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2-10 15:34:18
绪论:在寻找写作灵感吗?爱发表网为您精选了1篇城市街道空间景观设计研究3篇,愿这些内容能够启迪您的思维,激发您的创作热情,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街道景观是城市景观的重要组成内容,也是人们开展多项活动的集中化场所。街道景观设计有利于调整城市环境,给市民带来居住的舒适感,增强市民对城市的肯定感与认同感。目前城市不断发展,相关人员需要站在全新的高度优化城市街道功能,赋予城市街道一定美学价值,给市民提供舒适、绿色的街道空间环境。
1城市街道空间的景观设计要点
1.1自然景观设计要点
首先,天空。一般而言,天空作为街道空间组成的底界面,且通过顶部边线形成的天际线是最具自然特征的;天空是街道空间背景,还充当城市色彩的组成部分。天空可变幻多种颜色,在阳光普照的白天,天空作为街道背景给人们带来美的感受,在夜晚还能使人们享受到美丽夜景。其次,地貌。城市的地貌景观以及其他形式的自然环境,均会赋予街道个性化风格[1]。街道设计要体现因地制宜的优势,保障街道和地貌相适应。如山城街道空间的层次化设计,彰显着山地城市街道景观魅力。最后,绿化。道路绿化是城市道路设计的重要内容,其不仅可以创设良好的道路环境,还可以调节城市的气候环境,给行人提供凉爽空间。道路绿化还是交通道路设计的景观要素,和其他类型的景观互相配合,能够对硬质景观加以软化处理。植物自然美给城市增添自然色彩,植物生长呈现多样性的变化特征,使城市居民体验季节以及时间的变化内涵。
1.2人工景观设计要点
首先,建筑。建筑对街道具有不言而喻的重要性,街道中的建筑风格饱含城市历史文化底蕴,如法国的哥特式建筑或者印度的宗教式建筑。在我国,街道建筑风格多样,如北京四合院与川西民居等,除此之外还存在着异域风格与现代主义风格。街道建筑一方面代表城市文化,另一方面约束着街道空间的比例以及大小,构建空间轮廓线。街道垂直界面作为城市空间的环境表现形式,布设空间会一定程度影响街道空间美观性,因此在街道景观的设计上,建筑充当街道空间是一个具备表现力的要点[2]。其次,路面,街道景观的路面是底界面的另一种表现形式,借助多样化的铺装材料会生成不同的空间视觉感。我国城市路面大部分是水泥地面或者沥青地面,只有少数地面是由卵石与石材铺筑的。路面设计应该考虑交通功能,最好选择性能较好的路面材料,赋予路面一定的强度与耐磨性。与此同时,路面材质的选取还要考虑到人们的视觉体验,不同色彩与质感的材质会对人们的心理感受产生不同影响。相对平整的沥青路面会给人带来顺畅感;石板路给人带来亲切感;卵石路给人带来轻松感。路面铺装设计要立足街道附近环境,争取把多个景观要点结合在一起,给街道景观带来更为显著的美感,营造人们感兴趣的场景效果。再次,街道小品。需呈现丰富的类型,包含长椅、喷泉、标志等,街道小品不仅会影响到人们的休闲娱乐,还是街道景观设计的关键点。在设计上,可选用代表当地特色的颜料,选择具有传统文化特征的载体,如碑亭、古建筑等,把人们带进历史文化长河中,进而使街道与景观相得益彰。最后,街道边界景观。边界景观以街道、街道相关的公园、水面和广场等为主。虽然街道边界景观并不是物理层面的组成内容,然而在街道影响力层面上,街道边界景观是比较重要的,其不只是充当街道景观背景,还带给街道景观更多活力[3]。
2城市街道空间景观的有效设计办法
目前,街道空间相对狭长,存在较强的纵深感,也具备聚景作用,然而缺少新颖性。如何围绕街道空间的使用功能,进行动静层面上的街道景观设计,促使街道景观更加引人入胜,成为设计师比较关注的话题。
2.1对景与偏移
