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爱发表,线上期刊服务咨询

高校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联动育人

时间:2023-04-10 17:47:02

绪论:在寻找写作灵感吗?爱发表网为您精选了1篇高校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联动育人,愿这些内容能够启迪您的思维,激发您的创作热情,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高校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联动育人

思想政治理论课是思想政治教育的主阵地,各类课程必须与思想政治理论课一起形成育人体系,提升思政教育的亲和力与针对性,满足学生成长发展的需求与期待。基于政策要求及现实需求,职业院校融合“三全育人”“产教融合”等各类现代教育理念,为思政课程课程思政联动育人开辟了一条路径,形成了可供推广、更具操作性的模式。

一、高职院校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联动育人的内涵机制

(一)政治机制

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首先在政治方向上是一致的[1]。思政课程的核心是从正面系统阐述国家认同、制度认同、政治认同、道路认同与理论认同。课程思政是从专业知识、技能的层面传授德育知识,即将五个认同具象化,对思政课程细化落实,一以贯之。简而言之,前者是目的,后者是方法。二者并合在一起,就形成了一个终极的价值目标———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人。这种由政治机制向价值维度的过渡,是联动育人的根基[2]。

(二)文化机制

“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而职业教育在回答“为谁培养人?”“培养什么样的人?”“怎么培养人?”这三个问题时,实际上就是在通过教育让学生对本民族文化实现深度认同。由于专业课程对文化认同内容的讲解比较少,故思政课程必须要承担起文化育人的职责。而文化育人又不能简单地被某一类学科所框定,故外延(拓展)也是必然之行,由此可见,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的联动育人是由文化机制作为外延的。

(三)教育机制

在职业教育体系中,课程思政与思政课程同属于“大思政”格局,两者不仅是互相辅助的关系,更是互相促发的关系。思政课程的授课内容集中在意识形态领域,课程思政的授课内容集中在培养具有职业道德和职业品质的人才的行为领域,它们需要协同完成课程的顶层设计与标准制定,然后在教育资源的获取、思政元素的挖掘、育人评价体系的构建、课程的建设与运行等若干个方面互相补充,实现强效的联动。概言之,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是“因势而新”的思政理念升华建立的链接,也是“因事而化”思政内涵转型的必然[3],所以其机制的本质仍然要落在职业教育理论和实践的融合上。

二、高职院校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联动育人模式

(一)育人主体的转变与搭建

从传统的思政教育模式转向联动的育人模式,面对的主体经历了“单”到“群”再到“团”的转变[4],所承担思政教育工作也不再只是某一个教师(部门)的职责。对此,同行之间必须打破非此即彼的隔阂,先形成思政育人“教师群”,再通过组织内部的分工与协调,形成一个各具所长又可以协同育人的“教师团”。为了在专精和联动中更好地发挥作用,人们将“教师团”称为“2+2”育人主体,即两个核心主体+两个辅助主体,其中两个核心主体是承担思政课与专业课的教师,两个辅助主体是党政管理人员和辅导员,而党政管理人员又包括了学校党组织、宣传部、教务处等一切直接为学生服务的部门的人员。所有育人主体的思政教育目标是一致的,但是在用发挥上应有进一步的厘清。如思政课教师是依据课程内容在思想政治意识形态方面形成一个统辖的作用,专业课教师则是从自己所教的内容中提炼思政要素进行专业指导,把德育功能和学生必须达成的职业素养做连接。通常,专业课教师在学生心中有更高的地位,他们不可避免地要在育人模式中承担更多的职责,所以很多院校会通过建立思政课教师教学单位联系制度的方式,让思政课教师以合作者、指导者的角色出现在院校思政课中,这很大程度地避免了思政课为专业课“让道”困境的出现,推进了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的联动育人。辅导员需要发挥的作用是及时准确地提供学生的信息,精准掌握学生的思想动态,而党政管理人员则要通过这些信息(动态)为联动育人提供组织保障和制度支持。同时,党政管理人员要及时收集网络外部政策,依据外部政策的发布和变化调整校内的各类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工作。

