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3-14 09:12:13
绪论:在寻找写作灵感吗?爱发表网为您精选了1篇历史街区设计要素3篇,愿这些内容能够启迪您的思维,激发您的创作热情,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历史街区是动态的城市遗产,这注定历史街区的保护将是一个长期而艰难的复杂过程。历史街区的永续发展就是在保护的过程中,实现历史传承、经济繁荣、环境适宜与社会和谐的综合目标。五卅路历史文化街区的本体资源丰富,保存较为完好,历史价值高,街区景观特色明显,民国建筑风格独特。因此,需要加快建设五卅路历史文化街区,尽快出台科学、有效的具体保护方案,成为苏州古城保护举措的重要组成部分。
一、研究背景
红色历史街区是一种基于政府、商业、居民三元利益主体的空间生产模型,然而由于决策模式和利益空间挤压,相当多的历史街区过于强调“红色文脉保护”“城市党建历程”,而忽略市井生活。街区更新应避免造成街区格局和传统风貌等方面的完整性问题,为当地居民的文化生活建构合理、有序的空间序列,而非竭力营造各类“高大上”的红色主题艺术空间,从而降低街区市井文化生活质量。这与历史街区真实性理念背道而驰,严重撕裂了城市的文脉肌理和场所的原真尺度。红色历史街区打造通常以建筑外观来呈现历史文化内涵,对地区特有红色文化的表现方式不够丰富,内涵表达不够深入。短暂的游览时间,较为单一的观感体验,很难让游客深度融入街区的历史文化之中,导致多数游客在游览后对该街区的历史红色文化内涵记忆点薄弱,文化认同感缺乏。升级改造历史街区风貌,应该以人为本,考虑游客体验和文化需求,从消费场景的角度来思考如何呈现出历史文化街区的独特性、文化性和商业性。当前,红色历史街区致力于在改造过程中融入城市文脉,展示城市红色历史与内涵。红色历史街区传统风貌打造一直是当前城市空间改造中的热点话题。但是,学科发展和实践研究等方面的欠缺和不足,导致我国的红色历史街区在风貌更新过程中凸显出一些原真性的困境与倾向,并成为制约城市整体风貌、街区艺术形象和市民文化生活品质提升的一个迫切难题。苏州作为首批国家历史文化名城,而五卅路街区是苏州古城的核心。这个核心不只是空间位置层面的,而且还是历史文化层面的,承载着苏州古城重要的红色历史文化内涵。在苏州市政协第十四届委员会第五次会议上,苏州市政协委员吴永发提交了《关于加快建设苏州古城五卅路历史文化街区的建议》的提案。吴永发建议,作为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的苏州,应结合《苏州历史文化名城保护专项规划(2035)》和五卅路街区的规划定位,整合现有优质资源,加快建设五卅路历史文化街区,进而提升苏州古城保护核心区的活力。五卅路历史文化街区的本体资源丰富,保存较为完好,历史价值高,街区景观特色明显,民国建筑风格独特。五卅路作为一个优秀的红色历史街区,具有精神内核丰富的特点,但同时也缺乏系统专业的保护规划与发展。因此,需要加快建设五卅路历史文化街区,尽快出台科学、有效的具体保护方案,成为苏州古城保护举措的重要组成部分。
二、五卅路街区空间风貌特色调研
2020年10月16日出炉的《苏州历史文化名城保护专项规划(2035)》为全面推进苏州古城复兴,新增划定五卅路历史文化街区。现在的格局由大公园、五卅路、公园路、锦帆路、民治路、体育场路、王废基、张果老巷、孝义坊、通关坊、穿新街、大新街组成,片区内有行政办公设施。五卅路南起十梓街,北至干将东路,路长970米,宽8米。五卅路历史文化街区位于苏州古城中部,西至锦帆路、东至公园路、南至十梓街、北到干将路,总面积约28.6公顷。公共服务设施集中,历史遗存丰富,保留着完好的民国风情建筑群,共有市级文物保护单位6处,控制保护建筑4处。行政功能集中、民国风貌建筑较多、红色文化底蕴可挖掘性较大是五卅路片区的极大特征。基地周边有观前街商圈、苏州市立医院、苏州市会议中心、双塔等资源。