对景中的“对”即是相对,街道与景观的对景重点是组织与创造街道空间,景观与所对的观景面宜虚不宜实,要尽量避免其他实物阻挡人们的审美视线。换言之,街道空间要设置对景空间,使景观点、对景空间与所对景面构成审美对景线[4]。与此同时,节点要结合对景最佳位置,因为人们在节点位置上会选择前进方向,所以会格外关注周围环境。在节点处设计对景景观,不仅能够起到引导与定位的作用,还能够增加景观对人们的吸引力。城市空间设计上,最为常见的节点是街道交叉口、立交桥和曲折道路的转折点,经典的景面包含建筑物、钟楼与广告牌等,其往往充当街道对面塑造的地景,赋予街道一定方向感,还能够作为交叉路口的特色性建筑物,其不只是统领建筑群,还与交叉路口存在关联[5],丰富了路口位置的对景景观。另外,在街道空间景观设计上要引进偏移理念,街道是通过诸多节点形成的,科学的节点布设会促使街道空间充满节奏感与韵律感,若持续段过长,会造成街道视线过于通畅,最后导致景观序列一览无余,使人们对街道空间感到枯燥和乏味。长度适宜街道段可以带来街道空间的多变性,因此在布设街道景观序列过程中,要选择偏移的手段给景观设计带来层次感。相关人员可以借助偏移理念将街道空间划分成不同区域,引导人们走进不同区域中,提高街道空间的趣味性,将不显著的建筑物纳入人们的视线范围之内。基于此,使用微妙的偏移理念,生动地处理街道空间,可缓解人们的疲劳情绪。
2.2引导与对比
在街道空间设计上,要运用远处的铺装、建筑等吸引人们走进下一个节点。该种街景设计可以依托地势在台阶位置上布设树木,或者以地面铺装的形式吸引人们的眼球,生成强烈的诱导效果。另外,街道景观设计要引进对比理念,可借助景物的高低凸显景观设计的层次性,用低矮植物对特色化的高大景物进行衬托;还可以借助景物进退关联与明暗关联,构建生动化的景观结构[7]。
2.3分段设计
在街道空间景观设计中渗透分段理念,可改变街道空间的狭长感,突破街道序列中枯燥的透视情况,给街道空间带来层次感。在城市街道的坡度较大时,可以通过地形高差对街道空间进行分段,构建差异化的街道空间,还可以借助门楼、通口、高架桥与过街楼等完成街道空间分段。人们在穿越这些建筑物时,会对景色留有一定印象,自然而然地提升街道景观分段设计的吸引力。
3结束语
综上所述,城市街道景观为综合化媒介,其凸显城市历史文化的变迁过程,因此街道空间景观设计要强调人性化的空间布设,给市民提供交际和娱乐空间。在街道绿化层面,应适当种植树木,扩充树木种类,赋予树木搭配的层次性,保障街道景观具备整体性。相关人员要将城市文化视作主体,全面引进艺术处理手段,巧妙构建街道空间序列,打造风貌别致且形式各异的景观。
作者:李冠儒 单位:辽宁财贸学院
城市街道空间景观设计篇2
改革开放已四十多年,现在城市发展进入了新时代,必须从新的战略高度着眼完善城市街道的各种功能,大力提升街道的美学价值,最大限度地为人民群众提供休闲、生态的街道空间环境和丰富多彩的街道景观,这是摆在城市规划、景观设计等人士面前的紧迫课题。同时,街道景观设计需要符合当地居民的行为模式和地域特征,并结合时代精神和民俗文化,突出场地的归属感,为人们提供精神层面活动的场所。街道景观可以更直观地反映出城市特色,是构建城市景观空间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提高城市整体形象及改善居住环境品质的有效手段。基于以上原因,文章探讨了城市街道空间的景观要素、尺度构成及其设计方法,为城市街道景观空间的景观设计提供方法指导。
1城市街道空间的景观要素
1.1自然景观要素
1)天空天空是街道空间构成的底界面。由两个侧界面顶部边线所确定的天空,是最富变化、最自然化并能提供自然条件的界面。天空作为街道的背景,也是城市色彩的一部分。在阳光普照的白天和璀璨的夜晚,天空作为街道的背景给人以美的感受。在日本台场的维纳斯广场,就很好地利用了天空这个景观要素:设计者用幕布模拟白天湛蓝的天空,并随着时间的推移,天空会变幻不同的颜色,使得游人在夜晚也能感受到变化莫测的美丽天空。
