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2-15 15:38:30
绪论:在寻找写作灵感吗?爱发表网为您精选了1篇思政课实践教学改革对策3篇,愿这些内容能够启迪您的思维,激发您的创作热情,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一、高校思政课实践教学的必要性
思政课实践教学可有效提升思政课教学效果。思政课课堂教学讲授的理论知识枯燥乏味,容易出现低抬头率、低上座率的情况。而思政课实践教学采用新颖的方式与手段将书本知识形象化、将枯燥理论生活化,使学生突破教室小课堂的限制投身到社会大课堂中去,加深学生对国情、民情、社情的了解,增强思政课实效性,提升思政课教学效果。思政课实践教学可促进新型人才培养。新时代需要的不是单纯的理论型人才,而是能将知识转化为实际的应用型人才。思政课实践教学作为理论转化为实践的中间过程,能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与应变思维;提高学生的团结意识、社会责任感与创新意识;增强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思政课实践教学能推动思政课教学改革。科学合理的教学路径、规范科学的教学体系能提升思政课实践教学质量,促进思政课教学改革。思政课实践教学积极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与教师的主导作用,运用“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的教学观念,最大限度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来达到思政课实践教学的预期效果,推动思政课教学改革。
二、高校思政课实践教学面临的现实问题
“新时代思政课要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要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铸魂育人,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1]受不可抗因素的影响,高校思政课实践教学存在以下问题。
(一)实践教学内容繁杂
当今局势赋予思政课和思政课实践教学新的时代课题,但仍有部分高校在思政课实践教学中存在内容单一、多而不精、枯燥乏味等问题,无法满足学生需求、激发学生兴趣。部分高校思政课实践教学仍停留在观看纪录片、写读后感、读人物传记或经典著作等方式上,在思政课实践教学中没有突出的、重点的教学内容,泛泛地对全部课程内容进行实践教学,使实践教学内容多而不精;在思政课实践教学内容上缺乏活力与新意,只注重活动形式与范围、不考虑学生的现实情况;在教学案例选取中继续延用陈旧话题,没有做到与时俱进,使实践教学内容枯燥乏味。
(二)实践教学认知存在偏差
高校把思政课实践教学看做是可有可无的教学环节,将思政课实践教学弱化、泛化、散化、虚化和简化[2],对思政课实践教学存在错误认知。许多高校过分看重科研成果,轻视甚至无视实践教学体系建设,使思政课实践教学质量一降再降。有些思政课教师对思政课实践教学的积极性不高,为了职位晋升全力追求科研成果,在实践教学中照本宣科、糊弄了事。许多学生在思政课实践教学中存在混学分的心理,认为思政课实践教学是浪费时间[3]。有的学生不能认识思政课的重要性,存在学好专业课就能够走遍天下、思政课与思政课实践教学对自己未来发展影响不大的错误认知。
(三)实践教学渠道狭窄
受学校现实境况的影响,思政课实践教学渠道相对狭窄,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实践教学场所狭窄。高校与校外红色基地、纪念场馆等联系不强,很少有专门面向思政课的实践基地。第二,实践教学人员受限。高校学生众多,导致思政课实践教学无法面向全体学生;高校实践教学专职教师短缺,导致实践教学无法配备完整的实践教学队伍、无法及时关注学生的学习情况。第三,实践教学资金短缺。高校对思政课实践教学重视程度不够,认为实践教学存在安全隐患不会下批大量教学资金。第四,实践教学技术落后。融媒体时代互联网技术不断应用于高校教学,部分高校存在设备不全、机器老化等问题,严重影响思政课实践教学的时效性。
(四)实践教学评价体系不健全
部分高校思政课实践教学评价机制不够健全,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思政课教学的实效性[4]。首先,学校对教师的评价不合理。高校对思政课教师实践教学的评价仅仅看是否进行实践教学以及实践教学成果,没有对实践教学的具体实施情况进行评价。其次,教师对学生的评价不全面。教师只对学生提交的实践报告进行评价,没有对学生实践教学中的表现进行评价,并存在走过场的情况。最后,学生对学生的评价不常见。学生之间的交流与评价对学生自身发展具有重要意义,但因高校没有明确评价标准出现了学生之间乱评的现象,使学生互评效果不显著。
