展高职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本质要求,是构建塑造人、培育人、发展人之育人环境的内在需要。一些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环境的复杂性与其脱离“以人为本”核心育人理念息息相关。对此,必须在“以学生为本”的教学理念指导下来实现高职学生的文化养成和文化自觉,尊重其主体性,发挥其自主学习、自主建构、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务的效能,通过在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方面的引导来实现校园文化的建设,并促进高职学生自由和全面发展。其次,架设和谐多样、奋发向上的校园文化环境。先进文化代表着文化发展的前进方向,是文化发展观的本质体现。因此,在高职校园文化架设的过程中,必须以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为指引,引导高职学生正确看待个人价值和社会价值、个人主义和集体主义、物本价值和精神价值等方面的关系,并通过物质环境和人文环境建设的有效结合,打造“内涵式校园文化”,发挥高职思想政治教育隐性文化之“正能量”,为提升高职学生道德水准提供帮扶。
(三)以思想政治教育模式的改进为主线,优化高职思想政治教育的实践方法网络化、信息化是当代社会最为明显的特征。在此背景下,学生信息接收的方式将更加多元化,尤其是通过网络来获取,体现了高效性、快捷性、海量性、交互性等特点,这就要求思想政治教育模式必须改变以往“灌输式”的做法,进而转变为“双向互动”的育人模式。因此,在文化育人的过程中,必须发挥网络作为文化传播之主载体的功能,以当前先进文化为主要内容,并旗帜鲜明地推动先进文化的传播,以占领思想政治教育的文化制高点,规避校园文化中的低俗、腐朽文化对大学生的负面影响。在传播先进文化的过程中,要凸显文化交流之互动性、双向性、动态性,彻底改变传统“单向度灌输”的模式,激活学生参与思想政治教育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建构起基于“双向互动”基础之上的行动导向、任务型、情景式、案例式等教学方法,增强高职学生对思想政治教育的情感体悟、互动交流,为良性师生关系的建立以及高职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的提升打下基础。此外,在思想政治教育中必须关注青年学生的亚文化,将亚文化中的有利因子进行提炼,嵌入到思想政治教育的具体实践中,并引导他们提升自己的文化素养、道德水平和信息媒介素养,塑造其成为社会所需要的人才。
三、结语
一、公安机关和人民警察必须要严格执法
严格执法是对执法人员提出的基本要求,也是贯彻落实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这一法制建设基本方针的重要内容之一。公安机关作为国家重要的执法机器,必须要遵循这一基本方针。实践告诉我们,只有严格执法,才能纠正违法行为,保护公共利益和群众利益,才能体现法律的尊严,才能体现公安机关的尊严。从公安执法上来说,严格执法至少有两方面的意义。一方面,要求公安民警必须秉公执法,严肃执法,严格按照法律规定和程序办案,真正做到以事实为依据,以法律为准绳。依法办案,要实体与程序并重,实践中有些同志只重实体法而忽视程序法,很容易造成在行政诉讼中败诉。另一方面,严格执法还要注意粗暴执法,具体到公安交通管理机关,在执法中有一整套严格规定,应当按章办事,避免行为不当造成工作被动。比如在询问当事人、证人、违反治安管理、交通管理行为人、犯罪嫌疑人时必须要有两位民警;公路巡警巡逻纠章中必须出示证件,执勤中必须按规定着装,佩戴执勤标志,仪表端庄,语言文明;事故处理中必须遵循《道路交通事故处理办法》及其《程序规定》等等。严格执法的要求还表现在:执行职务时不能行为野蛮,吃拿卡要,乱罚款,以罚代管,甚至搞所谓的“以邪治邪”。不能只教育不处罚,以教代管,该纠正的不纠正,该罚的不罚,对违法者听之任之,这也是执法不严、的表现。
