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2-04-12 01:52:06
绪论:在寻找写作灵感吗?爱发表网为您精选了8篇人生的境界,愿这些内容能够启迪您的思维,激发您的创作热情,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人生的意义究竟是什么?不在于你获得了多少,而在于你的内心是否有满足感和幸福感。过一种宁静简单、舒适自在的生活,让心灵获得愉悦,才是生命的最高境界。
生活越简单,离这样的境界越近。
北宋文学家欧阳修晚年号“六一居士”。他所谓“六一”是:“吾家藏书一万卷,集录三代以来金石遗文一千卷,有琴一张,有棋一局,而常置酒一壶……以吾一翁,老于此五物之间,是岂不为六一乎?”宦海沉浮,看透了人间冷暖之后,欧阳修深切体会到人需要返璞归真,回到最简单的状态。物质越是简单,精神世界越是丰盈辽阔。这样的状态,是人生的最佳状态,删繁就简,摒弃了所有负累,只剩下简单。这样的人生就如同一幅写意山水画,寥寥几笔,境界全出,韵味无穷。
美国作家、哲学家梭罗,是19世纪非常有世界影响力人物。梭罗为了自己的信仰,28岁时来到瓦尔登湖畔,建了一个小木屋住了下来。他在那里住了两年,过着劳动与学习的生活,并在此后根据自己在瓦尔登湖的生活观察与思考,整理并发表了两本著作。隐居瓦尔登湖期间,梭罗在湖水、森林、月光、鸟鸣的世界里,静静地思索着人类应该有的生存状态。他说,多余的财富只能换取奢靡的生活,而心灵的必需品是无需用钱购买的。他倡导一种简朴的生活方式,隐居期间,一张床、一张木桌、三只凳子,就是他的全部财富。后来,梭罗结束了离群索居的生活,回到原来的村落,仍然保持着自己简朴的生活风格。梭罗诗意地栖居在这个世界上,因为生活简单,所以才能够腾出时间来深入生命、品味人生。
美国著名作家斯蒂芬·金在写作的时候,只需要一张小桌子、一盏台灯、一些稿纸或者一台电脑,别的都不需要了。这种“小桌子理论”让他很受益,因为简单,他灵感不断,文思泉涌。有一段时间,他尝试换了一张大桌子,还是胡桃木材质的,可是在这张桌子上,他的注意力会被桌子上的小玩意吸引,灵感也跑掉了,只好放弃。因为简单,所以不会被迷惑,更能专注自己的心灵世界。
春暖花自芳,墨海醉笔,抬眸间,一只蝴蝶翩然飞过,似骄阳明媚,如雨露玲珑。心被蓦地牵起,殊不知,为了等待这一天,她由虫到蛹,最后破茧成蝶,为之付出了多少心血,苍白了多少等待,又流逝了多少华年?
这是一次生命的蜕变,一次质的飞跃。不禁想起一段禅语,是说人生的三重境界:第一是看山是山,看水是水;第二是看山不是山,看水不是水;第三是看山还是山,看水还是水。其实生命的本质都是一样的,就是由最初的浅薄逐步走向深刻,由最初的无知逐步领悟到生命的真谛。
初识世界的我们,如同一张白纸,一块璞玉,不经雕琢,没有修饰,亦无瑕疵。相信感官,相信自己的第一认知。他人说什么,便是什么,于是,知道了什么是山,什么是水,什么正确的,什么是错误的。简单的认知与纯洁的天性让我们生活在梦幻的世界,心灵的净土上,随心随性,爱憎分明。
随着年龄的增长,经事渐多,我们的人生观、价值观都发生了改变。由被动接受,变为主动追求。狭隘的表面认知已经不能够满足我们的需求,我们渴望广阔的天地,自由的驰骋。于是我们带着满腔热血,完成了人生的第一次蜕变。
入世之初,我们拿着真善美去发现,凭着书本上的真理去探索,用最本真的面貌去看待生活,以初生牛犊不怕虎的胆识去质疑权威,我们自信满满,激情澎湃,神采飞扬。进入这个阶段,人是好奇的,进取的,探索的,激昂的,自我的,敢于冒险的。看山生豪情,观水辨清浊。
然而,入世渐久,我们会猛然发现,自己的世界观正逐步被现实所摧毁。社会上经常是黑白颠倒,是非混淆,无理走遍天下,有理寸步难行,好人无好报,恶人活千年,圣洁爱情屡遭践踏,社会伦理常刚不在。每个人都带着面具生活,没有谁会毫无芥蒂的相信谁。渐渐地,我们被世俗的尘埃所蒙蔽,周围的一切都成了主观意志的载体。看山感萧瑟,观水觉凉薄。
