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爱发表,线上期刊服务咨询

传统体育在中小学体育课程改革的应用

时间:2023-04-14 16:32:47

绪论:在寻找写作灵感吗?爱发表网为您精选了1篇传统体育在中小学体育课程改革的应用,愿这些内容能够启迪您的思维,激发您的创作热情,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传统体育在中小学体育课程改革的应用

2016年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强化学校体育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全面发展的意见》[1]、2017年体育总局等7部门《青少年体育活动促进计划》[2]指出,“中华优秀传统体育文化”教育主要目标与要求要素是学校体育课程教学改革理应承载的新的历史责任与时代担当;2017年1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其中明确指出“以小学、中学教材为重点,构建中华文化课程和教材体系;推进传统体育进校园”[3]。2021年,教育部印发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进中小学课程教材指南》中提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进中小学课程教材的相关标准要求。体育课程教材是落实学生进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重要载体,民族传统体育作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有机组成部分,具有培养学生民族精神与体育精神的文化价值功能,因此,推动民族传统体育课程教材建设是推进学校体育课程教学改革的重要环节和组成部分之一。显然,这与系列国家文件提出的弘扬民族传统体育文化促进中小学体育课程改革的目标、方向是一致的,即透过体育课程教材弘扬民族传统体育文化一直是我国学校体育教育的重要目标。新中国成立以来,在教学大纲和课程标准的引领下,民族传统体育文化传承促进中小学体育课程教材建设,推动中小学体育课程教学改革,在增强学生体质、促进学生健康成长[4,5]和培养民族精神、促进中华优秀传统体育传承和发展上取得良好成效[6,7]。民族传统体育促进中小学体育课程改革源自我国学校体育起源与发展的中西文化争论的社会环境[8],含义为:“利用民族传统体育的独特性和学校教育的特殊性进行协商与合作、互补互惠,从而有效保护民族传统体育,丰富课程教学内容,进一步推进学校教育的现代化”[9],内容包括孕育学校体育文化、打造品牌课程、形成特色课程、促进学校体育事业发展等[10]。教育部早在1961年就将武术正式列入体育课程教材,打破了体育课程以国外体育运动项目为主的体系,国家教委自1987年开始启动研制九年义务教育中小学体育教学大纲,在进一步完善武术教学的基础上拓展为“民族传统体育”。民族传统体育内涵和外延的丰富,在新中国自成立以来由教育部或国家教委名义推动民族传统体育文化传承促进中小学体育课程改革计划中获得了巨大发展,如今,我国几乎所有条件成熟的中小学体育课程教学都先后加入到计划中。进入新时代,为全面落实有理想、有本领、有担当的时代新人培养要求,推动民族传统体育促进中小学体育课程改革,扎实推进民族传统体育融入中小学体育课程教材体系,赓续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因此,本文通过追溯、探析新中国成立以来民族传统体育文化传承促进中小学体育课程改革的历史脉络和实践特色,为新时代推动中小学体育课程教学可持续发展提供启发与思考。

1新中国推动民族传统体育文化传承促进中小学体育课程改革的历程

1.1武术逐步走向正式的体育课程大纲教材阶段(1949-1976年)

