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爱发表,线上期刊服务咨询

核心素养下的高中语文阅读教学探析

时间:2023-04-14 16:20:44

绪论:在寻找写作灵感吗?爱发表网为您精选了1篇核心素养下的高中语文阅读教学探析,愿这些内容能够启迪您的思维,激发您的创作热情,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核心素养下的高中语文阅读教学探析

学生发展具有时代性和阶段性,他们在不断适应社会发展过程中逐步获得较完满的人生状态。从强调“双基”(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到倡导素质教育,标志着学生发展不仅要注重学业成绩和相应能力的提升,更要关注学生的兴趣、需求和发展潜能,为每个学生的发展奠定基础。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提出的“三维目标”对学生发展作出了更加明确、具体的规定,它基于学生全面发展的视角来描述课程教学目标,对基础教育阶段的教育教学具有指导意义。随着社会发展以及知识的不断更新,学生发展又有了新的时代特征,不断获得学科素养成了学生发展新的追求。2014年3月,《教育部关于全面深化课程改革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意见》指出:“教育部将组织研究提出各学段学生核心素养体系,明确学生应具备的适应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所需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各级各类学校要从实际情况和学生特点出发,把核心素养和学业质量要求落实到各学科教学中。”[1]由此,“核心素养”一词进入学术视野。核心素养是基础教育应对时代发展的必然结果,不同学段、不同学科对学生发展产生不同影响,如何科学合理定位学生发展成为核心素养要关注的首要内容。因此,系统研究和科学建构学科核心素养成为学术界关注的热点,高中语文核心素养在此背景下应运而生。

一、核心素养:高中生发展的状态呈现

核心素养是学生发展的一种状态,更是一种结果,此状态和结果具有相对性与阶段性,二者处在不断生成和变化中,且伴随学生学习的全过程。学生所具有的核心素养是各学科核心素养的一种综合表征,“学科核心素养是学科育人价值的集中体现,是学生通过学科学习而逐渐形成的正确价值观念、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2]而高中语文核心素养是高中生在高中语文学习过程中不断获得和生成的“语言知识与语言能力,思维方法与思维品质,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综合体现”[2]。高中语文核心素养主要由四部分构成。

1.语言建构与运用

语言是人与人之间有效沟通的工具,高中生通过语言掌握和运用实现人际沟通和知识建构。在高中语文学习过程中,要求学生通过积极的语言实践和语言积累,在掌握语言特点和语言规律的基础上形成较为丰富的个体语言经验,尤其是在具体的语言情境中能够进行有效的交流和沟通。

2.思维发展与提升

思维是一个人对客观世界的认知方式和认知活动,不同的年龄阶段会有不同的思维方式。低年龄段主要是直觉思维和形象思维,高年龄段主要是逻辑思维和抽象思维,甚至是辩证思维和创造思维。高中阶段是学生逻辑思维和抽象思维发展的关键阶段,要求学生在语文学习过程中,通过语言学习来提高思维能力,能够客观、辩证地认识客观世界,实现思维的深刻性、批判性和创造性。

3.审美鉴赏与创造

审美是一个人对客观事物的视觉感知和态度倾向,具有一定的个体差异性。一个人的审美能力与其个体经历和学习经验有关,尤其是语言表达能力和写作能力。在高中语文学习过程中,要不断培养学生的审美体验和客观评价,形成积极健康的审美意识和审美情趣。只有在欣赏美的同时才能表现美、创造美,也只有通过提高语言能力才能更好地书写美,进而提高学生鉴赏美的能力和素养。