借古讽今,指桑骂槐,愤世嫉俗油然而生,紧接着,激愤,忧虑,彷徨,不平,抱怨,疑惑,警惕,一股脑的向我们袭来,逃不可逃,避无处避,我们浮躁不安,我们迷失自我。
精神目标渐随风逝,倘若人生停留在这个阶段可就苦了这条命了。所谓好风凭借力,送我上青云。人就会望着哪山高,便不停的攀爬,争强好胜,利益熏心,殚精竭虑,机关算尽,永无休止。什么文明道德,什么伦理常刚,皆抛之脑后,唯私利是生活的准绳。
殊不知,世界原本就是一个圆,人外有人,天外有天,循环往复,绿水长流。所谓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没有永远的利益,也没有倒置的青春。有很多人便停留在这个阶段,追求一生,奔波一声,劳碌一生,心高气傲一生,结果发现目标总在彼岸,欲望永无止境,于是抱憾终生,走向生命的枯竭。
人生多迷幻,看到枝头上粒粒饱满的青梅,我们无法抑制对春天的渴望。徜徉在车水马龙的街头,我们经不起繁华事物的诱惑。在冠盖如云的都市,我们对功名利禄,难以自持。多少人,被爱情所伤,被浮名的酒,被钱财的毒,给药哑了嗓音。转过身,只看到优雅背后的狼狈,看到富贵背后的贫瘠,看到荣耀背后的惨淡。
终日辗转于浮世,终于有一天,累了,倦了,知道停歇了,懂得审视了,通过彻悟,一些人挣脱了生命的枷锁,卸下了心灵的伪装,不再一味的奔劳,而是回归自然,将身心沐在广袤的天地间徜徉。任你红尘滚滚,我自清风明月。面对芜杂世俗之事,一笑了之,了了有何不了,这个时候的人看山又是山,只是偶尔会有山洪暴发,泥石坠落;看水仍是水,只是偶尔风起云涌,泥沙涣起。这便是人生的第三重境界了。
经过这三个阶段,虽然所经历的事情截然不同,但最终殊途同归。其中所升华的、隐藏在深处所流动的,则是生命的纯一。
白落梅说过,人生一局棋,关于输赢,我们总是无能为力。迷惘之时,多半在局内,当你了悟的时候,人已在局外。这世间的欲求总是太满,只是再满的欲求也不能填补虚空。因为,欲求本身就是一种空芜,你追求的时候,它突然消失,你淡然的时候,却已经拥有。
只有觉悟,才可以给那些无处安放的日子,找到归宿;只有觉悟,才可以够给不堪一击的生活,找到依靠;只有觉悟,才可以给浪迹江海的船只,找到港湾;只有觉悟,才能够给空灵飘渺的灵魂,找到主人。
人生,总有许多不完美,诸如痛苦,诸如挣扎,诸如彷徨;人生总有许多完美,诸如快乐,诸如美丽,诸如幸福。总得给自己一片天空,学会飞翔;总得给自己一个角落,学会遗忘;总得给自己一方天空,学会成长。
路在何方?路就在脚下。世界赋予我们每个人平等的生命,无多也无少,只要我们用心去感悟,岁月便将演绎生命的逝水沉香。正是:人本是人,不必刻意去做人;世本是世,无须精心去处世;便也就是真正的做人与处世了。
每个人都曾有过一个回忆,或欢乐,或无奈,我们唯一能做的是:记住,或掩埋,因为时光不再;
每个人都曾有过一段情,或痛苦,或甜蜜,我们唯一能做的是:留下,或走开,因为,时光不再;
每个人都曾有过一个梦,或黯淡,或缤纷,我们唯一能做的是:流连,或醒来,因为,时光不再;
癌症位居人类健康的十大杀手之首,而且任何年龄的人都有可能罹患癌症。女作家曹又方正当盛年,却不幸患上卵巢癌,且病情被发现时已属中晚期,做过切除手术两年后病情复发,不得不再次进行手术。被病痛困扰了五年的她没有因此而悲观消沉,她不仅好好地活着,而且还根据自己的切身体会写成了一本名为《淡定・积极・重生》的励志书。在这本书中,她生动地陈述了作为一名癌症患者的心路历程、生死观、心理的阴暗和光明面,等等,向我们展示了一个癌症病人的三种人生境界――淡定、积极、重生,殷切而笃实地表达了“置之死地而后生的我,写给渴望健康的你”的意旨!
