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爱发表,线上期刊服务咨询

农村留守儿童教育范文3篇

时间:2023-03-02 09:51:22

绪论:在寻找写作灵感吗?爱发表网为您精选了1篇农村留守儿童教育范文3篇,愿这些内容能够启迪您的思维,激发您的创作热情,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农村留守儿童教育范文3篇

农村留守儿童教育篇1

随着越来越多的青壮年农民进入城市务工,农村留守儿童问题日益凸显。留守在家的少年儿童正处于成长发育的关键时期,他们在生活和学习中无法得到父母的关爱和引导,缺少了父母的陪伴和情感上的呵护,致使一些留守儿童在思想上、行为上、性格上出现偏差。留守儿童的健康成长是全社会关注的一大问题,为给留守儿童营造一个健康成长的环境,宣威市得禄乡从本乡实际出发,对留守儿童进行了多方位的调研。

一、留守儿童基本情况

得禄乡有18周岁以下少年儿童8049人,留守儿童2932人、占儿童总数的36.4%,其中有81.3%的留守儿童由爷爷奶奶或外公外婆抚养,19.7%被托付给亲戚朋友。调查发现,留守儿童大部分在生活自理能力、学习自主能力、个人行为习惯、沟通交流上跟其他同龄儿童相比都有一定差距,学习成绩优秀的较少,中等、偏下的居多。

二、农村留守儿童教育工作的难题

如今,农村留守儿童的物质生活质量已得到大幅提高,但教育、心理、健康、安全等问题却成为农村留守儿童问题中的难点。许多留守儿童性格发展不健全。孩子长时间缺乏父母的呵护和陪伴,导致心理失衡,常引发诸多心理病症。一些留守儿童因为没有父母的陪伴而显得胆小、懦弱、自卑,有事喜欢闷在心里,不爱与人交流。亲情的缺失,导致了他们在情感上的冷漠,留守儿童在现实中朋友显得比较少,甚至对父母也没什么感情,不愿与父母交流。由祖辈照顾的留守儿童,由于祖辈的溺爱、纵容,缺乏管教,在性格上还表现出自私、霸道、蛮横等现象。部分留守儿童行为习惯欠佳。留守儿童大多以单亲和隔代监护为主,由于长期不能同父母生活在一起,得不到亲情关爱,出现说谎、打架、好吃懒做、沉迷于看电视、游戏、网络、抽烟等不良现象。隔代教育显得力不从心。留守儿童家庭隔代教育所占比率较大,祖辈与孙辈年龄相差一般都在50岁以上,且祖辈文化程度偏低,多数是文盲或半文盲,思想观念跟不上时代发展要求。祖辈们有的要忙于家里的各种农活,有的体弱多病,根本没有时间和能力照管好孩子,只能满足物质、生活上的需求,缺少思想、精神、道德上的教育引导。留守儿童的家庭教育和监护近乎空白,孩子们生活在无限制状态下,无形中助长了自私任性、蛮横霸道、易冲动、以自我为中心等极端性格,从而导致行为偏差。留守儿童安全缺乏必要的保障。未成年人的环境适应能力较差、自我保护能力较弱。对于留守儿童,监护人和学校肩负着主要安全责任。但是,大多数留守儿童的监护人是祖辈,他们年纪大,精力有限,普遍缺乏安全防护的意识和能力。而学校面对的是所有学生,不是一两个孩子,不可能事无巨细。这种状况造成学校、家庭之间存在留守儿童安全管理上的“真空”,以致于留守儿童在校外经常处于无监管的状态,容易侵害他人或受到侵害。同时,我们可以看到,留守儿童溺水、触电、打斗等意外伤亡事件屡见不鲜,甚至留守女童被拐卖、被性侵的恶性案件也常常见诸媒体。留守儿童存在重养轻教现象。大部分留守儿童的监护人自身素质不高,他们不知道从心理上来呵护儿童成长,不知道从法律、安全、卫生知识等方面教育他们,也不能在学习上给予必要的帮助和指导,从而使留守儿童的教育从根本上就失去了重心。留守儿童学习成绩上不去,监护人文化水平普遍偏低,没有能力辅导孩子学习,重养轻教,致使留守儿童的学习得不到有效的督促和指导,甚至对他们娇生惯养、放任自流,加之留守儿童本身自控能力较差,无法抵制现代社会中的不良诱惑,厌学、旷课、逃学、不愿完成作业,甚至辍学的现象时有发生。

