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选择《国际医学寄生虫病》杂志审稿人时,需要考虑多个因素以确保审稿人的专业性和公正性。以下是一些建议的步骤和策略:
一、明确审稿标准
首先需要明确审稿的标准,审稿人应具备扎实的专业知识、丰富的审稿经验以及良好的学术道德。
二、利用数据库资源
通过SCI、SSCI、A&HCI、ISTP等学术数据库,可以检索到与《国际医学寄生虫病》杂志领域相关的科学家和学者的信息。
三、参考文献
论文中的参考文献作者通常是该领域的专家或学者,他们的研究兴趣和领域与论文内容密切相关。因此,参考文献作者可以作为审稿人的重要来源。
四、寻找杂志编委或学术会议主席
杂志编委和学术会议主席通常是该领域的权威专家,他们具有广泛的学术联系和丰富的审稿经验。
五、认真填写推荐理由
如果杂志要求作者推荐审稿人,作者应认真填写推荐理由,说明审稿人的专业背景、研究领域与论文内容的契合度等。
《国际医学寄生虫病》杂志基本信息
主管单位:卫生部
主办单位:中华医学会;中国疾病预防与控制中心寄生虫病预防控制所
国内刊号CN:31-1961/R,国际刊号ISSN:1673-4122
创刊时间:1973年
出版周期:双月刊
出版地:上海
出版语言:中文
审稿周期:1个月内
主要栏目: 述评、论著、特约综述、综述、现场研究、疾病控制、病例报道、学术争鸣、国外学者专栏、学术会议动态、年度学科进展、标准与指南、读者作者编者,这些栏目不仅为不同医学阶段的研究者提供了展示平台,也满足了医学实践者对各类医学问题的探讨需求。
收录情况:知网收录(中)、维普收录(中)、万方收录(中)、CA 化学文摘(美)、国家图书馆馆藏、上海图书馆馆藏等,这些数据表明了该杂志在医学领域的学术价值和传播影响力。
期刊荣誉:中国学术期刊(光盘版)全文收录期刊等,在医学学术理论界有着良好的声誉和广泛的影响,对推动医学事业的发展发挥了重要作用。
学者姓名 | 发文量 | 主要研究主题 |
曹建平 | 28 | 日本血吸虫;隐孢子虫;隐孢子虫病;血吸虫;克... |
汤林华 | 23 | 疟疾;恶性疟原虫;流行病学;中华按蚊;微小按... |
汪俊云 | 16 | 免疫层析试条;利什曼原虫;内脏利什曼病;黑热... |
陈家旭 | 15 | 日本血吸虫;试剂盒;循环抗原;寄生虫病;人芽... |
陈韶红 | 14 | 循环抗原;试剂盒;寄生虫;寄生虫病;卫氏并殖... |
周晓农 | 14 | 血吸虫病;钉螺;寄生虫病;日本血吸虫;疫情 |
申丽洁 | 13 | 旋毛虫;弓形虫;旋毛虫成虫;旋毛虫病;HIV阳... |
陈勤 | 13 | 恶性疟原虫;科技期刊;《国外医学寄生虫病分册... |
殷国荣 | 13 | 刚地弓形虫;弓形虫;鼻内免疫;可溶性速殖子抗... |
朱淮民 | 13 | 医学寄生虫学;蚊虫;疟原虫;诺氏疟原虫;病原... |
机构名称 | 发文量 | 主要研究主题 |
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 | 217 | 虫病;吸虫;血吸虫;吸虫病;血吸... |
大理学院 | 36 | 虫病;寄生;寄生虫;免疫;基因 |
第二军医大学 | 32 | 原虫;疟原虫;按蚊;基因;疟疾 |
山西医科大学 | 29 | 弓形虫;刚地弓形虫;细胞;免疫;... |
中山大学 | 29 | 细胞;管圆线虫;广州管圆线虫;免... |
云南省寄生虫病防治所 | 17 | 原虫;疟原虫;基因;恶性疟;间日... |
江苏省血吸虫病防治研... | 16 | 吸虫;血吸虫;虫病;吸虫病;血吸... |
广西壮族自治区疾病预... | 15 | 疟疾;吸虫;虫病;内转录间隔区;... |
南京医科大学 | 14 | 吸虫;致弱尾蚴;尾蚴;免疫;寄生... |
郑州大学 | 14 | 旋毛虫;虫病;流行病;流行病学;... |
涉及文献 | 资助项目 |
122 |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 |
67 | 国家科技重大专项 |
19 | 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 |
17 | 国家高技术研究发展计划 |
15 | 卫生行业科研专项 |
12 | 国家科技支撑计划 |
8 | 云南省自然科学基金 |
7 | 国家公益性行业科研专项 |
6 | 艾滋病和病毒性肝炎等重大传染病防治专项 |
6 | 安徽省自然科学基金 |
涉及文献 | 资助课题 |
21 | 国家科技重大专项(2008ZX10004-011) |
16 | 国家科技重大专项(2012ZX10004220) |
13 | 国家科技重大专项(2012ZX10004-220) |
13 | 卫生行业科研专项(201202019) |
7 | 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2007CB513100) |
7 |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30640057) |
5 | 国家科技重大专项(2009ZX10004-201) |
5 | 国家科技重大专项(2012ZX10004-201) |
5 |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30371262) |
5 | 山西省自然科学基金(2004110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