该书的第一章题为《在淡定与积极之间》。在这一章中曹又方告诉我们:要做到身病心不病,一个人即使身体生病了,仍可以力保心灵健康。面对恶疾,我们应该保持淡定的心态,在整个疾病的治疗过程中,应抛开心理上不必要的恐惧、自责、后悔,慈悲地豁免自己。与癌魔抗争,需要有无穷的定力和沉稳的智能。面对癌魔,不同的人会有不同的表现――无畏或恐惧,软弱或坚强。乐观或绝望。在这生死攸关的时刻,我们要学会以一种淡定的心态,放下一切,使自己从疾病的困扰中解放出来,不再空抱着奇迹发生的梦想,使心灵得到自由,努力提高自己的生活品质,从从容容地为自己的人生画下一个完美的句号。
要做一个对自己负责的病人。如果仅仅是接受了患病的现实、抛开了对死亡的恐惧,却不能积极地配合治疗,也是不正确的。从容过后,还需要用非凡的智慧和坚定的信念去战胜癌魔。在这场残酷的战斗中,你应该尽力地去了解对手,想方设法地增强自己的抵抗力,保持积极的态度,让心灵发挥自我治疗的最大潜力。哪怕不断受到病痛的折磨,也要快乐地生活。不能让身体白白受苦,要活得快乐一点,尽力把失去的补回来。尽管得了癌症,可心灵和思想并没有生病,你的手还可以触到鲜花的柔嫩,你的鼻还可以嗅到春天的芬芳,你的眼还可以看到阳光的明媚,你的心灵也还能体会到生活的快乐。
岁月飞逝,时光流转。不知何时起,这种思想境界变得越来越模糊。看到一位专家说过,当教师有三种境界,做校长的必须明白。
第一种是职业境界,在这个层次上,追求报酬,追求待遇。
第二种境界是专业境界,就是在自己的专业领域追求成就,希望得到社会的认同,要荣誉,要证书。
第三种境界是事业境界,即把教育当成为社会为人类谋福利的一项事业,讲奉献,不怕多干,无所求,无所欲,这是教育人生的最高境界。
其实,在现实当中,我们可以清清楚楚地看到每个教育人的人生境界。
从年龄和成长过程来看,年轻时每个人在创业阶段,要成家、要立业,必然要关心报酬的多少,随着年龄的增长和思想的成熟以及职称评聘等方面的要求,要使自己的专业水平达到一定层次,并被社会认可,追求荣誉,追求证书,无可厚非。而真正进入事业境界的人生,就在四十岁以上,或是事业有成,或懂得了舍得。达到这种境界的教育人似乎并不多。有些人干到老了,也还为柴米油盐斤斤计较。但还是有一部分老师达到了这种境界,不为报酬而唠叨,不计名利而奔波,能够恬淡从容地生活,成为学生和社会的楷模。
从性格和思维方式来看,并不是所有的教育人都要经历这三个阶段的递进,还是有一部分年轻的老师在工作中从不计较或很少计较个人的得失,在工作中勤于动脑、乐于奉献,干多干少毫无怨言,天天能见到他们快乐的样子,这是一种修养,是一种高尚的境界。天长日久,在这种平凡的劳动中,见证了他们的不平凡,成绩终归会有。人生的得与失,全在心念之中,物质财富,生不带来,死不带去,唯有留给后来人的念想,方可长久。