早在民国时期,民族传统体育已经进入中小学校,其中以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红色根据地的学校的民族传统体育的开展,为新中国民族传统体育的赓续总结了经验。新中国成立后,我国高度重视中小学体育课程改革的民族传统体育的文化传承,即使在全面学习苏联体育的背景下,新中国体育领导者和工作者对于民族传统体育也是十分重视的。以1950年为例,时任团中央书记处书记的冯文彬的《新民主主义的国民体育》、学者苏竞存的《对于中小学体育改造的几点意见》、郝克强的《创编新体育教材》、李仲弢的《谈旧国术的改造》等,都有用大量篇幅介绍武术等民族传统体育运动。而且在1950年问世的《新体育》杂志上,当年就有多篇文章表明,集体舞(当时以传统秧歌舞为代表)、踢毽子、跳绳、举石锁、游戏、拔河等民族传统体育活动在北京中小学校已经蔚然成风。但是,缺憾的是没有把武术(民族传统体育)列入我国中小学体育课程教材。直到20世纪50年代中后期,在1956年版小学体育教学大纲(草案)说明中有提出:“本大纲基本适用于兄弟民族地区,但兄弟民族地区的教育厅(局),可以适当增添一些适合儿童年龄特征的民族传统体育活动的教材”[11]。与此同时,许多热爱和关心民族体育工作的学者,经多方搜集和整理了民族传统体育[12],还曾专门对武术如何进入中小学体育课程教材进行了调查研究,并整理编写了“武术操”。在1961年,武术正式列入中小学体育课程教材,并设计了“基本+选用”课程内容结构,武术为必修内容。此后充分依靠、信任教师[13],调动广大中小学体育教师依据课程大纲教材开始推动武术教材进入课堂教学,许多地区教育行政部门也着手组织举办武术学习班和建立经常性业务学习制度,提升中小学体育教师的武术教学水平。但是,新中国在探索中小学体育课程改革的民族传统体育进入课堂这一过程中,也遭遇到了严重曲折,“文革”的十年动乱,导致武术教材的研究和使用“半途而废”。

1.2整合、改创体育课程大纲教材阶段(1977-1984年)

为体现中小学体育课程大纲教材内容的民族性和中国特色,1978年,由教育部领导并统筹管理武术教材内容编写五个原则的体育教材制订和颁发,编写组表部整合、改造和创编了中小学武术教材内容的武术操、少年拳(共二套),增加了中学的武术攻防内涵和器械教学内容。同时,结合专家、优秀体育教师和民族、区域特点,发展挖掘举石担、石锁、拔河、角力、跳皮筋、踢键子等选用教材推进,并注意中国民族特色的教材体例、表达方式、概念和术语等方面使用[14]。在落实与推进选用教材过程中,为了体现中小学体育课程大纲教材内容的多样性和灵活性特征,加大了选用教材的比例,并允许少数民族地区的学校可结合本民族的体育传统和风俗习惯、调整补充教材内容[11]。自1978版中小学体育教学大纲颁布实施起,绝大部分中小学都有开展武术操、武术教学[15]。

1.3体育课程大纲与教材深化改革阶段(1985-1991年)

随着我国中小学体育教育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入和发展,尤其是国家教委主管领导的多次指示,对我国中小学体育课程教材民族特色的研究不断增多,中国传统的“八段锦”、“五禽戏”和其他养生、健身术等内容不断选入体育课程教材,对我国中小学体育课程教材建设产生积极的推动作用。1986年,国家教委建立了全国中小学教材审定委员会。1987年,国家教委开始启动研制九年义务教育中小学体育教学大纲,将武术丰富拓展为民族传统体育,把中小学体育课程教材赓续弘扬中华优秀传统体育文化引入新的发展。1988年发布的《九年制义务教育全日制中小学体育教学大纲(初审稿)》明确指出:“要继承和发扬我国历史悠久的民族传统体育,体现体育教学大纲的民族特点。各地区的学校,都可以根据大纲的选材原则和本地的实际情况,选择本民族优秀的传统体育项目作为教材”[11]。大纲和教材对民族传统体育传承与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1.4构建具有民族特色的体育教育课程体系阶段(1992年至今)

