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3-07 14:53:01
绪论:在寻找写作灵感吗?爱发表网为您精选了1篇古代文学教学与传统文化教育研究,愿这些内容能够启迪您的思维,激发您的创作热情,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考古研究发现,在距今五千年左右的良渚文化时期,长江中下游地区已经出现古代城市,这足以证明早在五千年前华夏文明就已经存在且颇具规模。在之后的漫长时间里,中华文明不断发展成熟,即使经受近代战火的冲击也未曾中断。汉字在中国历史上出现以后,其就成为记录和传播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工具,并在漫长时间中不断创新发展出众多的形式和体裁,成为一门独特的学问———中国古代文学。而所谓的“文化”,则是指教师在进行古代文学的教学时,把教科书上的知识,如文学史、古代文章的思想感情、用语等,传授给学生,让学生体会到教科书中表现出的传统文化的精华。在基础教育中将传统文化融入古代文学的教学中,对于当今的学生而言,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中华传统文化的构成多样化
我国丰富的地理环境和人文特征为中华传统文化的产生和发展创造了条件。从自然地貌上看,我国地域跨度极大,地形与气候复杂多样。从人口特征来看,我国民族众多,人口基数大,各民族文化迥异。自然环境和人文因素叠加在一起,为传统文化的繁荣发展创造了条件。不同的自然环境下,各族人民生存繁衍,彼此交流,使得传统文化愈发绚烂多彩。中华文明经过长期的不断演化,融会了各民族的地理风俗和精神风貌,形成了我国具有鲜明特色的中华传统文化。从时间跨度上看,中华传统文化从其诞生以来长达五千多年的时间里世代相传,从未中断。从构成上看,传统文化又融入了社会的各个层面。在思想与哲学层面,传统文化中的儒、道、释三个流派一直是社会信仰的主流;在行为准则方面,儒学教义中的仁义礼、忠孝悌是古代文人的指导思想;在艺术表现方面,包含琴棋书画、书法戏曲等;传统风俗有传统节日和传统服饰等;除此之外,各行各业中同样遍布传统文化的身影,其中包括古代建筑、中医中药、中华武术、针织刺绣、饮食厨艺,以及各种民间工艺。小到人们闲暇时间对弈的象棋,大到蜿蜒万里的古代长城,古老如春秋战国时期流传下来的青铜器,雄伟如坐落于中华各地的五岳奇峰,都是中华传统文化的具象体现。在人们的日常生活中,传统文化也浸润在衣食住行的各个方面。从近些年流行于各类媒体的汉服,到端午佳节南北各异的粽子,从几经沧桑的客家土楼,到逐渐淡出人们视野的马车轿子,无不映衬着传统文化的身影。中国传统文化在长期的发展中积累下来大量优秀的文学作品,散发着无限诱人的魅力。例如,在周朝时期出现的《诗经》,全书共有诗歌三百余篇,既包括了美丽的爱情故事,也有赞美祖先的颂歌,几乎囊括了西周和春秋时期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它的存在不仅为人们了解当时的生活留下了重要史料,更向人们传递出那一时期的社会氛围和处事思想。从时间跨度上看,封建社会及其之前的文学作品为古典文学作品,清朝以后到新中国成立之间的文学作品为现代文学作品,新中国成立后的文学作品为当代文学作品。古典文学作品中包含了经典的唐宋诗词、四大名著,数千年的文化积淀中留下了不计其数的古典文学瑰宝。现代文学作品中以鲁迅小说为代表,同时也涌现出郭沫若、茅盾、朱自清、老舍等众多优秀文学作家。当代文学作品则以具有独立思想的中国自由文学为标志,大量的作家和诗人不断开拓文学形式和表达方法,优秀的文学作品如雨后春笋般竞相出现,如路遥、金庸、莫言等。
二、传统文化融入古代文学教育的形式
传统文化可以作为诗歌等文学作品中抒发感情的载体。我国丰富的传统文化为诗歌的产生和发展提供了丰沃的土壤。传统文化意向更是成为大量诗歌作品中抒发情感的重要载体。“曲水流觞”在晋朝时期盛行一时,一众文人墨客坐于溪流边,一边欣赏兰亭园景,一边饮酒赋诗,极尽风雅之姿。“千门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是王安石描写春节的诗句。诗人运用“桃符”等过年时使用的传统文化元素,描绘出一幅热闹非凡的过节景象,同时也表达出作者官运通畅时春风得意的喜悦。与之不同的是,在另一个传统节日重阳节中,王维写出了“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的诗句,诗人远在异乡,不能与兄弟一起佩戴茱萸登高过节,朴素无华而又高度概括地表现出了此时王维心中的佳节思亲之情。诗歌中除了传统节日的展现外,“琴棋书画”同样是诗人抒发感情时常用的传统意象。“妻子好合,如鼓琴瑟”便是出自《诗经》的诗句,琴瑟相互配合,可以演奏出美妙动人的乐曲,夫妻之间如果情投意合,便能生活美满快乐。而与琴声不同的是,笛声在古代诗歌大都写离别之思,表哀怨之情。