严格执法要求我们公安机关要加强队伍建设,不断提高人民警察综合素质,提高依法办案的能力和水平。要进一步制定、完善各项执法责任制,强化落实各种形式的执法监督和过错责任追究制度,加强队伍的教育和管理以及精神文明建设,树立人民警察队伍文明之师、威武之师的形象。尤其是我们公安交通管理机关,无论事故处理、办牌办证、巡逻执勤,均直接与人民群众打交道。交警手中权力虽不大,但与人民群众生活联系紧密,在管理与服务中与群众容易形成矛盾,因而被称做是公安机关窗口的窗口,热点中的焦点,更就加强执法规范建设,让依法执法、文明执法成为制度。要开展综合执法,提高执法技巧,对于屡教不改、蓄意闹事、干扰执法的当事人,多用“智取”,少用“武攻”。要认真并贯彻行政复议法,采取类似事故处理“阳光作业”的多种工作机制,自觉接受群众监督,保障国家法律监督制度在公安工作中的贯彻执行。
二、只有公正执法,才能使严格执法得到保证
公正执法是我国社会主义法制的基本要求。公正执法就是不偏不纵严格按照法律的规定行使法定职权,公民在法律面前人人平等,执法者不能超越法定职权执法。公正执法要求我们公安交警在执行职务中必须尽职尽责,对发生的违法行为敢于纠正并依法处罚,不搞因态度不好而加重处罚或态度很好而从轻处罚“态度执法”、不以违章、肇事当事人与我们有关系或亲戚或朋友因而加重或从轻处罚的“关系执法”、“人情执法”,做到见违必纠,违法必罚,罚而有据。交警执法岗位分散,处理违章、办牌办证等社会面广,群众影响大,尤其是路面执勤,在群众眼皮底下执法,稍有疏忽,出现一起执法不公正行为,就会引起群众的不信任。形象一旦失去,就难再挽回。同时,通过多年来的普法教育,公民的法律意识也有了很大提高,这就要求我们在执法中,更加注意减少乃至杜绝随意性,确保执法的公正性。小陈老师工作室版权所有
三、严格、公正就通过文明执法来体现
文明执法是社会文明的一个缩影,也是社会文明进步的表现。所谓文明执法,是指执法人员以人为本,依照法律规定的职权和程序,运用法律规范办理各种案件,坚持教育与处罚相结合,坚持严格、公正、文明执法。文明执法是人民警察的属性所决定的。交通警察执法的对象大多是人民群众,遇到的问题大量的属于人民内部矛盾,有的违法行为轻微没有造成后果的,应教育其纠正。如果言语粗鲁,行为野蛮,不但不能纠正其违法行为,而且会增加违法者的对立情绪,破坏政府形象。执法讲文明,要求有礼在先,出示证件在先,态度和蔼,举止端庄,教育疏导,以理服人,既是执法人员文明素养的展示,也是行政执法不可缺少的必要程序。实践表现,大多数违章违法者是通情达理的,只要执法者晓之以理,动之以情,工作做到家,违法行为是会自行纠正的。因此,文明执法是人民交警工作永恒的主题,也是进一步加强公安队伍建设、树立人民警察新形象的根本保证。
现阶段应当正确引导教育民警摆正“严格执法”与“文明服务”的关系。在文明执法中有些人认为执法是责令违法者纠正违法行为或予以处罚,必须严格、严肃。违法者是不讲文明的,文明执法纠正不了其违法行为。如在纠正交通违章中,交警向违章人敬礼,违章人拒不配合,甚至污辱执勤交警等现象屡有发生。但作为人民警察,无论在何种情况下,仍然要坚持依法、文明,不能因违法人的不文明而导致自身的不文明,这也是一个人民警察应有的修养。文明执法还要注意区分文明执法与执法强制性。符合法律程序的强制是完全必要的,在执行刑事拘留、逮捕、强制执行和制止群体性闹事事件过程中发生的推搡、拉扯等行为不能与不文明执法混为一谈。