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2-05-28 12:56:41
绪论:在寻找写作灵感吗?爱发表网为您精选了8篇科技信息化重点,愿这些内容能够启迪您的思维,激发您的创作热情,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关键词】技术 课堂 提高 增强 激发 突破
当前,教育技术飞速发展,化学模型、实物、化学实验等常规化学教学媒体以及多媒体计算机、录象、投影等现代教学媒体都广泛应用于化学教学。现代技术不仅能把文字、图像、音像、动画传播媒体集于一体,并赋予教与学信息传播的交互功能,而且应用计算机网络还能跨越时空来共享教学资源,使教师和学生能随时随地获取各种化学知识,提高教学资源的利用率。因此运用现代技术开展教学,是现代教育的一个重要发展趋势,用它来辅助化学教学,能使教者潇洒自如,学者轻松愉快,进而全面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一、 运用现代技术,有效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在化学课上,若能恰当地利用投影、幻灯、录象或计算机等媒体,可以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望,发挥寓教于乐的学习优势,使学习变得轻松愉快,会收到很好的教学效果。例如,在讲到原子结构时可以用不同颜色、不同大小的小球分别代表原子核和核外的电子,然后制成动画,摸拟原子核外电子的运动,也可以用不同的颜色、不同大小的小球分别代表原子和最外层电子模拟离子化合物或共价化合物的形成过程,通过闪烁的方式及叠加的手段展示电子云的特征。这样通过多媒体的辅助就可以使抽象的东西形象化,使静态的理论动态化,从而化难为易,便于学生掌握,使学生有兴趣学。
二、 运用现代技术,有效突破课堂教学难点
中学化学教学中运用电脑多媒体技术,可对不同的化学内容进行模拟防真、创设情景,即所谓化不可见为可见、化静太为动态、化抽象为直观、化复杂多变为简洁明了,极大地增强了中学化学课堂教学的表现力。具体如下四点:
1、化不可见为可见
一些难以实现的实验,如CO中毒实验,干冰降雨,氢气与空气混合气体的爆炸实验等;错误实验操作的后果,如水倒入浓硫酸中、撤掉制取氧气的装置时先撤去酒精灯,等等。这些实验在传统教学中只能靠教师口头讲解,学生凭空想象,现在则可利用相应的多媒体课件来演示,让学生直观、生动、形象地了解到这些知识,加深学生对这些知识的理解,同时也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2、化静态为动态
计算机的模拟功能可使抽象内容形象化,而且可使静此内容动感化,为学生创造生动、活拨、直观、有趣的教学条件。比如在水的净化生产过程、化肥的生产和利用、工业制取硫酸、炼铁、炼钢等化工生产过程的教学时,可选用或制作相应的课件来辅助教学,利用课件将分散、孤立的设备连接成完整的系统的设备,将静态的生产流程变为动态的生产流程。可见,通过视频剪辑或动画模拟防真各物质的工业生产流程,可以在课堂上提供直观、形象、生动的教学,体现出传统教学无法比拟的优势。
3、变抽象为形象
化学是在原子、分子水平上研究物质的组成、结构、性质及变化应用的一门自然科学,其概念及原理大多较为抽象。物质的微观结构既看不见,有摸不着,且化学变化又是在原子的基础上重新组合的结果。因此单靠语言和文字等传统的教学手段描述,学生较难理解和掌握。通过计算机软件进行动画模拟,能生动形象地表现分子、原子等微观粒子的运动特征,变抽象为形象,让学生直观形象地认识微观世界,更容易了解化学变化的实质,理解化学原理。比如一些典型分子的分解--氧化汞分子的分解、水分子的分解等,在以往的教学中这些分子的分解只能用简单的球棒模型或靠学生的想象来理解。今天化学教师则可选用或设计相应的多媒体课件来演示这些分子的空间构型,解剖分子的内部结构,使学生能从多个角度仔细观察、充分比较各类分子的结构特征,深化学生对这些抽象的分子知识的认识和理解,从而大大地提高了课堂教学质量,吸引学生的兴趣。
三、 运用现代技术,有效提高实验教学效果
演示实验是化学课堂教学非常重要的一个环节,演示实验的成功与否将直接影响教学进度和教学效果。目前,做化学演示实验所用的仪器多为试管,一个明显的实验现象,不能保证每个学生都能观察清楚,时间长了,学生就失去了学习的兴趣。传统的方法是教师在前面做,学生在下面观察,前排的学生还能勉强看到,但后排的学生几乎看不清楚,以至使学生失去对实验的兴趣,产生厌烦情绪。若把这些实验用投影仪放大或进行实物投影,即能让学生清楚地看到实验的全部过程,又利用学生"好奇"的心理,激发其学习的积极性。还有一些实验,无法在课堂直接演示,学起来比较抽象,学生既要理解课本中的文字说明,又要发挥想象,有时也不易弄清反应的原理,但利用多媒体开发软件,将这些抽象复杂不易弄清的内容制成课件,在短时间内从多个角度、多层面进行展示,就会使知识由抽象变成形象,使学生易懂易掌握。
作为一名中学化学教师,培养增强信息技术素养的目的在于能充分利用教育信息资源并将它与化学教学有机运用,即将教育信息技术应用到学科教学中,利用信息技术对学科教学的内容、方法、手段和管理等方式进行改革,开发和组织新的教学模式。在新课程背景和信息技术环境下,教师不仅是学生意义建构的促进者、课程的开发者、信息资源的设计者和查询者,更是学生学习的引导者和帮助者。教师是一个研究者,更是一个终生学习者。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必须把现代技术和其它手段相结合,精心设计每一堂课,把现代技术的长处与教师在传统课堂教学中的长处相结合,充分实现教学的完美。
参考文献
[1]张雨春.如何培养教师的信息技术素养[J].上海教育2001,(14):21-23
【关键词】高中化学 新课程特点 教学策略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9682(2012)01-0158-02
