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2-04-01 04:11:16
绪论:在寻找写作灵感吗?爱发表网为您精选了8篇家长教育论文,愿这些内容能够启迪您的思维,激发您的创作热情,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要让家长在家中辅导幼儿练习国际象棋,前提条件是家长能够了解国际象棋,并且能够对弈。因此,我们在对幼儿开课之前,先要对家长“开课”。
1.请国际象棋老师对家长进行知识讲座,使家长了解幼儿学习国际象棋的好处;学校实施国际象棋教育的方式、方法;国际象棋教育所要达到的目标;国际象棋教学的时间、地点等;以及需要家长在幼儿国际象棋启蒙教育中所扮演的角色和要发挥的作用。
2.给家长上课。对家长进行国际象棋普及,使家长参与到国际象棋的学习中。并且提前把要给幼儿讲述的知识点讲述给家长,让家长可以在家辅导幼儿的国际象棋学习。
3.将此方法保持下去,在每一批幼儿学习之前,对家长进行知识讲座和上课活动,使国际象棋教育真正做到家园共育。
二、让家长进入课堂,与幼儿共同学习
定期开展家长开放日活动,让家长进入到课堂中。
(1)可以更好地了解自己孩子的学习情况。
(2)可以同幼儿共同学习,也可以提高自己的水平。
(3)还可以对老师的教育教学方式、方法提出宝贵的意见和建议,从而促进教学水平的提高。邀请家长参加幼儿园教学活动汇报和特色活动展示,把我们一个阶段的教学成果展示给家长,接受家长的检验。
三、把“作业”带回家,引导家长在家辅导幼儿学习
每一次课结束之后,都要通过短信或者纸条的方式,及时告知本次课幼儿所学的内容,以及幼儿在学习过程中的状态和幼儿的学习效果。然后根据幼儿的学习情况以及学习内容,给家长布置“作业”,让家长辅导幼儿对课堂上学到的知识进行巩固和提高。
四、利用网络平台,加强幼儿实战对弈
当幼儿学习一个阶段后,会有一定程度的提高,这时幼儿需要找更多的对手进行实战对弈,从而可以加强幼儿对国际象棋运动的理解以及自身的实战能力。幼儿一直和伙伴、老师对弈、同家长下棋,久而久之会使幼儿对下棋失去兴趣。由于面对熟悉的伙伴、老师或家长,幼儿可能会形成固定的思维模式。这时,家长可以很好地利用互联网平台,让幼儿能够和更多的人进行切磋。在这个过程中,家长首先要控制幼儿的下棋时间,这有利于保护幼儿的眼睛。同时无论输赢,对幼儿要以鼓励为主,不要打击幼儿学习的积极性。
五、及时沟通,阶段总结,反馈幼儿学习情况
家长是孩子的第一位教师,家长会在潜移默化中给孩子很多影响,幼儿园的教育和家长的教育同样重要。教育好孩子是幼儿园和家庭的共同的责任,家长应该充分认识到这一点。教师对孩子严格要求,家长还要在家里抓住孩子日常生活中的教育的机会,巩固孩子形成好的生活经验和生活习惯。家长应该有意识地配合幼儿进行教育,帮助孩子形成专注集中的学习品质,稳定的学习情绪,这样能够为小孩今后的学习奠定好知识基础,打好良好的知识基础。教师应该发展孩子的口语表达才能,运用讲故事,说儿歌,看图说话等方式对孩子进行口语的训练,重视学生自身的语言修养,重视学生说话更加文明流畅。同时,家长还要注意家庭成员的和谐相处,重视提高家长的教育质量,对孩子的学习能力和生活能力形成长远的影响,创造温馨和睦的家庭环境,并且为孩子树立科学的良好的榜样,帮助学生形成终身可持续学习的能力。幼儿教育需要家长的配合,家长有着文化水平的差别和工作性质的差别。一些家长工作繁忙,很少有时间来管理孩子的学习情况,这样家长和教师对孩子的要求就不一致,孩子就容易形成双重性格。例如,孩子在幼儿园一段时期以后,逐渐养成独立吃饭、穿衣服的好习惯,可是孩子周末到家以后,家长可能不会要求孩子独立吃饭,还会助长孩子养成挑食或者吃慢食的习惯,这样孩子就有可能形成学校和家里两样的生活习惯,这样就可能造成幼儿园教育工作的不到位,不成功。
二、幼儿教育希望家长参与家长会,多和教师沟通,多了解孩子
家长会给幼儿园提供了家长和学校沟通的机会,表现的平台,教师应该懂得这样的交流机会来之不易,认真教育学生听取家长的评价,了解家长需要配合完成的事情。家长应该认真填写家校联系本,重视帮助教师了解孩子在家里的情况,帮助教师一起找到教育孩子的好的方法。教师应该和家长一起收集动物和植物的画面,废旧的物品,查阅一些资料,找到一些好的教育实例学习,并矫正孩子的学习和生活习惯,实现孩子的最优化成长。教师不仅应该帮助孩子丰富课堂上需要的知识经验,还应该认真看孩子完成好绘画作业,美术作业,重视幼儿在课堂上的表现,拓展幼儿的教育途径等。教师应该通过幼儿园和家长一起共同的交流和互动活动,帮助家长和孩子实现对幼儿园的了解,对班级里孩子的学习情况和生活情况的了解,教育家长更好地配合幼儿园和老师开展工作,促进孩子更好地更及时地纠正孩子的学习弱点,实现学生学习能力的发展和身体素质的健康发展。
三、幼儿教育希望家长参与活动,综合全面地教育孩子,实现孩子的全面地成长
此外,家长还要重视培养孩子,实现孩子的全面发展。家长应该和学校合作对孩子进行全方位的教育,教育孩子成为幼儿园生活全面的观察者,成为孩子成长主动的咨询者。例如,学校可以开展家长开放日活动,帮助家长向教师吸取教育营养,形成“家长学习日”,组织家长观看教师组织的“快乐的生日”的活动,帮助孩子回忆家庭生活里过生日的温馨。家长也可以教育孩子一起过生日,谈谈生日这天孩子收到哪些祝福哪些礼物,孩子心里的想法等。教师也可以引导孩子在父母过生日的时候,可以对父母说怎样的话,让父母开心。总之,家长应该帮助配合教师对孩子进行教育,教育学生学习科学的学习方法,看到孩子的知识学习能力和自身的发展水平,重视针对性地开展家庭教育的活动,提高孩子学习的能力和成长的能力。
四、结语
教育论坛里,“女儿的好朋友考试时偷看她,怎么办?”的帖子点击率非常高。不少家长在跟帖中表示,自己的孩子也曾经遇到过这样的问题。也有不少热心读者发邮件给我们,发表了他们对孩子的同学考试作弊这类事情的看法。
孩子的同学作弊不少家长选择听之任之
“我的孩子成绩不错,期末考试的时候,坐在他边上的同学就一直偷看他。孩子回来就和我们提起了这件事,我们也没什么好办法,最后事情就不了了之了”,孩子下半年就读初二的学生家长钱进良看到报道后,马上给我们发来了邮件。“其实,后来看到水杉对这件事情非常重视,我也在反省,当初我处理这件事情的做法是否合适呢?”钱进良对此很担忧。