自1992年始,体育教材编写根据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工作整体部署,按照国家体育教学大纲的主要精神,利用民族传统体育内涵丰富的文化品格,持续构建与发展课程的统一性与多样性,重视课程的民族观与乡土化,形成了中国特色民族传统体育教育课程体系。1993年,增加青年拳、健身拳、对六拳、三连腿、对练拳的初中教材内容;1996年,创编形神拳和太极十二动的高中教材内容;2000年,重新编写健身拳和新编一套“剑术”和“健身短棍”的高中教材内容;2011年,通过吸收传统拳种的特色动作,促进健身长拳套路的初中教材内容,突出了以武术为核心内容的重要文化遗产[15]。综观这一阶段的体育教育课程体系,其特点是以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和方向,坚持“健康第一”的教育理念,以核心素养为引领,通过教材内容的选择和呈现方式的设计,激发学生对学习中华优秀传统体育文化的兴趣,引导学生的价值认知,加强或者转变学生观念,使其能够参与其中,成为学习、传播中华优秀传统体育文化的理解者、实践者、宣传者[16]。2001年始,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进一步跨入核心素养时代,在2020年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关于全面加强和改进学校体育工作的意见》,2021年教育部办公厅印发的《〈体育与健康〉教学改革指导纲要(试行)》的政策引领与规范下,2020版《普通高中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年修订)》,2022版《义务教育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2022年版)》的修订与实施,在构建的课程内容体系部分,注重中华优秀传统体育文化的介绍和传承,体现了民族传统体育课程教材建设的新态势,民族传统体育运动项目教学的新要求。

2新中国推动民族传统体育文化传承促进中小学体育课程改革的特色

2.1强化中国导向的民族传统体育文化传承促进中小学体育课程改革本土化

新中国早在1956年的体育教学大纲就开始强调中国武术(民族传统体育)促进中小学体育课程改革推动课程内容“本土化”,强调国家背景取向、时代背景取向、现实问题取向等理念,将国家、人民需要与青少年儿童发展同步,具体展现民族传统体育文化教育教学的中国依据。一般说来,本土化改造前通常先进行民族传统体育文化形态诊断(价值取向)与需求评估,从民族传统体育文化教育教学如社会、学生、学校和学科等方面进行特点和需求评估,根据中国传统和国情实现本土化道路;在方法上采用取长补短推动学校民族传统体育教育教学改革民族性与世界性相结合、弘扬传承民族传统体育文化、汲取世界优秀体育文化三个面向更新、变迁,提升国家课程实施能力;最后对实施的过程进行成效评估与反馈,并了解具体教学及反思与实施问题解决。通过教育部制订课程标准、各地各校课程标准的建立、开发地方与校本课程,中国特色体育教育课程体系逐渐形成和发展起来,其中包括课程的统一性与多样性,课程的民族观与乡土化。历史和实践证明,推动本土化有助于国家更好把握课程改革预期成效、保障决策科学性,提升国家在弘扬民族传统体育文化促进三个面向转变的执行情形,并可增加体育教师的课程执行力。

2.2建立民族传统体育文化传承促进中小学体育课程改革

支持三级课程管理制度新中国于2001年正式确定实行体育课程的三级管理,以提供课程行政领域和决策权支持,也建立了不同层次的决策权分级管理制度[17],各级教育行政、学校和体育教师之间建立协调统一关系,共同计划、实施和评价民族传统体育文化传承促进中小学体育课程改革项目。通过构建国家课程、地方课程、学校课程,支持课程管理有力地连接不同层级的行政部门、地区和学校,通过“中央集权”的国家领导与管理和“地方分权”的积极与自主支持强化民族传统体育文化传承促进中小学体育课程改革政策的具体落实,政府部门根据学校落实的民族传统体育文化传承促进中小学体育课程改革实施成果和成效状况进行评价,并提供相应的需求可能、政策支持和发展空间。研究发现,在选择中央集权与地方分权充分结合推动民族传统体育文化传承促进中小学体育课程改革管理后,可充分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与执行效能[18]。

2.3推动核心素养融入民族传统体育教学

新中国民族传统体育教学主要由民族传统体育优势和特点地区学校体育教师承担,在中小学为“体育与健康”必修(占总课时的10%-11%)。新中国体育(与健康)课程内容的民族传统体育文化教育传承过去以增强体质为导向,如今转向以核心素养为导向,注重培养学生“体育素养”的能力。核心素养[19]的民族传统体育教学内容包括:体育精神(体育情感与品格塑造)、运动实践(运动能力与习惯形成)、健康促进(健康知识与行为保障)等。新中国自2014年以培养学生核心素养作为推动民族传统体育文化传承促进中小学体育课程改革的策略主线,定期与各地区共同开展民族传统体育文化传承促进知能教研,提升教师核心素养民族传统体育教育教学水平。

