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1-14 20:18:01
绪论:在寻找写作灵感吗?爱发表网为您精选了8篇美术鉴赏知识,愿这些内容能够启迪您的思维,激发您的创作热情,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在我国,对不同教育阶段学生的美术教学各有侧重点,中小学开设图画课,高中开设美术欣赏课,高职院校开设美术鉴赏课。美术鉴赏课作为一门艺术选修课,逐渐成为高职院校教育中必不可少的内容。社会的发展使得其对人才的要求也随之提高,任何高素质的人才都离不开熟练的专业技术和美好的品质,而美术鉴赏课对于培养学生的高品质起着重要的作用。目前,我国高职美术教学现状仍不容乐观,亟需研究合适的教学模式,以提升美术鉴赏课的教学效果。
1 高职院校学生的特点
高职院校的教育是高等教育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在进行招生时,面对的是全国各地千千万万的学子。近年来,高职院校开始实行扩招,而扩招之后许多问题也变得相当棘手。高职院校的学生特点比较鲜明,明确学生自身的特点,对研究美术鉴赏课的教学模式至关重要。高职院校学生的具体特点如下:一是逻辑思维能力弱,形象思维能力突出。高职院校的学生正值青春年华,因此逻辑思维能力稍微不足,但是形象思维能力却比较强,对事物的感性认知大于理性认知。另外,对艺术的鉴赏需要有较强的形象思维能力。美术是一门艺术,美术鉴赏课的一个重要作用便是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和想象力,这便在无形之中使学生的形象思维优于逻辑思维。二是学生个性突出,勇于探索创新。高职院校的许多学生在美术鉴赏课上表现出了自身独特的个性,并且对新事物敢于探索,敢于创新。美术家往往会将自己的个性和情感寓于作品之中,使作品散发出独特的魅力,任何优秀的美术作品都离不开美术家勇于探索和锲而不舍的精神。学生在美术鉴赏教育课中,通过品鉴美术家的作品,透过作品可以看到美术家的创新和努力,对学生的品格也能起到一定的熏陶作用。
2 高职美术鉴赏教育存在的问题
2.1 不注重美术鉴赏课程的开设
目前,许多高职院校的美术教育课程大多只设置在美术专业学生的课程中,而非美术专业的学生则难有机会学习与美术相关的课程。专业外的学生选修美术鉴赏课并非出于一种学知识的态度,而只是出于“好玩”的心态或者好奇心作祟。美术鉴赏课每学期的学时都比较少,通常在18个学时到36个学时之间,不同的学校学时也有所差异。但是,必须认清的是这点学时对于学习并掌握美术鉴赏课的知识显然是不够的,其结果只会导致学生的学习效果变差。在进行美术鉴赏教学的过程中,学时不足和教学内容繁多构成了一对尖锐的矛盾。
2.2 课程设置不均衡
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高职院校通常更愿意把精力放在对学生专业知识和技术的培育上,片面地重视专业课程的设置,忽视人文艺术课程的设置。学校不重视艺术课程,就会让教师对于该课程的教学也采用敷衍了事的态度,认为美术鉴赏课程完全是可有可无的课程。这样一来最直接的影响便是教师教学只图完成任务,照本宣科地将课程的理论知识灌输给学生,甚至只是为学生讲解美术的发展史等“皮毛”,忽视对美术作品的鉴赏,也不在意学生是否能有效地吸收知识,一味地进行“填鸭”。同样,在学校和教师都不重视美术鉴赏课程的情况下,学生更加认识不到此课程的重要性,就会主动疏远这门课程的学习,在教师照本宣科的授课模式下,使得原本精彩的教学内容变得暗淡无色、枯燥无味,学生就更加无法提起学习的兴趣,上课亦总是“听天书”。要知道,美术鉴赏课是一门很有意义的课程,任何美术作品都饱含知识,不仅包括美术本身的知识,还涵盖各个学科的内容。因此,在美术教学中,教师需要将各学科结合起来进行教学,通过生动有趣的课堂教学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美术鉴赏这门课程真正发挥出巨大的作用,培养学生的优良品质和高品位。
2.3 教学模式不合理
目前,高职院校的美术鉴赏课程的教学模式仍遵循以往传统的教学模式,重视知识的灌输,忽视灵活的教学方式。首先,教学中主要采用“填鸭”式的方法,教师通过讲解或板书,将课本上的知识原封不动地呈现在学生眼前。教师是教学中的主体,学生处于被动地位。教师在讲课时完全是一个人在演“独角戏”,作为“观众”的学生无法融入课堂,并积极投入到学习之中。这种教学模式忽略了学生的学习主体地位,学生无法真正参与到课堂之中,只能被动地接收知识,而无法表达自己的观点或者见解。这样的课堂根本无法达到有效教学的效果,更别谈提升学生的能力了。其次,教学方式过于教条化。美术鉴赏课程中,对于作品的鉴赏落入了固定的套路,教师通常都是对艺术家简介、生活背景、作品内容、表现形式进行讲解。这种鉴赏方式不够灵活,鉴赏的结果变得毫无新意,甚至缺少应有的情感和特色。学生也很容易产生厌倦情绪,很难起到良好的教学效果。再次,美术鉴赏课过于注重技术训练。许多教师把美术鉴赏课的侧重点放在画作技巧的训练上,而忽视了鉴赏的教学,使得美术只注重训练而忽视艺术本身的魅力,最终对教学效果都是极其不利的。
3 分析高职美术鉴赏课的教学模式
一、高校美术鉴赏教学的作用
1.能够培养学生情操
学生在美术鉴赏的过程中能够收获丰富的情感体验,通过这一具有能动性的主体性活动,学生的心灵能得到净化。如,从列宾、利维坦、希施金等画家质朴的画风中,学生能够感受到画家对生活的关爱,从而能够树立健康、正确的人生态度和审美观念。此外,很多美术作品中还彰显了画家的爱国热情与坚强的意志,这些都能够使学生在鉴赏美术作品的过程中获得积极向上的动力与勇气。
2.能够进一步提升学生的审美意识
通过对国内外美术作品的鉴赏、学习,学生能够透过作品表层领悟到其所包含的深意。随着当前社会的迅速发展,美术作品在形式和语言上有了更为丰富的内容,其所包含的情感也有了更为细腻的体现,美术作品成为画家和学生之间情感沟通的纽带。在鉴赏美术作品的过程中,学生在获得鉴赏愉悦的同时,也能够获得一定的审美知识,从而提升自身的审美意识,启迪审美智慧,继而有助于完善审美观念。
3.能够培养学生的创造力、想象力以及表达能力