其实,对于孩子的同学考试作弊这件事情,大多数家长都采取了这种听之任之的做法。在随机采访中,70%以上的家长都表示,孩子的同学作弊,又不是自己的孩子作弊,没必要兴师动众。他们一般会告诉孩子:别人作弊不关你的事,只要不是你作弊就行了,管好你自己。19楼网友“家有考生”说:“我儿子小学时也遇到过类似的情况,他回来说他同学考试看他。我说那就给他看吧,他有什么不懂问你,你也告诉他得了。”还有一些跟帖的网友表示,朋友关系很重要,如果因为处理不好作弊事件而影响了同学之间的关系,那就是得不偿失了。
但是,水杉对这样听之任之的处理方法明显感到不满意。作弊本来就是不对,如果父母采取不作为的方法,等于是助长了这种作弊之风。但是如果不是听之任之,那又该如何处理才好。这种处理方式,一方面要让孩子的同学意识到作弊是不对的,让他能够正确对待考试,同时不能伤害孩子的自尊心。另外一方面,也得让自己的孩子明白,不让别人抄考试答案是捍卫自己的劳动成果。
只管自己鸵鸟政策其实要不得
网友maqing12345看到上期报道之后,登陆19楼教育论坛查看了帖子,并且问孩子,如果遇到这样的事情该怎么处理?孩子说,“我的同学也看过我的,不过我回来没说过。自己做事自己负责,我不是故意给他们看的,他们看了是他们的事,到时候考试严的时候考不好,或者被老师抓到了,也是他们自找的。”妈妈听了女儿的想法之后心里有说不出的滋味。孩子年纪小,这个问题对他们来说似乎有些太难了,但是作为家长,怎样的处理方法才是最恰当的呢?让孩子告诉老师,处理不好会影响到同学关系,告诉同学的家长,也会让孩子今后难以面对同学。
有些网友觉得要解决这个问题,还是要采取鸵鸟政策。既不告诉老师,也不告诉同学的家长,而是应该管好自己。“考试的时候,让孩子管好自己的试卷,尽量遮遮牢,这样别的同学就看不到了,省去了很多麻烦”。
教育方式上:以身作则,讲究规范,以德化人
颜之推的家庭教育理论比较全面、系统。他不仅强调对幼儿的教育务须抓住时机,还强调在教育方式上应当以身作则、讲究规范、以德化人。颜之推指出“人在年少,神情未定,所与款狎,熏渍陶染,言笑举动,无心于学,潜移暗化,自然似之。”
就是说,人在成长时期容易受到他人的影响,善于模仿他人行为。作为家庭教育中担当“教师”职责的父母,如果不严于自律,不加强自我道德修养,则难以为幼儿树立良好的榜样,难以为幼儿营造一个良好的家庭环境。因此,根据颜之推的观点,作为家庭中的长辈应该注意自身的言行举止,要以身作则,懂得“身教重于言传”的道理。讲究规范也是颜之推家庭教育理论的重要内容,他认为儿童是学习语言的重要时期,因此,必须教他们学习规范的语言,掌握标准的语音。颜之推十分重视幼儿时期的语音、语用、语法、语义等方面的规范学习,他还强调对幼儿进行规范性语言的教育将直接影响儿童将来的学习,而且在幼儿的语言发展中父母起到了极其重要的作用。颜之推对幼儿语言规范学习的相关研究成果在今天的儿童学习中同样发挥着重要作用。
比如,我国大多数地区的孩子没有经过正规的普通话训练,以致成年后难以矫正其不规范的发音和语词运用。这就启示我们,作为父母在家不仅应该懂得规范语言的学习对幼儿的成长的重要性,还更应该为幼儿提供一个规范文明的语言学习环境。此外,在如何培养幼儿的问题上,颜之推主张“以德化人”,即以儒家孝悌为中心的伦理道德教化儿童。颜之推以“教妇初来,教之婴孩”为例来表明要把子女教育成有封建思想道德的人,就必须以道德教化之。但颜之推一再强调在儿童的品德塑造方面最重要的不是长篇说教,而是有效的长者示范。也就是说在教化子女形成良好道德品质和行为习惯的过程中,作为父母应该注意自己的言与行,为子女做出良好的表率。通过这种长者示范,使子女在潜移默化中受到影响。
教育策略上:严慈相济、爱教结合、环境熏陶
前已述及,颜之推主张在具体的教育方式上采取的是以身作则、讲究规范和以德化人。然而,在中观策略上则主张严慈相济、爱教结合和环境熏陶。颜之推在面对子女教育上,特别注重把勤于督导与慈爱结合起来,他认为“父母威严而有慈,则子女畏慎而生孝矣”。
也就是说,严格的家庭教育才能使子女成材。颜之推进一步认为,幼儿无知无识,他们通常是根据父母的呵责与赞许而决定其行为是可行还是不可行。此时,如果父母放任自流,任其发展,那么孩子容易形成傲慢、自大;如果父母只是一味严加呵责则容易丧失孩子的主见和自我行为能力。因此,在家庭教育中,父母应当注意到其行为对孩子的导向作用,分清爱与严的关系,否则会导致两个极端:一是父母对子女的过度关心、过分溺爱,养成孩子常以自我中心行事,而不顾及他人感受;二是导致过度专制,由于父母过度严厉的教育方式令孩子自感没有自由。
因此,父母在教育子女时一定要注意严慈相济,融爱于教育中,在教育中传递爱。当然,父母在教育孩子时,持一致的教育观念也是十分重要的,否则不仅不能使孩子产生正确的是非观念,反而会相互消减教育的影响,使孩子无所适从、不知所向。除此之外,颜之推在教育孩子的策略上,还强调环境熏陶的重要性,认为良好的外部环境对孩子的成长影响极大。他指出,“与善人居,如入芝兰之室,久而自芳也;与恶人居,如入鲍鱼之肆,久而自臭也。”人在年少的时候,心神还没有定,与关系较好的人在一起,熏陶渐染,潜移默化,其言笑举止,虽然无心学习,却自然相像,何况是有意学习的那些较为明显的操行艺能呢?由于处于幼年时期的儿童,其心无杂念,容易受到身边环境潜移默化的影响。因此,与品行端正的人在一起,久而久之,自己也耳闻目染,形成良好的品德和行为习惯;反之,自己也染上恶习,甚至走上邪路,这就是“必慎交游”的道理。
教育内容上:自立自强、虚心务实、立志向上
颜之推的家庭教育具有明确的教育内容,其主要集中于培养幼儿的自立自强、虚心务实、立志向上。在培养幼儿自立自强方面,颜之推指出“父兄不可常依,乡国不可常保,一旦流离,无人庇荫,当自求诸身耳。”因此,他警戒子孙不能成为“上车不落则著作,体内何如则秘书”式的社会寄生虫,而应具有独立生活的能力。这激起了我们对当今独生子女家庭教育的反思。当前,由于一个家庭大多只有一个孩子,以致于大多数家长对孩子的教育都有过度保护以及宠爱、溺爱等成分,这不利于孩子将来独立面对社会生活中的种种困难与问题。除了要培养子女的独立自强之外,颜之推还强调养成孩子虚心务实的好习惯。他指出“夫学者,所以求益耳,见人读数十卷书,便自高自大,凌忽长者,轻慢同列,人疾之如仇敌,恶之如鸱枭,如此以学自损,不如无学也”。
