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爱发表,线上期刊服务咨询

工业工程应用型人才培养路径3篇

时间:2023-02-17 10:46:29

绪论:在寻找写作灵感吗?爱发表网为您精选了1篇工业工程应用型人才培养路径3篇,愿这些内容能够启迪您的思维,激发您的创作热情,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工业工程应用型人才培养路径3篇

工业工程应用型人才培养篇1

中国自改革开放以来凭借低成本运作的优势逐渐成为世界的制造中心。然而,随着劳动力成本的不断上升,环境与能耗问题的日益严重,如何继续保持中国制造的竞争优势已经成为一个备受关注的重要问题[1]。人才资源是第一资源。面对机遇和挑战,迫切需要高素质的人才队伍提供支撑,从根本上解决制造业发展的瓶颈问题。工业工程以降低成本、提高质量和生产效率为导向,而由成本优势向效率优势转型又是中国企业势在必行的发展道路。因此,高素质、复合型、应用型的工业工程专业人才将有助于提高制造企业的整体效率,并提升整个制造行业的层次。

1问题的提出

人才培养是大学的根本任务,教学是大学的基本职能,科研是其扩展职能,三者之间互为手段和目的,在现代大学发展历程中相辅相成,共同构建大学的职能体系[2]。科研育人是高校在新形势下响应党和国家号召,将科教相融合,使人才培养紧跟国家创新发展主题,而发展出的更具时代意义的新型育人理念与育人模式[3]。科研育人突破了以往教学和科研分离的状况,对知识传授、知识创造进行有机融合,使科学研究与人才培养实现良性循环。科学研究与人才培养的资源整合与结构优化,可以提升科研育人的效能[4]。该文提出以科研育人为教育指导理念,通过打造优秀教师团队,构建特色课程体系,创新教学内容和方法,实施产学研协同育人等举措,以高水平的科研支撑高质量的教学,探索寓教于研的创新人才培养之路,建构符合时代发展和形势需要的人才质量提升新体系。

2基于科研育人的工业工程应用型人才培养路径

2.1打造优秀科研团队

高素质教师队伍是大学建设的基础性工作,更是提升教育教学质量的根本保障。要发挥科研育人的持续作用,首先要保证教师不断提高自身学术水平。为此,该课题组引进行业大师,组建工作室。依托工作室所开展的各类科研活动不仅全面提升了专业教师团队的实践应用能力,打造了优秀的科研团队,还提供了大量与企业近距离接触的机会,能够深入了解企业对人才的需求,为课程体系、教学内容的改革提供了有效的依据和丰富的素材,更重要的是,为产学研合作协同育人奠定了扎实的基础,有效促进了实习基地建设、毕业论文课题选题、竞赛选题等工作。其次,可以依托学科优势强化师资队伍建设。依托学科所开展的各类科研活动不仅全面提升了专业教师团队的理论知识和科研能力,打造出优秀的科研团队,还有利于保证教学内容紧跟学术前沿,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更重要的是依托纵向课题,可以支持学生早进课题、早进实验室、早进团队,以高水平科学研究提高学生的创新和实践能力。再者,始终注重青年教师队伍建设,对内建立青年教师培养机制,包括青年教师岗前培训、本科授课教师岗前培训、青年教师“导师制”培养,国内外访学、在职攻读博士学位、青年教师产学研见习(挂职锻炼)、参与各类各种教学会议与培训等。这些培养机制促使教师不断接受新鲜事物,不断追求前沿知识,不断思考创新教学理论和方法。同时,也应树立热心教书育人、甘做绿叶人梯的优秀教师典型,切实做到“教书和育人相统一、言传和身教相统一”。

2.2凝练科研工作内容

首先,构建以能力为本的课程体系,需注重“面向需求、能力导向”,关注经济社会发展和行业企业对应用型人才的新要求,关注新时代下学生对自身发展的需要,根据人才培养目标定位,结合应用型人才的知识、能力、素质要求,构建以能力为本的课程体系。其次,应用型、创新型人才的培养已成为应用型本科高校教学改革和探索的核心目标。实践教学是培养和开发学生动手能力、观察能力、分析能力、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重要教学环节,是应用型人才培养的重要手段。本课题组根据专业实践教学要求,明确每一个实践教学环节在能力培养中的作用,同时开展多种形式的实践教学,包括课程实验实践项目(三级项目)、课程模块实验实践项目(二级项目),并将毕业论文(一级项目)贯穿于学生在校学习全过程,从而切实提高了学生对实际问题的解决能力。