高中化学课程在教学目标、内容、方法方面有较大的改革。它要求教师拥有有效的教学理念,掌握有效的教学策略,引导学生有效的学习。改革后高中化学的学习是一个主动建构知识,发展能力,培养学生形成正确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过程。
一、高中化学新课程特点
1.突出了过程和方法
如在研究物质的方法时不仅强化了学生对知识的学习,更强调对物质性质科学探究方法的掌握。这是“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的道理,符合当今社会终身学习的要求。
2.突出了思维的开放性
如“实验现象”中的“思考”注重在观察过程中发现了什么问题?对你有什么启示?”等开放性的问题,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能力,用其它资源去收集信息,拓宽视野,从而提高思维能力。
3.突出了实用性
教材在学习中引入“身边的化学”,这不仅使学生了解到所学知识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也使学生懂得所学知识的重要性。
4.突出了教师处理教材的灵活性
如教师在授课过程中,可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有选择地讲解。还可在习题中把一些知识点放在学生自己动手实践上,以便教师在教学中根据学校实验条件和学生水平进行灵活处理。
5.突出了习题与课文内容的互补性
如习题中出现的一些知识不是对学过知识的简单重复,而是对所学知识的补充和延伸,体现了新教材注重培养学生收集信息的能力和自主学习的能力。
6.突出了教法和学法的统一性
新教材的内容,明确要求了教师应怎么教,学生应怎么学,明确了教学方法和学习方法,有利于师生之间的有效互动。
二、高中化学新课程需采取的教学策略
1.教师要转变观念
过去教师常常为增大课时容量,大多以传授知识、做一些演示实验为主,学生的活动、探究时间非常少,使学生缺少必要的感性认识,实践能力相对较差,而新课程强调的三维目标,就是让学生不像以前只靠教师传授和演示、学生听和看,而是通过学生“观察、思考、活动、探究”获得,是靠学生的实验操作和观察,从中获得新知识。这时学生在学知识、做实验中要求教师起到的作用是引导和指导,将更多的时间留给学生,充分发挥学生合作学习小组的作用,这是教学观念的转变,是学生被动学习变成主动学习的转变,最终实现由“要学生学”向“学生要学”的转变。
2.教师可通过编制《导学案》指导学生课前预习
由于高中化学课本开放性的问题相对较多,学生在思考这些开放性问题时,很可能会提出与教师预想不一样的问题。另外,开放性的实验也比较多,上课前教师要尽可能得多准备一些实验药品,以满足学生所设想出来的实验。这就需要教师在备课时作好充分的准备,回答学生“千奇百怪”的问题。因此,化学教学中实验探究和开放性问题,需要学生有充分思考和准备,如果学生课前没有预习,在课堂有限的时间里,很难完成这些问题,或是无法让学生有充分思考,这时教师为了完成教学任务,有可能会出现教师包办代替,又回到旧的教学方法上去。为了提高教学效率,教师可以编制《导学案》,《导学案》可分预习案、探究案和训练案三部分,并将《导学案》提前发到学生手中,学生上课前作好预习准备,这样既可减轻学生上课的负担,还可使学生带着问题去听课,期间教师应结合实际对学生进行预习指导,使学生少走弯路。
3.要切实改变教学方法
改变教学方法,就是为了实现课堂教学的“高效”。在教学时,教师除了一定要按照教材的要求来进行外,结合实际编制适合学生的《导学案》,让学生提前结合《导学案》中的“预习、探究、训练”三个环节,力所能及的完成一些内容,加上教师讲解,合作学习小组讨论,逐步消化所学知识,从而通过实现学生将课本上知识自己消化一些,教师讲解、讲评理解一些,小组探究合作解决一些,更好的实现三维目标。与此同时,教师一定要清楚“活动、探究”,让学生来探究,千万不要成为教师来探究,教师不要按老教材的要求,力求知识的完整性,随意增补知识点,教师的补充练习一定要符合新教材的要求,教师手里的旧教材资料比较多,要注意选择和修改。
4.通过多种活动,激发学生的兴趣。
通过以化学实验为主的多种探究活动,使学生体验科学研究的过程,激发学习化学的兴趣,强化科学探究的意识,促进学习方式的改变,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是新课程的基本理念,也是体现化学学科的特点。教科书中设计了许多引导学生动脑思考、动手实践的学习活动。教师在教学时,应充分运用教科书提供的素材,发挥调动学生主动参与探究学习的积极性,引导学生通过实验、观察、调查、资料收集、阅读、讨论、辩论等多种方式,在提出问题、猜想与假设、进行实验、收集证据、解释与结论、反思与评价、表达与交流等活动中,增进对科学探究的理解,发展科学探究能力。
5.教学中联系生产生活实际,拓宽学生的视野。
教科书以多种形式提供了相当数量的与社会、生活、健康、环境紧密联系的内容,高中学生也会接触到很多与化学有关的生活问题,教师在教学中要注意联系实际,帮助学生拓宽视野,开阔思路,综合运用化学及其他学科的知识分析解决有关问题。教师应充分关注化学科学的发展,关注化学应用的具体事例,关注发生在身边的一些与化学有关的现象,在教学过程中随时补充一些鲜活生动的事例,使学生真正认识到化学与生活、与社会的关系。
6.开展化学课外活动,培养学生探究能力。
关键词:信息技术 中职 电子技术 课堂教学 应用
党的十报告提出:“坚持走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道路,推动信息化和工业化深度融合、工业化和城镇化良性互动、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相互协调,促进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同步发展。”由此可见,我们党和国家对信息化建设及其应用问题已高度重视。教育部门为了贯彻落实十关于信息化发展的指示精神,应该考虑到当前各级各类教育中的信息技术课教学内容如何衔接问题,各级各类学校教师和信息化专门人才的培养规划问题,信息技术在各学科教学中的应用问题,新的教育思想、教育观念和教学方法如何适应信息技术的发展等诸多方面的问题。当前,中职电子技术学科教学与信息化技术融合等方面还存在一些缺陷,亟待解决。
