线上期刊服务咨询,期刊咨询:400-808-1701 订阅咨询:400-808-1721

纺织工程专业人才培养模式3篇

时间:2023-03-20 14:48:54

绪论:在寻找写作灵感吗?爱发表网为您精选了1篇纺织工程专业人才培养模式3篇,愿这些内容能够启迪您的思维,激发您的创作热情,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纺织工程专业人才培养模式3篇

b地方院校作为我国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学校的办学性质、办学理念和教学模式会直接影响到我国卓越人才的培养质量;同时卓越人才培养理念和教学质量还直接关系到能否为社会提供更多适应经济发展的应用型人才。本科院校纺织工程专业教育,在办学理念、培养目标、培养要求和课程设置上,与传统的研究型高校教育和职业院校教育有着诸多不同的特点,卓越工程型纺织工程专业的教学目标主要体现在为社会培养具有一定实际操作能力的技术型、实用型、应用型综合性人才,能解决纺织专业实践中复杂的工程问题,可从事研发、设计、生产、检验、贸易及管理等工作,从而使本科纺织工程专业的实践教学人才培养工作呈现出不同以往的特殊性和重要性。

一、地方高校纺织工程专业实践教学人才培养的主要教学现状

本科纺织工程专业的实践教学,主要包括大量实验课程、认识实习、纺纱工艺实训、纺织品检测技能训练、纺纱技能训练、面料分析与工艺设计、专业技能、工程训练、电工电子综合实验与毕业设计(论文)等诸多环节,而且不同的实践教学项目所涉及的教学目标、专业知识、教学平台和内容形式都是多种多样的,这大大增加了实践教学人才培养质量监控的难度。

(一)重理论,轻实践。“我国传统的纺织工程教育过于注重工程理论知识教学、轻视工程实践训练,过分侧重专业知识传授、轻视工程实践及创新能力培养”。由于很多本科院校对实践教学过程和教学质量不够重视,在实践教学人才培养上人力、物力、师资投入都很匮乏,所以实践教学人才培养工作体系存在诸多缺陷,不能充分调动发挥各级各类人员,如院系领导、教学管理人员、专业教师和学生的主动性与积极性,没有充分发挥他们的潜能,这显然不利于纺织工程专业各项实践教学方案的有效落实与执行。所以现在的很多高校太注重理论教学而忽视对学生实践环节的教育,这显然是不合理的。

(二)循规矩,缺创新。部分地方本科纺织院校在人才培养计划制定方面缺乏创新思考,盲目套用其他院校实践教学人才培养方式,并没有结合自身院校纺织工程专业实践教学的具体情况和特点来构建人才培育的工作体系,无法做到纺织工程专业实践教学人才培养的具体性和针对性。因此,构建地方高校本科纺织工程专业特色的实践教学人才培养方案工作就具有必要性和紧迫性。

二、改善地方高校纺织工程专业实践教学人才培养的具体措施

为切实贯彻落实教育部等部门《关于进一步加强高校实践育人工作的若干意见》精神,全面实施“实践教学改革创新计划”,深化学校实践教育教学改革,加强实践教育教学的全过程管理和质量监控,培养和提升地方高校纺织工程专业实践教学人才培养育人工作,高校有必要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一)增强实践育人意识,把实践育人工作摆在纺织工程专业实践教学人才培养的重要位置。纺织工程专业是一门实践性应用型很强的学科,所以一定要认识到实践育人工作的重要性、要把加强实践育人工作放在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位置,地方高校要制定完善的实践育人政策:要以强化实践教学要求为重点、以完善实践育人方法为基础、以建设实践育人基地为依托、以加大实践育人经费投入为保障,建立健全的实践教育教学体系,形成实践育人合力,切实推动学校实践教育教学改革取得成效。比如为了提高专职教师实践育人水平,必须加大教师培训力度提高综合素质,并积极主动聘用实践经验丰富的专业技术型人才到校内开展学术讲座,同时担任学生兼职教师,还要择优选派部分教师到社会相关行业相关部门进行挂职锻炼,参与产业化科研项目,要把教师指导学生参与社会实践、实践育人纳入年度考核内容。最终建立以人为本、创新实践、实验教学新机制,进一步完善纺织实践实验教学内容,建立科学的专业平台,形成全新的实验教学体系,不断加强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适应未来高质量专业人才的需要。