三、推动高校思政课实践教学的现实路径
瞬息万变的局势为高校思政课实践教学提供了重要机遇,高校应抓住机遇、直面挑战,结合自身问题进行具体变革。这样既能落实习总书记对高校思政课实践教学的期盼,也能让学生在思政课实践教学中完善和发展自己。
(一)紧跟时代主题,丰富思政课实践教学内容
定位课程,创新实践教学内容。高校思政课实践教学要结合时代丰富实践教学内容,如以后疫情时代为主题,《思想道德与法治》课通过开展有关社会责任的辩论赛,加强学生对责任的认识;《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通过组织有关抗疫精神的演讲比赛,激发学生的历史使命感与民族认同感。《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课通过展示学生搜集的国内外疫情防控措施,深化学生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的认识。找准重点,讲授实践教学内容。思政课实践教学可以结合现实场地进行重点教学,比如,《思想道德与法治》课通过带领学生参观红色博物馆、红色革命圣地重点对中国精神的内容进行实践教学;《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课通过带领学生参观复兴之路、回顾党的百年历史重点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三次飞跃进行实践教学;《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通过带领学生参观抗日基地、抗日民族英雄纪念馆重点对抗日战争的内容进行实践教学。贴近生活,生动实践教学内容;积极解决理论内容与现实生活脱节的矛盾,增加思政课实践教学的“趣味性”。要推动思政课实践教学的改革创新,就要不断增强思政课的亲和力。学生是受教育的主体,实践教学要把学生的接受度放在首位,从学生的实际生活或感兴趣的点出发讲解课程内容、引发学生思考。《思想道德与法治》课选取感动中国人物事迹或当地先进人物事迹来讲述理想信念与爱国主义的内容。《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课以新冠疫苗研制、乡村振兴、环境污染防治、大国外交以及共享资源等内容为例讲解新发展理念的内容。《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从《狙击手》、《长津湖》等电影入手来讲解抗美援朝相关知识;通过邀请抗战老兵开设专题讲座,加深学生对抗战相关知识的理解与把握。
(二)形成正确认知,推动思政课实践教学开展
对思政课实践教学的正确认知为思政课实践教学提供了良好开端。学校要紧跟政治大局,重视思政课“第三课堂”教学,培养新时代人才。高校对思政课实践教学的正确认知对创新思政课实践教学方式与手段,打造特色实践教学品牌具有重要意义。高校应重视思政课实践教学的具体内容与实施情况,保证思政课实践教学的质量。习总书记强调“办好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关键在教师”。思政课教师要找准自身定位,树立正确教学理念,以自身积极性带动学生学习积极性。大学阶段学生心理尚不成熟,容易受各种错误价值观的影响,思政课教师要将知识传授与价值导向相结合,引导学生有计划、有目的地参加思政课实践教学;同时,改造学生的主观世界,提升学生的认识能力与实践能力;要以现实情况为依据对实践教学内容进行调整、对理论知识进行讲解,使学生形成完整的逻辑框架与知识结构。高校学生作为社会主义事业建设的中坚力量,要充分认识思政课实践教学的重要性,认真对待每一门课程,摆正自己的位置,端正自己的态度,积极探索思政课实践教学内容,完善自身文化素养。
(三)实施多方联动,拓宽思政课实践教学渠道
校内校外联动。高校要同校外企业及当地红色景点负责人联动,构建更广阔的思政课实践教学平台,为思政课实践教学提供实施条件;要利用实践教学平台激发学生对思政课实践教学的兴趣,加深学生对思政知识的理解,促进学生对思政知识的运用,达到事半功倍、教学相长的教学目标。学生与教师联动。单纯面对部分学生无法达成思政课实践教学的预期效果,只有面向全体学生才能有效发挥思政课实践教学的重要作用。高校应积极培养思政课实践教学专职教师,并切实考虑每位学生的现实情况,协调师生步伐,完成课程计划。师生联动,在促进实践教学开展的同时,能有效拉近师生间的距离,增强思想政治理论的说服力和感染力,提升学生的获得感和满足感。思政课实践教学与学校主管部门联动。切实的保障能推动思政课实践教学的实施,高校主管部门应重视思政课实践教学,为思政课实践教学提供资金与物质保障,而不是将思政课实践教学看作一种负担,对其敬而远之。另外,在思政课实践教学中学校主管部门要做好安全保障与应急管理措施,减少师生的后顾之忧,使其全身心投入思政课实践教学。线上教学与线下教学联动。互联网的发展可为高校提供更多课程资源,高校应将互联网技术融入思政课实践教学。受疫情影响,高校校外实践教学条件受限,所以要合理利用网络资源、完善学校互联网设施;要利用互联网技术增加学生体验感,拓展思政课实践教学的广度和深度,满足大学生多样化的教育内容诉求[5]。