三、价值分析及传承问题
(一)价值分析
五卅路街区历史最早可以追溯到春秋时期吴国子城,吴王在子城内建有气势雄伟的王宫,历代为衙署所在地。1925年上海爆发了著名的“五卅惨案”,苏州人民发起募捐支援上海人民的斗争。后期,上海商会把部分捐款退回苏州。苏州各界联合会决定将退回的捐款用于翻修公共体育场旁由言桥南至十梓街的道路,路名定为“五卅路”。这就是五卅路命名由来。1921年教育家张冀牖在五卅路街区人民路憩桥巷创办乐益中学。后五卅运动爆发,在张冀牖的支持下,乐益女校的师生们义演、募捐,全力支持这场爱国运动。抗战爆发后,乐益女校消失在战火中,但当年张冀牖亲手种下的那棵雪松,虽历百年风雨却依旧苍劲挺拔,树立着一代人的风骨。五卅路街区内有苏州第一座现代公园——苏州公园、1918年建成的苏州体育场以及同德里,信孚里为代表的民国建筑群。与苏州平江路街区水陆双棋盘的江南气质相比,五卅路街区则用一栋栋老洋房、一排排法国梧桐轻描淡写出的民国风情。五卅路街区历史悠久,既见证了苏州的革命历程,也承载了代代苏州人的初心使命。五卅路街区内民国建筑群众多,各具特色。同德里、同益里两个紧挨着的地方同属上海式石库门、两层砖木结构里弄,共有19幢西式洋房,石库门21座,狭窄的里弄,满是民国风,保留至今,成了姑苏城里难得的老上海腔调。金城新村为砖木混合结构之两层楼西式建筑群,立面简洁,线条平直,外观造型朴实无华,为较典型的现代住宅。信孚里建筑南向,中间为一罗马式拱券门,门额上有较精细的花草雕塑,左右两幢楼一字排开,清水砖墙,石库门面,显得庄重整洁。建筑风格为一海式里弄石库门住宅群。五卅路上的纪念碑,至今仍有不少市民自发前来纪念。南端石库门上的浮雕,重现了那段的爱国壮举。如今这段红色记忆和这条路,早已成了苏州人深藏心底的不舍记忆。五卅路也反映着苏州城市的发展。对于许多苏州人来说,五卅路不仅是一条“民国路”,更是每一位苏州人的老朋友。五卅路91号的体育场,是苏州人口中的老体育场,也是苏州第一座公共体育场。很多老苏州人都在这里游过泳,买过体育用品。五卅路东侧的大公园,承载了几代苏州人的回忆。它是苏州第一座现代公园。上世纪七八十年代,大公园的儿童游乐园开了,穿越丛林的小火车、旋转的小火箭和刺激的海盗船等都是孩子心心念念的游乐项目。而今,在这从小玩到大的老苏州,也爱在这里聊天、喝茶、跳舞,放松休闲地过好退休生活。除了那些光荣的红色烙印,五卅路在很多苏州人的生活里留下过浓重的笔墨,承载了老苏州人的青春记忆。五卅路街区红色文化价值丰富。五卅路纪念碑、中共苏州独立支部旧址、上海战役指挥机关旧址等红色遗址,无不凝结了中国共产党和人民群众团结一心的光荣历史,展现了苏州人民的奋斗激情和革命热情。这片红色景区也是振奋苏州人民族精神的深厚滋养。五卅路是苏州一张重要的“红色名片”,充分展现苏州党员干部带领群众团结一心创造美好生活的精神风貌,凝聚立足新阶段、奋进新征程的强大力量。
(二)传承问题
由于历史变革、当地居民的迁出、外来人口迁入导致居住情况和生活方式改变等方面的原因,五卅路街坊空间的形态日趋复杂化。街区面临着一下几个问题:第一,景区趋同化现象严重;第二,资金短缺等问题导致有些红色景区基础配套设施跟不上;第三,许多红色景点较为独立,未与当地自然资源相结合。
四、保护更新方案
(一)风貌保护现状