从民族文化开掘,到人生实践,到审美的人生境界的追求,这样的文学表达,在近年越来越趋于“务实”的创作中是很少见了。20余年前的文学的“文化寻根”,可以看作是新时期以来我们在继承与创新上的第一次自觉的追求,但由于多数作品回避了当代历史、当代生活,实际上的创作便缺少了真正得以有效展开的话语途径。10年前的人文精神讨论,也指向了商品经济条件下的一种时代精神的重建,但“终极关怀”等毕竟太抽象,不能具体化,缺少“中国特色”,有关人文关怀、人文精神建构的讨论也就难以持续和深入。我举出这两次和“文化”有关的文学思潮,其联想都缘于储福金的一部小说《黑白》。就写围棋而言,它自然可以说是迄今为止独一无二的作品;更重要的是,《黑白》中的围棋是和传统文化精神、和当代历史人生、和人生境界的追求等联系在一起描写的,这便让人动心、兴奋。中国传统的琴棋书画,惟有棋是有对手的,坐照、手谈、纹枰论道,高雅中包含着丰富的对立冲突的意味。围棋如同人生,也印证着人生。黑白每一个子、每一步棋都是平等的,区别只在于先后放在什么位置上和发挥了什么作用,它是整体(人生)的一部分,可能演变为废子,也可能成为“棋筋”,而废子和棋筋也随形势而变化。势和地、攻与守、先中后、后中先,都充满辩证转化的意味。然而这还仅是棋理。它如何融入人生,使传统文化成为塑造人物的根据,使民族文化随着人生的展开一起成长,进而达到某种精神境界的追求,依然是文学的创造。
《黑白》围绕着棋手陶羊子从民国初期到抗战胜利几十年的人生经历,展开艺术的抒写。江南的一个多雨的小镇是他的人生的出发点。如水的灵气和如雨的晦养成了他童年孤独的、敏感的性格。陶羊子的围棋启蒙老师是一位隐于乱世、超然世外的奇人任守一,任守一实际上并没有具体教他棋艺,羊子是通过自己观棋、参悟、对局而学棋的;而童年下棋的伙伴则是出身底层的方天勤,方天勤的棋风是力战的、拼杀和注重实利的,以后成了他终生的对手。陶羊子的棋风一开始便是注重大局的、防御的、以柔克刚的,“夫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这当然也是一种传统文化。我们的传统文化本来便是多样的,多元的,不能一言以蔽之。生活也证明,文学的开掘都包含着一个取舍、颠覆与升华的过程。小说中陶羊子对于黑白有完全不同的感觉,他拒斥那黑色的世界,那杀戮与死亡的感觉,黑暗的笼罩及其咄咄逼人的压迫,以至于他自己执黑时几乎就不会下棋了。这是对于陶羊子的生活、经历、精神、心态的一种隐喻。储福金在述说一个又一个曲折的故事时,生动的叙述中自然而然地隐含着象征和联想,不露痕迹地联系着人物的精神世界和生活世界,这是相当难得的。
陶羊子的围棋人生先后经历了三个层次或三个阶段。首先是棋艺,这时的他仅满足于胜负,初到苏州便已崭露头角;其次是性格的锤炼,陶羊子要摆脱黑色的恐惧,面对对手的逼近厮杀,在压迫中积蓄力量;最后,才达到了那种天地境界,执黑执白都合乎自然。这也是天人合一、自然人生和谐的理想境界。主人公一生接触的三位女性,也从不同方面烘托了他的围棋人生。他童年的伴侣,任守一的女儿任秋活泼、爽利、单纯,并不同于她出世的父亲,而有一种世俗的美,让人感到亲切。中学同学梅若云,是一位实业家的女儿,对传统文化有很高的领悟,有一种超凡脱俗的美,被陶羊子视为知己。一场战争使陶羊子家破人亡,从精神的云端中坠落下来。陶羊子遇到的第三个女性是在浙西山区救了他命的山村女子阿姗,也是一位因爱上了城里书生而被放逐到山野的乡村女子,最后和陶羊子组成了新的家庭。它代表着生活的意志,回到世俗,又有坚守及精神的追求。实际上,这三位女子既依附于传统文化,又在各自的家庭和社会生活中都表现了某种叛逆的性格,反映了传统文化实践中的复杂性。
