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1-30 15:13:05
绪论:在寻找写作灵感吗?爱发表网为您精选了1篇事业单位内控管理的优化3篇,愿这些内容能够启迪您的思维,激发您的创作热情,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对行政事业单位来说,内部控制是非常重要的工作内容之一,也是一种合理的运营管理措施。财务风险防范规范角度下增强行政事业单位的内部控制管理,可实现对单位运营状况的有效监督,找出单位日常财务活动中的潜在风险,选择有效方式针对性应对,促使行政事业单位处于一种比较良好的运营状况,提升单位管理的整体水平。
一、做好内控管理和提升财务风险防范能力对行政事业单位的重要性
做好内控管理能够协调事业单位内部的活动,促进人员的沟通,而提升财务风险防范能力也能促进单位内部资金的有效整合,不至于出现资金链断裂的情况,对于整个行政事业单位的发展来说都十分重要。
二、财务风险管理与内部控制制度关系
财务风险管理总体看来是纳入风险管理范畴的,行政事业单位为有效的识别、分析与评价预算执行过程中存在的各类风险,往往会实施财务风险管理工作。因此,为有效保证预算资金可以在不受损失的前提下实现预期绩效的满足,需及时采取科学合理有效的方式,控制财务风险,并且使用切实可行的方式作出相关处理。从内部控制角度来说,其主要是由行政事业单位内部的各个层级人员一同推行的,目的是提升行政事业的管理服务水平与风险防范能力等,以此推动企业朝着健康与可持续性的方向发展。风险管理基础上的内部控制工作,主要是将风险评估客观纳入到内部的控制工作中去,让其成为内部控制中重要的组成部分。要客观合理区分风险管理与内部控制,需积极整合风险管理与内部控制,并且在此前提基础上将内部控制当做关键的方式辅助推行风险管理工作。由此可知,内部控制总体目标的体现,是通过对风险的有效控制而逐步实现的。换言之,内部控制的主要出发点与落脚点是有效控制风险。因而,在此状况下,行政事业单位要合理创建内部控制制度,需全面考量资金预算过程中有关风险管理的各方面要求,将内部控制的核心架构放置到风险管理的实际要求上去。
三、财务风险防范视角下行政事业单位内控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一)行政事业单位对财务风险防范和内控管理意识的感知较弱
行政事业单位不同于一般的组织或者企业,其财政来源往往依靠政府拨款,有固定的收入。当有了固定的资金流入,财务人员对财务风险的感知力就会降低,也不会做好财务风险内控管理;同时,管理人员也往往会觉得只要按照要求分配资金,那么就不会存在财务风险问题,在财务风险防范方面投入的精力和资金就会大大减少,就会大大增加引发财务风险的概率。除此之外,行政事业单位对内控管理的重视程度也比较低,内控管理其实就是内部控制管理,这是一种为了提高风险防范意识的措施,内控管理是一种比较复杂的管理,需要内部人员对单位内的各种情况了如指掌,如此才能制定合适的措施来进行内控管理,并取得令人满意的效果。如果行政事业单位对内控管理的重视程度很低,那么就不会聘请专业的人员或者投入资金来进行内控管理,内控管理的效果就会大打折扣。因此,行政事业单位对财务风险防范和内控管理意识的感知较弱是一个比较严重的问题。
(二)财务风险防范下的内控管理制度不够完善
为了更好地预防财务风险,行政事业单位必须制定完善的内控管理制度,让内控管理人员有依据可循,如此才能有条不紊地安排内控管理的各项工作,做好财务预算、财务记录、财务规划等方面的工作,并且对内控管理进行全程地监控,一旦发现问题立马能够有专门人员进行指正和改进,这些都体现了内控管理制度的重要性。但是在现在,行政事业单位针对财务风险的内控管理制度仍旧不是十分完善,甚至还存在着一定的问题,这些问题将大大制约内控管理的效率,也会影响行政事业单位的财务风险防范能力。除此之外,在财务预算上,很多行政事业单位也规划得不够完善,这也会影响财务风险防范工作后期的执行效果。因此,财务风险防范下的内控管理制度不够完善也是影响内控管理效果的重要原因。