在幼儿园的教学活动中,教师需要和家长进行各种交流。其中,接送交流是一种使用频率最高、最直接、最普遍、最有针对性、最有个性化的交流方式。接送交流是家长在送幼儿来园和接幼儿回家时,教师与家长面对面的、针对当天或近期发生在某个或某几个孩本论文由整理提供子身上的事情或某个幼儿的具体情况进行的交流方式。接送交流在任何地方、任何级别的幼儿园中、任何教师和任何家长之间都可以使用,教师如果能有效地利用这种方式,就能与家长的交流达到很好的效果。
一、接送交流是教师与家长心灵沟通的桥梁
在众多家园合作方式中,家访、家长会、开放日、家园联系册、家长园地、墙报、家园小报是教师与家长常见的交流方式。我们认为,家访、家长会、开放日等方式开展的次数少,交流也不连续,而家园联系册、家长园地、墙报、家园小报等书面方式难以体现教师本论文由整理提供和家长直接、及时、动态的交流,接送交流则以其自身的特点显示出其优越性。我们从下图(见表格1)各种家园合作的方式对比中就可以清楚地发现各种交流方式的利弊。
接送交流形式多样,如集体式交流、小组式交流、个别式交流以及延伸交流。针对班级开展集体活动需要多数幼儿家长合作时,可安排一老师组织幼儿户外活动,另一老师组织家长在教室进行集体交流,时间不超过5分钟。这样就使家园合作的更密切、更及时。而考虑到有些家长会对幼儿的某些行为或某种理念有着不同的看法。我们就可以事先分组,再分出时间,分批向家长宣传科学的育儿方法和新的教学理念。这就是小组式交流。而个别式交流则是教师针对幼儿在园的特殊表现与家长单独交流。如:每次玩色游戏总是发现丁丁弄错颜色,和丁丁妈妈交流后上医院一查才发现本论文由整理提供丁丁色弱;在绘画过程中发现畅畅握笔的姿势不正确,离园时我们把这一信息反馈给畅畅家长,经过短时间的家园共同纠正,畅畅很快学会了正确的握笔姿势……虽是琐碎之事,虽交流时间不足1分钟,可却一下子拉近了家长与老师的距离,加深了家长对老师的信任和尊重。如果交流的话题还需进一步的沟通就可以课后预约时间交流既延伸交流。
接送交流不仅能丰富家园合作关系,而且能补充家长和教师个体化交流互动信息。家园合作为家长提高教育水平提供了一个学习的机会,能够帮助家长树立教育好子女的信心、获得教育的知识经验。对于我们教师而言,在与家长合作的过程中,也可以帮助自己不断改进教育内容和教育方法。接送交流时,我们要让彼此的思想观点、感情等进入对方的心灵,以求得相互间的理解和接纳,架设起一座心灵沟通的桥梁,从而创造和谐的家园关系。
二、把握接送交流中的重点,提升接送交流的层次
在接送交流中,我们要让家长了解幼儿学习上的表现,与同伴交往情况以及孩子在游戏活动中的表现。通过这方面的交流,家长就会积极参与到孩子的教育活动中来。我们应该把接送交流的重点放在交流的效率、效果、目标、方向、层次和素养等方面。
1、制订科学的交流计划,提高交流的效率和效果。
交流的效率与效果,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对交流时间的合理安排。交流计划的制订就能克服交流的盲目性和重复性。教师要根据家长的实际情况调整交流时间,因时而定、因人而异,提高交流的效率和效果。如果接幼儿的家长是上班族,时间就受下班时间的限制。如果接幼儿的家长时间自由,则不会受时间的限制。对不同的对象,我们要细心观察、综合分析并作一些分类,根据不同的家长采用不同的交流时间。但是,根据具体情况看,接送交流的时间不宜太长,时间太长的话对本论文由整理提供教师精力和体力均是一种严峻的考验;但是接送交流时间也不能太短,否则时间自由的家长和工作家长高度集中,教师的交流工作强度和难度相应加大。我们可以通过制订计划,合理安排好交流时间及频率,如每天交流5位家长,一周可以交流完全班大多数幼儿,既有重点,又兼顾全体。
2、加强教师间的分工与合作,明确交流目标和方向
交流目标和方向是否明确,决定于教师的交流意识、分工合作的安排。从教师的交流意识看,只有在教师有了与家长交流的意识后,才可能转化为与家长交流的行动。交流意识是交流行为发生的重要因素,教师把家长放在被服务的较高地位上。1从教师在接送交流时间段的分工合作看,两名教师进行合理的分工(如一位教师组织幼儿活动,一位教师专门接待家长)使教师和家长都有了明确的交流目标和方向,交流在一种有秩序的状态下进行。教师的合理分工,就能够把交流的重点和侧重点都完成,有效地达到交流目的。
3、不断拓展交流话题,提升交流的层次与素养
家长来自不同的文化背景、家庭和工作岗位,其文化修养、思想素质和教育观念不尽相同,层次各异。教师和家长会因为双方的社会角色互动错位而引发沟通障碍2。教师要通过家长的关注点、家长的性格等来捕捉交流话题。家长对孩子日常表现的关注程度影响着与教师的交流。关注孩子日常表现的家长更容易发现孩子出现的问题,及时向教师反馈孩子在家情况,引起教师对孩子有重点的关注,关注孩子日常表现的家长也更能与教师展开深入的交流。在交流内容上,幼儿祖父母大多关心幼儿吃饭、睡觉情况,幼儿父母多关心幼儿学习情况,幼儿母亲多交流在家遇到的教育难题,父亲多交流幼儿学习表现。家长的性格影响着交流的内容和方法。性格外向、热情、主动、积极善于交流、细心观察孩子的家长,往往愿意与教师交流。而性格有内向、冷漠、不善交流等的家长,则与教师交流比较少。对于前者,我们可以在轻松的说笑中拉近家园间的情感距离,完成家园合作事项;对于后者,教师就要主动出击,热情向家长介绍孩子在园表现,用真诚热情唤起家长的参与热情。教师与家长交流过程中,教师要自尊、谦虚、热情,对家长要尊重、有同情心。
3对不同素养的家长,要采取不同的交流方法,最后达到提升交流的层次和素养。
三、善用接送交流的策略,提高接送交流的效果
交流场所的选定(如教师的站位)、交流语言的运用(如对幼儿当面表扬、支开谈缺点)以及行动交流(如对目光的控制)等都是教师交流策略的运用。如果教师能恰当运用这些策略,就会极大地增强交流效果。
1、选好交流场所,室内外结合,创造宽松的交流环境