苏州作为首批国家历史文化名城,拥有大量的历史建筑。而五卅路街区便是苏州古城的核心,拥有数量众多的历史建筑和保护建筑。经过一次实地调研考察,五卅路历史街区内历史建筑保护良好,建筑物保留状态良好,建筑完整度很高。建筑外立面除环境因素引起的泛碱和表面砖块粉化现象外没有明显残损。街区的风貌保护良好,保留了原有的外立面,整个街区对建筑原貌的维持的保护力度很高。也吸引了大量游客前来旅游参观。锦帆路社区是苏州古城内古建筑分布最为密集的区域之一。社区充分发挥辖区红色资源优势,将古城保护贯穿于日常工作中。经过社区多年来的不懈努力,古城保护工作颇具影响力,居民们的古建保护意识普遍提高。经实地调研来看,五卅路片区对于历史建筑的保护及时到位。对于中国民主建国会内的一些历史建筑已经开始了局部的修缮和测绘工作,并且工程进展有序,保护措施得体。对于整个五卅路片区,已经开始进行局部修缮保护,维持历史建筑的生命力和活力。片区街道干净整洁,墙壁上没有什么涂鸦,历史建筑墙面完整,除因为时间久远砖面的自然风化和小部分泛碱外,没有过大的残损位置。片区内历史建筑均有不错的展示风貌,片区内的历史建筑保护与时俱进,没有进行复古处理,使用现代转译的新手法,在保证了建筑原真性的同时给予现代新功能,使老建筑焕发生机。
(二)风貌保护问题
历史街区是动态的城市遗产,这注定历史街区的保护将是一个长期而艰难的复杂过程。历史街区的永续发展就是在保护的过程中,实现历史传承、经济繁荣、环境适宜与社会和谐的综合目标。五卅路历史文化街区的本体资源丰富,保存较为完好,历史价值高,街区景观特色明显,民国建筑风格独特。因此,需要加快建设五卅路历史文化街区,尽快出台科学、有效的具体保护方案,成为苏州古城保护举措的重要组成部分。依据五卅路街区资源现状,应突出五卅路街区不同时期文化的特点和民国建筑的独特风貌,在保护的同时强调文旅结合,着力打造文化创意集聚区和新苏式精致生活区。充分考虑不同人群的出行方式,综合规划好相应的游览路线、交通站点、视觉导示等,让游客的体验更便捷,更愉悦。未来苏州将继续加大历史文化资源保护力度,将这一瑰宝片区建设成融合文化旅游、商业活动、休闲娱乐等为一体的综合性活力地区,为市民提供高端、时尚、精致的生活空间。让其承载的红色记忆永久传承。
五、总结
红色文化资源是多姿多彩的,以红色文化为背景而规划的五卅路历史文化街区要最大限度地运用好红色文化资源。张泰城将红色文化资源分成红色遗址、红色器件、红色文字、革命人物等相关类型,为红色文化资源的探究指明了方向。在对五卅路红色文旅资源的发现与探讨的过程中,应根据该划分标准对街区予以进一步、系统地文化探究,根据客观状况加以补充评价,基于经济价值、红色教育、运用难度与社会影响力等层面,研究五卅路不同红色文化资源的意义。对特色街区加以定位后,各功能区块都应积极呈现红色文化场景,利用各种建筑方式的解构与重组,获得对红色文化的直接传递或间接隐喻的表达效果。同时特色街区要站在全局观的角度,与苏州城市建设相融合,整体发展。不仅仅是展示原貌历史生活,同时也要兼顾经济效益找到平衡点实现投入和收益的比例相适宜,更主要的是要坚持以人为本的原则,充分考虑传统产业园区与旅游区等差异,注重人性化的细节表达。红色文化的融入要使其不失传统。苏州历史文化街区体现出的江南特色浪漫情怀,粉墙黛瓦特有的颜色记忆、建筑材料、空间布局等要与红色文化协调起来。旅游资源不是只有红色,而是多彩的。双塔街道近日正式启动“我的邻居”古宅故居文化收集项目,梳理五卅路片区的古宅故居,组织居民讲述老宅的故事,挖掘这些老宅背后的爱国情怀、奋斗历程、宅院家风和名人轶事,后期进行整理后,对接喜马拉雅平台,通过“寻声亭”、线上有声地图、新媒体等多种创新方式向市民推广。这种在居民的生活场景中并入红色文化元素,并兼顾临时性游客模式下的文化元素的做法,不仅还原历史真实性的当地居民的生活状态,还增加历史文化旅游街区的原真性。