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3-16 10:29:19
绪论:在寻找写作灵感吗?爱发表网为您精选了1篇大学生就业创业创新路径3篇,愿这些内容能够启迪您的思维,激发您的创作热情,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在“互联网+”时代背景下,为了推进我国传统产业的进一步改革与优化,提出并实施了“互联网+”行动计划,随着大数据和云计算等技术的发展,利用互联网和新兴技术推进各个行业领域深化改革,已经成为必然趋势。就大学生而言,凭借着“互联网+”的优势进行就业创业的人数逐渐增多,这种现象已经十分普遍,因此,高校如何利用“互联网+”技术加强大学生就业创业指导工作,推动大学生积极就业创业,已经成为当前的重点任务。传统的就业创业指导工作仍然存在诸多漏洞和不足,显然已无法适应新时期的大学生就业创业指导需求,而“互联网+”的应用,将改变以往的就业创业指导模式,克服传统就业指导的弊端和不足,推动实现大学生的全面发展,树立大学生就业创业信心,推动大学生就业创业,对社会而言也具有积极意义:有利于缓解当前的就业压力,改善当前的就业形势,促进社会和谐稳定。基于此,高校有必要引入“互联网+”,积极探索大学生就业创业指导工作的创新路径,提高高校育人质量,为社会不断输入优质就业创业人才。
一、大学生就业创业指导面临的机遇和挑战
(一)机遇
“互联网+”背景下,大学生要充分发挥互联网平台的优势进行就业创业,大数据、物联网等多种新技术的发展在各个行业领域内广泛地应用,并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推动了产业转型创新,而同时这些产业积极引入了互联网技术,也推动了在新的发展背景下不断升级优化。这种产业结构的创新发展,为大学生提供了更多发挥自身知识优势的机会和平台,也就为其就业和创业提供了帮助。首先,高校积极推动相关工作,并借助互联网平台组织了丰富多样的就业创业活动,大学生可以通过这些活动了解到更多就业创业知识,提升就业创业能力,为其提供了进入社会的平台。其次,高校借助互联网平台的优势对传统的就业创业指导模式进行了创新,收集更多相关就业指导资源,积极与校内资源加以整合,并构建相应的指导平台,实现信息和资源的共享,大学生可及时了解掌握最新的就业创业信息,有利于提升其就业能力,为大学生走入社会以及实现就业创业提供了有利条件。最后,由于当前互联网推动了各个行业领域的发展转型,而借助互联网的优势大学生可了解行业现状,并深入挖掘各种资源,积极探索就业创业的创新路径,有利于其实现成功的就业与创业,也为其尽快融入市场环境奠定了良好基础。
(二)挑战
大学生就业创业指导工作同样面临着新的挑战,尽管互联网平台为大学生就业创业提供了丰富多样的资源,但与此同时,大量的信息资源也导致大学生难以有效甄别其中有利的资源和不利的资源,反而可能为大学生的就业创业提供错误引导。另外,高校仍然采用传统的就业创业指导模式,对互联网的优势无法准确把握,未及时应用互联网技术推动传统就业创业指导模式的更新和优化,即使引入了互联网技术,但因与高校实际情况不相符,不具有可行性,同样不利于大学生就业创业指导工作的开展[1]。
二、大学生就业创业指导工作存在的问题
(一)缺乏系统性指导
当前,在开展大学生就业创业指导工作时,高校仍然沿用传统的就业指导模式,没有对指导工作进行系统性建设,许多高校仍然依赖传统的就业指导讲座和宣讲会等创业就业指导形式。另外,为了帮助大学生明确就业现状和行业现状,高校一般会与企业建立合作关系,但多数高校仍然处于被动的局面,没有深入市场了解行业现状和企业情况等,也没有积极主动地邀请一些优秀企业的专业为大学生提供就业创业指导。这种传统的就业创业模式针对性不强,往往没有掌握大学生的就业创业需求和大学生的就业创业特点等,提供的就业创业指导效果往往不理想。部分讲座和宣讲会的主讲人没有提前做好准备,深入了解高校大学生的实际情况,也没有对相关行业市场进行深入调查和了解,往往在信息不足的情况下盲目地套用模板进行指导,显然这种宣讲会和讲座缺乏针对性,流于形式,难以满足大学生的就业创业指导需求,无法为大学生在就业创业中遇到的困难和疑惑进行有效解答。高校大学生就业创业指导缺乏系统性和针对性,是阻碍大学生成功创业和就业的重要因素。