交流场所是开展交流的前提之一,教师所处的位置与交流能否顺利开展有着密切的关系。如果教室内的活动室空间较大,班级内的场地开阔,在教室里教师也可以同时与几位家长的交流。如果教师内空间比较小,教师都处于教室内,没有利用好教室外走廊这一开阔的空间,特别是教师如果坐在幼儿旁边专注于对某幼儿的指导,就会给家长的接近造成心理上的阻隔。家长接到孩子后,有的领着孩子到老师面前跟老师说再见,看到老师手头有事也就不再多说什么,有的站在门口,让孩子自己过去跟老师说再见。我们认为,教师的位置应该是移动的,也不能局限于教室中,要尽量利用好教室内和走廊的空间,为教师和家长的交流创造宽松的环境,并尽可能多的与家长交流孩子的情况。
2、妙用交流语言,抑扬结合,提高对幼儿的期望值
首先,多用欲抑先扬的方式。教师如果要陈述幼儿存在的(如坐不大住)问题时,应先与家长交流的是幼儿表现好的方面(发言很主动)。与家长的交流始于对其外貌的赞美(畅畅妈妈这么漂亮),这本与幼儿表现是无关的,但正是这些交谈满足了家长的积极面子,营造了交流和睦气氛,为间接意思的表达作了良好的铺垫,达到了和谐交流的目的。其次,多用本论文由整理提供期望的语言。到3岁左右,幼儿开始形成有关成功和失败的归因。期望值会反过来影响幼儿的努力程度。4我们要采取正向期望引导(当着幼儿面表扬其吃饭好),让幼儿先形成成功感,进而归因到教师和家长期望的行为(听到表扬后就非常乐意地愿意去吃饭),达到了理想的交流效果。最后,多当面表扬幼儿优点。霍曼斯提出的交换原理中的“价值命题”指出,对个体来说,他的行动结果越是有价值,他就越有可能去进行这类行动。5当幼儿听到教师与家长交流到自己的进步时,就刺激他继续采取相似的行动;如手工活动结束后,凯凯拉着妈妈的手和老师再见时,老师表扬凯凯今天的圆剪的特好。以后的每次手工活动凯凯专注且自信。当家长通过与教师的交流了解到幼儿的进步,配合教师工作的想法和做法就得到强化。教师也在与家长、幼儿的三方互动中通过事实获得了家长的认可,促进了幼儿的进步。超级秘书网
3、适时行动交流,动静结合,引导交流方向
首先,要善于运用眼神来引发交流。眼睛是心灵的窗户,教师要用眼神来表达交流的欲望和热情。假如教师没有把家长归入她注视的范围,家长就会误认为教师忙着有事情要做,或者是忙了一天太累,不想再与家长交谈。捕获不到教师的目光,家长就处于与教师交流的“封闭”状态。其二,善用行为适当引导交流。交流不只是动眼、动嘴,还要动身。如放学时,明明要跟妈妈离开,教师让他把东西收拾好再走,但明明不肯,使劲把妈妈往外拽。明明拉着母亲的手离开,母亲没反对,家长传达给教师的是她顺从孩子意思行事的做法。老师把明明放在桌上的橡皮泥和垫板拿到门给明明,引导明明一步步做完做好,教师向家长传达应该培养幼儿良好规则意识本论文由整理提供的理念。这种行动的交流,在实践中也受到了良好的效果。
接送交流中,教师与家长沟通、配合及对此项能力的培养应处于重要地位6。家长和教师间的接送交流,实现了家园资源的优势互补,满足了幼儿教育现实的需要,是亟待发展的一种交流方式。
参考文献:
1、曹丹丹:《家园合作问题分析》,《学前教育研究》2003年7--8期。
2、戈柔:《幼儿教师与家长沟通障碍的成因剖析》,《学前教育研究》2003年第2期。
3、蔡迎旗:《走出家园合作的困境》,《山东教育(幼教版)》2000年7、8月。
4、劳拉•E.贝克著,吴颖等译:《儿童发展》,江苏教育出版社,2002年版,第626页。
家庭教育期望值过高,结果适得其反
随着家庭子女数量的减少,孩子个体身上承受着更大的家庭重托和期望。不少家长对孩子提出的期待和要求定位太高,出现了很多“高期待”家庭。家长们在给孩子定立“成长标杆”的时候,不是面对自己孩子的实际状况,而是根据自己的意愿或者是盲目地把孩子与其他的人相比较来提要求,甚至认为别的孩子能做到的自己的孩子也能做到而且必须做到。
在大多数“高期待”的家庭中,对孩子的教育投入在不断增加,很大程度上存在“教育过度”的现象。家长和家庭为孩子付出的很多,而孩子的快乐没有增加,反而是亲子冲突在增加。家长在对孩子的培养表现出“过高的期望”的同时,还会表现出“过分的关心”、“过多的呵护”,在这样的环境中成长的孩子普遍容易出现“无情”、(不知道感恩)、“无能”、“无责任感”的不良后果,这与家长原先期望的结果正好相反。孩子在这些无望实现的目标面前绝望,甚至抵触、逆反。结果不仅家长沮丧、亲子之间的矛盾和冲突,而且影响孩子的健康成长。家庭中“家长的期望值越高,孩子却越让家长失望”的现象,成为很多家庭不可调和的矛盾。
家庭教育目标过于功利,舍本逐末
家庭教育目标是家长实施家庭教育出发点和归宿。家庭教育的目标定位,决定了家长的教育内容和教育方法等家庭教育的要素。不少家长的家庭教育目标过于“功利化”。他们不是根据家庭教育的特点,把培养孩子的伦理道德和良好的行为习惯作为重要的教育目标;不是基于孩子的潜能、孩子的兴趣提出教育要求。而是根据社会的“热点”盲目追风,社会上什么专业“吃香”,就让孩子学习什么,教育目标常常是“见异思迁”。“有一些父母根本不重视对子女个性、兴趣发展的培养,单一地崇拜时尚、盲目地跟风追求热潮,甚至有的家长不顾孩子是否承受得了,让孩子同时参加多种特长培训,使孩子每天疲于奔命,结果却扼杀了孩子原本的天性,使孩子原本存有的兴趣也变成了反感和讨厌。”
有的家长是从自己的需要出发对孩子提出教育要求,比如考虑到自己的面子问题。有的家长求成心切,替孩子做了很多的选择和主张,包括参加什么兴趣小组,怎么安排作息时间,甚至能和什么样的孩子交朋友等。有的孩子顺从了这样的安排,养成了服从的习惯,家长会觉得这孩子没主见;有的孩子拒绝了家长的安排,却又被家长认为是“叛逆”,结果也只能是教育失效。
许多家长督促孩子学习的动机在于实现“利益最大化”,而不是立足于孩子的发展和对社会的贡献。孩子受到非常狭隘的价值观影响,容易形成自私的品质、短视的观念和单向的思维方式,出现较为严重的“自我中心”主义倾向。过于功利化的家庭教育目标,掩盖了亲情的温馨,亲子之间似乎进行一种交易:我给你优越的学习和生活条件,你给我满意的学习成绩,忽视了孩子的伦理道德和良好的行为习惯培养。家长们为了让孩子考出好成绩,不顾孩子的身心健康,不惜对孩子施压,这些都无异于在舍本逐末。
家庭教育评价的负性导向,削弱了孩子内在发展动机
很多父母都已经意识到了溺爱孩子的弊端,对孩子的不良行为会给予严厉的批评教育。但是,对于如何规范孩子的行为,对孩子提出合理的要求,很多父母还是做不到位的,对孩子缺乏具体的指导,却常常过多使用批评、指责等负性导向的评价方式来对待孩子的过失。这种做法充其量只能让孩子不做什么,却不能让孩子学会应该怎么做。如果家长是基于对孩子“高期望”而导致的失望而实施负性导向评价还易引发亲子之间的矛盾冲突激增。