(三)行政事业单位的财务监督工作不到位
财务监督是影响财务风险防范工作效果的重要因素,财务监督工作干得好,自然会提升财务风险防范的效果,而如果行政事业单位没有做好财务监督工作,那么对财务风险的抵抗力就会大大降低。财务监督其实是两种体系的结合,一种是内部管理体系;另一种就是单位内部的财务风险防范体系。在当前行政事业单位的发展中,首先内部管理体系是缺乏的,没有制定一个体系做好财务监督工作的部署,也没有安排相应的人员,规范他们的职责,让他们得以权责明确,认真完成自己的工作。其次就是事业单位内财务风险防范体系的匮乏,内部对财务风险防范工作的不重视,财务风险防范体系不够完善和全面,影响了工作的进行。
(四)财务人员专业素质有待提升
一般情况下,执行财务政策的财务人员的专业素质水平越高,则财务风险的控制工作就会越好,财务风险的发生可能性会也越小。但是当前的行政事业单位的财务人员的职业素养与专业技能水平都不够高,深究导致此问题出现的原因,主要是行政单位的人手问题。部分行政事业单位的财务人员都是由非财务专业的人员而兼任的,甚至都没有资格证书;并且安排专业的财务人员定期的开展专业技能的培训工作,由此致使财务人员的专业技能水平相对较低,进行财务管理工作致使,执行的力度不足,也能成为导致预算信息、项目管理信息与政府采购信息等失真的重要因素;甚至有部分财务管理人员缺乏职业道德,敷衍应对财务管理的各项工作,由此会令财务内部的控制工作的顺利实施受到不良影响。
四、财务风险防范视角下行政事业单位内控管理措施
(一)提升财务管理人员风险防范意识
为促使财务风险方法得到有效落实,需重视持续提升各级人员的风险防范意识,明确财务风险防范在事业单位运营发展阶段所发挥出的效用与价值。其中财务人员需要掌握的事业单位虽然无需对支出与收益进行精确计算,不会出现亏损的问题,但是在日常财务管理时期,若是出现了财务风险问题,极有可能对单位项目运行带去极大不良影响。因而行政事业领导人员需将财务风险防范工作重视起来,搭配合理的人员增强风险控制力度,按时开展培训相关工作,提升财务人员的业务能力及综合水平,科学预防财务风险,尽量降低财务风险对行政事业单位的不良影响。
(二)构建事业单位财务风险管理体系
行政事业单位之所以会面临各种各样的财务风险,主要是因为单位的财务风险管理体系不够完善,财务风险不够完善的主要原因,又可以归结为内部管理建设不够全面。业务、人员、部门之间的沟通交流,还有各项工作的整合和规划都不够完善,如此,自然会导致对财务风险的防范能力比较低。想要提升事业单位抵御风险的能力:一是要构建完善的财务风险管理体系,构建财务风险管理体系必须涵盖全面,涉及到各个细小的层面,考虑到各种不确定性因素。这么做的目的主要是要增加对财务风险的预测能力。行政事业单位的各工作人员不应该任由财务工作自由发展,不应认为依靠事业单位可以利用国家拨款的优势避免财务风险,制定完善的财务风险管理体系以增加预测能力,做好预测工作才能在财务风险真正来临时不慌乱,并且及时处理。二是要增加对财务风险的处理能力,当财务风险真正发生时,能够根据财务风险管理体系所制定的措施及时应对,将财务风险带来的危害降到最低。因此,行政事业单位必须构建内部的财务风险管理体系。
(三)构建行政事业单位内控管理体系
当构建好了行政事业单位内的财务风险管理体系,接下来就是构建单位的内部管理体系。内部管理体系实际上就是针对事业单位内部的治理,要梳理各个部门的工作流程,以财务部门为例,财务部门从制定财务规划开始,到执行财务预算,再到最后的财务监督和复盘,都是应该有一个明确的流程规定的。对于财务部门和外部部门的工作交流,也是应该有一个明确的章程规定的,涉及到财务的事就并不是无关紧要的小事,而应该严格规范,严格执行,否则就极其容易引发财务风险。在构建内部管理体系的过程中,还要注重提高事业单位内各工作人员对内部管理体系的重视程度和意识,让他们积极参与到构建内部管理体系的过程中,并且对制定的体系严格贯彻执行,不敷衍,不推脱。构建内部管理体系最重要的就是为了加强事业单位内部的协同合作,让内部能够拧成一股绳,有规划、有目的地开展工作,如此才能提升事业单位抵御财务风险的能力。