2)地形地貌城市及其周边的地形、地貌景观和其它自然环境方面的资源,给街道带来富有个性的风格。街道设计上需因地制宜,使街道与地形地貌特点相适应。历史上许多著名的城市大都街道与其所在的地域特征密切结合,形成了城市靓丽的风景线。如重庆的街道格局在清代已基本定型,其街道的布置因山势地貌而随机布局、自然起伏。山城的街道空间变化多样、景观层次丰富,凸显了山地城市街道景观的特色。
3)绿化道路绿化是城市道路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不仅有助于创造优美的城市环境,提供舒适的行驶条件,同时还能改善城市的小气候环境,给烈日下的车行人流提供遮荫空间。道路绿化又是交通道路上重要的视觉景观要素,它与其他景观要素相协调。街道绿化是街道环境中重要的景观要素。街道的带状绿化通过它的“线”的作用把整个城市的绿地连接起来形成一个整体。街道绿化可以软化硬质景观,植物的自然美使城市更接近自然,植物生长中产生的各种变化,使城市中的人体验到时间、季节的变化更替。总之,街道绿化作为城市的脸面,是城市绿化工作的重中之重。
4)水体水体是城市中宝贵的风景资源,是园林中最富有生气的的景观要素。水的风韵、气势及音响是最动人的景观素材,城市街道景观设计中常借助水体建设滨水街道,利用喷泉、水渠等丰富街道景观。水体在街道设计中有机地结合街道的建筑、小品,提升了街道的生气与活力。例如,弗赖堡是一座沿河而建的城市,德赖萨姆河从市中心的周边流过。早在建城初期,河水就被引入市区形成了沿街的小水渠。城市的内部空间被穿过街道的流水有机地联系起来。这些水渠在街道上呈不对称型布置,界定和突出了线性的街道,不断提醒着人们水是这个城市的主题。
5)天气时令云、雾、雨、露、日出、日落、朝霞、暮晖、四季的气候变化都是城市街道景观设计可以利用的自然景观要素。清晨的薄雾、天空中飘动的云朵、春季蒙蒙的细雨都带给人美的感受。因此,在街道设计中需要综合考虑本地的气候特点,扬长避短,充分利用好秀美的自然景观。
1.2人工景观要素
1)建筑街道的含义是“旁边有房屋的比较宽阔的道路。”由此可见,建筑对于一个街道来说是不可或缺的景观要素。街道中的建筑风格体现着这个城市的历史文化,如法国的哥特式建筑,印度的街道多为宗教建筑风格。在中国,街道的建筑风格比较多样,古有川西民居、徽州名居、北京四合院等。其发展到现代,主要有以下几种风格:新古典主义风格、现代主义风格、异域风格等。街道的建筑,不仅反映着城市的历史与文化,而且限定了街道空间的大小和比例,形成了空间的轮廓线。街道的垂直界面是城市空间中一项基本的环境模式,其布置形式会对街道空间产生重要的影响。因此,在街道景观设计中,建筑是街道空间中最具表现力的景观要素。
2)路面路面和与它关联的可见构成部分的处理对于一个环境能否成为视觉上的整体极为重要。街道的路面作为街道的底界面,常常通过利用不同铺装材料的大小、形状、色彩和质地等营造不同的空间效果。路面设计首先考虑交通功能的需求,对路面材料及结构形式进行选择,以达到路面的强度以及耐磨性、防滑性。我国城市大部分路面为沥青或水泥地面,仅有步行街还是以石材、卵石和各类地砖为主进行铺砌。此外,路面材质的选择还需注意到其给予人们的视觉感受,不同色彩、质感的路面材质对于使用者在心理上造成的影响是不同的。平整的沥青路面会使人感到顺畅,石板路令人感受到古老而亲切,卵石路可使人感受到趣味与轻松。最后,路面的铺装设计需结合街道周围的环境,特别是与之相关的城市公共设施,如座椅、灯具、公交车棚、绿化等,力求将各景观要素融为一体,使街道景观更具整体美感,创造出人们喜闻乐见的场景效果。