2.3创新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

传统的以教师为中心、以课堂为中心、以教材为中心的课堂模式已经无法满足社会对创新型、实践型人才的需求。发挥科研育人的特殊作用已经成为必然选择。首先,可以将企业实际课题与学科交叉课题融入教学环节,深化教学内容。强化培养过程不同阶段的逻辑关系,重视综合手段和培养环境的营造。根据培养目标组织课程内容和教学团队,根据学生特点选择合适的教学内容,并施以相应的教学手段。同时,调整和改进课程结构,将企业实际课题与学科交叉课题融入授课内容。积极推动教师科研最新成果进课堂,使得教学内容较之以前更为丰富详实。理论和实践有机结合,可以大幅度提高教学水平和育人质量。此外,邀请企业专家来校开设讲座,开展前沿性讲座和各类学术讲座,使得学生对本专业更加熟悉、感兴趣。同时鼓励学生融合多技术、多学科知识,以问题为导向,进行社会和文化的整合创新。其次,改革教学方式方法,使创新与实践能力培养有章可循。科研育人需要贯穿在整个教学过程中,要在现有课堂理论教学、实践教学的基础上,完善教学方法,培养学生的科研兴趣,激发学生的创造力。最后,科研育人不仅要教会学生基本的学术素养,更重要的是教会学生做人、做事。一方面通过在教学过程融入科研育人,可以促进学生掌握查阅文献,撰写报告、主题演讲等基本学术技能,初步具备参与科学研究的学术素养,为升学深造打下基础。另一方面,大学不是简单的传授已有知识,更重要的是通过教学传递给学生探知世界真理的方法。通过引导和启发式的科学研究,培养学生崇尚科学的理想信念,勇攀科学高峰的意志品质,科学严谨的学术作风以及创新思维能力,对学生全方位能力的培养具有重要的作用。教师通过言传身教,给予学生示范引导,给学生树立科学研究、追求真理的榜样。从“教学相长”、师生互动的角度来说,是师生共同培养严谨求实的科学精神和科研态度,在思想倾向上,保持研究和追寻真理的严谨性与客观性,以客观中立的态度对待科学问题。科研团队中教师们认真负责的工作态度和敬业精神,也可以激励学生一起勤奋工作,锻炼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和合作能力。

2.4实施产学研合作协同育人计划

工业工程具有实践性强、综合性强的特点,它所涉及的学科领域比较广泛,通过产学研合作协同育人,将极大地提高人才培养的质量。首先,依托科研项目,积极拓展建设产学研基地。这些基地既是教学基地,又是科研基地。既承担教学计划规定的实践性教学任务(认知实习),又是学生进行暑期实习、社会实践等的重要场所,更是教师开展科学研究的所在。其次,将产学研合作深入人才培养的各环节。建构科研育人质量提升体系作为一项系统工程,其成效的发挥涉及诸多方面,既需要从顶层设计上统筹谋划,也需要在自觉践行中建立长效机制。科研育人的理念,不仅是指向学生传授学术成果和科学知识,更是将学生纳入科研工作环境之中,进行课题式学习,培养其实践能力、创新精神和团队合作意识。

3结语

科研育人是高等教育发展的时代呼唤。该文提出以科研育人为教育指导理念,通过打造优秀教师团队,构建特色课程体系,创新教学内容和方法,实施产学研协同育人等举措,建构符合时代发展和形势需要的人才质量提升新体系。最终的教学研究和实践成果能够完善与强化工业工程专业人才培养体系,提高学生的实践应用能力、创新精神和综合素质,提升教师的科研教学水平,形成优秀的教师团队,并且形成可转化、能推广、有实效的且具有学校自身特色的科研育人模式。

作者:沈瑾 张晓红 吴斌 黄金 沈妙妙 单位:上海电机学院

工业工程应用型人才培养篇2

产业集群化是当前经济发展过程中一个重要的表现,产业集群化的优化升级是当前发展区域经济的重要内容。工业工程是产业集群优化升级的重要组成部分,能够降低经济发展的成本,提升企业的核心竞争力,也是区域性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撑。工业工程作为一门技术和管理相融合的交叉性学科,对于产业集群化的发展有着重要的推动作用。产业集群化的发展和优化离不开对应用型创新人才的培养,并且企业对于工业工程应用型创新人才的需求也在不断提升。因此,对工业工程应用创新人才培养模式进行研究和分析,是产业集群化发展的内在要求,也是提高生产效率和创新能力的关键。本文主要就产业集群视角下工业工程应用型创新人才的培养模式进行研究,希望能够促进我国产业集群化的优化升级。

