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2-17 17:20:50
绪论:在寻找写作灵感吗?爱发表网为您精选了1篇直播电商行业的发展策略3篇,愿这些内容能够启迪您的思维,激发您的创作热情,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1前言
电商直播,是一种新型购物方式,在法律范畴属于商业类型的广告活动,主播根据推荐销售的商品及其具体行为承担“广告代言人”的责任。假如消费者买到次品或者假货,首先应联系销售者即卖家承担相应法律责任,另外主播和电商直播平台也要承担相应的连带责任。电商直播以网络直播的方式搭建新的人、货、购物消费场景,使“内容输出”到“订单支付”更加便捷,从而创造出新的流量入口。同时直播的强交互性和内容的强互动性,刺激用户需求,产生消费,最大限度的实现变现,“电商+直播”的全新体验,已成为目前大受欢迎的新型消费模式,开启直播流量实时转化新渠道。电商直播行业自2016年兴起以来一直保持稳步增长,2019年是电商直播爆发期,市场规模达到4338亿元,2020年疫情原因加速其全面发展,截至6月,电商直播用户规模达3.09亿。2020年7月1日,人社部、市场监管总局和国家统计局三部门联合发布9项新职业,将“直播销售员”纳入其中成为正式工种。再加上各地的政策扶持,高歌猛进的直播电商将迎来新一轮爆发期。电商直播带货火得一塌糊涂,究其原因,电商直播将直播和电商完美地结合起来,强调主播与受众之间的强交互性和内容的强互动性,符合互联网时代用户的社交习惯偏好,是一种典型的正和博弈,主播、受众用户、商家、直播平台等各方的利益均有所增加。只要各方利益不受损,这种模式会一直持续下去,逐渐形成常态化。
2电商直播各要素关联和分析
电商直播实质是“内容+电商”,依照自身的特征优势,重构“人、货、场、渠道”各要素,是针对已有卖货方式的全面升级,直播的形式、环节、货品选择都是对内容的重新组织,对消费者有更直观的冲击力,提升供需链路转化效率,为此搭建各要素之间的关联,如图1所示。人:电商直播同样涉及商家、终端用户,增加了主播角色成为流量中心,输出专业内容,更为直接地使消费者与商品沟通,升级用户购物体验。主播经过对内容的精心策划组织,从消费者需求出发对产品进行打样和生产,同时根据需求变化调整产量,从而提升销售转化率。主播有网红达人、明星艺人、企业家、店主店员等几类,用户端由主动搜索商品改为接受主播推荐选品,消费体验得到提升,从内容输出到订单支付,实现粉丝经济变现。货:直播商品具有一定的吸引力,一些选品环节极其严格,以保证售卖单品满足粉丝需求。商品以高性价比、限量为主要切口,重点突出商品卖点,价格、上新速度和品质,在强互动的氛围中吸引消费者购物冲动,商品品类有穿搭、美妆、美食、家居、珠宝等。近年来淘宝、快手等平台货源以及自有货源多样化,直播商品品类日益丰富,逐渐拓展到全品类,线上渗透率提升。场:直播电商场景主要还是搭景直播间,类似“移动式电商平台”,一般会配备专业直播间及设备,在直播间对商品进行讲解和展示来跟用户互动。另外,场景逐步由单纯的商品卖场升级到社群化的场景,场景的变化更加多元,扩展到实体店、产地、供应链基地、档口、海淘等,电商直播场景聚集效应强,营销效果明显,与线下传统渠道相比,直播电商渠道费用低、运营成本低,且不受时间、空间限制。渠道:目前,我国电商直播渠道主要有电商平台(如淘宝、京东、蘑菇街等)、内容平台(如快手、抖音等)、社交平台(如微信、新浪微博等)、B2B平台(如1688等)和其他类型平台。各平台不断加码布局电商直播相关行业,推出了一系列针对不同应用场景的电商直播产品。另外其他很多公司和个人纷纷涉足电商直播行业。电商直播各要素产业链由直播渠道、主播及MCN公司、品牌商、供应链、消费者等组成,直播渠道各平台是组织者及规则制造者,制定相关规则及流量分配方式;主播及MCN公司是内容制造者,决定直播过程的质量及效率;品牌商、供应链是推动方;消费者是电商直播的对象。各要素环节紧密配合,共同促进电商直播规模不断扩大。