其间当事人阻挠执法,或辱执法人员,蓄意扩大事态,引起路人围观,堵塞交通。人民警察为了尽快平息事态,将辱骂、洒泼的当事人制服,这难道是不文明行为?如果不强制制止,事态就不能平息,执法就不能顺利进行,破坏执法的状况就不能得以改变。文明执法是一个过程,有的群众对公安“强制执行”缺乏了解,单凭看到强制性情景就指责或投诉警察“不文明”,有失公允,是对公安机关的误解。对于人民警察奋起自卫,冒着生命危险制服闹事者,从法律上讲,是为了维护法律的尊严、保护公共利益和他人的人身和其它权益免受侵害,对于那些使用暴力袭警行为的人,使用警械武器予以制止,这是正当防卫,不仅不负法律责任,而且应当受到鼓励和表扬。
在强调公安民警文明执法的同时,应加大全民普法教育,提高人民群众的素质和法律意识。文明执法必须普遍提高人民群众素质和对公安工作的认识,使人民群众在行使他们的权力的同时普遍并愿意承担法定义务。舆论监督应实事求是,客观公正,从而使人民群众了解公安,理解公安,支持公安,明确不接受处罚或暴力依法执法是违法行为。在外部环境优化、执法环境成熟的情况下,文明执法才能顺利进行。
一、公安机关和人民警察必须要严格执法
严格执法是对执法人员提出的基本要求,也是贯彻落实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这一法制建设基本方针的重要内容之一。公安机关作为国家重要的执法机器,必须要遵循这一基本方针。实践告诉我们,只有严格执法,才能纠正违法行为,保护公共利益和群众利益,才能体现法律的尊严,才能体现公安机关的尊严。从公安执法上来说,严格执法至少有两方面的意义。一方面,要求公安民警必须秉公执法,严肃执法,严格按照法律规定和程序办案,真正做到以事实为依据,以法律为准绳。依法办案,要实体与程序并重,实践中有些同志只重实体法而忽视程序法,很容易造成在行政诉讼中败诉。另一方面,严格执法还要注意粗暴执法,具体到公安交通管理机关,在执法中有一整套严格规定,应当按章办事,避免行为不当造成工作被动。比如在询问当事人、证人、违反治安管理、交通管理行为人、犯罪嫌疑人时必须要有两位民警;公路巡警巡逻纠章中必须出示证件,执勤中必须按规定着装,佩戴执勤标志,仪表端庄,语言文明;事故处理中必须遵循《道路交通事故处理办法》及其《程序规定》等等。严格执法的要求还表现在:执行职务时不能行为野蛮,吃拿卡要,乱罚款,以罚代管,甚至搞所谓的“以邪治邪”。不能只教育不处罚,以教代管,该纠正的不纠正,该罚的不罚,对违法者听之任之,这也是执法不严、的表现。
严格执法要求我们公安机关要加强队伍建设,不断提高人民警察综合素质,提高依法办案的能力和水平。要进一步制定、完善各项执法责任制,强化落实各种形式的执法监督和过错责任追究制度,加强队伍的教育和管理以及精神文明建设,树立人民警察队伍文明之师、威武之师的形象。尤其是我们公安交通管理机关,无论事故处理、办牌办证、巡逻执勤,均直接与人民群众打交道。交警手中权力虽不大,但与人民群众生活联系紧密,在管理与服务中与群众容易形成矛盾,因而被称做是公安机关窗口的窗口,热点中的焦点,更就加强执法规范建设,让依法执法、文明执法成为制度。要开展综合执法,提高执法技巧,对于屡教不改、蓄意闹事、干扰执法的当事人,多用“智取”,少用“武攻”。要认真并贯彻行政复议法,采取类似事故处理“阳光作业”的多种工作机制,自觉接受群众监督,保障国家法律监督制度在公安工作中的贯彻执行。
二、只有公正执法,才能使严格执法得到保证