(二)课程体系的活化与构建

课程体系是思政工作开展的载体,在课程思政与思政课程还没有形成联动机制的时候,思政课程体系是一维的,后来因为产教融合的需要而发展到二维的形式。目前,在高职院校形成的“四个主干课+形势政策课”的思政课程体系已经初现三维的模型,这也从侧面说明了课程体系的边沿是可以不断突破原有课程的限制,包容更多的元素,从而形成一个多维立体的模式的。以智能制造类专业群为例,它从机械制造类发展到智能制造类,再从智能制造类发展成智能制造类专业群的,从专业角度来说已经建立了“以一导多”的运行机制。思政课程和课程思政要为职业人才的培育做服务,就必须通过思政方案重构其课程体系。具体来说,首先,思政方案要确保顶层设计的统一性。也就是说,方案设计的主题和内容必须确保与其依托的政治机制、文化机制是同向的。其次,思政元素需要按照某些元素、维度等划分成若干个模块。如道德素养模块、人文素养模块、职业素养模块、政治法律意识模块等[5],这些模块中的内容或互相交叉,或互为补充,教师要根据专业的特征,有重点地选择若干个模块进行排列组合,并采用适宜的教学方法和组织形态将其融入课程教学实践,如自然类课程与职业素养的结合、社会类课程与道德素养的结合、文体类课程与人文素养的集合。智能制造类专业群的思政方案借此被赋予了多样的面貌,从而建立起了能够引发学生学习兴趣、可执行、可操作的行动方案。

(三)评价体系的新增与重组

当教学方案完成了体系的重构后,与之相对应的所有环节都需要随之改变。从课堂教学的前端到中段再到终端,需要改变的内容被迅速厘清。如教学前端需要完成教材的选择、教学设计、教学案例等资源的收集。中段是将教学设计付诸实践,如教学场地的具象化、教学方法的适宜化,还有教学组织中对教学成果的断续化展示等。这时,就进入了教学的终端。这是师生互评、生生互评、师师互评的重要阶段。课程思政与思政课程的联动育人效果好不好,需要所有参与进来的主体共同做评价,传统的教师一言以蔽之的境况已经过去,当前根据主体所承担的职责的不同,对评价指标的构建也出现了一些不同。主体的行为能不能与评价指标相对应,可以达到什么对应程度,直接关系到下一轮联动方案的制定。例如,教师群需要在原有的基础体系上新增“为人师表”“启发反思”等指标;党政管理人员的评价指标中需要强化对“关爱学生”的考核。由此可见,“2+2”主体中的评价指标互相交叉已经成为一个常态,而后各个主体的内容因为属性再做深一层的侧重,完成的就是评价体系的重组,基于此可以很容易地得到一个客观的评价。

三、高职院校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联动育人路径

(一)更新思政教育观念,坚实联动育人基础

课程思政与思政课程联动育人是由国家的政策决定的。职业教育以社会需求为己任培养人才,故而相较于其他的教育类型,在教育理念、教育意识上更需明晰“为谁培养人才”的问题[6]。传统的职业教育总是以专业课为轴心,而在新的教育背景之下,职业教育必须对思政课程和专业课程中的思政元素进行二次编排和深入挖掘,以确保公共课和专业课的所教所授都必须能回答“为谁培养人才”的问题。当前,智能制造类作为一个横跨新老技术的新集群,借国家智能制造的政策优势,在专业课建设上的进步非常明显,但是专业课中的思政要素与思政课程的联系并不紧密,没有形成联动助力的模式。对此,教育工作者需要更新教育观念,使专业课教师和公共课教师一起围绕所有课程做联动育人的组建工作。首先,智能制造类专业群需要把握外部形势,详细研判国家所有相关的政策,结合本校在专业建设、课程建设、师资建设、条件保障、教学方法等方面的实际水平建设校本课程。把思政教育与“培养什么人,为谁培养人”的问题联系在一起,确保智能制造类人才的培育是为国家基础人才做储备。其次,根据专业建设的情况进行联动育人的顶层设计———制定出详细的管理制度与评价制度,督促联动育人机制在实践中落实,使管理和评价均向着“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融合方向发展。因此,党政管理人员一定要切实做好宣传、调研、走访工作,使管理制度与智能制造类人才培养的适配度处于一个较高的水平。考虑到智能制造类是以“群”为单位的,顶层设计需要引导学科之间打破壁垒,以价值引领作为完成专业知识学习的第一要义,让“2+2”主体都能在这个体系中发挥自己的优势,并反映到学生的学习表现中,由此奠定专业群的联动育人基础。