(四)立足现实情况,完善思政课实践教学评价体系
良好的教学评价体系对思政课实践教学的开展具有推动作用。学校对思政课教师的评价可以采取过程性评价与结果性评价相结合的方式。过程性评价是指对教师在实践过程中的环节设计、教学态度及课程衔接情况进行评价。结果性评价是对教师实践教学后的报告总结及教学效果的评价。将过程性评价与结果性评价结合起来能切实发现实践教学中出现的问题,以便及时寻找解决措施;能有效考察教师的实践教学能力,从而积极调整教学方案;能促进思政课实践教学的创新发展,从而提升教学质量与效果。教师可以将学生在实践教学中的表现及实践教学成果作为平时成绩的一部分记入学生总成绩[6]。教师对学生的评价可以采取诊断性评价、形成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相结合的方式。诊断性评价是指在思政课实践教学开始时,教师对学生理论知识的理解进行摸底的评价。形成性评价是指对学生实践教学过程中的表现及小测成绩的评价。终结性评价是指在实践教学完成后对学生整个实践过程及实践报告进行评价。三者有机结合有利于教师系统掌握学生的知识储备状况,了解学生的学习进展,拓宽学生学习的广度和深度。从而有利于学生自觉发现在实践教学中存在的差距和不足,改变学习方式,提升学习能力。朋辈之间的评价也很重要。学生看问题的角度不同,提出的想法也不同,学生之间的评价可以采取自主评价与他人评价相结合的方式。自主评价是指学生自己对自己实践表现及成果的评价。他人评价是指学生之间根据一定的评价标准对他人的实践表现及成果的评价。自主评价与他人评价相结合,能促进知识的交流,增强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能使学生在相互评价中发现不足、取长补短、共同进步,完善思政课实践教学评价体系。思政课实践教学的完善与效果的提升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完成的,需要不断探索、尝试与发展。高校应立足时代与自身实际,弥补思政课实践教学缺陷,优化思政课实践教学路径,推动思政课实践教学的发展。
作者:张凌琦 单位:哈尔滨商业大学
思政课实践教学篇2
一、新媒体视域下高校思政课实践教学的亮点
(一)思政课实践教学改革具备有利条件
随着互联网技术的迅猛发展,新媒体依托大数据的信息量大、资源量大、互动性强、方式多变等优势,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相融合,在一定程度上拓展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资源,创新了传统高校思政课的教学方式和方法,使高校思政课实践教学展开了里程碑式的革新。高校要应用现代化网络信息技术,整合全校思政教学资源,结合自身特色、优势,不断更新思政教学内容,灵活运用思政教学方法,创新教学模式,让高校思政课教学走进大学生的生活实际,让思政理论知识活起来、动起来且有灵性、有感情。同时,新媒体的发展也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提供了一个多方位、多角度、全领域的宣传平台,打破了教育者与受教育者之间的隔阂,建立起了两者平等互动的交流机制,从而达到了良好的思政教学效果,深化了高校思政课教学实践。例如,沈阳职业技术学院在思政课堂中基于学院独特的“丰田金杯教学模式”,应用新媒体技术,将思政课堂搬到实习厂、校史馆,让思想政治教育与现实生活相结合,以“理论+实践”的方式创新开展学院毕业生与行业企业劳动模范的直播互动,讲好劳模故事,使大学生深入了解工匠精神,明确职业生涯规划,从而提升实际动手操作能力,培育工匠精神,并对未来充满热情。此外,新媒体技术融入高校思政课实践教学也激发了大学生学习专业课、实训课的兴趣,使思政课与专业课、实训课相辅相成,广受学生欢迎。
(二)传统课堂教学突破空间局限性