(二)就业创业指导课程体系不完善
大学生就业创业指导课程作为高校课程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对提升大学生就业创业能力及推动大学生就业创业具有重要意义,但实际上,许多高校将其作为一项选修课程,没有予以足够重视。高校就业创业指导课程是一项实践性较强的课程,而且往往存在多学科交叉的情况,显然需要进行有效的课程设计,才能发挥出就业创业指导课程的价值和实际作用,但实际上,教师往往过于重视理论性内容的讲解,而缺乏必要的课程实践。学生只能通过想象具体的就业实践内容,难以通过亲自动手实践和处于真实的就业和创业环境中了解就业创业的相关内容,也无法积累相关就业创业经验为之后进入社会奠定基础,大学生往往也无法形成清晰的职业生涯规划。同时,在指导课程期间,教师与学生缺乏有效的互动,难以为大学生的就业创业问题提供针对性的指导,严重影响了大学生就业创业能力的提升。
(三)专业师资不足
当前,大多数高校内部负责就业创业指导的教师都是一些院系的辅导员,尽管这些人员了解本校学生的实际情况,但对于行业现状和社会就业现状往往了解不足,也没有丰富的社会就业创业经验提供支撑,导致专业能力不足,难以为大学生就业创业提供专业化和有效的指导,更无法为大学生的职业素质提升提供有效帮助,因此为了提升就业创业指导质量,高校有必要加强专业师资建设。
(四)信息化应用水平不高
在“互联网+”背景下,互联网和信息技术的应用使人们的工作生活方式发生了较大转变,尤其是高校大学生,其接触互联网平台更多,对互联网平台的依赖性更高,能够很好地应用互联网平台进行资源的收集和信息的处理。就高校而言,在开展就业创业指导工作时,往往更加倾向于线下的工作模式,对信息技术了解掌握不足,也难以很好地应用信息技术开展就业创业指导工作,导致高校的就业指导信息化系统开发不足,相关指导人员信息化技术水平不高,也就无法发挥出互联网平台和信息技术的优势,深入了解大学生的就业创业需求,对大学生进行针对性的就业创业指导。由此可以看出,高校应抓住机遇,改进优化大学生就业创业指导工作,为大学生就业创业提供有力支持[2]。
三、大学生就业创业指导工作的创新路径
(一)完善就业创业指导课程体系,搭建就业创业平台
高校应明确自身在就业创业指导课程体系中存在的不足,积极借助互联网技术完善就业创业指导课程体系,充分发挥出课程的价值,为大学生就业创业提供实质性指导。首先,高校的就业创业指导课程应面向全体学生,对课程体系进行优化和改进,确保其与高校学生的实际情况相符,扩大课程指导的覆盖范围,提升就业创业指导的针对性和有效性。同时,高校应丰富现有的课程内容,创新就业创业指导形式,结合不同阶段的学生情况设计不同的指导方案和课程体系。例如:针对大一年级的学生,需要其对就业创业形成初步认知,积极整合校内资源和网络资源,为大一学生普及就业创业相关基础知识,使其形成初步的认知,为之后就业创业奠定良好的基础;针对大二年级的学生,则主要通过相关指导课程激发学生的就业创业意识,通过对就业创业知识的深入讲解,积极应用网络资源使大学生对就业创业形成具体的认知,并侧重于其思维训练,不断强化其就业创业意识;针对更高年级的学生,由于其就业创业需求较强,因此指导课程应主要侧重于实践训练,高校可借助互联网平台构建相应的就业创业项目,为学生搭建相应的就业创业实践平台,引导学生亲自动手实践,对就业创业形成更加系统性和全面的了解,提升大学生就业创业能力,为之后进入社会就业创业打好基础。其次,高校应依托“互联网+”积极构建大学生就业创业平台,鼓励学生在具体实践中提升就业创业能力。一方面,高校应加大资金投入,应用互联网平台为学生构建就业创业活动场地,可将线上平台和线下平台相结合,积极完善相关就业创业设备设施,搭建模拟就业创业平台,引导大学生参与其中。