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2-12-01 21:57:54
绪论:在寻找写作灵感吗?爱发表网为您精选了8篇高等,愿这些内容能够启迪您的思维,激发您的创作热情,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中图分类号:G31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3-2738(2012)03-0015-01
摘要:本文围绕“高等研究到底高在何处,与其他研究机构的主要区别是什么?”进行简要论述。高等研究院的高深之处皆在于:高深的学问、一流的学者、完美的学术环境和充足的物质保障等。
关键词:研究;高等研究;高等研究院
1930年弗莱克斯纳在班伯格兄妹的资助资助下,成立第一所高等研究院――普林斯顿高等研究院,至今,该研究院已经成为世界顶级级研究机构,另外还有充足的资金保障普林斯顿高等研究院顺利进行,这些都是其他研究机构所无法比拟的。本文围绕“高等研究到底高在何处,与其他研究机构的主要区别是什么?”进行简要论述,高等研究院作为一个独特的组织正在各国兴起,研究高等研究院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一、概念浅析
研究(reasarch&study)用科学的方法探求事物的本质和规律的过程。现在常指对某一专业或某一主题范畴进行系统、详尽的探讨工作,找出答案,提供研究成果及原理。含义与科学研究相近。[1]研究是一项认识活动,主要分为两类: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前者主要用于认识客观事物,产生新的理论知识,也被成为“纯粹”研究,一般不带有功利性,具有不确定性和研究的长期性;而后者主要是在前者认识的基础上去改造世界,创造新的应用知识,通常所具有的应用前景和目标比较明确。高等研究,顾名思义是指探求、发现、分析事物内部矛盾进行高深理论和知识发现、创作、再发现、再创作的研究过程。
高等研究院(Institute for Advanced Study,简称ISA),最初也成为高等学术研究院,不同于一般的研究院或者研究中心等机构,长期以来,普林斯顿高等研究院的目标是从事基础理论研究和知识探索,坚持弗莱克斯纳“无用知识的有用性”,认为只有无用知识才是最终有用的,《庄子・人间世》:“人皆知有用之用,而莫知无用之用也。”就是揭示了无用之大用,无用之无,是在用上开的一个开口,用被无化,无用之用意味有什么东西在另一层次上,它就像能容大物的冥海,深不可测,那里聚集了物的本质和意义.[2]以隐喻的方式对自然无为之道的拟说,笔者认为,高等研究院其深度如冥海,其高度如天堂,都是处在一种理想、与世隔绝的状态。
二、特征
任何一个组织的构成要素都会包括:组织目标(此处指理念)、制度、成员、权利构成等。笔者认为高等研究院的高深之处主要体现在:坚持学术卓越和知识探索的价值理念、以大师为主导、坚持学术自由、充足的资金保障等。总之,高等研究院致力于学术和科学研究的最顶端和最深处,被学术界视为“柏拉图的天堂”。
第一,坚持学术卓越和知识探索的价值理念。
已成立了82年的普林斯顿高等研究院取得了世所瞩目的成就,它的成立和独特的研究模式有其特殊的社会、科技和经济背景,而社会发展至今,仿效普林斯顿高研院模式的其他研究院一方面借鉴了其坚持基础研究的理念,并形成了各自的独特的发展理念。比如,普林斯顿高等研究院成立之初,以倡导基础科学研究为主,注重大师的个性发展和自由研究空间。德国埃森人文与社会科学高等研究院,再次基础上有所发展,以团队合作为主,强调集体智慧的力量。我国高等研究,根据普林斯顿高等研究院的模式,结合自己的特点,以理论研究,知识探索为核心,复旦大学人文社科高等研究通过学术工作坊(work-shop)、“学术成员俱乐部”、国际学术会议、国际化的“社会科学讲习班”与国际化的学术刊物等各种新型学术建制和平台。[3]笔者认为,一个学术组织的价值理念和运行方式必须因时而变,从而成为对现在和未来都会产生影响的一种力量。
第二,“以人为本”的组织原则。
大学非大楼之谓也,乃大师之谓也。普林斯顿高等研究院自创办之初,凭借着爱因斯坦、冯・诺依曼、约翰纳什等科学巨匠,以人的兴趣为出发点,进行学科设置。大师的产生和召集需要特定的历史背景和条件,比如,能否为大师提供一流的“时空”环境和保障。做任何一件事情都离不开时空环境,否则必将一事无成。一个学者一旦在学术上取得非凡的成就,一些学术外的活动也将接踵而至,这样占据了大部分时间,从而影响到其研究,由此可见时间对于一个从事高深学问研究人员的重要性。空间,这里指的是物理空间和学术空间。物理空间,即高等研究院为研究人员提供的处所;学术空间,也只学术平台或者学术圈子,是具有相同兴趣的人员聚集一起,共同讨论、研究,形成一种学术氛围,通过彼此间的交流合作,为创作提供灵感。高等研究院把握好时空环境,灵活、自由的学术氛围为学者进行科研提供了保障。
第三,充足的资金保障。
高等研究院作为一个非盈利性的科学研究实体,顶尖级的人员构成和科学研究任务,其发展需要有雄厚的资金保障,资金主要来源于基金会、私人捐赠、科研项目、政府等。其中高等研究院会给予资金的主要来源方一定的荣誉,例如,清华大学高等研究院规定,捐款累积达十万美元以上的捐款人(或公司、机关、基金)将成为中心之赞助人,累计捐款达50万美元的捐赠人可以命名一名讲座教授。这些都为高等研究院的运行提供了资金保障。
三、总结
综上所述,根据高等研究院理念和特征,可以看出高等研究院的研究之高深之处皆在于:高深的学问、一流的学者、精简的结构、相对独立的状态、完美的学术环境和充足的物质保障,这些看似平常的独特之处,但是在当今高等教育领域早已成为众多学者讨论的焦点,而高等研究院作为高校和其他科研组织的新型载体,其目标理念和环境是其他组织不能比拟的。高等研究院这一科研模式在提升一国的基础科学能力、知识发现、推进全人类科学发展上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
参考文献:
[1]王绍平,陈兆山,陈钟鸣等 编著.图书情报词典.上海:汉语大词典出版社.1990.第635页.