3)街道小品街道小品的种类丰富,如灯具、长椅、喷泉、雕塑、标识、壁画、电话亭等。街道小品不仅能满足人们交往、休憩等活动的功能需求,更是营造街道景观的重要景观要素。人们在设计街道小品时,常常使用地方材料,突出地方特色,多采用具有传统文化特色的物质载体,如牌坊、门楼、灯具、碑亭、塔楼、匾额、楹联、古诗、石刻等历史文化景观。这些历史文化景观常常能使人发思古之幽情,于无声处使人浸润在历史文化氛围之中。当街道的建设位于城市中有历史文化渊源的地段时,需更好地利用当地的历史文化,并妥善地处理好新与旧两者之间的对话关系,达成相得益彰的景观效果。
4)街道的交通设施街道交通设施也是街景中重要的构成要素,主要包括立交桥、人行天桥、高架桥、过街地道、指路牌以及各种交通信号灯等。这类设施的存在主要是为了保障城市交通的安全,其次会考虑交通设施对街道景观的影响,利用它们丰富和美化街道景观。
5)街道的边界景观要素街道的边界景观要素是指街道附近的或者与街道相联系的街旁绿地、公园、水面、广场等。虽然街道的边界景观要素,严格地说并不属于物理上街道的组成部分,但是从视觉及其对街道带来的影响力来说,街道边界景观要素对街道来说是十分重要的组成部分。它不仅可以作为街道景观的背景,而且可以为街道景观带来更多的活力。
2城市街道空间的尺度构成
2.1适宜的空间尺度
从空间构成的角度来说,人们对于街道空间的感受主要取决于人们观察街道的视距、视角、街道的宽度(D)、建筑外墙的高度(H)及两者的比例关系。人们在游览街道景观时,在不同视角下会对街道空间会产生不同的感受。刘滨谊先生在《城市街道景观规划设计》中提出:视角影响着人们的观景感受,同样街道的宽度与建筑外墙的高度也会在人的心理上产生不同的感受。当D/H>1时,随着比值的增大会逐渐产生远离之感,此时街道的围合感会渐渐减弱;D/H>2时,则产生宽阔之感;D/H<1时,随着比值的减小会产生接近之感,还会有建筑的压迫感;当D/H=1时,高度与宽度之间存在一种匀称之感。显然,D/H=1是空间性质的一个转折点。所以,在街道景观的实际设计中,可以充分考虑D/H数值的应用。由上分析可知,从视线集中的角度来看,建筑的高度与道路的宽度的适宜比例为1∶1~1∶3。生活性街道,D/H=1较好,可使其空间具有匀称感,更显生活气息,有利于营造和谐安宁的街道氛围;交通性街道,一般要考虑有足够的观赏距离、车辆中人们的观赏速度和交通流量,因而以D/H=2~3为宜;商业性街道,D/H宜小,可使空间显得紧凑,有利于突出街道的繁华与热闹。
2.2阴角空间
所谓“阳角”,以“升”为例,是指其内侧凹进去的空间。所谓“阴角”是指“升”外侧突出的空间。在外部空间中,“阳角”空间很容易创造;相对地,从道路与建筑的关系来说,“阴角”空间很难成立。在欧洲,著名的阴角空间有巴黎的旺多姆广场、哥本哈根的阿玛利安波尔哥广场。这些都是成功地运用“阴角”来增加空间的封闭性,形成令人亲切、安心的空间。在欧洲,保持转角的“阴角空间”为城市增添魅力而吸引人们。当沿着棋盘式道路布置建筑时,全都成了“阳角”空间,形成把人挤出去似的非人性化城市空间。相反,“阴角”空间可以创造出一种把人拥抱在里面的温暖、完整的城市空间。目前在街道空间中营建“阴角空间”主要有两种方法:一种是让面向道路的建筑大胆地往后退,如果可能让对面的建筑也同样地后退,这样就可以将建筑后退之后产生的场地作为市民开展休闲娱乐活动的场所。另外一种是利用下沉式庭院技法,创造出高质量的封闭式外部空间。最有名的例子是纽约洛克菲勒中心,下沉广场,给街道带来了生气。因此,在营建街道空间时,需适当地营造一些阴角空间,以丰富街道空间的格局,提升街道活力。
3城市街道空间的景观设计
街道空间狭长,具有纵深感,有聚景作用,但缺少变化。如何将街道空间依据使用功能,并按照游人的游览心理对动静观察的要求组织街道景观要素。如何增加街道景观的层次和深度,使其更加引人入胜,是设计师最关心的问题,常采用对景、偏移、引导、对比、分段等艺术手法使街道更具曲折缠绕、转折偏移、高差错落等特点,这样既能避免街道性空间垂直冗长的单调性,又能使城市街道更具有情趣。
