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爱发表,线上期刊服务咨询

茶艺课程教改路径3篇

时间:2023-02-24 11:55:50

绪论:在寻找写作灵感吗?爱发表网为您精选了1篇茶艺课程教改路径3篇,愿这些内容能够启迪您的思维,激发您的创作热情,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茶艺课程教改路径3篇

茶艺课程教改路径篇1

就目前整体发展来说,高职院校思政教育仍然存在着一定不足之处,其理论性相对较强,学生的学习兴趣相对较为有限,理论课程占比较大,对于学生来说理解学习效果十分有限。那么在这样的情况下,积极进行课程思政教学方面的改革和建设就具备着一定的价值和意义,对于优化教学质量、教育成效的实现有着积极价值。以目前来看,高职院校茶艺类的课程思政建设教学仍然存在着一定不足之处,主要是体现在于其体制不完善、理念不全面、资源相对没有深度挖掘,在这样的情况下,对于后续建设活动固然会带来较为严重不利影响,需要对其特别认识,然后再契合实际情况采取适宜性的方法和策略进行优化,保障总体的教学效果和建设质量等方面的情况。

1现存不足

1.1完善性不足

高职院校其自身具备着一定的特殊性,与本科院校相比兼具了职业性和学术性,真正意义上实现以学驱用、学以致用,那么在“课程思政”建设的过程中,其要求、原则也需要与其院校和专业特点高度贴合才可以满足实际需求,但以目前发展情况而言,高职院校教育在这方面的建设和教育仍然式微,缺乏全面性和有效性[1]。这样的特点相对较为明显,最为根本的一点就是,思政和茶艺类教学仍然是处于一个各自独立的关系,并未真正意义上实现二者无缝贴合,具体制度还不够完善,缺乏应有的全面性和多样性。在不断发展过程中,顶层设计相对较为缺乏,而产生这样问题一方面有关注度不足、师资有限、经验缺乏,另外一方面也与教育资金投入有着密切联系。尤其对于高职教育来说,很多教师在教学、教育中仍然过度关注授业,关注专业课程教学,但是实际上茶艺类教学就是与德育高度关联的,仅仅讲授专业知识,不去考虑育人、思政,那么固然会导致最终教学质量和教学效果出现问题。在这样的情况下,课程思政的建设和教学也都面临着不完善的问题,需要对其体制、构架的特点充分认识,再度针对性进行完善和强化,才能保障最终效果。

1.2理念的缺失

传统的思政教育模式以及理念和现如今进行的课程思政建设二者存在着截然不同的特点,其教育的方法和策略也是不完全通行的,故而在不同的理念下,进行建设和改革的过程中,最为核心的就是理念部分,由于理念的缺失,教学质量也会明显的下降[2]。在不断发展的过程中,教育理念发生了较大程度的改变,既往思政教育具备一定的局限性,而课程思政则让专业与思政教育联系在一起,从而促使思政教育融入贯通至整体的人才培养体系中,参与到各个教学环节和教育领域。就目前来看,这样的理念建设尚且不足,从而严重威胁了整体的体系建设、教学应用,最终教学质量也会受到严重影响和客观威胁,甚至容易导致最终教学效果出现问题,产生一定程度的不足之处。在不断发展的过程中,理念认识不足直接导致教师和学生认为这样的融入和改革缺乏实际效果和实际意义,带来了一定的教学问题。

1.3资源发掘问题

教育资源的发掘和利用是整体课程思政中相对较为主要的一部分,也直接影响到是否能针对性进行教育应用,带来了很大程度的干预作用,如果在资源挖掘、开发设计方面存在不足,最终就无法有效的开展教学[3]。有效的教学资源利用是保障教育质量、教学效果的核心,也是促使整体课程思政建设、教学方案的应用最为核心的一点。那么资源发掘本身就是一个漫长的过程,其内容相对较多,需要将茶艺类教学特点和课程思政联系在一起,综合进行教育,才能取得更好的效果。但由于实际操作过程中制度不完善、理念不完全,导致资源深度挖掘的过程长期缺如,严重导致教学活动的开展和落实受到影响,需要客观认识其问题所在特点,再针对性进行操作加以改善,才能取得更好的发展效果和发展质量等方面情况。