3电商直播各要素存在的问题
电商直播与传统模式比较有其明显优势,但也存在很多问题。人:主播流量格局呈现集中化、赢利点低且单一。头部主播高度集中,数量稀缺,且在流量、影响力上均远远强于腰部主播。部分主播存在对产品不负责任、虚假宣传、私下交易等问题。目前主要是明星达人混播和店播互为补充,单品出现时间较短,且较高成本投入。另外商家与主播的合作关系制约性不强,对主播素质的管控不规范。货:直播商品品类主要集中在美妆、服装搭配、试穿试戴等方面,内容单一且同质化严重。目前低价仍是直播商品吸引终端用户的最大原因,商品质量管控不严,因此退货率较高且不可控,消费者维权难度高、售后服务态度差。整个供应链整合度低、产业结构调整进度缓慢。场:随着市场认知度的提高,直播场景逐渐由搭景直播间衍生到实体店铺及原产地,但大多数直播场景主要阵地还是在直播间里单人或双人直播,内容形式单一,如何拓展直播场景边界,给用户全新的体验是关键问题所在。另外还存在行业监管缺失、服务无序化。渠道:直播平台用户黏性不高,会存在一个起伏波动期,尤其是大促之后用户的购买力被透支,之前累积的用户黏性会逐步减弱。比如淘宝直播目前用户已超过千万,每天的直播数量接近2000场,但浏览会随着电商行业的季节性起伏出现浏览的低谷期。尤其在“双十一”之后,直播间的浏览会下滑,用户黏性会减弱。另外各个电商渠道平台都想自成生态,混战严重。电商直播各方需要打破固有思维,认识到电商直播各要素存在的问题,以同盟、合作的方式,围绕电商直播行业不同的人群进行打造,注重采用各种优化措施,全面感知用户的需求,并通过PC、App、微信等不同的终端给用户提供全方位的高质量服务,让消费者获得满意的购物体验,才能促进电商直播行业的健康有序发展,推动社会的进步。
4电商直播行业发展对策探究
通过对电商直播“人、货、场、渠道”各要素分析,可见电商直播满意度有待提升,如何强化消费者维权意识、引导电商行业健康有序发展、强化诚信规范经营、打击各类违法违规行为是未来的研究重点。现针对上述存在的问题,提出如下方面的对策。
4.1以消费者需求为核心,协同整合行业产业链
产品设计、货品规划、直播运营均以“消费者需求”为主,加快直播行业协同整合进度,提供多元化服务模式。直播行业以及产业链上下游的资源深层次整合,制定统一的标准,协调产业各角色之间的分工、衔接,从而规范直播行业以及提高整体效率和品质。产业链的整合包括商家与主播、商家与用户端建立互动机制,完善供货方案;商家与平台的合作由单次需求向长期合作战略发展;主播或内容机构向上游整合商家创建自有品牌,走品牌化、定制化路线,打造差异化产品,推出“限量款”“定制款”等,提升货品附加价值。另外,电商直播借助新科学技术、配套设施信息化辅助。积极探索高清直播、VR/AR直播、全息投影等技术应用在5G下直播电商发展模式。电商直播行业服务平台方,不再是单向地控制和输出,而是要借助技术手段搭建基础在线平台,通过规则引导企业产出优质的内容和服务,激活企业间的交流和合作,挖掘更多产业链上的需求,从而有针对性地进行配套服务并引导资源有效配置。
4.2加强行业监管,营造健康消费环境
电商直播需加强直播行业监管,建立产品交易的管控机制,营造健康消费环境。任何交易的产生,都要有相应的维权与反馈机制,对于直播过程中的维权,直播平台起着最关键的作用。首先是所有商家需要实名注册,产生纠纷时能跟踪到具体责任人;其次是通过技术手段杜绝虚假刷人气的情况;最后是在有退货退款纠纷时,需要有相应直播平台介入。针对投诉率高的主播,还会受到相应的惩罚与罚金。2018年8月31日,我国电商领域首部综合性法律《电子商务法(草案)》获表决通过。草案将自然人即个人网店纳入电子商务经营者范畴,从而为日后规范个人电子商务经营者依法纳税奠定基础。随着我国行业法律法规的进一步落实完善,国家对互联网经济的管理逐步规范,新形式的营销和销售方式的监管会逐步细化。