“千里江山寒色远,芦花深处泊孤舟,笛在月明楼”是李煜借笛声表达哀伤的诗句。笛声与“寒色”“孤舟”搭配在一起,让人轻易想象出此时作者内心的凄凉苦楚。在中小学阶段,可以带着学生们学习唐诗宋词,对《诗经》《史记》《老子》《论语》等进行深入的研究,引导学生感受到诗歌的美,了解古诗歌的韵律,感受古诗词的修饰,通过了解中华文化在各个时期的不同表现,使学生能够更好地理解中国的文化传统与历史发展。传统文化可以作为文学作品中主要人物的行为规范,推动故事情节发展。《论语·学而》中提道:“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孝弟也者,其为仁之本与!”后代文人从其中归纳出儒学的行为准则,即孝悌忠信,礼义廉耻。儒学八德集中反映了中国传统伦理道德的内容,小到与父母兄弟相处,大到明礼守义、忠君爱国,对中华民族的性格思想和行为规范产生了深远影响。这种长期以来对中华民族思想性格的影响同样体现在各类文学作品中。岳飞是民族文化中“忠”字的最好践行者。在被奸臣诬陷后,他奋笔写出了“靖康耻,犹未雪;臣子恨,何时灭?”这样低沉但却雄壮的诗词,正是他内心中“精忠报国”这一信念的文学体现。直到今日,围绕岳飞“精忠报国”的诗歌、戏剧、小说等文学作品依旧被广泛流传。在另一部名著《水浒传》中,“忠义”思想又是另外不同的体现。即使在被皇帝视为反贼的梁山好汉心中,也有“忠义”的信念。这一矛盾的情节设定也决定了梁山好汉后来被朝廷招安的命运。由此可见,传统文化长期以来对中华民族思想性格的深入影响,以及对推动故事情节发展的重要作用。在基础教育阶段,教师可以组织一些读书活动和更高层次的知识竞赛,在学习古代书籍的过程中引导学生去挖掘了解除了教师要求之外的中华文化之美,比如古代的礼仪、衣着、行为习惯等,然后让学生自己根据相关文章来创作,亲身体验古代人物的行为特点。将传统文化融入古代文学教学当中,可以让学生感受到古典的魅力。传统文化与古文结合起来,既是对古代文化的继承,也是对现代文明的创造,更是对课堂教学的创新。中国古代文学不是一种死的遗产,而是一种仍然活在当下的文学,并且融入当代文学和文化的建构之中。原本应该活泼灵动的文学教室,却因为没有让同学们感受到它的脉动,感受到它的温暖,而变得索然无味。怎样使古代文学的课堂变得鲜活起来,根据人类的认知规律,从近处到远处,自然会引起人们对近在咫尺的东西的好奇,并逐渐加深。中国的传统文化是扎根在这片肥沃的土地上的,它吸收了中华大地的养分,具有鲜明的民族文化特征。同样扎根于中国的沃土,具有中国特殊传统文化的文学作品也与居住在这里的人们有着血缘联系,因此,将融入传统文化的优秀作家和文学现象引入古代文学课堂上去,学生就会倍感亲切,通过感受作品的内容,学生可以更深入地了解古代作家,深入古代的文学之中,与他们进行心灵的交流。目前部分中小学已经将中国的传统文化引入古代文学教育之中,有些学校会在课前让孩子们一起背诵《弟子规》《道德经》《三字经》和《论语》,随着时间的推移,中小学生们熟读成诵并在实际生活当中按照书中的教育去做,这样可以让学生们更好地了解中华的优秀传统文化,在学习的过程中也可以领悟到一些做人的道理,这对于完善中小学生的自身修养、全面提升个人素质具有重要的意义。
三、传统文化在古代文学教学中的重要价值
中华传统文化根植于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也是历代文人墨客创作的源泉,是古代文学教学中不可替代的重要部分。从细节上来看,传统文化可以增加古代文学课堂的趣味性,使故事情节更加圆润饱满。古代文学作为一门具有高度综合性、与人类文明密切联系的学科,具有鲜明的人文特征和社会观念。在中小学的古代文学教学中,可以培养出学生民族自豪感和民族文化认同感。将中国传统文化渗透到古代文学课堂中,可以使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得到传承和发展,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怀,培养他们正确的人生态度和价值观。中小学生年龄较小,心智尚未成熟,在这个阶段所受到的教育,很有可能会对未来的发展产生很大的影响。传统文化与古代文学教育之间相辅相成,将传统文化渗透到古代文学课堂中,是一种行之有效的方法,也是对中华传统文化的继承。四、总结传承了数千年的中华传统文化是当之无愧的民族瑰宝,是中华民族能够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力量源泉,理应继承和发扬,而最主要的途径,就是在古代文学教学的同时,把传统文化教育融入古代文学教学之中。这是适应不断发展的客观世界、立足于世界民族之林的一个重要条件,只有把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下去,中华民族才能屹立不倒。
作者:芦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