2.4构建完整的支持环境

新中国推动民族传统体育传承促进中小学体育课程改革的策略,与发展至今的体系、组织、资源(尤其是教育及体育资源),及社会、家庭、教师、学生的共同参与相结合,构建广泛的支持环境。如我国民族传统体育文化传承促进中小学体育课程改革与学校、家庭、社会联动合作,营造运动参与支持性环境,体育卫生艺术教育等部门共同推进全民健身、民族传统体育活动竞赛、民族传统体育旅游、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等,建立学校、家庭和社会教育的一体化支持性环境,有效帮助学生形成民族传统体育文化认知、学习民族传统体育文化兴趣、转变民族传统体育文化观念和提升民族传统体育运动技能的发展;此外,还通过体育(与健康)课程与课内外、校内外有机融合,开展民族传统体育大课间体育活动、课外体育活动、校内体育竞赛、家庭体育活动,共同营造自觉体育活动习惯的支持环境[20,21]。

3面向未来的中小学体育课程改革与民族传统体育文化赓续

3.1政府加强顶层设计,提供有效动力机制

新中国持续推动民族传统体育文化传承促进中小学体育课程改革,离不开学校体育政策的支持、教育与体育部门的合作及必要的动力机制。研究发现,国家和地方政府没有有效的制度安排,相关教育的权利与责任,都会陷入到一个模糊地带[22]。新中国早在1990年即颁布《学校体育工作条例》[23],为学校体育工作提供政策支持,然而关于民族传统体育教育课在国家政策、法规、意见中存在碎片化倾向,导致实施问题与困惑[24]。有些学校在落实过程中缺乏政府的系统性规划、整体性推进和动力机制,影响了民族传统体育文化传承促进中小学体育课程改革深入的积极性。因此,当前和未来地区和学校应抓住“体育强国”“文化强国”“教育强国”“健康中国”建设给学校体育工作带来的“政策利好”,加强顶层设计,完善配套政策推动《学校体育工作条例》,同时重视多部门合作及必要的动力机制,强化政府主导、部门协调、社会参与中国特色的学校体育与民族传统体育教育推进机制[25]。

3.2重视课程整体建设,优化三级课程管理体系

新中国民族传统体育文化传承促进中小学体育课程改革的推动得益于建立紧密的三级课程支持管理,可以为民族传统体育文化传承促进中小学体育课程改革的持续发展创造支持环境[26]。学校体育和民族传统体育教育工作需要“国家课程打基础,地方课程现文化,校本课程建特色”[27],尤其是民族传统体育教育“地方”环节的承上启下[28]。因此,不仅要重视课程整体建设,落实教材建设,还需要各级政府积极配合教育部做好民族传统体育文化传承促进中小学体育课程改革的政策支持和运行对接,政府各相关部门(如体育、卫生、人事、财政、共青团等)、各种社会力量与地方环节建立左右关联、内外沟通的合作,才能有利于我国民族传统体育在与学校教育互动的过程中可持续发展。