在新媒体视域下,思想政治教育资源内容丰富、形式多样,大学生更愿意选择具有交互性的学习交流方式。因此,高校思政教师应将传统思政课的教师教授内容、学生被动接受知识的方式转变为教师与学生积极交互,学生主动获取知识的方式,进而升华思想政治教育内容,拓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宣传教育面。传统的高校思政课实践教学模式单一,以课堂讲授为主,学生被动接受,存在学生听课率较低,思政课实践教学成效有待提高的情况。同时,有些思政教师认为,思政课实践教学创新就是在课堂中播放音频、视频并插入图片讲解,这在一定程度上导致思政课教学手段单一。随着网络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新媒体技术应用于高校思政课实践教学,打破了传统思政课的课堂空间局限性。思政课课堂不再局限于教室,思政课教学也从单一的说教转变为生动鲜活、图文并茂的思想与情感的交流。学生可以通过微信公众号、学习通、智慧职教、学习强国等平台,灵活地开展思政学习。特别是在新冠肺炎疫情期间,依托新媒体技术及其平台,教师直播授课,学生居家上网课,学生思政学习时间、空间和方式产生变化,教师思政教学方式方法也得到创新发展,思政教学效果显著,促进了高校思政课实践教学的多元化发展。
(三)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增强
相较于电视、广播、报纸、杂志等传统媒体,新媒体以互联网为载体传播信息。在新媒体视域下,高校学生拥有更多的自主选择权,可以通过微信公众号、智慧课堂,甚至是抖音等短视频平台,便捷地选择自己感兴趣的思政知识进行学习,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满足自身学习需求,从而不断提高自主学习能力。在高校思政课实践教学的过程中,信息共享性尤为凸显,学生通过积极自主开展思政学习,也更愿意分享自己对思政知识点的理解和认识,从而培养独立思考的能力,逐步建立起完整的思政学习体系。同时,高校思政教师也要多与学生沟通,了解学生的所思所想,深入研究学生的思政学习习惯,进一步创新教育教学方式和手段,形成适合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模式,增强思政教学实效。
二、新媒体视域下高校思政课实践教学的创新
(一)建立校园思政课新媒体平台,实现网络思想引领
在新媒体视域下,高校应依托丰富的网络资源,利用互联网络进行思政课实践教学。首先,高校可“根据新媒体平台发展特点,打造适应高校自身和满足学生学习需求的新媒体学习平台。比如,根据微博、微信公众号等新媒体平台的特点,高校可以开发针对高校思政课实践教学有关的微信公众号,也可以根据抖音等App的发展特点,创建校园抖音账号等,增强师生之间的互动交流,让师生彼此之间有更多的交流机会”[2]。同时,高校要以积极、正确的思想为引导,组织思政课线上、线下活动,打造沉浸式思政课堂,营造良好的思政学习氛围,并将新媒体技术与校园文化深度融合,打造深受学生喜爱的思政教育阵地,创立思政课实践教学特色品牌,从而提升校园文化建设的整体水平。其次,高校要重视发挥学校官方网站功能,开设专门的思想政治教育专题频道,作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窗口。网站栏目设置和内容结构要坚持主流、正确的价值观导向,要深入学生日常生活,从而让学生参与到网站的建设与管理中来。以沈阳职业技术学院为例,该院官方网站的“四史学习频道”“党课频道”“志愿服务频道”等,深受学生欢迎与喜爱,学生可以在这些栏目中充分发表自己的观点、交流思想。可见,利用新媒体技术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大有可为。最后,在新媒体视域下,针对思政课实践教学,高校应建立专人专部,维护新媒体设备,组织教师定期进行新媒体思政教学交流,加大培训思政教师应用新媒体技术的力度,及时回复与解答思政教师反馈的问题,提高思政教师应用新媒体实施思政实践教学的能力,规范教学内容和方式,从而助力高校思政课实践教学顺利开展。
(二)提升思政教师应用新媒体技术能力,增强思政教学实效
思政课是高校落实立德树人的主要课程,讲好高校思政课,关键在思政教师。在新时代,高校要推动VR、人工智能等现代化信息技术在思政课中的广泛应用,提高思政教师的网络信息应用能力,推动思政课教学方法革新。在新媒体视域下,高校思政课教学不仅要让学生掌握思政理论知识,更要激发学生的思政学习兴趣和创新意识。而思政教师是高校思政课的组织者,是高校思政课教学计划、教学设计、教学实施的主导者。因此,思政教师要适应时代发展,能应用新媒体技术调动大学生的思政学习主动性、积极性、创新性,以当代青年大学生喜闻乐见的方式开展思政教学,激发大学生对思政知识的探索欲和求知欲。高校思政教师需要突破以往的思政教学思维定式,明确新时代高校培育人才的要求,重新思考和定位思政教学角色,推动高校思政课实践教学的创新与改革。无论是专业课教师,还是思政教师,都应掌握更多的新媒体技术,增强高校思政课实践教学技能,多样化开展实践教学活动。一方面,高校思政教师需要重新定位思政教学角色,更新教学理念,增强政治意识,除了组织与引导线下思政课堂,还要指导线上思政课程学习。