2教学策略

2.1完善制度加强规划

为了更好的促使整体课程思政建设与教学的效果和质量,还需要采取适宜性的措施进行前期的制度加强、统筹规划,以通过这样的方法和措施做好教学效果的保障,避免融合程度不足[4]。首先在制度方面需要进行一定调整,要将课程思政的建设列入到茶艺类教学的日程,让二者高度融合,从制度方面给予高度的关注和客观的重视。只有通过这样的方法之后,让传统思政进行一定转型,促使其发生改变和转变,才可以进一步开展后续的相关活动,提供一定的基础支持,避免出现二者融合以及建设的不足之处。其次还需要结合茶艺类课程的具体现有情况进行一定程度调整,选取相关专业也可以选取2-3门左右的课程进行试点,比如与茶文化相关的理论课程进行融合,让传统的思政教学与专业课程、理论课程联系在一起。通过专业的方法,整体的效果就可以得到提高,最终成效更加,规避常见的问题。最后在这基础上,还需要积极进行课时以及进程等方面的规划,细节性的对每一个细节都进行调整,进一步采取适宜性的措施,有效优化最终教学与教育的质量,辅助学生现有专业能力的提高同时,也让其现有的课程教学更加细节化,让二者的融合教学真切实际的开展。

2.2提高理念意识培养

在高职院校开展课程思政建设有了制度保障之后,最为核心的一点就是教育理念的转变,要从授业转向育人,只有这样的转变才能让职业教育更加具备内涵,促使其教育落实的质量和效果得到提高[5]。茶艺类专业以及其课程教学具备着一定的特殊性,同时有丰富的文化特征,故而其自身在进行讲解讲授以及授课的过程中离不开文化、道德品质等等几个部分的内容。那么在现阶段教学的过程中,就需要树立一个正确的理念,要注重文化传播、专业提高和思想教育这几个部分。具体教育的过程中,需要进行一定的理念调整,积极促使专业课教师与思政课教师进行联系,充分认识到专业课程思政的关键性和重要性,再进一步制定相应的策略,真正意义上融入到日常教学中,消除教师对于相关课程思政的误会和误解。只有首先通过理念和意识的培养之后,整体的发展质量和发展效果才可以得到保障,避免出现一定的教学方面不足,促使整体发展成效等优化,让教师的教学更加具备实际性,规避常见风险和问题,让课程思政的建设质量和效果得到优化。

2.3深入挖掘课程教育资源

教学资源的有效挖掘、开发和利用是保障教学活动有序开展的基础,故而应对教学策略和教学模式的改变,具体开展教学的过程中也需要对其进行一定调整,着重围绕着现阶段的教学特点深入挖掘教育资源[6]。这样的方法和措施具备着一定的关键性和重要性,价值和意义也相对较为明确,是保障整体教学有效性的核心关键所在。在具体开展挖掘的过程中,围绕着茶艺类教学的忒单需要做好相关德育元素特色课程的建设,开发相关的素材。在具体实际教学的过程中,还需要采取适宜性的方法和措施,让其自身教学质量得到优化,也可以避免出现教学质量的不足。比如茶艺类课程教学的过程中,讲解与茶艺相关的文化和历史,从这一角度出发也可以提高在民族自信等方面的教育,培养其专业学习的情怀,也为其后续的学习提供保障、支持,让其教学质量的提高得到控制。由此可见,深入挖掘教育资源还需要从专业教学的角度入手,让二者无缝衔接,才能取得更好的发展成效和发展效果等方面情况,保障课程思政建设教学策略应用的实际有效性,提高最终教学成效。

3结束语

如上所述,现阶段茶艺类课程思政建设教学过程中存在着完善程度不高、理念不足、资源发掘不够的问题,还需要采取完善制度加强规划、提高理念意识培养和深入挖掘课程教育资源的方法开展相关教学以取得更好的建设与教学效果。