(二)注重纺织工程专业实践教学改革创新,加强统筹规划、组织管理和制度化建设。要优化地方高校纺织工程专业实践教学人才培养,必须建立科学的实验室管理体系,完善实验教学检查、督查制度,采取激励措施想办法提高实验室教师和实验室管理人员的业务水平、能力及综合素质素质,努力提高纺织专业院校实验教学质量。实践实验教学改革创新涉及教学方方面面工作,关键在于落实。要加强统筹规划,实现理论教学、实践教学、实践育人工作等有机结合,打破传统的部门、条块分割的管理机制,合理架构教育教学组织管理体系,要强化实践教育教学全过程管理,全面加强实践教育、教学制度建设。教务处、实验室与设备管理处、学生工作处、团委等部门的相关实践教育教学工作,要在实践育人的框架下加以系统化、整体化设计,各相关部门要按照实践育人的具体目标真正落实人才培养方案的各项工作计划。具体操作可以是:教务处部门牵头制定学校实践教育教学工作管理办法,由实验室与设备管理处负责修订实验教学管理改革办法,由学生工作处负责修订学生职业辅导管理办法,由团委工作室负责修订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管理办法、由人事处负责研究制订相关教师实践育人工作考核管理办法,由财务处负责研究制订相关实践育人经费保障办法等,各部门相互配合,加强综合治理。

(三)结合纺织工程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修订,建立实践教学与理论教学有机结合,以能力培养为核心,分层次的实践教学体系。纺织工程专业是一门多学科交叉的学科,是对纺织材料加工运用及综合的学科,广泛涉及物理学、化学、工程学、材料学等多个学科分支,综合纺织、化工、机械、染整、电工等工程技术与装备,并充分结合和运用了传统工序和诸多现代高新技术的学科。因此,纺织工程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修订应充分考虑纺织技术的多学科交叉,同时兼顾到纺织加工技术多样性和产品解决方案个性化的特征。学习掌握纺织工程专业知识,学生必须具有扎实而宽阔的基础理论知识,较强的综合素质能力;系统地掌握化学、物理和机械设计基础以及加工不同结构、不同功能的纺织材料,并能运用基本理论与工艺原理对其做进一步深加工和精加工的基本技能,关键还在于注重学科知识的融合以及理论与实践的结合。围绕地方高校突出应用型办学模式,以“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实施为突破口,针对“材料与工程专业”要求,面向工程、面向实践、面向社会,通过加大校企合作,注重实践教学的实效性,提高学生工程素质和工程能力,同时还有加强学生人格和敬业精神培养,建成理论教学、实践教学和工程教育“三位一体”的应用型创新人才培养体系。同时,注重实验和现场教学的重要性,让学生突出掌握相关课程知识与上下游课程、实践环节的关联、衔接关系以及单项工艺的结构特征与技术复合,使得学生能够在不同专业层次的人才培养过程中,把握所学课程的知识构架和目的作用,并与其他教学环节的知识点形成链接,承上启下,学习巩固,不断理解,拓宽学生知识面的同时,学生创新意识、创新能力得到潜移默化的培养,为学生以后从事相关行业的工作打了下良好的基础。

(四)重视实践教学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研究,观念创新,错位发展,彰显办学特色,强化实践基地工作建设。纺织工程属于理工科专业,要结合实施“卓越工程师计划”,做好基地产、学、研一体化建设。大力加强开放实验室建设和平台建设,增加实验室和实践平台开放的时间,为学生进行实验和研究提供便利,同时加强创新和开放式实验室建设,逐步形成特色。围绕主干课程的总体要求制定其他课程的基本要求,进而提出实验实践教学改革和实验室建设总要求及其实验实践教学改革和实验室建设实施的协调方案。同时,积极探索合作办学新模式,与职业技术学院合作,开展“3+2”高职与本科分段培养试点项目工作。积极联系校外实习基地,推荐本校教师与企业技术人员共同担任学生实践教学的导师。双方可共同编制教材、实习方案,这样有利于“将企业先进设备、生产工艺与理论学习相结合,共同培养学生的同时,有利于专业教师能够及时了解行业最新动态和发展方向,在教学过程中能够加入更多实际案例,让课堂教学不再与实际脱节。”通过与企业产学研的深度合作,建立了校企互动教学实践基地,通过把企业引进校园,加强校企的实质性互动,共建了集专业实践教学、科学研究、技术开发、创新实践、创业训练于一体的综合性教学实践基地(实体),实现专业教育与创业教育的有机结合,以创业带动就业,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作用。借鉴国外优秀经验,与企业联合,聘请行业专家、企业专家等共同参与开发系列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把行业企业等实际项目嵌入高校实践教学体系,同时在校外实践教育基地开设专业课程或者学生到行业企业参与实际项目训练,实行“创新能力培养和个性发展相结合”的培养方式。基于校企互动教学实践基地,营造“工程教育环境”,探索并构建“专业—创业—就业”相统一的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在学中做,做中学,着力打造适应未来以原始创新为主的和致力于解决行业具体问题的“未来工程师”。