4.3加大扶持中小主播,搭建综合型和垂直专业电商直播的培育基地
通过加大对中小主播的流量扶持,调动中小主播的参与积极性与频繁次数。同时品牌商家也可以通过持续和不同的主播合作,利用不同影响力的主播将商品扩散到不同的受众。根据各地特色资源与产品,搭建专业的电商直播培育孵化基地,形成一整套电商直播生态链。具体措施:其一,成立专业主播培训机构,培养一批职业主播;其二,直播团队协作,培养搭建化妆、摄影、灯光、IT、商务等一批专业人员,形成团队支撑;其三,供应链管理,搭建商务产品渠道,将各地特色产品集中聚集,为主播提供源源不断的优质产品及稳定的供应链服务;其四,培养基地发挥应有作用,在有维权纠纷时,由培育基地出面协调解决,对相关现象进行约束。电商与内容的结合是长期趋势,直播电商购物场景将持续提升平台、用户、商家等各方利益。电商直播将为各方持续创造价值,但未来会更倾向于线上线下融合模式,新零售将是最终目标和方向,借助新技术、信息化手段等用户需求、设计、供应链、体验感受等参与其中,整合上下游产业链,走品牌化、定制化路线。
作者:王利伟 单位:山东理工职业学院
直播电商行业的发展篇2
2020年,新冠疫情的到来打破了市场的有序发展,很多行业举步维艰,而直播电商行业的发展进入井喷期。前瞻产业研究院发布的数据显示,截至2020年3月,电商直播用户规模为2.65亿,占网民整体的29.3%。目前,直播电商成为许多线下企业应对新冠疫情影响,开辟线上市场的重要手段。
1直播电商行业发展现状
1.1直播行业企业图谱
直播行业企业图谱大致分为两个板块,如图1所示。第一板块是泛娱乐直播(娱乐属性更强),主要分为两个部分:第一部分是娱乐直播,主要代表平台有YY直播、一直播、映客直播;第二部分为游戏直播,其中斗鱼直播、虎牙直播和企鹅电竞可以作为游戏直播的主要代表平台[1]。第二板块是直播+,这个板块主要分为四个部分:第一部分是直播+电商,代表平台有淘宝直播和京东直播。第二部分是直播+体育,代表平台有直播吧和PP直播。第三部分是直播+社交,其中陌陌直播和NOW直播可以作为直播+社交的主要代表平台。第四部分为直播+财经,其中有视吧直播和知牛直播为主要代表平台。从本质上看,直播就是一种工具,各种行业可以借助此工具形成业态融合,最终帮助本行业发展。目前,在直播行业发展中,泛娱乐直播和直播电商两大市场最为火热,泛娱乐直播与直播电商营收结构如表1所示。
1.2直播电商行业的发展历程
直播行业经历了春晚直播(电视直播)、电脑直播、手机直播、直播+等阶段,底层技术的进步推动了直播行业的发展。直播行业的发展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是2008—2013年,为初创期;第二阶段是2014—2016年,为爆发期;第三阶段从2017年至今,为成熟期[2]。
1.2.1初创期:2008—2013年2008年,以9158为首的“视频聊天室”开启了国内的直播时代,我国最早的互联网直播主是以唱歌、聊天、跳舞为主的“秀场直播”。随着流媒体技术的广泛应用,自2008年起,视频聊天平台应运而生。在此过程中,以9158、YY、六间房为主要代表,第一阶段的所有直播形态均为电脑直播,以电脑连接麦克风、声卡、摄像头来开展直播。
1.2.2爆发期:2014—2016年从2015—2016年,数据网络全面覆盖,网民上网资费下调,手机直播开始流行,全国数千万名用户开通了手机直播,形成全民开播的大趋势,直播行业也进入了爆发期。全民开播形成万物皆可播的态势,直播开始连接到更多的领域,如游戏、电商、综艺等,因此直播+产业的模式成为直播爆发期的主要特点。2015年初,百亿元资本进入直播行业,近千个直播平台在资本的推动下同年上架,形成了千播大战的竞争格局,代表性平台为映客、花椒、YY。在此阶段,直播形态由初创期的电脑直播变成了电脑直播+移动端直播,典型的移动端直播就是智能手机,可以随时随地开播,十分便捷。在爆发期,游戏直播行业异军突起,以英雄联盟及DOTA等游戏为代表,多人在线竞技的直播产品也更加成熟,催生了大量游戏直播平台,其中的代表是斗鱼直播和虎牙直播。在此阶段,直播形态仍然以电脑直播为主。