父母没有针对孩子某一具体问题提出具体的规范要求,缺乏积极具体的正面指导,孩子就无法在教育过程中真正掌握行为规范,还会出现父母所不愿看见的“屡教不改”。家长家长的负性评价导向会使孩子内在的发展和进步动机减弱,对孩子的行为产生“消极暗示”,导致孩子出现“消极适应”的结果,即最终孩子的行为容易朝向家长暗示的负面发展,真的成为家长不愿意看到的“不爱学习”、“淘气捣蛋”、“经常撒谎”的孩子。
家庭教育问题归因不全面,问题解决的效果不佳
对家庭教育成败进行合理归因,是家长积累家庭教育经验的有效方法。家庭教育总是在一定程度上存在“摸着石头过河”的状况,在家庭教育过程中,不免会出现一些失误与问题。家长们急于解决问题,却缺乏对家庭教育出现的失误和问题进行正确的归因,就会影响到问题解决的效果。比如,有的孩子因为父母平常对他们比较忽略,他们就有可能通过淘气、捣蛋的方式来引起成人的关注;有的孩子可能对学校生活不太适应等因素的影响,学业成绩不良……家长不问青红皂白的训斥和怒骂,很可能对孩子改错无益,还会影响到亲子关系,阻碍家庭教育的实施。家长如果对家庭教育问题和原因之间的关系不能作出合理解释,就不能彻底解决问题,家庭教育容易出现“按下葫芦浮起瓢”的现象,即一个问题没有解决有可能又出现新的问题。有的家长还习惯于把家庭教育问题归因于家长和家庭以外的原因,归因于无法回溯的过去经验,使得家长出现“无力感”,会很大程度上影响家庭教育的效果。
调整家长的教育心理,提升家庭教育成效的对策
高尔基曾说,“爱孩子那是母鸡也会做的事”。但当前家长在实施家庭教育过程中的不良心态,甚至影响到了对孩子的“爱”,很多孩子感觉到“不幸福”。给孩子一个情感温馨、体验丰富的成长环境,提供安全的心理氛围,促进孩子身心健康发展,是家长应尽的职责。
(一)变革家庭教育观念
家庭教育观念的变革缘于社会现实之变革。与现实社会相应的家庭教育观念包含有许多现代的、民主的、改革的先进成分,诸如注重子女全面发展的人才观、尊重子女的人格和支持子女的个性发展的民主教育观、适应时代潮流的投资子女智力发展观等。家长们要改变“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天下无不是父母”等陈旧的教育观念,重视对孩子的行为习惯培养、心理健康的维护,注重孩子坚强的意志力、强烈的责任感等良好个性品质的养成。减少家庭教育中过于“功利”的成分,努力增强真情、亲情、温情在家庭教育中的作用,使孩子具有积极情感,增强孩子成长的自觉性。家长学会尊重孩子,学会“蹲下来看孩子”,即站在孩子的立场来看问题,避免“以己之心度孩子之腹”。信任孩子,多听听孩子的想法,不要一味以自己的想法来代替孩子的想法。如此,就有可能增进亲子之间的亲密度,激发孩子内在的发展动机。
(二)把握家庭中民主平等的内涵
提倡家庭教育中的“民主平等”,要求亲子之间保持人格上的平等,彼此要互相尊重。但家长与孩子是处在不同层次上的主体,家长是相对成熟的主体,而孩子是一个成长中的学习主体。一方面,家长要把孩子当成一个独立的个体看待,充分调动孩子积极的主观能动性,帮助孩子实现自我完善的过程;另一方面,家长也要适当帮助孩子控制欲望,克制情绪,减少破坏性的主体因素。家长在把孩子当成独立的个体看待时,还要“把孩子当成孩子看”,而不是当成“小大人”看,理解孩子,接纳孩子的特征,尤其是孩子的不足和过失,要有更多的宽容和帮助。家长尤其不能把孩子看成是成人的附属,更不能把自己没有实现的目标和愿望强加到孩子身上。
(三)保持积极的教育心态
家长保持积极的教育心态,对孩子有合理的、积极的期待,能给孩子更多的激励。家长要全面地评价孩子,不仅看到孩子的学业成绩,还要看到孩子的独立性、责任感等社会性特征的发展,重视孩子的心理发育和道德成长。家长要多从孩子的纵向看孩子发展变化情况,而不是总看孩子是否发展得比别的孩子好。每个孩子的基础不同,发展速率、优势领域、活动方式各不相同,往往不具可比性。每个孩子都是独特的个体,一定要“慎比孩子”,尤其不能用自己孩子的短处和别的孩子的长处相比,反之亦然。孩子成长中出现了问题,要用积极的心态去应对和解决,使问题的性质转化为孩子成长的积极经验。给孩子制定合理的目标,学会理性地看待孩子的长处和短处,不要对孩子求全责备。
(四)提升家长的教育素质
论文摘要:张昆仑教授对传统价值概念提出了三个问题,并认为传统价值概念解释不了这些问题了。但是,他提出的几个问题实际上都是不存在的,他提出一些并不存在的问题来说明传统价值棍念不能说明问题,进而否定传统价值概念是不正确的。他提出的广义价值概念并不能科学地说明现实。
张昆仑教授发表《价值概念探新》一文川,对传统价值概念提出了质疑,说明传统价值概念已经不能说明现实问题了。但是,张教授提出的问题实际上都是不存在的。张教授提出了三个问题,下面我们逐一说明。
一、关于特殊商品的价值问题
张教授认为传统价值概念不能说明现实中商品的价值和价格了。他举了“处女地、自然矿藏、古生物化石”川等例子,认为它们都不是劳动产品,其中也不包含劳动,但是却都“具有价值”,所以他得出结论说传统的价值概念不能说明现实问题了。他提出这样的问题是不正确的。第一,他举出的所谓商品都是特殊商品,它们仅仅具有价格,而没有价值。第二,马克思的价值概念指的是凝结在商品中的劳动,指的是商品的价值,他的劳动价值论是说明商品生产和商品交换的规律的科学,但是张教授所举的几个例子都不是一般的商品,即不是劳动产品,这当然不在马克思的价值概念和劳动价值论解释的范围之内。当然,在商品经济中它们都取得了商品的形式。但是,它们都是特殊商品,应当做出特殊的解释,马克思就做过这样的解释,比如马克思就说过土地是一种特殊商品,土地具有价格,而没有价值。但是,张教授却主观地认为马克思的价值概念和劳动价值论解释不了这些问题了,这是不正确的。
张教授为了说明他的观点后来又举出了深山旅游区饭店中的野菜菜肴价格更贵的例子,这倒像西方经济学家为了否定劳动价值论而举出沙漠中的冰块昂贵的例子一样。他们研究问题不是从普遍的商品生产和商品交换出发的,而是从非生产过程中极端个别的事例出发的,这样得出的结论怎么可能说明商品经济的普遍现实呢?