思政教师应引导大学生进行知识探索,培养大学生的逻辑、批判思维,提高大学生识别信息真伪的能力。思政教师也要抓住课堂教学主渠道,应用新媒体技术及其平台,传授学生重要的思政理论,将书本上的知识点与新时代社会发展实际紧密结合。思政教师还要利用新媒体技术及其平台来培养大学生的政治参与意识,规范大学生的网络参与行为,引导大学生客观理性地参与网络政治话题讨论。同时,思政教师应及时引导和帮助大学生分析时下的思政热点和舆情现象,培养大学生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另一方面,高校思政教师要深入了解新时代青年大学生的新媒体使用习惯、特点,将新媒体技术及其平台与高校思政课更好地融合,通过电子书、慕课、网络投票、网上讨论等方式将高校思政课课堂在网络上有效延伸。尤其是新冠肺炎疫情期间,高校思政教师可以利用VR实景展示,通过云参观红色纪念馆的形式,开展在线思政课实践教学,打破时空局限,“跨时空”“破地域”地实现场景自由切换,并配上详细生动的语音解说,从而提高思政教学质量。
(三)培养学生正确利用新媒体平台,提高思政学习效率
在新媒体视域下,大学生接受力强、适应性佳,能够熟练、灵活运用新媒体技术。当前,大学生通过微博、微信公众号、短视频平台等,可以快捷获取信息,其越来越离不开网络,离不开新媒体。高校思政课应引导大学生正确利用新媒体平台,积极参与高校思政课实践教学,提高思政学习效率。以沈阳职业技术学院为例,该院思政课实践教学新媒体平台以提高大学生的综合素质为目标,组织大学生开展思政微电影拍摄等活动,鼓励大学生广泛参与,主动学习思政知识,取得良好思政教学和学习效果。这种师生共建的高校思政课实践教学新媒体平台,能够使大学生通过互动的学习方式获得更多的思政知识,发挥思政教师严格把关、细心指导的作用,提高大学生的思政实践能力。近年来,沈阳职业技术学院思政课教学借助新媒体平台开展了丰富多彩的思政课教学实践活动。比如,该院组织了“我与祖国共成长”“建功新时代”网络征文大赛、博客大赛、创客大赛等活动,为大学生提供了表达自我的平台,展现了大学生青春朝气、拼搏向上的面貌。此外,高校思政课应依托学生会及其下设企划部、宣传部等,设立符合高校特色的活动组织和传媒团体,促进学生之间互相合作交流,使其正确利用新媒体学习思政内容,加强思政实践。比如,沈阳职业技术学院的晴天记者团、金杯直播室等,为大学生提供了思政实践场域,增强了大学生的思政学习实效。
(四)结合新媒体平台与社会思政实践,增强思政育人实效
在新媒体视域下,高校思政课不仅应在传统课堂上讲,还应在新媒体平台上讲,更应在社会实践中讲,利用新媒体技术及其平台,在社会实践中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以沈阳职业技术学院为例,该院注重将思政课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多次开展征集“抗疫思政微视频”“清明祭英烈”“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党史学习教育”等新媒体类作品的创作活动,与沈阳的其他高校、公益组织等广泛合作,建立高校思政课校外实践基地,搭建思政实践教学平台。同时,该院鼓励思政教师申报相关课题,开展系列学术研究,加强交流合作,夯实教学理论基础,指导学生参加“应用型人才综合技能大赛”等学科竞赛活动,增强学院思政课实践教学育人实效。高校思政课还可以联合大学生自主管理的社团,通过举办社团活动等形式,多途径地开展思政课实践教学,增强思政教学实践性,让更多的大学生参与思政课实践教学。此外,高校思政课应运用新媒体技术及其平台开展线上直播课程,发挥新媒体优势,更好地进行思政课实践教学。通过线上新媒体平台,高校思政教师可以开展思政教学,学生可以学习线上精彩的思政课视频,教授、专家可以开展在线讲座,教师与学生之间、学生与专家之间、学生与学生之间可以互动交流,甚至学生可以实现跨校学习和探讨,增加与其他高水平学校学生的互动,从而营造良好的思政学习氛围,提高思政教学质量。
三、结语
随着互联网、数字技术、移动技术的快速发展,新媒体应用更加广泛,对高校思政课的教育体制改革和人才培养方式以及大学生的学习、工作、生活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在新媒体时代,高校思政教师要注重创新思想政治教育方式,增强自身政治意识,根据大学生实际情况有针对性地应用新媒体技术,结合线上与线下实践活动,发挥思政教师在思政课实践教学中的引导作用,顺应新时代青年大学生的特点,激发大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动性,不断创新新媒体视域下高校思政课实践教学,助力当代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作者:丁宁宁
