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选择《工程质量》杂志审稿人时,需要考虑多个因素以确保审稿人的专业性和公正性。以下是一些建议的步骤和策略:
一、明确审稿标准
首先需要明确审稿的标准,审稿人应具备扎实的专业知识、丰富的审稿经验以及良好的学术道德。
二、利用数据库资源
通过SCI、SSCI、A&HCI、ISTP等学术数据库,可以检索到与《工程质量》杂志领域相关的科学家和学者的信息。
三、参考文献
论文中的参考文献作者通常是该领域的专家或学者,他们的研究兴趣和领域与论文内容密切相关。因此,参考文献作者可以作为审稿人的重要来源。
四、寻找杂志编委或学术会议主席
杂志编委和学术会议主席通常是该领域的权威专家,他们具有广泛的学术联系和丰富的审稿经验。
五、认真填写推荐理由
如果杂志要求作者推荐审稿人,作者应认真填写推荐理由,说明审稿人的专业背景、研究领域与论文内容的契合度等。
《工程质量》杂志基本信息
主管单位:中国建筑科学研究院有限公司
主办单位:建科实业有限公司
国内刊号CN:11-3864/TB,国际刊号ISSN:1671-3702
创刊时间:1983年
出版周期:月刊
出版地:北京
出版语言:中文
审稿周期:1个月内
主要栏目: 质量管理、技术园地、研究探索、工程安全、质量检测、聚焦信息化、通病防治、案例分析,这些栏目不仅为不同建筑阶段的研究者提供了展示平台,也满足了建筑实践者对各类建筑问题的探讨需求。
收录情况:知网收录(中)、维普收录(中)、万方收录(中)、JST 日本科学技术振兴机构数据库(日)、国家图书馆馆藏、上海图书馆馆藏等,这些数据表明了该杂志在建筑领域的学术价值和传播影响力。
期刊荣誉:中国优秀期刊遴选数据库、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CJFD)、中国学术期刊(光盘版)全文收录期刊等,在建筑学术理论界有着良好的声誉和广泛的影响,对推动建筑事业的发展发挥了重要作用。
学者姓名 | 发文量 | 主要研究主题 |
邸小坛 | 38 | 既有建筑;耐久性;混凝土;混凝土结构;建筑 |
李中锡 | 37 | 建筑;抗震能力;工程质量;振型阻尼比;隔震 |
徐有邻 | 31 | 混凝土结构;钢筋;混凝土;预制构件;《混凝土... |
申月红 | 31 | 建筑;抗震能力;工程质量;建筑业;政府投资项... |
顾盛 | 29 | 套筒;灌浆;灌浆料;出浆;孔道 |
胡水 | 27 | 焦烧时间;配体;硫化曲线;高性能轮胎;硫化促... |
袁海军 | 15 | 钢结构;工程质量;压法;混凝土;焊缝 |
徐波 | 15 | 建筑业;工程质量;建筑市场;工程保险;建设工... |
程志军 | 14 | 绿色建筑;建筑工程;混凝土结构;《绿色建筑评... |
张伟 | 14 | 系统思维;施工安全;工程质量;质量管理;事故... |
机构名称 | 发文量 | 主要研究主题 |
中国建筑科学研究院 | 357 | 混凝土;建筑;土结构;混凝土结构... |
国家建筑工程质量监督... | 190 | 建筑;混凝土;工程质量;耐久;耐... |
学研究院 | 134 | 混凝土;建筑;裂缝;钻芯;钻芯法 |
中国建筑科学研究院有... | 127 | 建筑;混凝土;涂料;耐久;耐久性 |
昆山市建设工程质量检... | 88 | 建筑;混凝土;保温;海绵;城市 |
江苏省建筑工程质量检... | 51 | 混凝土;房屋;建筑;裂缝;钢筋 |
北京市建设工程安全质... | 45 | 混凝土;工程质量;建筑;建设工程... |
中华人民共和国住房和... | 44 | 工程质量;建筑;建设工程;市场经... |
同济大学 | 41 | 混凝土;建筑;基坑;基坑工程;荷... |
泰州市建设工程质量监... | 39 | 建筑;工程质量;住宅;行政;政府 |
涉及文献 | 资助项目 |
36 |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 |
23 | 国家科技支撑计划 |
22 | 中国建筑科学研究院青年科研基金 |
19 | “十一五”国家科技支撑计划 |
19 | 江苏省建设系统科技计划项目 |
17 | 住房和城乡建设部科学技术计划项目 |
6 | 甘肃省建设科技攻关项目 |
4 | 广东省交通厅科技项目 |
3 | 甘肃省自然科学基金 |
3 | 安徽省高校省级自然科学研究项目 |
涉及文献 | 资助课题 |
6 | “十一五”国家科技支撑计划(2006BAJ03A02) |
6 |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51308240) |
4 | “十一五”国家科技支撑计划(2006BAJ03A01) |
3 | “十一五”国家科技支撑计划(2006BAJ01B06) |
3 | 国家科技支撑计划(2012BAJ06B01) |
2 | 国家科技支撑计划(2008BAJ06B02-2) |
2 | 国家科技支撑计划(2012BAJ19B00) |
2 |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51208088) |
2 | 国家创新方法工作专项(2009IM032700) |
2 | 江苏省科技计划项目(JS2011JH24)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