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爱发表,线上期刊服务咨询

基础教育体育课程改革问题与对策

时间:2023-03-06 10:27:44

绪论:在寻找写作灵感吗?爱发表网为您精选了1篇基础教育体育课程改革问题与对策,愿这些内容能够启迪您的思维,激发您的创作热情,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基础教育体育课程改革问题与对策

近年来基础教育体育课程改革问题不断凸显,与之相关的评价、反思类文章逐渐增多。在这一背景下,必须要对体育课程改革做出理性判断,并及时反思,才能保障改革的顺利实施。从目前改革情况来看,改革的基本方向是正确的,在理论体系、实践应用方面都取得了一定成果,基础教育体育呈现出新的亮点,而且推动了教师专业发展,中小学生的体质健康水平有所提升。与此同时,改革中出现了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制约了体育课程改革的进一步实施。因此,研究和探讨基础教育体育课程改革的评价与反思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基础教育体育课程改革取得的成果

(一)体育课程体系取得了新突破

从总体上看,体育课程改革的理念是正确的,基本方向也是十分明确的,贯彻落实了“健康第一”的思想,有效推动了体育课程改革。体育课程体系的构建具有一定的历史时代性,需要在借鉴先前课程体系的基础上进行创新。《课程标准》在肯定先前体育课程改革成果的基础上,充分汲取经验教训,在继承与借鉴的基础上,实现了体育课程体系的创新发展[1]。具体来说,课程体系创新主要体现在:体育课程相关文本的呈现方式发生了改变;明确了以“健康第一”为主导的指导思想;创新了体育课程结构体系;形成了课程资源开发利用的全新理念;倡导对中小学生进行发展性评价。

(二)推进了体育教师专业发展

体育课程改革所取得的成效得到众多体育教师的认可,有助于体育教师专业发展,进而推动了基础教育体育的发展。首先,体育课程改革有效增强了教师对学生主体地位的关注,促使教师重视学生学习主观能动性的培养。其次,为教师提供了更多的自由空间,教师可以借助微课等拓展体育教学内容,为学生提供更为丰富的学习资源,有助于教师的专业化成长。最后,改革对体育教师提出了更高要求,激励他们主动学习,不断创新教学思路,并且在教学实践中反思和改进,促进体育教师业务能力、综合素质的有效提升。由此可见,体育课程改革的推进,为教师成长和发展提供了优良的外部环境,将体育教师的内在发展动力充分激发出来,促使体育教师伴随课程改革一起成长。

(三)体育课程教学有效性明显提升

在体育课程改革中,知识技能、情感、价值观成为课程总目标,这一目标的落实,不仅有助于中小学生掌握体育知识与技能、具备良好的身体素质,而且能培养中小学生的体育锻炼情感,促使他们形成正确的价值观。这一目标促使体育课程教学出现了质的变化,显著提升了体育课程教学的有效性[2]。具体来说,体育课程教学的方法更加多样,组织形式更加灵活,教学内容更具趣味性等。从中小学生角度来说,体育课程改革背景下,他们能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教学活动中,不仅提高了自主学习能力,而且养成了自主探究学习的好习惯,团队合作意识有很大增强。由此可见,体育课程改革的三维目标,对于学生学习能力和体育教学效果都有明显的提高。

二、基础教育体育课程改革存在的问题

(一)新课改理念难以落实

体育课程改革,实际上是将新理念运用到课程教学实践中,但是这一过程中不可避免会出现一些问题和困难。基础教育体育改革过程也不例外,当前体育课程改革中存在的首要问题是新课程理念无法得到有效落实。虽然目前新课程理念已经得到体育教师的广泛认可,但是具体实施起来仍然存在一定差距。导致这一问题出现的原因主要是体育教师尚未深刻理解体育课改理念,理论与实践相脱节,导致合作学习、自主探究等教学存在形式化现象。

(二)体育教学条件不够完备

基础教育体育课程改革后,课时和活动时间明显增多,但是很多学校的体育经费有限,教学所需的体育场地、体育器材等较为陈旧,甚至存在短缺的情况,难以保障体育教学条件[3]。

(三)教学评价存在低效性现象

体育新课程评价中,加大了对学生全面发展的重视。但是受到应试教育影响,一些学校体育运用的是终结性评价,在评价主体、评价指标以及评价方法方面存在较大的局限性,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教学评价的效度,导致了体育课程评价的低效性。

三、基础教育体育课程改革的建议

(一)将理论与实践结合,落实新课改理念

新课改背景下,教师应当正确认识到理论与实践间的关系,理论来源于实践,并且在实践中得到认证,同时还要超越实践。体育课程教学理论,不仅要对课程实践归纳总结,更要对实践成果展开批判与反思,从辩证的角度进行评价,对其不足之处进行规范性引导,真正实现对实践的超越。因此,在体育课程改革过程中,教师应当深刻认识到理论与实践间的距离,有效改变理论与实践脱节的现象,深入落实新课改理念,通过将二者深度融合,打造体育高效化课堂,进一步提高体育教学的有效性。