(五)调动多方积极性,发挥教师学生在实践教学过程的双主体作用。针对部门、教师、学生等对实践教学环节重视不足参与不够的现状,应加强纺织工程实践教育教学教师队伍建设,切实提升教师实践育人的功能,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提升学生的实践能力。认真制订实验教学教师和实验人员的引进和培养计划,努力改善教学条件,引入市场运行机制,激活实验教学教师和实验人员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同时,积极鼓励实验室管理人员参加学历进修和技能训练,不断提高自身的素质和能力。地方高等院校要鼓励年轻教师多增加实践经历,引导他们积极参与产业化科研项目,选派相关教师到社会相关单位进行短期或长期的挂职锻炼;学校要想办法配齐配强实验室工作人员,提升实验教学水平;同时统筹安排有经验、有能力的教师指导学生多参加社会实践活动,激发学生参与实践教学活动的自觉性和积极性,全面规划并实施大学生专业技能训练计划、大学生科研训练计划、大学生科技竞赛计划、大学生职业技能培训计划、大学生创业训练计划等,进一步增强学生的创新意识、专业知识和创业实际本领,有效提高其实践能力、创新精神和创业能力,使学生得到更为系统的与社会生产实际紧密结合的实践训练。还要积极组织学生参观国际、国内大型展览会,使学生能够在学习专业知识的同时,进一步拓展知识面,拉近与企业的距离,就业前就能接触到生产实际,更好地了解社会及用人单位要求,特别是专业理论如何应用于实践、解决生产实践中的实际问题、发挥学生在实践育人中的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发展的主体意思。争取做到以下两点:学生愿意做实验,老师愿意教实验。对实践和实验,学生要有热情,教师要有激情。没有实验就没有创新。尽管诸多院校越来越重视实践教学,每年投入大量的费用用于实验教学设备的更新和学生的外出锻炼实践,但是与投资相比较,实验室的活力却始终没有展现出来,学生的动手能力还有待提高。实验实践教学改革迫在眉睫,实验教学工作应以人为本,应充分的把学生和教师的积极性统一调动起来,这样,整个实验室才会迸发出活力,实践育人的目的才能真正实现。

小结

总之纺织工程专业实践教学的培养目标,是以培养创新型、适应型工程实用人才,以培养学生实践和创新能力为着眼点。坚持知识培养与能力培养并举,实验教学与理论教学并重,贯穿于整个实践和实验教学人才培养的全过程中。要积极的探索实验和实践教学方法的改革,加强纺织工程专业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拓宽专业技能训练,增强工程教育专业学生的基础性和综合性,突出学生的创新能力培养的和综合素质提高,在实践和实验中中培养学生严肃认真、求真务实、科学客观、勇于创新的工作作风,形成以学生为本,知识、能力、素质协调发展,学习、实践、创新相互促进的教学理念。