一、中职电子技术课程教学现状
1.教学手法单调
目前,仍有不少中职学校沿用传统教学方式来进行电子技术课程教学。使用多媒体等现代化教学软件进行教学次数甚少,仍是采用传统教学中以老师讲解课程内容为主要的教学模式。学生们只能简单地构思老师所讲内容。这种抽象的教学方式完全不能够体现出学生电子技术方面的才能。这也是当前中职电子技术教学方面效率不高的主要原因。
2.课程设置欠缺合理性
由于当前中职电子技术教学主要以理论教学为主。这样的教学方式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理解抽象的概念极为困难,从而导致他们学习电子技术这门课程的兴趣低落,进而导致学生这门课程的整体成绩不高。将来学生们走出学校时,对这门技术的掌握情况难以满足社会的需求。电子技术课程的内容设计对这门课程的教学起到很大影响,因此合理设计电子技术课程内容是这门课程教学的核心工作。
二、电子技术课程信息化技术教学要点
信息化教学主要指的是采用科学的教学方法,以学生为主体,结合现代信息技术与教学资源,设计出具体的课程内容,将电子技术这门课程从传统教学方式转化成现代信息化教学方式。现代信息化应为教学提供资源、设备、环境等方面信息化支持。
1.资源的信息化
当前中职电子技术教学中主要以理论教学为主,学生只能够在枯燥无味的课堂中学习电子技术,然而先进的教学资源却不能够得以使用,导致他们学习电子技术这门课程的兴趣降低。将多媒体信息技术引入到电子技术教学课程中,利用多媒体技术图文并茂、形象直观等特点为学生丰富教学情境,能够使学生更为直观地接触到电子技术,从而调动他们的学习欲望,提高学习效率。
2.设备的信息化
电子课程传统教学设备主要是黑板、投影仪、实训设备等。信息化教学设备包括了高清3D显示器、电子白板、平板电脑等教学终端、虚拟实验以及实训设备等许多先进设备。
3.环境的信息化
传统的电子技术教学环境只是封闭的教室。信息化教学课程中,教学环境变成了网络支持下、开放时空的多维教学。
三、电子技术信息化技术教学的意义
1.转变传统的教育理念
一般而言,将现代信息化技术运用到电子技术课程中,改变学生对传统教学的观念是教学方式改变的主要目的。将传统教学方式进行彻底改革,从而提高电子技术教学效率。老师根据实际教学状况出发,采用科学的方式传达各种教育理论知识,从而设计出完整的信息化教学方式。
2.充分发挥学生主体教师主导的功能
从教学方法的角度看,传统的教学方式以教为主,教学内容也大多数是以电子技术课本内容相关知识进行教学,通过教师讲课,学生听课的教学方式。然而结合信息化技术结合的教学方式,学生能够自由地在网络上进行信息搜索,主张学生自主学习。这种教学对于电子技术来说,能够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从而让学生感觉到自己就是学习的主人。
从老师的角度来说,信息化技术应用在电子技术课程教学后,老师更多的是作为学生的指导者,不单单是相关知识的传授者。老师能够为他们制订一定的学习计划,让学生完成计划目标,合理地规划教学资源,为学生丰富教学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提高学习兴趣。
3.完善信息化教学环境建设
要实现信息化技术在电子技术课程中的广泛而有效的运用,就必须加快校园信息化建设工作。通常情况下,将信息化技术运用到电子技术课程教育的教学模式与传统教学模式相比,前者教学环境中更多地在扮演着一个学习工具、学习伙伴的角色,能够满足学生学习所需要的许多条件要求,所以,建立良好的信息化教学环境是信息化教学模式的重要条件。在一定程度上来说,信息化教学环境是信息化教学模式能够正常维持运转的前提条件。将信息化教学环境不断完善优化,才能够开展信息化教学的相关教学。将良好的信息化教学环境完全发挥,能够给信息化教学创造更好的应用条件。从教学角度上来看,信息化教学环境主要由情境、互动、写作等方面构成。良好的信息化教学环境能够营造一种积极主动的学习氛围,提高学生学习效率。
4.灵活运用多种教学方式,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采用多媒体教学技术进行授课模式仍处在初级阶段,仍需不断加强完善。上课老师应按照学校的具体情况,综合多种教学方式,从而实现多种课程教学效率共同提高。在具体教学的过程中,老师应采用引导式教育的方式来启发学生的思维,从而达到学生深入了解课程难点、重点的目的。在教学内容方面,老师应该采取对比教学方式,将学生找到知识之间的关联部分,对知识进行更深层次的掌握。在教学形式方面,老师结合多媒体相关教学实施进行教学,营造教学氛围,降低课程难度,调动学习对课程的积极性。
据调查研究分析,将信息化技术应用在电子技术课程教学中对于以往传统中枯燥无味的教学方式有很大改观,能够使得学生更加容易地理解电子教学的相关理论知识,从而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提高学习效率。任课老师应该结合信息化教学方式的优势与传统教学模式的优点相互结合,以达到优势互补,相得益彰,从而达到提高中职电子技术课程教学效率。
四、小结
综上所述,将信息化技术应用到中职电子技术教学中,能够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达到使用计算机提高教学效率的目的,有效地将信息化技术与电子技术科目结合在一起,使教学的表现形式更为形象。其中信息化课程的教学环境对教学效率起到影响作用,提高信息化教学环境是信息化教学的重要内容。
参考文献:
[1]李志民.全面提高国民信息化素养,大力培养信息技术专门人才[EB/OL].http:///rd/special_topic/zbwjt/201607/t20160721_1432482.shtml
[2]刘斌.信息化教学有效性的理论思考―对信息化教学本质的再认识[J].现代教育技术,2013(12).
[3]胡晓玲.信息化教学有效性解读[J].中国电化教育, 2012(10).