美术创作过程是画家的生活环境、情感和生活经验等多种因素相互融合、相互作用的过程,而美术鉴赏过程则是学生发挥能动性的过程。在鉴赏美术作品的过程中,学生能够充分发挥自身的想象力和创造力,拥有一个相对自由、不受约束的空间,因而有助于学生提升自身的想象力、创造力。另外,在美术鉴赏过程中,学生与教师、学生与学生之间往往要通过交流、沟通表达对美术作品的感受和理解,这一过程无疑会进一步丰富学生的内心感受,对学生的表达能力起到一定的锻炼作用。
二、高校美术鉴赏教学方法探析
1.掌握美术作品的时代特征,体会作品的审美情趣
美术作品因为产生的时代不同,会有不同的特征和价值取向,这是美术鉴赏者应当注意的。在高校美术鉴赏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指导学生把握时代的发展规律与时代特征,以及每个时代艺术作品所具有的审美情趣,同时还应当对美术作品进行具体的、有针对性的分析。
2.注意艺术家和美术作品的关系,加强作品的背景介绍
美术作品中往往包含着画家的艺术体验、生活经历与生命感受,还能反映画家的素养等,优秀的美术作品往往是对创作者的情感与心灵的反映,创作的客体与主体之间往往有对应的关系。所以,在进行美术鉴赏教学时,教师应当向学生介绍美术作品产生的背景和创作者的生平,只有这样才能够使学生在美术鉴赏时更快地进入状态。
3.依据美术作品的地域特征和民族特征,体会创作者的审美心理差异
关键词:高职院校;美术鉴赏;艺术修养;审美能力
当前,社会的快速发展对于职业院校人才的培养提出了新的要求,高素质的人才不仅要具备过硬的专业技能、创新的能力,更在于有美的心灵、美的品质。美术鉴赏课作为提高学生全面素质和艺术品位的主要途径发挥着重要的作用。那么如何让美术鉴赏课吸引学生,如何提高美术鉴赏课的课堂“质量”?是我们亟待解决的问题。
1 高职院校美术鉴赏课存在问题分析
第一,没有重视美术鉴赏课程的开设。现今大多数的高职院校,美术教育依然限制在少数专业学生范围内,对于非专业的学生来说,涉入其中的机会自然很少。许多同学选修美术鉴赏课,都是抱着好奇试探的心理。美术鉴赏课程的学时因学校不同也存在很大的差异,从18至36个学时不等。在实际的教学中,无论教学的侧重点在哪方面,要在短短的18学时、24学时里让学生接受课程讲授知识,教学效果都是很难尽如人意的。所以,在具体的课程实施中,教学内容多,教学学时少,学生的美术欣赏水平参差不齐,形成了美术鉴赏课程中十分突出的矛盾。其次,课程设置不合理、不均衡,许多高职院校单一的注重专业技术的培养,在课程设置上也只注重于专业相关课程的设置,轻于人文素养的熏陶等等,这样的教育思路,导致师生都未能正确认识这门课程,把美术鉴赏课当成一个可有可无、可重可轻边缘化的课程。很多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都过多的讲授美术史,过于理论化的教学内容导致了许多非专业学生的厌学,任何美术作品包含的不仅仅是艺术知识,还包括许多其他领域等各个方面的知识,只有运用多学科渗透的教学方法,才能体吸引更多学生投入到“鉴”与“赏”中来,真正对这门课程感兴趣,为学生提供丰富的认识空间和艺术熏陶,提高人文素养,实现全面发展。
2 高职院校美术鉴赏课教学对策分析
2.1 创造优良学习环境,培养学生的兴趣和创新性
一个好的学习环境,可以使学生更主动、有效地接受来自教师讲授的教学内容,进而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和创造美的能力。因此,要使学生对美术鉴赏的课堂教学产生兴趣,教师必须为学生创造优良的学习环境,形成一种学习、娱乐交融的课堂气氛。
(1)通过创设轻松、愉快的课堂环境,激发学生兴趣,实现审美教育目的。美术鉴赏课要做到“寓教于乐”,就要努力创设轻松、愉快的课堂环境,在教学过程中融入神话传说、历史故事等学生感兴趣的事物或者用他们乐于接受的方式来实现教育的目的。美术鉴赏课具有人文性质,与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它是在广泛的社会环境中,认识美术的特征、美术表现的多样性以及美术对社会生活所起的作用。因此,教师要通过自身的美学修养,积极运用自身的语言、教态、知识和各种形象的手段,通过有声、有色、有形的环境氛围。精心准备教案,积极为学生的学习创设一个轻松愉快的学习环境。使学生在浓厚的兴趣和强烈的求知欲中潜移默化地受到美的熏陶,从而提高学生审美意识,培养审美情趣。
(2)创设个性环境,培养学生的创造性。目前,很多美术教师在课堂中喜欢采取一讲到底的模式,造成了“只闻老师讲,不见学生听”的尴尬局面,鉴赏课变成了“讲赏”课,这无疑限制了学生的艺术想象力和大胆评论对象的能力,且学习效果也会很差。教师要时刻以学生为主体,从学生的兴趣入手,不断探索教学的过程,让学生在学习中与老师形成教与学的互动,使教学由过去的被动接受转变为主动参与,这样才有利于学生鉴赏能力的养成。教师过多过细的讲解,既不利于学生对作品的真切感受,又不利于学生欣赏能力的养成。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充分发挥主导作用,才能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美术鉴赏课应重视对创造力和思维能力的培养,让学生思维的灵活性和独特性得到发展,开发学生的创造潜能。引导学生展开想象的翅膀,发挥创新的潜能,做到大胆的想象、联想,从而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2.2 美术鉴赏课教学要运用多元化的教学模式
美术鉴赏课本身是很有情趣的,但如果用传统的教学方式将会使美术课上变得枯燥无味,学生听课也会没有兴趣,没有了个体的愉悦体验,就会造成课堂的沉闷压抑,学生的审美情趣无从培养。因此,应用多元化的教学模式是美术鉴赏课教学的出路所在。