另一方面,高校应创新就业指导形式,积极应用线上指导方式,以具体就业创业项目为载体开展就业创业指导,并组织各种创客中心,专门为大学生提供就业创业指导,组织多样化的创业项目比赛,使大学生在参与比赛的过程中积累就业创业知识与经验,增强创业意识,提高能力。此外,各种信息资源充斥在网络中,学生如果凭借自己难以对这些信息资源进行精准地识别,高校应积极组织专业人员收集各种有价值的就业创业信息资源,统一发布于校内网站或平台,通过集中的信息资源整合与管理,便于大学生查阅收集相关信息资源,为大学生提供更加个性化的服务。最后,高校应组建更加专业化的指导师资队伍,鼓励教师积极学习“互联网+”相关知识,熟练掌握应用互联网技术,依托“互联网+”,对大学生开展就业创业指导。例如:大学生可通过参与线上企业校招、企业宣讲会等,及时获取就业创业信息,从而提升就业创业服务水平。高校应积极建立“双师型指导团队”,一方面,通过校企合作,借助优秀企业的培训和实习,为教师提供学习机会,不断积累就业创业实践经验,提升指导教师专业水平;另一方面,搭建企业家线上指导平台,充分利用社会企业资源,充实高校的就业指导指导教师资源,以一支专业化的指导教师队伍,为大学生就业创业提供专业、有效的指导服务[3]。
(二)加强校企合作,充分利用企业就业创业资源
为了充分挖掘企业就业创业资源,为大学生就业创业提供指导,高校应积极了解当前企业的发展现状以及人才需求等,加强与企业合作,并借助互联网平台和新技术等创新校企合作形式。首先,各个行业领域都在积极依托新技术和互联网平台推动产业转型,高校与企业应根据各自的需求,加强合作:从高校的角度,应根据企业新时期发展的需求,对现有的专业课程体系进行调整和优化,加强课程内涵建设,确保专业课程体系下培养出的人才与企业的发展需求相符;从企业的角度,需要明确自身转型发展过程中对高质量人才的需求,借助“互联网+”平台与高校合作创新招生和培养模式,构建线上招生与咨询平台,确保高校人才与企业发展的有效衔接。其次,高校应基于校企合作,优化专业课程体系,加强实践性课程的学习,提升学生就业创业实践能力与水平。例如:高校应在现有课程基础上与企业合作,结合企业对应用型人才的需求,设置实践性更强的课程,提升学生的专业素质和实践技能。基于校企合作模式,高校应借助互联网平台构建线上平台,实现线上与线下的有机结合,结合企业实际项目打造线上就业创业活动,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在实践中积累经验。最后,高校应与企业借助互联网平台创新合作形式,构建线上的高效沟通渠道,共同为大学生就业创业搭建实训和场所,充分发挥两者的优势,整合高校与企业资源,建设大学生就业创业实践中心,利用高校的指导教师资源和企业的专家资源,为大学生就业创业实践提供专业化指导,及时解答大学生在就业创业方面的问题与困惑,不断提升大学生就业创业能力[4]。
(三)注重学生培养,全面提升大学生就业创业能力
学生为了更加顺利地融入社会,成功就业或创业,首先要提升自身的就业创业能力,以较强的专业素质和能力获得更多就业创业机会和平台。当前,快节奏的社会环境会增加大学生的就业创业压力,良好健康的心理素质是大学生更好地应对这些压力的必要条件。尤其大学生在就业和创业的过程中,往往会由于经验不足经常面对各类问题和挑战,如果不具备良好的心理素质,可能会导致自暴自弃,直接放弃就业创业,不利于大学生未来的发展。高校应积极构建心理活动中心,配置专业的大学生就业创业心理咨询室,安排专门的心理辅导教师,加强心理素质拓展训练,提升大学生抵御压力和挫折的能力,以更加良好的心理状态应对就业创业中可能面临的逆境和挑战,提升其综合素质。其次,应重视大学生的就业创业技能培养,全面了解掌握当前的就业创业现状,以及当前企业对人才的需求情况,并明确未来可能涉及的行业领域需要什么样的人才、需要具备哪些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在清晰把握自身情况的基础上,及时查漏补缺,补齐短板,同时积极学习相关技术知识,增加自身知识储备,为就业和创业奠定知识和能力基础。此外,高校应积极构建“互联网+就业指导”平台,涵盖专业知识、模拟训练以及创业实践等多方面内容,并积极构建就业创业园区、孵化基地等,充分利用互联网资源,对大学生进行全方位的专业知识和实践技能指导,不断提升大学生的就业创业能力水平[5]。