(四)做好财务预算管理工作
如果要提升抵御财务风险的能力,做好财务预算管理工作是十分重要且关键的。做好财务预算管理工作,必须做好预算编制工作。对于预算编制工作,要聘请专业的人员,制定专业的预算方案,否则就会导致预算方案在后期无法如期执行,就容易引发财务风险。除此之外,还要留出足够的时间让工作人员可以更好地制定方案,甚至可以做好备份方案,以防止不确定性情况的发生带来很大的危害。除去预算编制工作,在预算执行的过程中也必须要严格按照编制的预算方案执行,在执行的后期还要做好评估工作,评估预算方案和实际执行情况的差距,分析出现偏差的原因,一旦偏差过大,必须及时采取措施予以补救,降低出现财务风险的概率。因此,行政事业单位必须要做好财务预算工作管理,如此才能更好地提升财务风险防范能力。
(五)做好内控管理中的财务监督工作
行政事业单位构建好了财务风险防范系统和内部管理系统,做好财务预算管理工作,财务监督十分重要。财务监督工作是影响财务管理效率的一个重要因素,也是影响财务风险防范能力的重要因素。想要做好财务监督,就要优化监督流程,要对现有的监督流程进行考核,审核其中存在的会影响监督的问题,针对这些问题进行一一地改进。除此之外,对流程的规划应该尽可能地完善,对工作整体的进行情况做一个说明,对细节也要予以解释,如此才能促进财务监督工作的有效进行。优化了监督流程,就可以将部门绩效考核与财务监督结合起来,制定一个明确的方案,把财务监督人员的工作情况和对应的绩效结合起来,并且保证员工能够接受。当财务监督人员的监督工作进行得好,那么绩效自然就高,就可以取得更多的薪酬,以此激励他们自主积极的投入到工作中去,提升企业防范风险的能力。由此可见,做好内控管理中的财务监督工作也是十分重要的。
(六)健全合理有效的财务诚信体系
诚信一直都是行政事业单位对外保持自己良好形象的重要资本,并且也是促使内部控制工作有效保证的重要因素。但是当前的行政事业单位仍旧存在着较多的缺乏诚信的行为,像是建立小金库,因此,企业需创建健全科学的财务诚信体系。首先需明确诚信评价体系中,有关小金库的控制指标和标准,其次是进行诚信等级的合理划分,基于小金库的实际设立状况,将诚信分为多个等级,不同诚信等级的单位,其实施的惩罚措施也是不同的,继而杜绝设立小金库。最后,联系财务诚信体系与事业单位内部企业财务评价或者考核体系,令单位内所有员工都可逐渐树立财务诚信意识,减少甚至杜绝出现小金库等不诚信行为的存在与出现。
(七)建设财务风险管理为基础的内控信息化平台
信息技术的存在对会计实务与理论、内部控制的工作环境等都产生了极大影响。一是信息化极大可能会影响到行政事业单位的实际控制点与业务流程,因而控制活动必然会受到信息化的影响;二是信息技术可以作为一种控制工具,对风险评估、风险应对与事件识别等有效控制;三是信息技术对监督管理的效率与效果可以发挥一定的加强作用;四是信息化会对内部控制的信息与沟通产生影响,发挥积极作用;务实信息技术的进步也可能会增加行政事业单位的财务管理产生的新财务风险的总体概率。基于此,实现行政事业单位财务信息化的过程中,需重视对信息化自身的风险控制,合理设置掌门的信息化管理人员,增强对数据库与信息软硬件的安全管理力度,对财务工作流程与计算机内控进行科学调控,合理设置操作的权限,对监控系统操作历史痕迹进行有效监督。通过监控财务数据录入处理与流传的环节,一旦出现任何的错误都可及时对其进行改善与解决。增强内部稽查与审计工作的配合,切忌避免出现因为软件漏洞而导致的财务风险问题。
五、结束语
综上所述,在行政事业单位中,做好内控管理对于财务风险防范至关重要,通过内控管理提升对财务风险的防范能力,对整个事业单位内部的融合和发展都有促进作用。基于财务风险防范视角下的行政事业单位内控管理仍然存在很多问题,例如行政事业单位对财务风险防范和内控管理意识的感知较弱,财务风险防范下的内控管理制度不够完善,行政事业单位的财务监督工作不到位等。如何解决这些问题,促进企业内控管理的发展?首先,要构建事业单位内的财务风险管理体系,做好财务风险管理体系的各种规划;其次,要构建行政事业单位内的内控管理体系,做好内部各个工作环节的控制;再次,做好财务预算工作管理,包括预算编制和预算执行工作,都应该妥善处理;最后,做好内控管理中的财务监督工作,通过优化监督流程,将绩效考核与财务监督绑定来做好财务监督。通过以上四点措施,相信行政事业单位能够做好内控管理,并有效提升单位对财务风险的防范能力。