(1)以多媒体为主的美术教学模式,使美术鉴赏教学有了更大的发展空间。目前,多媒体教学已经成为美术鉴赏的主要教学手段,具有明显的教学优势。一方面打破了传统的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模式,在很大程度上促进了教育观念和教学形式的转变;另一方面在提高教学质量和效率、创设教学情景和优化教学环境等方面都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美术鉴赏课实施多媒体教学,具有如下特点:第一,直观性。多媒体教学演示能完成图形的质感、色彩、空间视觉直观性的再现。将无声的形象变成有声的形象,将静止的形象变成动态的形象,易于营造立体的,形、声、色并茂的教学氛围,学生更容易理解和接受艺术形象。最大限度地强化了学生的审美感受。使学生进入一种喜闻乐见的、生动活泼的学习氛围,极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第二,实用性。在高科技信息飞速发展的今天,运用多媒体为美术教学服务,显然具有传统教学无法比拟的优越性。首先,多媒体教学可以利用课件将基础知识和基本理论条理清晰的展示,节约了教师用粉笔板书的时间,在同样的课时里学生可以学到更多的知识,而且更容易理解、消化所学知识,从而提高了课题教学效率。其次,为美术鉴赏提供了良好的教学环境。多媒体教学在帮助学生建立形象思维的同时,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通过观察、分析、概括、综合,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和艺术素养。有助于学生形成正确的、全面的动手动脑本领,具有很强大的可操作性和实用性。第三,信息宽广性。随着社会的发展和进步,网络信息量大,美术鉴赏教学中的教学资料基本可以在网络信息平台上找到,甚至可以找到许许多多比课本更加具有特色的实例,查找信息也很方便和快捷,学生也可以通过网络主动学习,学到很多书本上没有的知识。这些信息也给教师教学和学生学习带来极大的宽容性,不仅提高了教学质量,也拓宽了学生的视野。
(2)实物教学模式。在教学过程中,老师可以通过课堂现场作品观摩,给学生以视觉、触觉等感官上的享受,让学生在欣赏过程中,加深对作品的印象和理解,使作品过程变得更直观,作品形象更立体、生动。以中国古代工艺美术鉴赏为例,中国是瓷器的故乡,瓷器在日常生活中也随处可见,但是很少有人会去了解瓷器的制作工艺和艺术特点。因此,在课堂上让学生通过敲击、触摸瓷器和陶器,从声音、质感上辨别差异,让他们更直观地了解瓷器。此外,还可以组织学生到博物馆、大型画展参观学习,使学生在实践观摩中达成对课堂美术的更深层次的理解和认识。
(3)课内课外相结合的多渠道教学模式。为了丰富教学内容,除了正常的课堂教学外,教师还可组织学生进行适当的课外教学活动。例如,参观当地的文化馆、美术馆,了解当地艺术家的杰出成就。也可将具有浓郁的乡土气息和地方特色的乡土美术融入教学中。这样不仅能让学生感受朴素自然的美感,同时也是对学生进行人格教育、生活教育、民族精神教育的好教材。发现和探索当地优秀的美术文化,对传承民间美术文化,丰富教学手段,激发同学们的创新精神将起到重要的作用。同时可以开设各种专题讲座,请美学专家学者到学校讲座,多渠道、多形式的教学模式有利于把学生长久积累的表面感性认识上升为清晰的理性认识。
2.3 正确认识美术鉴赏的人文性
艺术就是以其美感区别于其他的东西,美感不仅能起到教育人的作用,更重要的是在于能陶冶人的情操,净化人的心灵,提高自身修养。任何美术作品都不是孤立存在的,它与人们的社会生活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以其独特的审美形式引起受众的关注。美术作品的形式语言十分丰富,包括构图、色彩、线条、光影、透视等。美术作品使用的材料也很广泛,我们熟知的如笔、墨、纸、颜料,其实生活中的许多材料也可以用来创作美术作品。例如,布料、金属、木材、陶土、石材、皮革、纤维、塑料等,不同的材料有着不同的质感与视觉感受,同时候也体现了不同的形式美感。美术作品以它独特的形式美感让人们在潜移默化中感受美、陶冶情操、丰富情感,从而提高人文素养。教师在对美术作品进行阐述时,往往以自己的主观意识为根据,将参考书籍上对作品的评述加上自己的主观感受当成真理对学生进行灌输,在根本上缺失了人文意识。在师生共同鉴赏作品的过程中,教师并没有把自己置身于一个历史语境,没有带着一颗人文关怀的心,而是错误的将自己置身于一个“权威”的位置,认为自己的理解即是作品本身的意义。教师在引导学生鉴赏作品的过程中,固然可以有自己的主观感受和观点,或许在某种程度上是与作者重合的,但也不能就此将自己的观点作为对作品的完美阐释。这样容易造成对作品理解的片面化,同时也扼杀了他们学习的积极性,限制了他们创新思维能力的发展。
2.4 教师具备良好的综合素养是上好美术鉴赏课的根本保证
提高教师队伍的素质是一个永恒的话题。社会的不断进步以及学生对美术知识的需求,对教师专业知识的掌握及综合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1)教师首先应具有优良的道德品质和高尚的人格魅力。美术教师作为学生心灵的净化者和塑造者,对学生的审美教育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不仅要传授知识,而且要率先垂范。“尊其师而重其道”,当教师具备了优良的道德品质和高尚的人格魅力后,便会得到学生的尊敬和爱戴,学生愿意认真听课、并接受教师对其提出的学习要求,且能产生学习的内在动力。
(2)教师应掌握扎实的专业知识和具备较强的综合素质。“教师要给学生一滴水,自己要有一桶水”,教师作为现代社会的“传道授业解惑者”应具备扎实的专业知识技能。只有这样,才能让学生吸取到丰富的知识养分。美术作为一门交叉性的边缘学科,涉及的知识面很广,与音乐、文学、数学、社会学等学科都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美术教师不应是仅仅掌握绘画技能的知识结构单一的“匠才”,而是应具有广泛知识面、不断求取、创新的美术教育人才。要想适应现代美术教育,教师在掌握专业知识技能的同时,要积极学习与本专业相关的学科知识,形成自己完整的知识结构体系。
在美术鉴赏教学中,教师应从学生的认识、能力和个性发展的需要出发,重视对学生实践动手能力的培养,把握好实践动手能力与新媒体手段的关系,来实现最佳的教学效果。同时,美术教师只有付出更多的智慧和精力,充分发挥艺术科学的魅力,提高课堂效率,创新求变,才有可能使美术鉴赏课程向着更好的方向发展。
参考文献:
[1] 李力加.美术教育研究方法与论文写作[M].重庆: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
[2] 王宏建,袁宝林.美术概论[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4.