[关键词]麦当劳化 流水线 人才 高校 用人单位
[中图分类号]C931.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5349(2010)06-0026-02
麦当劳化一词出自社会学家乔治•里泽的《麦当劳梦魇:社会的麦当劳化》这本书中,通过提出麦当劳化的概念,作者表达了这样的思想:麦当劳业已成为美国文化的象征,其触角不断在更宽层面、更深程度上向社会各个领域延伸,不但在美国文化中根深蒂固,甚至被移植入世界其他很多文化之中。不仅仅是快餐业,在其他很多行业,克隆麦当劳的行为越来越多。这本书还揭示了现性社会中的非理性化。麦当劳化有四个特征:高效性、可计量性、可预测性、可控制性。
本文在此借用麦当劳化这一概念,来描述分析我国高等院校中现存的一些问题,以社会学的批判反思的视角来讨论高等院校治理的问题。我国现有的教育体制、教学方法等,在很大程度上学习借鉴了西方的教育模式。从晚清的西学东渐开始,我国就慢慢抛弃了传统的私塾教育和科举考试制度,实行了西方的教育模式,经过一个世纪的发展,已经基本形成了完整的教育体系。
我国的高等教育从高考招生,到教学管理,学生学业考核,到学生毕业找工作,这一整个过程已经形成了系统完备的流程。每年毕业生毕业,新生入学,教学工作有条不紊地进行,就像预设好了程序的大工厂流水线一样,从一头输入原材料――新生,从另一头输出贴上了合格证的成品――毕业生。然而从社会麦当劳化的概念来分析这一流程,这种有条不紊的生产线背后存在着极大的不合理性,现代工业社会处处表现出来的理性化的背后是对人性的异化,社会作为总体却是非理性的。
一、高校麦当劳化的分析
(一)高校大工厂
现代工业社会中存在着各种各样的企业、工厂,高校在社会中就像其中的一个工厂一样,也处于社会大生产这个链条上的一个环节,不同的是,别的工厂是生产与人们生活相关的用品,而高校大工厂生产的是对社会有用的人才。比如说,有一个生产汽车的企业要生产汽车,就需要购买生产线,还需要招聘相关的技术人员。那么,这个企业就会从一个生产专门大型机械流水线的工厂来购买机械流水线,同时,还要从一些高校招收相关专业的毕业生来担任技术人员。这样看来,高校在工业社会大生产中所扮演的便是这样一个生产人才工厂的角色。
(二)教育的过程是人才制造的过程
《麦当劳梦魇》一书中提到了福特汽车公司的生产流水线,麦当劳将流水线这一方法应用到餐饮行业中,形成了具有代表性的模式,预先制定好的生产流程,半成品的面包、肉,等等。如今,流水线作业的理念已经在生活的很多方面深入人心。而流水线的特点就是一个工人完成整个生产中的一个步骤,由流水线将产品传送到下一个工人面前来完成下一个步骤的操作。
高校的教育方式可以说是一种流水线式的教育方式。学生进入大学,就像半成品的原材料进入了生产线,(在上大学前经过了小学、初中、高中的学习,因此,对于大学来说,算是半成品)每一个学期学习几门课程,期末进行考试,到了下一个学期,开始学习几门完全不同的新课,任课的老师也与上学期是完全不同的。这就好像各门课程的老师排成一列站在教学的流水线前,等待一批一批的学生传送过来,给学生灌输知识,学生从一个老师传送到下一个老师的手中,被灌输知识,被加工制造。在这个过程中,学生和老师彼此很少了解,相互的个性、人格很少能显现出来,这也使得教育过程中缺失了一些东西。比如说言传身教。现今的流水线式的教学方式,使教师的个人人格中优秀的方面很难传达给学生,很难达到身教的效果。上课是在流动的教室,下课以后老师和学生各自离开,相互基本上没有什么课堂所学知识以外的交流。也因此,现代的学生往往被批评说只会学习而不懂得如何做人。再例如因材施教。在标准化的流水线教学中因材施教这一教学理念很难得到体现。教师“公平”地对待每一个学生,在这种教学过程中,学生的个性及人格特征都被隐藏了,学生就像流水线上的罐头,被灌输进相同的知识。这样的教学方式教出的学生,往往被批评为缺乏独到的见解,没有创造性。
(三)考试及证书,给人才贴上各种合格证
我们从超市买回来的商品外包装上,都会贴着一些产品各格证及各种认证或者免检证明。高校制造出的人才也是一样。说到证书就要先说考试,考试是做为考察学生学习水平、才能高低的目前为此最行之有效的方法。而试卷的设计、评分的标准、改卷的过程都充分体现了麦当劳化的特征。标准的试卷,标准的分值,尤其是改卷的过程,采用流水线作业,改卷老师分成若干组,一个人改固定的一道或者几道题。最值得一说的是选择题,采用机读答题卡,方便、高效、准确。这种标准化的试卷和改卷的过程,掩盖了学生的真实个性以及天分。
通过考试这种方式衡量了学生的水平和能力高低,下来就需要发放证书来证明这种能力和水平。于是有各种各样的等级考试和等级证书。到了临近毕业时,经过流水线式的教育之后,一个个的成品人才要走出学校进入到社会大生产中,每个毕业生手上都拿着从网上下载的简历模板制做的简历,简历的封皮上印着校徽,简历的后面都附着毕业证书和厚厚的一叠各种等级证书的复印件,就像贴上了合格证的产品一样,加入了求职大军。
从上述分析中,可以看出现今高校教育的麦当劳化的程度,以及高校教育的过程是一种生产流水线式的过程。
二、高校麦当劳化的负面影响
高校麦当劳化的负面影响表现在多个方面,本文只谈高校麦当劳化对学校和企业这两方面的影响。
(一)高校麦当劳化对学校的负面影响
近年来,我国高校连年扩招,然而在生产人才的过程中只注重产品的数量而忽视了产品的质量,以致大量的产品滞销、积压。(这些年来,大学毕业生就业率一年比一年低)这强烈体现了高校在生产人才过程中的非理性。如果一个企业生产的产品大量滞销,那么这个企业就不会再持续生产。而高校却不考虑产品的积压情况,一味地扩大生产,而且这种扩大化的生产忽视了产品质量,导致了高校在人们心中的形象有所下降。如今的大学生,在人们和评价中,其社会地位和能力水平与以前相比大打折扣,使得大学生的价值严重降低。