思政课实践教学篇3
目前来看高校思政课教学工作仍然存在着实践性不足的问题,使得很多思政理论知识难以得到落地应用,从而无法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印象,难以满足立德树人的要求。通过融入志愿服务,则能够进一步增强高校思政教育的实践性,所以有必要对志愿服务融入背景下的高校思政实践教学改革方法做出深入探究,以此确保高校思政课实践教学能够高质量开展下去。
一、志愿服务及其融入高校思政教学的可行性分析
(一)志愿服务
对于志愿服务而言,通常指的是志愿组织以及志愿者主动地为社会公众生产生活或者是为推动社会发展进步所做出的一系列服务行为。广义上来看,泛指一切借助自己的时间、技术技能以及资源等,来为邻居、社区还有整个社会提供各种非营利、无偿还有非职业化援助的服务行为。现阶段志愿者服务的范围相对较为广泛,在推动社会和谐稳定发展上能够发挥出重要价值和作用。
(二)志愿服务与高校思政教育相融合的可行性
1.两者有着一致的价值目标高校所开展的思政教育教学工作,主要目的是为了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还有世界观,促使学生拥有良好的道德品质以及理想情操还有行为习惯。除此之外,高校思政教育教学还负责培养学生能够满足未来工作岗位要求的相应职业道德以及爱岗敬业精神等。高校通过组织和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志愿服务活动,可以帮助其认识、了解以及践行集“友爱”“真诚”“互助”还有“奉献”等为一体的志愿者精神。借助无私付出的各类服务活动,使得学生能够拥有良好的奉献精神以及社会责任感,可以促使其精神境界得到有效升华。这一点与思政教育的工作目标有着一定的一致性,所以两者能够进行有机结合。2.两者具有兼容性现阶段理实一体化教育属于高校思政教育需要遵循的一个基本原则,国家方面也曾明确提出思政课必须要持续加强以及改进实践教学环节,要能够将思政课实践教学有效地与社会调查、专业实践还有志愿服务等一系列社会实践活动进行有机结合。由于志愿服务本身属于志愿者无偿以及自愿地借助自身知识和技能等来为社会做贡献,并且可在服务过程中,帮助志愿者形成良好品质、养成良好行为习惯以及积极向上的风貌等,本身便有着一定的思政教育性质,所以志愿服务可以说是高校思政实践教学的一个关键环节,两者能够互相兼容,也就能够连接在一起,从而进一步提升思政教育成效。3.实施对象一致目前来看,大学生属于我国各类志愿服务活动的一个主要实施者以及参与者,而且近几年,已经开始有更多的大学生正在不断地投入到一系列志愿服务工作中去,如“环保”“慈善工艺”以及“赛会”等。而与此同时国内大多数高校也开始高度重视志愿服务工作所能够发挥出的思政教育作用,纷纷将其作为开展思政实践教育活动的一个关键渠道。所以两者之间的主要对象有着高度的一致性,将两者进行有机结合,可以促使思政教育以及志愿服务均取得更为理想的效果。
二、志愿者服务融入高校思政课实践教学的重要意义
(一)能够突破传统教学形式
对于志愿服务来讲,其能够将大学生从以往课堂受教的被动学习状态,向着自身主动参与社会活动的方向进行转变。原因在于志愿服务开展的一个重要前提是“自愿”,所以学校可以结合学生的兴趣爱好,适当地为学生创设一系列与思政实践教学有关的志愿服务活动,以此激发学生的“参与兴趣”,从而使得学生能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各类志愿服务活动中来。除此之外,志愿服务可以促使思政实践教学有效地打破教室以及学校的地域限制,使得学生可以走入社会、感受生活以及了解民情,真正地将思政教育与现实生活进行紧密联合,从而提高教学成效。另外,志愿者服务的活动内容以及开展形式较为丰富化、多样化,将其与高校思政课实践教学进行有机结合,还可以让实践教学变得更加灵活,能够促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有效落实以及思政育人作用的发挥。
(二)能够提升教学有效性
将志愿服务与高校思政课教学进行融合,能够帮助学生顺利完成社会角色转变,从而达到社会化以及个性化协调发展的目的。借助志愿服务,大学生能够在服务他人以及服务社会的过程中,使得自身得到有效提高、完善以及发展,有助于自我价值得到充分实现。对于志愿服务来讲,其实际上并不是单纯的付出以及简单地做一些好人好事,大学生在开展志愿服务活动的过程中,除了可以无私地奉献爱心以及传递弘扬优良传统美德,同时还能够深入社会,有效地接触以及了解社会,可以在极为丰富的社会实践中,逐渐地认识陌生、适应复杂以及解读人性还有积累经验等等,从而可以在很大程度上推动学生实现全面发展。另外,在服务社会的过程中,大学生还能够逐步形成责任、义务以及正义还有公平等一系列公民意识,这些都能够在潜移默化中不断地提高大学生的品德修养以及综合素质,可大大提升思政实践教学成效。