一、心灵的和谐沟通
心灵的交流,会让学生抛开胆怯,自由发挥。
1.激发、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是学生探求知识、发展思维的巨大动力,同时也是培养学生主动参与的有效途径。激发培养兴趣的方法很多,就现行教材体系低段教材来讲,有以下特点。
(1)以新激趣
学生有一种普通的好奇心理,新的东西往往对他更有吸引力,教师可抓住学生的这种心理,给学生制造悬念,让学生的好奇心得以发挥,使他们在学习中有新鲜感,有创新意识。如,在教学《三个好伙伴》时,用三原色吹画,学生会觉得很新奇,因为他们从来没有不用手作画,而此刻用嘴去吹,颜色鲜艳,两种颜色搭配还能出现另一种颜色,既新又奇,所以兴趣极高。教师可以作为一个先导者,和学生一起融入吹画当中,让学生放弃戒备心理,积极主动地吹。
(2)以趣激趣
美术教材中有很多有趣的内容,可以利用教材这些有趣的内容来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如,在教学《帽子回来了》时,用一个很有意思的故事为前提,让学生对这节课的内容感兴趣,最后让学生想办法,把小猪被风刮走的帽子从树上摘下来,使学生对课程内容有了极大的兴趣,达到了全员参与的目的。
2.情感成为师生之间的桥梁
学生是有思想、有感情的,了解学生的心理特点,与他们进行情感交流,有助于师生之间的沟通,也有助于学生创新意识的培养,使情感成为师生沟通的桥梁。
(1)师生之间朋友相待
教师在教学中与学生之间的空间距离影响了学生主动参与、主动学习的强度。教师应采用主动接近学生的方式,与学生进行交流,以缩短师生间的距离,使学生对教师有一种朋友之间的感觉,更有益于师生互动及全员参与课堂教学。
(2)俯下身来,与学生共同学习
绝大部分学生对教师有一种畏惧心理,让学生积极主动参与教学活动能使学生从心理上有一种安全感、亲切感。教师应用正确的方法对待学生作品的优劣,不应嘲笑、批评。课堂上,与学生共同学习,解答疑难问题。
(3)给学生自信心、成就感
在学习中,通过一定努力完成一项任务,都会产生成就感,即对自己的付出报以肯定,又能激励自己继续前进,这在学习中就涉及学习任务的难度问题。难度过小,引不起学生的注意;难度过大,学生学习起来吃力,且没兴趣。所以教师应该把难度定在一个适当的水平,控制这个度,就根据实际情况,因材施教,随机调节难度。难度小时,教师应设置一些“障碍”;难度大时,教师要适当处理,分步进行。同时,当学生失败时,教师应给予帮助和鼓励,给学生自信心;当学生成功时,教师要给予表扬和肯定,使每个学生都有自信心和成就感。
二、行动的和谐沟通
教学是教与学的活动统一体,教学方法既包含教师的教法,又包含学生的学法。重视学生的学法指导时实现从教到学的关键,是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途径。因此,在教学中应有系统地把学法指导与学习过程联系起来,达到行动的和谐沟通。
1.注重技法训练
美术课对技法要求很高,这是学生正确描绘对象,进行创作的基础。技法训练包含的内容很多,如:绘画课的造型、勾线、上色;手工课的折纸、裁剪、粘贴……因此,激发训练既要扣紧每节课的重点,又要胸有全局,点面结合;既要着眼于全班学生,又要照顾个别成绩突出或能力较弱的学生,因材施教;既要表扬鼓励,又要具体辅导,帮助他们解决技术上的困难。
2.注重想象空间的拓展
“想象是创作的源泉”,世界上许多创造发明都是从想象开始的。美术教学中,我们可用创设情境的方法来拓展想象空间,在教学内容与学生求知心理间创设一种“不协调”,使学生在探索的乐趣中寻求知识。
实物演示空间拓展,通过实际物体的具体展示,让学生明白完成任务的迫切性,并联系已有的知识经验进行想象。如,在教学《加一加,变一变》时,先找几个实物如瓶子、拖鞋、喷壶等,让学生观察他们像什么,然后再给瓶子添加上十几条腿,变成蜈蚣;给喷壶加上眼睛、脚,变成一只鸟;给拖鞋加上眼睛、牙齿,变成鲨鱼。这样不仅使学生了解了这些物体的结构,更能在“加一加,变一变”中得到乐趣,从而拓展他们的思维空间。
语言表达能力的空间拓展,即利用形象的语言描述,是学生产生身临其境的感觉,从而根据自身体会,大胆想象。手工课《海底世界》中,教师可有意识地让学生讲有关海底的故事。把学生的思维拓宽,让他们仿佛进入奇妙的海底世界。学生进入情境后,会做出各种各样的海底生物,甚至人物等,同时也增强了对海底世界的情感,并进行了环境保护和德育渗透。
3.注重创造途径的选择
(1)观察比较
高段学生的观察力比低段学生有了很大的提高,已经可以自觉地、自主地观察事物,分析异同。学生在绘画中观察比较自然和具体对象后,思维就有素材。如,在教学《君子兰》一课时,先让学生观察生活中的君子兰,再看看画家笔下的君子兰,进行比较并感知画面的处理,再提炼、创作作品。
(2)手脑并用
一般的美术课堂内容都涉及动手、动脑,在课堂教学中,手脑并用很重要。如《洒水成画》一课,学生头脑中必须先有一定的绘画内容,才能很快地用手中的水撒出来,也就是说,大脑和手都必须不停地同时运动,不能有丝毫的懈怠。
三、环境的和谐沟通
学生和教师之间从教与学方面得到了和谐沟通之后,教师还应善于根据教材内容和学生特点为学生创设一个良好的环境。
1.课堂中的作品展示
让学生主动参与、欣赏作品、评价作品,使学生直接感受作品的艺术性,树立自信心,特别是同班同学的作品,一般程度上学生都爱看,看了还会自觉学习其中的优点。还可以选择一些其他的优秀作品,让学生和自己的作品进行比较,学习优秀作品中各方面的优点,这对学生创作素材的积累有很大帮助。