此外,这种流水线化的教学,使高校和学生都缺失了定位,高校到底是培养研究型的人才还是培养针对就业的职业技术型人才;学生到底是向理论研究的方向发展还是职业技术的方向发展,现在的高校教育和对学生的培养缺少这样的定位。这一方面使得高校的科研水平上不去,另一方面毕业生的就业率也越来越低。而学生往往是工作考研两手抓,顾此失彼,对自已的前途也没有明确的规划。这也是社会对如今的大学毕业生的工作能力评价不高的原因之一。
(二)高校麦当劳化对用人单位的负面影响
高校麦当劳化对用人单位雇用人才到底是提供了方便还是带来了麻烦?标准化的课程,每学期的成绩,标准的证书,这一切在简历中都清清楚楚,使用人单位一目了然。表面上,这一切为用人单位创造了方便,使他们在选择人才的过程中有了统一的标准,只需简单地比较一些数字,就可以初步决定录用与否。而实际上,用人单位如果盲目地流于分数和证书的表面,往往会忽视了人才的其他一些潜在的能力和因素。虽然近年来人们对此有所反省,但是证书仍然还是参考的一大标准。这些表面化的东西,无法反映一个人的真实水平和特质,因此用人单位在这种标准下很难招到理想的员工。或者说仅仅从简历上看不到一个人才的专业以外的东西是否适合一个单位的实际需求和工作特性,而这一点实际上很重要。
此外,学校标准化的教育自顾自地生产标准化的人才,很少考虑用人单位企业的“实际需求”,虽然对社会上热门的行业需求各高校总是及时大量地开设相关专业,招生培养,但是,总觉得带有过多的盲目性,这一点在此不多讨论。此处所谈的不参考用人单位的实际需求,举个例子说,A单位需要5CM的零件,B单位需要9CM的零件,而高校总是生产着标准化的7CM的零件,看似处处可用,结果是两个单位都不能适用,只能勉强招进单位,重新进行加工,磨小或者加大,这无形中增加了单位企业用人的成本。这可能也是社会上常批评大学生的能力太低,工作后不能很快地进入状态胜任工作的原因之一吧。
中国的学科制度与美国截然不同。高等教育学在中国的发展路径自然也就与美国迥异。与布鲁贝克在《高等教育哲学》中首倡高等教育学的同一年,潘懋元先生在中国第一个提出要创立高等教育学。当年,布鲁贝克提出高等教育是否需要高等教育学的问题时,美国的高等教育正在经历学术界大为不满的冬天,而在同一年,当潘懋元先生呼吁创建高等教育学时,中国的高等教育则刚刚经历了漫长的多事之秋,即将迎来生机勃勃的春天。但无论是美国高等教育的冬天还是中国高等教育的春天,两者共同的一点是,高等教育学作为一个学科名词被提及或创立时都恰逢高等教育转型发展之时,都是为了解决高等教育实践中大量涌现的现实问题。无论中国还是美国都是由学者从实践出发,凭借自身的学术敏感,并基于知识分工的需要,发出了学科建设的倡议。但现代大学中学科的创立绝非学者的个人行为决定的,更多的是一种制度化进程。就高等教育学的创立而言,基于学科理智的作为一种知识体系存在的高等教育学最终能否转化为一种制度性存在的高等教育学与不同国家的不同大学制度以及学科制度密切相关,而不是由学者个人的学术趣味所决定。在大学和学科制度的谱系上,美国大学继承了欧洲大学的传统,学科分类及其制度由学术共同体决定,大学的学院设置以及学院内部的系科设置相对固定,政府无权干预大学内部的知识分类与学科制度化进程。在美国大学,由于学科制度化有着严苛的学术标准和强制性的承认程序,大学的学术建制并不以学科身份作为必要条件。相反,根据学术自由的一般原则,很多知识领域或学术分支无须成为制度意义上的学科,同样可以在大学获得相应的组织建制以及经费支持,可以选择在既有知识分类框架下,以研究领域或分支学科的形式持续存在并蓬勃发展。高等教育学在美国的经历便是如此。起初也有学者试图将作为知识体系的高等教育学建制成制度意义上的独立的学术性学科,但碍于学科制度本身的压力,那些高等教育学科的创始人,稍做努力后就主动放弃了这种不切实际的企图,不再为高等教育学获得学科承认而斗争。最终,在美国大学,高等教育学没有能够成为一个制度意义上的学术性学科,而是被默认为一个多学科的研究领域,但这并未影响美国高等教育研究的繁荣以及作为知识体系的高等教育学的存续。
与美国学术共同体取向的学科制度不同,中国的大学制度与学科制度一直由政府主导,行政权力而非学术传统一直在左右着学科的分级分类与高深知识的管理。在计划教育体制的主导之下,政府习惯于通过学科专业目录的制订及修订来实现对高深知识的治理,大学里高深知识的生产、传播与应用都要基于既定学科专业目录,能否进入目录遂成为高校学科建设工作得以展开的前提。1983年3月国务院学位委员会第四次会议决定公布试行《高等学校和科研机构授予博士和硕士学位的学科专业目录(试行草案)》,得益于改革开放后我国高等教育领域百废待兴以及政府对发展高等教育的重视,高等教育学作为教育学一级学科下的二级学科被正式列入目录。由此,高等教育学凭借学科专业目录的行政合法性在大学获得了应有的制度空间,并迅速展开了学科制度化进程,组建了学会,创办了期刊,开设了专业课程,招收了硕博士研究生,授予了学位。30多年来,伴随高等教育自身的大改革与大发展,高等教育学作为一门学科在我国大学实现了迅速的扩张,乃至成为教育学门下的显学。但值得注意的是,截至目前我国高等教育学的繁荣主要还是制度层面或建制层面的繁荣,即高等教育研究机构、研究人员、研究生以及学位点的数量的不断增多。而在研究机构规模和人员快速扩张的背后,我国高等教育研究的质量或学科建设水平未能实现同步的增长,高等教育学作为一门学科对于高等教育领域专业知识生产的贡献也并不尽如人意。2011年国务院学位委员会第二十八次会议审议批准了新修订的《学位授予和人才培养学科目录》,在新的目录中仅仅对学科门类和一级学科进行了规范,废止了二级学科的提法。加之,教育部学位与研究生教育发展中心按照教育部和国务院学位委员会颁布的《学位授予和人才培养学科目录》组织的学科评估也在不断强化一级学科的整体水平。近年来,我国高等教育学科开始面临合法性危机。2016年,为推进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又有研究型大学撤并以高等教育研究为主的教育类系科。高等教育学的合法性危机大有不断蔓延之势,不少高等教育研究者对于高等教育是否需要高等教育学甚至产生了疑问。