作者:赵晶 单位:武汉职业技术学院

茶艺课程教改路径篇2

1“三教”改革是推进1+X证书制度的必由之路

2019年,国务院出台《国家职业教育改革研究方案》,随后教育部联合其他部门印发《关于在院校实施“学历证书+若干职业技能等级证书”制度试点方案》,要求在职业院校试点推进1+X证书制度(学历证书+若干职业技能等级证书制度的简称),深化教师、教材、教法“三教”改革,深化人才培养培训模式和评价模式改革,加强校企合作促进职业教育和培训体系的完善,为高素质复合型技术技能人才的成长提供畅通的渠道,提升人才培养质量和学生就业能力,为学生可持续发展打下坚实基础。我国正处于大力弘扬工匠精神,发展大国制造,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的转型升级关键时期,迫切需要加快培养高素质复合型技术技能人才。1+X证书制度的试点是经济社会发展的需求,而“三教”改革又是1+X证书制度的内在要求。教师是实施人才培养的主体,解决“谁来教”的问题。教材是教学相长的载体,解决“教什么”的问题。教法是实现教学目标的手段,解决“如何教”的问题。1+X证书制度下深化“三教”改革的目的就是要促进教师与教材相适应,教师与教法相契合,教材与教法相匹配。通过改革进一步优化人才培养方案,创新人才培养培训模式,支持职业人才成长需求,促进学生可持续发展,塑造职教新生态,拓宽职教新思路,建设高水平骨干专业群和“双师”队伍,打造技术技能人才的培养高地,创新技术技能服务平台,在“双高”计划下发展高等职业院校,提升人才培养质量。茶艺师是茶叶行业中具有茶叶专业知识和茶艺表演、服务管理技能等综合素质的专业技术人员。要求懂得茶的基础知识、礼仪、接待、茶艺表演,还要学会茶艺馆的设计与布置、茶会组织、茶保健服务、茶艺编创、茶销售等服务技能、销售技能和管理技能。从市场需求来看,中高级茶艺师成为茶叶公司、茶艺馆的“抢手货”。茶艺师资格证书是专业能力的标志,也是进入人才市场的通行证。在1+X证书制度下茶艺课程教改,如果能将茶艺师资格考试引入茶艺课程教学,着力打造学生核心技能,那么学生在毕业时就能同时获得专业学位证书和相应的职业资格证书,从而具备较强的就业竞争力,提升就业质量。

21+X证书制度下高职茶艺课程教改的突破口

目前高职院校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人才培养规格、茶艺课程教学标准等与茶艺师的岗位需求、市场需求相距甚远,导致教学脱离实际,专业脱离职业,学生脱离岗位,用人单位后继培训力度较大。1+X证书制度下的茶艺课程教改试点的目的就是要求学校将专业学历教育与茶艺师证考试和茶艺师技能等级要求相互衔接,相互融合。从职业教育培训体系来看,“三教”基础薄弱是长期以来制约高职茶艺课程教改的困扰因素。

2.1教师方面的问题

茶艺课程在高职院校是近年来开发的综合性较强的专业技能课程,师资力量相对薄弱,大多数教师是从其他专业转型过来。他们有着不同的专业知识背景和阅历,茶文化知识和培训较少,茶艺水平参差不齐,实践教学能力弱,理实一体化教学、模块化教学、信息化教学等设计能力不足,信息素养缺乏,教学效能较低。

2.2教材问题

茶艺方面缺乏统一教材,教材编写依据的教学标准与茶艺师职业技能等级标准、岗位规范难以衔接,教材与实践教学、技能培训匹配度不高。教材出版周期长,内容更新缓慢,新技术、新工艺、新材料无法得到充分体现,难以及时融入行业企业的最新技术动态。教材呈现形态单一,纸质教材携带不便,容量小可视性差,缺乏新形态智能化教材。教师编写教材功利性强,主要为了评职称和完成任务而编写;教材出版门槛较低,导致教材重复建设,同质性高缺乏特色和精品。教材的受众面小,难以适应社会培训和职业技能培训。