历史街区不仅是物质的存在,还承载着城市的历史文化和精神内涵。红色街区以其最本源的风貌,记录着历史的变迁、时代的发展,也向世人展示着党领导下振兴中华的轨迹。红色文化是中国共产党人的精神内核,也是中华民族的精神纽带,保护五卅路街区正是对红色文化的传承和发展。从特色街区地位,到与城市建设融合,再回到与居民生活结合,五卅路历史街区保护方法应从点到面,逐层突破,从里到外,书写姑苏繁华篇章,让五卅路这片古老而光荣的街区,在新时代继续闪耀它应有的历史文化光辉。
作者:徐睿铌 袁荃 单位:苏州大学
历史街区设计要素篇2
一、我国历史街区改造现状
当前,我国历史街区改造取得了一定成绩,在经济快速发展、城市建设日新月异的同时,一批具有代表性的历史街区脱颖而出,如上海田子坊、福州三坊七巷、北京南锣鼓巷、安徽屯溪老街、山西平遥古街等,其都具有独特的风貌,无论是在建筑保护、街区重构方面,还是在历史文化和民俗传承方面,都值得其他历史街区学习借鉴。但随着保护改造工作的进一步落实,大部分历史街区的改造工作存在一些不良现象,如:对地域文化的认知具有片面性,造成商业性开发破坏;过度注重街区内的商业开发而忽略其他历史文化;夸大历史文化,以谋求经济利益;不少地区出现虚假文化、假古董等;部分地区的“静态保护”因过度注重对历史文物的保护而缺乏对历史街区空间的营造,情感互动缺失,地方生活习俗没有得到延续;一些地区历史街区房屋产权混杂,出现房屋风格不统一、街区规划不协调等现象。陈勤建教授指出,非物质文化遗产形态尽管千姿百态,但它归根结底展现了一个民族赖以存在和发展的特有的生存方式、生活智慧、思维方式、想象力和文化意识,是民族精神的集中反映。因此,相关部门应当关注历史街区的历史文化记忆,保持街区活力,传承历史文化,改善街区居民物质生活水平,整治空间环境。
二、浒湾镇和后书铺街基本情况概述
浒湾镇隶属于江西省抚州市金溪县,位于金溪县西部,距离金溪县城24公里,距离抚州市23公里。浒湾镇南濒抚河,又有316国道穿镇而过,因此,水陆交通都非常便利(图1)。后书铺街位于浒湾镇中(图2),与前书铺街、仁里街、江夏街、篾器街、黄家井巷、礼家巷、占家巷、三姑巷等八条街巷共同构成古镇肌理骨架。
三、历史街区的设计要素
凯文·林奇在《城市意象》中将城市意象中的物质形态内容归纳为五种元素———道路、边界、区域、节点和标志物。在历史街区中,道路则指街区道路,由街区内道路肌理形成,具有方向性、连续性;边界为建筑立面、围墙等,起到隔断、划分街道空间的作用;区域指的是表现为不同性质的、在心理上有切换空间感的空间范围,具有识别性;节点包括街区地域范围内的焦点、功能空间的连接点、具有标志性的景观节点等;标志物包括构筑物、雕塑、公共装置艺术或具有代表性、典型性的物体。
(一)街道
街区内部主要包括主要通行街道、次要通行街道,街道之间相互影响、相互交错而形成交通道路网。其中,有些道路存在设计偏差,导致街道无人行走,而因行走方便,人们会开拓出其他街道。时间一长,街区内部街道网发生改变,街区内秩序混乱。因此,在进行街区街道设计时,应当视街区实际需求而进行综合设计。由宽窄不同、长度不同、走向不同、形态不一的街道相互交错而形成的街巷肌理,在视觉上会形成独特的结构特征。在进行历史街道的更新设计中,街道肌理是需要被重点保护的内容之一。街道肌理是历史的沉淀,不同时期的肌理变化可以反映出不同的生活状态、历史文化、商业特点和民俗风情。历史街道经过时代的变迁,可以反映出街区演进的脉络,是街区历史变迁、时代动态发展的产物。
(二)区域