1 信息技术在教学过程中的应用有利于建立新型的师生关系
我们一直提倡师生之间应该是平等交流,从而创设融洽、和谐的教学氛围,进而提高教育、教学效率。这种平等交流强调师生间、中学生间的动态信息交流,这种信息包括:知识、情感、态度、兴趣、价值观以及为人处世、行为规范等;通过这种广泛的信息交流,实现师生互动,相互沟通,相互影响,共同发展。信息技术在教学过程中的普遍应用,可以为师生多方面、深层次的交往提供有力的技术支持。教师应充分运用现代信息技术手段,加强师生间的信息交流,创设最佳的学习环境,引导中学生观察,启迪中学生思维,培养中学生的各项能力。
2 利用多媒体,激发中学生在想象中创新
要培养思维的独创性,首先要培养中学生的想象力。教师可利用现代教育技术的多种手段,激发中学生丰富的想象力。例如,在数学教学新内容的引入时,可以通过媒体播放生动有趣的生活场景,让学生先想象,各抒己见,给予他们充分的想象空间,最后通过归纳再下结论。教师还应多角度地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引导学生从各个方面去思考问题。
3 信息技术丰富了中学生的学习活动方式
以计算机为主要媒体的多媒体技术可以集图、文、声、像于一体,实现学习的多元化、主体化和个性化。多媒体技术的应用可以将教学内容生动、形象的展示在学生面前,并能将某些理论知识讲解过程中的动态变化过程形象表现出来,实现传统板书教学无法实现的功能。基于网络平台的教学,因其不受时间和空间限制,所以不但能很好实现师生间的互动交流,而且有利于学生的自主发现、自主探究,进行个性化学习。
4 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实现教学方式的变革
现代信息技术已广泛地用于教育教学过程,如多媒体显示技术及应用软件辅助教学等,这些更多地改善了原有的教学模式。教师是学生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教师要抓住教材中蕴涵的创造性因素,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创造富有变化、能激发新异感的学习情境,充分利用学生的好奇心,引导他们从不同的角度、不同途径去思考问题,研究问题,解决问题,实现教学方式的变革。
5 现代信息技术让教师的备课方式发生了改变
教师备课不再是传统的“写”教案,而是从各种信息媒体上(互联网电视报刊杂志等)搜集大量的信息资料,丰富教材内容,然后分类放入资源库中,在教学策略的层次上将教学资源进行重组,以备上课使用。
6 运用现代信息技术,改变中学生的学习方式
我们过去教学的一大问题是过于注重知识的传授、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过于重视书面知识而轻视日常生活中的知识。故新课程倡导学生主动分析、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强调在掌握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的同时,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学会学习、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在传统教育中,教师教教材、学生学教材、考试考教材,教师和教材自然就成为信息的载体,除此之外很少有别的信息来源。这在一定程度上就造成了教师是知识的权威,教师的话都是对的,学生对教师的讲解总是言听计从,缺少质疑,创造性自然差。而在信息条件下,学生可以通过信息技术获得大量的相关信息,教师和教材再也不是唯一的知识来源,他们的知识广了,视野宽了,自然疑问也多了,对教师的话他们开始思考、辩别、考证和质疑。
7 运用信息技术,体现“中学生是学习的主体”
[关键词] 信息化教学;电机与电气控制;设计
[中图分类号] G712 [文献标识码] A
《电机与电气控制》课程主要培养学生电机与电气设备的应用、维修、安装调试能力,是电气自动化技术专业、机电技术应用等相关专业的重要专业基础课程。由于电机已经成为当今生活必不可少的、应用最广泛的一种机电设备,因此掌握电机及其控制线路的安装调试和维修保养能力在电气类专业的能力培养体系中处于非常重要的基础地位,对学生下一步的职业能力起到非常关键的支撑作用。而运用信息化教学可以改善该课程的教学效果。
1 电机与电气控制课程特点与教学现状分析
该课程的特点是:实践性强,内容抽象。通过多年的探索和实践,结合职业教育的先进理念和我校实际情况,制定了以工作过程为导向、工学结合的教学方案。目前,我校的电机与电气控制课程设计成由“电机的拆装与故障检测、电机基本控制线路的安装与调试、典型机床线路的检测与维修”三个学习情境构成,以三个学习情境为主线安排教学。在三个大情境下又设置了15个子情境,以子情境为单位组织教学。
虽然采用了理实一体教学,但在学习电机以及低压电器的结构、工作原理、检测,安装线路方法等,用传统的教学方法效果不好。传统教学中,通常利用静止图片讲解工作原理,不能很好反映动态工作过程;用实物演示低压电器的检测,因实物太小,学生看不清。
2 采用信息化教学的可行性和优势
学生在中职二年级时开始学习电机与电气控制课程,已具备处理信息资料、发挥学习主体的主动性、自主建构知识的能力,采用信息化教学是可行的。
教师提供仿真软件、辅教课件、动画、录像等信息资源,让学生在教师创设的情境、协作与会话等学习环境中进行自主学习,以他们自己的经验为背景,完成知识的意义建构,不仅仅是让抽象的知识生动、形象,利于学生接受,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创新精神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从而增强学生的学习能力,并使他们最终成为具有信息处理能力的、主动的终身学习者。
3 信息化教学在电机与电气控制教学中的应用
信息化教学设计的基本思想是要搭建一个让学生自主学习的平台,即通过对教学环境和信息资源、协作方式、学习情境、问题、教学过程、考核量规这六个方面设计来搭建这个平台。
3.1 教学环境和信息资源设计
信息资源根据教学需要通过自制、网上搜集、购买等多种渠道搜集。有些子情境学习用到了仿真软件、动画、辅教课件、录像等多种信息资源,为了便于学生学习,优化整合信息资源,根据需要建立专题学习网站,供学生课内学习。
课内教学选择在仿真机房进行,根据需要有时将实物带入机房,便于学生及时将知识转换为技能。
另外引导学生自己从网络获取信息,拓宽学生的知识面,养成多渠道获取信息资源的习惯。
3.2 协作方式设计
课前将学生好差搭配异质分组,协作学习,使学生在学习中遇到困难时可以互相帮助。培养学生团结、乐于助人的健康心理素质。
3.3 学习情境设计
只有在真实的情境下学习,才是最有效的。课前特意去工厂录制工作人员的实际工作情形,上课一开始就播放。并让学生知道他们毕业后也许也会工作在这些岗位上,激发他们学习新知识的兴趣。
3.4 问题设计
亚里士多德有句名言:“思维是从疑问和惊奇开始的,常有疑点,常有问题,才能常有思考,常有创新。”因而,老师问题的提出,并要求学生自己合作解决,对学生来说是一个“解决问题的需要和动机”,它会激发学生对知识的探求欲望。所以教师要事先设计一系列的问题,启发学生理解知识,或者供学生抢答,检查学生自主学习情况。
3.5 教学过程设计
信息化教学从以教师为中心向学生为中心过渡,但如果没有把握好度,过分强调学生的主体地位,在课堂上就会对学生放任自流,学习效率低下。有效的信息化教学应是互动对话的交互主体性教学。教师要引导学生在限定的时间内完成一定的学习任务,根据学生自主学习的情况,及时调整教学,解答疑惑,处理可能出现的各种问题。
3.6 教学评价设计
电机与电气控制课程的实践性强,教学评价要兼顾操作和理论两部分,可以利用信息化手段实现。例如:低压电器的检测学习结束时,安排每组上传一个低压电器检测过程录像。学生可以对录像自评、互评,教师不仅可以打分,还可以作出文字评价,系统自动根据自评、互评和老师评分,得出总评成绩。
4 结语
事实证明恰当、合理采用信息化教学是有效的,教师教得轻松,学生学得也轻松。
但教学要用到仿真软件,要在仿真机房进行,如果全校老师都采用信息化教学,那么教学场所不能满足教学需求,就会影响信息化教学的推广。
参考文献:
[1]李洪.信息化教学在电气工程基础课程教学中的使用[J].北京电力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2,10.