3.3保障民族传统体育教育落实,强化核心素养导向教学

现行的《学校体育工作条例》[23]第四条规定,重视继承和发扬民族传统体育。2016年,国务院办公厅颁发的《关于强化学校体育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全面发展的意见》指出,“鼓励依据民族特色和地方传统大胆探索创新,广泛开展武术等优势项目,进一步挖掘整理民族民间体育,充实和丰富体育课程内容”[1]。2017年《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3]也对推进传统体育进校园做出指导性说明。然而,长期存在的课程缺乏衔接、课程内容完整性缺失、课程内容起点不明等,不同程度地制约着体育课程实施效果[29],民族传统体育项目在体育课堂中开展的情况较差[30]。虽然现行课程标准就开设民族传统体育课的内容、教学提出指导性说明,但仅限于水平段运动技术学习的要求,缺乏教育文化精神培育的规定性,以至于民族传统体育教育效果无法保障。即使对于行业已出现的中小学民族传统体育教学,同样也存在一些根本性现实性问题,如教学内容过多过细,学生不存在选择的可能;教学的组织形式单一,不利于学生多样化发展;教学评价过于注重学生的运动成绩,而忽视了发展和激励的功能等等。因此,未来在民族传统体育教育及教学上,应切实保障落实到位,将《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中的国民教育领域主题内容有机整合到民族传统体育课堂教学中,有步骤、有计划地完成中小学民族传统体育教育的目标,充分发挥民族传统体育教育及教学的系统性、整体性和协调性功能,真正提升学生核心素养的民族传统体育生活能力和生活文化。

3.4加强民族传统体育教育专业师资建设和教育训练

目前,我国民族传统体育教育教学观念滞后、师资专业发展和培养不够重视[31],民族传统体育项目所占教师比例较低,现在仍有17.862万中小学体育教师的缺口,中小学体育教师的待遇、服装费、培训缺乏政策保障[32],这些严重影响了我国学校体育工作的开展。新中国成立初期开始,教育部、国家体委、卫生部等相继发文,把体育师资队伍建设看作是一项刻不容缓的重要工作,并对加强体育师资队伍建设提出了较为具体的措施和要求[33]。20世纪50年代体育院校开设武术运动项目课程之后,在武术进入中小学、课程、教材的弘扬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教学下,各种体育师资班、各级在职培训、由武术拓展而成的民族传统体育专业到学科的深化,都致力于培养中小学急需的民族传统体育教育教师,但仍无法满足全国对民族传统体育教育师资的巨大需求。民族传统体育教育教师必须同时吸纳艺术、教育和体育等学科知识以培养兼具教育教学知能与生活文化知能的综合性民族传统体育教育专业人才。因此,应重视民族传统体育教师增能和教育训练,采取职前教育、入职培训与在职研修相结合的方式,在职前教育加强民族传统体育人才专业培养,同时结合教师资格证、国培计划,组建学习共同体等提高民族传统体育教师的专业发展能力,并通过定期举办增能工作站、培养工程[34]及民族、民间体育特色专题研训活动,进一步统一认识,形成合力,提升相关辅导及计划推动者对民族传统体育教育传承与执行策略的理解,确保课程有效实施。

3.5积极建置完善的中小学民族传统体育课程资源

新中国在民族传统体育文化传承促进中小学课程改革资源方面,既包括传统养身、健身术,也包括民族、民间传统体育。但在民族传统体育教育优质资源和教材方面(如“纸质+电子+音像+网络”立体化教材、数字和网络资源)比较匮乏和单一[35,36],教材管理也迫在眉睫[37],难以满足学生民族传统体育全方位发展及教师教育教学需求。因此,我国应继续加强民族传统体育教育教材和资源的研发和推广,加强教材与现代信息技术的融合,规范教材管理,精编精选教材内容,创新教材板式设计和呈现方式,建制完善的民族传统体育教育资源系统和互动平台,打破时空壁垒,体现课程时代性。

3.6强化社区关涉及家长参与联动

重视社会力量的支持,强化学校、家庭、社会一体化是我国民族传统体育文化传承促进中小学体育课程改革推动的一大特色。已有研究显示,发达国家学校体育发展一个十分重要的特征是社会力量对学校体育事务的介入越来越多[38]。但仍有研究显示,我国虽然近年来也有一些社会力量开始参与到学校体育的发展之中,但总体来看,参与程度较低,参与质量不高[24]。因此,需要大力提倡学校与社区资源共享(如民族传统体育信息资源、民族传统体育行家、场馆设施等)、增强家长参与(如青少年体育活动、校园健康行动、体育智慧校园建设、体育旅游、家庭作业等)、有机整合社区及家长资源才能为学生民族传统体育文化教育提供全方位的支持环境,打造以家庭体育为基础、学校体育为中心、社区体育为延伸和补充的立体发展模式,制定中华传统体育文化传承计划,加强优秀民族传统体育的保护、推广和创新,推动民族传统体育进校园、进社区。