《黑白》故事的,先是陶羊子等在芮总府和日本职业棋手的较量,第一次战胜了日本高段棋手,那丰富的心理活动、从心灵深处涌出的力量,让人难忘,这是陶羊子一次精神的升华。接着是战争爆发,黑暗袭来,陶羊子新婚怀孕的妻子死于一次空袭,尸骨无存,他用双手在废墟拣拾任秋尸骨残骸的一幕,让人动魄惊心,他又经历了一次精神炼狱的磨难,走上了与侵略者势不两立的新路。爱国主义、民族感情伴随着历史,伴随着人物命运一起发展,这也是自然而然的。小说写了棋,也写了人;写了人生,也写了历史。表明作者不是要孤立和抽象地表达作品的主题。但过后,生活还要继续,绚烂终归于平淡,我觉得这是对长篇小说文学性的又一种检验。就独特的题材和对于传统文化真正有深度的发掘而言,《黑白》也经受住了这样的检验。
储福金的创作同时从民族文化和民间生活中,获得叙述的动力。《黑白》和以往文化探索不同,是立足于世俗生活的,又是立足于历史人生的,这是它的特色和贡献。围棋是国粹,被形容为包含着天地万物、人世百端的至理,它历时数千年而不衰,表明了民族文化的生命力。而人又是被形容为是一种“需要随时随地审视自己生命意义的存在物”,故事是“人物的成长史”。于是,两种力量汇合了起来,达到了新的境界。我认为,人生境界就是一种精神境界,本身便包含着不断超越的意义,并不需要另外再设一个精神境界。储福金的围棋人生小说还应该继续写下去,它也体现出了长篇的艺术规律、审美的要求和创作的多样性。
第一重在人生的初始阶段,可以是咿呀学语的孩童,也可以是情絮初发的少年。一个人的人生之初纯洁无瑕,初识世界,一切都是新鲜的,眼睛看见什么就是什么,人家告诉他这是山,他就认识了山;告诉他这是水,他就认识了水。一个人在他或她情窦初开的年纪,对爱情的纯洁是那么的坚信不移。说爱就是爱,说恨就是恨,爱憎分明。
随着年龄渐长,经事渐多,这个世界的复杂就显在眼前。社会上经常是黑白颠倒,是非混淆,无理走遍天下,有理寸步难行,好人无好报,恶人活千年,圣洁爱情屡遭践踏,社会伦理常刚不在。进人这个阶段,人是激愤的,不平的,忧虑的,疑问的,警惕的,复杂的。人不愿意再轻易地相信什么。人到了这个时候看山也感慨,山不是原先的巍峨了;看水也叹息,水也不是那么清澈了。借古讽今,指桑骂槐。愤世嫉俗油然而生。原本纯洁的心灵遭受玷污。用被污染的心灵来看世界,就像一副被玷污的眼镜看事物,一切都是污浊不堪的。这是人生的第二重境界。周围的一切都是人的主观意志的载体。此时的人没有精神上的目标,一切行为以私利出发。就会这山望了那山高,不停地攀登,争强好胜,功利熏心,绞尽脑汁,机关算尽,永无休止和满足的一天。什么道德,什么人伦常刚,皆抛在脑后。唯私利是生活的准绳。
一个人倘若停留在人生的这一阶段,那就苦了这条性命了。因为这个世界原本就是一个圆的,人外还有人,天外还有天,循环往复,绿水长流。而人的生命是短暂的有限的,哪里能够去与永恒和无限计较呢?若人没有精神支柱,整日为物质财富而拼命,拼命后又花天酒地,醉生梦死。何苦之有呢?!