街区物质空间保护的核心元素是历史建筑,建筑群是具有一定历史价值、文化价值和艺术价值的建筑群体。想要了解一个历史街区的历史,首先可以对街区内的历史建筑进行评估,从建筑形态、建筑构造、建筑颜色等方面辨别建筑年代;然后根据建筑历史时期并结合街道肌理进行综合定位,并依托当地相关部门关于保护古建筑群的文件,进行改造设计,对古建筑进行分类保护、分类修缮。在建筑修缮工作中,应当采用对症下药的方法。对于结构较坚固、边界较清晰、建筑墙体较完整的古建筑,开展完整的保护工作,重在保护;对于风貌较好但部分结构因自然降雨、刮风而损坏的古建筑,采取钢架结构、混合土结构对其结构进行加固、支撑,并对腐烂部分进行处理,完善建筑通风功能;对违章建筑进行拆除,并根据街区建设意见进行迁移、改建等。
(三)节点
节点在街区中起到连接空间的作用,在街道空间中控制着街道的韵律。《城市意象》中将“节点”解释为“重要的点”“是观察者借此进入城市的战略点”,“它的影响波及整个区域,成为这个区域的象征”。街区中的节点要素在给人们提供视觉享受的同时,更在经济、文化、环境等方面带动街区向现代化发展,成为街区要素中不可或缺的元素。节点要素包括自然景观要素、街区活动景观要素和人工景观要素。自然景观要素为原始景观要素,如山、水、植物等。在景观改造中应当首先保护历史街区自然景观要素,体现历史街区自然生态环境的特色价值和历史价值。街区活动景观通常是指祠堂、古井、古树等有街区历史感的节点式景观,在此类景观节点保护设计时,应以传承发展的设计理念为主要设计策略,在原有功能上进行更新,提升其使用率。人工景观要素主要指街区内的乔灌木、草本花卉等,与居民的生活环境营造息息相关,影响着街巷内居民的生活感受。人工景观要素的加入,可以丰富历史街区的景观种类,增加街区内绿化覆盖面积,增加居民户外活动空间,使居民互动感增加。同时,增加历史街区趣味性、游玩性,有助于打造历史街区名片。
(四)标志物
周维权曾说过:“街道犹如城市的走廊和橱窗,最能显示城市面貌的特征。”街巷内的街道在不同时期也展现了不同的地域环境风貌。丹麦建筑师扬·盖尔(JanGehl)在《交往与空间》中称城市公共空间为城市的根本所在,它不同于建筑内部空间,而是不同的社会生活和文化传统交流沟通的场所,公共空间里的活动为人们自然地交流创造了机会。其中,公共艺术就是公共空间风貌体现的重要元素之一,也是识别特定空间的重要因素,是景观环境精神的升华要素。公共艺术的互动性和体验性也成为社会大众沟通与对话的形式,形象地表达了街区文化,也是活态文化的体现。
四、结语
想要促进历史街区的现代化发展,就要对历史街区中的建筑空间、山体、土壤、水体、植物、历史文化、民俗文化等进行完整的保护。历史街区中的环境元素都是相互关联的,在进行历史街区保护时,只有以整体保护为前提,才能保障历史街区面貌的真实性,发挥其历史性价值。
作者:阴博文
历史街区设计要素篇3
随着我国经济逐步发展、对民族文化的重视程度逐渐提升,历史文化保护已成为“文化自信”的重要内涵。其中,投射在城乡规划建设中,便是对历史文化名城以及历史文化街区的保护[1]。与此同时,城市建设进入存量焕新、内涵增值的时期,历史文化资源在历史街区的更新提升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2]。本项目以延续历史文脉、激发区域活力为目的,根据场地历史文脉断代、街区肌理混乱的现状,有针对性地提出了四点历史街区再生原则。
1项目背景