三、改进农村留守儿童教育工作的几点建议

如何做好农村留守儿童教育工作是当前一个值得深思的问题。为更好地做好留守儿童工作,营造留守儿童健康成长的环境,笔者提出以下几点建议:加强调查研究,优化留守儿童学习成长环境。各中小学实行留守学生的普查登记,每学期将学生父母外出务工情况和家庭成员情况逐一进行登记,建立留守儿童档案。记录留守儿童的个人情况和监护人及临时监护人的情况,准确掌握留守儿童的个人信息,为有针对性地开展教育和管理工作奠定基础。对无人照看,学习、安全得不到保障的留守儿童,让他们到学校寄宿读书,并安排综合能力强、有爱心的老师照管,与他们多沟通交流,给予他们关爱,弥补家庭教育的缺失,为他们创造更加和谐的成长环境。引导农村家长强化家庭教育责任意识。利用村民大会、村小组会、乡村大喇叭、微信、媒体宣传等形式,在农村加大对留守儿童现状及个案的宣传,增强农村家长的责任感;利用农忙或者春节务工人员集中返乡的黄金时节,由学校联合村委会召开留守儿童家长会,要求父母要明确家长在家庭教育中的责任,外出打工要三思而后行,孩子的前途比金钱重要。如果家庭经济确实困难,可让文化程度稍高的一方留在家中监护教育子女。父母都外出务工的,如果条件允许,尽量将孩子带在身边,让其在打工地接受义务教育。做好沟通交流,形成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的合力。搭建好学校、家庭、社会教育互动平台,对所有留守儿童(外来学生)逐个建立学习、生活档案,摸清留守儿童的家庭地址,保持和留守儿童父母信息互通,定期召开留守儿童及其监护人座谈会,加强与留守儿童父母或监护人的交流与沟通,及时通报学生在校学习表现情况,让监护人及时了解留守儿童在校情况,并及时向学校反映回家后的思想状况和行为习惯,使学校和监护人能有效加强对留守儿童的教育。通过家长会、网络学习等形式向临时监护人介绍一些教育孩子的常识,让他们了解孩子、更好地引导和教育孩子。落实措施职责,开展心理咨询活动。重视心理健康教育课,建立心理咨询辅导室。特别是班主任要及时发现孩子的心理问题,与有心理障碍的学生进行交流,及时排除他们心理上存在的问题,帮他们养成健康、积极向上的心态。加大教育投入、强化学校监管。解决留守儿童问题的关键在教育,教育的核心在教师,要做好留守儿童工作,教育部门应该加大教育经费投入、强化学校管理。首先,学校要建立留守儿童监管制度,深入开展有助于留守儿童身心发展的各类活动。如:主题班会、道德法制讲座以及“我为留守儿童献爱心”等活动,让留守儿童充分感受到来自学校大家庭的温暖。还要对照顾留守儿童的教师给予工作上的支持等。其次,以班级为单位,在学校开展结对帮扶活动,每位教师对本班留守儿童进行结对帮扶,班主任和科任教师根据本班实际,经常找留守儿童谈心,随时把握留守学生的思想动态。定期家访、关心生活、指导学习,引导他们健康成长。建立教职工关爱留守儿童的成长机制,让留守儿童在班集体中成长,以对他们缺乏家庭教育进行弥补,使他们走出孤独和忧郁。再次,学校要成立关爱留守儿童小组,在周末和假期间,对留在学校的留守儿童,由学校集中管理,并安排教师轮流陪护。和孩子们一起看看电视、读读课外书、做做游戏,一方面丰富他们的课余生活,另一方面也弥补他们亲情上的缺失。最后,各乡镇中心学校把教师对留守儿童的帮扶工作纳入年终考核,并积极研究科学考核评估的办法,建立和完善工作考评制度。加强对留守儿童的教育和管理,定期对学校和教师进行考评,作为奖优评先的重要依据。加强社会关爱留守儿童体系的建设。一方面继续完善工作机制,党委、政府加强领导,确保农村留守儿童工作,改变当前工作中各自为政的局面,使这项工作常抓不懈,收到实效。另一方面在政策上给予支持,为解决留守儿童问题出台一些举措。比如:可指导各地降低入学的户籍、成绩等门槛,让务工人员的孩子能够享受跟随父母外出接受义务教育的权利。加大宣传力度,发动社会力量关爱留守儿童。对留守儿童的关爱仅仅依靠个人和学校是不够的,要大力宣传保护儿童的方针政策、法律措施,宣传在解决留守儿童问题方面的好经验好办法。各级相关部门要通过多种宣传渠道,发动社会各界一起关注、关心留守儿童,通过社会力量减轻困难家庭的经济负担,让留守儿童得到更多的温暖与关爱。留守儿童需要全社会共同来关爱,相关职能部门需积极探索留守儿童教育的工作思路,使留守儿童享受到同其他学生一样的教育和关爱,锻炼他们的意志,培养坚韧、独立的个性,形成健全的人格,促使他们健康茁壮成长。