许多人到了人生的第二重境界就到了人生的终点。追求一生,劳碌一生,愤世嫉俗一生,最后发现自己并没有理想,也谈不上达到自己的理想,于是抱恨终生。但是有些人通过自己的修练,终于把自己提升到了第三重人生境界。茅塞顿开,回归自然。正确认识了这个世界,认识了人生。认识到人不是生存在一个无菌真空的环境。这个社会与自然界一样有鸟语花香,也有猛兽毒草。人生事事不能随意遂心,完美仅仅是个词语定义。人这个时候便会放下心态,接受原本所不能接受的事实。专心致志做自己应该做的事情,不与旁人有任何计较。任你红尘滚滚,我自清风朗月。面对芜杂世俗之事,一笑了之,了了有何不了,这个时候的人看山又是山,仍然巍峨雄壮,只是偶尔会有山洪爆发,碎石坠落;看水又是水了,只是偶尔风起浪涌,泥沙涣起。
少年时,对人生,理想和爱情充满着美好的想象。埋头读书,认真考试。70年代末和80年代初,国人刚从的禁锢中解放,对国家的未来和自身的前途充满着满好的憧憬。此时的男女老少的心态也象少年初识社会,一切都是美好的。那时的老师才是真正的灵魂工程师,全心全意为学生,不计报酬加班加点。当时的社会在这些莘莘学子眼里是公平的,公正的。有多好的成绩,就能上什么样的学校。即使落榜,也不会怨天尤人。正如圣人所言的“不怨天,不尤人,下学而上达。”的精神。情感上也是如此,清纯若水,完美至上。想必也是正统教育的结果。
主题词:职业教育; 人生自由;境界价值
职业教育承载着国家社会劳动者的塑造,作为社会劳动者的个体人,社会生存规律最关键的是自主生存的路,社会职业工作的劳动者,需要理性协作的做人,严谨有序的做事。每个人面对社会职业的要求,要成为人生自由的劳动者,自主生存的状态,不是天生天赋的,而是在后天成长过程中学习磨砺凝聚形成的。而我们现实的年青一代,他们生存环境是信息发达,经济活跃,物质丰实,家庭溺爱的环境,任性而为已成习惯,寄生享受已成自然,做人做事的成长淡弱无关,崇尚追求无拘无束的自由。职业教育面临的就是这样一个需要与现实的两难境地。作为职业教育工作者该如何引导学生正确的对待自主生存的人生自由呢?
笔者作为一名中职教师面对学生人生自由的问题,做了一个探讨和尝试,在从事专业教学的过程中,向学生传递和剖析了人生自由的思考,话题就是著名的匈牙利诗人裴多菲的诗歌“生命诚可贵,爱情价更高,若为自由故,两者皆可抛。”
学生对诗歌的答复是:人的生命只有一次所以宝贵,追求爱情要付出很多所以价格很高,如果不能自由自在的得到自己所需要的社会生活,那人生就没有存在的意义了,所以干脆什么都不要了。针对学生的理解回答,我认为是对的,因为学生是站在自身生活阅历的基础上来认识的,理解没有错,但是,对人生自由的认识境界是有限的,对人生自由的价值理解是肤浅的。
“生命诚可贵”,人的生命只有一次,所以宝贵的认识是对的。但这只是对人的生命自然属性的认识。俗语讲:“人生一世,草木一秋”,世间万物的存在都有自身的自然规律,生老病死是物质存在的自然现象,新老更替、新陈代谢是物质生存的自然法则,人的生命也不能例外,所以生命存在只有一次,这是我们每一个人独立生存应该自我认同的,需多多珍惜爱护。但是,人的生命不仅限于自然属性。因为,人的生命物质需要维护,而维护需要的物质条件不是一个人能创造满足的,诸如:衣食住行,柴米油盐等。这些需要众多个体人的劳动创造来满足的。众多个体人劳动创造的物质财富,在需求和交换活动中形成人类特有的社会属性。人的生命因社会属性而成为具有价值的物质体,即一个人能为其他人的社会需求做出较大的贡献,那么他的生命就体现出社会价值的意义,生命价值高就是人类社会最宝贵的生命体。这是我们每一个人独立生存应该共同认同的,需多多崇尚尊重。“生命诚可贵”,生命是物质体,自然的限制,社会的价值,都表达着生命的宝贵。对于生命的自然属性,我们只能无奈的叹息,因为自然规律的制约,生命物质的存在终结;对于生命的社会属性,我们却要崇敬的惋惜,因为社会规范的塑造,需要生命价值的存在延续。珍惜生命就是奠定自立生存的物质基础,崇敬生命就是自立社会的价值贡献。