怀疑者的理由或证据不外乎两点:第一,高等教育的历史悠久,高等教育学却很年轻。从历史来看,高等教育的存在和发展并不必然需要高等教育学。没有高等教育学存在,但高等教育实践可能依然繁荣。第二,作为人类认识世界的一种独特范式,当前的学科制度本身也不具有普适性或永恒性。人类社会实践中存在各种各样的具体问题,每一种问题背后都会积淀理性的思考,但并非所有的高深知识都要以学科的建制来呈现。依此为据,有人认为,高等教育研究也可以由其他学科的研究或多学科的研究来承担,未必需要作为一门学科的高等教育学。对于上述关于高等教育学科的历史主义和制度主义的认识既有合理性,也有局限性。一方面虽然现代大学的学科制度是特殊的,但作为知识分类体系的学科自古就有;不同时代有不同的学科制度,但很少有哪一个时代的知识完全不分学科;另一方面虽然中国高等教育学的建立主要得益于特殊的学科专业制度,但我们绝不能因为我国学科专业制度的特殊性而否认高等教育学科自身的合理性。说到底,高深知识的生产制度既无法超越时代也无法超越国家。就高等教育是否需要高等教育学的问题,我们既不能因为国外没有高等教育学就否认国内高等教育学科存在的合理性,也不能因为过去没有高等教育学就否认现在建设高等教育学科的必要性。面对危机,简单否认高等教育学之于高等教育的重要性与必要性无异于饮鸩止渴。无论如何,也无论何时、何地,高等教育实践都需要高等教育理论指导,而高等教育学的旨趣就是对高等教育进行理论研究,并综合成为一个体系。
事实上,若基于学科理智与学科制度的双重结构进行考察,人类知识体系中的很多学科都是古老而年轻的,即作为一种知识形态,很多学科都是古老的;但作为一种制度形态,很多学科又是年轻的,高等教育学也不例外。在知识的意义上,高等教育学与高等教育实践具有同步性。只要高等教育实践存在,作为知识形态的高等教育学便会同步产生,只是有无命名而已。今天国内之所以会有学者认为,古代或过去没有高等教育学或国外没有高等教育学完全是因为我们在用已有的高等教育学的概念或制度范式,去评价古代(过去)或国外的知识分类体系。其结果,由于学科制度特殊性的遮蔽以及学科认同的差异,甚至是语言习惯的不同,高等教育学总是被当作一门中国特色的学科,似乎在古代(过去)或在国外没有高等教育学的存在也不影响高等教育的发展。事实远非如此。如前所述,学科的存在有两种不同的形态,一是作为一种知识体系,广泛地存在于学者共同体当中,可称之为无形的学科另一个是作为一种组织建制,边界明确地存在于大学的学院或学院内部的系科当中,可称之为有形的学科。当前以美国为代表的高等教育强国无不是高等教育研究的强国。在这些国家虽然没有有形的作为一种制度存在的高等教育学,甚至没有专门的高等教育研究机构,但这并不意味着在这些国家就没有高等教育研究或高等教育学。恰恰相反,只要这些国家的高等教育在蓬勃发展,这些国家的学术共同体中一定存在无形的高等教育学。当今世界那些高等教育强国也是高等教育研究的强国就是最好的证据。在欧美发达国家,高等教育事务的专业性是一种常识。大学自治与学术自由为全社会所公认。这种局面的形成有赖于几个世纪以来各学科的学者在高等教育研究方面大量经典著作的启蒙。以美国为例,其高等教育管理与决策高度专业化,每一次重要的高等教育改革都要基于深入的高等教育科学研究。无论是历史上哈佛大学的通识教育改革还是当前斯坦福大学正在推进的本科教育改革,无不基于大学本身对高等教育本质及其发展趋势的深入研究和深刻理解。
与美国相比,我国有形的高等教育学和无形的高等教育学都存在,学科制度相对完备;但总体上,与美国相比,我国仍然是高等教育研究大国而不是强国。由于学术积累不够,在我国,高等教育学作为一门学科在制度层面上的繁荣无法掩盖学科本身在专业知识上的贫乏。究其根本原因可能在于,我国高等教育学科的蓬勃发展或制度化,凭借的主要是学科的行政合法性而不是学术合法性。现有学科专业制度下,通过行政手段设置的学科通常无法很好地在知识与制度层面之间保持平衡。
很多人煎煮汤药时都喜欢延长时间,认为越浓的汤药其有效成分才被煎煮出来的越多。事实上并非如此。 西安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二院中西医结合科副主任孙万森副教授指出,煎煮汤药是中药饮片中有效成分不断释放、溶解的过程,连续不断地煎煮,药物中有效成分也不会多析出和溶解,反而是药液中有效成分因蒸发而减少,甚至使有些成分在长时间的高温中会遭到破坏,导致药效降低。
因此,煎汤药时,药液应保持一定的“量”,这种“量”因药而异,建议煎煮前问清楚医生药液和药渣的比例,合理配置使汤药煎煮恰到好处。
老人用药不要超过5种
有调查显示,约1/4的老年人需同时服用4~6种药物。为此,北京朝阳医院京西院区药剂科主任张艳秋提醒说,药物副作用发生率与用药数量成正比,老年人用药更要少而精,最好不要超过5种。
老年人对药物耐受力差,用药时需十分谨慎,具体服用剂量应根据年龄、体重和体质而定。一般60岁以上老年人,用药剂量应是成年人的3/4;如果服用中枢神经系统抑制药,药量应是成年人剂量的1/2或1/3。总之,老年人用药最好从小剂量开始,如能进行血药浓度监测,可准确根据个体差异来调整用药剂量。