(二)深入钻研教材体系,结合实际融入思政元素

当前职业院校所处的外部环境与所教育的内部主体已经大有不同,传统思政教育讲究的“齐步走”已经不能满足现代思政教育的需求。因此,在建立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联动育人的意识形态后,为其提供一个可以实际操作的平台就成为当务之急。操作平台的第一要义是教材的确立,这是联动最可依托的物质载体。换言之,高职院校智能制造类专业群要想实现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联动育人,首要任务就是配置合适的教材。对此,高职院校的教材委员会和各学院教材工作领导小组作为教材建设的主要推动者,要组织相关的专家、骨干教师召开教材建设研讨会,共同研讨智能制造类专业群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联动育人需求下教材建设的相关问题,以初步拟定教材体系清单目录、设定教材体系标准等[7],从而形成相对完善的教材体系建设方案。在该教材体系建设方案中,考虑到联动育人的需要,须明确教材的建设思想,即要突出思想性、体现时代性,还要具有扩展性和衔接性,其中,突出思想性,要求把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全面、系统、有机地融入所有课程教材内容;体现时代性,要求在课程教材内容中结合智能制造类专业群的具体专业方向,反映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人才培养新要求;具有扩展性和衔接性,要求智能制造类专业群各学科的教材内容能够横向互补与纵向配合、上下衔接。在此基础上,教材委员会和各学院教材工作领导小组成员还应当深入钻研教材,以保证联动育人的有效性。落实到具体行动上,首先,要梳理各学科教材内容之间的横纵向联系及其与其他学科所用教材内容的联系,据此分析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联动育人需要哪些内容作为支撑,并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把尺子衡量教材中涉及意识形态的素材内容,从而准确定位教学内容,譬如人生哲理、职业道德规范、职业素养等[8]。其次,根据联动育人的要求,加强内容素材的创新,包括将立德树人、“中国智造”等与智能制造类专业群有关的政策植入教材内容;针对高职学生的专业需求和行业背景,把以热爱职位、爱岗敬业、诚信友善等内容为教育主题的优秀典型案例植入教材内容……这样可使智能制造类专业群各学科教材内容思政化,且实现教学素材的聚合化,进而能为联动育人提供内容支持,确保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联动育人教学活动的有效开展。

(三)建设思政教育平台,多要素融合推进联动

途径贯通是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联动育人的关键,而思政教育平台正是实现二者途径贯通的一个基本载体。从已有的实践数据来看,国内部分职业院校以课程思政和思政课程相互敦促进入教育平台的做法,已经取得了比较好的效果。基于这些现有的经验,高职院校要遵循职业教育发展规律,结合智能制造类专业群的人才培养需要,建立一个信息互动、教学与实践互通的思政教育平台,将所有可以融合的要素全部置于平台上,形成协同效应,以保证联动育人途径的畅通。落实到具体行动上,高职院校应依托微博、微信、QQ、手机报等新媒体矩阵,以及校本化平台,通过开设公众号、创建虚拟教室,以及利用各类新媒体平台自带的其他功能,搭建起一个集服务、引导、树人多线功能为一体的思政教育平台,并在该平台上设置学习课堂、资源中心、实践实训服务、交流论坛等多个模块,为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联动育人落地铺平道路。其中,“学习课堂”模块就是立足智能制造类专业群,以服务学生为根本,开发出“岗、课、赛、证、创”五位一体的课程体系,直接把专业技能培训和德育内容进行对接,从技能与素养两个方面培养学生,让学生实时关注企业对人才职业素养和道德品质的要求,实现课程与个人的同步更新。一旦课程体系形成持续改进的优良循环,学生的基础理论功底、核心专业能力、创新增能品质等也会得以发展。“学习课堂”模块是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联动育人的基础,可以为学生提供最切合自身需求的教育服务。“资源中心”模块就是依据智能制造类专业群的专业分类、发展方向等,对各学科所能涉及的思想政治理论、原理和要点进行分类、甄别、分析,然后有针对性地收集、归纳的相关教学资源[9],包括教学案例、图片和视频、课件等。譬如,电气自动化技术课程思政改革案例合集、机电设备维修与管理课程思政教学设计合集、机械设计与制造思政相关图片集等。由此,可为智能制造类专业群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联动育人提供不竭的源泉。另外,“实践实训服务”被单独列为一个模块,其意义在于在思政课程和课程思政的联动育人体系中需要实践“德才兼修、园校协同、项目导向、知行合一”等一系列价值导向,让学业和职业、教育与生产紧密地联系在一起。在该模块中,应聚合相关资源,邀请具有电气自动化技术、机电设备维修与管理、机械设计与制造和工业机器人技术专业背景的企业加入,通过提供场地、技术、人员支持,开展多种形式的调查研究、参观学习、实习见习等活动,从而将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联动育人落到实处。例如,按照专业方向分批次带学生到企业一线开展德育实践活动,由思政课教师与企业主管结合智能制造类专业必修的运维、集成、管理、安装、调试、售后等内容进行德育指导,帮助学生“树人、立德、明志、践行”。其他模块在此就不一一赘述了。但需要特别指出的是,该平台的要素(如课程、资源、实践等)也需要根据学生的实际需求不断进行调整,以求让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的联动育人达到最理想的效果。