3.1对景
对景的“对”,就是相对之意。我把你作为景,你也把我作为景。街道对景景观是对街道空间的组织、利用和创造,反映了观景点和景面的相互关系。对景的观景点和所对的观景面宜虚不宜实,宜透不宜隔,宜有空间距离,不宜有其他实物阻挡审美视线,也就是说,其间应留有“对景空间”,这样,景观点—对景空间—所对景面,就形成了一条审美的对景线。城市节点是运用对景的最佳位置,因为游人在节点处需要对前进的方向做出选择,因此会非常注意周边的环境。在节点处运用对景景观,不仅可以起到引导、定位,明确方向感的作用,而且还可以给游人留下深刻的印象。在城市空间中,典型的节点有街道的交叉口、交通广场、立交桥、曲折道路的转折点。典型的景面,如建筑物、雕塑、钟楼、市政设施、广告牌等。通常对景景点可以是位于街道对面形成的底景,通过其增加街道的方向感,也可以是位于交叉路口转角的特色建筑,它不仅统领着建筑群,而且统领着交叉路口,丰富着路口的对景景观。
3.2偏移
街道是由很多个节点组成,就像是乐章一样有“序曲-发展-高潮-结束”。合理的节点设置会使街道空间更具节奏和韵律。如果连续段太长,会使街道视线过于通畅,最终使景观序列一览无余,引发游人对街道空间的单调感、乏味感。长度适中的街道“段”能使街道空间既丰富多变,又统一有序。因此,安排街道景观序列时,常采用偏移的手法增加景观层次。例如,采用偏移的手法,可把街道空间分割成明显不同的场所,引导和暗示行人接下来将进入到不同的场所,可有效地提升街道的趣味性,并削弱了一条直形布线的急迫感,还能把不显眼的建筑物引入视线范围。总之,利用微妙偏移会使街道更具趣味,避免了视线的无限延伸,并可减少行人的疲劳心理。
3.3引导
在街道空间中,常通过远处的建筑、铺装、小品等引导游人进入下一个空间节点进行游览。这种街景的特征往往表现在沿途景色中包含着一个既很诱人却又不能直接到达的单体时。引导通常还可以采用在依地势而建的台阶处布置树木、小品或者通过地面铺装的变化来引导游人的视线,从而产生诱导效果。
3.4对比
过元炯先生在《园林艺术》中提到:“对比是指园林中通过空间的开合收放、光线明暗深浅以及虚实等对比,使人产生层次和深度感。”在街道景观中,可以利用景物的高低关系来丰富景观层次,如通过利用低矮的植物等来烘托特色景物的高大。也可以通过运用景物的进退关系、明暗关系等进行对比,形成生动有趣的景观。
3.5分段
分段同样是为了避免街道空间的狭长感,通过其来打破街道序列中单调的透视,增添街道空间的层次感和趣味性。在城市街道中坡度较大的地段,可利用地形的高差进行街道空间的分段,从而形成不同的街道空间层次。也可以利用牌坊、门楼、拱门、过街楼、高架桥、通口等,对街道空间进行分段。游人在穿行拱门、过街楼等时,会下意识地加强注意,使游人感受到从已知空间走向未知空间的乐趣。
4结语
城市街道景观是一个综合的载体,它反映了城市的历史文化变迁。因此,在街道空间景观方面,应注重人性化空间的营建,多为市民提供休憩、交往、娱乐的场所;在街道绿化方面,应适地适树,丰富行道树的种类,注重植物层次的搭配,以美化景观;在硬质景观设计中,应统一街道两侧建筑和小品的风格、色彩、高度等,使街道景观更具整体性。同时,街道空间景观的设计还要基于以下原则:1)综合考虑周边环境的影响,准确把握街道的功能和作用;2)从游人的视觉、行为特性出发,以满足人的行为需求;3)在街道设计中既不能一味地追求宽阔笔直的景观大道,也不能片面地强调街道的曲折变化,而应立足于城市的实际情况,在满足交通功能的基础上尽可能地增加一些空间的变化。总之,城市街道空间景观设计需要以塑造城市文化为核心,充分利用对景、偏移、引导、对比、分段等艺术处理手法,形成独具构思且变化丰富的街道空间序列,这样才能营建出风貌别致、形式各异的街道景观。