此外,老年人常忘了服药或不按时间服药,为防此情况发生,应在家属和亲友协助和监护下服用药物。同时,还应选择简便、有效的用药途径。一般口服给药是最简便、安全的方法,应尽量采用。急性疾患,可选择注射、舌下含服、雾化吸入等给药途径。
想治小毛病学会选中药
肚子疼、感冒等“小毛病”,不少人经常是到药店买些中成药,因为中成药副作用小,但有时吃了很多药,病也没有好,其实要找准中成药,先找对诱因,再归纳症状。
中医认为病变不外乎有三种原因:内因、外因、不内外因。内因如情志、饮食二劳逸等;外因包括六(风寒暑湿燥火)、疫疠等;不内外因包括外伤等。找诱因就是要从这三个方面下手。
肚子疼 要想想自己是怎么会突然肚子痛,比如是昨天晚上吃多了冰激淋导致的?还是吃了不干净的食物?这是第一步,要认清诱因。把自己所有的症状(包括主要症状和兼症)以及部位、性状、其他体征想清楚。如主要症状是肚子痛,特别是上腹部痛的厉害,同时大便稀,喜欢喝热水,喝热水或者用手按着的时候可以暂时缓解疼痛。
结论:喜欢喝热水是因为胃中有寒,用手按压可缓解症状说明这是个虚证,大便稀也是说明脾胃虚寒。服些温胃驱寒的药物,比如温胃舒、附子理中丸等。如果服了清胃养阴的中药(如摩罗丹),就不会缓解病情。
感冒 夜里开了一宿空调,第二天起床后发烧37.5摄氏度,怕冷,流清鼻涕,打喷嚏、浑身疼痛,嗓子不疼,也不口渴,没有汗。
发烧、怕冷、浑身痛是受风寒的典型表现,流清鼻涕,打喷嚏,没有汗也是因为外感风寒;嗓子不疼和不口渴可以看出没有热证。
结论:这是风寒类型的感冒,用以辛温解表、祛风散寒为主的药才能治好,比如感冒清热冲剂。
关键词:世界高等教育;经济全球化;中国高等教育
一世界高等教育的发展现状
近年来世界高等教育在各方面都有重要发展,虽然各地区及各国的情况有所不同,但仍然出现了全球范围内高等教育所共有的变化。
1.高等教育规模速度的持续增长
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统计,近40年来,全球高等教育发展迅速。1960年高等教育机构在校大学生人数为1300万人,1970年增至2800万人;1980年达到4600万人,L匕1970年增加了64%;1990年为6500万人,是1980年的l,41倍;2000年猛增到7900万人,是1990年的1.22倍。预计到2015年将达到9700万人,2025年达到l亿人。['''']其中,东亚和太平洋地区增长最快,年平均增长率为8.1%,其次是非洲撒哈拉沙漠以南地区,为7.2%,南亚和西亚地区为6.8%,拉丁美洲和加勒比地区为5,1%,中欧和东欧地区为5,0%,北美和西欧地区低于1.9%。高校学生数占“适龄人口”的比例,北美和西欧地区从1991年的52%上升到2004年的70%,同期,中欧和东欧从33%上升到54%,拉丁美洲从17%上升到28%,东亚和太平洋地区从7%上升到23%。1995一2004年,OECD国家中波兰匈牙利、捷克和希腊的高校学生数增长了一倍多,智利、斯洛伐克、墨西哥和韩国增长了50%-100%,仅有西班牙的高等教育绝对学生数是负增长。[2]
另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最新统计资料,把高等教育机构在校生超过百万人的国家称为“超大型体系”。虽然2002一2003年度全世界高等教育巨型国家仅比1995年增加了2个,但是中国大陆、印度、印度尼西亚伊朗、巴西墨西哥、阿根廷被兰乌克兰等发展中国家的高等教育规模却有了突飞猛进的增长,其中波兰2001一2002年度比1995年增长了1.5倍,中国大陆、巴西和印度增长了0,8倍,墨西哥和伊朗增长了0,5倍。[3]在2002一2003年度被列入统计的207个国家或地区中,已有95个国家或地区的高等教育毛入学率达到或超过巧%(见表l)。
世界银行的专家分析认为,促使高等教育发展的原因包括:二战后政治和社会的民主化;公立高等教育部门的发展;白领阶层持续增长的需求;新兴工业经济的发展对高技能和受过高等教育劳动者的需求;受过高等教育的人对经济发展的重要性被广泛
2.高等教育结构与形式的多样化近10余年来,世界高等教育出现了多样化的变化趋势,高等教育的多样化已成为世界许多国家的共同选择。综合大学或国立大学的作用日渐突出,私立大学或民办大学己成为高等教育发展不可忽视的力量,网络大学作为一支快速发展的新生力量日益显示出勃勃生机。许多国家和高等院校本身都已经或者正在对高等院校的结构、形式,以及教学、培训和学习方法进行深刻的改革:一是非传统大学的发展和教育课程的多样化。如许多国家建立了新型的传统大学的替代性机构,促进了非传统大学的发展。二是私立教育机构的发展。由于高等教育需求的快速增长而公共资源有限,使得私立高等教育在许多国家蓬勃发展。三是新型的学习和传授方式更加多元化。远程教育、网上学习等更加灵活的学习方式的发展,促进了更大范围的学生入学,也满足了日益增长的多样化的学习需求。这样做的直接结果之一是几乎世界各地区的高等教育都趋向多样化。〔5]虽然有些学校,尤其是珍视悠久传统的大学对这一变革有一定程度的抵触,但从总体上说,世界高等教育已在较短时期内发生了意义深远的改革,实现了一定程度的结构与形式的多样化。此外,大多数国家学生群体的社会经济背景种族和前期教育的构成发生了变化。当前,高等教育机构吸纳了大量非传统的学生,“这些不是直接从中学毕业的学生,其性别社会经济状况和种族背景可能既非来自主流社会群体,也可能不在全日制、以课堂为基础的模式中学习川“〕。这种多样化反映了对高等教育日益增长及随之而来的大发展的社会需求。