1.2.3成熟期:从2017年至今在千播大战后期,直播行业的泡沫迅速冷却,直播平台的市场竞争格局已定,形成稳定的用户运营模式。2018年,直播+电商模式蓬勃发展,淘宝直播全年成交额超过千亿元;2019年“双11”期间,淘宝直播成交额近200亿元,直播+短视频模式逐渐进入大众视野。在成熟期,电商直播成为直播行业新的增长点。因此,可以看到电商直播得到快速增长,以淘宝直播、快手直播、抖音直播平台为主的短视频+直播及网红带货模式也逐渐走向成熟。
1.3促使直播电商行业快速发展的原因
促使直播行业快速发展有四个原因:一是人口经济环境因素,二是社会文化环境因素,三是技术物质环境因素,四是政治法律环境因素。
1.3.1人口经济环境因素
据统计,我国总人口持续上升,新生代消费者90后、00后异军突起,消费需求也相应发生了变化。农村CPI不断追赶并最终超过了城市CPI涨幅,消费市场下沉趋势明显,人均可支配收入上升,收入差距也有所降低,购买力上升,教育文化娱乐支出占全国居民人均消费支出的比重提高。
1.3.2社会文化环境因素
直播行业的发展离不开社会文化环境的影响,而社会文化环境由社会中各种人群决定,20世纪90年代和21世纪初,我国不同收入阶层流动性指数趋于稳定,社会阶层愈加固化,90后和00后逐渐成为消费主力。随着中国的开放发展与政治经济的全球化整体大趋势,人们的价值观发生巨大的转变,由“崇洋媚外”到“热爱国风”,由“拿来”到“创新”,由“标准化”到“个性化”,由“买贵的”到“买对的”。
1.3.3技术物质环境因素
随着网络的普及,流量资费下调,为用户观看直播提供了便利,用户能随时随地观看直播。2020年,我国5G正式走向商用,5G时代对于直播行业来说,不仅可以消除卡顿,还可以让直播画质更好、画面传送能力更强,催生基于高清直播、多路直播、VR直播、AI直播等技术的直播应用创新。
1.3.4政治法律环境因素
直播电商行业的发展离不开政府的监管,在直播电商行业的发展过程中,政府陆续发布管理办法,从政治法律环境因素可以看出,政府对直播的监管在逐渐深入和完善。
2直播行业存在的问题
2.1内容打擦边球
直播平台播出的内容良莠不齐,经常出现打擦边球的现状,例如出现部分不适宜大众观看的内容,虽然直播平台在大多时候会及时做出处理,但依然造成了不良影响。同时,由于平台无法把控主播素质,主播直播的内容经常爆粗口或发表不当言论,会对观众造成不当诱导。
2.2恶意挖角竞争
由于直播行业的发展时间比较短,不光直播平台不够成熟,直播行业的管理规范也不成熟。因此,在不成熟的竞争体制下,就引发另一存在问题,平台之间的恶意挖角行为。恶意挖角一方面导致主播身价虚高,另一方面导致直播平台自身运营成本增大。这种恶意挖角竞争阻碍了游戏规则的建立,也阻碍了行业的发展。
2.3观众人数造假
为了烘托直播氛围及吸引人气,直播产业链全链条参与观众人数造假。平台方为了数据好看,吸引玩家,大多都“放大”直播数据。机构方为了吸引观众,通过技术与非技术手段,为主播“加人气”;主播方为了让直播间看起来很热闹,主动“买人气”“买互动”。
2.4内容过度娱乐化、低俗化
由于直播门槛低,直播人员水平参差不齐,部分主播为吸引粉丝眼球和提高流量,播一些低俗化的内容,此行为不但突破行业底线,而且挑战法律底线。随着互联网普及率越来越高、渗透率越来越强,网民年龄逐渐呈现低龄化趋势,某些观众的窥私欲驱动直播内容向低俗化方向发展,这种隐患对社会发展产生的危害更大。
2.5平台与主播关系不稳定
2.5.1直播平台和主播的关系存在巨大问题