四、结语
大学生就业创业指导是高校的重点工作,对高校人才培养质量的提升和社会就业压力的缓解具有重要意义。在“互联网+”背景下,高校应认识到当前就业创业指导工作存在的问题,并通过依托“互联网+”平台,优化当前就业创业指导课程体系,加强就业创业指导师资建设,加强校企合作,积极依托互联网平台创新合作形式,构建线上培训实践基地,加强对大学生就业创业能力的培养,通过提升专业知识与技能等有效措施,帮助大学生成功实现就业和创业。
作者:符彩花
大学生就业创业创新篇2
“互联网+”时代,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改变了当代大学生所处的社会信息环境,高校管理者与指导教师必须把握时代精神,改进指导方式,吸纳更多可利用的有价值的教育资源,构建信息化在线指导与互动交流体系,让负责就业创业指导工作的辅导员、指导教师在线上与大学生进行“一对一”“一对多”的互动,让获得个性化指导的大学生能准确把握个人的就业优势,选择合理的职业发展目标,在指导教师的帮助下制定完善的就业规划。“互联网+”时代,高校学生就业创业指导模式必须得到结构性调整,指导教师应秉承现代化就业指导理念,在社会实践中总结不同专业的学生积累的就业创业经验与反面教训,克服经费、场地环境等各种制约因素,提升学生对指导工作的满意度,强化学生的自主就业能力。
一、“互联网+”的内涵与基本特征分析
“互联网+”是信息技术快速发展普及后形成的特殊媒介环境。21世纪以来,媒介传输格局与数据分析技术高度更新换代,社会生活方式发生变革,网络空间内部逐步形成了全新的产业形态,各类传统实业经济逐步与互联网技术融合,高技术含量的信息科技开始在多个社会生产行业获得广泛应用并逐步扩散到其他领域,这一过程被称为“互联网化”。云计算技术、数据分析技术、物联网技术等先进技术的演化发展改变了社会信息环境,降低了网民获取社会信息的难度,我国社会网络普及率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逐步提升。“互联网+”时代的本质性特征在于,网民能够使用成本较低的数字化设备中内置的云计算服务功能、数据处理功能,面向其他网络用户释放自身掌握有价值的社会信息,突破传统社会媒介网络的限制,构建全新的信息传播路径。而“互联网+”时代相比其他时期更为注重技术创新,在不同平台的虚拟空间中,网络设备的使用者能够汇聚来自不同领域的新元素、新技术,自行搭建完善的信息反馈机制与资料分享网络[1]。我国高校就业创业指导教师必须把握“互联网+”时代的本质特征,在教学指导工作的不同环节贯彻“以人为本”的现代化教育理念,适应时代发展和全新的信息环境,顺应社会大环境中的就业市场变化趋势,利用互联网技术搜集不同行业的就业信息与可利用的创业素材资料,让高校学生认识到在就业创业过程中使用大数据技术等先进科技的必要性[2]。
二、“互联网+”环境对当代大学生的影响分析
(一)正面影响
在信息技术高速发展的“互联网+”时代,我国高校学生可以通过合理使用电脑、手机等电子设备,在开放性的网络空间中寻找自身感兴趣的工作岗位,查询行业龙头企业的用人标准,评估个人职业竞争力,从多个数字化招工平台上获取最新的高匹配的人才招聘信息。大学生在网络时代能够获得更多容易把握的工作机会,基于个人在网络平台上搜集到的信息,制定较为严密、合理的阶段性就业计划与求职规划,寻找个别较为热门的朝阳产业所提供的管理型、技术型岗位,发现更多与互联网产业有密切关联的工作,在网络空间中与各大企业的人力资源管理部门进行深入互动交流。在“互联网+”时代,大学生获得了更大的选择权与议价权,能够在线上与用人单位的领导、部门负责人进行“一对一”的沟通,并在遭遇困难问题时,向就业创业指导教师征求意见或寻求帮助。