作者:杨洁 单位:河北省地矿局第三地质大队
事业单位内控管理篇2
新发展环境下,行政事业单位体制改革持续推进,新《政府会计制度》的实施和国库集中支付制度的落实,对于行政事业单位的财务管理工作提出了新的要求,单位必须切实提高自身的财务管理水平,做好内部控制管理,以此来实现对于财务风险的有效防范,降低财务风险对于行政事业单位运营发展的负面影响。
一、行政事业单位内控管理与财务风险防范的关系
内部控制强调对行政事业单位的运营和发展情况进行管理,借助会计控制和管理控制手段来确保单位发展目标的顺利实现,推动其健康发展。在行政事业单位中,内部控制包含了五个基本要素,分别是内控环境、控制活动、风险评估、信息沟通和监督管理,相比企业内部控制,行政事业单位的内部控制体现出了两点差异:一是目标设定差异。行政事业单位本身的运营资金主要来自财政拨款,强调为公众提供服务,主要是以社会价值的最大化为核心诉求,因此内部控制更加侧重于社会公益。二是评价导向差异。行政事业单位本身的职责,是为社会提供相应的公共资源服务,其内部控制评价应该以公共利益作为导向,与企业以经济效益为导向的内部控制存在很大区别。财务风险防范属于风险管理的内容,可以帮助行政事业单位实现对自身运营管理中的各类风险因素进行准确识别和控制,借助有效措施对风险进行防范和处理,以规避资金损失,推动单位的健康发展。内部控制强调单位领导和全体员工的共同执行,可以提升行政事业单位的运营管理水平以及风险防范能力。在实施内部控制的过程中,风险管理并非核心内容,而是强调以风险评估作为关键要素,通过加强内控管理,以风险防范为主要手段,可以为行政事业单位创造出更加理想的运行环境,从这个角度分析,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的核心目标是风险防范和管理。基于此,行政事业单位应该充分结合财务风险防范的现实要求,完善内部控制体系,找出自身运营中存在的风险因素,做好处理和应对,提升财务风险防范的效果。
二、行政事业单位内控管理存在的问题
(一)风险防范意识薄弱
行政事业单位的资金以财政拨款为主,其本身属于不以营利为目的的公益性机构,加上财政部门在对行政事业单位资金绩效进行考核时,往往都是从领导干部层面着手,导致行政事业单位工作人员存在着财务风险防范意识薄弱、全员参与性不高的问题。部分工作人员认为既然单位的资金来自财政,受收支两条线制度的约束,不可能发生财务风险,因此在工作中没有重视财务风险管理,也忽视了资金安全问题。财务风险意识薄弱会影响工作人员实施内控管理的积极性,将内控管理单纯地归结为财务部门的工作,业务部门很少主动参与,影响了业财融合的实施,也会导致财务风险的增大。
(二)内控管理体系缺失
当前,相当一部分行政事业单位在实施内控管理的过程中,都是采用单一死板的管理方法,不管是账户记录、财务规划还是内控流程设计都缺乏合理性,并不能很好地满足单位运营发展的客观需求。部分行政事业单位虽然成立了比较完善的管理机制,也建立起了相应的内控管理体系,但是在实际工作中,依然将重心放在财务核算方面,没有能够实现对于财务风险的有效防范,导致单位在推动财务管理工作落实的过程中,将工作的重心放在了财务保障、财务预算和财务核算方面,欠缺整体性把控,也影响了内控管理的顺利实施。
(三)预算管理不够全面