现在的直播平台对于主播而言,只是一个公开的直播渠道,两者之间的关系连接不强,主播与平台之间只是“一纸合同”的利益关系。但是相似的直播平台越来越多,如果相似的其他平台提出更高的利益点,就会导致平台与主播分崩离析。因此,直播平台和主播的关系存在巨大的问题。
2.5.2直播行业无序竞争的状态亟需规范
直播行业对于主播的文化程度要求不高,主播进入直播行业的门槛也相对较低。对于网红主播,很多平台都想与之合作,因此挖角大战屡见不鲜。这种行业无序竞争状态急需规范,否则将阻碍行业的发展。
2.5.3产业链条恶意竞争,运作方式同质化
近年来,直播以门槛低、获利快的特点逐步进入人们的视野,为了蹭上直播的红利,越来越多的投资者加入直播行业,行业竞争愈加激烈,产业链条不乏恶意竞争现象[3]。
3直播电商发展趋势
3.1打造优质内容平台成为共识
直播的魅力日趋明显,不光拥有大量的专业主播,越来越多的明星和MCN机构涌入直播行业,明星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较其他主播而言,他们自带流量。因此,打造优质内容平台必然成为未来发展趋势。
3.2行业加强监管促进规范化发展
政府只有加强监管直播行业,才能助力新生业态提质增效,护航产业规范发展。2016年以来,我国直播行业乱象重生,一些低质量直播内容的出现,严重影响了行业的长期发展,因此国家继续出台相关规划,加强了监管,重塑了行业生态,使电商直播行业变得有规可循[4]。
3.3加强直播电商基地建设促进产业化发展
一些省市已经敏锐地把直播电商视为新的产业增长点。例如,2020年5月,杭州和广州相继提出建设”直播电商第一城”和“直播电商之都”的口号,争夺产业头把交椅,上海则提出打造“消费时尚直播之城”,四川则迅速出台了全国首个省级直播行业发展计划[5]。
3.4实体商业加速引入直播电商增强竞争力
疫情之后,直播电商愈发受到实体店的重视,实体店做直播电商也有其得天独厚的优势。一方面,实体店人员对商品更了解、更专业,较普通网红而言,他们可以通过自己的专业性来吸引粉丝观看,最终达成交易。另一方面,实体店可以突破线下单一的引流方式,通过直播电商向更多的消费者传递品牌价值,借助直播覆盖更广泛的消费人群,提高门店坪效。实体店把直播作为一种引流工具,必将增强竞争力[6]。
3.5以技术进步提高直播电商购物体验
随着VR技术逐渐从幕后走向台前,直播行业应利用VR技术促进整个行业的发展。VR技术凭借沉浸式体验的特点,能够为消费者提供逼真的情景,在一定程度上提高消费者参与度。同时,随着5G的加速普及,直播电商的流畅度将不断加强,用户在使用过程中的卡顿、延迟等问题得到解决。
4结语
新媒体时代衍生出了新兴业态,直播电商作为新媒体时代的产物,也迎来了大发展。直播电商成了最大的风口,也成了时下最新的经济增长模式,还成为各行各业竞争的主赛道。需要注意的是,在直播潮涌的同时,各种乱象随之而生,市场有待重构。本文主要对直播电商的行业发展历程、行业发展问题等进行分析,指出其存在的打擦边球、恶意挖角竞争、内容过度娱乐等问题,并展望未来发展趋势,以帮助直播电商行业更好地发展。
作者:戴月 单位:苏州百年职业学院
直播电商行业的发展篇3
1前言
2022年上半年我国新能源汽车新车销售量达到销售总量的20%左右,比《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规划(2021-2035年)》要求提前近三年。在地方政府层面上,海南省政府在2022年8月印发了《海南省碳达峰实施方案》,表示到2030年,全省全面禁止销售燃油汽车。2022年1-7月份的汽车上险数据表示,海南新能源汽车的渗透率已达43.9%,新能源渗透率在全国前列。在汽车厂商方面,比亚迪汽车在2022年3月全面停售燃油车,聚焦新能源汽车。在国外厂商方面,奔驰宣布在2030年停售燃油车,全面实行电动化。据公安部统计数据,截至2022年6月底,全国新能源汽车保有量达1001万辆,首次突破千万辆大关,占汽车总量的3.23%。其中,纯电动汽车保有量810.4万辆,占新能源汽车总量的80.93%。政府和企业都在积极地推动新能源汽车的发展。云南省当前新能源渗透率较低,需要制定适宜的政策来支持云南新能源汽车产业和市场的发展。