2.互换角色
让学生体验教学的兴趣,打破以往师讲生学的传统教学模式,让每个学生都当一次老师,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说出自己的见解和看法,是美术课堂不再沉闷压抑。
3.自我评价作品
【关键词】媒体;上市公司治理;信息披露;投资者投资行为
一、引言
媒体是社会的公器,近年来已经成为社会发展的“守望者”,“守望”二字包括了向下的观察,也包括了向上的监督,媒体监督被认为是替代司法保护不足的一项重要制度安排,其在资本市场上的重要作用已经受到了广泛关注。自20世纪90年代后半期以来,随着中国经济持续高速发展,经济体制改革向纵深迈进,社会经济加速转型,经济全球化和加入WTO进一步加剧了这种变化趋势。这都促使人们对社会经济的各种动态信息、相关政策法规及财经、投资、理财知识、信息的获知需求大大增加。中国社会经济转型过程中很多新的经济现象和事物涌现出来,这些新的经济现象和事物对于普通大众来说,往往比较抽象,难以理解,要让普通民众深入理解和认识当前的急剧变革,从而做出合理的投资行为,财经媒体的舆论引导非常重要。
目前我国关于媒体对上市公司信息披露及投资者投资行为的研究还不够完善,本文的目的在于对媒体与上市公司信息披露及投资者交易行为之间的关系研究进行介绍,通过对相关文献的评价与研究方向的综合分析,为未来的发展方向做一个初步的探索。
本文的结构如下:第二部分给出综述的分析框架并进一步对相关文献进行较为系统的评述,第三部分总结目前我国在这一研究领域中存在的基本问题并阐述研究发展的未来方向。
二、主要文献述评
根据以往文献,文献中指出了决定媒体治理功能的影响因素,并认为媒体主要通过声誉机制、监督机制等方面对公司治理发挥作用,并进而影响投资者的投资行为。因此,本文的主要分析框架如下图:
图1文章分析框架
我国对于媒体与公司治理及信息披露的相关性研究大概在安然事件爆发后兴起。周新军(2002)指出媒体在对上市公司信息“再披露”方面显得被动;李培功、沈艺峰(2010)把媒体分为政策导向性和市场导向性媒体,论证了市场导向性媒体具有更加积极的治理导向作用并认为我国媒体公司治理作用的发挥是通过引起相关行政机构的介入实现的。
在媒体参与上市公司治理的研究中,我国以往文献对三类研究比较集中:一是从新闻学角度探讨媒体对上市公司的报道和财经报道中的公正性问题、报道的制度环境、报道的技巧以及大众传播学的角度探讨媒体参与的传播力和影响力问题;二是从法学角度探讨新闻报道与法律环境,如法律维护媒体对上市公司的报道、报道后行政与司法的跟进等;三是从公司治理的角度探讨媒体本身作为外部治理的主体,在公司治理中发挥的角色和功能。
从文献中可知,对于媒体在公司治理中的作用的研究,我国文献的研究过程经过了从“有积极作用”要验证“有积极作用”,再到“如何发挥作用”,而对于“为何发挥作用”的专门性探究涉及不多。
国外对于媒体与公司治理的研究很早就开始了。1983年Fame & Jensen就指出,对自身声誉的考虑使上市公司管理人员会积极应对新闻报道。此后,Dyck、Zingales、Miller等学者论证了媒体对上市公司管理层有监督的作用。Miller(2006)论证指出,媒体对揭示财务舞弊、减少虚假信息的传播有积极作用。研究随后深入到探究媒体对上市公司的监督作用如何生效:Tetlock(2007)认为媒体对上市公司的消极态度能够刺激股民出售股票;Dycketal(2008)通过实证研究论证媒体的负面新闻会督促政府部门介入调查;Joeeta(2009)发现媒体曝光董事会无效或低效行为会产生积极作用;现也有研究指出公司在重大事件中会进行主动的媒体管理(Adhern,2014)。
其中影响力最大的研究是Dyck and Zingales(2002)和Dyck,Volchkova and Zingales(2008)这两篇文献,在文献中,作者首次从理论上提出了媒体通过影响公司声誉在公司治理中发挥作用的三条途径,而后续的研究主要是围绕着这三种影响途径进行实证研究。
三、目前研究的不足
虽然目前关于媒体与公司治理间的关系已经成为热点,但是我国在研究二者关系时也存在一些问题。
首先,一些研究忽略了发展中国家行政干预对财经媒体监督治理功能发挥的影响作用。其次在媒体报道对股票收益影响的实证研究中,主要是分析上市公司盈余公告后的媒体报道是否会对上市公司股票收益和价格造成影响,忽视了其他信息中介与此同时也会对股票收益和价格造成影响的混同效应,从而导致有关媒体报道对上市公司股票收益影响的分析出现偏差。另外,现有文献将媒体报道数量直接代入模型实证分析其监督治理功能,较少关注不同的报道方式(例如标题关注和内容关注),对媒体监督治理功能发挥的影响作用以及其对上市公司的影响效果。
国内对于媒体与资本市场的研究起步较晚,目前仍存在不足,本文认为对媒体和上市公司治理及投资者投资行为的研究还存在着以下一些发展方向:在不同的制度下进行媒体与上市公司治理关系进行对比研究,通过实证得出行政干预下媒体监督功能及对公司治理作用的特殊性;应该注意关注媒体报道方式,考察不同媒体报道方式对上市公司治理的影响及作用是否有所不同;可以对投资者类型进行细分,考察媒体报道对不同类型投资者的投资行为影响及作用是否存在差异。
今天我们有幸请到了信泽传媒的CEO周重润先生,让“中国商圈第一人”Max来为大家谈谈什么是最新最强的数字营销体系。
小编: 周总您好,很高兴能有机会和您一起讨论现在最炙手可热的数字营销,那么在您看来,何为数字营销呢?