4.文化传承与理解

文化通过传承得以创新发展,在文化传承过程中,只有加强文化的理解和认同才能更好地实现文化育人的价值。同时,文化具有多样性,传承文化要有选择性。在高中语文学习过程中,要着力加强对优秀文化的学习和传承。语文教师要引导学生积极学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理解文化的多样性,增强文化自信,进而形成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热爱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情怀。高中语文核心素养的四个方面是一个有机整体。语言是人与人沟通的工具,思维是认知与判断的方式,审美是感知与评价的行为,文化是学习与发展的载体,四者相互作用,共同助力高中生向上攀登。在高中语文核心素养中,语言的学习和获得贯穿于各个方面,语言发展又是思维、审美和文化的基础,而语言能力提升的一个有效途径就是阅读。由此,阅读教学就成为高中语文学习的一个重要环节。

二、阅读教学:核心素养生成的有效路径

阅读是学习者进行的一种认知思维活动,通过阅读使学习者与客观世界形成有效对话机制,从而感知客观世界,认识客观事物,以便更好地发展自我。阅读教学不仅是一种认知思维活动,也是一种教与学的活动,更是一种不断建构知识的活动。在阅读教学中,学生基于教师的有效指导,通过阅读文本,领悟思想,不断提高阅读能力,进而有效促进高中语文核心素养的生成和发展。

1.阅读丰富语言积累

语言是交际工具,也是人们交流沟通的表达符号。有了语言,人们才能用各自的方式表达对客观世界以及他人的认知和态度,进而增进人们之间的联系,并不断在融合中使社会得以发展、进步。因此,人类社会的文明和进步离不开语言,人们之间的有效沟通和交流更离不开语言。语言的形成与发展经历了由简单到复杂,由单一到多元的过程。对于个体而言,在特定的语言环境中,通过与他人的交流和沟通来不断习得此环境中的语言,这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必经过程。在此过程中,获得的语言更具有经验性特点,也就是把语言当成特定环境中的交际工具,主要的功能就是来适应特定的生活环境。对于高中生而言,他们已经接受到更高级的教育,获得语言的过程不再停留于经验层面,而是具有多元性和规范性。语言的功能也不再限于交际,还有书写和表征,也就是用更复杂、更丰富的语言来表达对世界及他人的认知和态度。而高中阶段的学生已经具有较强的语言能力,在阅读中书写、在书写中表征,在表征中又不断丰富、提升着语言能力。因此,阅读是丰富语言积累的有效手段,通过阅读,不仅能掌握字、词、句的基本特点和规范,还能掌握不同的语言特点和风格,学会运用语言符号来表征、诠释复杂的现象,实现更高层次的交流与沟通。

2.阅读改变思维方式

思维是人们最基本的认知活动,是对客观事物及现象所进行的想象和建构的过程。阅读是更高级的认知活动,在阅读过程中,人们通过与文本对话,不断获取信息。当各种信息交汇时,人们就会对它们进行重组和建构,也就意味着新的认知方式的产生。这种认知方式不是单一的,而是多样的,不是简单的,而是复杂的。当阅读成为一种习惯,人们就会不断获得新的信息,并改变对客观世界的认识,人们的思维方式也会在这种改变中产生质的飞跃。高中阶段的学生已经具有较强的阅读能力,他们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选择阅读材料,并从中获得各种信息,不同的信息会对他们的思维产生不同的影响。因此,选择阅读材料至关重要。高中生的思维已经呈现复杂、多样的特点,在选择阅读材料的过程中,应该更倾向于符合其思维特点的内容。只有阅读材料与思维特点保持一致时,才有利于高中生思维方式的改变。这是理性思维与实践行为的有效结合,二者在相互联系中不断发展。

3.阅读提高审美能力

审美是人们对客观事物和现象的看法、态度以及表达,也就是客体作用于主体的认知后,主体对客体综合评价的层次和水平。主体对客体的较低层次反应就是好看与否,而高层次反应则是美感或是有一定的艺术价值。审美能力就是认知主体对客体是否有美感或艺术价值的综合评判能力,这种能力受思维、语言以及文学表达的影响。高中生思维活跃并呈现灵活性和多样性特点,他们对客观事物和现象的认知也是多样而丰富的。他们会通过语言组织将思维条理化和系统化,语言会将他们的认知结果表达出来。而作为较高层次的文学表达,则是学生思维能力和语言组织能力综合提升的结果。文学表达是高中生语文核心素养的主要部分,它是语文学科工具性和艺术性的有机融合。阅读是提升高中生语文核心素养的主要途径,通过阅读能够训练思维,丰富语言积累,尤其在与文本对话的过程中不断积累文学素养和艺术修养,再经过内化机制成为高中生核心素养的主要部分,促使他们在对客观事物和现象认知的过程中,不但能表达自己的观点,还能通过文学表达来诠释客体的美感和艺术价值。