4结语

总之,新中国民族传统体育文化传承促进中小学体育课程改革的推动,走出了一条既遵循国际体育课程改革与发展基本规律和经验的民族传统体育文化教育选择、又符合统一多民族国家基本国情的具有中国特色的民族传统体育文化传承赓续之路。当然,我们也必须清醒地意识到,在教育现代化变革与发展蓝图下,我国的学校体育工作也呈现出一些新的阶段性特征,如学校教育现代化拉大民族传统体育的课程地位和场地设施保障问题、现代体育与传统体育教学如何兼容问题、民族传统体育进入新时代后的适应时代以及回归本真问题等,这些都对我国的民族传统体育文化传承赓续提出了新要求。为此,有必要在新的历史时期进一步深化和完善中小学体育课程改革,使其在传承与发展民族传统体育文化、呈现中华体育文化和阐释中华体育精神的教育关系中发挥更重要的作用。

参考文献:

[1]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强化学校体育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全面发展的意见[EB/OL].

[2]国家体育总局教育部中央文明办发展改革委民政部财政部共青团中央.关于印发《青少年体育活动促进计划》的通知[EB/OL].

[3]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EB/OL].

[4]黄宣吉,李志鹏.民族传统体育在广西中小学的开展现状研究[J].广西民族师范学院学报,2019,36(03):53~55.

[5]余文军.民族传统体育与学校素质教育的研究[J].广西民族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6(S2):98~101.

[6]买佳.民族传统体育在我国学校体育教育中的发展与经验启示[D].华中师范大学,2014.

[7]陈曙,罗永华.论民族传统体育在中小学的传承与发展——以湘西凤凰中小学开展“花鼓舞”为例[J].贵州民族研究,2012,33(03):173~177.

[8]王利国,程传银,刘璐.中国学校体育课程建设的国际性与民族性发展特征[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17,40(10):78~83+98.

[9]冯发金,王岗.困境与出路:新时代民族传统体育与学校教育的共生研究[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18,41(12):130~136.

[10]芦平生,徐生辉.西北少数民族传统体育与体育课程改革的问题研究[J].当代教育与文化,2011,3(02):23~29.

[11]课程教材研究所.20世纪中国中小学课程标准·教学大纲汇编——体育卷[Z].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1:37~38,91~114,158~206.

[12]丁鸿祥.西北少数民族学校体育中民族传统体育的调查分析[J].体育学刊,2000(05):121~122.

[13]彭泽平,李礼,罗珣.新中国70年中小学体育课程改革的历史经验[J].天津体育学院学报,2019,34(05):373~380.

[14]王占春.新中国中小学体育教材史论纲(二)(1977年~1996年)[J].中国学校体育,2009(06):6~10.

[15]耿培新,潘建芬.赓续传统固本开新——改革开放40年体育课程教材中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变迁[J].基础教育课程,2018(24):14~19.

[16]李志刚.改革开放40年我国中小学体育课程教材建设的回顾与思考[J].中国学校体育,2019(01):6~9.

[17]雷顺利.从钟摆现象看课程管理体制改革的走向——兼论我国三级课程管理体制的产生[J].山东教育科研,2002(11):13~15.

[18]王明宇,吕立杰.我国基础教育课程管理发展70年的回顾与反思[J].教育理论与实践,2019,39(22):51~55.

[19]于素梅.中国学生体育学科核心素养框架体系建构[J].体育学刊,2017,24(04):5~9.

作者:胡玖英 单位:四川民族学院

推荐期刊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