作者:王丽娥 单位:宣威市得禄乡文化综合服务中心

农村留守儿童教育篇2

乡村振兴战略是根据我国国情提出,是我国实现现代化的必要条件,同时也是改善民生的关键战略之一,相关战略实施为农村留守儿童问题的解决提供了新的契机和相关条件。教育公平对缩小社会贫富差距,对国家乡村振兴战略实施,满足社会期待,具有重要价值。“教育是推动农业现代化发展的智识利器”[1],振兴乡村,教育先行,教育为乡村发展提供无限可能。因此,本文以黑龙江省兰西县下属的临江镇中心校为例,通过发放调查问卷,结合实际情况,对黑龙江省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问题进行细致探究。

一、农村留守儿童教育现状

留守儿童大多是父母一方或双方因家庭经济压力外出务工,在家中由具有亲缘关系的长辈抚养、教育的未成年人,他们正处在精神世界不成熟且三观逐渐形成的阶段。因此,父母教育的缺失给留守儿童成长发展带来一系列问题。

(一)心理教育的缺位

留守儿童正处于人格形成的关键时期,此时留守儿童的自我意识也在不断发展。在这一阶段中,受时空阻隔与父母亲缘依恋断裂,加之与隔代亲属的交流代沟,留守儿童经常会出现封闭自我,排斥或难以与人交流的状况。同时,因父母外出务工,与儿童缺乏沟通,教育方式相对粗暴,常忽视儿童接受能力与心理健康问题,在一定程度上加剧了留守儿童的自卑心理和逆反心理。通过调研可知,虽然超过50%的中心校学生在遇到较大困难时会选择和班主任及父母倾诉,但在遇到小挫折或负面评价时,68%的学生却选择自我消化情绪;超八成学生认为遇到批评隐瞒、隐忍可以获得家长、教师的赞赏。同时,也有23%的学生排斥批评和管理,注重自我感受。由此,黑龙江省留守儿童自我意识的外在表现存在两种模式。即期待通过“听话”“懂事”获得外界的积极评价或自我意识强烈存在逆反心理。这样的心理状况需要正确、及时的心理健康指导和思想政治引领,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状况需要引起关注。

(二)知识教育的现状

在调研过程中发现,超过80%的孩子与亲缘长辈生活,但表示能够与监护人讨论学习问题的孩子只占20%。农村留守儿童家庭环境较为简陋,监护人普遍“重养轻教”,对留守儿童物质投入远高于教学投入。监护人文化投入水准普遍偏低,难以实现与学校教师的有效沟通。由此可见,受隔代亲属对教育缺乏重视以及自身文化水平的制约,导致留守儿童教育教学层面家庭支持不足,家庭教育严重缺失,难以实现“家校联合”教育模式,对留守儿童知识、能力结构的形成产生消极影响。同时,黑龙江省的乡村学校教学设施相对较差,师资力量薄弱,教师教学水平参差不齐,难以保证留守儿童教育教学质量。

(三)意志品质的放任

在人的成长过程中,非智力因素中意志品质、良好习惯的养成十分重要。参与调查的学生中,家庭主要收入来源均为父母外出务工。亲缘依恋断裂使留守儿童自我意识被动发展,思想成熟速度更快,对环境改变的适应能力更强。但父母、亲缘长辈无力或不重视对留守儿童意志品质的培养教育,家庭教育的长期缺失导致留守儿童学习缺乏持久性、耐力较差,难以形成并保持积极的学习态度;成长环境限制留守儿童对学习的目的、意义更深更远层面的认识,导致意志品质薄弱。数据显示,70%的学生有学习目标但无法长期坚持,这需要持续的激励、鼓励和对学习兴趣的长期培养。

二、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问题形成的原因

留守儿童,在某种意义上也是社会转型的痛点。在经济文化水平较低,相对较为贫困的黑龙江农村地区,留守儿童的父母作为劳动力转移至城市,对留守儿童成长发展产生诸多影响。留守儿童产生上文所述问题原因大致有以下几方面。