多数与互联网产业有关的工作薪资待遇较好、能够满足部分高校学生的求职要求,受到了高校应届毕业生的欢迎。高校学生能充分发挥个人潜能,抓住就业与创业的机会,汇聚多种可利用的创业要素,如与风投资金、技术供应商合作等,在网上申请创办各类互联网企业,锻炼个人的创业能力与经营能力。在“互联网+”时代,国家有关部门每年均会颁布针对大学生创业活动的优惠政策,如税收层面减免营业税、印花税等税费,对技术密集型企业提供免费维护服务等,为大学生提供了良好的创业条件。此外,高校大学生可以定期参加网上召开的互联网产业招聘大会,将自身档案录入数字化人才市场中,选择个人能够胜任的岗位投递简历,在招聘平台上搜集各个企业发布的资讯。就业指导教师必须为学生提供帮助,使之获得专业性的指导,积累个人工作经验,锻炼其信息搜集能力与判断力,并根据各类招聘网站上的信息来衡量企业的资质与发展前景[3]。
(二)负面影响
互联网上充斥着大量未经证实的虚假信息,企业招聘资料的核查成本较高,多数高校学生的信息素养不足,缺乏足够的社会经验,无法自行建立配套的信息管理机制,很容易忽视辅导员与就业教师的指导,自行决定个人实习单位与创业方向。目前,我国网络人才市场的监管机制还不健全,部分不具备人才招聘资质的企业在数字化招聘网站上大规模投放招聘信息,误导了许多高校学生,使之浪费了时间与精力。部分高校学生受到互联网上的不实信息诱导,错误地认为所学专业不具备就业前景,难以实现个人职业发展目标,因此逐渐丧失了参与就业创业工作的积极性与主动性,创业进程处于停滞状态。多数高校学生并未接受严格、系统的求职能力训练,创业竞争力较差,无法与其他有一定工作经验的优秀专业技术人员竞争,缺乏普遍性的工作经验,对自身的社会价值、工作能力强弱缺乏直观、准确的认识,容易被个别错误言论所诱导。指导教师必须依托客观环境,制定科学、合理的指导措施与创业能力训练计划,让学生在尝试性的创业训练中积累具备普遍性的工作经验,并搭建较为完善的创业团队组织框架,降低高校学生进入社会创业的难度[4]。
三、高校学生就业创业指导模式的缺陷分析
(一)高素质师资力量不足
目前,部分高校的就业创业指导工作多由负责学校内部管理工作的教务人员负责处理,此类教务人员并未在社会生活中积累大量可用的求职创业经验,对“互联网+”时代社会环境的发展变化趋势缺乏了解与准确认识,很容易在就业创业指导工作中误导部分大学生,使之走向错误的就业道路。负责就业创业指导工作的教职人员队伍中专职人员较少,多以兼职形式负责此项工作,专业性较差,导致就业创业指导活动无法传授给高校学生更多有价值的知识与经验。部分担任指导工作的教务人员不具备较高的信息素养,不会使用复杂的网络设备搜集各类行业招聘信息,只能够依托理论教材讲解教学大纲中的知识与脱离社会现实的求职技巧,就业创业指导工作无法在线上进行,大多在线下实体课堂上开展,教学时间较少,不具备可持续性,无法有效地发挥指导作用。新时代的高校就业创业指导工作必须选择线上工作模式,利用互联网技术给予高校学生不间断的指导与帮助,以了解不同类型学生的特长、工作风格、思维方式,明确高校学生的个人能力结构与能力发展趋势,促进学生与学生之间的深入交流,在线模拟各类求职活动,提高高校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与信息搜集能力[5]。
(二)未能建立完善的数据搜集与分析机制
国内大多数高校未建立较为完善的信息搜集机制,对人才市场中部分用人单位针对工作岗位所提出的能力要求缺乏了解,只是要求学生在毕业后定期填写个人就业信息,并未针对部分高速发展的行业,缩短不同频次的数据搜集活动的时间差,导致高校就业创业指导教师只能在教学活动中使用落后3年~5年的行业数据与就业信息,此类信息的时效性较差。高校的数据搜集能力不足,难以满足多数学生的信息使用要求。由于缺乏可用数据,指导教师无法根据历史数据分析最近的不同类型、不同专业学生的就业意愿与创业能力,不了解社会生产体系中对个别专业人才的需求在最近一段时间内发生的变化,就业指导工作的针对性较差,实效性不足。指导教师并未合理使用技术设备分析可利用的数据资源,未能认识到就业创业数据的使用价值,教师的数据分析能力与辨识能力较差,导致就业创业指导工作不符合学生的个性爱好与认知方式,客观上阻碍学生正常就业。