苏州作为全国首批历史文化名城之一,拥有2500a的悠久历史,其中各历史文化街区的相继建设更新更是使得当地文脉延绵不断。本次项目“文化斜塘”便是坐落在苏州工业园区,斜塘河中部的沿河两侧(见图1)。项目规划区域西起华新街,东至星塘街,北以地块红线为界,南至淞江路;东西长约1000m,南北宽约500m。规划面积约46hm2,其中含约7.8hm2的水面;远期规划区域面积约为9hm2。斜塘老街全长约5.8km,原形成于清朝初年,随着现代城市文明的冲击都已拆除或倒塌,老街的风貌已不复当年。本次规划设计从历史街区的再生与重塑的角度出发,充分利用、保护地块自然资源和人文积累,在原有肌理的基础上进行斜塘风貌的再生,延续斜塘文脉,创造与周边城市景观相得益彰的独特斜塘景观。
2斜塘街区的历史价值
斜塘地名最早见于文献是南宋淳佑年间,距今760多年,是一块历史久远的老字号品牌。最初的斜塘集市是在今旺墓村一带,明清时期发展转移形成集镇,在清初达到繁荣顶峰,形成了一条商铺林立的著名街市,即现在的斜塘老街。从自然地理区位而言,滨水的地理优势打造了斜塘老街河街并行的水乡风貌,孕育了斜塘老街曾经丰厚的财富积累。旧时繁荣的商业产生了不少殷实大户,形成了繁华的街巷建筑。故在此地形成众多百年以上的老店、老宅,构成了老街苍凉古朴的风貌,是可贵的物质文化遗产。除此之外,斜塘街区拥有丰富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如文化茶室、书场、宣卷、出会、庙会演戏、串龙灯等,历史人物更是层出不穷:韦应物、尤侗、欧冶子、高启、金日磾……这些都是一方水土的历史结晶,影响着一代代苏州人民。
3斜塘街区的现状
3.1历史文化层面———历史文脉断代,丢失地域特色
斜塘街区具有深厚的历史文化价值,然而,由于斜塘中的建筑都不在历史文物保护控制范围,且年久失修,大多都已被拆除或倒塌,目前已无法对它们进行修建恢复,昔日风貌已不复存在,而重建的建筑和街道由于建成时间不同,未得到系统的整合,导致斜塘历史文脉产生断代,以斜塘老街为核心的街区丢失了地域特色。
3.2空间格局层面———街区肌理混乱,街区缺少活力
斜塘街区拥有典型的江南滨水街市的特点———“灰瓦白墙、小桥流水”“因水成市、枕河而居”,并以老街为核心,发展成鱼骨状的街坊。但是在城市发展中,由于不同历史时期的发展,未受到关注保护的建筑逐渐残破不堪,又因未进行整体规划且环境遭到一定程度的破坏,整个斜塘街区肌理混乱,老街的景观格局、路网水网、建筑风貌等都显得破碎和杂乱(见图2),商业和旅游线路都不成体系,需进行统一整合。
4斜塘老街的再生原则
斜塘老街是斜塘历史街区的灵魂与基石,带动了整个街区的发展,同时也是斜塘历史街区的景观焦点。我们主要针对它进行改造和重塑。在进行以延续斜塘文脉、激发斜塘活力为导向的历史街区再生项目时,可以大致根据以下四点再生原则操作:文化方面,延续历史文脉;景观交通方面,重整景观格局,路网水系并重;空间格局方面。重塑空间形态;生产生活方面,调整商贸模式,激发街区活力。
4.1延续历史文脉,点线面三位一体
要做到延续历史文脉,首先应提炼出当地的文脉主体[3],并根据其特色划分各个片区,以历史水系、传统巷道、非遗活动线路梳理、强化街区保护结构,建立点、线、面三位一体的整体关联系统网络[4],将名人故居和历史遗迹串联起来(见图3),而不是只简单地进行单个建筑或街道的重塑。在具体实践中,首先是根据地方县志、历史书籍和实地情况找出了当地具有历史文化价值的若干个点进行恢复和改造,大致可分为:以原斜塘老街的大户金宅、尤宅、郑宅、韦氏山庄等民居宅院为代表的老宅;以原斜塘老街的魏记酒店、致和堂药店、永大祥绸布号、西陆轩茶馆等为代表的老字号;除此之外,为了保证景观的可游赏性以及文脉的完整性,从社会性的角度出发,亦需要布置现代功能景观元素,融合现代社会网络[5],充分提升街区活力,吸引游客进行游赏活动。因此,结合当地情况,增设了十个以斜塘文化为灵感的老景点,即:斜塘古韵、石桥月夜、空谷幽兰、林园晚霁、水上驿站、一窗秋影、韦氏别业、柳塘飞燕、青丘野眺、月林青影,可以进行游憩、商业活动。