4.阅读促进文化传承

人类在创造文化的同时也在传承着文化,传承使文化不断发展创新,使社会不断文明进步。尤其是优秀文化的传承,使人类社会不断走向更高阶段的发展。在文化传承与发展过程中出现了各种载体,为人们获取文化提供了便利途径。在承载文化的各种载体中,文学作品是其中一种。对于高中生而言,阅读文学作品可以提高他们的文学修养,也有助于文化的传承。在阅读中,不仅可以感知文学内在的艺术价值,还可以了解文学作品创作的时代背景和历史线索。特别是一些记录优秀传统文化的文学作品,有助于学生在社会发展的历史与文学作品之间建立有机联系,进而对社会发展有较为系统的认知。学生在阅读过程中,通过对文学作品所蕴含的文化元素的了解,使文学作品得以传承。另外,学生在阅读中不断积累文学知识,也具备了一定的文学创作能力。通过学生对文学的创作,使文化得以创新。因此,阅读不仅能传承文化,还能创新文化。

三、应然追求:高中语文阅读教学的实践取向

高中生发展各有特点,使高中语文阅读教学存在差异性。高中生已具备较强的阅读能力,并能从中能获取各种信息资源,但他们正处于思想较活跃、价值观念还未稳定阶段,选择有利于高中生思想道德、社会认知以及行为规范较好发展的阅读资源至关重要[3]。有了好的阅读资源,还需要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能够让学生真正投入阅读之中。在阅读中获取信息,感知阅读带来的喜悦。同时阅读还可以为写作提供素材和思想启迪,使学生获得更高层次的发展。为了更好地培育学生的核心素养,高中语文阅读教学应该注重有效策略的运用。

1.提高思想认识,重视阅读教学

阅读教学是高中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助力学生核心素养生成的重要途径。高中语文核心素养包括语言、思维、审美、文化四个方面。阅读教学可以丰富学生的语言积累,使学生的语言结构和体系得到更好建构,并且在语文学习过程中得到更好运用。阅读教学可以拓展学生的思维,通过认知、想象等思维活动来提升学生的思维水平和能力,在认知世界和现实世界之间建立有效连接。阅读教学可以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使他们在了解客观事物和现象的同时,表达个人的态度和价值观,更好地诠释客体的美感和艺术价值。阅读教学可以提高学生的文化理解和创造能力,在阅读中感知文学作品所具有的文化特质和艺术价值,通过阅读所获得的丰富语言和文学表达力,为学生创作文学作品提供基础,这是对文化的传承,更是对文化的创新。在阅读教学中,要注意传统阅读教学与跨媒介阅读教学的整合。传统阅读教学依托教材展开,阅读的对象是指定的媒介。跨媒介阅读教学强调教学过程中对媒介手段的整合利用。与传统阅读教学相比,跨媒介阅读教学更“偏向”于学生,更加强调学生的自主学习、合作探究[4]。总之,阅读教学就是引导学生通过阅读来获得对客观世界的广泛认知,进而理解世界、诠释世界。