四、大学生就业创业指导模式的创新路径
(一)转变就业指导观念,优化教学环境
传统的高校职业指导理念已不能满足网络时代大学生的实际需要,教师应准确把握“网络+”的基本特征,创新职业指导理念,增加更多的职业指导实践课程,提高大学生的就业能力。例如:在职业指导的发展过程中,高校通过网络平台获取行业发展现状数据,如就业率、行业平均工资、发展前景等。基于这些信息,大学生能够更好地了解行业未来的发展趋势,从而开展有针对性的网络学习和实践,是提高大学生就业能力的重要途径,可以全面推动大学生就业指导观念的创新。通过使用网络技术和设计相关软件,学生可以构建一个具有模拟功能的创业环境,改进和调整项目计划。创业环境模拟是一种以创业为导向的实践活动形式,它可以使学生在网络环境中积累创业经验,教师也可以发现学生创业能力存在的问题。与传统的创业指导理论相比,它可以为学生的创业实践提供指导,高校应进一步加强相关方面的建设,为学生提供更加完善的就业指导和服务。
(二)采用实用性信息搜集方法,记录各类就业信息
担任就业创业指导工作的教务人员必须合理运用各类信息化技术设备,在网络上搜集不同领域的就业资讯与数据。根据实际情况,教师必须选择性地使用高性能的数据分析设备与网络设备,做好人才招聘信息的分类与加工工作,评估高校学生在日常学习、生活中展现的个人能力,如信息搜集能力、判断力、语言交流能力等。将学生所具备的各方面能力与网络上不同行业的人才招聘要求相匹配,找到最适合不同类型高校学生的工作,制定具备可行性的职业生涯发展规划,引导学生主动使用各类技术,记录具备一定参考价值的就业信息与创业资料,找到发布于人才市场与网络劳务交易平台的用人信息,构建属于自身的个性化就业竞争力、创业能力模型。指导教师必须结合高校学生的个性与兴趣爱好,找到学生能够理解的指导方法,让学生逐步树立正面、阳光的职业观。立足于互联网空间,指导教师必须给多数学生提供在线指导,定期询问学生的个人能力发展情况与求职进度,为其提供更多可利用的社会资源。教师必须引导学生在线上完成个人能力评估测试与心理测试,鼓励学生结合个人求职需要,获得具备较强针对性的指导。
(三)建立虚拟化服务评价体系,搭建就业指导平台
为提高大学生就业创业指导工作的实际效果,强化作为指导教师的教务人员的工作积极性,高校管理者必须集中资源,建立跨平台的综合性服务评价体系,定期调整评价体系中的各项基本参数,拓展高校学生表达自我的渠道。以学生反馈的个人意见作为基础评估指导教师的阶段性工作成果,充分利用网络技术建立统一的智能化意见反馈平台,让接受就业创业指导的高校学生在线评分,根据个人学习体验与在社会实践中获得的就业创业成果,评估教师所提供指导的实际价值。校方还应清退学生满意度较低的指导教师,奖励满意度较高、获得突出指导成果的教师。指导教师应主动与教务部门、用人单位人力资源部门进行合作,进一步完善指导效果评价标准体系,为需要帮助的高校学生提供全方位的高品质服务,让学生在短时间内找到自身能够胜任的理想工作。校方要根据大部分学生的要求,搭建数字化智能管理平台,以便整合不同领域、不同行业的招聘信息,并将社会上大多数专业对口的企业所发布的招聘信息发送给学生。在智能化管理平台上,校方可以建立数字化社区,在网络社区中,让学生与指导教师深入讨论政府所颁行的各项就业创业优惠政策,提升各类行业信息的传播速度,完善此类就业创业平台的基本功能,为其添加在线意见反馈、专家咨询、资料查询等功能。高校学生可以根据个人爱好与求职意愿,搜集平台上汇聚的行业用人信息,而且,管理者可以将学生无法独立解决的求职创业问题与问题的答案刊登在网站的求助界面中,并允许学生在社区中建立虚拟化的电子档案,记录个人求职经历,与其他网友共同分享个人经验,全面强化学生的就业创业能力。校方应及时根据平台用户提交的意见调整平台的运作模式,争取满足所有高校学生的信息需求。