2.3教法问题

在许多专业的人才培养方案和专业课程体系中,茶艺课程被作为选修课或拓展课来安排教学,学校对茶艺课重视度不高,课时分配短,教学中理论课时分配多于实操课时,学生实操机会较少,动手能力普遍较弱。而且实训场地不足,教学经费少,只能提供少量的茶叶品种及泡茶器具,教学只能做简单操作。冗长乏味的理论知识,枯燥机械的泡茶流程,难以调动学生学习兴趣。教学方式尚未摆脱传统窠臼,“以教师为中心”的课堂教学模式没有根本转变,信息化教学手段运用较少,与课堂教学缺乏深度融合,教师难以满足信息时代成长的学生对在线教学的期待。学生学习心态主要是完成任务,对茶文化的认知处于浅层次,对茶艺技能重表演轻内涵,对茶艺素养的全面提升意识薄弱。

3推进1+X制度深化茶艺课程教改的路径

3.1多措并举优化茶艺课程教师队伍

(1)建设高素质高技能的“双师型”教师队伍。我国早在20世纪初政府为了培养茶专业人才,在一些地方就开展了初级、中级等茶文化知识和技能培训。依照“职教20条”等系列文件精神,职业院校要推行教师素质提高计划,建设教师培训体系,促进教师转变教学理念,提升学历,培养技能、更新专业知识,提高信息化素养和信息化教学能力,全面提高教师综合职业能力。要实施“走出去”战略,建立“双师型”教师培养培训基地,教师每年至少1个月在茶企业或实训基地实训,落实教师5年一周期的全员轮训制度,经常开展茶企业调研,或定期选派骨干教师研修访学。还要实施“引进来”战略,招聘具有三年以上茶企业工作经历的人员,放宽招聘教师的学历门槛,打通高技能人才的引进通道,推动茶企业高技能人才和职业院校教师双向流动。聘请茶企业的专家、茶艺师,混编成“双师”“双能”专兼职教师团队,优化“双师型”教师队伍结构。有条件的职业院校可以“引企入校”或“引校驻企”,校企合作深度融合。(2)打造高水平结构化茶艺课程教学创新团队。创新团队中的专业带头人、课程负责人和专业骨干教师应能准确把握1+X证书制度先进理念和技能等级证书的标准要求,将茶艺师职业岗位能力要求和职业素养培育纳入整体人才培养方案设计中,实现教学标准与职业技能等级标准的无缝对接。教师还要有较高的职业敏感度,能将新技术、新规范、新工艺及时融入课堂教学内容中,重构教学内容和培训流程,强化实践教学,重点培养学生茶艺技能创意演示、茶生产制作工艺知识、茶叶营销技巧,茶艺馆设计、茶艺编创、茶会组织等方面的能力和技巧。

3.2升级换代开发新形态教材

1+X制度下高职院校教材改革就是要与行业接轨,校企合作共同制定教材编写标准,实现职业技能等级标准与教学标准无缝对接,按照茶艺师国家标准的基本知识范围和基本技能要求编写教材内容,体现岗位职业能力要求,实现书证融通。要扩大教材的受众面,不仅用于在校生的学历教育,还可服务于社会职业技能培训,促进茶艺爱好者和茶艺从业人员的茶理论水平和茶艺技能系统提升。要突出教学做一体化的职教特色,科学编排设计,以工作任务为导向,内容项目化模块化,学与训相结合,突出实用性和操作性。教材内容实时更新,至少每3年修订1次教材,关注信息技术发展和产业升级动态,将茶领域和茶制作的新技术、新工艺、新规范纳入教材内容,增添新技术元素。大力开发新形态教材,可以编创新型活页式、工作手册式教材。基于工作过程,项目导入,任务驱动,将岗位需求的技能分解成项目和任务,设计成活页或工作手册,增加实物照片图、注释图、作业单、工作单,让学生在“做中学”,提升职业技能和素养。在《茶经》中有“十之图”,以素绢分布写之,陈列于茶馆,向茶客介绍茶的起源、制作工具、制作方法、煮饮器具、煮茶方法、应用方法、茶历史、茶产地,直观易懂而得以流传,此例可以借鉴。比如,编创新型活页式、工作手册式教材将茶的不同类别,按照布具、温具、赏茶、泡茶、冲泡、分茶、奉茶、收具等工序流程清晰呈现,能使学生直观、细致、全面体验操作方法。倡导开发新形态立体化智能型教材,在教育信息化2.0时代,高科技和信息技术改变了教材资源的呈现形式,将传统教材与数字技术融合,通过二维码建立链接,将VR、微课、视频、动画、音频、图文和试题库等富媒体资源呈现给学习者,通过信息技术再现茶艺流程,运用富媒体方式形象化表达,打造学习情境,刺激强化学习者的感受性,提供全新的学习体验。便捷实现与数字化学习资源、网络学习平台的连接与互动,可以实现人人时时处处学习。学习者只需用手机“扫一扫”二维码便可轻松反复观看,打通教与学过程中知识和能力的关键点。

