绪论:在寻找写作灵感吗?爱发表网为您精选了1篇草地保护和饲草联动发展模式研究,愿这些内容能够启迪您的思维,激发您的创作热情,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1基本情况 海北州地处青藏高原腹地,地处祁连山自然保护区核心区,生态地理位置非常重要。境内拥有丰富的草原资源,享有祁连山下好牧场的美誉,为天然草业发展提供了得天独厚的物质资源[1]。全州共有可利用天然草场面积27120km2,其中草畜平衡面积19253.33km2,禁牧面积7866.67km2,年发放奖补资金2.41亿元。2021年末全州草原生态天然草原鲜草产量4668.33kg/hm,可食鲜草产量4063.76kg/hm,综合植被盖度达到66.6%。全州人工草种植面积达到151.2km2,其中一年生106.87km2,多年生牧草44.33km2,根据海北州气候条件,年产鲜草约59.68万t。先后培育饲草生产企业及合作社等新型经营主体73家,建成年产万吨以上饲料厂4家,年实际生产各类草产品达到15万t以上。
2发展思路 紧紧抓住乡村振兴战略发展为契机,建设海北州全国
草地生态畜牧业试验示范区,健全和落实新一批草原生态补偿、综合利用、生态建设、生产生活生态并重的方针,全面推进草原生态修复工程建设、天然草原退化草原的治理和人工养殖,不断扩大饲草料来源渠道,推动现代草产业深入发展和抗灾保畜保障工作机制,加快推进畜牧养殖产业的升级转型和现代化发展,促进草原牧区经济可持续发展,实现草原生态环境良好和民生改善双赢目标。
3主要做法 3.1强化草原生态管护责任,积极推广和落实草原生态补偿机制
全州划定禁牧草原面积7866.67km2,草畜平衡面积19253.33km2,年发放草原生态补奖资金2.41亿元。选聘715名草原生态管护员,先后制定出台了《海北州禁牧和草畜平衡暂行管理办法》、《海北州草原生态管护员暂行管理办法》、《海北州草原生态
保护补助奖励机制绩效考核暂行管理办法》等管护配套措施,逐步健全了草原生态保护补助奖励绩效考核工作机制,深化了巩固草原生态保护和管护成效。
3.2加大项目实施力度
海北州在草地生态保护与建设工作中,立足实际及时安排部署各项工作任务,加快推进和实施草原生态保护工程和综合治理工程,加强天然草原的生态建设,构建了一系列的草原生态环境治理工程,积极推行退牧还草、依法治草、草原禁牧休牧、草畜平衡、及生态保护补奖制度。如环青海湖地区相继启动实施了草原生态环境保护与建设工程项目、退牧还草工程项目等,随着这些工程的启动和实施,为加快海北州草原生态保护与建设提供了良好的机遇。尤其是国家在全面推行草原生态补偿机制以来,不断推进生态文明建设进程,将扶贫攻坚、维护民族团结和繁荣牧区经济作为重要工作去抓,政策的内容和目标取向深入人心,草原生态保护补奖政策成为农牧民最大最实惠的民心项目和德政工程。
3.3强化草原生态恢复治理
海北州依托祁连山草地生态环境保护与综合治理项目和天然草原退牧还草补播等生态工程,扎实开展天然草原生态恢复治理。同时,注重向科技要效益、向管理要质量,转变牧区传统生产方式,全力推广应用羔羊犊牛早期断奶、藏羊两年三胎、牦牛一年一犊等牲畜高效养殖新技术,全州近70%的农牧户和85%的藏羊开展补饲,有效缓解了畜草矛盾。
3.4加快推动人工
饲草基地建设
随着草原生态畜牧业的蓬勃发展,逐渐形成现代草业发展体系,海北州年落实“粮改饲”试点项目26.73km2,全州一年生饲草种植面积达到151.2km2,以祁连县沙龙滩退化草地黑土滩治理技术模式创新为主,补播多年生牧草133.33km2以上,快速推进草原生态畜牧业发展方式转型升级,促进草原牧区经济可持续发展,实现草原生态环境良好和民生改善双赢目标[2]。同时,积极探索“祁繁甘育”、“飞地经济”、“合作经济”新发展模式,推动了草畜
联动、循环
发展新的发展新路径,促进海北草原牧区经济可持续发展。
3.5大力发展草地生态畜牧业
海北州以草地生态畜牧业合作社股份制改造为主要抓手,探索形成“生产资料高度整合、天然草原载畜合理、牲畜按品分群饲养、放牧草原划区轮牧”的海北州全国草地生态畜牧业试验区建设新的发展