“爱情价更高”,爱情要追求,所以价更高。异性的结合可以创造新的生命,这是自然物质延续的规律,人类生存繁衍也不例外。但是,作为个体人来讲,追求异性的爱情也具有自然与社会两种属性。自然属性体现为异性个体两情相悦,相濡以沫,连理开枝。两个异性生命体的爱慕,以至结合,最终的目的是相互支撑,寄托情感,抵御生存压力,延繁新的生命体。也就是说两性之间的爱情不仅是物质的需求,还有精神的需求。个体需求范围的扩张,导致压力增大。所以,爱情价更高。社会属性则体现为异性个体的社会地位、权势和背景的比较,形成以异情的面纱,去权衡利益的得失。“门当户对”是社会属性制约爱情的精神安慰,要冲破这种社会市俗的精神安慰,要经历数不清的感情磨砺,以至于要付出宝贵生命作为代价,比如:国内千古绝唱的爱情典故――梁山伯与祝英台;国外家喻凄美的爱情典范――罗密欧与朱莉叶。“爱情价更高”,爱情是人类美好的两性眷恋,自然的结合,社会的契合,是我们人类爱情的理想。对于自然属性,异性自由相吸,两情自主相融,实现生命的升华和繁衍;对于社会属性,志同道合相携,比翼双飞相伴,体现人世的温馨和繁华。追求爱情。享受爱情,是人类生命流传的精神寄托,也是人类社会昌盛的理想期待。
“若为自由故”,什么是自由?对于个体人来讲,就是自主的生存生活;对于群体人来讲,就是平等的生存生活。也就是说,人类生存的自由,是有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制约影响的。人类生存的自然环境有其自身的存在模式:如一年四季、风雨雷电、地震海啸等。个体人要在这样的自然存在模式条件下生活,有选择适应生存环境的自由。因为,个体人生存要抵御自然环境侵害,规避危险,他自主的选择适应生存环境,没有外力的强制和干扰作用。所以,个体人对自然环境的需求选择是自由的。人类生存的社会环境也有其自身的存在模式,但又有内外之分:如城市乡村、喧嚣宁静、富庶贫瘠等是社会外在的存在模式;而和平安宁、平等和谐、温馨融洽等是社会内在的模式。个体人选择自由的社会环境模式是社会内在的模式。因为,在人类社会,自由既是一个抽象的概念,也是一个实际的标杆。说抽象,自由是个体人在社会生活中的自我感受和感觉;说实际,自由是个体人在社会生活中的行为总结和评价。所以,个体人的社会环境自由,主要取决于社会内在的个体人平等的人格尊严。“若为自由故”,自由是人类生存向往和追求的理想环境,自然环境的变化,社会环境的变迁,都不能磨灭人类对理想环境的孜孜期盼。对于自然环境,不懈的探索适应,改造抗争;对于社会环境,努力的变革协调,营建和谐。崇尚自由,赞美自由,是人类与自然同生共存的理念,也是个体人与人类社会相依互伴的愿望。
【关键词】庄子;真美观;人生境界;探讨
庄子的思想以生活贫困,但是为人豁达,对于人生的诸多问题,都在庄子中得到全部的阐述,以真观的显现的自然人生,以一种纯粹自然的心态来面对人生,外界的事情与自己的心境无关,这是理想中的自然,顺应自然生活,遵从自然的规律,这是在无为之境中体验到生活最本质的真。对于美观,庄子以一种自然之美,追求着一种天人合一的思想境界美观,庄子是以“美”为最高境界。庄子的这种真美观思想以其独特的魅力启示着现代人的人生境界。
一、庄子的真观豁达面对现实世界
庄子的真观在世界中是特别独特的形式,它不仅仅是以一种脱俗的想法立于世间,有学者称为是一种彻底的境界形态,被称为人生境界论,在庄子整个体系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它的这种境界是一种以超越自然下的,同时又拘泥在自然中,这个更为我们提供了真观的境界,人生境界便是人与自然融入其中,能够做到与自然真实的相拥,这是一种豁达,更是一种率真,一种纯粹的自然观,一种真观的表达。
现实生活的琐碎事情,庄子告诫我们要听从内心的真实想法,做到真切实意的心境,有人说相由心生,不好的人生体验,会写满整个脸颊,他会越来越束缚住人们的这种真实的自我。听从庄子的真观境界,这可以助于我们不断的加深对社会的真实理解,做到不拘一格,又立于世间。
在现实的社会中,人们对于现代的这种快节奏的生活所压抑着,而且面临的压力也较大,但是对于我们而言,运用庄子的真观可以顺势而为的从内心锻炼自己的心智,这种以在自我的完善中不断的成熟自己。在真观的指引下,以无为这种理念,做到知晓理、知晓意,这样的真实生活在这个社会中,不断完善内心的境界,真正迈向较高阶段的美观境界。
二、庄子的美观提升人生境界
庄子的美观理念,是一种以独特的精神思想影响我们,这便是对于我们最好的馈赠。庄子的天人合一境界就是人生需要达到的最高境界,这在庄子哲学体系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同时在我们这个现代社会里,对于人的精神指导起到很重要的作用。庄子的思想对于人的内心净化也是有帮助的,天人合一及逍遥之自由的精神,以一种卑微的生活在社会底层所能应有的快乐,提升自己内心的幸福指数。庄子以自己独立性强,同时没有在打扰的情况下独自享受着自我的日子,这是一种以居庙堂之高而远离城市喧嚣的生活,还是一种逃避世俗的随波逐流呢?