五、结语
“互联网+”时代,高校学生就业创业指导工作必须合理利用技术资源,搭建在线教学体系,丰富毕业生的实习工作体验,让学生了解所在专业的发展情况与就业前景,满足不同类型学生的具体需求,为学生提供多种类型的可利用的行业资讯。大学生还可以在短时间内学习较多的就业创业技巧与基本技能,并通过在线网络平台与已就业的校友进行深度互动,合理利用社会资源与校内人脉资源,评估自身未来某一阶段的职业发展状况,检验个人资质是否能够达到行业内部岗位录用标准。高校要利用网络时代信息传播速度快、资源丰富的特点,汇聚大量行业经营数据,将学生的个人情况与行业用人信息进行精确匹配,做好线下指导工作,让学生发现更多自身能够胜任的工作岗位。
作者:石晶
大学生就业创业创新篇3
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和互联网应用水平的提升,人们逐渐适应网络带来的便利性,不仅在就业过程中会将信息技术和互联网相关方向作为择业的重要参考,还具有借助互联网信息系统获取大量优质就业信息的实际需求。每年高校都能向社会输送大量优质人才资源,但是长期以来高校的就业和创业指导工作开展存在系统性不足、设计落后、专业性受限、信息化应用程度不高等问题。随着高校就业创业指导工作精细化和有效性水平的提升,各高校必须适应“互联网+”时代的特色与当代学生需求,集结校内外、线上线下等优质资源帮助学生实现高质量就业创业。
一、引言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快速发展催生了对各行各业人才的大量需求,为了适应经济快速发展的现实需要,长期以来中国各类高校持续性开展扩招,向社会输送了大量优质人才。随着中国经济从粗放发展转向提质增效的高质量发展,大量高校毕业生需要重新审视就业方向和就业选择。一方面,传统行业的就业机会不断缩减;另一方面,以新经济等为代表的就业和创业机会不断涌现。在“互联网+”时代,高校应当发挥就业创业指导的主观能动性,拓宽学生就业信息获取面和就业方向选择面,帮助学生找到最适合自己的工作方向。
二、“互联网+”背景下大学生就业创业的特征
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完善了互联网发展的底层架构,也丰富了互联网终端应用场景。当代大学生成长与互联网快速发展的信息时代,在长期使用互联网产品过程中形成了互联网思维和互联网信息依赖,很多大学生借助互联网渠道进行移动和共享的学习,并体验线上互助教学、个性化教学带来的便利。从高校毕业生就业规划来看,互联网时代的大学生普遍重视互联网相关就业方向,一方面,大量学生利用在校机会参加各类创新创业活动,通过比赛实践自身创业想法,为大学生自主创业铺垫基础;另一方面,大学生主动关注并获取互联网相关就业和创业机会,将网店、微店、网络写手、自媒体运营各类服务工作室等作为毕业后的重要发展方向,并期待利用校企合作等优质平台拓宽互联网就业创业知识的获取面,提升可获资源质量,运用自主判断、咨询校内外导师、团队分析等方式筛选优质信息,助力高质量就业创业。从高校就业部门工作质量来看,工作人员可以利用微信、校园官网、就业APP等渠道进行信息发布、情况调查,并利用大数据、云计算等手段综合校内外情况开展就业支持方案设计,了解学生真实的就业创业偏好和对当前就业创业指导工作的看法等有效信息。
三、“互联网+”背景下大学生就业创业指导工作存在问题
(一)系统性指导缺位
目前,大量高校开展就业创业支持工作时缺乏系统性设计,对传统的就业指导讲座和线下校园宣讲会形成较大依赖,在对接各方企业资源时较为被动,未实现主动研判市场行情并邀请优质企业到校交流经验或开展招聘等。这种就业指导形式缺乏对大学生求职特点的了解,不能够对大学生进行个性化的就业指导。此外,很多讲座的主讲人并未针对每个学校的特殊情况与当下就业创业市场需求与特征进行系统性分析,而是通篇讲述模板式的内容,流于形式的讲座等并不能帮助学生答疑解惑或明细未来方向,也不能激发学生勇于创新、奉献社会的精神。