模式,全州共培育生态畜牧业专业合作社77家,家庭牧场432家,规模养殖场99家。改造完成生态畜牧业股份制合作社省级试点社22家,共入股牧户1031户,整合草原面积464.2km2,牲畜36690头只,总股金达14252.39万元。
3.6农牧业绿色发展效果显现
厚植生态底色,提升质量成色。先后分批次、分年度实施了藏羊牦牛原产地可追溯工程建设,加快推进畜牧养殖粪污资源化利用和科学处置,农业面源污染防治效率持续强化,地区畜禽养殖场的粪污污染物处理设施配套率达到了100%。结合畜牧养殖现状,加快推进生态畜牧养殖产业规划,建造标准化的养殖小区,禁养区和限养区适度转变生态种植业,全州建成有机肥生产企业23家,农作物秸秆的综合利用效率达到了80%以上农田地膜以及肥料包装袋的回收率达到了85%以上,畜禽规模养殖粪污资源化利用率达到82.5%,农畜产品质量合格率达100%。
3.7龙头企业带动作用明显提高
海北州过招商引资和鼓励民间投入自筹资金等方式,加快培育出一批懂技术会生产会经营带动能力相对较强的4草饲料生产加工企业和专业合作社。先后成立了多加4次的草饲料生产加工公司和企业,集中了饲草饲料种植、加工为一体的龙头企业,123家合作组织(合作社、家庭农牧场)参与饲草种植与加工,有128家养殖场(合作社、家庭农牧场)开展饲草收贮与饲喂转化。成立了饲草联合社,形成了抱团取暖、攥拳发展的新发展方式,逐渐形成了饲草产业市场化运作、专业化生产和统一销售的发展模式。据不完全统计,每年全州投入到饲草种植、收割、加工等环节的中大型农机具可达3000余台(套)。其中,种植环节2700余台(套)、收割及加工等环节300余台(套)。进一步提高了全州饲草收获和加工工作效率,通过大面积人工饲草基地建设和饲草料加精深加工,使天然草场得以繁衍生息,有效地改善天然草原生态环境退化的处境。
4取得的成效 4.1天然草原保护方面
通过天然草原生态保护补助机制的有效推行和实施,农民群众的经济收入水平呈现逐渐提高的态势,农牧民群众的生活条件也得到了极大的改善,为乡村脱贫攻坚发挥了极为重要压舱石作用。坚持生态为主的发展模式,将农牧地区的畜牧生产和生态保护有机结合,建立健全《海北州天然草原禁牧休牧轮牧和草畜平衡制度》,稳步促进草原生态环境恢复治理,加快草牧业发展方式转变,逐步转移天然草原放牧牲畜,减轻草原放牧压力,实现了“禁牧不减收”的目的。为了加快推进生态文明的建设进程、打赢扶贫攻坚战、维护地区民族团结和农牧区经济繁荣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政策的内容和目标取向深入人心,草原生态保护补奖政策成为农牧民最大最实惠的民心项目和德政工程。
4.2人工饲草基地建设方面
全州稳定种植一年生饲草面积151.2km2,通过推广优质高产饲草种植,全州饲草产量逐步提高,年产鲜草总量达59.68万t。先后整合饲草种植合作经济组织148家,以流转土地的形式,建成高标准饲草基地33.33km2,年产鲜草15万t以上,有力的保障了全州草食畜补饲需求。按照“内扩外联”的发展思路,广辟饲草来源,在河西走廊等周边地区租赁发展“飞地牧草”3.33km2,有效补齐了饲草地“短板”。人工饲草收割、青贮、加工机械化作业程度进一步提高,大幅度提高饲草生产总量,对生产和提供更多更好的畜产品发挥重要作用。同时,带动一部分农牧民从事饲草种植和种收机械服务,完善技术服务体系建设,示范带动和辐射作用显著,为今后逐步扩大饲草种植规模奠定基础,积累经验。
5存在的问题 发展生态畜牧业,饲草料是基础,保护天然草原和发展人工饲草产业突出问题有以下几点。一是草原生态脆弱、局部退化严重。二是草原保护基础设施建设落后,生态恢复治理难度大。三是生产体制制约因素多,转变发展方式难度大。四是草原监理力量弱,监管不精准。五是饲草产业化水平低,多元化服务体系不健全。六是机械化水平低,生产效率不高。
6工作建议 6.1健全完善草原生态保护补助奖励工作机制
全面贯彻实施新一轮草原保护补助奖励政策,继续推行绩效考核管理制度和工作方法,严格落实补助奖励资金发放与生态保护目标责任、生态保护效果挂钩的绩效管理工作机制[3]。强化天然草原生态环境治理和保护,加快促进草地生态畜牧业发展方式转变,发展完善后续产业和制定政策配套,不断拓展农牧民增收渠道和路径,稳步提高政策性收入和发展收入水平,实现生态治理、发展生产、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目标,深入推动全州农牧区经济社会健康稳定持续发展的大好局面。