作者:迟磊 单位:南昌市新建区南矶乡村镇规划建设环境保护管理所 南昌市新建区城乡规划设计院
城市街道空间景观设计篇3
城市街道景观空间可持续性的研究是未来可持续的城市建设实践中必不可少的部分,城市街道景观系统作为复杂的景观系统,除了具有一般景观所具有的协调环境、增强辨识度的功能之外,还具调节城市街道温度、降噪防尘、净化空气等生态功能。随着我国工业化进程的不断发展,在城市化规模宏大的城市街道景观建设大潮中,如何建成可持续的城市街道景观成为重点研究与实践的对象。目前来看,在城市街道景观空间设计领域,相较于见效慢的已建城市街道景观区域的生态改造实践,新建生态城市街道景观实践更受城市决策层的关注,而有改造的生态城市街道景观实践又是当下最应推进,并在未来长期发展的广阔领域,因此,城市街道景观的生态改造实践应该作为实现可持续城市街道景观的主要途径之一。因此,本文提出运用可持续5R理论作为城市街道景观空间可持续性发展的理论依据,对城市街道景观空间进行设计理论与方法的进一步探析。
1可持续性城市街道景观空间设计理论探源
“可持续”指的是能够将事物的某种状态或模式在时间中得以延续,将该理念应用于城市街道景观设计中则是表示:在现今城市街道快速发展的背景下,能够平衡当下发展和未来持续发展、保持经济效益和保护环境健康发展的城市街道景观。可持续的城市街道景观作为一个宏观的策略、原则,实现的方式需要通过低碳、节能等具体的途径,而可持续5R理论处于可持续的宏观层次和实现可持续发展具体做法的最低层次之间的中间层次,既包含可持续发展的理念又包含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具体做法1。可持续5R理论最初在建筑设计领域提出,旨在全球生态危机日益加剧的背景下,建筑设计中需要考虑到减少对环境的破坏因素,对实现可持续的建筑有重要的理论意义2。可持续5R理论与城市街道景设计的结合,主要包含以下五种原则:
1.1Revalue:再思考、再认识、再评价原则
随着我国城市化不断扩张和加快,在城市街道景观空间中,人的生产生活、自然环境的保护、社会的发展三者之间的矛盾日益严峻,我们需要重新思考这些矛盾,对以往许多习以为常的价值规律和传统观念作出新的认识和评价。研究表明:目前城市街道空间中,可再生和不可再生资源消耗状态呈现不均衡的问题,相对使用率高的不可再生资源,地热能、太阳能、风能等在使用过程中具有环保、低碳性能的可再生资源的利用率过低、应用范围也很有限。因此,在城市街道景观设计领域,我们必须将人的生产生活、社会发展置于环境稳定发展的前提下来考虑,需要从新的角度和理念思考,以解决街道景观空间环境中的问题,来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城市街道景观。
1.2Renew:更新改造原则
“Renew”最早是指对在建筑设计中对旧建筑的更新改造。当前我国城市街道快速发展的进程中,不少街道景观的建设和改造项目中,多采取大拆大建的方式,造成了材料、人力、资源的过度消耗,并在建造过程中造成很大的环境污染。对于这类现象,如果只对那些破损严重、又无历史保存价值的景观进行拆除重建,而对质量较好、具有再利用价值、承载历史人文意义的景观进行更新改造,代替“拆旧建新”满足新的功能需要,就可以降低资源的消耗、减少环境污染,并对城市特色和建筑文脉以延续,符合可持续发展理念的要求。
1.3Reuse:重新利用原则