对于知识的追求,其中庄子篇所云,“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即使满腹经纶,没有博得他人的欣赏和敬畏,这是一种文人所持有的基本信念,但是统治阶级没有认可他,所以规避自己是最好的,先把自己的修身养性做好,这样可以为其内心寻找到一个归宿,一种没有任何统治所能束缚的。于是,养生之后便是齐物,这把自己等同自然界中的普通动物一样,也有着自己追求美好的生活,对生活充满希望,能够体察到鱼儿的快乐,这是一种很高的境界。当然,庄子的逍遥之举更是人生之境界的升华,也是更重要的体验,达到一种无欲无求的一种境界,虽说庄子是在一种生活窘迫与理想同时追求的矛盾心理下才形成一种特有的真美观境界,这种不是偶然的,它是一种必然。
庄子从社会中的底层走出来,具有较高的思想境界,这是一种脱离了自己阶级所特有的理想主义的立场和观点,但是对于现代人来说是一种很好的指导,他的人生境界有着一定的局限性。不同的人有所不同的共鸣,如果跟着庄子的思想有着合拍的节奏,那么可以对人生境界有着极其重要的指导意义。否则,就会事与愿违。
三、庄子的思想给予现代社会的人生启迪
庄子的无为的思想对于现代社会来说,人生是需要这样的思想启迪。同时这又是在诸多的社会复杂问题,得不到解决时出现的最为令人心烦的事情,而庄子的这一境界的赠予与提示,不仅仅是可以指给我们更多的思路,同时也是为我们开启幸福之门。新的时代赋予了更多的哲学意义,也有着不同的思想启迪,对于人生这一个较为模糊的哲学问题,庄子的给予人们的启迪,要勇敢的追求着自己的幸福,同时不断的塑造内心的强大,以一种积极的心态来面对这个复杂多变的社会,不要拘泥于理想的幻觉中,要用实际的行动不断的突破自己,来完善自己内心的归宿,这就是现代人不断学习庄子的可借鉴的举措。
四、结语
每个人在于这个独特世界上,都显现着真美观的特质,这些往往是我们都无法去追源的。借助于古代的庄子的生命之真美观的借鉴,可以丰富每个人的内心,同时也给予现代社会人来说是很好的启迪,审视着这一“古老的思想”,相比现今社会,我们能够驾驭的便是我们对于生活的体验和生命的理解,理解它的为人之道,理解它的为生所迫,理解它的失去了一切尊严下的缺失感,我们便在这个社会中就能做到无为,又能够做到顺势而为,这就需要借助于外力与之行动。
社会中的变迁让人们的内心变得骚动不安,加之对于经济的快速兴起,这是对于不同的时代里所体现的认识观不同,而背弃了原有人类存在的真美,丢弃原先真美的东西,会迷失了自己,同时也会把自己的理想迷茫在大海之中。学习庄子的真美观,不断提升我们的人生境界,丰富人生的内涵,让生活更加的丰富多彩!
参考文献
[1] 周元侠.庄子的人生境界论的真善美问题[J].辽宁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05,5(22):9-10.
[2] 支媛.从“浑沌”之象看庄子的“道之无”[J].现代阅读,2011(10):12-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