公正执法是我国社会主义法制的基本要求。公正执法就是不偏不纵严格按照法律的规定行使法定职权,公民在法律面前人人平等,执法者不能超越法定职权执法。公正执法要求我们公安交警在执行职务中必须尽职尽责,对发生的违法行为敢于纠正并依法处罚,不搞因态度不好而加重处罚或态度很好而从轻处罚“态度执法”、不以违章、肇事当事人与我们有关系或亲戚或朋友因而加重或从轻处罚的“关系执法”、“人情执法”,做到见违必纠,违法必罚,罚而有据。交警执法岗位分散,处理违章、办牌办证等社会面广,群众影响大,尤其是路面执勤,在群众眼皮底下执法,稍有疏忽,出现一起执法不公正行为,就会引起群众的不信任。形象一旦失去,就难再挽回。同时,通过多年来的普法教育,公民的法律意识也有了很大提高,这就要求我们在执法中,更加注意减少乃至杜绝随意性,确保执法的公正性。版权所有
三、严格、公正就通过文明执法来体现
文明执法是社会文明的一个缩影,也是社会文明进步的表现。所谓文明执法,是指执法人员以人为本,依照法律规定的职权和程序,运用法律规范办理各种案件,坚持教育与处罚相结合,坚持严格、公正、文明执法。文明执法是人民警察的属性所决定的。交通警察执法的对象大多是人民群众,遇到的问题大量的属于人民内部矛盾,有的违法行为轻微没有造成后果的,应教育其纠正。如果言语粗鲁,行为野蛮,不但不能纠正其违法行为,而且会增加违法者的对立情绪,破坏政府形象。执法讲文明,要求有礼在先,出示证件在先,态度和蔼,举止端庄,教育疏导,以理服人,既是执法人员文明素养的展示,也是行政执法不可缺少的必要程序。实践表现,大多数违章违法者是通情达理的,只要执法者晓之以理,动之以情,工作做到家,违法行为是会自行纠正的。因此,文明执法是人民交警工作永恒的主题,也是进一步加强公安队伍建设、树立人民警察新形象的根本保证。
现阶段应当正确引导教育民警摆正“严格执法”与“文明服务”的关系。在文明执法中有些人认为执法是责令违法者纠正违法行为或予以处罚,必须严格、严肃。违法者是不讲文明的,文明执法纠正不了其违法行为。如在纠正交通违章中,交警向违章人敬礼,违章人拒不配合,甚至污辱执勤交警等现象屡有发生。但作为人民警察,无论在何种情况下,仍然要坚持依法、文明,不能因违法人的不文明而导致自身的不文明,这也是一个人民警察应有的修养。文明执法还要注意区分文明执法与执法强制性。符合法律程序的强制是完全必要的,在执行刑事拘留、逮捕、强制执行和制止群体性闹事事件过程中发生的推搡、拉扯等行为不能与不文明执法混为一谈。其间当事人阻挠执法,或辱执法人员,蓄意扩大事态,引起路人围观,堵塞交通。人民警察为了尽快平息事态,将辱骂、洒泼的当事人制服,这难道是不文明行为?如果不强制制止,事态就不能平息,执法就不能顺利进行,破坏执法的状况就不能得以改变。文明
执法是一个过程,有的群众对公安“强制执行”缺乏了解,单凭看到强制性情景就指责或投诉警察“不文明”,有失公允,是对公安机关的误解。对于人民警察奋起自卫,冒着生命危险制服闹事者,从法律上讲,是为了维护法律的尊严、保护公共利益和他人的人身和其它权益免受侵害,对于那些使用暴力袭警行为的人,使用警械武器予以制止,这是正当防卫,不仅不负法律责任,而且应当受到鼓励和表扬。
在强调公安民警文明执法的同时,应加大全民普法教育,提高人民群众的素质和法律意识。文明执法必须普遍提高人民群众素质和对公安工作的认识,使人民群众在行使他们的权力的同时普遍并愿意承担法定义务。舆论监督应实事求是,客观公正,从而使人民群众了解公安,理解公安,支持公安,明确不接受处罚或暴力依法执法是违法行为。在外部环境优化、执法环境成熟的情况下,文明执法才能顺利进行。严格、公正、文明执法是落实以法治国方略的重要举措。公安部部长贾春旺提出,要全面履行警察法赋予的职责,依法行使职权,切实做到严格、公正、文明执法。可见,强调严格、公正、文明执法是相对于公安队伍目前存在的普遍性、倾向性问题而言的。我们要把推行执法责任制和错案责任追究制作为工作的重点,总结经验,不断探索,真正做到严格执法、公正执法、文明执法、依法办案、取信于民。进一步加大工作力度,为保障和促进改革、发展、稳定创造良好的法制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