[2]江晓谷.建构主义教学观及其对信息化教学教学的启示[J].中国农业教育双月刊,2009,6.
[3]刘斌.信息化教学有效性的理论思考[J].现代教育技术,2013,3.
【关键词】:电子信息课程 实践教学 操作技能 考核机制 产学研
中图分类号:G712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8809(2010)-06-0111-02
根据中等职业教育的培养目标,以及社会科技的发展对技能型人才需求的日益扩大,合理确定学生应该具备的能力结构和知识结构,以满足社会和企业对技能型人才的需求。而电子专业又是一门理论性、实践性都很强的学科,长期以来,由于电子专业课传统僵化的教学模式,中技学校的学生大多难以适应,影响了教学质量。
1 中技电子信息课程实践教学的现状
当前中技学校的实践教学无论在其所处的地位、教学体系及教学的安排等,都与新形势下的人才培养要求不相适应。主要表现在:实践教学体系没有构建起来,实验课程体系不尽合理,实验教学内容和手段落后,实验项目的拟订及仪器设备的利用率远没有达到中技实验教学评估规定的要求;实验经费不足,实验的开出不能满足理论教学的需要;实验教师队伍建设薄弱;实习内容安排不够合理,实习计划尚不能完全成体系,设计类教学环节都有待于完善和规范。这些都不符合培养技能型应用人才的需要,也满足不了中技电子信息专业培养学生综合素质的要求。
2 中技电子信息课程实践教学存在的问题
2.1实践课程设置不合理
课程设置的不合理,直接体现在专业基础课和专业课、课堂理论教学与实习实训教学的课时比例设置上。突出的问题,是电子专业课程设置过多,而且有的课程已经过时,造成学生掌握的专业知识内容重复较多,实用性也不强。同时,电子专业的《电工基础》、《电子线路》等基础课程,过分注重理论教学课,而不能较好的与实践相结合;实践课时学时安排较少,在整个总课时中的比例较低。
2.2 师资力量薄弱
现有中技师资普遍存在教师学历层次不高、梯次结构不合理、学科型教师占有很大比重等状况。专业教师大多是从学校到学校,没有真正走出过校门,虽然大多数具备丰富的专业知识,却缺少专业实践,也缺乏对电子行业发展方向的前瞻性思考。
2.3 实践教学基地及模拟实训教材缺乏
首先,许多企事业单位出于自身考虑,不愿意接受学生实习,更不愿意外部人员知道电子整机产品操作的全过程,这也就造成了实践教学的难度。其次,许多电子专业模拟实训教材内容陈旧,存有不少漏洞,实训资料也是“仿而不真”,与实操际操作过程中出现的问题有较大差异。最后,虽然教师可以通过备课使理论教学与时俱进,模拟实训教材却难以进行及时地更新。
2.4 实践教学质量评价标准不合理
实践教学缺乏有效的质量评价标准。目前所采用的考核方式主要是应试型的,缺少对学生过程的考核,致使学生在校期间对实践教学的重要性缺乏正确的认识,误认为只要通过考试就“万事大吉”了。
3 优化中技电子信息课程实践教学的对策
3.1制订突出实践环节的人才培养方案
人才培养应以培养学生的基本操作技能和专业应用能力为出发点,以职业岗位要求为目标,增加实验实训教学的课时数,增大了实践环节在整个教学过程中的比重,并建立专业实践教学的保障体系。应组织成立由企业专家、技术骨干与专业教师共同组成的专业指导委员会,负责制订电子信息技术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及能力标准,并负责评估、审议实践环节的保障体系,使之具有操作性。在新的人才培养方案中,实践教学体系包括具体的实验、实训、毕业设计、岗位技能训练等内容。
3.2加强专业师资建设,提高实际操作技能
教师要认真备好实验、实训课。教师备好实践课,一是要针对实践内容进行反复实践,增强可操作性。二是在实践过程中随时记录出现的问题,做好动态掌握。随着电子专业的不断发展,电子产品的发展也是日新月异,专业教师只有深入学习相关前沿专业知识,加强业务培训和进修,才能更好地进行教材的选择和编写,教案的组织和准备,以及实践课程的操作和指导等工作。专业教师不定期下企业进行学科调研,带着课题到企业第一线实践,既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掌握企业相关工作程序、要求和技术指标等实际情况,也可以了解所培养的学生在企业实际应用中出现的问题,征询企业对学生专业技能有哪些需求。
3.3完善实践课程设置,加大实验、实训力度
改革课程体系设置,突显实践教学主体地位。适当增加实训课程比例,扩充本专业实训科目,完善实践教学内容,从而突出实践教学的主体地位,体现中技教育的特色和亮点。加大电子专业实训、实验室投入,建立良好的实践基地。建立实践基地,无疑是电子专业实践教学得以实施的主要途径,特别是仿真模拟实验室,能够将不可视的、抽象的教学内容可视化、具体化。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提高操作技能和职业能力。
3.4改革实训教学模式,有机结合理论和实践
电子专业的部分课程理论性很强,比较抽象,要使学生理解课程内容,必须设置相应的实验、上机等实践性教学环节。实验教学可以从原来跟随课堂教学的实验课,改革为三个层次的实验课,即验证型实验、设计型实验和综合型实验,逐步减少验证性试验,增加综合型、设计型实验教学内容。在验证性实验中,其实验内容和实验手段要进行更新和调整,完善实验指导书。
3.5建立有效考核机制,客观评价教学实践效果