国库集中支付制度的贯彻落实,对于行政事业单位的预算管理提出了更加严格的要求,有效的预算管理在防范财务风险、提高资金使用效率方面发挥着积极作用。经济新常态下,政府部门将更多的财政资金投入到了基础设施建设中,行政事业单位财政资金吃紧,在对资金进行使用时应该做到“精打细算”,切实提高财政预算管理的精准性和有效性,将资金用在最需要的地方,使得其效益可以充分发挥出来。从实践的角度分析,行政事业单位在实施预算管理的过程中,依然存在不少问题,一是缺乏科学的预算编制方法,预算工作没有能够真正地融合实际业务。当前,不少行政事业单位在进行预算编制的过程中,采用的依然是基数预算法,这种预算方法本身没有能够与未来业务有效地结合在一起,使得预算方案并不能很好地满足高质量发展的现实需求。二是在预算执行环节,单纯的关注事后评价,忽视了事前分析和事中控制,严重影响了财政资金的使用效益,同时也无法确保财务资金管理目标的顺利实现。
(四)财务监督制度欠缺
有效的财务监督能够帮助行政事业单位做好财务风险防范和内控管理工作,很多时候,其会将两者放在一起进行监督。而当前,部分行政事业单位欠缺对财务监督的合理认知,没有在单位内部建立起完善的财务监督管理体系,存在财务监督管理职责划分不明确的问题,导致其在实际工作中存在严重的形式化倾向,财务监督的作用和价值完全无法发挥,也增大了财务风险发生的概率。
三、基于财务风险防范的行政事业单位内控管理措施
(一)强化风险防范意识
行政事业单位想要切实做好内控管理工作,提升财务风险防范的效果,应该强化财务人员的风险防范意识,建立具备坚定政治立场和可靠业务能力的财务管理团队。面对复杂的金融市场环境,行政事业单位应该从国库集中支付制度的要求出发,对财务人员进行教育和培训,促进其能力素养的提高,在单位内部营造出全员参与的内部控制环境。一方面,行政事业单位应该定期就财务人员的专业能力和意识形态信息培训,组织其学习内部控制相关的政策文件,确保其能够了解新《政府会计制度》的各种要求。以当前的疫情防控环境为例,行政事业单位应该从财务管理的特殊需求出发,开展专项业务培训,使得财务人员能够建立起统一高效的网络化报销模式。另一方面,应该加强相应的宣传和引导工作,确保行政事业单位内部的全体员工都能够认识到自身在内控管理中的作用,继而主动参与到内控体系建设中。
(二)完善内部控制体系
行政事业单位在对内部控制体系进行建设的过程中,需要结合自身的财务管理需求,确保管理机制能够渗透到各个环节,推动内控管理的有序实施。在实践过程中,行政事业单位应该推动自身内部控制体系的完善,加强环境创建,确保单位内部可以形成良好的管理氛围,提升内控管理的凝聚力和有效性。从防范财务风险的角度来看,需要对财务风险内控管理的职责进行明确,消除负面影响,避免个人疏忽带来的损失。
(三)强化财务预算管理
一是应该建立起全面预算管理委员会,做好单位预算管理的统一领导。预算管理要求全员参与,尤其是在进行预算编制的过程中,业务部门和财务部门需要做好深入沟通,对照单位的实际情况,编织出完善的预算方案。二是应该对预算编制的方法进行合理选择,在进行预算编制的过程中,必须将单位业务的实施情况考虑在内。三是应该构建起全过程预算绩效管理模式,推动事前、事中和事后的全过程管理,提高预算执行效率,将财政资金的使用效益充分发挥出来。
(四)健全财务监督制度
行政事业单位应该对财务监督制度进行完善,保证财务监督工作的高效性,对资金使用情况进行跟踪管理,明确管理职责的同时,优化管理流程,同时也需要结合各部门的工作表现,提供相应的奖惩措施,借助部门绩效考核来督促各部门参与到财务控制监督管理中,保证其可行性,对于违反管理要求的行为,可以依照相应的考核标准和惩罚机制,做出适当惩罚。
结语
总而言之,面对复杂的金融市场环境,行政事业单位想要更好地适应国库集中支付制度,必须建立起基于财务风险防范的内控管理体系,加强对于财务人员的培训,推动内控管理工作的顺利实施,以此来推动行政事业单位的稳定健康发展。
作者:黄冬妮 单位:汕尾市妇幼保健院
事业单位内控管理篇3
根据我国《行政事业单位财务管理制度》第一章规定,行政事业单位的财务管理包括:预算管理、收入管理、支出管理、采购管理、资产管理等。由于我国事业单位具有一定的公益性质,传统事业单位财务方向较为单一,通常聚焦于本单位的资产管理及支出管理。随着社会经济的深化发展,事业单位的服务范畴进一步扩大,财务领域的资金流动的规模及复杂性增强,事业单位财务内控管理面临新的管理形势。新时期,强化事业单位财务风险内部控制不仅是提升社会公共服务部门工作质效的必然要求,也是加强财务公开,提升事业单位财务透明度的重要举措。
