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3-09 11:01:15
绪论:在寻找写作灵感吗?爱发表网为您精选了1篇推进暑期学校发展的意义,愿这些内容能够启迪您的思维,激发您的创作热情,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2015年8月,我国做出统筹推进建设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以下简称“双一流”)的战略部署,高等教育发展由此进入了新时代。[1]同时,旨在完善教育模式、提升培养质量的暑期学校也在不断深入发展。当前,各高校正积极探索以暑期学校为平台,实现创新人才培养、锻造师资队伍、提升学科影响、强化国际交流等方面的深耕细作,推动“双一流”建设。暑期学校在我国起步较晚,汲取成功经验,开创暑期学校发展新局面,对推动高等教育长远发展具有非凡意义。
一、暑期学校概述
(一)暑期学校的概念
暑期学校一般是指高校利用暑期时间,集中开设涉及相关学科知识的理论、实践课程,或举办学术讲座、论坛等,供校内外师生及其他人员学习、交流的教育培训形式,也被称为暑期班。
(二)暑期学校的历史
1.暑期学校的诞生1871年,哈佛大学开设针对美国中小学教师的植物学暑期培训课程,被认为是暑期学校的雏形。[2]随着高等教育的不断发展,牛津大学、剑桥大学、耶鲁大学、麻省理工学院等欧美名校也相继开办各具特色的暑期学校,促进了这一教育形式的发展,使之延续至今。2.暑期学校在中国的发展我国暑期学校发展要追溯到20世纪初期。在教育学家陶行知、郭秉文等人的努力下,南京高等师范学校开办了首届暑期学校,其他高校也纷纷仿效,使暑期学校在中国得以迅速传播发展。[3]2004年,以北京大学、山东大学为代表的我国现代高校,在国内率先开设暑期学校,随后南京大学、兰州大学等也相继开办[4],由此展开了我国现代高校对暑期学校的探索。
(三)暑期学校的特点
对于暑期学校的开办,国内外高校具体做法不尽相同,但总体来看,具备一些共同特点,主要表现为以下三点。1.开放性一方面,服务对象。从暑期学校发展历程看,无论是在诞生地哈佛大学及其他世界名校,还是在发展日渐成熟的我国各高校,暑期学校的服务对象都经历了由校内向校外、由学生群体向其他群体的扩展,参与者可自由选择学习感兴趣的课程内容。可见,暑假学校打破了校园壁垒,使优质教育资源得以共享。另一方面,教师构成。高校在开办暑期学校时,通常会注重对优秀教师的遴选,以确保暑期学校品质。除本校深受学生喜爱的优秀教师外,主办方通常还会邀请在相关学科专业较有影响力的兄弟院校教学名师,甚至海外名校的知名学者,共同参与暑期学校教学工作,营造开放、多元的学术氛围。2.融合性一方面,知识融合。暑期学校突破了专业限制,教学内容更加丰富,通常涉及多个学科,而以交叉学科为基础的前沿热点内容更受欢迎,为不同专业背景人员开阔视野、培养兴趣爱好、提升综合素质提供了便利条件。另一方面,教育融合。实现优质教育资源共享是现代暑期学校的一个重要办学目的,而学分互认则是实现这一目的的有力保障。推行学分互认制度,有助于利用暑期学校打破校际、地域限制,激发学生主动参与暑期学校的热情。3.互补性一方面,学期互补。在传统春秋两学期有限的计划教学时段内,学生的专业基础知识学习任务较重,而两学期之间约7周的暑假时间又相对较长。在此期间开办暑期学校,弥补了学生主动学习其他知识技能的时间不足这一缺憾,与两学期内的固定专业学习形成有效互补。另一方面,专业知识与综合素质互补。现代高校在实现人才培养和科学研究职能的同时,越来越注重学生的全面发展。专业知识学习旨在为人才培养打下坚实基础,而暑期学校多样的教学实践活动,则弥补了传统教育模式在实践能力培养、综合素质提升等方面的不足。