2云南省当前新能源汽车市场发展现状
图1是近10年全国新能源汽车渗透率图,可以看到,汽车销售量在2017年达到峰值2471万辆,此时新能源汽车渗透率仅为2.8%;2018年新能源汽车首次销量突破100万辆,2020年新能源汽车渗透率突破5%;2021年新能源汽车销售是2020年销售量的2.6倍,同时渗透率首次突破10%达到13.4%;截至2022年上半年的数据显示,新能源汽车销量260万辆,渗透率突破20%。在2022年新能源补贴退坡30%后,市场渗透率破20%,意味着新能源汽车产业的发展走向由政策的扶持开始转向市场驱动的转折点。表1是全国和云南省的新能源占比,发现云南省汽车占比较全国低23.9%,同时云南省新能源渗透率仅约全国的一半。在交通运输领域,截至2021年底,云南省城市公交和新能源出租车分别达到8236辆和12400辆,清洁能源与新能源车辆占比分别达到55.3%和39.5%,云南省新能源汽车在公共交通领域的渗透率较高。表2是2022年上半年云南省新能源汽车渗透率表,可以看出,2022年上半年云南省的新能源渗透率为12.5%,比全国平均水平低7.6%。昆明市上半年新增新能源汽车18885辆,占云南省新能源销售量的47.2%,这意味着云南省内其他地市新能源发展更为缓慢。云南新能源新车渗透率不高,需要进一步提高。因新能源汽车在公共交通领域发挥的作用较小,则应将重点放在推动私家车的新能源化方面。当前云南省新能源汽车渗透率与全国平均水平还有较大差距,表明云南新能源汽车市场有较大潜力。
3云南省发展新能源汽车的优势和劣势
3.1云南省地理位置条件面向东南亚
云南位于我国西南地区,全省16个州市中有8个属于边境州市,边境线超过4000km,与缅甸、老挝、越南接壤,毗邻南亚东南亚。云南省是我国面向南亚东南亚辐射中心,始终把推动与南亚东南亚国家基础设施互联互通作为辐射中心建设的优先领域。在交通方面,国际大通道建设取得突破性进展,中老铁路建成通车,中越、中老、中缅国际通道高速公路中国段全线贯通。能源方面,中缅油气管道全线贯通运行,成为我国第4大能源通道;建成13条跨境电力联网通道,实现与越南、老挝、缅甸局部电力联网。云南正成为国内市场与南亚东南亚之间11国约23亿人口市场的战略纽带以及“大循环、双循环”的重要支撑[1]。图2是近六年新能源出口数量图,可以看到的是在2017-2019年,新能源汽车出口占比逐渐提高。2020年由于疫情影响,新能源出口占比下降。2021年汽车出口首次突破200万辆,新能源汽车占比15.5%。2022年上半年出口新能源汽车20.2万辆,汽车总出口量121.8万辆,我国超过德国成为世界第二大汽车出口国。中国新能源汽车对亚洲国家的出口占比超过60%,在2021年中国新能源汽车出口排名前10国家中,有4个热带雨林气候国家[2]。2022年上半年汽车出口前10的国家中,智利、墨西哥、马来西亚和秘鲁均属于热带雨林气候,四国汽车出口量占总出口量的23.7%。云南西双版纳属于热带林气候,可以利用云南独特气候优势,对出口热带雨林气候国家进行汽车性能开发验证;大部分东南亚国家属于热带雨林气候,结合云南地理优势,在云南设置整车厂利于东南亚国家出口。
3.2云南省绿色能源丰富