一、财务风险防范和内部控制管理的关系
财务风险管理是现阶段事业单位风险管控体系中最为重要的组成部分,通过有效的财务风险防范措施,能够准确识别事业单位运营发展过程中面临的财务问题并形成控制方案对财务风险进行处理,从而降低事业单位资产的减损风险。内部控制作为一种管控流程,是供事业单位内部领导及员工共同执行以提高运营管理水平降低管理风险的一种管理模式,事业单位内部风险管控是执行财务风险防范的重要手段,强化内控管理能够奠定风险防范和管理的基础。因此,事业单位在财务风险防范视域下结合内控管理流程,能够及时发现风险因素并予以介入,从而实现单位整体运行的良性发展。
二、强化事业单位财务风险内部控制的重要性
(一)优化事业单位资源配置,提高财务资金使用质效
现阶段,我国事业单位向社会提供公共服务,财政拨款则是事业单位财务收入的重要来源。相比市场化的企业单位,事业单位的资金来源、使用与分配通常不受市场经济竞争的影响,其财务资金使用的效率与质量主要通过社会资源配置的优化予以反映。在往年的事业单位财务审计实践中,诸多单位内部设立“小金库”严重影响了事业单位对资金的使用,造成了不良的社会影响,因此强化事业单位财务风险内部控制,是提高财务资金使用质效关键一环。
(二)确保财务信息真实完整,实现事业单位阳光财政
通过强化事业单位财务风险内部控制,将内部控制作为一种管控流程供事业单位内部领导及员工共同执行,是现阶段事业单位改革中提高运营管理水平降低财务风险的一种重要管理模式。事业单位资金预算的各个环节形成流程化管控有助于整体反应单位内部资产负债情况以及资金使用流向,从而在关键环节实现财务透明公开,打造阳光财政,提升事业单位在社会上的公信力。
三、事业单位财务风险防范内控管理存在的问题
(一)事业单位财务风险防范管控目标不明确、体系不完善
长期以来,事业单位在财务风险防范的管控过程中不能做到制定一个明确的目标和完善的管控体系。这是由于事业单位在实际管控防控的过程中没有做到结合事业单位自身的特点,大多单位只是参考、模仿和照搬其他事业单位的财务风险防范管控模式。久而久之,事业单位的事业单位财务风险防范管控缺乏明确的管控目的,很多事务的展开都缺乏条理和清晰的规划,往往使得整个事业单位财务风险防范管控工作显得目标模糊。这就需要事业单位结合自身的特点来科学合理地制定一个目标明确、体系完善的事业单位财务风险防范管控模式。
(二)事业单位财务管理人员的职责分配有待进一步明晰
现阶段,我国事业单位财务风险防范中存在的一大问题便是职责分配不够明晰,很多地方事业单位的部门责任分配不清,当遇到问题,内部各个部门容易产生职责划分不清的问题,不能做到内部控制的统一。事业单位财务风险防范的各个部门、各个事业单位人员缺乏风险的有效识别能力,在管控工作中,没有积极地进行财务风险管理知识的更迭学习,在执行时,各部门由于分工差异,中层管控者很难将上级传达的指令在第一时间传给下级,使得事业单位财务风险防范的工作效率不高。最后,事业单位财务风险防范的工作流程、评价等等标准不统一,相关工作人员很难在第一时间内完成分门别类的工作,进一步降低了事业单位财务风险防范的工作效率[1]。除此之外,由于我国事业单位历史沿革,很多事业单位缺乏专业的财务管控人才。财务管理人员虽然工作经验充足,但是财务防范的意识不足,对财务风险知识的学习跟进不足,这就导致事业单位在事业单位财务风险防范的过程中效率低下。
(三)事业单位防范风险管控方式脱离新时期发展需求
社会经济与科技的发展为事业单位财务风险防范提出新要求,与之相对应的是事业单位的财务风险防范难以满足时代发展的需求,诸多单位依然用过去落后老套的风控管控模式,使得事业单位财务风险防范的管控效率低下,管控模式僵化、管控效果不佳。尤其在进入5G信息化时代,现代化行政事业单位运营发展要求财务管理必须具备信息化处理财务预算、报账、核算等技能,而部分单位落后老套的管控方式会使得事业单位的综合竞争力有所下降,同时事业单位的服务能力也会有所受损[2]。
四、财务风险防范视域下事业单位内控管理优化路径