作者:吕冬云 单位:南通大学杏林学院

纺织工程专业人才培养篇2

1引言

纺织工业是我国重要支柱产业,也是我国在全球经济体系中的具有相对优势的产业,但是作为一个传统产业,我国纺织工业存在高科技含量低、劳动密集、效益低下、企业运行体系和观念相对落后等诸多问题,在科技快速发展及市场机制下慢慢失去了原有的竞争力,这样的行业状况直接导致了纺织高等教育的不景气。一方面我国纺织高等教育基本沿袭着陈旧的培养模式,过分依托产业自然分工,专业过于明细,忽视产业运行的系统性及整体运行管理,在客观上形成了学科内部的条块分割,使学生过分专精于学科的某一分支,基础不够宽厚;我国纺织高等教育过分依托学校教育,企业普遍反映毕业生实际工作经验欠缺,工程素质和实际工作能力不强等诸多问题。因此,突破单纯强调专业化教育的观念,改变过去过分强调专业“对口”的教育状况,突破单纯学校平台培养的方式。为此,我校依托地方优势,构建了化工特色的纺织工程专业,构建了基于校企双平台的纺织工程专业高素质应用型人才培养体系,体现了“工程教育回归工程”的教育理念,强化工程实践教学,围绕专业定位和目标,符合地方工科院校实际,基本形成了“纺织+化工”双学科融合,“学校+企业”双平台实施的纺织工程专业人才培养模式。

2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基本思路

广西工学院通过长期的探索和实践,形成了鲜明的“校市相融、校企合作”的办学特色,建立起“政府主导,社会参与,学校面向社会自主办学”的新体制,与柳州乃至全国的企业建立了良好的合作方式,在现有的实践教学平台基础上,扩展企业平台的培养功能,并在约定的范围内作为整个人才培养系统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企业配备一定的高级技术人员、管理人员、专业技术和产品开发的研究人员作为教学资源承担教学任务,提供必要的实践场所、生产岗位,负责生产设备、生产工艺与技术、安全、环保、生产管理等培训和指导工作,完成实践环节的教学任务,起到强化工程应用能力的作用。随着各种高技术纤维、功能性织物的研制与开发和现代纺织工业多技术交叉渗透发展,我校纺织工程专业教学改革主要从培养模式、知识结构、培养目标上对传统纺织工程专业进行了改革,主要体现在:在人才培养模式方面,基于校企双平台培养,以培养学生的高素质、能力强为重点,利用学校和企业平台不同的教育环境和教育资源,采用学校系统教学与企业工程实训的有机结合;在知识结构上,将纺织与化学化工、高分子材料等学科进行融合,以培养学生厚基础、宽口径为重点,综合相关学科的优势和发展趋势,构建复合型纺织工程专业人才培养知识体系。

3人才培养方案的课程体系和实施

“纺织+化工”双学科融合,“学校+企业”双平台实施的纺织工程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课程体系包含四个模块:公共基础课、学科基础课、专业课程和集中实践教学模块等,学分比例分别占24%、35%、16%、25%。公共基础课重视人文、外语、计算机等综合素质的培养,以适应现代社会对人才素质的要求,该模块包括政治思想课、外语、计算机、法律等,贯穿人才培养全过程;学科基础课模块包括数理基础、化学基础和工程基础。数理基础课程有:高等数学、大学物理、工程力学等;化学基础课程有:基础化学、纺织化学、化工原理、高分子物理与化学等;工程基础课程有:工程制图、机械设计基础、电工与电子基础等;专业课程模块包括纺织材料学、纺织组织学、纺纱学、织造学、纺织工艺学等;集中实践教学模块有专业实验、认识实习、生产实习、毕业实习、毕业设计(论文)。以上四个模块的课程为主线,同时开设以加深专业理论,拓宽基础知识面以及了解学科前沿研究等选修课为辅线,如纺织专业概述、纺织行业与纺织品生产调查、纺织技术经济、纺织新技术与产品开发等,双线并举,双平台实施。在人才培养方案的实施方面,通过学校教育平台培养学生人文素质、基础理论和知识结构,完成基本层次的培养;通过校内实践实验室培养学生的基本技能,然后进入企业进行生产实习,获得工程实践经验,完成中级层次的培养;然后学生将生产实习中发现的工程技术问题升华为研究课题,在专业教师的指导下利用工程试验中心、纺织设计与模拟实验设备进行研究,获得成果后再回到企业进行应用与转化,从而实现培养过程和生产、工程实际对接,把产学研结合融入到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实践中,渐次提高学生的工程应用能力和创新能力同,完成高级层次的培养;最后以企业平台为支撑,聘请有生产、工程实践经验的企业高级工程技术人员担任学校兼职教师,承担学生专业选修课、校外实习、毕业论文(设计)指导等工作,纳入双平台的教学体系,形成了层次分明、个性化突出的人才培养方案。