2020年,我国电力行业碳排放约占全国总量的35%,是我国碳排放占比最大的单一行业。《云南省2022年新能源建设方案》明确,2022年全省加快推动开工新能源项目355个,装机3200.54万kW。2021年云南省清洁能源发电量3310亿kW,云南可再生能源资源得天独厚,其中,水电远景规划装机达1.3亿kW,居全国第2位;风电、光伏远景可开发容量1.5亿kW以上,已开发容量仅约1300万kW。预计到2025、2030年,云南新能源发电量占比将分别超过20%和30%[4]。云南新能源主要为风电、光伏,省内平均风功率密度大于50W/m2的可开发区面积约4.52万km2,山区占总面积94%。高海拔叠加地形优势,山地风速的地形效应非常显著,风速随海拔高程的相对增加而大幅增加,加上地形起伏较大,有较多的迎风坡、鞍形狭管地带等优质风电场选址区域[5]。云南省属于低纬高原地带,日照丰富且季节分配较平均。有12个县年太阳辐射量大于6000MJ/m2,总面积约3.7万km2,年平均太阳辐射总量约213万亿MJ,相当于79亿t标准煤[6]。云南省一方面绿色能源丰富,另一方面使用新能源汽车不存在间接污染。现在将风光电视为“垃圾电”,因为发电不稳定,但合理设置充电站,使用电动车电池存储电,则可以合理高效地利用风光电。
3.3云南省矿产资源丰富
新能源汽车的成本中动力电池成本占40%~60%,其中正极材料约占电池总成本40%。磷酸铁锂电池已经超越了三元锂电的装车量,逐渐成为动力电池的主流趋势。云南拥有丰沃的磷、锂、锰、铜、镍、铝、石墨等新能源电池主要材料资源储量,其中磷、锂、镍储量位居全国前三。玉溪市探得氧化锂资源量高达489万t的锂矿,约占全国总量的1/4,为世界级锂矿。同时在电池产业链上先后布局了正负极材料、隔膜及电池等生产项目,形成一条完整的新能源电池产业链。昆明安宁拥有9.2亿t高品位磷矿储量,约占云南省已探明磷矿的20%。昆明新能源产业规划中,要建成全国最大的锂电池正极材料生产基地和西南最大的锂离子电池负极材料生产基地。云南省丰富的矿产资源是云南省新能源汽车发展坚实基础,同时以矿产资源为导向,纵向逐步向下游产业发展,横向以“资源—材料—电芯—电池—应用—回收利用”全生命周期产业链模式发展。
3.4云南省新能源发展劣势
在制造端北汽昆明新能源、江铃新能源汽车和东风云汽搬迁项目,没有达到当时规划的产能,且江铃集团新能源项目进展缓慢。云南具有一定的新能源产业基础,但目前整体发展较为迟缓。从产业整体来看,本土产业链不够完善,专业人才较少。云南省新能源汽车产业,当前并没有很好地立足云南省内新能源汽车市场,距离面向东南亚等国外市场出口还有很大差距。在销售端没有很好地培育新能源汽车消费市场,2022年上半年,全国新能源渗透率超过30%的有10个城市,超过20%的有20个城市。当前云南省会昆明市2022年上半年新能源汽车销售量在全国排名第30名,对应新能源渗透率为19%,但整体新能源汽车占比仍然较低,省内其他城市新能源渗透率则更低。云南省新能源汽车市场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需要在配套设施和政策再精准扶持。云南省气候宜人,全年温度变化小,动力电池因环境温度衰减幅度较小,适合在景区和园区等推广新能源车辆。但云南省山地面积占全省总面积的84%,复杂地理条件对车辆续航影响较大,导致车辆主要在城区内使用,较少用于市际间通行。新能源市场的进一步下沉,以及新能源汽车下乡,对新能源汽车续航和配套设施布置提出更高要求。同时有研究表明,随着电池平均运行温度的升高,电池容量衰减呈先减后增的趋势;北京用户的电池老化程度比广东用户整体高10.59%~19.09%;激进型的驾驶模式会加剧电池老化,整体比温和型的驾驶模式快1.73%~10.37%[7]。因此需要在山地条件下的驾驶模式下对车辆续航和电池进一步研究,以便于更好地推动云南新能源汽车的发展。
4应对策略
4.1产业方面