三、志愿服务融入下的高校思政课实践教学改革策略研究
(一)注重整合资源,合理设计教学主题
科学设计一系列与思政教育内容之间有紧密联系以及具备较强可操作性的教学主题,属于促进志愿服务以及高校思政课实践教学有机结合的一个关键内容,也是志愿服务融入背景下,高校思政科实践教学改革需要做好一个重点工作。具体做法如下:
1.学校应该加大与政府以及社区之间的协作力度
学校思政部需要联合团委以及学工部明确现阶段已有的以及能够进行深入挖掘的一系列志愿服务资源,然后与当地政府部门以及社区加强联系,形成紧密合作关系,深入挖掘社区工作中以及当地社会中存在的一系列“痒点”“痛点”还有“难点”,在此基础上,研究设计出多样化的能够与高校思政课进行有机结合,同时又能够与社区建设以及社会建设相结合的优质志愿服务项目。最终学校与政府以及社区或者是志愿服务组织之间签订合作协议,提前约定好彼此之间的权利义务,联合共建相应志愿服务实践基地,从而在多方合作下有效地为高校思政课实践教学提供一系列实践平台和实践机会,保证思政课实践教学能够以各类志愿服务项目为依托顺利高效地落实到位。
2.注重整合课程资源,借助专业技能开展志愿服务
对于高校来讲,其教育教学工作比较重视“知行合一”,也就是说强调学生所学的专业技术技能要可以在实践中得到有效运用。对此,高校可以将自身的专业课程资源作为志愿服务与思政实践教学融合的一个关键点,充分借助专业技能组织开展志愿服务活动,然后以志愿服务活动无形中完成思政课的实践教学。也就是说教室以及学生借助自身的专业技能来有效地支持志愿服务,同时志愿服务反过来促进专业技术的发展并顺利完成思政课的实践性教学。例如:对于机电专业的学生来讲,学校可以与社区合作,组织开展为社区居民维修各类家用电器的志愿服务活动;对于艺术专业学生,可以在社区当中组织开展艺术课堂志愿服务活动;对于工业分析技术专业的学生,可以在社区当中组织开展蔬菜农药残留检测方面的志愿服务活动或者是宣传与食品安全有关的知识等。对于此类志愿服务活动来讲,不但能够使得志愿服务具备一定的专业性,有助于学生在实际服务过程中有效锻炼和提升专业技能,同时又能够将思政教育进行落地实践,以此培养学生良好的社会责任感以及奉献意识,使得思政课实践教学能够与专业技能提升、志愿服务之间进行高效融合,促使学生在一个活动中,实现多方面素质和能力的发展。
(二)注重完善运行机制
志愿服务融入的背景下,为进一步提高思政课实践教学的有效性,高校应该注重切实围绕教学目标,根据教学组织涉及的每一个环节以及要求,科学合理地设计和安排好志愿服务以及思政课实践教学两者之间的融合工作。具体如下:开设具备较强独立性的“思政课实践教学”课程,可以设计为16学时1学分。然后将志愿者服务活动作为该课程中的一个选项,并且充分贯穿整个学期,整个教学过程涉及选题、实施、指导以及考核、总结还有表彰等多个环节,其中前4个环节占据的课时分别可设定为4、6、4、2。1.对于选题。主要指的是在任课教师的合理指引下,学生切实根据社区需求还有自身的兴趣爱好、专业以及能力等多个要素,以个人或者是团队的形式,来制定一个志愿服务项目,最终需要由学生自主编制《项目申报书》,同时需要开展立项答辩活动。对于教师需要负责指导以及修改,这个过程中应注意不但要充分发挥指导作用,同时还要能够激发和调动学生开展活动的积极性,以此确保已经制定的项目可以落地实施。2.对于实施,主要指的是结合已经明确的选题,来开展志愿服务项目,过程中学生需要自主做好项目的日记、周记等,同时还需要做好总结报告方面的编写工作,对于项目开展过程中的照片以及视频等资料需要做好积累工作。上述内容均可以借助课余时间来完成,贯穿整个学期。3.对于指导,主要指的是教师对整个志愿服务项目做出指导,涉及分散以及集中指导两种形式。其中,分散指导指的是教师可借助现代化网络信息技术手段或者是现场观察等开展随时性的动态化指导;对于集中指导则是借助课堂教学时间开展适当的反馈以及指导工作。4.对于考核,主要指的是个人或者是各个团队展示以及汇报项目的具体进展情况,然后由教师负责组织开展现场答辩评定工作。这个过程中需要注意的是,必须要提前明确好优秀项目的具体标准,例如:“有较为明显的现实意义”“项目的重点内容较为明确具体”“项目内容符合并且可以突出思政教育主题”“是否涉及专业技能运用”“相应被服务对象给出的反馈良好”“学生自我总结足够深刻以及到位”等等。5.对于总结还有表彰。指的是学校组织开展志愿服务项目比赛,专门针对一系列优秀项目、学生及相关指导教师做出表彰和奖励。6.对于项目拓展,指的是在完成实践教学后(项目结束后),可以结合社区需要或者是学生意愿,来决定该项目是否继续开展下去,以此进一步增强思政实践教学成效。
(三)做好“双师型”队伍的建设工作