(四)搭建教师发展平台,凝聚多方师资力量

“师者,传道受业解惑也”“亲其师,信其道”“德高为师,身正为范”……自古至今,教师个人的思想道德素养与其从事的职业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且“德”一般被放在“技”之前,以“润物无声”地实现育人目标。可见,教师作为主观能动性居于首位的育人主体,是影响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联动育人效果的关键因素。鉴于此,应该立足智能制造类专业群专业教师及思政课程教师的发展需要,搭建教师发展平台,对教师进行培训,使教师获得联动育人的意识和教育能力。为此,具体可从以下三个方面着手。第一,高职院校可借由周行例会、教育教学研讨会,邀请专家就推进课程思政与思政课程多元化、多层次联合协同与创新融合进行深入分析,让智能制造类专业群专业教师及思政课程教师认识到联动育人的作用和价值,明确自己在联动育人过程中发挥的作用,从而增强联动育人的意识,唤醒其育人责任感;积极组织政治理论学习活动,促使教师形成良好的政治素养和强烈的责任意识。第二,高职院校可组建专业研修小组,让智能制造类专业群专业教师及思政课程教师作为小组成员,以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联动育人过程为研修主线,通过课例分析、课题研究等方式进行教育教学理论和实践研究[10],学习将思政课程教学贯穿专业课程教学的具体方法和技巧,以提升教育能力;设置常态化交流机制,鼓励研修小组成员根据现实情况,共同设计育人目标、共同挖掘育人素材、共同商讨教学方法,以便之后能在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联动育人过程中进行应用。第三,利用学校之间的沟通联系,让有经验的智能制造类专业群专业教师及思政课程教师集合在一起,通过传帮带的方式,引导新教师参与专业综合改革研究、教材与课程建设、教育教学活动,以践行智能制造类专业群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联动育人的各项举措,从而使新教师在课程思政、专业技能方面均能得到提升。总之,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的联动育人是当前时代对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提出的基础要求,它有着独特的政治机制和文化机制,又通过职业教育特有的属性凝结在了一起。同时,二者的联动也让职业教育在育人主体、实施方案和评价体系上发生了改变。将这些全局性的改变注入智能制造类专业群的建设过程,实施者需要改变传统的德育观念,在主体力量的集合下,完成思政教育平台和教师发展平台的建设,最终形成以观念指导平台、以平台落实联动的优质德育模式,进而让培育出来的人才能适应社会的需求,投身国家的建设发展。

参考文献:

[1]王晓莲,沈灿钢,孙晓明.课程思政背景下高职院校智能制造类专业培育学生职业核心素养的研究[J].湖北开放职业学院学报,2022(9):97-99.

[2]游青山,葛鑫.高职院校智能制造相关专业课程思政育人途径[J].科学咨询(教育科研),2021(11):12-14.

[3]陈佶.智能制造专业群人才培养质量诊改研究[J].船舶职业教育,2022(2):62-63.

[4]陶权,黄熙彣.智能制造专业群产教融合校企合作构建协同育人融合发展机制研究与实践[J].装备制造技术,2021(9):103-107.

[5]石皋莲,耿哲.基于“三教”改革的高职智能制造类专业人才培养研究与实践[J].机械职业教育,2020(11):24-27.

[6]李伟阳,董振标.以学术沙龙活动打造“智能制造”课程思政领航团队[J].科教文汇,2022(2):88-90.

[7]丁凯孟,徐楠.人工智能时代的操作系统课程思政探索[J].教育教学论坛,2021(12):137-140.

[8]胡洪彬.课程思政:从理论基础到制度构建[J].重庆高教研究,2019(1):112-120.

[9]何彦虎,王荣扬.基于“三核心”的课程思政元素挖掘与实施路径研究[J].高教学刊,2021(2):185-188.

[10]隆平,罗源,田伟军.高等职业院校课程思政实施路径研究[J].职业教育(中旬刊),2020(1):3-5.

作者:曹丽萍 单位:中山火炬职业技术学院

推荐期刊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