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程质量》的版面费计算方法如下:
1.按版面计算:具体版面计算方式可联系杂志社或咨询在线客服。如果文章超出定义范围则需要多支付一版面的费用。
2.按字数计算:有些期刊会根据论文的字数来计算版面费,例如每千字收取一定费用。
3.额外费用:如果文章需要彩色印刷(如图表、图片),可能会额外收取费用。
4.期刊级别和收录数据库:期刊的级别和被不同数据库收录的情况也会影响版面费。例如,知网收录的期刊版面费通常较高。
5.期刊政策与优惠:部分期刊可能对特定群体(如学生、学者等)提供版面费优惠。
6.开放获取:开放获取期刊通常按文章收取费用,费用较高,涵盖同行评审、编辑、出版和在线传播等成本。
《工程质量》杂志的版面费计算方式相对明确,主要依据文章所占据的版面数量进行收费。作者在投稿前,应仔细核对文章字数,并根据期刊的收费标准合理预算版面费。
《工程质量》杂志创刊于1983年,是一本由中国建筑科学研究院有限公司主管、主办的学术性期刊。该杂志为月刊,审稿周期为预计1个月内,国内统一刊号为11-3864/TB,国际标准刊号为1671-3702。
《工程质量》杂志的主要栏目包括: 质量管理、技术园地、研究探索、工程安全、质量检测、聚焦信息化、通病防治、案例分析,该杂志注重学术性与实践性结合,鼓励创新性研究,尤其欢迎具有理论深度或实证价值的论文。其刊载文章多涉及建筑政策分析、建筑技术应用等热点议题,为建筑工作者提供前沿的学术参考。
根据最新数据,其影响因子:0.46,表明该杂志在建筑研究领域具有较高的学术认可度。
《工程质量》杂志须知(审稿周期:预计1个月内)
Ⅰ、作者简介,内容包括:作者姓名、出生年、性别、民族(汉族可省)、籍贯(具体到市县一级)、工作单位、职称、学位、简历及研究方向(任选)。
Ⅱ、摘要是文章主要论点的客观陈述,要能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或创新观点,字数为200字以上,避免以“本文研究了……,指出了……,本文认为……”等形式表述。
Ⅲ、作者可以对初审意见进行理性回应,在作者进行修改、达到初审通过要求后,编辑委员会将对稿件进行复审。
Ⅳ、多次引用同一著者文献时,只编一个号,即在正文中标注首次引用的文献序号,并在序号的“[]”外著录引文页码。
Ⅴ、引言在标题以下,不设标题的分段、分层:使用1)2)3)等、①②③等、abc等,在段首时应退2字起排。
学者姓名 | 发文量 | 主要研究主题 |
邸小坛 | 38 | 既有建筑;耐久性;混凝土;混凝土结构;建筑 |
李中锡 | 37 | 建筑;抗震能力;工程质量;振型阻尼比;隔震 |
徐有邻 | 31 | 混凝土结构;钢筋;混凝土;预制构件;《混凝土... |
申月红 | 31 | 建筑;抗震能力;工程质量;建筑业;政府投资项... |
顾盛 | 29 | 套筒;灌浆;灌浆料;出浆;孔道 |
胡水 | 27 | 焦烧时间;配体;硫化曲线;高性能轮胎;硫化促... |
袁海军 | 15 | 钢结构;工程质量;压法;混凝土;焊缝 |
徐波 | 15 | 建筑业;工程质量;建筑市场;工程保险;建设工... |
程志军 | 14 | 绿色建筑;建筑工程;混凝土结构;《绿色建筑评... |
张伟 | 14 | 系统思维;施工安全;工程质量;质量管理;事故... |
机构名称 | 发文量 | 主要研究主题 |
中国建筑科学研究院 | 357 | 混凝土;建筑;土结构;混凝土结构... |
国家建筑工程质量监督... | 190 | 建筑;混凝土;工程质量;耐久;耐... |
学研究院 | 134 | 混凝土;建筑;裂缝;钻芯;钻芯法 |
中国建筑科学研究院有... | 127 | 建筑;混凝土;涂料;耐久;耐久性 |
昆山市建设工程质量检... | 88 | 建筑;混凝土;保温;海绵;城市 |
江苏省建筑工程质量检... | 51 | 混凝土;房屋;建筑;裂缝;钢筋 |
北京市建设工程安全质... | 45 | 混凝土;工程质量;建筑;建设工程... |
中华人民共和国住房和... | 44 | 工程质量;建筑;建设工程;市场经... |
同济大学 | 41 | 混凝土;建筑;基坑;基坑工程;荷... |
泰州市建设工程质量监... | 39 | 建筑;工程质量;住宅;行政;政府 |
涉及文献 | 资助项目 |
36 |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 |
23 | 国家科技支撑计划 |
22 | 中国建筑科学研究院青年科研基金 |
19 | “十一五”国家科技支撑计划 |
19 | 江苏省建设系统科技计划项目 |
17 | 住房和城乡建设部科学技术计划项目 |
6 | 甘肃省建设科技攻关项目 |
4 | 广东省交通厅科技项目 |
3 | 甘肃省自然科学基金 |
3 | 安徽省高校省级自然科学研究项目 |
涉及文献 | 资助课题 |
6 | “十一五”国家科技支撑计划(2006BAJ03A02) |
6 |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51308240) |
4 | “十一五”国家科技支撑计划(2006BAJ03A01) |
3 | “十一五”国家科技支撑计划(2006BAJ01B06) |
3 | 国家科技支撑计划(2012BAJ06B01) |
2 | 国家科技支撑计划(2008BAJ06B02-2) |
2 | 国家科技支撑计划(2012BAJ19B00) |
2 |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51208088) |
2 | 国家创新方法工作专项(2009IM032700) |
2 | 江苏省科技计划项目(JS2011JH24)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