二、暑期学校的意义
(一)推动学制改革,完善教育模式
在传统两学期制教育中,教学安排相对固定,教学过程始终在本专业知识体系内运行,许多专业课程教学节奏缓慢。师生受制于僵化的结构化教学模式,教学计划的执行也较为被动:学生为获得必修课学分,只能将全部精力投入专业学习而无暇他顾;为数众多的青年教师在上升压力下,除完成既定教学任务外,还需花费大量时间和精力进行科学研究,难以全身心投入教学工作,导致教学效率得不到保障。在现代高等教育发展过程中,一些学者提出了“整合教育”(IntegratingEducation)的概念,倡导传统结构化教学与非结构化教学的结合,使学生除依照既定教学计划接受正式的课堂教育外,还能积极参与课堂外的各种非正式交流、学习,满足成长与自我实现的多样性需求,促进教学科研的可持续发展。[5]而开办暑期学校,则“整合教育”理念具体体现为高校通过优化教学安排,提高教学内容的针对性,摒弃效率低下的被动式教学,为学生留够充足的自主学习时间,参与暑期学校对感兴趣的知识进行探究式学习,提升综合素养,为个人发展提供更为丰富的知识储备。
(二)推广通识教育,提升培养质量
19世纪初,美国帕卡德教授提出了通识教育(generaleducation)的概念,即“一种古典的、文学的和科学的、尽可能综合的教育,它是学生进行任何专业学习的准备”[6]。从历史角度看,专业教育推动了科学与教育的发展,而在当前各学科日益交叉融合的背景下,专业教育不可避免地造成了知识体系的人为割裂,导致人类认知活动的封闭性与片面性。通识教育理念则契合我国“双一流”建设的精神内涵,是努力培养博学、通才大学生的思想基础,有助于解决大学生在接受专业教育过程中遇到的价值、信仰等精神层面问题,为他们塑造更为健全的人格,为社会发展积蓄动能。暑期学校在促进通识教育方面具有天然优势,其教学内容更为丰富,学术思想更为活跃,在基础学科交叉融合的理念指导下,更关注学生对经济社会、科技文化等广泛视野下前沿热点问题的兴趣爱好,更着力于学生综合素养的提升与家国情怀的培养。
(三)锻造教师队伍,提升师资水平
教师是高校履行高等教育职能的第一要素,也是“双一流”建设的根基。当前,高校教师队伍出现了一些阻碍高等教育健康发展的问题,如理想信念缺失、学术视野狭窄、业务能力不足等。开办暑期学校,对锻造教师队伍、提升师资水平具有重要意义。1.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念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教育事业不失去灵魂、不迷失方向的重要保障,是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思想基础。作为创新培育模式、完善高等教育的新平台,暑期学校对教师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念具有更高的要求和准入门槛。2.保持开阔的学术视野开放性是暑期学校的一个重要特点,也是吸引广大师生积极参与的重要因素,而保持开阔的学术视野则是暑期学校教师的基本准入条件。教学内容的丰富性、学科专业的交叉性,都要求暑期学校教师博采众长,不断更新知识储备,练就扎实的学术功底,始终站在学科发展的前沿,以此满足参与者对知识的需求。3.培养全面的教学技能教学形式的多样性是暑期学校的优势。由于脱离了传统教学计划限制,暑期学校教师能够根据自身特点发挥所长,通过采用灵活多样的教学形式,向参与学习者最大限度地展示所授课程的全景信息,提升暑期学校的教学效果。
(四)促进国际交流,增强国际影响
