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4-07 16:00:15
绪论:在寻找写作灵感吗?爱发表网为您精选了1篇康养课程思政改革路径,愿这些内容能够启迪您的思维,激发您的创作热情,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0引言
《“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提出: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坚持健康优先,把健康融入所有政策,全方位、全周期保障人民健康[1]。基于当前我国严峻的老龄化形势,人民群众对于高技能康养服务的需求亦不断提高。由于政府和社会对康养行业的持续关注,康养行业的发展迎来了前所未有的机遇。但同时也应该看到,伴随着康养产业结构的调整,康养供给侧与需求侧的矛盾也与日俱增。部分以康复治疗技术、针灸推拿等专业为代表的高职院校康养专业群建设与产业发展契合度不深,康养人才培养规格和职业岗位要求匹配度不高,康养人才培养课程思政融入度不足等问题逐渐暴露,导致出现了康养人才医技、医德水平普遍较低,无法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康养需求。如何探索出一条紧密对接康养产业、医技和医德紧密融合的康养高技能人才培养新路径,满足国民日趋增长的康养需求成为亟待解决的问题。
1康养专业群课程思政建设概况
近年来,随着国家“双高计划”的推进,“医教融合”“医养结合”的不断深化,高职院校康养专业群建设取得了长足的发展,但康养人才培养中“课程思政”融合程度仍显不足。而“课程思政”与“医教融合”在本质上具有耦合性、共生性和亲和性的特点。课程思政是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关键,是贯彻立德树人、完善青少年理想信念教育的“主战场”和“主渠道”。“课程思政”+“医教融合”双驱动育人模式是高等职业教育推进重点领域教育改革的重要抓手,也是学校教育积极响应从供给导向向需求导向转变的有效举措[2]。因此,必须全面推进高校课程思政建设,发挥好康养专业群内各科目的育人作用,推动各类科目与思政课程携手同行,促成全成员、全阶段、全方向育人的协同效应[3]。康养专业群“课程思政”的建设,既是立德树人、培育人才的“规定动作”,也是改革创新医学教育、医学课程的“应然之举”[4],更是应对时代挑战、扛起健康使命的“不二选择”。因此,开展康养专业群课程思政建设是培养优秀卫生健康人才、贯彻立德树人要求的必然选择。基于信息技术革命、产业升级推动的“新医科”诞生与迅猛发展的时代背景,以大数据、人工智能为代表的医疗信息技术变革不仅对医疗卫生产业结构、也对高等医学教育模式产生了重大且深远的影响[5]。为迎接“新医科”革命和产业变革的机遇与挑战,教育部发布《教育信息化2.0行动计划》(教技〔2018〕6号),进一步提出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深度融合的核心理念[6]。因此,在“大数据”新医科”时代背景下,依托互联网、信息技术推进医学教育课程思政改革建设是构建医学教学新理念的必由之路。
2“传统康复”课程思政建设现状
“传统康复”是康养专业群所有相关专业的入门课和基础课,蕴含着丰富的自然科学内核与社会科学哲理,其课程内容丰富,涵盖面广,是高职医学教学的核心专业课程。而该门课程中所蕴含的整体观、恒动观、组织观等思想成为课程思政教学的重要切入点。推进“传统康复”课程思政建设,不仅能够充分发挥思政课程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凝聚作用,更有助于整合康养专业群基础科目的育人功能,最终实现全方位的立德树人的大思政教育目标。然而,当前部分高职院校在以“传统康复”为代表的康养专业群课程思政建设过程中,普遍存在着较为突出的现实问题:一是课程思政元素碎片化、缺乏体系化、模块化,与课业内容融合不紧密;二是缺乏信息技术、大数据依托,教学内容单调、教学方法枯燥、教学形式简单、教学手段单一;三是脱离临床实际及学生真实需求,导致课程思政融入程度不够,传统文化弘扬力度不足,难以引起学生共鸣。因此,探索“课程思政”+“医教融合”双驱动育人的方法,充分发挥临床工作者、高职院校教师、高职院校学生的主观能动性,结合临床工作实际、医学生成长成才的需求,依托信息技术和网络育人的优势,结合互联网大数据技术的精准分析,充分整合教学内容中学生的兴趣点与关注点,发掘康养专业群课程中思政教学的核心元素,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要求巧妙地融入专业群课程思政教学体系、模块设计中。构建“互联网+教育”临床工作者、高职院校教师、高职院校学生融合共创的大德育框架体系,并广泛实施于人才培养的全过程[7],是当前高职院校课程思政工作亟待解决的热点与难点问题。