Reuse主要旨在对材料、构件、设施等的重新利用原则。在城市街道景观建设中是指,重复使用一切可以再利用的景观材料、具有再使用价值的公共设施和城市家具等。例如废弃物的重新利用就是有效的节约资源、降低污染的方法,在废弃的城市街道景观空间中,有很多材料是可以经过简单的处理后直接利用的,如地砖或钢材等;旧的景观设施或其构件、城市家具等也可以在新景观的改造建设中的重新使用,还可以达到纪录历史记忆、弘扬传统文化的作用,进而达到可持续发展的目的。因此,在城市街道景观空间营造的设计环节,除了考虑造价的同时,更要要注重对旧材料的重复利用,以及新材料的重复利用价值。
1.4Recycle:循环利用原则
Recycle意在对自然资源的循环使用。在城市街道景观建设中,采用物理或化学的方法,结合以科学的设计手法,建立资源净化、循环系统,将各类自然资源进行处理,达到循环利用的效果,以此节约大量的自然资源。例如对水资源的循环利用中,可以通过设计雨水净化系统、中水系统,使雨水和废水资源经过处理成为循环利用的景观用水;对落叶之类的自然垃圾的处理中,代替传统垃圾回收的方式,采用生物降解的办法,调整绿化地界面的结构,形成植物生长需要的肥料,使自然资源得到有效循环利用;对土地资源的使用中,主要表现在合理配置绿化,选择适当的植物种类,将土地这种可更新资源得以充分永续利用,避免土地资源生产力的减弱或丧失。
1.5Reduce减少降低原则
Reduce通常是指减少对环境的破坏,降低能耗,减少对人体的伤害和不利影响。城市街道景观在设计过程中,尽量控制各功能空间的比例,减少对土地资源的浪费;耗能方面尽可能采取自然采光、通风,减少对能源的依赖;建设过程中充分考虑材料的内涵能量,尽量减少材料开采、加工,以及运输造成的能源消耗;设计的各个环节充分考虑对人的影响,减少对人体的伤害。
2可持续5R理论视角下的城市街道景观空间问题解读
2.1城市街道功能多样性的缺失
城市街道景观空间是一个丰富多样的景观系统,其中包含多种构成要素:主体部分的道路、空间内的建筑及建筑构筑物、街道设施、绿化植被、广告标识物等。各类街道景观要素之间密切关联,相互作用呈现完整的城市街道景观系统,因此,可持续发展的城市街道景观应该包涵街道景观与人的生产生活、社会的发展互动产生的物质基础和文化内涵3。然而在现代城市快速发展模式下,汽车在街道景观空间中的使用空间比例不断增大,侵蚀人们活动空间的问题日益严重,导致城市街道景观空间功能越发单一,城市街道景观空间丧失了本应是城市中不可提代的公共场所与生活舞台的特性,从而违背可持续发展的理念。另外,不科学的街道尺度让街道活力流失、环境资源浪费。不合理的设计让交通堵塞,车行空间的扩张侵蚀着城市街道的其它功能,交通问题造成的近一步资源的消耗和浪费,引起更严重的环境问题。
2.2城市街道景观中资源浪费问题
城市街道景观现存的最主要的能源问题在于对能源的浪费和对绿色能源的低利用率。城市街道公共设施过多、大量的采用外来植物,草坪广场的过度使用等现象,造成城市街道景观在建设中消耗了过量的能源,同时街道生态廊道和动植物生态系统的连续难于实现,违背可持续发展的原则;其次,对于雨水资源的处理和利用不当,由于道路的不断扩张,使得非透水性地砖的使用面积减少,形成内涝;同时,因内涝形成过多的城市街道垃圾汇入自然水体,造成进一步的环境污染。绿色能源利用,如雨水的回收与利用、太阳能和风力发电、地热能的集约使用等措施实施率较低,造成大量自然资源的流失。
2.3城市街道景观人性化的逐渐淡化
现今多数城市街道景观空间中的硬质路面比例较大,并且路面材料多以热容量、导热率大,并而对太阳光的反射率低、吸收率大的材料为主,加剧了城市街道的“热岛效应”,造成对城市街道中人们活动环境的不利影响;为缓解交通堵塞问题而采取的单纯扩张城市道路的方法,引起了更严重的空气污染问题:车辆数量增多、行驶距离加大,车辆需要排放的废气也就越来越多,形成雾霾,对人体造成严重的危害;上述的功能单一化同时导致“街道生活”的缺失,使街道逐渐丧失其人文功能,造成城市街道景观空间人性化的缺失。
3可持续5R理论在城市街道景观空间设计中的应用探析
3.1城市街道景观空间水平界面