对于教师来讲,其属于志愿服务与高校思政课教学进行有效融合的一个主要推动者以及实施者,在方案设计、学生指导以及考核评价等方面均发挥着重要作用,所以教师自身综合素质与能力的高低可以决定最终教学效果。以往高校对于思政课教师自身的思政理论水平有着较为明确以及较高的要求,但是未能对教师自身组织开展思政教育实践活动的素质以及能力提出要求,所以很多思政教师实际上并没有太多参与学生志愿服务活动组织和实施等一系列实践活动的机会,这使得相关经验不是十分充足,在志愿服务融入的背景下,这一点成了教师开展思政实践教学过程中的一个短板,若是不能补齐,则很容易影响思政教学成效。因此,志愿服务融入背景下的高校思政课实践教学改革,还应该做好“双师型”教师队伍的建设工作。对此应注重做到以下两点:首先,定期组织相关教师在校内外开展学习以及培训活动,不断提升思政教师队伍自身对志愿服务的了解和认识,全面提升其各方面的素质和能力。其次,学校应该注重鼓励和引导教师从教改课题、科研课题以及名师工作室还有优秀教学团队等一系列项目申报上持续发力,从而充分借助项目研究来加快队伍建设,同时还可以将学校当中有关志愿服务的一系列工作人员引入到“思政+志愿服务”教师队伍中来,如团队志愿服务负责人、辅导员还有志愿服务社团方面的指导教师等,从而组建一个“双师型”思政教师队伍,借助教师合力,有助于进一步提高思政实践教学改革成效。
(四)打造完善的保障体系
完善的保障体系是推动志愿服务以及思政课实践教学顺利高效开展的一股重要力量。所以高校在借助融入志愿服务开展思政课实践教学改革工作时,还应该注重打造一个较为完善的保障体系。目前来看,该体系应注重从资金落实、权益保障以及组织管理三方面入手。具体如下:1.加大资金投入力度资金短缺以及来源单一,现阶段已经成为高校志愿服务难以落实和深入开展的一个重要因素。所以,作为学校应认识到志愿服务在思政实践教学改革发展中能够发挥出的重要价值和作用,在此基础上加大资金投入力度。除此之外,学校还应该注重采取合理措施进一步丰富资金来源渠道,尽可能地争取到社会以及当地政府部门的支持,保证活动经费充足,从而确保志愿服务能够切实融入到思政课实践教学中去,并能够得到进一步发展,进而带动思政实践教学成效不断提高。2.保障志愿服务权益目前来看,大学生在实际开展志愿服务工作时,比较容易出现意外事故、遇到自然灾害问题以及面临一系列社会危险问题,但却缺少确切可行的相关法律法规以及政策对自身的合法权益进行保障。虽然志愿服务提倡的是“奉献”“友爱”“互助”以及“进步”等一系列无私奉献精神,但不代表志愿者必须要成为牺牲者。所以学校方面还是应该与当地有关部门以及社会力量加强合作,尽可能地为大学生志愿服务活动提供一系列政策以及资金等支持,借助全社会的力量有效地为大学生志愿者进行保驾护航,以此确保学生的生命健康以及财产安全,从而使得大学生可以在没有后顾之忧的基础上开展志愿服务工作,如此方可确保高校思政实践教学能够充分借助志愿服务落地实施,进而发挥出应有的价值和作用。3.做好志愿服务管理工作首先,在开展志愿服务活动之前,要建立健全相关管理制度及管理机制,以此明确管理部门、相关负责人以及管理人员还有学生的具体职责和义务,保证分工明确,从而为整个志愿服务活动的顺利开展奠定基础。其次,在开展志愿服务活动过程中,可将活动涉及的成员(学生以及教师)向服务对象做出公示,以此接受民众的监督,从而督促学生能够严于律己,端正态度。作为相关监管人员,还需要开展不定期的抽查和监督工作,及时发现问题及时进行处理。最后,所有志愿服务活动必须要有完善的归档机制,监管人员需负责将整个活动前后学生及教师的一系列违规以及不适宜的行为等进行记录,然后作为开展奖惩以及评价工作的一个数据参考。
四、结语
综上所述,现阶段志愿服务以及高校思政实践教学两者之间的融合工作仍然处于一个初步发展阶段,很多院校均在开展摸索工作,所以无论是理论研究还是教学设计等方面均有着很大的提升空间。文章从主题设计、运行机制完善以及双师型队伍建设等方面,提出了志愿服务融入背景下的高校思政实践教学改革建议,以此助推高校思政教育不断向好发展。
参考文献:
[1]郭玲玲,夏立平,汤艳.“三全育人”背景下基础护理技术课程思政融入路径的探索与实践———以“急诊基础护理技术”模块为例[J].卫生职业教育,2022,40(15):59-62.
[2]邵凯,朱思伟.志愿服务融入高校思政课实践教学的路径探索[J].青岛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20,33(6):13-16.
[3]霍峻,王青春.新时代高校思政教育的精神新引领:雷锋精神[J].辽宁高校学报,2021,23(2):9-12,31.
[4]钱志群.“志愿精神”融入高校思政课实践教学探析[J].南通航运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20,19(4):65-67.
[5]李竹转.关于高校开展山西红色文化志愿者服务的思考[J].山西财政税务专科学校学报,2020,22(4):70-73.
作者:刘金华 单位:太原城市职业技术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