建立科学的实践教学考核体系是确保中技学校电子专业实践教学质量的重要基础,实训教学的目的就是让学生都动起来,运用自己的技能和知识完成项目任务。教师除了做指导性工作,还必须加强项目任务实施过程中每一步的考核,考核要实现“零距离”,因此,对于实训教学的考核应打破一张试卷见高低的传统考试模式,采用多次考试、注重平时、加强操作、突出过程性评价的应用,从而规范电子专业实践教学,这样,才能准确把握每一名学生的技能和知识的掌握程度,从而进一步达到查漏补缺的目的。
3.6强化产学研合作教育,推行订单培养
根据电子信息专业教学改革的需要,学校利用自身与企业联系较为密切的优势,建立了与企业建立综合教育基地,在互利互惠、优势互补、共同受益的前提下,积极开展以企业人才培养培训为纽带的各种合作。学校根据厂方需要定向委培学生,优先安排厂方职工的教育培训工作,厂方为学生实习、教师工程实践提供场地和食宿条件;进行科研和技改协作,共同攻克生产技术难点,厂方支持学校改善实践教学条件;互聘专家为技术顾问或兼职教师共同进行学校的专业教学改革,开展教学质量评估活动。
参考文献:
[1]肖贤勇.浅谈电子信息类中职学生手工焊接训练[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09,(12).
[2]涂铁军中职电子信息专业课程改革的探索[J].机械职业教育,2007,(6).
[3]王成安,宋月丽.电子信息工程技术专业的实践教学改革[J].辽宁高职学报,2007,(7).
[4]汤光华,刘自华,隆平,何志杰.高职电子信息类专业实践教学的现状与对策研究[J].湖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7,(5).
论文关键词:智能电网;电力特色教学模式;电力信息化和智能化
随着智能电网、绿色能源席卷全球,电力行业迎来了蓬勃发展的新时期,电力不但要信息化还要智能化,电力企业将需要大量高水平的既精通信息技术又有电力专业背景的人才,这给电力大学计算机专业人才培养带来机会和挑战。结合电力大学的大电力特色,为培养智能电网急需的高素质复合型人才,开展计算机专业电力特色教学模式的研究和实践具有重要的意义。为了培养智能电网急需的信息人才,需要开展计算机专业的电力特色教学,首先要开设“电力信息化”课程。
一、我国电力信息化现状及智能电网的目标
电力信息化是指计算机、通讯等信息技术在电力工业各个环节应用全过程的统称。我国当今电力信息化现状是实施电力工业生产过程各个环节的信息化,包括电力工业规划、设计、施工、发电生产、输电、变电、配电、用电、电网调度、供电营销、物资及管理等各个环节。由此可见,信息技术是电力信息化的基础,各类电力资源的开发和利用是电力信息化的核心。提高电力企业的经营决策水平和经济效益是电力信息化的宗旨。智能电网将使电力信息化从数字化向智能化发展。智能电网是电力信息化的延续和飞跃。智能电网是飞速发展的信息技术与新能源变革融合在一起的产物。中国的智能电网目标是分三个阶段推进:2009年至2010年为规划试点阶段,重点开展“坚强智能电网”发展规划工作,制定技术和管理标准,开展关键技术研发和设备研制及各环节试点工作;2011年至2015年为全面建设阶段,加快特高压电网和城乡配电网建设,初步形成智能电网运行控制和互动服务体系,关键技术、装备实现重大突破和广泛应用并自主可控;2016年至2020年为引领提升阶段,全面建成统一的“坚强智能电网”,技术和装备全面达到国际先进水平。
通过分析我国电力信息化现状及智能电网的目标可见,各国探索智能电网建设的先行策略是信息技术应用。为实现智能电网的战略目标,电力企业将需要大量高水平的既精通信息技术又懂电力信息化业务的复合型人才,因此,对计算机专业学生开展电力特色教学是非常必要的。
二、电力大学计算机专业电力特色教学模式
面对电力行业信息化飞速发展的形势,特别是智能电网席卷全球,电力大学计算机专业的教学模式在保有原有优势的基础上创建特色,开展以计算机技术为主、电力专业背景为辅的特色教学模式。2010年学校设立了计算机专业电力特色教学模式研究和实践的教改项目,以实现计算机专业的电力特色及工程应用能力的培养。电力特色教学重点要放在计算机技术和电力专业交叉点上,电力特色教学的先行策略是由电力信息化这门课程承担此重任。2010年学校将电力信息化课程列入433门核心课程中。修改后的2008版教学大纲中电力信息化这门课程是计算机专业学生的必修课程,这不但要求电力信息化这门课程的内容不断优化,同时也要求对电力信息化课程的教学进行改革。
电力大学计算机专业电力特色教学模式的后行策略是在电力信息化这门课程改革和研究的基础上进行课程群建设,开设代表计算机技术和电力专业最新技术交叉点的“电力云平台”、“电力物联网技术”等课程,并将“电力信息化”、“电力云平台”及“电力物联网技术”三门课程纳入到一个课程群来建设。可见电力大学亟待探索并建立适合计算机专业的电力特色及工程应用能力的培养模式。
三、电力信息化课程特点与教学现状分析
1.电力信息化课程的特点
电力信息化这门课程具有如下特点:
(1)涉及面广。电力信息化这门课程内容涵盖电力工业生产发电、输电、变电、配电、用电、电网调度等全过程的信息化与智能化。课程内容包括发电企业的信息化与智能化、变电站的信息化与智能化、电力调度中心信息化与智能化、配用电生产管理信息化和智能化、电力信息安全技术及物联网在智能电网中的应用等。
(2)技术先进前沿。电力信息化这门课程内容涵盖当今信息和电力领域的前沿技术、热点技术。如在讲解变电站的信息化与智能化这部分内容时要详细分析电力领域的热点技术iec61850。在讲解电力调度中心信息化与智能化这部分内容时要详细分析信息领域的热点技术soa和电力领域的热点技术cim及其在电力调度的应用。在讲解物联网在智能电网中的应用这部分内容时要详细分析当今信息和电力领域的前沿技术物联网、智能电网及云平台。