导致高等教育这一变革的原因既有内部的,也有外部的,以下诸因素在促进高等教育多样化方面起了特别重要的作用。首先,社会对高等教育的需求大大增加,因而高等教育必须满足越来越多样化的对象的需要,特别是满足全民终身教育的需要。其次,劳务市场的需求在不断变化,这就要求高等教育机构根据经济全球化和地区化的趋势,在新的专业技术与管理领域和新的环境中提供培训。再次,新的信息与传播技术迅速发展,及其在高等教育各种职能与需要中的应用得到不断提高。最后,由于公共高等教育经费锐减,从而迫使高等院校设计效益更高的各种不同的课程与教学手段。
3.高等教育资金筹措方式的多元化
在传统观念中,高等教育是一种“公益事业”(publicg。。d),政府应承担其费用。但随着世界高等教育规模迅速扩展,高等教育资金短缺是近年来各国高等教育普遍面对的问题。无论在发达国家,还是在发展中国家,高等教育的学生人数迅猛增加,高等教育的费用变得越来越昂贵,而国家的实际财政拨款却无法以相应的幅度增加,从而导致全球性高等教育经费相对短缺和高等教育公共开支的明显倒退。[7〕为应对与高等教育大众化相伴而生的高等教育财政危机,许多国家纷纷采取加大政府投入吸纳社会资金推行教育成本分担等举措来为高等教育的发展提供资金保障。
(l)加大政府投入。从20世纪80年代至今,世界范围内的政府公共教育经费增加了近一倍,发达国家和一些新兴工业化国家的教育投入已占国民生产总值的5%以上。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统计数字,到2006年美国的教育经费大约是2.5万亿美元,居世界第一。[8〕以拉美和加勒比地区为例,在截至2002一2003年度的5年中,无论是教育公共经常开支占政府总开支的百分比,还是高等教育公共经常开支占教育公共经常总开支的百分比,巴西、秘鲁、巴拿马、玻利维亚、巴巴多斯乌拉圭等国高等教育公共经常开支占教育公共经常总开支的百分比一直保持20%以上。[9]
(2)吸纳社会资金。在一些国家,高等院校通过针对一定的政策目标组织实施项目,如引入创新课程、改进管理实践增强与周边社区的合作得到相当数量的公共资金。以项目为基础的定向拨款往往通过竞争或对项目书个别评估的方式进行;分配给高等院校的重大资金项目更体现出以产出效果为导向。在许多国家,给高等学校公共资金的拨款方案与学生毕业率相联系;科研基金也往往更多地通过竞争程序而不是一揽子的定向拨款给某个具体项目。。
(3)收取学费。近年来,不少国家通过收费和增加学费以增加学校的财政来源,还有的通过科研商业化和机构设施与人员使用的商业化,进一步调动起私人资源。1995一004年,OECD有16个国家(除了捷克爱尔兰、日本和西班牙之外)的家庭和个人用于高等教育支出的比例有所增加。其中增长幅度较大的国家分别是:澳大利亚(从35%上升到53%)意大利(从17%上升到31%)、墨西哥(从23%上升到31%)葡萄牙(从4%上升到14%)、斯洛伐克(从5%上升到19%)、英国(从20%上升到30%)和智利(从75%上升到85%)。这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学生及其家庭在为高等教育支付更多的费用。[川据有关资料,美国高校采取多元化的经费投资体制,一般从以下途径获得直接或间接的办学经费:免税政策联邦政府拨款洲政府拨款地方政府拨款捐款学费收入大学基金收益洛类基金会资助吸收留学生或海外办学提供社会服务和产学结合校内附属事业等。
4,高等教育绩效责任日益被重视从20世纪80年代初开始,质量保证成为高等教育的一个重要议题。为解决高等教育大众化带来的数量与质量之间的矛盾,美国制订了明确的高校分类标准;英国还成立了“质量保证署”,通过加强评估与监督,全面提高课程设置及其内容的学术标准来提高高等教育的质量与效率。而韩国通过兴办实验大学,推行“中期淘汰”少毕业定额制”,对教学管理进行改革,从而提高教学质量。[''''3〕有证据表明,高等教育质量保障并不仅仅限于精英主义的教育质量加上严格的程序管理规章,高等教育的扩张还引出了高等教育公共支出的数额和方向问题。高等教育的社会利益使成本增长合法化,也相应地基本保障了高等教育的质量。由于公共资金有限性加大了政府的压力,而削减预算和紧缩管理也必然会影响高等教育的质量和产品。此外,日益增长的市场压力也更加要求加强高等教育的绩效责任[''''4],例如在美国,家长和学生抵制大幅度提高学费,要求高等教育机构进一步加强质量绩效责任和成本核算,高等教育日益受消费者驱动。
5,高等教育对经济发展的贡献增大高等教育的持续快速发展,为各国经济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美国在1929一1969年的40年间,同期国民生产总值增长了10倍:1906一1952年通过人力资本获得的利润增长了17.5倍,进而确立了经济规模第一的地位。韩国从1963一1992年,年均经济增长率达到8%以上,成为世界上经济增长最快的国家之一,到1995年人均GDP突破了1万美元大关。日本现代化比英国晚200年,比美国晚100年,但经过100年的努力,成为世界公认的第二经济大国,1990年,人均GDP超过美国。巴西高等教育的大众化为拉动经济发展起到了很大的推动作用。1980一2000年,巴西GDP从2350亿美元增长到5955亿美元,增长1.5倍,已列入中上收入国家。印度高等教育快速发展,向中东石油国家输出了100万名工程师教师和医生,并有数万人受聘于联合国组织和世界银行,每年获取上百亿美元的高级劳务外汇收入,还争取到大量国际组织的援款,促进了印度经济发展。印度经济近10年保持6.5%的平均增长率,信息技术产业的产值平均每18个月翻一番,软件出口额仅次于美国。[''''5]另据2006年5月H日英国BBC广播公司报道:英国高等教育的价值在四年之内增加了100亿英镑并且每年为英国经济贡献450亿英镑,比飞机制造业和制药业还要多。