二、关于商品价值能否直接计量的问题
张教授认为,“在商品经济的早期”,商品生产中耗费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还容易计算,“而在世界一体化的今天”,商品生产中耗费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就不可能“精确量化”了。这并不是问题,而是一种必然性,对于这一点马克思、恩格斯都曾做过非常明确的说明,甚至可以说恩格斯在《资本论》第3卷所做的增补部分主要就是说明这一问题的。
张教授认为,传统的“价值”无法“精确量化”,社会必要劳动量无法“精确量化”,所以不能说明现实了。按照他的说法,好像价值应当能够直接计量似的,这完全是一种误解。价值只是劳动交换关系的一种抽象,它是通过价值形式相对的表现出来的,商品的价值量本来就是不能直接计量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是一种客观的存在,但是它是无法直接计量的,在某一个时点上,生产一种商品的劳动时间是确定的,但是因为生产技术无时无刻不在变化,所以生产某种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也是随时变化的,是不可能精确地计量的。关于这一点,马克思曾经做过非常明确的说明。马克思说道,“价值量由劳动时间决定是个隐藏在商品相对价值的表面运动后面的秘密 “是不可捉摸的”。用我们今天的话说,是无法直接计量的。张教授却以为价值应当能够直接计量,这是不正确的。他提出这个问题并不能否定马克思的价值概念。
张教授为了说明他的观点举了袁隆平的例子,这个例子确实很典型。说来巧了,我也曾举过这个例子,不过我举这个例子说明的观点和张教授的观点恰好相反川。他提出了这样的质疑,“袁隆平的复杂劳动究竟是普通老农简单劳动的多少倍?”他认为传统价值概念“难以精确量化”,解决不了袁隆平复杂劳动与普通老农简单劳动之间的倍数问题,所以对传统等价值交换理论提出了质疑。我以为,这是不正确的。前面我们说过,价值是无法直接计量的,但是不是不能计量,价值无法直接计量,但是通过间接形式,还是能够得到相对准确的计量的。当然,这需要解决价值量计量的前提问题。在这里,我要强调指出劳动创造的价值是无法计量的,但是如果我们认识到劳动本身具有价值,我们就会发现价值计量的问题就不难解决了。我曾经批评过经济学界目前流行的观点,他们只是说明了劳动创造价值,但是这样是解决不了现实提出的问题的,因为仅仅说明劳动创造价值并不能解决价值量的计量问题。现代生产都是集约化生产,个人创造的价值都融人到企业的最终产品中去了。从最终产品中计量出某一个别劳动者创造的价值,这是办不到的。我们应当结合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实际,证明劳动本身具有价值,这将会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因为一旦证明了劳动本身具有价值,劳动价值的计量问题也就迎刃而解了。
劳动的价值,这还是从现实中概括出来的一个崭新的命题,为了说明这一命题就让我们回到现实中来吧。劳动者付出个人劳动,企业支付货币工资,这是我们社会当中最普遍和最基本的事实。这一事实说明,劳动已经作为交换的对象而且采取了价值形式,即个人劳动二货币工资。个人劳动二货币工资,这和马克思分析的“20码麻布=2镑”的意义是一样的。马克思的价值概念是从价值形式的分析中引伸出来的,我们通过“个人劳动二货币工资”这个等式的分析就会发现个人劳动是具有价值的。个人劳动具有二重性,即是具体劳动与抽象劳动的统一。在这里,个人劳动当中包含的抽象劳动就是价值实体,抽象劳动的单纯凝结就是价值,即个人劳动的价值;货币工资是个人劳动的价格,是个人劳动价值的表现形式,它应当以个人劳动的价值为基础,应当通过竞争过程形成。个人劳动的价值是由其中包含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的。因为各个劳动者个人劳动的复杂程度不同,其中就包含了不同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所以就会具有不同的价值。工资是劳动价值的表现形式,如果创造了能够展开充分竞争的环境,使工资通过竞争过程形成,那么它就能相对准确地反映个人劳动的价值,这样就能体现劳动者之间的劳动差别,从而就能实现按劳分配的原则。
在计划经济条件下,个人劳动的价值无法得到充分的实现,但是在市场经济中个人劳动的价值就能够得到比较充分的实现。就说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吧,他繁育优良品种,使种粮者增产增收,他创造了多少价值?在传统体制下他的工资收人非常有限,比普通劳动者多不了多少,他的劳动价值远未得到充分的实现。但是,在市场经济中他的劳动价值通过市场就能够得到相对准确的实现,劳动差别就能体现出来,他的个人收人也就相当可观了。比如,湖南四达资产评估事务所就估算过,袁隆平光品牌价值就可达1008.9亿元。他作为“袁隆平农业高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的发起人持有“隆平高科”250万股,以今日价格(2004年11月17日,每股11.3)计算其股票市值为0.2825亿元,还是相对准确地反映了他的劳动价值了吧(他的工资福利忽略不计)!
“袁隆平的复杂劳动究竟是普通老农简单劳动的多少倍?”这绝非难事。只要有了竞争环境,谁高谁低、相差多少就都是清清楚楚的。比如,在计划经济体制下,袁隆平跟我就差不多,从工资收人上看也许比我多一点,但是多得非常有限!但是,进人市场经济之后,谁高谁低就充分显露出来了,他可能是我的一千倍,或者一万倍,如果用心计算是能够相对准确地计算出来的。这里的关键在于要认识到解决计量差别的前提条件问题。其实,这个问题在马克思那里早就解决了,比如他曾明明白白地说过,“虽然不同的劳动日的价值不等,价值还是可以用劳动时间来衡量的;但是要使用这种尺度,就需要有一个可以比较各种不同劳动日价值的尺度表;确定这种尺度表的就是竞争。”“你每小时的工作和我每小时的工作是不是等值?这是要由竞争来解决的问题。怎么在张教授这里就成了解决不了的问题了呢?
价值无法直接计量,但是不是不能计量,它无法直接计量,但是还可以间接计量。张教授却以为价值应当能够直接计量或者无法计量,这样怎么可能反映市场经济的实际呢?
三、关于价值归属的问题
张教授还提出了一个价值归属的问题,即“依照劳动是商品价值的惟一源泉、商品交换要按等价值交换的理论,商品就应当全部归劳动者占有;纯粹的生产资料所有者所获得的收益就都是‘剥削’所得。”川我以为,这个观点是不正确的。这里的问题在于,现实中的“生产资料所有者”是“纯粹的生产资料”所有者,而不是“劳动者”吗?资本家作为“纯粹的生产资料所有者所获得的收益”是“剥削”,但是“劳动者”获得自己创造的“收益”怎么也成了“剥削”呢?他这里所说的“生产资料”“收益”实质上指的就是投资收人,我们认为现实中的投资收人并非“剥削”收人。当然,劳动者投资收人的性质问题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出现的一个新问题,也是一个比较复杂的问题,需要用理论做出新的概括,具体说需要用劳动价值论和资本有机构成理论来说明。
在现阶段,很多工人,农民,知识分子,经营管理人员,科学技术人员,国家机关工作人员,自由职业者等等都有些存款,都有些利息收人。那么,他们的投资收人是“剥削”收人吗?如果提出这样的疑问,那不是把他们参加社会主义劳动,支援经济建设的积极性都给抹杀了吗?在今日的社会主义社会参与投资的都是劳动者,在以往的资本主义社会参与投资的都是资本家,以往的资本家脱离了生产过程,但是今日的劳动者脱离生产过程了吗?劳动者投资和资本家投资在本质上是不同的,资本家的资本收人是无偿占有的他人的劳动成果.而劳动者所得的投资收人则是自己通过劳动创造的。把今日劳动者的投资收人和昔日18世纪资本家的资本收人相混同是错误的。不劳而获,不投人劳动就可以参与分配,仅仅有了权力就可以参与分配,天下哪有这样的好事?大家都不劳而获,财富从何而来,怎么还能按劳分配呢?当然,仅有上面那些抽象的议论还不够,下面让我们做一点具体的说明吧!
