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4-07 15:42:13
绪论:在寻找写作灵感吗?爱发表网为您精选了1篇放管服下地方医学高校设备采购管理,愿这些内容能够启迪您的思维,激发您的创作热情,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2016年,财政部出台《关于完善中央单位政府采购预算管理和中央高校、科研院所科研仪器设备采购管理有关事项的通知》(财库〔2016〕194号),标志着高校科研仪器设备采购“放管服”政策的出台。在采购项目逐年增多的形势下,高校如何落实好设备采购“放管服”政策,更好地完成采购任务,成为高校工作的重要关注点。
一、高校设备采购中存在的问题
1.各职能部门沟通不紧密,采购主体人责任不明确
高校采购的种类多,且具有较强的专业性,其中包括科研设备、实验设备和教学设备等。从购置申请、可行性论证到采购执行、签定合同等环节,相关部门未做到有效沟通及配合,各部门主体责任不明确、业务流程规范不严格。
2.供货渠道匮乏,采购周期长
科研实验对设备精密度、准确率要求高,进口仪器设备的采购需求逐年增加,高端专用仪器设备往往“优质优价”,造成采购价格偏高,竞争不充分。采购过程中符合采购需求的仪器设备供货相对匮乏,导致采购周期长,效率低下。
3.采购管理体系不完善
高校采购中除政府采购法律法规规定的项目外,还有大量限额以下的小额采购项目。这些采购项目如果照搬政府采购模式,势必造成采购周期长、采购效率不高等问题。高校用于采购的经费来源多且资金使用权分散,管理也是多部门分层进行,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采购效率,影响了资金使用效益。
二、完善地方高校设备采购工作的建议
1.加强各职能部门沟通协调,强化采购人主体责任
以徐州医科大学为例,学校采购管理工作实行分级归口管理,采购领导机构、采购职能管理部门、采购归口管理部门、使用部门(二级单位)共同组成学校采购管理体系。按照国家相关要求,学校成立了采购与招标投标工作领导小组,由分管校领导任组长,成员由校办、科技处、财务处、信息化处、后勤管理处、图书馆、学工处、等部门负责人组成,接受审计处、纪委监察办公室监督。关键环节信息沟通,协同用户单位、业务管理单位共同完成采购工作,有利于提升高校采购管理的规范性、提升配合度、提高采购效率。各归口管理部门,负责采购前期可行性论证及采购后端的合同报审、设备验收等组织工作。使用部门负责申报并落实采购经费、提出采购需求、撰写采购申请等业务。学校合同管理部门(挂靠校长办公室)负责对全校的合同进行合法合规性审定。学校从制度上明确各个业务管理部门在采购预算、采购需求、实施计划、组织采购活动、履约验收、监督检查、投诉处理等重要环节的职责范围,建立各环节互相制约的内部控制体系,为规范采购管理工作提供了组织保障。
2.完善采购管理体系,保障科研
创新需要扩大二级单位科研活动自主权,满足教师科研创新的基本设备需要。学校对原有的管理制度进行了修订,简化相关采购流程,增加了二级单位自主采购权限。为提高采购效率,规定预算金额5万元以下的货物类采购项目(办公家具、办公设备等由资产管理处统一配置项目除外),10万元以下服务类采购项目,20万元以下的工程类采购项目,纳入校内分散采购范围,原则上由各归口管理部门组织采购或用户单位分散采购,确保在最短的时间内采购到急需的设备。对于预算分散采购范围内的项目,在二级单位党政联席会批准后,自主实施采购。具体做法是,二级单位须成立由3人以上采购小组,所询价的供应商数量不低于3家,将采购结果书面记录并自行备案。合同单价20万元以下设备论证与验收工作也由二级单位自行组织,采购管理部门不再直接参与。“高精尖”是科研仪器设备类项目最大的特点。对于这类技术复杂、价格高昂、竞争不充分的项目,根据实际采购需求合理选择采购方式,对公开招标限额以上项目,因参加家数不足连续两次公告失败的项目,规定满足必要条件的,可以直接转为竞争性磋商、竞争性谈判方式采购。
3.规避无序竞争,降低采购成本
金额较大或较复杂的采购项目,可委托有资质的招标代理机构进行采购。各二级单位的设备采购,一般是由使用部门资产管理人员兼职落实。这些管理人员非采购方面的专家,对采购政策和方向往往了解不多,加之教学、科研任务繁重,对采购项目的需求很难深入开展市场调研。有的甚至从立项开始,用户就有意无意地加入一些主观意愿,将一些带有倾向性的采购需求和技术参数写入招标采购文件。为了确保采购文件的公正、合法、合规,学校采购管理部门要与用户部门进行反复沟通。在规避排他性参数方面,提前进行市场调研,邀请用户部门与意向投标单位对采购参数进行修改,各方都无异议后,再予以发布。这种提前深入市场调研的方式,可以充分了解市场的真实情况,兼顾供应商和学校的合理利益,避免因参数设置不公正而造成的采购失败和投诉行为发生。
4.加强采购专家库建设,提高采购评审质量
通过加强宣传、主动邀请、专家库内成员介绍、招标代理机构推荐等方式,充分引进人才充实专家库,保证政府采购专家库高水平建设。建设一批具备较高专业水平、政策法规水平和评标素质的专家队伍,不仅能够提供采购项目强有力的人才保障,满足各高校日益增长的采购需求,还能为营造“阳光采购、高效廉洁、规范有序、优质服务”的采购环境打下坚实基础。
5.依托信息化采购平台,提高采购效率
徐州医科大学高度重视信息化平台在采购工作中的运用,分步构建了招标采购管理服务一体化平台。为提高采购管理工作规范化信息化水平,依托数字化校园,率先启用教学科研实验耗材采购与管理平台。用户通过学校OA门户统一认证进入平台,该平台将供应商与学校各教学科研使用部门整合,实现了数据共享与互通,科研教师和供应商能够通过电脑手机等信息化终端,随时了解项目进展、获取信息,保持了数据的可追溯性。该系统还与学校OA系统、人事系统、财务系统、信息门户互联,耗材的采购申报、到货提醒、报账结算等业务均以线上“申请+审批”模式完成,不再需要纸质材料流转,实现“让数据多跑路、师生少跑路”,提高了采购与服务质量和效益,促进了廉洁采购、阳光采购、高效采购。
6.加强自身业务学习,增强服务教学科研能力
采购人员的专业素养是采购工作的关键因素。地方高校和其他单位不同,采购专业性要求强,涉及范围广,采购人员需要具备一定的学科背景知识。高校要加强对采购人员的培训,多层次、多角度讲解《政府采购法》、地方采购政策法规及学校采购管理办法等,将理论学习、案例讨论、实战锻炼相结合,提高采购人员的职业素质。
参考文献:
[1]陈晓梅.“放管服”条件下高校采购管理风险防控探究[J].工作研究,2019(08):69-70.
作者:徐芹 单位:徐州医科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