6.2进一步加大天然草原资源保护和建设的工作力度
加大资金投入持续实施退牧还草补播工程和祁连山综合治理等重大生态保护工程,加大对牲畜棚圈、储草棚、青贮窖等基础设施建设力度,夯实产业发展基础,加大对天然草原有害植物和黑土滩退化整治力度。积极开展草原自然保护区建设项目和草原防灾减灾工程申报工作,强化已建工程的跟踪督查,坚持实施草原修复生态项目,保证草原生态环境改善成效显著,生态文明建设取得重大成果。第一,加强草原监管体系建设。逐步完善草原监理体系建设,提高草原监理部门规格和人员、器械配置,按照职责依法依规承担起本辖区天然草原监管工作职能。同时应当依据有关法律法规并结合工作实际积极制定出台《草原法》相配套的法律法规和制度机制,切实加大天然草原执法工作力度。第二,深入推进海北州全国草地生态畜牧业试验区建设。坚持先行先试、示范推广、全面提升改造“三步走”的工作总思路,以转换发展方式,调整生产结构,提升生产能力为主要工作驱动力,加快组织建设,配置具有较强的规模经营能力,较高的产业化水平和较好的基础设施,加快构建具有高原特点的农牧民股份合作组织。同时,积极创新海北州推进全国草地生态畜牧业试验区建设管理工作制度,为全省乃至国家西部牧区可持续发展树立典型和样板,提供可复制、可推广的经济发展和社会经验。第三,建立完善牧草良种繁育基地。推行现代化畜牧种业项目,建立由政府主导、企业参与的育繁和推广结合的商品化繁育系统。充分发挥饲草优质种质优势,开展区域试验和生产性试验,加速发展一大批区域适应性强、产量高、饲用价值高的饲用品种,繁育抗逆性强,抗病性强,耐寒耐干旱的新型饲料作物。要加强畜牧业基础设施建设,健全适合不同地域的畜牧业用种业发展配套制度,在适合发展的地方进行畜牧业、种业基地的布局,提高优良牧草种子生产和供给能力。第四,发展牧草产业推动畜牧业发展。加快推进放牧地区牧草生产基地,建设健全州、县、乡、村四级防灾减灾工作体系,保障饲料能够科学供给。在全州通过草地棉耕补种等多种生产技术,切实提升天然草原的生产能力,利用退耕以开垦的草原和水热条件相对较好的草原发展多年生的饲草种植。在农牧交错带发展饲用燕麦、饲用黑麦、苜蓿、披碱草、箭箸豌豆等优质高产饲草生产基地,形成农牧互补格局。第五,完善经营机制和社会多元化服务体系。鼓励行业协会、农民专业合作社等机构,在重点领域开展专业技术支持。支持各大公司、专业合作社参加饲草料种植、经营,采取基地连农牧户、基地连农户的经营模式,通过与农牧户签订产销合同,稳定产销关系,把人工饲草生产与大市场联接起来,要建设区域饲料生产基地,保证饲料生产规模。支持饲料生产企业、养殖企业利用物联网、移动互联网等先进的信息技术和设备,开展智能化、精细化生产经营,提升饲料从种到用全程信息化水平。建立饲料行业的产销对接信息系统,加强饲料生产和销售的高效衔接,提高饲料生产和销售的质量。
7结束语 近年来,随着国家对草原生态保护与建设的投入力度持续增大,海北州始终坚持生态优先考虑,生态保护与经济发展并举的工作发展思路,以提高祁连山地区的生态环境和水资源的涵养为中心,遵循自然法则,采用自然恢复和人为介入技术,以维护草地的生态为先决条件,通过对草原资源的科学合理使用,通过草畜均衡机制的构建,巩固和健全新一批草原补偿政策,稳步推进草原保护工程建设,治理退化草地,加强对草地行政管理的监督,促进草地的生态保护和建设。
参考文献 [1]程苏蕊.饲草产业高质量发展路径探析[J].产业创新
研究,2022,100(23):51-53.
[2]慈建勋,李彦民.浅议青海省天然草地退化治理与恢复的管理措施[J].青海草业,2022,31(2):66-68.
[3]严俊,旦久罗布,张海鹏,等.藏北高原那曲天然草地类型及其分布特征[J].高原农业,2022,6(6):526-535,546.
作者:杨涛张万明 单位:青海省海北藏族自治州高原生态畜牧业科技示范园管委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