云南省制定了《云南省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规划(2021-2025年)》,该文件提出,到2025年,新能源整车企业均实现规模化经营,企业产销规模、发展质量和效益稳步提升;基本建成整车、零部件集聚发展的新能源汽车产业集群等。但当前云南省内新能源汽车产业链存在产业聚集度不足和没有形成完整的产业链的两大问题,云南新能源汽车不具备产业集群的竞争优势,按规划要求需要进一步完善产业链。在规划下以丰富的矿产资源为导向,积极推动电池企业的研发中心的建立,对动力电池的关键问题、技术问题持续关注,让动力电池产业有持续发展的动力。在产业方面以电池产业为核心带动三电系统协调发展,打造电池全生命周期产业链。用电池产业链的完善降低整车企业成本和巨大市场需求,促进新能源整车企业发展。
4.2基础设施建设
截至2022年4月底,昆明市新能源汽车数量达6.3万辆,累计充电站1040座,充电桩68584枪,其中公用桩16987枪,自用桩51597枪。车桩比超过1∶1,在实际过程中,充电桩应适当超前布置,在公共区域合理布局充换电网络设施,在主城区10min内可以找到充电桩,适当布局换电措施;高速公路服务区、机场、仓储、车站、大型公共服务场所等实现换电和充电桩的全覆盖。在居民区要实现快充和慢充的有序结合。对于氢能源汽车,适时开展氢能供给体系及加氢站的建设。对于云南省市际道路上的充电桩建设,a.考虑云南省光伏和风能,在绿色能源位置以换电站为主和充电桩为辅;b.考虑充电站两点间距和道路条件,合理设置相应的充电桩。
4.3提升消费者对新能源汽车的认知
在市场端要提高驾驶员对动力电池的使用经验和了解,夏季开空调续航缩水20%,冬季开暖风续航减少50%,对于不同道路类型和驾驶习惯对动力电池的影响了解较少,影响新能源的售卖,需要更多的对续航里程进行研究,让更多人了解动力电池的特性与优点。另外,新能源汽车的自燃和碰撞后的二次伤害,让一些人对新能源汽车产生怀疑,所以需要进行广泛研究,进一步提高新能源汽车安全系数,同时进行市场宣传。另外,要培养消费者绿色出行的理念,通过对新能源汽车的智能化、低碳化、轻量化等性能优势的宣传,提高消费者主动购买的欲望[8],让消费者知道我们面临的环境问题、能源等问题,增强消费者的环保意识,让消费者更加主动地选择新能源汽车。
4.4政策扶持
结合本省的实际情况,合理设置相应的政策手段。在生产端利用本地锂资源优势,吸引新能源汽车生产基地落户,满足当地新能源汽车的需求。在销售端具体可以通过两方面来实施,一方面是降低传统燃油车的购买成本,另一方面对新能源汽车给予补贴和行驶方面的优惠,比如不限行、专属停车位以及降低充电成本。
参考文献:
[1]郑丽丽.云南新能源汽车发展现状及对策[J].汽车观察,2021(6):59-61.
[2]张良.新时期中国新能源汽车出口现状与发展展望[J].价格月刊,2022(7):89-94.
[3]彭华.中国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及空间布局研究[D].长春:吉林大学,2019.
[4]赵岳恒,施超,李琛.构建新型电力系统的云南模式[J].中国电力企业管理,2022(13):73-74.
[5]杨永强,尹成全,马腾飞,等.云南风力发电特性探析[J].云南电力技术,2016,44(2):10-13+31.
[6]伍阳阳,陈亦平,李胜男,等.云南新能源高占比特性分析与2025年应对措施[J].云南电力技术,2021,49(5):28-32.
[7]梁海强,何洪文,代康伟,等.基于大数据的电动汽车用户行为对电池老化影响分析[J].汽车工程,2022,44(8):1212-1217+1288.
[8]薛寒梅.成都市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对策研究[D].成都:电子科技大学,2022.
作者:姜壁刚 孙徐 白朝谷 陈秋伶 单位:中汽研汽车检验中心 (昆明) 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