一、产业集群概述

产业集群是我国经济发达地区的发展特色和优势,也是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撑,对于我国区域经济的发展有着重要的影响,关系着我国经济整体的发展质量。以我国东部江浙地区的经济发展为例,在江浙地区的产业集群发展过程中,主要依靠制造业,并且我国的制造业发展主要以劳动密集型为主,因此,产业集群的发展还处在比较初级的阶段。对于产业集群化发展中的企业来讲,传统的生产模式只会导致企业的经济效益不断下降,对资源的利用率不断下降,市场竞争力不足。

二、工业工程专业的内容以及特点

工业工程专业是一门比较综合的工程学科,起源于19世纪末期的美国,随即在欧洲和亚洲等多个国家与地区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和发展。工业工程专业主要是以降低成本来提高经济发展质量和效率的学科,运用专业化、系统化和科学化的方法,涉及数学、社会学、经济学等多个领域,并且对工程技术的理论和方法的研究是主要方向;对于人员、物料、设备、能源和信息的组成进行设计、评价、创新和决策,最终实现我国的企业在生产制造、管理和服务等环节的成本得到节约,提高企业的管理效率,促进企业经济效益的增加,为企业的发展提供有力的技术支持。工业工程专业主要有系统性、综合性和时代性的特点。首先是系统性,主要体现在工业工程是一项比较系统化的综合性的优化技术,所涉及的领域是一个比较系统的知识体系,需要对人、财、物、理论知识等进行综合的研究。其次是综合性,主要体现在其专业是比较综合的交叉性的学科,对于工程技术和科学管理的应用研究比较深入,并且涉及了诸多自然学科专业,也要应用社会科学和经济管理学科的知识来进行研究和分析。因此,其综合性比较强。最后,其时代性特征主要体现在该专业的目标是追求经济效益和工程技术的统一,效益和效率之间保持平衡,实现企业市场价值的最大化,对于各种新的制造模式,比如精益生产、准时制、企业资源计划等是工业工程专业在新时代发展的背景和要求下进行的新的研究领域和成果。

三、产业集群对人才需求的特点

美国的迈克尔波特在1990年的《国家竞争优势》中提出,产业集群是一个在地理位置上相互联系的企业和组织的集合。在法国波尔多葡萄酒产业、美国硅谷IT业等领域,都是以行业和区域的有机结合为基础,实现了高生产力的发展。我国的产业集群是在20世纪80年代初期开始出现。比如,大湾区着力打造的高端装备制造、生物医药等产业集群,浙江的低压电器行业产业集群。产业集群是一种新的产业组织形态,其在资源配置上有着更高的效率和更大的竞争优势。在推动工业工程教育发展的过程中,产业集聚对工业工程教育的发展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这就要求工业工程应用人才培养目标必须对标产业集群,产业集群的人才需求有其特殊性。1.对人才需求的岗位结构和类型结构具有特殊性。产业集群即在一定的区域内,在地理位置上相互联系的、具有高度聚集性的公司和组织,在产业集群中的各个构成元素之间存在相互影响、相互依赖的特征。比如,河北安平丝网产业集群形成拉拔类、编织类、焊接类、冲拉类、非织造类、制品类六大系列,应用在石油、化工、建筑、医药、汽车制造、畜牧养殖等工农业领域,以及航空航天、国防等高精尖领域。结合具体的工业集群,对工程工业专门的技能型人才需求缺口还是很大的。2.工业工程人才流动具有特殊性。产业集聚对专业性人力资本具有“拉力”和“推力”效应,对其产生双方面的影响。一方面是对人才的巨大吸引力,会吸引大批的优秀人才;另一方面,因为行业的不同,也许会有更好的集群来吸引人才,从而将人才推向市场。在双创背景下,人们的思维方式发生了变化,人才的发展视野扩展到了全国乃至全世界。所以,人才在寻求更好的发展时,往往会集中在具有优势地位和区位优势的工业集群上,通过“推”和“拉”,让人才充分流动,通过市场的自发优化和配置,提升整个产业集群的人才竞争力,激发社会发展的活力。如果对人才的培养技能目标过于单一,就会导致就业“瓶颈”的出现,只有具备多种技能,才能在择业中表现得游刃有余,顺利地与企业进行衔接,并使工业工程应用创新型人才在“推”“拉”中处于主动权,持续服务于产业集群。3.要求人才的专业知识结构具有复合性。工业集群的发展与产业升级是一个重要的问题,产业集群要实现发展与转型,必须着力提升集群的创新能力、推进产业升级、增强企业的自主创新能力,实现从低技术到创新型的发展。在知识经济时代,产业集群的发展取决于企业的创新能力,在全球化的生产网络中,企业集群要逐步从加工制造转向设计、开发、品牌化、工艺升级、产品升级。随着工业经济的集中发展,大量的相关工作岗位被整合,并在生产流程中进行协作,以达到集群创新的目的。