3.3新技术引领教法改革

茶艺课程教改要以新的教学模式带动课程革命,教法改革,体现职业教育培训特色。中国自古茶艺的传授就有“父传子”“师传徒”的传统,要积极推进校企合作的现代学徒制,在新时代应该弘扬推陈出新。可以探索构建“双导师”+“双学员”育人模式,学校教授基础理论和基本操作技能,茶企业提升职业综合技能,学生既是学员又是员工,根据企业需求,教师和茶艺师“双师带徒”协同育人。还可以采用理实一体化教学模式,育训结合,引导学生“做中学,训中学,赛中学,创中学”。要探索特色化教学方法,可以实施模块化项目式教学。教师对岗位工作内容、工作任务进行分析,突出工学结合的场景特点,将真实工作现场转化为教学现场,基于工作过程,行为导向,任务驱动,设计茶品鉴模块、实操技能模块、市场调研模块等进行项目式教学。可以将情境教学法和浸润式教学法相结合,创设情境,通过展示、品茗、冲泡、体验,观形品味悟道,逐渐渗透。这符合茶艺课程集感受与体验为一体,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特点。还可以运用布鲁姆教育目标分类法,开展教学活动,在识记理解基础上,着重培养学生运用分析评价创新能力,设计主题式教学,让学生“喝懂一杯茶”。要大力推进信息化教学,促进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深度融合,以信息化引领构建以学习者为中心的全新教育生态。教师可以利用慕课、微课等在线教学,建立师生、师徒在线网络交流平台,选择混合式、交互式、社交式的教学模式,各种线上教学方法灵活交叉选用,如游戏闯关、头脑风暴、课堂辩论、同伴互评、线上辅导,调动学生学习兴趣,强化学习动机,激活互动分享,建立良好师生关系,提升教学效率,为学生提供个性化指导,培养学生表达沟通能力、批判思维能力、开拓创新能力。

作者:杨朝晖 单位:武汉职业技术学院

茶艺课程教改路径篇3

随着国人生活水平提高、茶的保健功效普及和茶事交际的推动,茶已然成为了国人闲余饭后的重要饮品,茶行业复苏并显现蓬勃生机,茶馆、茶行、茶空间等数量增加,茶与其他行业的融合亦进一步加深。酒店作为传统服务行业,随着时代的发展,茶艺服务已融入酒店服务中,其在酒店行业的经营方式较多,不仅存在于餐饮及其他休闲娱乐场所,而且还可以独立运作,例如茶吧,可以说茶艺服务已经成为酒店输出的重要服务产品。随着人们对精神层面需求的提高,茶行业及酒店行业对懂茶、懂泡茶、会服务的人才需求日益提高。目前众多高职院校开设茶艺课程,旨在通过课程的学习使学生具备从事茶艺服务工作和管理工作的职业能力和职业素养,为职业生涯发展拓宽选择范围。然而据调查显示,目前高职茶艺课程的开设并未达到预期效果,教学目标、教学内容与行业需求衔接度不够,教学和评价方式较单一等问题还普遍存在,高职茶艺课程教学改革势在必行。《茶艺服务技术》是北海职业学院面向高职酒店管理专业大二学生开设一门主干课程,本文以该课程为例,探究课程改革办法,以期通过教学改革提高该课程教学目标实现,同时为高职院校茶艺课程教学改革研究提供参考和借鉴。