(二)教学设计落后
就业创业课程作为高校就业创业支持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通常以选修课形式存在于各高校之中。从本质上来看,就业创业指导课程具有较强的交叉性、综合性、创新性和实践性,但是很多高校教师在授课时过于偏重理论而忽视实践指导,学生只能在校内课堂上想象就业创业内容,难以通过近距离了解、亲手实践等完成基础经验的积累和个人职业生涯的思考,师生之间未形成有效沟通体系,课程也难以对学生的就业创业产生实质性指导。
(三)专业师资不足
目前,国内高校从事就业创业相关工作的人员通常是以辅导员为主的行政人员,这部分人员并未具备丰富的就业创业经验,社会阅历和专业水平都较为受限,专业性知识不全面。尽管具有较多的指导经验,但是系统的职业发展和创业专业知识少,能够带领学生进行职业能力素质拓展不多,创业实践经验匮乏。
(四)信息化应用水平不高
“互联网+”时代深刻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和工作方式,新时代的大学生具备较强的网上信息检索获取能力和在线工作处理能力。但是高校从事就业创业指导工作的人员仍然对线下工作开展存在较大依赖性,信息化开发、应用、调整等技能较为匮乏。适应时代需求,相关人员应当掌握基础甚至更深的信息技术应用技能,以便结合所在学校特点和专业特色,了解学生兴趣、能力和特长,明确学生在就业和创业指导过程中的需求,并与学生进行高质高效的沟通交流。
四、“互联网+”背景下大学生就业创业指导工作质量提升举措
(一)更新课程内容,优化指导框架
高校需要从课程体系设计、内容选择、教师配置等方面优化就业创业指导课程,以充分的重视和足额的资金支持保障课程质量提升。一方面,教师应当主动接触并掌握“互联网+”时代的就业特点与市场变化情况,引导学生通过更多元、更便捷的渠道获取有效信息、拓宽就业创业选择面。另一方面,就业创业课程要加强创新,打破理论为主的教室内学习方式,教师要带着学生走进企业、走进乡镇,既了解高端技术创新情况,又掌握基层民生工作现状,以广泛的社会实践作为基础,帮助学生树立结合个人兴趣、技能、专业等要素的正确就业观,为高校学生就业创业提供实际帮助。
(二)加深信息化应用,锚定核心需求
“互联网+”时代的发展使人们获取信息的来源变得更为多元,就业创业市场上的信息不对称情况得到缓解,但是并非所有大学生都能通过网络高效获取就业创业相关信息。为此,高校应开展全程化、模块化、实训化的教学,并通过自主开发或合作开发等方式构建校内信息实时共享平台,配置专人进行系统运营维护,实时更新行业发展信息和相关政策、学生在就业创业方面面临的问题解答、就业创业经验分享短视频、视频讲座等资源,并结合不同专业学生的具体需求,个性化推送适合的职业发展信息。
(三)汇聚多方资源,创建共享机制
高校在优化线上线下就业创业资源支持的同时,还可以整合并利用优质校友资源,通过前辈经验分享、校友企业就业支持等方式帮助学生拓宽就业创业的选择面。具体来说,高校可以将校友资源管理与就业信息化系统相统一。学生通过平台了解同专业校友就业创业情况、目前行业发展现状和趋势、本专业就业方向前景等问题;校友可以在平台分享本专业的就业创业资源和信息,也可以分享本人的职业发展现状和自己的成绩经验等。
五、结语
总之,“互联网+”时代给高校毕业生带来了就业创业的新思路与新方向,但是就业竞争激烈仍然是当前和未来一段时间内就业市场的重要特征。毕业生在提升个人知识储备水平和实践技能水平的同时,还需要获得高校专业精准的就业创业支持,以便实现符合个人兴趣、能力、发展需求的高质量就业。目前,国内各高校的就业创业工作开展过程中不同程度存在系统性不足、教学设计落后、专业人员匮乏、信息化应用受限等问题。为此,高校必须通过提升课程质量、加强信息化设计应用、拓展校友资源等方式提升就业创业支持水平,帮助高校毕业生找到理想的就业创业方向。
作者:马艳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