如此把文脉与空间、建筑、社会活动结合起来,形成一系列“老”的空间,便于组织游赏活动。在此之后,根据原斜塘老街所在位置,按照老街原有肌理,结合前文提到历史节点的位置,恢复重建长约250m的斜塘老街,并向周围蔓延,将若干个历史景点相连接。最后,以斜塘老街为核心,恢复原本鱼骨状发展的街坊,重建斜塘街巷格局,再现江南滨水老街的历史风貌,历史情景。如此而来,由点及面,层层递进,以老镇及工业园区文脉为主线,以江南地域城镇传统民居建筑及空间为载体、以适应时代发展的商业、旅游活动为内容,结合斜塘河的自然生态环境,最终达到恢复重建斜塘历史街区,延续历史文脉的目的。
4.2重整景观格局,路网水系并重
为了斜塘街区的景观复兴,除了利用文脉梳理整个街区景观外,还需要重新整理当地混乱的街区肌理和景观格局。
4.2.1重整景观格局
根据场地原有肌理,整个街区以斜塘河为轴,因河成市,枕河而居,保留斜塘老镇的空间格局结构,重现斜塘老镇与斜塘河相依共生的风貌,形成“三区”的格局,即:老街区、展示区、新馆区(见图3)。其中,老街区是整个街区的灵魂所在,它以斜塘老街(镇)的肌理为基础,对空间形态进行整合、复建、改造,并恢复、重建了老街的“名店、名宅、名街”,即前文所提到的历史文脉节点和轴线,形成以老街为核心的历史街区。整个核心历史老街区以园为景,形成若干具有文化艺术意境的精致小园林,以街为轴,依托街的结构,形成东西向的传统风貌老街,并将若干小园林组织、串联,与总体“点线面三位一体的整体关联系统网络”布局相融合、相呼应(见图4)。从铺地、小品、绿化多方面均以苏州传统水乡老街为蓝本,并在布局上与现代商业行为相融合,形成风格浓郁的江南老街景观。
4.2.2重整水系网络
斜塘老街作为典型的江南滨水街巷,和水有着血脉相连的紧密联系。过去纵横交织的水网使得交通运输格外方便,促成了斜塘老街历史上的繁华。在重新梳理斜塘的街区肌理时,也应做足“水”的文章。具体设计时,以恢复斜塘历史上纵横交织的水网系统为导向,以斜塘河为核心,根据现状河道、水系状况,于水塘、低洼湿地处,丰富原有水系,增设东西向水道,结合文脉及生态景观,形成三个大岛,两个小岛的核心区水系格局(见图5)。并结合建筑布局,设计水巷、水院、码头、老桥、岛屿,宽窄有致,纵横变化,与街道、建筑融合相依,形成浓郁、丰富的江南水乡环境(见图6)。图5斜塘街区的现状水系和规划水系斜塘河(a)现状水系(b)规划水系图6斜塘老街的水系结构网络岛岛岛岛岛水院水巷水巷水巷水院水院斜塘河
4.2.3重整陆域网络
为激活街区活力,带动旅游业发展,便要完善斜塘街区内部的道路系统,疏通斜塘街区与外部相连接的交通系统。进行具体的设计时,斜塘内部打造“两横三纵”的步行系统网,沿主要车行道路,形成步行主路即为“两横”,沿主要车行主路形成连通南北的三个步行主路即为“三纵”。步行道路形成主街、次街、支弄(游步道)三个层次,道路宽窄不一,宽约1.5m~6m,与建筑形成耦合、穿插关系。同时,在与外部沟通的车行系统上,采用“两横一纵”的模式,设北部车行主路和南面车行支路为“两横”,连接斜塘河南北两岸交通为“一纵”,形成完整的斜塘交通道路网络,以便拉动旅游经济的发展(如图7所示)。
4.3重塑空间形态,展现地域特色
4.3.1平面空间形态
经考证,斜塘老街在历史上是一个网状立交的水-街体系,包括河道、沿河街道、街道、巷道、弄等不同层次,如树的“根—主干—次干—分枝—再次一级的分枝”一般蔓延(见图8)。根据这样的逻辑,以景观格局和水陆网络为基础,结合原有的遗址道路和肌理,增加丰富的广场空间组合,梳理成斜塘老街如今的街巷、水网平面形态结构(见图9),努力打造既有历史文脉特色、又能满足现代商业活动的新斜塘老街。