4人才培养模式的特点

广西工学院纺织工程专业依托地方特色和多学科优势,构建了“纺织+化工”双学科融合,“学校+企业”双平台实施的人才培养方案和课程体系。经过调研,通过实施人才培养模式的教改实践,具有以下特点:(1)学生认同度高。学生对“学校+企业”双平台培养感受深刻,只要体现在就业形势好,企业争抢校企双平台培养的大学毕业生,这些学生岗位适应能力强,由于有企业的工作经历,很容易融合到企业文化中去,有很好的亲和力和团队合作精神,易开展工作。(2)企业评价高。企业参与高校大学生的教育培养,通过校企产学研合作,借助工程实训基地这一平台,根据自身发展需要提出所需专业学生来企业实训,同时在与高校教学合作中,提升企业的发展视野和研发水平。学生较早地接受了企业精神的熏陶,与其他大学生比,角色转换快,动手能力强,敬业爱岗、吃苦耐劳,很容易被企业重用。(3)学生专业素养高。“纺织+化工”双学科融合,将其外延扩展到与化工行业的交叉和融合,其核心仍然是纺织,横向拓宽了专业口径,纵向丰富了专业的内涵,以“大纺织”的培养要求调整知识结构和人才培养体系,对学生的知识结构优化起到了很好的促进作用,学生的专业素养普遍较高。

5结语

基于校企双平台的人才培养有利于企业的技术创新、有利于学生创新意识的培养和综合素质的提高,是一种教育思想、教育观念和教育方式的创新。实践证明,广西工学院纺织工程专业采用校企双平台结合实施教育,通过政府、企业或社会支持教育,促进了教育的发展,在培养具有高素质应用型人才方面优势突显,而且对高等院校的教育教学改革,提高办学水平起到了较好的示范作用。

作者:郑燕升 梁红瑜 林海涛 单位:广西工学院生物与化学工程系

纺织工程专业人才培养篇3

纺织工业是我国重要支柱产业,也是我国在全球经济体系中的具有相对优势的产业。但是作为一个传统产业,我国纺织工业存在高科技含量低、劳动密集、效益低下、企业运行体系和观念相对落后等诸多问题,在科技快速发展及市场机制下慢慢失去了原有的竞争力,这样的行业状况直接导致了纺织高等教育的不景气。另一方面,我国纺织高等教育基本沿袭着陈旧的培养模式,过分依托产业自然分工,专业过于明细,忽视产业运行的系统性及整体运行管理,在客观上形成了学科内部的条块分割,使学生过分专精于学科的某一分支,基础不够宽厚,工作适应能力较差。因此必须突破单纯强调专业化教育的观念,改变过去过分强调专业“对口”的教育状况,构筑具有基础扎实、知识面宽、能力强、素质高的复合型人才。在国家“东桑西移”、“退耕还林”和西部大开发政策的推动下,广西的蚕桑业生产取得了跨越式的发展,2005年广西的桑蚕产量全国排名第一,而且桑蚕业具有比蔗糖业更长的产业链,从种桑—养蚕—缫丝—纺织—服装,以及综合利用桑枝、桑叶、蚕蛹、蚕沙和蚕丝副产品等,都有着非常广泛的发展前途。根据“广西壮族自治区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年)”,桑蚕养殖和茧丝绸深加工技术已被列为重点领域的优先主题,纲要指出:“重点引进开发蚕茧收烘与缫丝新工艺,缫丝加工自动化控制系统,提高生丝质量关键技术,丝绸深加工新技术,高档丝绸面料和服饰产品产业化技术;开发桑、蚕、茧、丝的综合利用技术”。目前制约广西桑蚕业发展的两大瓶颈是人才短缺和产业链太短,因此,纺织工程专业复合型人才的培养对纺织工业的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广西工学院纺织工程专业是2005年经广西区教育厅批准建设的新专业,该专业依托生物化工、机械、服装等学科优势,按具有化工特色的纺织工程人才培养模式进行了探索与实践,构建了符合地方工科院校实际的,具有化工特色纺织工程专业的人才培养方案和课程体系,基本形成了“纺织+化工”的纺织工程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即:“具有化工特色的人才培养方案;凸显化学和化工基础的化工与纺织融合的课程体系;强化纺织与化工双基础的实验教学和以实习基地为平台的实践环节教学体系,为化工特色纺织工程专业人才培养奠定了良好基础。