2.强化主体意识,培养阅读习惯

高中语文阅读教学离不开教师的规范引导,教师要把阅读纳入正常的语文教学计划之中,才能确保阅读的常态化。语文阅读教学重在学,即学生自主阅读。“语文课最基本的内容目标,是培养读书的兴趣和习惯。有了读书的兴趣和习惯,才能把语言文字运用的学习带起来,把素质教育、人文教育带起来。现在重新提出要抓住培养读书兴趣这个‘牛鼻子’去改进语文教学。这不是什么新观点,但在语文的概念被弄得很混乱的当今,重新回到朴素的立场来考虑问题,从‘多读书’的角度去理解语文的本质,是有现实意义的。”[5]因此,在开展高中语文阅读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深入了解学生的阅读特点,针对不同学生,采取分层阅读,让每个学生都能完成一定的阅读任务。实际上,对于学生而言,增强主体意识,才能促使他们自主阅读,进而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在高中语文阅读教学中,教师是引导者和设计者,学生是建构者和创造者,当学生的主体意识得到确立,他们才能感知阅读文本,才能进入与阅读文本的对话中。在阅读中感受喜悦和收获,在阅读中提高认知能力和文学表达能力。可见,主体意识是阅读习惯的前提,没有主体意识学生不会形成对阅读的良好认知,也就不可能出现有效阅读行为。而阅读习惯则能进一步增强主体意识,在阅读中学生不断提高阅读能力,不断获得对阅读文本的认知和诠释,他们的思维结构不断更新,他们对自我与客观世界的表征就会发生根本改变,主体意识就会进一步增强。

3.精选阅读材料,聚焦阅读主题

高中语文阅读要有阅读载体的支撑,即通过借助一定的阅读材料来完成阅读活动。阅读材料类型多样,高中生要有针对性地选择。语文教师应该结合学生阅读特点以及学科教学目标,在学生选择阅读材料方面给予指导。阅读材料以优秀文学作品为主,它体现着社会发展的主旋律,能够引导人们积极向上,构建和谐社会。在新时代背景下,为了增强学生的文化自信,让学生精选国学经典作品,尤其是能够反映国家发展历史和社会进步方面的作品。聚焦阅读主题,可以让学生深入阅读,了解阅读材料的创作价值和艺术价值。另外,教师还可结合历年高考作文选题要求,确定主题,制订学生阅读计划,既要做到精选阅读材料,又要聚焦阅读主题,还要紧跟高考改革对阅读教学提出的要求。如此,不仅能使高中语文阅读教学具有针对性和实效性,还能让学生在阅读教学中生成核心素养。

4.阅读写作并重,共助学生发展

高中语文阅读教学是一种较深层次的思维认知活动,既有教师的有效设计和规范指导,也有学生的主体参与和思维建构。而且语文阅读具有长期性和系统性,不可一蹴而就,要形成常态化机制,确保学生在核心素养生成方面具有持续性和稳定性。另外,阅读主要涉及学生感知、想象、联结等思维活动,缺乏对阅读效果的整体性评价,而写作就能更好地评价学生的阅读效果。通过写作,可以检验学生的逻辑建构能力、语言表达能力和文字书写能力。可以说,写作是对阅读教学较高层次的检验和评价,也是学生思维认知活动的高级阶段。教师要将阅读教学和写作教学进行有效整合,在设计系统的阅读教学计划时,明确写作主题,让学生在常规阅读教学中进行写作练习,不断提高写作能力。在新高考背景下,教师要紧跟高中语文教学改革,对学科教学以及高考改革要求有较系统的了解和把握,结合学生学习特点,精心设计阅读计划,精选阅读材料,提高阅读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郑新丽.核心素养:高中语文课程的应然价值追求[J].教育探索,2017(4):27.

[2]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年版)[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8:4.

[3]孙爽红,顾玉军.学生发展视角下的高中语文核心素养生成路径探析[J].西北成人教育学院学报,2020(6):100—101.

[4]吴丽君.高中语文跨媒介阅读教学初探[J].语文建设,2021(15):76.

[5]温儒敏.培养读书兴趣是语文教学的“牛鼻子”———从“吕叔湘之问”说起[J].课程·教材·教法,2016(6):4.

作者:孙爽红 单位:银川市第二十四中学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