(3)与电力行业实际工程紧密结合。在讲解课程的各部分内容时紧密结合实际工程。如在讲解发电企业的信息化与智能化这部分内容时紧密结合发电企业的实际工程,如水电站厂级监控系统、火电站的dcs系统、发电厂?sis系统、发电厂智能管理信息系统等。
(4)多学科的交叉。电力信息化课程是计算机技术、通讯技术、控制技术、电力系统背景知识的融合与交叉。在讲解课程的各部分内容时处处是多学科的交叉,如在水电站厂级监控系统中涉及计算机的网络通讯技术,涉及控制领域的plc技术和现场总线技术,涉及水力发电特性专业背景知识等。
(5)电力信息化课程的教学内容是动态的,是与时俱进的,随着电力信息化和智能化的发展而不断地补充新内容,没有现成的教材。当今世界电力信息化和智能化发展非常迅速,如国家电网公司已经开展广域全景分布式一体化的电网智能调度技术支持系统研制。在讲解电力调度中心信息化与智能化这部分内容时就必须补充这部分新技术。
2.电力信息化课程教学现状分析
(1)没有现成的教材,课程难度大,师资紧缺。从上述分析的电力信息化这门课程的特点可见,要求老师具备丰富的知识储备及电力工程经验。
(2)课程内容与电力实际紧密结合,学生没有现场工程概念,又是多学科的交叉,学生感觉课程难度大且抽象,学习兴趣不足。很多学生很想学好这门课,但他们中只了解信息技术,没有其他学科技术知识的积累。本课程开设在大三的第六学期,很多学生感觉困难后就放弃了,准备考研复习。
四、电力信息化教学改革的思想和方法
电力信息化这门课程是综合应用课程,教学思想和方法的改革是必要的,具体措施如下:
1.组建一支优秀的教学团队
通过引进发掘培养人才,组建一支优秀的教学团队。吸纳不同学科的拥有前沿的信息技术、丰富的电力背景和工程经验的老师进入团队,可以根据老师的特长安排讲解相应的章节。电力信息化这门课程可由若干老师共同完成。由于国内市场几乎没有相关专著和教材,已经组织讲课团队老师撰写并出版电力信息化教材。教材包含当今电力信息化和智能化最新技术并提供老师们的最新研究成果。该团队的老师需要及时了解电力行业的信息化和智能化最新动态的最新技术。除了合作项目途径外,老师要利用一切机会参加合作、进修和交流。通过团队的力量来解决没有现成的教材、课程难度大的问题。
2.补充课程中需要的其他学科知识
鉴于计算机专业学生的知识结构比较单一,在学习电力信息化课程时先为学生补充必需的计算机控制与通讯基础技术知识,包括计算机控制通道接口技术、plc技术、串行通讯技术、现场总线技术及工业以太网技术等。在学习电力信息化的具体相关内容时为学生铺垫必需的电力背景知识和工程背景内容,如讲解水电站厂级监控系统时要先补充水力发电厂相关内容。通过利用一定的学时补充课程中需要的其他学科知识来降低学生课程学习的难度,使学生能快速全面地了解并掌握电力信息化技术。
3.新技术、新理念的引入
由于没有现场工程概念,学生在学习电力信息化课程时会感觉抽象、难以理解,老师有必要与时俱进地将新的技术和理念引入课堂中。例如可以引入当今电力行业流行的先进仿真培训软件,比如三维变电站仿真培训软件,让学生在软件上仿真漫游变电站并模拟各种操作。通过仿真软件让学生模拟接触电力工业现场,建立对电力工业现场的感性认识,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为了加强学生课后巩固教学环节,帮助学生消化和应用所学知识,可以将新的理念引入课堂中。借鉴西方本科教学及我国研究生培养的经验,本课程课后作业巩固环节可以尝试不同于常规计算机专业课程的方法。本课程要求学生在课后查阅大量的文献资料。每章的作业是查阅与本章相关的文献资料并撰写提交小论文,期末每个学生制作ppt文件并开展讨论。
在学生课后巩固教学环节中老师起着重要的引导作用。指导本科学生查阅相关文献资料时,首先要教会学生如何在海量信息中查找到需要的优秀文献,如何充分利用校图书馆提供的优质库资源,然后指导学生如何读文献,如何写小论文。要求学生在每章节后阅读15篇以上相关文献资料并提交小论文。教师要认真批阅学生的小论文,总结学生容易出现的普遍性问题,在下次写小论文时提醒学生注意。
4.实施案例教学
新的电力信息化教学实施方案与国内外电力发展紧密结合,既具有理论性又有很强的实用性。此课程在教学方法上必须将理论与工程案例结合,实施案例教学。案例可以来源于实际经典案例,也可以来源于老师们的最新研究的相关成果。在案例教学的过程中要培养学生如何将工程应用问题转化为计算机问题的能力。如在讲解iec61850和cim技术时,要剖析iec61850和cim是如何利用计算机技术中的面向对象技术来建模的。
【关键词】数字钟;信息化;电子技术;设计
0 引言
信息技术在当今社会各领域的应用已十分广泛, 信息化教学对促进教学改革、实现教学手段的现代化起到显而易见的作用。教师应从传统意义上的知识传授者转变为学习的组织者和协调者,信息化教学可以通过形象的手段来表达抽象的内容,通过多媒体手段和网络功能开拓学生的视野,激发学习热情和创新能力。使用信息化教学可以很好地改善该课程的教学效果。
1 电子技术课程特点与采用信息化教学可行性
1.1 课程特点
电子技术课程是电气自动化技术、机电一体化等相关专业的一门专业基础课,主要培养学生电路设计、印刷板设计、电路的组装和调试等能力,实践与实验性都很强。该课程概念抽象、公式较多,又与专业课和电工类实际工作结合紧密。学生基础的好坏、学习兴趣的高低、对电子基础知识掌握的程度、实验实践技能的高低等,都将直接影响着后续专业课程的学习。
1.2 采用信息化教学的可行性分析