3康养专业群课程思政建设路径
鉴于上述问题,课题组在总结此前已有课程思政建设路径、成果的基础上,立足于“大数据”“新医科”时代背景,依托“大数据”信息技术,推动临床工作者、高职院校教师、学生(以下简称“医、教、学”)融合共创。医、教、学课程思政体系同建;医、教、学课程思政元素同构;医、教、学课程思政教学新方式同创;医、教、学全过程课程思政教学考核评价体系同设;依托大师工作室,医、教、学课程思政临床同践,形成以康养专业群学生职业素养教育为引领,以协同培育具有救死扶伤的医术、心存大爱的仁术、知识牢固的学术、本领过硬的技术的康养人才为目标,具有康养专业群课程特色的“仁心、仁德、仁术”立体化多层次课程思政体系的改革新路径。
3.1医、教、学课程思政体系同建
高校教育要解决为谁培养人才,如何培养人才的重点课题。高尚的医德是施展医学技能的前提和基础。康复专业群的专业人才由于其服务群体的特殊性,更应该注重医德的培养。学校马克思主义学院专职思政教师的思政理论知识过硬,思政教学经验丰富,而康养专业群教师康养专业理论知识扎实,临床、教学经验丰富。双方通过深入交流,可充分发挥各自的优势,将“大医精诚、仁心仁术”作为价值引领,充分吸纳专业思政教师思政理念,依托“大数据”信息技术,将课程思政点设置与康养专业群医德需求对接,科学设计思政教学活动,组织思政教学内容,重构“传统康复”课程体系,实现思政课岗对接的康养人才培养体系。提高康养专业群学生的职业荣誉感、成就感,增强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在锤炼医学技能的同时,树立良好的医德风范。
3.2医、教、学课程思政元素同构
在“大数据”“新医科”时代背景下,充分发挥医、教、学各自优势,将行业医疗专家在临床工作中总结的思政要素及案例,专业教师在教学工作中凝练的课程思政要点,以及学生在日常生活中的思政体会相融合。依托“大数据”信息技术分析,从课程知识点中深入发掘、总结、提炼思政文化元素,添加相应章节的课程思政映射点与融入点,明确每章节所涵盖的课程思政知识,融思政教育于课程建设之中。同时将各章节思政文化元素重组、广度延展,深度剖析、发掘其德育内涵。通过挖掘重构,构建了“传统康复”各个章节的思政映射点与融入点,在此基础上总结了包括“家国情怀”“文明和谐”“公序良俗”“科学精神”“医学伦理”“仁心仁术”“敬佑生命”“大爱无疆”等思政模块,最终升华凝练形成了社会主义信念和价值观、公民道德规范、医师职业素养的课程思政三大层面。将本课程各章节思政元素的“星火”串联整合成“燎原之势”的思政文化价值体系。相应案例设计如表1所示。
3.3医、教、学课程思政教学新方式同创
在“大数据”“新医科”时代背景下,充分发挥医、教、学各自特点,创新“传统康复”课程思政教学方式。专业教师在教学工作中将课程思政融会以问题为导向的学习(PBL)、以案例为基础的学习(CBL)、团队式的学习(TBL),以及启发式、比较归纳式等多种教学方法,采用情景表演、翻转课堂等方法引导学生参与课堂体验,使学生产生共鸣,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充分依托“大数据”信息技术的优势,将互联网技术与教育教学深度融合。借助信息技术,一方面,利用好雨课堂、智慧职教云课堂、超星学习通、问卷星等平台,灵活有效地引导学生进行自主学习与复习,实现“课程思政”的长效性;另一方面,利用抖音、快手、小红书等受学生欢迎的短视频平台,结合相关社会热点问题,进一步整合教学资源,通过制作课程思政教学案例微视频,提升“课程思政”的时效性。充分利用行业医疗专家平台,在临床实践教学工作中,加强对学生心理素质、品德修养、专业知识和技能的综合训练。在具体实践中,使学生深刻体会社会竞争的激烈,学会分析复杂的社会问题,学会用正确态度面对挫折、困难,不断增强学生对传统康养文化的自信心和民族自豪感,潜移默化地对学生进行课程思政教学。通过医、教、学同创,最终实现扩展课程思政教学时空的课堂内外、校园内外、网络现实三结合的课程思政教学新方法,使学生对思政课程元素有充分理解。
3.4医、教、学全过程课程思政教学考核评价体系同设