Max:你好,我也很高兴能和大家一起探讨最新的数字营销体系。其实在我看来传统的数字营销,无非就是四个方面:新媒体、新工具、新思想、和新主张。
小编:那这四个方面在传统的数字营销方面具体都代表了什么?
Max:像新媒体,就包括了互联网的门户网站,各大垂直媒体,社区论坛以及微博等。这类新媒体的产生,让大家看到信息不再是单一的传播,原来也可以是互动的,是充满创新形态的。那么作为新媒体的传播载体,就有了新工具这样的概念,比较常见的就是,微信、陌陌这样的社交类工具,以及像百度之类的搜索引擎,可以说新媒体的崛起,同时也是赢在了新工具的崛起,所以看到60 Second Marketer的数据显示“全球68亿人口中,有40亿拥有手机,却只有35亿人使用牙刷”。你也不会觉得奇怪了。在这样全新的互联网认知之下,便形成了我所谓的新思想,像日益壮大的电商以及互联网媒体的广告效应,都是新思想的集中体现。数字营销不仅仅是一种技术手段的革命,而且包含了更深层的观念革命。基于这一切互联网的新形态,打破原来的媒体传播,实现让数字化媒体、个性化传播成为社会媒体新主张。
小编:恩,周总说的很有道理,互联网的快速发展,形成了营销的新观念,那么是不是再纵观现在,互联网较之前又已经有了改变呢?
Max:没错,互联网的变化和演化非常之快,这当然也是互联网的特色和魅力之处。再回看传统的数字营销,又会有新的转变和问题产生。主要有两点,首先,市场营销领域主导权力的转移,导致品牌与消费者关系发生了转变。在传统媒体和PC互联网时代,品牌与消费者依靠的是强势的媒介进行沟通,依靠曝光量、覆盖量、流量和频次来影响消费者。但是,移动互联网让这一切发生变化,消费者之间可以依靠地理位置、兴趣爱好建立关系,这种关系形态的改变,也正是在改变品牌固有的传播模式,品牌需要思考如何以用户为中心,通过与用户的关系互动,基于用户的兴趣图谱的建立形成新的消费圈层,满足消费者即时即兴的消费需求,建立实时性的营销通路。
其次,我们的用户接受广告的态度也发生了改变,形成了“品牌即传播、广告即内容、内容即广告”的直接读取形态,我们今天要考虑的不再是简单的广告覆盖多少人,多少频次,这些数据的可见性在传统数字营销中是一个突破点,但是现在,这样的数字营销是不够的,我们更要思考的是如何让这些数据进化成用户的点击率,分享率,并且形成扩散。让大家看到你的品牌后,愿意积极主动的通过移动互联网与其他人进行分享,这样,广告的内容创意和媒介场景的适配性就变得重要,我们要真正利用起新媒体“点到点,人到人“的传播形态,让用户产生主动分享的意愿。
小编: 那么基于现在的互联网大环境,传统的数字营销是否已经不再适用了呢?那我们又该如何去进化成更优的数字营销体系呢?
Max: 传统的广告传播认为先要控制一切才能实现销售,并且是一个由点及面的传播形态,但事实上,这些媒介形式能实现的成果有限。而现在,整个市场的控制者已经由品牌变成了消费者,无法全盘控制也就意味着营销需要已经改变了!所以我们需要对数字营销进行数字进化。就是要将传统数字营销中的统计数据变成可实现的用户点击、分享数据。所以,未来互联网营销传播强调企业营销要从"由内到外"的产品中心思维向"由外到内"的用户中心思维转型。产生由人机交互到人人交互的转变,形成用户的传播体系,实现过去广告传播达不到的高效率和准确性。基于这样的认知,如何实现CPA(Cost Per Action)、CPC(Cost Per Click )、CPS(Cost Per Sales)的提升以及进化将是我们数字营销新时代的研究课题。
小编:那么在数字进化的革新上,信泽传媒又有着怎样的优势呢?