(一)学校教育短板很短

1.硬件条件:教学设施落后目前,乡村普遍向城市流动的人口已经并仍在造成日益严重的人才流失,城市化发展不仅导致乡村发展而且导致乡村教育的发展水平普遍落后于城市,乡村教育供需矛盾突出导致乡村的学校教育资源严重缺乏,乡村学校教育的基础设施建设严重滞后。学校校舍多危房,电脑教学配置占比极低,无法实现新教学形式下的多媒体教学方式,实践教学场所多为校外空地,难以培育学生个性化爱好,无法为学生提供丰富多元的学习体验。2.软件条件:师资力量薄弱乡村教师是农村人才培养的中流砥柱,作为乡村新生劳动力的培养者,可以促进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等方面建设。调研中乡村中青年教师占比不足30%,现有中青年教师及受访师范生普遍因待遇低、生活条件差排斥乡村任教。又因乡村自然环境、教学环境差,乡村教师努力脱离乡村前往城市发展,乡村优秀师资力量流出量大。同时,师资流失,一位教师跨年级、包班上课情况普遍,老教师精力有限,难以适应新课改要求,教学质量偏低。

(二)家庭教育力不从心

1.父辈失联从产生背景看,我国的留守儿童是在工业化、城镇化进程中产生的,与劳动力转移关系密切。[2]社会教育体系尚未针对留守儿童实施专门帮扶和心理健康教育扶贫,教育及政府部门仅局限于单纯物质资源帮助,导致留守儿童所必需的教育滋养出现较大空白。同时受户籍制度改革影响,高考回迁、教材不同、学费昂贵等客观因素的制约,农民工子女难以实现稳定入学,导致亲子断联的问题难以解决。农民工外出务工,长期无法维持亲缘依恋关系,调查中发现,留守儿童普遍难以与监护人就学习问题进行有效沟通,能够保持稳定、有效通话的家庭仅占23%,与父母通话时,谈论生活方面的事情占70%,而对学习和心理方面问题的关注仅占20%和10%,这就是父辈关爱的失联。长辈对学习认知及心理教育的忽视导致儿童对学习认知不足,自我意识形成出现偏差。2.祖辈失联与父辈外出务工导致的失联相对应的,是祖辈虽作为直接监护人,但对留守儿童的教育、沟通失联。数据显示,超70%的隔代亲属仅接受扫盲教育,教育随时代发展,文化断层普遍存在,认知不足导致“轻教重养”行为普遍,对于留守儿童教育无法提供辅导及帮助。祖辈多溺爱心理,对留守儿童意志品质培养及心理健康教育缺乏重视。年龄差距导致留守儿童精神成长难以获得支持,留守儿童无法获得价值观念和思想认识上的引导和帮助。

三、留守儿童教育问题的出路

当前的乡村地区儿童教育中仍然面临许多问题,根据这种状况展开深层次的分析研究,提供可行的处理措施与对策,可以在提升教学质量的同时克服教育活动中出现的缺陷。[3]留守儿童问题的正确解决必须通过多方力量,政府应完善相应的基础设施及政策,教师应积极探究解决教育问题的有效策略。

(一)强内功

1.引活水换理念提高教学水平留守儿童家庭教育缺失,教师势必担当起作为教育中意识权威角色的重任。学校要进一步做到教师队伍素质与教学质量的全面提高,加强教育投入力量和教师培训力量,吸引师资力量注入乡村教育,扩志品质培养,让学生从集体的关怀中弥补失落的情感。改变传统教育观点,针对留守儿童的身心发展规律营造生动而灵活的课堂教学氛围,同时在校园环境建设上下功夫,因地制宜设置简易运动场地和活动场所,培植学生学习兴趣,合理地挖掘儿童的潜能,唤醒留守儿童在学习中的主体意识,使儿童在实践中发展自身的特点,建立健全的人格,维护心理健康,使其茁壮成长。[4]2.“家校共建”补强家庭教育教育需要学校、家庭、社会三方合力,但父母作为劳动力转移,隔代监护人文化水平低,难以行使家庭教育职能,这就需要学校、教师、社会分担责任并帮助其肩负家庭教育责任。留守儿童教育中出现的诸多问题是情感与心理的需求长期得不到满足的外部体现,是“标”与“本”的关系;要长久、彻底地解决留守儿童社会适应问题要“标本兼治”。[5]教师应根据家庭实际情况,从增加心理关怀、日常陪伴和情感沟通入手,弹性利用时间,帮助外出务工者提高家庭功能的完备性,为留守儿童提供足够支持的成长环境和亲缘关系中的情感补偿。同时,教师通过家访的形式与留守儿童的隔代监护人进行沟通,提高监护人对孩子心理健康、意志品质培养等问题的注重程度,设身处地、未雨绸缪地及时处理和解决留守儿童成长阶段已经出现的及可能出现的问题,并督促隔代亲属积极主动地提高与留守儿童的日常交流次数,使舒缓留守儿童的精神状态、心理态势和生活情绪成为习惯。