四、工业工程应用型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存在的问题

1.人才培养目标的定位问题。高校的人才培养模式以技能型人才为切入点和落脚点,以技能运用为目的并无过错,但在实施人才培养的过程中却存在着一定的偏差。与发达国家相比有很多相似之处,即学校、学生、社会三者之间关系密切,并针对社会需要进行相应的人才培养,而这两者之间存在着差异。前者以满足就业需求和市场需求为指导,后者以创新为主导。前者采用的是以实践能力为中心的人才培养模式,后者是以创新教育和终身教育为核心。目前,已有不少专家、学者提出了“以人为本”的“终生教育”思想,但这种“以人为本”的教学模式,与教学方法、教材、师资、课程设置等紧密联系在一起,因而常常只停留在“模式”的设计上,而不能实现真正的“实践”。从长远和战略的角度来看,前者是有利的,但从实际的角度来看,高职教育的应用性是有优势的。随着社会的发展,职位的变动也越来越大,后者无疑更加符合社会发展的需求。在毕业后,学生面对着很多的就业选择,如果他们有能力主动地融入社会,那么他们就可以选择自己喜欢的专业,否则就得按照“订单式”的方式来选择。2.人才培养模式适应性不强。大学教育人才的培养模式与学校管理、科研水平、专业设置、教材选择、学生来源、就业单位、企业人才需求等诸多因素有关。人才培养的各个方面都与人才培养的质量有关,这些关系是相互依存,没有哪一项是脱离了地区工业和经济发展的大环境,只要有一个环节出了问题,其他的环节就会被限制,从而形成人才培养模式的缺陷,影响高校的招生、专业设置和培养目标。目前,人才培养模式培养出的人才适应能力差,这是因为当前高校人才的培养对象与产业集群的经济发展需求不相适应。工业工程应用型人才的输出主要集中在经济发展较好的地区,为地区经济发展做出了一定的贡献,但是,在工业集聚中对人才的需求也发生了巨大的改变。在以不断变革和创新为特征的知识经济背景下,在不确定的、变化的新情境中,只有不断学习各种知识和技能,才能真正提高综合能力。例如,在湖南株洲有铁路、航空、成衣等多个产业集群,急需机械制造、航空、服装等行业的高技术人才,而湖南株洲地区的地方职业学院培养的人才往往不能满足产业集群的需求,每年都会有大批的外来人才被吸引过来。随着国内外经济环境的变化,产业集群不断地进行产业结构的优化和技术升级,这一转变未能及时向高校反映,造成人才培养目标与产业集群经济发展的需求脱节,从而造成人才培养目标与产业集群经济发展要求的人才类型、专业结构失衡,造成人才培养的技术型、技能型人才具有的理论知识脱离了企业实际需要。3.工业工程专业的培养目标不够明确。工业工程专业是一个综合性、系统性比较强的专业,由于当前各大高校在设置相关专业的过程中自主权比较大,教育部对于相关专业的设置没有具体的指导意见。因此,在专业的开设方面呈现多形式多样化的现象;对工业工程专业的相关课程设置没有进行科学系统的研究,往往是借鉴国外的课程或者国内一流高校的课程设置进行教学,对于专业涉及的课程都要求学生学习,专业的培养目标不够明确,没有重点,课程设置没有特色;在课程设置方面主要以专业机械技术和管理技术两门课程为主,主要以理论教学为主,实践教学为辅;理论教学内容创新性和前沿性不足,对于机械技术和管理方面的课程进行独立授课,两者之间的联系不够密切,使得学生对工业工程知识的掌握存在较大的差距。