哈佛大学暑期学校早在创办之初,就致力于打造更为国际化的学术环境,来自牛津、剑桥等世界名校的优秀教师被聘为哈佛大学暑期学校的访问学者,共同参与暑期学校各类项目与活动。[2]充分挖掘国际优质教育资源、广泛吸收国外学生参与暑期学校学习,已成为当前诸多世界一流大学开办暑期学校的共同目的。暑期学校搭建了学术思想与文化的国际交流平台,使基于不同文化背景的学术资源得以融合互补,极大促进了学术发展。对起步较晚的我国高校而言,国外教师在暑期学校教学过程中与国内教师的交流合作,对我国教师体验新的教学理念、学习新的教学方法具有积极推动作用,并有助于通过暑期学校平台,建立国际交流长效机制,为更广阔的国际合作打下良好基础。同时,鼓励国外留学生积极参与暑期学校学习,有助于为国内外学生创造交流、对话的机会,促进多元文化之间的理解包容,同时也是传播中华文化、增强国际影响、树立大国地位的有效途径,能够让世界进一步了解中国,促进中国与世界的友好合作与共同发展。
三、推进暑期学校发展的思考
(一)坚守办学初心
建立更加科学、完善的现代高等教育模式,塑造拥有健全人格、更具家国情怀的青年一代,是开办暑期学校的初心。坚守这一初心,就应关注以下两方面问题。1.师生的自主选择权暑期学校并非为学生获得学分绩点,更不是为了提高成绩而开办。暑期学校应关注多样性与可能性,致力于帮助性格、禀赋千差万别的人找到兴趣点与发展方向,从而走上适合自己的成长发展之路。鉴于此,暑期学校应围绕开放性这一首要特点,给予师生充分自由,使他们能够放下教学计划、结业考核乃至课堂签到的重重压力,全身心地投入自己感兴趣的知识和话题的教学、研讨与互动。有富余时间精力、愿意为他人授业解惑的教师自主选择教授的科目,学生根据兴趣爱好自主选择喜爱的学习内容,让教学成为师生基于兴趣而产生的自发行为,其效果不言而喻。而如果不顾师生意愿,只为完成部门工作,在炎炎夏日强行安排教学任务搞所谓“第三学期”,使暑期学校的内容与常规教学毫无二致,其开办也就毫无意义。2.教师的遴选与保障尊师重教是我国的优良传统,对教师的尊重不只是礼仪性的外在表现,更是内在的对知识学问的景仰。只有具备扎实的学术基本功、拥有良好德行的教师,才能获得这种尊重。因此,高校在遴选暑期学校教师过程中,应将师德师风作为首要参考因素,选拔那些真正热爱教育、深受学生喜爱的教师。同时,应在教学条件、教师薪酬待遇上予以充分考虑与合理保障,这是对教师劳动付出的基本尊重:无私奉献固然值得倡导,但要保持优质师资的持续输出,仅靠讲情怀、讲奉献是难以为继的。在当前许多高校已实行绩效工资改革的前提下,暑期学校举办方应考虑如何在不违反相关规定的基础上,科学合理制订暑期学校教师的待遇标准,以此确保暑期学校教师更好地开展教学工作。
(二)完善课程建设
作为暑期学校的重要教学形式,课堂教学的效果直接影响暑期学校的品质。因此,高校必须高度重视课堂教学的方案设置,在教学内容、教学形式上精心设计,形成符合暑期学校特点的教学方案。在教学内容选择上,应积极发挥学科资源优势,秉持通识教育理念,关注社会前沿热点,回应学生兴趣需求,同时充分考虑不同专业学生对相关学科知识的理解接受程度,合理把握教学内容的难易度;在教学形式运用上,应充分发挥教师主观能动性,灵活采用丰富多样的教学形式,如案例教学、分组研讨、翻转课堂等,调动学生进行探究式学习的热情,增强教学效果。同时,高校还可在暑期学校期间,通过举办各类学术讲座、论坛,让不同的学术思想同台争鸣,碰撞出思维的火花,拓展师生的研究思路,培养善于独立思考、敢于探索创新的精神品质;积极组织开展形式丰富的实践活动,让学生走出课堂,亲身参与实践操作、社会实习,摆脱传统结构化教学模式的限制,向多元化的社会对象学习,积累更丰富的科学知识与成长体验。
(三)扩大受益范围