1当前教学存在的问题

1.1教学内容知识体系较弱

职业教育应突出“职业性”,大部分课程应以实操技能训练为主,但是高职酒店管理专业中开设的茶艺课程和其他酒店类课程有所不同,茶艺课开设前学生并未学过茶知识、茶技能相关课程,仅有酒店礼仪类、酒店营销类课程稍微相关,可以说茶艺课的开设,学生知识基础非常弱。因此当前茶艺课过于强调实操技能训练,过于追求茶艺技能与表演,对茶文化重视程度不高,茶文化、茶叶知识、茶艺基础等理论涉及少,最终导致学生只会几招花架子,对知识运用能力弱。

1.2与相关证、赛结合不强

通过茶艺课程的学习,高职酒店管理专业学生可以报考中级茶艺师技能等级证书,可以参加茶艺相关赛事。本校酒店管理专业学生自愿报考中级茶艺师等级证书数量一般,且通过率在85%左右,与其他院校相比,过关率较低;其次学生参加茶艺比赛非常少,导致课程产出成果少,这些现状均反映出学生对茶艺课程兴趣弱,对课程价值认识不足。

1.3教学和评价方式较传统

本校茶艺课程教学中主要采用讲授法、演示法、项目模拟情景教学法开展课堂教学,对参观教学法、以赛促学法运用较少,其次信息技术引入不足,不能很好适应学生学习习惯。其次,茶艺课程主要采用过程性+结果性相结合的评价方式,但是从评价主体方面上看,学生参与评价面小,不利于评价的全面性。

2教学改革依据

2.1以赛规、国标为引领

2.1.1茶艺赛项规程的变化。当前茶艺类赛项主要以行业赛为主,形式分为团体赛、个人赛,从内容上主要包括指定茶艺、创新茶艺、品饮茶艺、茶席设计等内容,各个部分内容的分值占比略有不同,体现了茶行业对人才素质与技能的要求。国家职业技能标准茶艺师(GZB4-03-02-07)颁布实施是茶艺赛项变化的重要分界,笔者以个人赛项为例,比对2015年、2019年中华茶艺赛项以及中国茶叶学会发布实施的团体标准《茶艺职业技能竞赛技术规程》的技能评分细则发现茶艺类赛项中指定茶艺项目在总成绩中分值占比不变,指定茶艺项目中礼仪、仪容仪表部分分值从25分下降为15分,茶艺表演分值从45分下降为35分,而茶汤质量从20分增加至35分;创新茶艺项目在总成绩中分值占比有所变动,其中礼仪、仪容仪表为新增加入评分细则,茶汤质量分值提高;品饮茶艺部分变为茶汤竞技或茶汤质量比拼赛项,茶席部分则演变为独立赛项。通过对赛规分析可知行业对指定茶艺的要求较为稳定,对茶汤质量和礼仪的要求提高,更强调选手泡好一杯茶的能力,旨在选拔懂茶、能泡好一杯茶的综合性人才。

2.1.2茶艺技能等级证书标准的变化。2020年9月,茶艺师职业资格推出水平评价类技能人员职业资格目录,进入社会化职业技能等级认定时代,尽管如此,茶艺师技能等级认定的依据依然是《国家职业技能标准-茶艺师》(GZB4-03-02-07)(下文简称国标)。高职酒店管理专业学生经过系统学习和培训后,可以报考中级茶艺师,根据国标要求,对中级茶艺师技能考核分为3大部分,分别为接待准备(礼仪接待、茶室布置)、茶艺服务(茶艺配置、茶艺演示)、茶间服务(茶品推介、商品销售),3大部分的分值占比分别为15%、70%、15%,对茶艺服务的要求最高。在接待准备部分,强调了中级茶艺师能根据不同地区、民族、风俗、宗教信仰、性别、年龄、的宾客特点进行礼仪接待,能够合理进行茶室布置;在茶艺服务部分,要求中级茶艺师具备茶、具、水知识,并能根据茶艺要素的要求冲泡六大茶类、能制作调饮红茶、能展示生活茶艺;茶间服务部分重点对中级茶艺师的服务和推介能力做了要求。总体而言,国标对中级茶艺师的技能和知识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不仅强调茶艺师的泡茶技巧,突出科学泡茶和优雅泡茶,还提高了对中级茶艺师的接待服务能力和相关理论知识储备的要求。基于当前茶艺竞赛规程和茶艺师职业技能等级证书认定要求的变化,高职酒店管理专业茶艺课程应该注意与茶艺竞赛赛规、国标的衔接度,促进学生职业素养和能力的养成。