假设,我有幸和张教授一起参加了铺设电缆的工程,工作任务是挖电缆沟,工程建设方按挖掘的长度支付报酬。张教授投资10万元钱买了一个掘沟机,每天挖掘100米(张教授暂时屈就一下,做一点操纵机械的劳动),每天挣1000元;我花10元钱买了一把铁锹,一天挖掘10米,每天挣100元。张教授投资10万元,每天比我多挣900元。对于我所得的100元,谁也不会提出什么疑问。但是,对于张教授多得的那个900元,那些所谓有学问的学者们可能就要发问了,你挣那么多,是怎么来的?那么,你如何回答呢?是劳动创造的,还是机器创造的?张教授可能会说这是我的劳动创造的,但是我也担心张教授觉得自己仅仅是拉一拉操纵杆或者按一按电钮,这些算不了什么,实际都是机器在劳动,价值是由机器创造的。如果张教授做了后一种回答,那我的看法和张教授的看法就是完全不同的。我以为,一切价值都是由劳动创造的,掘沟机不创造价值,张教授多得的900元是劳动创造的。当然,这不是说投资就没有意义了,投资当然有意义,张教授比我多投人99990元,结果每天比我多收人了900元,你能说投资没有意义吗?但是,它有什么意义呢?劳动者向生产过程投人一定量资金,购买了机器设备,那么他的技术装备水平就得到了提高,从而就提高了劳动生产力,从而在单位时间内就会创造出较多的价值。在这里,投人资金只是提高了技术装备水平,从而提高了劳动生产力,但是,投人资金的意义仅仅就在这里;资金并不创造价值,较多的价值还是由劳动创造的。张教授多得的那个900元就是由于提高了劳动生产力而在单位时间内多创造出的那一部分价值。很显然,张教授每天多得的900元是自己通过劳动创造的,并非占有了他人的劳动,他的10万元仅仅作为生产要素而已,并未发挥资本的功能。
当然,上面我们说得比较简单,说劳动者投人资金之后直接改变了自己个人的劳动条件,但是实际投资情况是很复杂的。实际上,劳动者也许是把资金投给了自己所在的企业,如果是这样就平均地提高了企业中各个劳动者的劳动生产力水平或提高了整个企业的劳动生产力水平,而不是提高了他单个人的劳动生产力水平。这还是假设把资金投给本企业时的情况,如果投给了另外一个企业,这笔资金的投人与自己劳动条件的改善就完全没有关系了;如果是存入银行、那就根本看不到使用到哪里去了。但是,无论经济现象具有怎样迷人的色彩,只要我们不被现象所迷惑,就能够透过现象抓住本质。透过现象抓住本质,这正是科学活动的意义之所在。劳动者投人资金以后,不管是怎样使用的,也不管是使用到哪里去了,本质上都是提高了他个人的劳动生产力,从而能够使他个人在单位时间内创造出较多的价值。
在现实生活中,投资和使用投资的过程是非常复杂的。实际上很有可能会这样,张教授虽然有储蓄,但不会操纵掘沟机,他是用铁锹挖掘的,我虽然没有多少存款,但是会驾驶掘沟机,我到银行贷款买了掘沟机,开着掘沟机参加工程了。张教授参与储蓄了,他一边劳动,一边得到了“利息”收人,我使用了别人的资金也是优化利用资源的过程,也提高了劳动生产力,收人也会增加,在还本付息之后还是比单纯用铁锹多收人了一些,投人资金的和使用资金的都增收了,双方都受益了。
严格来说,资金不会贡献,机器也不会贡献,“贡献”是主体的行为,是人的行为。张教授取得了劳动收人,但是当期没有消费,而是把消费时间推迟了,他储蓄起来支援了经济建设,提高了劳动生产力,创造了较多价值,这是张教授本人的贡献。他得到的利息从实质上说是由他的劳动创造的,从形式上说也可以叫做对他延期消费的一种补偿。在这里,在自己使用物质要素的时候是提高了自己的劳动生产力,从而能够使自己创造较多的价值,得到较多收人;在储蓄的条件下是做贡献了,为别人提高了劳动生产力,自己则延迟消费了,仅仅获得一些延迟消费的补偿而已。使用别人的资金,是优化利用了资源,客观上改善了自己的劳动条件,从而使自己创造了较多价值,并且多得了收人。劳动者投人资金仅仅是作为一种生产要素而已,自己使用时有利于自己,别人使用时(或使用别人的资金时)既有利于别人,也有利于自己。资本的本质是能够带来剩余价值的价值,资本能够占有他人的剩余劳动。在这里,投入资金的和使用资金的都受益了,怎么能说它是资本呢?剥削指的是通过垄断生产资料而无偿占有他人的劳动,这里既没有对于生产资料的垄断,也没有无偿占有他人的劳动,怎么会有剥削呢?