二世界高等教育的发展趋势
1.高等教育办学体制由单一向多元转变教育和人才已经成为当代世界经济增长的决定性因素,以往那种靠政府为主出资办教育,或者由全日制正规学校独揽教育职能的格局,已无法满足社会经济发展对教育和人才的需要。各国高等教育大众化的发展过程,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那就是鼓励多种形式办学,发展新的办学形式,如开放大学、广播电视大学成人继续教育学院,以及跨国界联合办学等。可以预见,无论在发达国家,还是在发展中国家,都将或早或晚地出现普及高等教育的发展态势。中等教育的普及社会的普遍公正,以及全民终身教育的客观要求,是推动高等教育这一趋势的重要因素。此外,开放式学习方法,以及信息和传播新技术等均为扩大高等教育的机会,尤其为一些新的社会群体接受高等教育提供了更多的可能性。这种普及意味着将有更多的人接受某些形式的高等教育或中学后教育,意味着扩大每个公民获得高级培训技能和知识的机会;其普及方式往往很新颖,而且会日益多样化。[16]
2,高等教育社会化功能愈加突出
随着高等教育从社会的边缘走向社会的中心,其在不同领域发挥社会服务功能,包括决策咨询的智囊作用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技术服务和智力支持作用,乃至直接为社区建设和不同人群提供各种服务,使高等教育在推动社会全面进步的进程中,不断实现自身的变革和创新,更新和完善教育形态,从而在更高层次上树立社会发展的使命感和责任感,增强全面服务社会、引领社会的自觉性和前瞻能力。3.高等教育将成为终身教育的一个组成部分随着科学和经济的飞速发展,科学和知识也在快速增长。据国际权威机构的调查,当今世界科学「〕类已多达两千多种,人类科学知识每3一5年增加一倍,人类知识更新的速度也在空前加快。这意味着大学生在读期间学到的知识在毕业时就必然产生老化过时的问题。因此,大学毕业不再是个人受教育的终结,而只是另一种学习的开始,接受不同形式的高等教育将贯穿以后的生涯。目前,在欧美和亚洲一些国家和地区,终身学习体系已经发展到相当普遍,颇见成效的水平,其中日本在举国上下提倡终身学习和体制建设方面,更是走在世界前沿。L''''7]因此,对高等教育来说,这一深刻的变革意味着高等教育必须变得更加多样化和更具灵活性,以此来适应社会的需求和愿望的变化。多样化和灵活性也意味着学校将具有下述能力:迅速满足甚至预测新需求的能力,使结构灵活多变的能力,改变录取标准以考虑职业生活经验的能力。而开放式学习方法、远距离教学,以及信息和传播技术等,均大大增加了高等教育实践终身教育的可能性。
4,高等教育将进一步国际化
高等教育日益国际化首先是教学与科研全球性的一种反映。由于知识具有普遍性,因而知识的深化发展和传播使学术生活和学校科学协会及学生组织具有了国际特征。高等教育进一步国际化体现在课程内容世界化、交换办学经验、交换情报资料、参与世界学术活动和合作研究与开发项目、交换学者和互派留学生、国际互联网(Intemet)的建立等方面。高等教育进一步国际化将有助于缩小国家之间她区之间在科技方面的差距,有助于增进人与人之间和民族与民族之间的了解。
5,高等学校与企业界密切合作传统大学虽然经过几百年的发展,具备了教学、科研和服务三大职能,但是长期以来它们总是坚守自己的学术堡垒,与企业界少有联系。可是到了20世纪七八十年代,这种情况有了很大的改变。其主要原因是:一方面科学技术的快速发展把高等学校推到新的科技革命的前沿,承担国家科技创新体系的主力军的任务;另一方面国家支撑的教育经费却在不断地减少。因此从1981年开始,英国的大学率先扔掉“反商业”的观点,积极与企业界联系。如成立于20世纪60年代的英国沃里克大学,先后建立了沃里克制造业集团、工商管理硕士和行政官员训练课程会议中心、沃里克科学园区等单位,创收大量资金,同时学科得到很大发展,成为“英国最受人欢迎的大学之一”。法国美国等国的大学也在上个世纪七八十年代加强了与企业界的联系。法国1989年的《高等教育法》强调大学要重视把科研转变为生产力,政府鼓励大学面向社会,通过提供科技服务满足工业界的需要。美国白宫科学委员会在1986年提出了《重建伙伴关系》的报告,指出美国要重建大学与工业相互关系;在这个思想推动下,国家基金会在大学建立了一批工程研究中心(ERC)o[''''9]正是由于大学积极与企业联系,出现了教育机构(尤其是科技人才密集的名牌大学)对产业活动的主动介入校办科技型企业的兴起对学校品牌和收益的主动追求教育界“产业意识”的觉醒和“企业家精神”的增强。这不仅开拓了高等教育的财源,同时拓展大学的教学和研究领域,促进了大学的发展。
三对我国高等教育发展的启示
按照《面向21世纪教育振兴行动计划》提出的到2010年我国高等教育发展的目标,我国各类高等教育在校生规模要从1997年的785.7万人发展到2010年的1500万人,接近翻一番。为了实现这个目标,我们有必要借鉴国内外先进的办学经验。1.树立可持续的高等教育发展观
当前,激烈的世界竞争越来越集中体现在高技术和创新人才拥有的数量和质量的竞争上,这归根结底取决于高等教育的发展程度和发展质量。同时,我国人口总量和巧一64岁劳动年龄人口均居世界第一,具有潜在的人力资源的比较优势。但由于我国国民平均受教育水平较低,劳动力结构重心偏低,总人力资本仅相当于美国的44.3%,劳动生产率远低于美国以及日本肺国等国家。[20]因此,我们必须把大力发展高等教育作为提升我国综合竞争力与人力资源总体水平的一项重大战略选择,确立高等教育普及化的宏伟发展目标。