(二)政府支持社会教育

1.政策助力:改善办学条件各级教育行政主管部门将逐步优化教育投资结构经费,补齐教学短板,资源向乡村倾斜。乡村的基础设施建设是乡村发展向好的关键,学校的基础设施建设也是学校发展和学生成长成才的关键。例如,通过把乡村学校寄宿学生安全、生活服务等事宜列入政府采购的公共服务范畴,以改善乡村中小规模学校办学条件,进一步缩短城乡、校际的差别;或农村学校与城市学校结合,采用优质、科学的教学资料和测验试卷,提高学习资料质量水平,有效保障义务教育高质量平衡发展。2.政策引导:美化乡风乡貌政府关爱支持政策要抓住农村发展需求痛点。政府应重视乡村乡风的引领作用,加大乡风建设力度,提高村民的道德水平,为留守儿童提供优秀的教育气氛。通过政府的政策引导性,促进民营企业对农村校园基建进行投资融资,吸引农村居民以土地入股,或经当地政府组织进行相关培训后,投入农村学校的基础设备建设。在使乡村居民增加收入的同时,利用提供工作岗位的方式使部分外出务工居民留在本地,建设乡村留住父母减少留守儿童数量,改善乡村学生教育质量。人民政府应积极引导乡村地域充裕劳动力在农村市镇间的有序流动,给与农民工及其子弟以实在的市民生活优待,并合理指导、帮助农民工将其子弟带到市镇中上学和生活。3.政策望远:建长效支教计划目前,社会支教组织多采取短期活动,支教教师对于补充当地师资不足及新教育新理念的注入产生的长期不利影响甚至大于短期的积极影响,问题主要在于教师流动性强,教学水平良莠不齐。对此,首先,应该优化支教质量,支教组织对志愿者进行教学质量的考核,志愿者进入乡村支教前与原有教师就学生教学状况和知识水平进行有效沟通,消除教师信息断层。在实践支援教育活动中,也应特别注重运用课程思政的教育方式,“将教学内容与思想道德教育联系起来”,用正确的价值观指引学生锻炼良好品德和综合能力;其次,建立“长短结合”的支教新模式,以年为周期的长期支教活动参与到学生课堂教学中,短期支教活动注重防火、急救、卫生等生活技能及艺术体育等兴趣爱好培养,丰富留守儿童教育课外知识接收体系,不参与课堂教学;最后,“激发大学生在支教实践中的创新精神能力和精神”,建立更丰富的乡村教育课程体系。大学生对社会新事物接受较多,可以更好地把自身所学转化为知识教授给乡村学生。鼓励高校学生积极参与留守儿童志愿教育活动,在与高校联动中,实行“一校一村”的联动模式,充分运用“互联网+”的便利性,持续追踪留守儿童发展状况,保持与留守儿童的长效沟通,实现教育资源精准帮扶,为乡村教育注入活力。

四、总结

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问题与农村教育的健康发展及我国教育公平的根本相辅相成。扶贫工作需从教育抓起,而教育要从孩子抓起。但因家庭经济需要,在东北地区农村普遍有留守儿童存在,以经济欠发达的黑龙江省尤甚。留守儿童一方面有着和普通儿童相同的发展成为推动当地经济发展的人才的潜力;另一方面又在学习生活中面临着诸多问题。关注农村留守儿童问题,有利于提高农村地区居民的生活幸福指数,更好地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实现乡村人民振兴发展的美好愿景和乡村振兴战略的宏伟目标。只有通过家庭、学校、社会的共同努力,才能为留守儿童教育问题的解决提供强有力的支持,才能更好地发挥乡村振兴在祖国发展中的重大作用。

作者:梁渤婉 刘军 单位:佳木斯大学人文学院

农村留守儿童教育篇3

一、农村留守儿童的现状

(一)农村留守儿童的生活境况

根据国家统计数据显示,目前我国仍有一些地区存在留守现象。留守儿童与外出务工的父母沟通有限,长期与父母分离,见面次数有限,不得不在老人的陪伴下解决衣食住行问题。父母长期在外工作,一定程度上解决了家庭的开销问题,提升了家庭生活质量,大部分留守儿童并不缺少基本的生活物资,但还存在着一小部分的留守儿童生活环境相对较差的现象[1]。由于父母远离孩子,孩子日常的衣食住行大多由老一辈人帮忙打理,可能存在对儿童营养均衡方面关注度不高的现象,这样容易造成儿童营养不均衡,不利于儿童进一步健康优质地成长。在就医方面,我国基本实现市区、县、乡、镇医疗机构覆盖,留守儿童就医可以达到基本保障,但是还存在一些老人没有将儿童及时送诊,耽误儿童病情的现象。在生活习惯方面,由于长期缺少父母的管教,留守儿童可能存在生活习惯不良的现象。