五、工业工程应用型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研究

1.建立多元技能为目标的人才培养模式。知识和技术是形成行为的调控机制不可或缺的因素,能力的形成和发展取决于获取的知识和技能,知识与技术是可以互相促进,知识既可以加快技术的熟练性,又可以作为提升和革新技术的利器。相反,通过获得技术,既可以证明现有知识是不是正确,又可以补充不足,并巩固正确的知识。知识与技能是构成能力的要素,两者缺一不可,需要对所学的专业知识进行综合训练,并根据所学的复杂程度,掌握相应的技能。当然,这要考虑产业集群的经济发展需要,以及学员自身的利益,并根据市场需要对其进行培养。例如,工业集群对机械专业人才的需求量增长,根据人数变动、学校的就业率可以判断,机械专业人才的需求量会有上升的趋势,所以,在机械技术培训的数量和类型上也会有相应的增长。同时,学校还会对学生进行职业指导,让学生按照自己的兴趣和其他因素来选择自己要学习的技能,通过不断练习,使自己掌握相应的技能,从而成为符合产业集群发展需要的工业应用型创新人才。2.加强教学内容的创新性。工业工程在产业集群化背景下的应用是提高效率,降低成本,要实现这一目标就要具备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创新意识的培养主要是使工业工程的人才拥有强烈的改进意识和渐进的创新能力,这需要在教学的过程中进行全面贯彻,在课堂教学中要用发散的思维进行课堂教学和思维训练。3.明确专业培养目标,科学设置课程教学。我国高校在进行工业工程的专业教学的过程中,要结合自身的办学经验和学校的优势制定明确的培养目标,培养应用型创新人才。对于培养模式要将应用型作为核心内容,加强学生对工业工程和管理技术方面的理论知识的学习,及时更新教学理论和研究成果,转变理论为主、实践为辅的教学模式,将理论和实践相结合。在课程的设置上要加强实践课程的比重,学校要为工业工程专业的学生建立专门的科学实验室和研究室,加强人才培养和企业之间的合作,为学生提供更加丰富的就业实习平台。同时,要剔除不合理的课程,提高课程的实用性,在课程教学中增加案例教学,积极引导学生进行思考和研究。加强工程技术和管理课程之间的联系,培养综合性的应用人才,满足企业对工业工程人才的要求。

六、结语

综上所述,如果要妥善解决这些问题,就要对产业集群进行优化升级,而对产业集群优化的关键是对应用型创新人才的培养。因此,要建立完善的工业工程应用型创新人才培养模式,为产业集群的优化升级培养更多的适应性的人才。

作者:陈振岗

工业工程应用型人才培养篇3

基础工业工程课程是工业工程专业的核心课程之一。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学生应掌握该门课程的基本原理、方法和技能;训练学生的相关实验能力、综合决策能力;通过实践性环节,将知识转化为技能,提高学生从事实际工作研究的动手能力,培养初步的创新创业能力,并养成本专业学生应有的素质是本课程教学的定位。使学生能够运用基础工业工程的基本原理与技术,包括基础工业工程概述、方法研究、作业测定、现场管理等,帮助企业解决生产实际问题,锻炼提高实践能力,并进一步关注工业工程与环境、社会的关系,培养创新意识和初步的创新创业能力,成为懂技术关注环境社会具备创新创业能力的复合型技术管理人才。因此对现有的课程建设效果进行综合优化提升,开创性地探索和实践《基础工业工程》课程教学新方法新思路新模式对于教育者们迫切重要。

1《基础工业工程》课程教学现状分析

通过对国内外《基础工业工程》课程教学实践的收集和了解,本文对现有《基础工业工程》教学问题总结如下:

1.1学生没有完全认清课程的重要性

工业工程专业知识的应用主要集中在生产制造业,且缺乏普遍社会化的应用实践大环境,使大部分学生对所学专业认识不深入,因而对本课程的重要性也认识不足。

1.2教材的理论性较强、前沿实用性、实践性较差

目前国内采用的教材侧重于基础工业工程专业的基本理论和基本方法的介绍,且教学中的案例不能与当今工业4.0、智能制造、大数据技术等专业发展前沿知识相联系;再加上课时有限,在案例教学时缺乏对案例的深入剖析等因素,限制了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和对课程整体性质的认知能力。

1.3传统教学模式对学生的重视不足,学生主动性不足

传统教学模式以教师讲授为主,教师教,学生被教;教师讲,学生听;造成了学生不知道如何去学习,缺乏批判性地分析问题和独立思考、解决问题的能力。

1.4传统教学方法落后

传统的数学课堂教学无视学生的个性差异,这种教学严重忽视了学生在课堂教学中的主体地位,忽视了学生之间存在的个体差异,成了压抑学生个性、扼杀创造力的“元凶”,致使本应丰富多彩的课堂教学变得死气沉沉,缺乏生命活力和生机。