2.建设充满生机与活力的高等教育体系随着高等教育大众化时代的来临,接受高等教育将成为一个人的基本权利,高等学校应当向一切智力上合格的求学者平等开放。这要求我们借鉴世界发达国家的做法,深化投资体制和办学体制改革,通过吸收社会资金,发展私立高等教育,鼓励校企合作冲外合作办学,兴办独立学院等手段充分挖掘高等教育资源,提高供给能力,满足人民群众的教育需求;同时要求我们推进教学改革,调整高等教育学科专业结构和培养目标,改进教学方式、教学手段,使高等教育的供给内容洪给方式洪给时间能满足不同人群的多样化需求,从而建立以人的发展为本充满生机和活力的高等教育体系。
3.构筑国家社会、高校共同参与的高等教育质量保障机制
现在,从政府到各高等学校已开始重视教育质量问题,并采取了一系列有效措施。特别是在政府和高等学校的共同努力下,在2010年前后,我国将有一两所高等学校和一批重点学科进入世界先进水平行列。然而目前教育行政部门进行的高校本科教学水平评估,对保证教育质量虽有促进作用,但如用一把尺子衡量不同的高校,用普通本科院校的标准来评估职业学院,未免使这些院校无所适从,不利于各高校的定位,更不利于办出特色。因此,顺应世界发展趋势,在大众化高等教育阶段,要根据培养目标,为不同类型高校制订出不同的质量标准,保障高校培养的人才能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多元化需求。4,进一步完善高等教育经费来源多元化格局借鉴世界经验,从我国实际出发,可以从以下方面考虑:(l)大力发展民办高校,切实贯彻落实《民办教育促进法))9扩大我国高等教育的经费投入总量。(2)明确政府是高等教育经费的主渠道。(3)加强捐资助学的制度建设,提高捐赠收入的比例,如建立法规使捐款者在经济和名誉上得到双重回报。(4)制定特殊政策鼓励大学募捐,努力争取世界资金投入。(5)鼓励创办中外合作大学,广泛接纳海外团体和个人捐资助学集资办学和建立联办培训中心研究中心大学分院,争取更多的用于高等教育的世界银行贷款。
5,逐步建立“创业教育”新模式要彻底改变传统的就业教育模式,培养大批具有自我创业意识和自主创业能力的受教育者,就必须实现从“就业教育”向“创业教育”的转变,使受教育者不再仅仅满足于就业、守业、敬业和乐业,而是善于和乐于创业。为此,高校首先要树立公民教育的思想,就是把从小学到大学的服从、顺从、依从和盲从教育转变为自主、自立、自信和自强的教育上来。其次要更新旧的教育体系,使受教育者从传统的应试教育镇鸭式教育背诵式教育和保姆式教育的枷锁中解放出来,使教育能真正激活学生的思维能力想象能力准新能力和创业能力,使学生在课内外的学习中,在各种社会活动的人际交往中,在良好的校园文化熏陶下健康、自主地发展,形成其自身的人格、品质次化涵养,从而真正增强他们走向社会的适应性魔争力和发展潜力。
一、确立高等教育综合改革的思路,努力做好四个统筹
我省在研究贯彻落实国家、省纲要,进行教育改革顶层设计时,遵循教育规律,充分考虑江苏经济社会发展转型的需求,充分考虑江苏教育发展的特点,充分考虑社会普遍关心的高等教育质量问题,把高等教育作为牵引各级各类教育改革发展的龙头,把实现教育现代化作为主要目标,把提高质量水平和增强服务经济社会发展作为主要任务,努力做好“四个统筹”。首先,统筹协调各级各类教育关系。发挥高等教育在整个教育体系中的主导作用,有效衔接基础教育、中等职业教育等各级教育的改革发展。其次,统筹协调政府和社会各方,建立教育部门和其他部门的定期会商机制,寻求各部门的政策支持。第三,统筹协调区域教育改革。将江苏高等教育改革发展置于区域经济社会的大局中进行考量,在省内积极推动大学联盟,省外积极倡导并推进长三角地区教育联动发展,努力做到同类、同层次高校课程互选、学分互认、教师互聘、资源共享。第四,统筹协调高教内部各项改革。我们设计了10个子项目作为综合改革的主要内容,从高等教育的管理体制、人才培养模式、招生制度、中国特色现代大学制度等主要方面同时推进改革。
二、试点先行,全面推进试验区建设
我省确立了建设国家高等教育综合改革试验区的总体目标任务,印发试验区建设方案,召开全省教育改革工作会和全省高等教育综合改革推进会,成立省教育体制改革领导小组,遴选确定试点高校,参与试点的学校占全省高校的1/3。出台了关于加快学前教育、义务教育、职业教育、民办教育改革创新发展的意见,与高教综合改革形成互动效应。分解了改革的重点任务,逐项落实责任部门与单位。
英文名称:Studies in College Mathematics
主管单位:陕西省科学技术协会
主办单位:西北工业大学;陕西省数学会
出版周期:双月刊
出版地址:陕西省西安市
语
种:中文
开
本:16开
国际刊号:1008-1399
国内刊号:61-1315/O1
邮发代号:52-192
发行范围:国内外统一发行
创刊时间:1954
期刊收录:
核心期刊:
期刊荣誉:
联系方式
期刊简介
英文名称:Higher Education in Chemical Engineering
主管单位: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主办单位:华东理工大学
出版周期:双月刊
出版地址:上海市
语
种:中文
开
本:大16开
国际刊号:1000-6168
国内刊号:31-1043/G4
邮发代号:
发行范围:国内外统一发行
创刊时间:1984
期刊收录:
核心期刊:
期刊荣誉:
联系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