当前,我国暑期学校的服务对象主要为本校学生,相对封闭,校内外其他不同层次人员参与学习较为困难。而要实现高等教育服务社会发展的重要职能,则应打破这种封闭与限制,积极扩大暑期学校的受益范围。推动高校之间实行学分互认,是扩大暑期学校受益范围的有效途径。外校学生在进行满足兴趣爱好的主动学习的同时,又可以获得所需学分,有助于激发外校学生的参与热情。学分互认的实现,应基于高校之间对人才培养目标和教学效果的相互认可,通过积极有效的沟通协调,确立学分互认的基础原则与保障措施,确保学分互认的可操作性与延续性。同时,高校应以高度的社会责任感,充分利用暑期学校这一优质教育资源共享平台,积极为各层次的学习需求服务,如面向中小学生开办学习实践夏令营、为社会相关行业从业者提供学习方法指导和专业技能培训等,在实现社会服务和文化传承的同时,不断增强高校的社会影响力,实现高校发展与社会发展的良性互动。
(四)优化运行管理
暑期学校的持续健康发展,离不开高校内部各相关单位的通力协作,各运行环节都需要科学设计、优化管理。具体来说,高校应充分调动学院及学校宣传、教务、财务、国际交流、后勤管理等相关职能部门积极性,加强工作配合,提高工作效率,及时解决暑期学校运行中可能存在的问题:动员学院抓好暑期学校课程建设,不断提升暑期学校的办学品质与社会影响力;灵活采用线上线下多种方式,协调做好暑期学校招生宣传,有效扩大受益范围;组织做好学生选课及旁听证发放,保持学习进入渠道畅通;协调保障暑假期间教学设备设施的正常运行,确保校区间交通、住宿、餐饮等服务的正常运转;做好暑期学校助教的选拔与培训,提升对暑期学校教学活动的服务水平;组织授课教师认真抓好结业考核,及时完成成绩录入、证书发放等相关工作;动员学生积极做好课程评价及意见反馈,为完善暑期学校发展提供参考;做好财务工作,确保教师及相关人员劳酬的及时发放,形成激励长效机制;及时做好每一届暑期学校的工作总结,发现和解决问题,积累经验,促进暑期学校的长远发展。
(五)强化内外合作
暑期学校发展的活力,在于不断拓展合作渠道,促进校内相关单位及本校与国际一流大学的协调合作,努力实现优质教育资源共享,不断增强暑期学校吸引力。因此,高校应抓好统筹协调,完善教学计划,科学处理暑期学校与暑期其他教学实践活动之间的关系,避免低质量重复建设所致的教学资源与生源的浪费。同时,应积极开拓国际交流渠道,与国际一流大学、一流学科的优秀学者建立长期联系,邀请他们参与暑期学校的教学工作,介绍学科前沿热点,传播学术思想,开阔师生学术视野,促进本校教学实践与学术研究的发展。此外,还要利用好孔子学院、国际联合培养等有力平台,选拔具有深厚学术功底、具备学术影响力的优秀教师,赴国外高校开设暑期学校教学项目,在传播中国文化、展示中国智慧的同时,让世界了解中国实现经济与社会发展、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决心与努力,消除误解与隔阂,增进理解互信,促进建立彼此尊重、互惠互利的新型国际关系。
参考文献:
[1]全国党媒信息公共平台《建设世界一流大学一流学科,实施办法干货多多》[EB/OL].(2017-01-26)[2022-08-02].
[2]柴文玉.哈佛大学暑期学校的发展历史与教育理念研究[J].比较教育研究,2007(1):85-88.
[3]许衍琛.民国大学的暑期学校[J].兰台世界,2015(10):153-155.
[4]柳丽华,马勇.研究型大学暑期学校的探究与实践[J].高等理科教育,2007(6):78-80.
[5]卢晓东.暑期学校与学期制度改革的探索[J].中国高等教育,2005(10):31-32.
[6]赵涵,陈颖.通识教育在哈佛大学的发展[J].文教资料,2010(3):113-115.
作者:胡子龙 韦春霞 单位:重庆大学社会科学学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