2《基础工业工程》课程教学改革研究的新思路

2.1采用“学以致用”教学模式

在课程学习初期,采用混合式教学方式,使学生通过网络在线学习了解课程导论和应用知识,使学生对工业工程的应用领域有初步了解。并就工业工程的应用为主题展开讨论,并独立完成调研报告,上传至线上教学平台,作为过程性考核依据。基于此次调研和讨论,使学生通过交流之后发现工业工程的应用领域竟如此广泛,不仅仅局限于生产型企业,工业工程无处不在,从而培养学生的IE意识,尤其是问题导向及持续改善的专业素质。这个调研结果会让学生对以后的课程学习产生浓厚的兴趣和积极性,更积极努力的学习基础工业工程的专业知识,从而可以在日后的工作和生活中达到学以致用,发挥自身价值的人生目标。

2.2从教学大纲向教学专题的过渡

在教学中对基础工业工程的课程内容加以重组与凝练,提出了六大部分的黄金教学内容,从而形成基础工业工程的网络综合教学体系。具体见图1所示:教学体系转变,请学生扮演IE工程师来解决实际的问题。具体教学内容如表1所示。

2.3研讨项目主导的教学进程

2.3.1运用“互联网+”辅助学生进行项目甄选

在“互联网+教育”的模式下,教师可以将一些有关工业工程学科前沿、研究方法等新兴知识上传到雨课堂等线上教学平台上,也可把相关行业公众号推送学生,增加学生对行业知识的补充,改善学生的知识结构,拓宽学生进行项目甄选的思路。在互联网天地中,教师通过电脑、平板、手机等智能设备,能随时随地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沟通、指导及监督,引领学生自主学习。为了体现整体教学内容的延续性,每组团队研讨项目需确定为同一公司。让学生在企业运营中选择角色扮演,体验基础IE中的不同角色的的应用和价值。

2.3.2开放型作业与报告

实现从基础课到专业课的学习转变,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掌握相关基础知识具备工程基础,培养专业场景,初步认识生产环境中的工业工程问题,能识别、表述和分析问题的能力,要求每组定期把作业与报告上传到雨课堂讨论区,推行“PK学习法”,倡导“组内合作,组间竞争”,定期发布研讨文章,并对各组的任务进行抽样展示,总结评价。

2.4师生、生生互动教学讨论

《基础工业工程》课程采用过程评价和期末评价相结合的考核方式,过程性评价要求学生能够就工业工程专业实践中的复杂问题与小组成员以及其他组员进行有效沟通与交流,包括撰写报告和设计文稿、陈述发言、清晰表达或回应指令。

2.5创设教学情境

在本课程的实施过程中,为了便于教学内容的传授,可根据团队选择的对象,设立相对应的公司,根据项目的推进,展示团队公司生产系统的选择、工艺程序制定、公司动素方法实例,MTM法改革的完成效果,每一次团队作业后对各个公司的团队作业完成情况进行排名;提高学生参与团队作业的积极性和竞争意识,以使学生能更真实地理解教学目标所规定的不同教学阶段的内容。实践效果良好的团队,其案例可作为以后教学的素材案例,既可提高学生实践的积极性,也可保证教学案例的前沿性。

3总结

从教学方式方面,采用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把相关案例知识点提前传到线上,以学生小组团队自学结合教师指导答疑;从教学形式上,完成从“满堂灌”到师生“研讨式”的转变,让学生参与课堂,教师让出课堂。虽然要教师让出课堂,但教师仍然是课堂的组织者,教师组织问题的提出、讨论、解决,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合作思想及学习热情;从教学目标上,教师完成从“授人以鱼”到“授人以渔”的转变;提升学生的学习能力和适应社会的能力,从而达到应用型本科的教学要求。基于“互联网+”,扩大了现有的教学活动的种类和场景,把课堂延伸到计算机、图书馆、电子网络和社会企业等;从教学评价上,从“期末考试成绩定高下”到“按学生在研讨中的几次实际成效和能力来综合评定成绩”。通过本次教学改革学习,17级工业工程学生参加在2019年第十四届“清华IE亮剑”全国工业工程应用案例比赛中获三等奖4项;2019年第二届河南省工业工程创新方法应用案例大赛中获得特等奖1项,二等奖1项;第十五届“新道杯”沙盘模拟经营大赛河南省总决赛中获二等奖1项。实践证明,将此次研究成果引入基础工业工程学教学改革中是可行的,本文的探索与实践对于提高工业工程专业生产实习的教学质量有着重要的作用。

作者:杨欣 单位:河南工学院

推荐期刊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