Max:信泽传媒在数字化营销方面的优势,同时也是数字化营销数字进化的一个重点――就是能够为企业远行的强大技术支持。我们的定位是:比营销公司更懂技术,比技术公司更懂营销的顶尖互联网数字营销公司。同时为了更好的应对进化型的数字营销市场,我们研发了一整套的技术产品线用于支撑品牌产品本身。比如,信泽在实现针对封闭电商环境中的所见即所得模式中,突破了传统电商选择多,目类混杂的问题,信泽开发出让用户一目了然的购物新体系,更加符合现代社会效率高、运转快的时代特性。我们以最直接简洁的感官冲击,让用户看见,所见即所想,想要即可得,完善更好的用户体验,从而带动销售的实现。同时,信泽也针对消费者对市场的信任危机,实现了产品可溯源的溯源系统;以及可以实现用户大数据和支撑服务体系升级的微信服务;还有大量以不同受众群为目标定制开发的产品。
基于信泽拥有的技术优势以及对互联网市场的清晰把控,我们拥有自己专属的媒体投资回报组合策略,可以实现投资结构最优化,效果最显著,品牌价值与市场声量的最大化提升。这一整套的投资回报策略让新型的数字媒体得到了最佳的展现。为品牌实现最精准、时效性最强、最全面的数字营销方案。
同时,我们也以两端一网作为公司的主要商业格局,两端一网主要是指,线上端、线下端与互联网移动互联网。我们的目标就是要成为中国第一线上线下商圈营销运营商。所以公司在基于C2B的营销模式下,开展研制了两款手机APP来针对不同消费人群,一是布局商圈针对中国重度消费群体的“信惠APP”-移动到线下(Mobile-to-Offline)的商圈营销平台,二是布局全网利用消费行为大数据来解决全中国丝需求,实现需求导向营销的“掌利来“。我们相信,未来的互联网时代将更多的转战至手机,与用户在手机上进行信息的交互将是赢得未来的关键。
关键词:新时期;高职院校;美术鉴赏课程;教学
在新时期社会经济迅速发展的态势下,竞争激烈的人才市场对高职学生的综合素质发展提出了新要求,除了需要他们具备扎实的专业基础、高尚的人格品质之外,还需要他们能拥有对“美”的鉴赏能力,充分发挥自己的创造力。高职院校美术鉴赏课程的设置对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以及提高他们的艺术品位都起到十分重要的作用,因此,如何发挥美术鉴赏教学提高高职学生审美能力的功能是高职院校美术鉴赏教师亟需探讨的问题。文章将分析新时期下我国高职院校美术鉴赏教学存在的一些问题,并结合高职院校学生的特点,对高职院校美术鉴赏课的教学做一系列探讨。
一、高职院校中美术鉴赏教学存在的问题
1、美术鉴赏课程的设置不合理
1)对美术鉴赏课不重视
在我国,高职院校的教育明显存在重“技”轻“艺”的现象。有些高职院校甚至以各种技能证书为教学目的,对学生的艺术审美情趣和人文素质的提高过于漠视,学生的学习是为了获得足够的学分能够毕业,而教师的授课也仅仅只为了凑足课时的安排,因此,美术鉴赏的教学往往只限于理论知识,课堂的氛围过于单调枯燥,使学生无法提起美术鉴赏学习的兴趣。不同的美术作品除了本身所包含的艺术知识之外,还包含其他许多领域的知识,因此美术鉴赏教育除了可以提高高职学生的美术鉴赏能力之外,也对他们丰富自己的知识层面起到了很好的作用。
2)不合理的课程设置
在新时期下,我国仍然有大多数的高职院校对美术鉴赏教学的设立仅限于专业课所需要的范围内,对于那些非艺术设计专业的学生而言,接触美术鉴赏的机会是非常少的,就算是有一部分学生将美术鉴赏作为选修课,也仅仅是抱着好奇的心理。而就算是设有美术鉴赏课程的艺术设计专业在课时的安排上也不能真正做到尽如人意。过少的课时安排不能满足教学内容繁多的美术鉴赏,这种不合理的课程设置也使高职学生的美术鉴赏能力越发的参差不齐。
2、美术鉴赏教师团队的不完善
高职院校中美术鉴赏教师团队的结构混乱,自身的美术鉴赏水平与教学的水平也参差不齐。目前,我国高职院校美术鉴赏教师可以分为三类:第一类是科班毕业,这一类的教师大多是高等美术学院毕业的专业学生,他们在专业知识方面有扎实的基础,当时在教学经验方面却明显不足。第二类是美术技能教师兼职美术鉴赏教师,这一类的教师通常对美术的表现形式以及绘画的工具和材料方面都有比较详尽的了解,但往往美术绘画经验丰富,却缺少相应的理论知识,对美术作品的绘画背景,艺术家的绘画理念和美术作品之间不同的流派认知不足,因此对美术鉴赏的讲解通常只能停留在画作的表面,而对作品深层的内涵却知之甚少。第三类是外聘教师。这类教师大多来自于高等艺术学院,教学经验丰富且专业知识详尽,但教学的方式往往不能适应高职学院的学生。
二、新时期下高职院校学生的特点
高职学生的年龄段所具备的认知体系使得他们拥有较强的形象思维,并且通过美术鉴赏的教学可以发现,这一阶段的学生个性鲜明,且极富创造的激情,在艺术创作中也能充分发挥自己独特的个性。同时,美术鉴赏的教学目的就是为了培养学生能充分的发挥自己的想象能力从而提高自己的创新能力。但我国的教育模式大多是为了应付各种各样的考试,这种应试教育对学生的艺术思维有着很大的限制。高职院校中大部分的学生都经历过高中的学习,高考时学生人生中的一大关卡,因此,高中三年的的学习完全都是为了应付高考,就算是需要参加美术艺考的学生也学习与锻炼也仅仅停留于画作的表面,更不用说那些高考科目中没有艺术项目的文科和理科生,在高中学习阶段美术教学对于他们来说是完全没有必要的。这就造成大多数的高职院校的学生在美术鉴赏方面缺少相应的基础,也在很大程度上限制高职院校中美术鉴赏课程的实施。
三、新时期下高职院校美术鉴赏课的教学探讨
美素鉴赏课不仅是一门艺术课程还是一门素质教育课程,同时还能给高职学生带来强烈的视觉冲击。因此,传统的教学方式很难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也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因此,高职院校的美术鉴赏教师应当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学习主动性为首要目标,不断提高自身的艺术素养,选择适用于高职学生的美术鉴赏教材,并且在教学过程中利用多种教学方式相互穿插的教学模式,为学生创造更加有力的教学环境,从而实现培养学生全面发展的最终目标。
1、重视美术鉴赏教学为学生打造良好的学习环境