(二)农村留守儿童的学习情况

首先,学生的“学”离不开教师的“教”。乡村振兴战略实施以来,乡村教育目前越来越受到国家的重视,国家鼓励教师深入一线教学,提供优惠扶持政策,确保乡村教育质量,但是还存在部分地区缺少优秀教师的现象,不利于留守儿童学习质量的提升。其次,学生作为学习的主体,在学习方面发挥主要作用。学生要树立主动学习的意识,大部分留守儿童渴望学习知识,积极主动学习[2]。但是,还存在一小部分留守儿童没有足够的学习积极性,学习比较被动、学习态度较为消极、学习习惯较差等问题。最后,由于父母不在身边,老人知识水平有限,可以提供的教学方面的帮助较少。留守儿童缺少了家庭教育方面的监督,不容易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不利于提升学习质量。

(三)农村留守儿童的心理状态

党的二十大报告寄语青年:“青年强,则国家强。”培养人才是教育发展的重要一环,农村留守儿童是一个比较特殊的受教育群体,需要投入更多的关怀。由于父母长期在外,对孩子的陪伴较少,容易引发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问题。家庭教育缺失,留守儿童在日常生活中缺乏关心爱护,较容易出现孤独感和自卑心理。儿童时期正是青春期发展阶段,不仅有一定的自我意识,还会考虑他人感受,在交往过程中容易敏感,易发生沟通障碍。在留守儿童中,还存在由于父母远离,遇到难题以及处理问题时更加倾向于自己解决的现象。留守儿童由于早期的留守经历,在与人相处方面更加敏感,有的甚至害怕与人交往。

二、留守儿童教育存在的问题分析

(一)家庭教育存在的问题

家庭教育对留守儿童的成长非常重要,但是在农村,由于父母外出打工,没有时间与精力照顾孩子,留守儿童一般由隔代监护人或者亲戚朋友照管。隔代家长以及亲戚朋友对留守儿童的教育不够重视,一般只关注留守儿童最基本的生活起居,对留守儿童的身心健康发展照顾不到位,无法完全取代父母的监护。而且,留守儿童与父母的交流一般通过电话、微信语音、视频等方式解决,这就造成父母无法亲身参与到孩子的整个教育过程中,缺乏必要的沟通和交流,同时起不到榜样和监督的作用。而且很多家长工作繁忙,无暇顾及孩子的成长,也不太重视参与孩子的成长过程,很少主动联系学校以及教师,责任意识相对较差,无法有效掌握孩子的日常生活和学习动态,造成家庭监管不力。研究表明:留守儿童的父母常年在外,还会忽略对孩子学习兴趣和爱好的培养,留守儿童的父母知识水平有限,只是一味地督促孩子学习,而且留守儿童由于缺乏父母监督,易形成不良行为且易产生心理和学习问题以及缺乏自我保护意识。

(二)学校教育存在的问题

学校教育的本质是教书育人、答疑解惑,在儿童健康成长过程中发挥的作用尤为重要。广大农村地区普遍师资力量比较薄弱,学校开设的教育课程也相对单一,尤其缺少心理健康教育方面的课程。一方面是学校没有专业的心理辅导教师,很少开设心理辅导课程,也很少组织心理讲座,留守儿童并不了解心理健康知识,不擅长进行自我心理调节。农村学校教育,除了基本学科知识的传授,对法制宣传和安全教育较欠缺,导致留守儿童缺乏防范不法侵害的意识和预防意外伤害的安全常识[3]。另一方面是教师需要管理的学生也比较多,虽然更多地关注了留守儿童,但私下与其父母的联系还是不足,不太重视与家长交流儿童的在校情况。教师没有对留守儿童起到良好的引导作用,可能致使留守儿童出现厌学心理,甚至出现逃学、辍学的情况。

(三)社会教育存在的问题

对儿童的教育非常重要,不仅需要家庭教育、学校教育,还需要社会教育。农村许多学生家长为了入城打工,减轻生活压力,不得不离开孩子,因此,农村留守儿童的教育问题得到社会的较高关注,但是还存在一些地区对留守儿童教育问题重视度不够的状况。表现在宣传力度不够,农村教育环境改善程度不高、经济支持不够、农村社会群体对儿童关心不足等方面的问题。社会公益组织对农村留守儿童的关注度较高,但是对一些偏远村庄的儿童教育重视程度还较为欠缺。