2.2以学生为主体

学生是授课的对象,只有坚持以学生为主,在教学组织和设计中充分考虑学生特点,才能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自觉主动的参与到课堂中。因此在进行茶艺课程教学改革中,应做好学情分析,根据学生的不同情况进行教学内容调整与完善;其次教学过程中采用多种教学方法,提高学生参与度。

2.3校企融合是保证

教学改革目的是为了更好实现课程目标,高职茶艺课的培养目标是通过教学使学生具备从事茶艺服务工作和管理工作的职业能力和职业素养,能够胜任茶行业或相关行业的工作。通过与茶企业、酒店行业等服务业合作,了解其对人才需求的质与量,为教学组织提供方向;其次可为学生提供校外实训场所,提高学生对行业的认识和知识技能的运用能力,因此校企合作是必要的。

3高职茶艺课程教学改革探究

根据教学改革的依据,本课题组确定了高职酒店管理专业《茶艺服务技术》课程教学改革思路:采用课证赛融通的模式,“课”即课程,“赛”即技能竞赛,“证”即职业技能等级证书。高职茶艺课程中“课赛证”融通教学是指通过对茶艺服务岗位进行调研,分析工作岗位所要求的素质及能力要求,结合中级茶艺师技能等级证书考核大纲,梳理和编排本课程教学大纲,使得课程与职业证书相融通;同时将茶艺技能竞赛内容和竞赛方式融入课堂及校园,增加课堂的参与性,加深课赛融合;此外在日常课程教学过程中组织学生参加各类茶艺技能大赛,实现课赛结合。最终将课程、职业资格证书、职业技能竞赛有机融合在一起。具体措施包括以下四方面。

3.1确定课程目标,依证重构课程内容体系

3.1.1确定课程目标。本课程以中级茶艺师等级知识和技能要求的知识体系为教学大纲,分为四个模块,各个模块通过任务驱动设置工作任务单,通过完成各个工作任务,使学生达到以下教学目标:了解中国茶文化相关知识;熟悉茶叶分类、制作工艺、加工与储存以及茶叶鉴别等知识,能够利用茶叶基础知识初步鉴别茶叶类别及品质;掌握茶艺基础技能,能够依据茶艺冲泡五要素进行不同茶叶冲泡,掌握绿茶、红茶、乌龙茶、普洱茶等不同茶类茶艺演示和生活泡法;了解茶席布置的原则、方法并能进行简单茶席布置;了解茶与健康的关系;掌握茶艺接待流程、礼仪及服务流程,最终具备从事茶艺服务与管理工作的基本技能与素养。3.1.2依证重构课程内容体系。课程内容设计以茶艺服务工作岗位及茶艺师职业技能标准为依据,坚持以学生为主体,立足于学生的职业能力培养,对课程内容的选择做了大幅度改革,改变以往过于追求茶艺技能与表演,对茶文化和茶叶知识重视程度不高的教学,转变为知识体系框架下的任务驱动教学模式,通过知识框架的搭建,使学生具备较为系统的茶文化知识,以下达工作任务方式驱动学生进行各个知识模块的学习与通关,让学生在完成具体的工作任务中理解知识,掌握职业技能,养成并发展职业素养和能力。经过本课题组深入、系统分析,本校高职酒店管理专业茶艺课程的教学内容最终确定为四个知识篇:文化篇、茶艺基础篇、茶艺技能篇、茶艺服务篇,合计16个模块,共72课时(见表1),各个模块以知识体系为框架,通过工作任务单形式配合和推进学习,工作任务单实现了与茶艺竞赛中的指定茶艺、创新茶艺、生活茶艺以及茶汤比对的对接,工作任务单的评分标准引用赛规中对应项目的评分细则,在内容上实现课赛融合。总体而言,课程内容突出对知识体系的构建,理论知识紧紧围绕工作任务完成的需要来选择,以工作任务单来强化学生职业能力。