1构建具有化工特色的纺织工程人才培养方案

人才培养方案是实施人才培养工作的根本性指导文件,是开展各项教学活动的基础,是组织实施教育教学活动的依据,反映了学校人才培养思想和教育理念,对人才培养质量具有重要的导向作用。广西工学院纺织工程专业是依托生物化工、机械设计与理论和服装工程等重点学科建立的工程类专业,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分为第一课堂和第二课堂,第一课堂作为培养学生的主渠道,主要培养学生的基本素质,使学生掌握基本知识、基本技能和学习方法,保证培养的基本规格;第二课堂教学作为第一课堂的延伸和拓展,二者相互作用,形成培养体系。方案具有如下特点:(1)体现国家教育方针,实现工科院校学校培养目标;(2)遵循人才培养和学科发展规律,体现工科院校学校办学特色;(3)拓宽专业口径,加强基础教育和通识教育;(4)坚持纺织工程科学教育与工程实践训练并重,突出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5)培养能把握纺织科学发展方向和前沿,具有化工特色的纺织工程应用型高级专门人才。

2凸显化学和化工基础的纺织与化工融合的课程体系

课程体系是实现专业培养目标,构建学生知识结构的中心环节,建立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需要,体现纺织学科内在规律和学校学科特色,科学合理的课程体系极为重要。我校纺织工程专业的课程体系分为公共基础课、学科基础课、专业必修课、专业选修课、实践性教学、全校任选课等六大模块。课程体系凸显纺织课程与化工基础课程的融合。①公共基础课重视人文、法律基础和外语、计算机综合素质培养,以适应现代社会对人才素质的要求。公共基础课包括数学、物理、外语、计算机、法律等。计算机、外语教学贯穿人才培养全过程。公共基础课共63学分,1056学时。②学科基础课以基础化学为平台,凸显化学和化工基础,实现化工与纺织学科的有机结合。学科基础课包括数理基础板块、工程技术基础板块、化工基础板块和纺织基础板块。数理基础板块包括概率论与数理统计、工程力学;工程技术基础板块包括工程制图、机械设计基础、电工与电子基础等;化工基础板块包括无机与分析化学、有机化学、物理化学、化工原理,强化学生化工学科基础,形成化工特色;纺织基础板块包括纺织材料学、纺织组织学、纺纱学、织造学、高分子物理、高分子化学等基础学科群。学科基础课共48学分,770学时。③专业必修课把握纺织工程科学的发展方向与前沿,强化学生纺织工程专业的背景与特色专业必修课包括纺织机械原理、纺织品标准与质量检验、制丝与织丝工艺、染整工艺学、纤维和纺织品测试技术等。专业必修课共20学分,320学时。④专业选修课以化工、服装优势学科为依托,形成纺织材料与纺织品设计两个专业方向,纺织材料方向选修课包括纺织加工化学、服装新材料、化纤工艺原理、高性能纤维、桑蚕综合利用与深加工、纺织科技史导论等。纺织品设计方向选修课包括色彩与图案、纺织品CAD、纹织学、丝绸服装概论、纺织色彩学、现代纺织科技导论等。专业方向选修课共21学分,336学时。⑤实践性教学强化学生化工学科与纺织学科实验动手能力、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实践性教学共35学分,计划35周完成。⑥全院任选课要求学生至少选8个学分128个学时的纺织工程专业以外的其他学科课程,培养综合素质。

3强化纺织与化工双基础的实验教学和以实习基地为平台的实践环节教学体系

实践教学是巩固理论知识的有效途径,是培养具有创新意识、创新能力的高素质人才的重要环节。现代素质教育要求高等教育通过各种教育实践活动,大力加强学生动手能力、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纺织工程是一门实践性极强的科学,实践环节教学体系由实验课程、实习课程、毕业论文(设计)组成。

3.1实验课程教学体系

实验课程立足两个方面,即强化化工和纺织两个学科学生综合动手能力培养。在化工方面,以基础化学为平台,强化基感,培养忧患意识,使学生树立远大的理想和志向,奋发进取,从而不断提高自身的专业技能和综合素质,使职业生涯少走弯路,能够一帆风顺。