三、解决留守儿童教育问题的对策分析

(一)家庭承担责任

《中华人民共和国家庭教育促进法》第一章“总则”第四条规定:“未成年人的父母或者其他监护人负责实施家庭教育。”第二章“家庭责任”第十四条规定:“父母或者其他监护人应当树立家庭是第一个课堂、家长是第一任老师的责任意识,承担对未成年人实施家庭教育的主体责任,用正确思想、方法和行为教育未成年人养成良好思想、品行和习惯[4]。”因此,留守儿童的父母要树立必要的责任感,家长应该重视儿童的全面健康发展,主动承担家庭教育责任。同时,家庭中兄弟姐妹间要互相照顾和支持,引导留守儿童积极向上,促进其身心健康发展。

1.父母在行动上要学会关爱子女

父母要依法履行对未成年子女的监护职责和抚养教育义务。父母如果必须外出打工,尽量携带孩子一同外出或者留一方在家照顾孩子,要给予孩子足够的生活照顾和亲情关爱。如果父母双方都离家,孩子必须留守,那么家长除了定期的电话问候,也要抽时间多回家,或者在孩子放寒暑假时,接孩子去自己工作的地方生活,加强亲子联系。父母一方面要多与学校沟通,尤其是孩子的班主任,要及时了解孩子在校的情况,积极配合教师管理孩子,时刻关注孩子的心理、学习和人身安全。另一方面也要多和孩子交流,和孩子交流近期学习和生活问题,帮助他们解决一些困难,倾听心事。除此之外,孩子到了一定年龄,父母要教给他们一些生活常识,要让孩子尽量感受到来自父母的关怀。

2.父母在思想上要加强责任意识

第一,留守儿童父母要树立正确的教育观念,同时提升自身的教育能力,从思想上支持孩子的学习,给孩子树立“知识改变命运,努力创造未来”的意识。第二,留守儿童父母要加强责任意识。留守儿童家长要有责任心,不仅要提供足够的物质需求,也要关注孩子的心理健康。尤其是当儿童表现出较为明显的心理问题时,家长一定要重视,尽快进行疏导。家长要认识到自己在孩子成长过程中的重要作用,不要试图推卸自己的责任,要认识到自身的教育责任,通过良好的言行对孩子进行教育指导,促使孩子健康成长。

(二)学校加强教育

1.学校要重视留守儿童的德育工作

在德育过程中,教师的作用是不可或缺的。教师要更加关注留守儿童的生活和学习情况,拉近彼此之间的距离,把德育工作融入平时的课堂教学中;要关心留守儿童的成长,尊重留守儿童的人格,有计划、有目的地对留守儿童施加思想、政治和道德等方面的影响。理论上要对留守儿童进行思想政治教育,教师可以通过开展一些留守儿童励志故事的演讲活动,发挥榜样示范作用[5]。实践上可以组织学生去野外踏足,开展体育活动,丰富留守儿童娱乐方式的同时,有效融入德育,这也有助于留守儿童放松心情,形成更健康的心理。另外,学校也要重视德育工作,加强德育教师队伍建设,在校教师要系统性培养留守儿童,引导其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关注其思想表现,增强留守儿童道德和品质培养,给予他们关爱,使留守儿童健康成长为道德品质优秀的人。

2.学校要加强心理健康教育

学校在关注留守儿童学习情况的同时,要多关注其心理、多倾听其心声。随着社会的多元化发展,留守儿童的心理情况比想象的要复杂得多。学校要聘请专业的心理辅导教师,根据留守儿童的身心发展特点,安排相应的心理辅导课程,周期性开展心理健康专题讲座,为留守儿童创造接受优质心理辅导的各种条件,促进留守儿童心理及人格积极健康全面发展。此外,学校还要通过定期调查及早发现并解决留守儿童的心理问题并纠正其不良的行为。对留守儿童要有针对性地给予心理指导,设置固定的心理咨询室和咨询电话,方便留守儿童有心理问题时可以及时寻求帮助。同时,相关教育机构也可以针对留守儿童的心理问题编写一些小册子,供教师和留守儿童使用,让留守儿童监测自身的身心发展状况,提升整体心理素质。