3.2多样化教学方式

3.2.1传统教学法混合搭配。《茶艺服务技术》定位为酒店管理专业一门主干专业课,以实训为主,但学生前期所学课程基本和茶无关,学生基础弱,因此在该课程教学中应以知识体系为教学大纲框架;另一方面,高职院校学生具有理论知识接受度弱,动手能力强的特点,因此在进行教学时应采用任务驱动模式推进不同篇章的知识学习,以工作任务为中心,将理论和实训整合,实现教学一体化。因此传统的教学方法仍然适用,包括讲授法、视频观看法、实物观察法、实训法,不同教学方法进行混合搭配,充分调动学生课堂积极性。下面以茶叶知识教学设计表为例(见表2),说明不同教学方法的运用情况。

3.2.2以赛促教法。截至2018年中华茶艺国赛取消后,本校组织学生参加茶艺赛项次数为0,反映出学生学习兴趣不高,因此,在本次教学改革中,计划每年下半年组织一次生活茶艺竞赛,主要面向校内开设茶艺课程的学生,选取优秀学生参加校外茶艺竞赛,实现以赛促教。

3.2.3充分利用信息技术。茶艺课教学应充分利用信息化教学平台,教师可利用职教云在课前、课中以及课后设置提问、讨论、抢答、投票、作业等任务,提供学生参与性。其中作业包括工作任务单中的茶类及名茶识别、茶样鉴别及其茶汤比对、茶席布置,通过职教云下达作业通知,学生通过小组合作,完成工作任务单后,将纸质版茶样识别和鉴别表格或茶席布置图片上传至职教云,教师利用职教云进行现场点评以及课后进行作业批改,便于学生课堂参与及学生明确课堂学习效果,及时查缺补漏。

3.3调整考核与评价手段

教学评价采取结果评价与过程评价结合,在8个工作任务单中均采用教师评价(60%)+学生评价(40%)的方式进行评价,增强学生参与评价的广度,同时充分利用职教云平台对学生日常出勤、课堂参与程度进行考核,采用线上考核(40%)+线下考核(60%)的方式进行平时成绩打分,充分体现过程性评价的客观性。同时将学生参与课外茶艺竞赛、考证成绩优异的同学在平时成绩中给予赋分,促进课证赛融通。

3.4加深校企融合

与本地茶馆、茶行合作,将茶企业的负责人或在茶企业工作的学姐学长引入校园,开办讲座,增加学生对茶行业的了解。其次,依托合作企业,组织学生到茶企业参观,了解一线茶艺服务工作岗位的工作环境、工作内容;此外,与茶企业协商安排学生到茶企业进行茶艺展示或者进行茶会服务,为学生提供岗位见习和训练的机会,促进学生知识与技能的提升。

4结语

高职茶艺课程中进行“课证赛”融通教学模式的改革与实践,不仅是教学发展的需要,更是行业发展的要求,是可行的,也是必要的。该种教学模式既能促进学生职业能力的培养,也有利于提升该专业的核心竞争力,在教学中有针对性地渗透“课证赛”融通的教学,有助于提升学生将来独立工作能力。

参考文献:

[1]杜银娟.导游服务能力教学融通“岗课证赛”的改革与实践初探[J].旅游纵览(下半月),2019(10):180+182.

[2]王丽,叶国盛,侯大为,张渤.基于“双证书”制度下“茶艺学”课程与茶艺师鉴定对接的探讨[J].武夷学院学报,2020(10):85-89.

[3]徐溢艳.基于“现代学徒制”的酒店管理专业茶艺实践教学创新与实践[J].教师,2021(13):99-100.

作者:刘文洁 单位:北海职业学院

推荐期刊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