2.5加强校园文化建设,营造求实向上氛围

校园文化建设要坚持“以崇高理想塑造大学生,以高尚精神鼓舞大学生,以高品位文化陶冶大学生,以精品活动引导大学生”为宗旨,依托团委、学生会和学生社团等各种学生组织,以学生喜闻乐见的活动为载体,广泛开展活泼多样的校园文化活动和社团活动,为学生提供一个陶冶情操、锻炼能力和拓展素质的空间与舞台,引导学生“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务”,营造出一个求实向上、欣欣向荣的育人环境。在校园文化建设中,我们还要特别重视发挥学术科技社团的作用,通过举办科技竞赛、学术讲座、学术研讨、经验交流、论坛等活动,把学风建设有机地结合起来,将班级凝聚力、团结精神和合作意识应用到学风建设之中,这对良好班风的形成和优良学风的培育都起着积极的促进作用。

2.6强化学生党建工作,发挥党员示范作用

大学生党员是大学生群体中的骨干力量和精英队伍,发挥他们的先锋模范作用,既是推进党的建设“固本强基”工程的迫切需要,也是高校创建优良学风的重要力量。在学风建设中发挥大学生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一名党员就是一面旗帜”,组织上以凝聚,学习上成榜样,工作上成楷模,以点带面,使其成为带动学习、引领学风的旗手,形成良好的学风局面。邓小平同志曾经指出:“每个党员都能以身作则,我们的一切事情就都好办了。”[2]认真抓好学生党支部的思想建设、政治建设、组织建设和作风建设,把学生党员的排头兵作用充分地发挥出来,优良学风的创建就有了坚强的保证。

2.7坚持以人为本,关注“后进群体”

在创建优良学风的过程中,我们还要重视班级里面“后进群体”的教育转化工作。“后进”是相对而言的。在工作中我们发现,这些学生之所以“后进”,很多都是有原因的,诸如家庭经济问题,父母离异,心理障碍等,使得他们无法用心读书,最后导致“后进”。因此,我们要以人为本,给予他们更多的关爱,更多的人文关怀。对这一部分学生,我们既要坚持原则,弄清情况,解决问题,又要引导学生走向进步。我们要给予他们更多的关爱,多点与他们进行思想交流和心灵沟通,晓之以理,动之以情,了解他们的情况,关心他们的困难,发现他们的闪光点,让他们重新找到自信。我们只有高度重视“后进群体”的教育和转化工作,才能使班级里面的“后进”者不断减少,使努力学习的正气不断得到弘扬。

2.8开展社会实践活动,提升学风建设成果

有效地开展社会实践活动,可以很好地提升学风建设的成果。通过开展“三下乡”、企业帮扶、社会调查、挂职锻炼、政策宣讲、青年志愿者等活动,让学生把课堂所学运用到实践当中,一方面检验自己对所学专业的掌握程度,另一方面又在实践中学到新的知识。让学生在服务社会的同时,既经受了锻炼,又强化了社会责任感意识。同时,在实践中了解社会,认识国情,增长才干,锻炼毅力,培养品格。在社会实践中,我们要注重六个方面的结合:与思想品德教育相结合、与形势政策教育相结合、与专业学习相结合、与课题研究相结合、与科技创新相结合、与就业创业相结合。通过这“六个结合”,学风建设的成果便得到有效地提升。总之,学风建设是高校一项基础性工作,是一项培养和塑造人的系统工程。我们要坚持教育、管理、服务三位一体的工作理念,以思想政治教育为重点,以素质拓展为主线,大力加强学生素质教育,努力增强学风建设的针对性、适应性和实效性。我们要在加强中进行改进,在继承的基础上创新,用发展的马克思主义和科学发展观来指导新的学生工作实践,不断探索学风建设新模式,不断开创学生工作新局面。

参考文献:

[1]陈刚.试论高校学风建设[J].杭州电子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2(1).

[2]彭莉.试论大学生学风建设的影响因素及其对策[J].黄石理工学院学报,2005,21(2).

[3]潘玉驹,周冀.以制度为底线以正气为导向[J].温州大学学报,2004,17(2).

[4]马金智,王影.利用第二课堂.选准高校辅导员工作在学风建设中的着力点[J].克山师专学报,2004,(3).

[5]韦玮.试析学科竞赛在高校学风建设中的作用[J].宁波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5,27(3).

[6]杨建新.用“五个结合”创新大学生的社会实践活动[J].广西青年干部学院学报,2003,13(4).

[7]《邓小平文选》第三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第144页

作者:郑燕升 李军生 林海涛 孟陆丽 单位:广西工学院生化系

推荐期刊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