(一)树立事业单位财务风险防范管控意识
部分事业单位出现债务危机或者资金运转不善的情况,很大程度上是由于事业单位的事业单位财务风险防范内部管控意识较为薄弱,不能够对出现的危险苗头做出及时的扑灭和防范。因此,事业单位内控管理优化路径应该从以下维度入手。首先,事业单位要定期展开事业单位财务风险防范管控教育宣传,通过财务风险教育的方式,使得事业单位全体职工提高事业单位财务风险防范管控的意识,让全体职工知道和了解什么是事业单位财务风险防范、事业单位财务风险防范的重要意义、怎样有效防范财务风险,这种教育全体职工的方式可以帮助事业单位员工树立管控意识,将事业单位财务风险防范风险降到最低。其次,事业单位还要善于总结自身的管控经验,利用过往的数据和典型案例进行分析,制定一套科学合理的事业单位财务风险防范管控方案,实现事业单位资源妥善分配、内部职工各尽其职,促进事业单位运行稳步发展。
(二)强化事业单位财务风险管理的专业人才培养
事业单位财务风险防范管控工作离不开精通事业单位财务风险防范管控的专业技术人才,这就需要事业单位定向引进专业性对口,能力素养高的财务人才。首先,我国事业单位可以通过高薪和优厚的福利待遇来吸引专业素养高的事业单位财务风险防范管控人才。其次,还要给人才人性化的关怀和爱护,使得人才感受到家的温暖,从而更积极主动地投身事业单位的事业单位财务风险防范管控工作中。最后,事业单位还要定期组织人才进行专业性的考试和培训,使得人才在一次次的理论和实践锻炼中提高自己的专业水平,从而更好地为我国事业单位财务风险防范管控工作服务[3]。
(三)健全财务控制监督制度,提升财务内控监管水平
健全财务控制监督制度,一方面有助于事业单位在运营过程中合理控制负债水平,以往事业单位在发展过程中会向银行融资,缺乏对单位债务的合理管控,形成高额有息负债,对财务管理构成风险。通过强化财务控制监督制度,对事业单位资金流向进行全程监管、科学分配,对于财务支出的项目,应充分论证项目依据和必要性,资金使用效益分析,对于负债发展的项目则需要进一步论证负债水平并分析偿债能力。同时,财务内控监管应与单位内部各部门的绩效有机融合,建立奖罚制度,确保财务控制贯彻落实到各部门,对于违反监督制度的行为及时予以处罚。
(四)搭建信息化管理平台,构建财务内部控制体系
内部控制体系的构建,在执行层面提高财务及其风险管控水平。面向事业单位内部的风险管理具体需求,搭建财务内控信息化管理平台,利用信息化助力管控实现。将内部控制作为一种管控流程供事业单位内部领导及员工共同执行,是现阶段事业单位改革中提高运营管理水平降低财务风险的一种有效手段,建议实施“统一受理、分类管理、集中审批”的管理模式[4],提高信息共享程度,提升财务内控水平。合理设置审批环节,实现对风险的全面防控,不可以逾越内控流程以及管控措施,以此更好地规避财务内部风险,及时地将风险发生的概率降至最低。
五、结语
综上所述,随着社会经济科技的发展,事业单位内控管理形势不断变化,控制工作要做到防患于未然,只有做好财务风险防范的内部管控工作,才能够有效提高事业单位的管控水平。这需要事业单位建立科学合理的事业单位财务风险防范机制,同时事业单位人员还要强化财务风险防范的理念,从而确保事业单位将财务内部管控风险有效降低。其次,国家还要对事业单位信息化建设进行一定的资金投入和政策上的支持,才能使得事业单位的财务风险管控效率得以提升,新时期只有做好财务风险防范下的内部管控工作,才能使得事业单位更好地推动国家经济的进步和发展。
参考文献
[1]贺毅.谈行政事业单位财务风险防范及其控制——以社会保险管理单位为例[J].大众投资指南,2021(9).
[2]梁佩珊.事业单位内部控制与财务风险防范分析[J].财经界,2021(8).
[3]张锁林.探析行政事业单位内控管理及财务风险防范措施[J].商讯,2021(8).
[4]黄智芳.行政事业单位财务内控制度存在的问题及完善措施[J].中国市场,2019(36).
作者:陈燕 单位:吉林省水文水资源局通化分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