马克思只是说过,资本家的资本收人是剥削收人,但是马克思从来就没有说过劳动者的资本收人也是剥削收人,所有的投资收人都是“剥削”,这是强加给马克思的,从理论出发是得不出这样的结论的。我们今天所处的社会阶段和马克思所处的那个社会阶段是根本不同的。在马克思那时候得到资本收人的都是资本家,而我们今日社会得到资本收人的都是劳动者。劳动者得到的资本收人和资本家所得资本收人的性质是根本不同的,我们应当结合今日社会的实际做出新的概括,而不能用马克思那个时代的结论说明今日社会的现实。张教授的认识不符合今日社会的实际,把它强加给马克思,然后说马克思解决不了今日社会的问题,这个逻辑是不能成立的。
张教授还提出了一个商品按“6成”价值出卖的问题,意思是说如果消费者只认可价值的“6成”,商品就只能按“6成”价格出卖。但是问题在于:第一,你怎么能够判断出消费者认可的就是“6成”呢?第二,你按“6成”支付,但是卖者能否让出呢?商品是天生的平等派,商品交换要以互相尊重对方的意志为前提,对于商品的价格,或对于商品的买与卖,你能单方面说了算吗?第三,你说“6成”,那后面就有原本那个“10成”,但是,那个“10成”是客观的,还是主观的,你能证明它是客观的吗?价值是捉摸不定的,张教授怎么能认为价值是一种可捉摸的东西呢?价值是包含在商品中的社会必要劳动,然而它是隐藏在价值表现形式背后的一种秘密,但是经济学家洛里亚却以为价值指的是实际上交换中那种“确定”的东西,洛里亚的理解不符合价值的本意。想当年,恩格斯曾经带着嘲讽的口吻批评了洛里亚对价值的那种理解;现在看来用恩格斯对洛里亚的批评来批评张教授也是适用的。
【关键词】幼儿园;教学活动;家长参与;问题;对策
幼儿年龄段的特殊性决定了幼儿生活范围仅限于幼儿园和家庭两者之间,这两者在幼儿成长过程中对其身心发展都产生着极为重要的影响。在以往的幼儿教育中人们只看到了幼儿园的重要作用,却忽视了家庭因素的影响。随着近年来我国幼儿教育的发展,人们逐渐认识到幼儿教育单靠幼儿园一己之力是不够的,必须在家庭的辅助教育才能实现幼儿教育的全面发展。尤其是家长作为影响幼儿成长的重要因素,同时也是幼儿园重要的教育资源,其参与幼儿园教学活动的时间和程度等,都直接关系着幼儿园教学质量的高低。为此,幼儿园教学活动中的家长参与问题必须引起幼儿教育界的高度重视,通过理论研究和实践探索,来对家长参与幼儿园教学研究体系进行不断的完善。
一、幼儿园教学活动中家长参与存在的问题
小朋友对于家长的依赖,使得在开展幼儿园教学活动时,迫切需要家长参与其中。但是,根据本文的调查和研究得知,很多幼儿园教学活动在开展时,家长参与的过程中还存在较多的问题,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家长陪伴孩子的时间非常有限
目前,由于社会压力比较大,通常需要孩子的父母都出去工作,所以陪伴孩子的时间是非常有限的。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幼儿园教学活动为了更好地促进家长与孩子的交流,因此会经常组织一些亲子活动。但是由于工作日,家长无法请假来陪伴孩子,久而久之,就会造成孩子对家长的不信任,从而导致孩子对家长的感情逐渐疏远;第二,很多家长没有充分认识到自身在孩子成长过程中的重要作用,很多家长没有接送孩子去幼儿园;有些甚至在幼儿园教学活动结束后就匆忙离开,而且还有很多家长忘记答应孩子参与幼儿园教学活动等等。
(二)家长参与幼儿园教学活动的深入程度不够
家长需要充分参与到幼涸敖萄Щ疃中,才能够更好的促进孩子的健康成长。然而,目前很多家长参与幼儿园教学活动的深入程度还不够,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的原因:第一,很多家长的工作时间较长,没有周末双休,也没有节假日,而且很多家长都是在其他城市上班,往返参与幼儿园教学活动的路程和时间都比较长,所以这些家长往往缺席幼儿园教学活动,造成参与程度远远不够;第二,很多家长虽然知道自身在孩子成长过程中的重要作用,但是普遍认为,将孩子送往幼儿园进行学习,幼儿园就有义务将孩子教育好,而自己可以不参与幼儿园的教学活动,只需要在家庭生活中陪伴孩子即可。这些都是家长参与幼儿园教学活动不够深入的原因,从而影响了孩子在幼儿园活动中的表现,也不利于孩子的健康成长。
(三)家长参与幼儿园教学活动缺乏计划性
很多幼儿园在开展教学活动时,虽然邀请了家长参与进来,但是明显地感受到家长在参与过程中缺乏一定的计划性,整个参与过程显得较为匆忙和混乱。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很多幼儿园在邀请家长参与教学活动时,都是提前一段时间通知家长,但是很多家长的回复是无法确定是否参加,从而对幼儿园的教学活动安排产生了不利的影响;第二,很多幼儿园在开展教学活动的过程中,家长没有给出任何的意见,从而导致很多幼儿园自行安排教学活动,并没有家长参与到其中,从而使得家长只需要出席相关的幼儿园教学活动,并没有提前准备什么,导致与孩子的沟通和互动行为较少。
二、幼儿园教学活动家长参与的完善对策
综合以上的论述,家长参与幼儿园教学活动的程度不够深入,次数也比较少。在孩子成长的过程中,缺乏家长的陪伴,不利于孩子的健康成长。因此,为了更好地促进幼儿园教学活动的开展,鼓励家长积极参与到教学活动中,需要不断地完善幼儿园教学活动,可以参考以下几个方面:
(一)加强幼儿园与家长的合作
幼儿园能够为小朋友的成长提供一个开放的公共环境,小朋友可以在其中认识很多朋友;家长在小朋友的成长过程中也扮演者着重要的角色。所以,为了更好地促进家长参与到幼儿园教学活动中,需要不断促进幼儿园与家长之间的合作,才能够更好地促进小朋友的健康成长。为此可以做到以下几点;第一,使得家长充分认识到自身在小朋友成长过程中的重要作用,从而能够尽量参与到幼儿园教学活动中,亲眼见证小朋友的健康成长;第二,幼儿园在举办亲子教学活动的过程中,需要对小朋友的情况进行充分的了解,尽量将教学活动安排在周末,能够让家长充分参与进来,提高小朋友与家长之间的互动,增加他们之间的感情,有利于小朋友的健康成长。例如,幼儿园可以通过向家长发送邀请卡的形式,在周末建立“亲子活动周”让家长与自己的孩子以小组形式,与其他家庭小组进行默契值、机智问答比赛,并制定最佳亲子奖、最佳家庭奖、最佳爸爸或妈妈奖,在培养幼儿活动参与能力的过程当中对家长参与幼儿园教学表现予以鼓励。
(二)要促进家长参与幼儿园教学活动的深度
为了更好地促进小朋友的健康成长,家长仅仅参与到幼儿园教学活动中是远远不够的,还需要进一步促进家长参与幼儿园教学活动的深度,为此可以做到以下几点;第一,幼儿园在开展教学活动时,需要与家长进行充分地交流和互动,选择同时适合家长和小朋友的教学活动,进一步促进家长与小朋友的互动,更好地体现教学效果;第二,可以建立教师与家长交流的平台,例如:利用目前的微信或者QQ群等,让教师和家长参与进来,使得家长能够与教师进行实时地交流,一方面:能够帮助教师组织相关的教学活动,另一方面,可以更好地帮助家长了解孩子在幼儿园的相关情况;第三,要充分考虑到小朋友家长的状况,分批开展幼儿园教学活动,能够使得教学活动适应大多数家长的情况,从而可以更好地促进更多的家长参与到幼儿园教学活动中,进一步发挥家长在孩子成长过程中的重要作用。
三、小结
总之,幼儿阶段的特殊性,决定了其对家长具有极强的依赖性。家长参与幼儿园活动无论是在帮助幼儿摆脱其对自身的依赖心理,促进其更好的融入幼儿园集体,体会入园的乐趣,还是对幼儿教师教学质量的提升、增进自身对幼儿的了解等方面都起着极为积极的作用。为此,从幼儿园的角度来讲要加大对家长参与幼儿园活动重要意义的宣传,并对其参与方式进行积极引导和计划。作为家长来讲,努力克服自身困难,积极主动配合幼儿教师的引导工作。只有这样才能够在教师和家长的双方努力之下,实现幼儿教育的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 陈先珍,于冬青.家长参与幼儿园教学活动的现状调查与对策分析[J].幼儿教育(教育科学版),2007(10).
[2] 胡金平.家长干预学校教育行为的现象分析――一种嵌入的视角[J].湖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报, 2012(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