要培养高职学生在艺术审美方面的能力首先学校要重视美术鉴赏的课程设置,为学生打造一个良好的美术见上教学环境。一个良好的教学环境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学习主动性,进而提高学生在审美方面的能力以及创新的能力。因此,学校应当重视对美术鉴赏教学课程的设置,让教师能为高职学生打造一个优良的美术鉴赏学习氛围。高职院校可以加强对美术鉴赏课程多美体设备的配置,让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能充分的利用多媒体设备的图像呈现作用,让美术作品通过多媒体设备给学生带去视觉上的冲击,给学生打造一个全方位的美术视空间,让学生在宠魅艺术氛围的课堂学习中提高自身的艺术文化素养和美术鉴赏能力。
2、加强美术鉴赏的师资队伍建设
要通过美术鉴赏课程提高高职院校学生的审美情趣和文化素养,美术鉴赏教师自身的教学水平以及对美术作品的认知程度也需要做到不断地提高。因此,高职院校应当充分加强美术鉴赏的师资团队建设,提高美术鉴赏教师自身的文化素养以及综合素质,不仅要对美术作品能做到多角度的分析和深层内涵的探讨,还需具备一定的绘画技巧,使自己在美术鉴赏方面的知识结构更加完善,并且要不断丰富自己的教学经验,从而使自己的美术鉴赏教学课堂更加具有生命力。
作者:田渊文 单位:宝鸡职业技术学院
参考文献
关键词:农村高中; 美术鉴赏活动
中图分类号:G633.955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3315(2014)04-052-001
近日,我在我班学生中进行了课外美术鉴赏活动开展情况调查,对影响农村高中学生课外美术鉴赏活动开展的因素进行初步分析,并对如何提高农村高中学生课外美术鉴赏活动质量进行了探讨。
一、农村高中学生课外美术鉴赏的现状分析
1.时间制约着课外美术鉴赏的兴趣
本地区农村高中学生大多以寄宿生为主,高考压力,导致学生以完成考试科目学习任务为主,每天完成作业,自修结束,返回寝室,已是“身心俱疲”。此时也正是他们打理宿舍事务,洗漱休息的时间,根本无暇关注与考试无关的美术鉴赏活动。周末假日,不是在电脑、电视前度过,就是出去和同伴游玩,能静下心来参与美术鉴赏活动的寥寥无几。而且,大部分学生鉴赏美术作品时不具备良好的美术鉴赏习惯,美术鉴赏效果并不理想。
2.环境制约着课外美术鉴赏的兴趣
俗话说:“近朱者赤,近墨者黑。”农村里,家长们空闲之余,聊天、打牌、看电视是正常消遣,看休闲、文学杂志是修身养性,欣赏美术作品的,属于凤毛麟角。很多家长从来没有想过要用自己的好学,给孩子一种示范和榜样。客观环境的影响也不可避免,迫于生活的压力,许多家长日夜工作忙碌,无暇顾及自己孩子的学习生活。由于农村家庭没有浓郁的美术氛围,好多学生对美术作品的鉴赏积极性不高。虽然老师也强调他们要多看、多参与美术活动,但他们缺乏良好的美术鉴赏环境、习惯和方法,不会主动参与美术活动,对于地方美术又知之甚少。
二、提高农村高中学生课外美术鉴赏质量的几点措施
1.家校联合,改善美术鉴赏环境
家庭教育是学生学习的后盾,改善学生的学习环境,首先要改变农村家庭中父母的教育观念。很多父母认为读书就是为了学习,为了考上大学,至于那些“闲书”,看了没什么用。甚至有些父母认为课外美术书中出现,内容不健康,耽误时间,影响学习,根本不允许孩子看美术鉴赏课外书籍。美术鉴赏对扩大孩子知识面、塑造心灵所起的作用因为是非常潜在的,所以很多父母根本意识不到。这就需要老师通过家长会、家访等形式向家长宣传课外美术鉴赏对丰富知识、开发智力、陶冶情操,提高美术素养、人文精神的重要意义,要求家长多带孩子到书店、图书馆,帮助孩子选择合适的美术书。
2.开展实践,培养美术鉴赏兴趣
一切活动和求知,兴趣是内动力,只有学生对课外美术鉴赏产生浓厚的兴趣,学生才会以积极主动的心态,投入到美术鉴赏中,提高课外美术鉴赏活动质量。
2.1以身作则。一直以来,榜样有着较强的号召力。教师自身一定要有计划地开展鉴赏活动,同时还要经常与学生交流自己最近鉴赏心得;要有意识地介绍古今中外美术大师的故事和作品;经常表扬班级里美术知识丰富的学生,树立身边的小榜样;鼓励学生寻找身边的美,从中汲取无尽的知识和精神食粮。真正做到潜移默化,言传身教。
2.2正确引导。在现实中,不少学生没有形成良好的美术鉴赏习惯,从而影响课外美术鉴赏的效果。因此,需要我们教师和家长加强对学生的课外美术鉴赏指导,使学生善于发现美,增加课外美术鉴赏积累。作为美术老师,要做好学生美术鉴赏的指路人,要指导学生选好作品;指导学生正确选择鉴赏时机,学会挤时间;指导学生会用不同方法参与美术鉴赏;指导学生课内外结合。
2.3活动激趣。努力创造条件开展与美术鉴赏有关的活动,在丰富多彩的活动中,让学生体会课外美术鉴赏的魅力。如走进博物馆、美术馆,感受地方美术,参加民俗活动,走近美术家,美术比赛等。心理学告诉我们,任何活动中,学生们都有展现自己的成果,得到别人肯定的需要。在展示中学生与同伴合作、快乐交流,分享收获的喜悦,引发更大的美术鉴赏兴趣。
3.多种手段,拓展美术鉴赏空间
高中课外美术鉴赏信息量大,直观性强,通过信息技术与美术鉴赏的整合,开展研究性学习,依托校园文化,给美术鉴赏教学带来了更多的资源,拓展了更大的空间。
3.1资源利用便捷,学习内容多样。信息技术运用于美术课外鉴赏,既突破了传统教学的时空概念,也提供了极好的课外鉴赏活动空间和基础,给鉴赏内容的选择、利用,鉴赏学习的深度、广度带来了更大的自主性。如了解古今中外美术流派、地方美术的发展、风格、特点,直接利用网络十分便捷的就能获取知识,供学生参考和运用。学生可通过网络搜索,及时了解国内外最新的美术发展的情况,开拓视野,不仅拓展了课堂教学内容,而且更加贴近现实社会生活。
3.2开展研究性学习,提升学生探究精神。美术鉴赏研究性学习作为一种实践性较强的美术教育教学活动,需要教师不再局限于对学生进行纯粹的书本知识的传授,让学生参加课外美术鉴赏实践活动,在实践中学会学习和获得各种美术能力。课题选择、资料搜集、调查研究、结题展示,都充分体现了学生的主体性、学习的开放性、团队的协作性,增强了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社交能力和审美能力,提高了学生开展课外美术鉴赏活动积极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