电子行业属高科技制造业,产品的更新换代非常迅速,这意味着工人需要有更高的职业技术水平。许多学校的实验实训室建设很难跟上行业技术、工艺、设备、材料等的更新速度,因此要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开发虚拟车间、虚拟工艺、虚拟实验。而信息化教学利用这些多媒体资源能够满足理论教学、实践教学以及工学结合等多方面的需求。在信息化教学过程中促进主动式、协作式、自主型学习,形成高效、开放的新型教学模式。教师依据教学对象、教学目标的不同,利用信息化教学的素材开发个性化的课程,进行教学设计,组织教学实施,从而提高教学质量与人才培养质量,满足学生自主学习与个性化学习的需要,使学生提高学习效率,提升职业能力与职业素质。
2 数字钟信息化教学设计
信息化教学设计的基本思想是通过图片、声音、动画、视频直观地把传统教学模式难以表述的过程和现象主动形象地表现出来。使学生通过信息资源、交互反馈、互动研讨、问题分析、效果考核等方面来进行自主学习的一个平台。
2.1 数字钟结构框图设计 构架课题知识技能
数字钟是一种用电子电路技术实现时、分、秒计时的装置,与机械式时钟相比具有更高的准确性和直观性,且无机械装置,具有更长的使用寿命,因此得到了广泛的使用。其设计框图如图1所示。
图 1 数字钟设计框图
2.2 对教学内容进行信息化资源设计 提高学生的认知能力
由图1可见,数字钟由石英振荡器、秒脉冲发生器、校对电路、计数器及译码显示等部分组成,各部分的工作原理和信号传递非常抽象。
对于该课题的信息资源可以根据教学的需要自制数字钟视频、利用仿真软件进行各部分工作原理讲解、对于元器件应用的讲解可以采用Flash、Multisim等软件进行动画演示。也可以到网上收集、购买教学录像、课件等多种信息资源。生动的画面可以帮助学生理解,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可以根据需要建设精品课程网站,供学生课内外自主学习。
2.3 进行交互反馈功能设计 增强互动研讨效果
传统的教学方式是以老师的“讲”为主,学生被动地“学”。但从根本上讲,教学应该是在老师正确的组织和指导下,以学生自主学习为主体来进行的一个过程。
在数字钟信息化教学设计中,老师课前根据学生的知识能力和技能能力将学生进行合理分组。以小组为学习单位,组内进行讨论、分工、合作,培养学生团队协作的能力。老师在组织讨论过程中要充分利用信息量大、交互性强的多媒体教学手段,把学生中对同一问题不同的解决方法进行比较、分析、总结,让学生从不同的角度及互动研讨中加深对新知识的掌握和应用。
2.4 问题分析设计 激发学生的创新能力
学习的过程中不可避免会出现问题,有问题才会有思考,有思考才会有创新。各个小组在学习的过程中遇到问题及时讨论沟通,老师通过了解学生的问题可以跟踪学生的进度和学习效果,并有针对性的提出问题,引导学生积极思考,激发学生的创新能力。
在数字钟信息化教学中,老师可以根据本课题的重点和难点有针对性地设计问题,比如如何实现定时功能?如何实现整点报时功能?采用提问、提示、启发、小结的模式,各小组之间采取抢答形式,在这个过程中学生通过自己积极地思考和参与得到解决问题的方法,大大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创新能力。
2.5 教学评价设计 及时掌握教学效果
信息化教学活动是一个动态过程,教师要在学生的学习过程中了解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情况和存在的问题,并及时加以修正和引导。《电子技术》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课程,既有理论知识,又有实践操作。在数字钟信息化教学设计中,主要从教学设计、学生活动、信息技术使用三方面来进行评价。在数字钟的制作完成后每组同学把记录本组调试过程的录像上传至多媒体,然后每组进行讲解本组遇到的问题和解决的方法,学生可以根据录像进行自评、互评,老师可以加以点评和打分。评价结束后整个教学效果一目了然,老师可以根据该课题的教学效果进行评估和调整。
3 电子技术课程信息化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3.1 仿真机房、网络课程等信息化资源有限
随着教学改革的深入,许多学校都开展了信息化教学,但信息化教学所需的基础设施和资源建设上由于经费和师资等问题仍然达不到教学要求,只能是一部分课程或某些课程中的某些项目和课题可以进行信息化教学。《电子技术》课程属电类专业基础课程,知识点多,知识量大,而课时安排往往比较紧,若全安排信息化教学势必会影响到教学进度,因此需要老师精心设计内容,合理分配时间。
3.2 教师的观念、信息化素养有待提高信息化教学给教师带来了新的难度。教师不仅要了解教育技术理论,还要了解和掌握如何使用现代化的媒体技术,如何选取和设计各种教学软件来进行教学设计,探索和创造新的教学方法和技巧等等。有的教师对传统的教学方法有感情,不愿意尝试新的教学手段。信息化素养是一种综合能力,教师信息素养不足是制约信息化推进的瓶颈问题。
4 结语
教学事实证明,合理、恰当地运用信息化教学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提高了学生自主学习和创新能力,得到了广大师生的好评。我们要在《电子技术》课程中尽量多的采用信息化教学,发挥信息化的优势,在教学过程中以学生自主学习为主体,培养出具有扎实理论基础、综合应用能力、设计创新能力的高素质技能人才。
【参考文献】
[1]刘斌.信息化教学有效性的理论思考[J].现代教育技术,201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