(二)精准把握约束力与灵活性,有效提升教学质量

体育课程标准作为基础教育体育课程教学的规范性、指导性文件,既具有一定的约束力,又具有较强的灵活性。在实际体育教学中,教师只有科学把握二者关系,才能有效提升体育课程教学成效。通过近年来的课程改革实践可知,体育课程教学的灵活性显著提升。体育课程改革为体育教师开展教学提供了更为宽广的空间,教师可以根据实际教学需要进行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将自身的创新能力最大化地发挥出来,不断提高课程教学成效,切实满足中小学生的学习需求[4]。《课程标准》修订之后,体育课程内容、体育教学组织、体育教学实施等都有了明确的要求,对这些活动的开展产生了一定约束力,与此同时,教师可以根据课程标准的指导,设计一些可操作性的体育课程活动。在这一过程中,体育教师应当把握好约束力和灵活性,在《课程标准》下,根据其适度约束力,合理把握教学灵活性,从而精准把握整个体育课程教学过程,进一步提高教学效率,高质量地完成体育教学目标。

(三)加大重视程度,保障体育课程改革的有效实施

体育课程改革中,学校领导层的重视度是影响改革实施的重要因素。一些学校领导层对体育课程改革的重视度不够,用于体育教学方面的资金投入不足,导致体育场地、体育器材条件均受到了一定局限。因此,在今后改革中,学校领导层要树立正确的体育教育理念,深入贯彻“健康第一”的思想,加大对体育课程改革的重视度,针对改革需要,结合学校自身发展实际,为体育教学提供充足的资金,用于完善体育教学条件,比如建设体育教学场地、配备体育设备设施等,促进体育课程改革的顺利实施,进一步提高改革成功率。

(四)设定多元化评价目标,完善评价方式

在基础教育体育教学中,运动体能与技能都是课程评价的重点,在制定评价目标时,应当将其作为体育课程教学的底线评价,根据中小学生实际情况确定评价标准,既不可过低出现无劣评价,又不可过高导致学生无法达到。因此,学校在设定体育课程评价目标时,应当遵循实事求是的原则,根据中小学生实际分别设定底线评价与综合评价。针对那些身体发育相对缓慢的学生,学校应当适当降低体能方面的评价标准,但是需要让他们通过努力达到的目标,进而达到最终的综合底线[5]。新课程标准下,体育课程更加重视学生全面的评价,通过发展性评价,促进中小学生创新实践能力的提高。在评价原则上,教师应当严格遵循激励性评价与指导性评价原则,将学生的主动性调动起来,不断提高学生自主学习能力,促进学生的综合能力发展。在评价标准上,教师应当制定开放性的评价标准,鼓励学生进行探究性学习。在评价方式上,教师应当将形成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结合的方式,对中小学生进行全方位评价,需要注意的是,应当以形成性评价为主。总之,在体育课程改革中,教师应当告诉重视教学评价,根据学校发展实际,结合中小学生的需求,构建出科学完善的评价指标体系,促使每个学生都能有所提升,进而促进他们的全面健康发展,推进基础教育体育课程改革目标的实现。

(五)提高体育教师科研能力,促进教师专业化发展

新课程改革背景下,对体育教师提出了更高要求。体育课程改革的实施,在很大程度上促进了教师专业发展,对体育教师有着重要的激励作用,促使他们积极开拓教学思路,并且主动反思教学实践中存在的问题,实现能力素质的全面提高。但是目前一些体育教师的科研能力不高,难以适应体育课程改革需求。因此,学校应当加强体育教师的培养,通过制定系统化的培训计划,不断提高他们的科研能力和专业素质,促使体育教师在角色转换、教学设计、科学研究等能力的提升,更好地适应新课程要求,促进教师专业素养的发展。综上所述,经过二十几年的课程改革,我国基础教育体育课程改革取得了可喜的成绩,比如体育课程体系取得了新突破,推进了体育教师专业发展,体育课程教学有效性明显提升等。但是在看到这些成绩的同时,也要认识到改革过程中一些无法忽视的问题。因此,在改革过程中,我们要不断地总结和反思,积累更多的课程改革经验,并且积极改进其中的不足。新课程改革将教育理想转变成教学实践,推动我国体育课程改革的进步与发展。相信在未来改革不断推进过程中,基础教育体育课程能够给学生和教师带来更多积极的变化。

[参考文献]

[1]吕钶,胡庆山.模式·机制·路径:体育课程改革参照的实践探索[J].成都体育学院学报,2022,48(5):97-103.

[2]单柠.新体育课程改革下中学田径教学模式探析[J].田径,2022(9):59-61.

[3]王建,唐炎.高中专项化体育课程改革的“上海经验”:效果、问题与展望[J].上海体育学院学报,2022,46(7):29-41+55.

[4]尹志华,孙铭珠,孟涵,田恒行,郭振,刘波.新时代核心素养导向体育课程改革的缘由、需求机理与推进策略[J].沈阳体育学院学报,2022,41(4):22-28+70.

[5]周志勇,焦素花.质量话语背景下近70年以来我国体育课程改革综述研究[J].南京体育学院学报,2022,21(6):68-74.

作者:董欢 孔凯

推荐期刊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