通过对城市街道景观空间水平底界面的再认识,从可持续发展角度进行再分析,得出:首先,城市街道景观空间内的各要素应保持一个相对而言较合适的尺度和尺寸,并且该空间尺度内的尺寸是最能够与空间的功能和特性相匹配的,具体表现在协调车行空间与人行空间和绿化带之间的比例,以降低城市街道景观缺乏人情味、充满排斥感的状态,同时在建设改造过程中降低能耗;其次,在地面铺装材料的选择上,以环保型材料为主,例如:荷兰砖在城市街道景观中的使用,荷兰砖的高透水性能,可以将地表水充分收集至地下,减少水资源的流失和补充地下水资源;并应注重环保旧地砖的再利用和重复利用,就地取材原则的充分发挥,以减少建造过程中能源资源的消耗,同时本土材料的使用亦是对地方特色、地理性的传承;另外,在设计停车场等辅助功能空间时,从可持续发展角度出发,采用环保型材料进行该类空间水平底界面的铺装。提升植草砖作地面铺装材料使用率,植草砖和景观草皮的结合使用,在一定程度增大了城市街道景观的绿化率,同时还能提高渗水率,并且硬质铺地的面积比例的减少使整体景观空间的总体热辐射降低,同时起到净化街道景观空间空气的作用。
3.2城市街道景观垂直界面
可持续发展的城市街道景观垂直界面的研究,主要从沿街建筑立面的改造以及竖向植被的可持续设计两个方面思考,首先是减少对建筑、构筑物、广告标识物等的大拆大建带来的生态的破坏以及能源的过渡消耗;其次是在可持续绿化方面,多采取因地制宜的原则,优先选取本土地带性植物,并加强开展“立体绿化”。城市街道景观系统中硬质的建筑、各类公共设施、广告标志物等的可持续性研究,主要从材料资源利用方式和尺度大小布局两个方面来协调。立足可持续5R角度,从城市街道建筑的整体现状入手,做好精细的前期调研准备,剖析本土建筑风貌,立足整体街道建筑空间的连续整体性,从而避免大拆大建带来的环境污染、资源消耗,并保持街道的文脉特质,对人与街道环境、社会发展得到可持续的统一协调起到积极作用4。在空间尺度布局上,合理协调构筑物、公共设施等在整体街道空间中的比例尺度,沿街道布置人们可以自由访问的公共设施,有效促进资源集约资源利用、人们交往空间比例提升的推进。城市街道景观系统中的绿化领域,主要考虑绿化植物种类和种植方式。种植植物的种类多以当地植物为主,降低绿化成本,减少资源浪费。绿化方式打破传统的平面绿化方式,从立体绿化角度思考,将绿化应用于建筑墙面、桥墩、建筑顶面等,增大绿化面积,以增强街道景观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同时减少土地资源的浪费5。
4结语
可持续发展设计是城市街道景观发展的必然趋势,未来的城市街道景观设计应更加注重对自然、经济、社会和人于可持续发展之间关系的思考。城市街道景观系统是一个复杂的、动态的生态系统,本文运用可持续5R理论对城市街道景观的可持续发展进行初探,是对可持续5R原则与城市街道景观设计相结合的尝试,未来的可持续街道景观设计道路还需进一步的深入与探讨。
参考文献:
[1]周浩明.可持续室内环境设计理论[M].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11.
[2]林楠,周浩明.周浩明:可持续设计要实现从观念到行动的转化[J].设计,2019,32(22):88-91..
[3]陈易.生态危机的对策──建筑创作中的5R原则[J].建筑学报,2001(05):45-47+67.
[4]何玉玲.基于生态理念的街道景观改造设计方法研究[D].长安大学,2013.
[5]龚勇.生态城市建设中的立体绿化技术的作用及发展[J].智能城市,2020,6(07):154-155.
作者:王妙汝 单位:西南民族大学艺术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