4.3.2竖向空间尺度
为了保护原空间关系,保护视觉审美习惯的传承,在新建、重修文化建筑时,遵从原本传统景观和建筑的尺度大小是有必要的。斜塘老街作为传统的水乡古镇,应以传统古镇的街巷空间为依据对其空间尺度关系进行控制,同时要满足防火间距。在具体设计时,将斜塘老街街廊比(D/H)控制在1.5~2,以达到街道空间感觉亲切、宜人,易于开展商业活动的目的。整条老街均根据传统水乡古镇的尺度、形式进行设计,随着人的参观行为,整体序列空间由宽变窄、疏密有致。河道空间人流量最大,空间尺度也最宽,过渡到沿河街市则尺度变小,巷弄空间尺度最小,别具江南水乡的意趣(见图10)。
4.4调整商贸模式,活化历史街区
历史街区内注入的产业应当有利于文化传承,同时应当避免过度商业化[6]。斜塘老街主要发展文化产业、展示与娱乐产业、商业三类产业模式,一方面注重保护原本业态,注意保护、宣传、发展老街区的文化产业,另一方面因地制宜注入新业态[7],在斜塘街区的展示区以民俗文化展示、演艺,大型活动举行为主,展示苏州工业园区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主打斜塘老街的文化产业;在新馆区则以各种高品质商业建筑为特点,主要发展旅游业、提供商业服务,方便游客的饮食住行。而老街区以小园林为景,以老街为轴的格局也便于商业活动的开展,设置丰富的文化活动,增加游客的游赏体验。在日后的规划中,斜塘老街致力于在现代时尚的苏州工业园区发展成为具有江南水乡特色和斜塘历史底蕴的园林式特色商业街,涵盖“吃、住、行、游、购、娱”多领域,为工业园区的居民提供集休闲娱乐、历史展览于一体的文化斜塘。
5结语
斜塘历史街区的再生与重塑,是在延续历史文脉、尊重场地肌理、保护当地生态环境的前提下,打造人与人之间互动往来的场所,使原本逐渐黯淡的历史文化场所焕然新生,重塑一张苏州工业园区的历史名片,为苏州工业园区的居民提供娱乐休闲、历史回忆的场所。同时,本项目亦得到了各界的认可,荣获国家、省市颁发的诸多奖项。相信今后的历史街区重塑设计能够与城市完美融合,传承城市文脉,延续城市记忆,成为承载城市居民对历史回忆的美好公共空间。
参考文献:
[1]张泉.关于历史文化保护三个基本概念的思路探讨[J/OL].城市规划,2021,45(4):57-64[2021-04-24].
[2]汪进,李筠筠,王霖.广州历史文化街区保护及活化利用的全流程规划[J].规划师,2018,34(增刊2):16-20.
[3]周武忠,蒋晖.基于历史文脉的城市更新设计略论[J].中国名城,2020(1):4-11.
[4]杨超.南通西南营历史街区的更新设计策略研究[J].山西建筑,2019,45(10):6-7.
[5]李睿,李楚欣,芮光晔.城市历史景观(HUL)视角下的历史文化街区保护规划编制方法研究:以广州逢源大街-荔湾湖历史文化街区为例[J].规划师,2020,36(15):66-72,85.
[6]王沛雨,张仲雅.基于文脉主义的历史文化街区空间活力营造研究:以洛阳老城西南隅片区为例[J].建筑与文化,2020(12):88-89.
[7]周丽娜.城市更新背景下大运河沿线历史街区的保护与复兴:以江苏仪征城南大码头街区为例[J].中国名城,2019(7):85-91.
[8]王小斌,刘峻君,刘翔宇.城市历史文化街区的空间调查与活化利用途径探析:以绍兴鲁迅故里历史文化街区、八字桥历史文化街区为主例[J].中国名城,2021,35(2):72-78.
作者:屠伟军 肖湘东 王晨 单位:苏州园林设计院有限公司 苏州大学金螳螂建筑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