针对当前“课程思政”教学考核评价过程中存在的考核方式单一、缺乏量化指标、评价体系僵化片面的问题,基于“大数据”“新医科”的时代背景,结合医、教、学各自特点,在课程建设、课程教学组织实施、课程质量反馈评价的全过程中,注重将“价值引领”能力的提高和发扬作为首要因素;在教学过程管理和质量评价中引入“价值引领”作为监测指标,创新性地提出了涵盖调查问卷、量表及期末综合性思政感悟小结在内的“课程思政”教学全过程评价的新方式。基于统计学软件,大数据信息分析,通过调查问卷表与教师评价表(教学前与教学后分别测量),分析运用“课程思政新路径”教学的师生反馈,对师生进行诊断性评价。同时结合与未采用“课程思政”新路径教学班级在期末成绩及学生对整门课程综合性思政感悟的对比分析,得出“传统康复”“课程思政”教学的现实优越性。教学结束后,依据课堂中学生的参与情况、师生互动情况、课堂评价数据,以及听课教师建议等,认真总结反思“传统康复”“课程思政”新路径教学的不足之处,及时改正,整合完善,最终形成本门课程的思政体系。通过以上手段,将课程思政教学应用到实际课堂的全过程中,从而保证“传统康复”“课程思政”教学新路径的有效实施与健康运行。
3.5依托大师工作室,医、教、学课程思政临床同践
技能大师在人才培养模式创新、课程体系优化、课程与教材开发、师资培养和实训基地建设等方面具有示范、引领、指导作用[9]。鉴于此,国家发布了《国家高技能人才振兴计划实施方案》[10]以及《国家级技能大师工作室建设项目实施管理办法(试行)》[11],强调充分发挥高技能领军人才在带徒传技、技能攻关、技艺传承、技能推广等方面的重要作用,为技术技能革新成果和技术的推广运用提供了有力的制度保障。名医是医学领域的技能大师,在常年临床实践过程中,不但形成了重要的临床学术思想,而且也逐渐锻造了“科学精神”“敬佑生命”“大爱无疆”的优秀品格,这些优秀的品格,成为课程思政重要的元素。为积极响应国家“医教协同”号召,充分发挥名医大师在各方面的示范、引领、指导作用,学校成立了以陕西中医药大学硕士研究生导师、西安市中医医院针灸推拿科主任安军明为核心的名医大师工作室,并成立了名医师承班。学生通过跟师出诊、聆听大师课外学术讲座,提高了自身的心理素质、品德修养和专业知识技能。同时,在具体实践中,感悟大师高尚的思政品格,深刻体会大师“大医精诚”“大爱无疆”“救死扶伤”的精神内涵,增强学生对传统中医药文化的自信心和民族自豪感,并将其内化于心、外化于行,真正达到课程思政“润物细无声”的目标。
4结语
在“大数据”“新医科”的时代背景下,部分高职院校康养专业群课程思政缺乏体系化及大数据依托,课程思政建设中存在着诸如教学内容单调、教学方法单一;脱离临床实际要求;课程思政融入不够、传统文化弘扬力度不足、难以引起学生共鸣等问题。为探究康养专业群课程思政改革新路径,课题组结合多年课程思政教学实践,依托“大数据”信息技术,以改革思政教育为目标,逐渐形成了以临床工作者、高职院校教师、学生融合共创,医、教、学课程思政体系同建;医、教、学课程思政元素同构;医、教、学课程思政教学新方法同创;医、教、学课程思政教学考核评价体系同设;医、教、学课程思政临床同践为主要路径的康养专业群课程思政改革新思路。为响应“国家思政教育”,本研究探索了“课程思政”+“医教融合”双驱动育人模式,建立适应“新医科”发展的教育体系,为培养适应未来医疗模式的复合创新型医学人才提供了新的培养路径。
参考文献
[1]丁佳丽,徐静,申俊龙.《“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背景下中医院组织健康服务体系有效性判别研究[J].时珍国医国药,2019,30(1):233-236.
[2]梅鲁海.“课程思政”+“产教融合”协同育人主体的交互共生和价值耦合[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21(29):18-21+26.
[3]岳彩玲,颜超.新医科背景下医学研究生核心课程建设的思考与探索[J].卫生职业教育,2019,37(18):1-3.
[4]袁廿一,马金辉,吴睿,等.新医科课程思政建设的逻辑建构与实践探索———以《健康经济学》课程为例[J].中国卫生事业管理,2021,38(11):858-862+868.
[5]张培东,庞丽敏,吴宏超,等.后疫情时代的新医科教育解析———新机遇下的未来医学[J].医学教育研究与实践,2021,29(4):493-498.
[6]佚名.教育信息化2.0行动计划[J].西部素质教育,2018,4(10):123.
[7]苏日娜,曾祥明.“互联网+”时代职工教育的挑战与应对———以中国职工教育服务网的实践为例[J].职教论坛,2021,37(5):130-136.
[8]王鹏.为党育人为国育才———核心的党中央关心学校思想政治工作纪实[J].云南教育(视界时政版),2021(12):6-8.
[9]白滨,谢丽蓉,李可敬.技能大师工作室有效教学的关键要素研究[J].职教论坛,2019(9):47-56.
[10]孙兴伟.人社部、财政部联合印发《国家高技能人才振兴计划实施方案》重点建设三个项目造就高技能人才[J].劳动保障世界,2011(12):6.
[11]佚名.国家级高技能人才培训基地和技能大师工作室建设项目实施方案[J].安装,2022(11):4-5.
作者:郝文斌 单位:陕西能源职业技术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