3.学校要掌握留守儿童的情况

学校教育对留守儿童的社会化发展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学校是做好留守儿童教育工作的根本,因此要对留守儿童的情况进行全方位的动态管理。首先,要建立健全的学生档案,通过全面的资料了解在校学生的类别、抚养以及监护情况,以及学校在校学生总数有多少。其次,学校教育要针对留守儿童的学习特点,强化精神领域、安全教育、法律法规方面的知识培训,在心理以及学习上给予留守儿童更多的关注。最后,学校要派专任教师定期与留守儿童监护人进行沟通,及时了解学生在课堂之外的状况。如今智能手机、互联网已经普及,教师可以帮助留守儿童利用通信工具和父母取得联系,持续性帮助学生家长掌握孩子在校的实时情况[6]。此外,学校还要积极建立教师关爱服务团队和志愿者组织,定期走访留守儿童家庭,承担应有的责任。教育理论|智慧INTELLIGENCE4.建立家校沟通机制通过加强学校和家庭教育的联系,保障家庭与学校共同教育的信息交流顺畅。学校应主动建立由教务处牵头,各班班主任及每门课程任教教师参与的家校沟通机制。学校也可以通过家校沟通机制更好地掌握留守儿童的学习情况,通过教师家访、学校设立公开接待日、校长接待日,以及定期举办家长会、制作家长调查问卷、开展家长线上线下混合交流等手段,采取多渠道与留守儿童家长保持有效沟通,双方针对留守儿童教育中存在的困惑和遇到的问题进行交流,防止出现留守儿童的教育信息不对称的情况,进一步提升教育效果和教育质量。

(三)社会营造良好环境

1.社区建立相关监护机构,完善基础设施

社区各组织要加强领导,建立关爱留守儿童的工作机构,对留守儿童教育工作进行指导和监督。社区要摸底排查,建立村级档案,完善留守儿童帮扶制度。与此同时,各社会组织和爱心企业要联合学校、社区综合服务设施建立农村留守儿童托管服务机构,为农村留守儿童提供关爱服务。社区要发挥综合教育功能,给留守儿童创造一个适合成长的环境。此外,社区还可以举办一些文化活动,从而对留守儿童监护人起到再教育作用,丰富留守儿童的课外生活,强化农村社区的德育工作,加大舆论宣传。社会方面还要建设小型图书馆、文化馆、活动馆等文化交流场所,招聘社区志愿者为留守儿童提供温馨的活动氛围,使留守儿童能够很好地融入集体,增加互动,丰富留守儿童生活,形成良好的社区环境。

2.社区做好普法工作,保护留守儿童合法权益

农村社区是除了学校和家庭,能够分担留守儿童监管责任的重要主体。社区要整治好学校周边的环境,做好普法宣传工作,让留守儿童了解必要的法律常识。与此同时,社区要协同留守儿童监护人以及学校一起管理留守儿童,防止其遭受不法侵害,主要是防止留守儿童被拐卖和发生意外事故。社区要成立专门的留守儿童维权中心,帮助留守儿童维护合法权益。除此之外,社区可以组织法律知识讲座活动,通过授课、视频、表扬等多种方式对留守儿童进行普法教育,通过学习使留守儿童学法、用法、知法、守法,在实际生活中用法律武器保护自己。社区志愿者要充分发挥职能作用,维护留守儿童的合法权益,利用板报、宣传栏等形式加大保护留守儿童的政策、法律法规的宣传力度,倡导“儿童优先”“尊重儿童”“支持儿童”的意识,为广大儿童的健康成长提供坚强的社会保障。综上所述,随着城镇化建设进程的不断加快,留守儿童问题在一段时间内还将持续存在,这个问题的解决任重而道远,需要各方面力量继续发挥合力。家庭需要进一步承担教育责任,不仅要解决儿童的衣食住行问题,还要关心爱护儿童的身心发展;学校要加强教育,时刻关注儿童的心理动态,加强心理健康和道德品质方面的教育与观测,及时与家长进行沟通反映,做到家校联动;社区要联合家庭以及学校发挥好作用,共同维护留守儿童身心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马多秀.农村留守儿童教育精准帮扶的长效机制研究[J].教育理论与实践,2020,40(13):24-27.

[2]赵凡霞.农村留守儿童心理健康教育[J].中国农村教育,2018(20):61-62.

[3]李敏,陈道发.社会支持理论视域下农村留守儿童的教育问题研究[J].教学与管理,2015(18):45-47.

[4]刘云涵.留守儿童的社会保障政策问题及对策[J].黑龙江省社会主义学院学报,2015(01):46-48.

[5]范先佐,郭清扬.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问题的回顾与反思[J].中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5,32(01):55-64.

[6]盛星.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问题研究[J].延边教育学院学报,2019,33(05):46-48.

作者:董玉华 单位:咸阳师范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

推荐期刊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