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1-19 11:39:03
绪论:在寻找写作灵感吗?爱发表网为您精选了1篇小学数学应用题教学思路3篇,愿这些内容能够启迪您的思维,激发您的创作热情,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教师一般会以题目作答的方式来考查学生的知识掌握情况和能力水平,应用题就是教师对学生开展考核过程中的常见题型。要想完美地解答应用题,学生必须要完全掌握相应的基础数学知识,还要有灵活的思维能力和较强的计算能力,有方法技巧,能够快速反映出解题的思路。培养学生解决应用题的能力是非常重要的,尤其在目前社会发展的背景之下,学科知识在生活中的具体应用能力越来越受到大家的关注,教师就更要精心设计教学的方式,让学生学习数学知识中与生活最贴近的一种题型,让学生掌握数学知识应用的精髓。
一、小学数学应用题教学中的问题
目前小学数学教师在指导学生学习应用题解决方法的时候,使用的方法不正确。许多教师都是见到一道题就讲一道题,不讲究设计,没有针对题型树立典型。有时候同一种类型的应用题,只是改变了数字和具体的对象,或者增加了小小的条件,教师就要反复讲很多遍,这样会浪费课堂上的教学时间,学生也没有真正掌握这种题型的解题思路。教师在教学的时候采用的教学方法并不合理,也不够灵活新颖,吸引不了学生。部分数学教师对应用题中涉及的知识点认识不够透彻,对于知识点与应用问题的结合把握不准,在教学的时候没有将其中的关键点讲清楚,让学生感觉似懂非懂。教师采用的教学方法比较单调,在相似的教学模式当中,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会逐渐降低,不利于学生应用题解题能力的提升。其次,部分教师在教学时十分重视用题海战术来提高学生的成绩。但这种方式往往加重了学生的负担,产生负面效果。大量的练习题目没有与学生的个人能力进行针对性的匹配,不利于学生的思维向纵深发展,不利于学生对应用题的深度理解。同时,还有部分教师忽略了向学生讲解解题的技巧。应用题的内容万千,但在小学阶段,应用题的主要题型却并非无穷尽,教师没能抓住不同应用题所考查的知识点以及表现形式,向学生传授高效、简洁、多样的解题技巧,会让学生的思维固化,在解题时盲目套用公式。教师教学方法的不恰当,所带来的就是学生的解题能力存在障碍。学生阅读应用题和提炼应用题内部关键信息的能力比较薄弱,许多学生都认为应用题十分困难,没有办法理解大篇幅的文字所传达出来的数学信息,无法透过文字表述将正确的条件提取出来,无法理解题目的核心含义。学生的推理能力、分析能力没有得到良好的培养和锻炼。在面对数学应用题问题时,思路和逻辑都比较混乱,不同的解题方式混杂在一起,学生不能准确拿出清晰的、合理的解题思路。一方面学生缺乏相应的解题思路的积累,部分学生可能只掌握了一种解决应用题的思路,不能够应对更多的题目类型。一方面学生的解题思路没有得到有效的训练,没有掌握正确的运用方法,在利用解题思路解决应用题时,就显得手忙脚乱。此外,学生计算能力的薄弱,导致经常出现计算错误,学生在书写方面不够规范、比较潦草、内容缺失等问题也会加大学生解题错误的概率。
二、提高学生应用题解题能力的具体教学方法
(一)培养学生的审题能力
能够正确而有效地审题是学生解决应用题的前提。审题指的是学生在解题之前观察和阅读应用题的题目,能够从文字当中提取出有效的信息,能够明白应用题的问题含义,能够将应用题中的信息与题目要求联系起来,形成解题思路。如果学生没有良好的审题能力,那么就会产生解题障碍。审题能力的提高需要学生增强阅读理解能力、对文字数字的敏感洞察力。教师培养学生的审题能力,就要注重锻炼学生的阅读和理解能力,教师在课堂上进行分析和阅读示范,引导学生学会提炼应用题中的关系。比如说,在人教版四年级数学《小数的意义和性质》的应用题教学当中,有题目这样描述:一个成年人每天需要摄入蛋白质大约65克。一个成年人10天需要摄入多少千克的蛋白质?如果是100天呢?如果是一年大约需要多少千克的蛋白质?教师要带领学生一起分析应用题当中的数量关系。在这道题目中主要涉及的数字有65克,一天,10天,100天,一年。其中单位有天和年,克和千克。最后题目的要求是要将克换算成千克,以及多个天数的蛋白质摄入量。那就需要有基础的数学知识,1千克等于1000克,一年等于365天。同时也涉及本课关于小数的性质以及小数点位数的移动等知识。然后,教师要引导学生一步一步完成每一个问题。10天的蛋白质摄入量是65×10=650克,650克=0.65千克。100天的蛋白质摄入量是65×100=6500克。6500克=6.5千克。一年的蛋白质摄入量是65×365=23725克,23725克=23.725千克。通过课堂上应用题的示范解决,让学生学会审题,学会将应用题题干中的信息层层剖析,再根据自己掌握的基础知识完成解题要求。教师还要注意让学生学习仔细审题,避免出现粗心大意、看错题目要求等问题。比如说“蛋白质”这一题,最后需要的单位是“千克”,如果学生审题出错,忽略了单位问题,最后得到的结果也会出现错误。
(二)引导学生找准解题突破口
学生数学应用题解题能力的提高,需要学生始终掌握解决问题的方法,每次在遇到应用题的时候能够找到突破口,快速而正确地得到答案。而应用题作为一种综合性较强的题目,比较复杂,灵活多变。但无论如何,每一道应用题都会有解题的突破口,教师要引导学生找准突破口,挖掘应用题的题目中所隐含的各类关系,从突破口出发,产生清晰明确的解题思路。教师在指导学生寻找突破口的时候,要注意让学生自主思考,鼓励学生用不同的方法来解决同样的应用题,让学生突破思维定式的局限,学会创新。以人教版小学四年级数学《小数的加法和减法》的应用题教学为例,教师出示一道应用题,这道应用题由图片和文字组成。在文字部分,直接提出:李阿姨用100元买一盏台灯和一个计算器,能够剩多少钱?王叔叔想要买一个电饭煲和一个台灯,100元够吗?通过阅读文字,教师引导学生发现,仅仅依靠文字,只能知道应用题题目的要求,而无法得到更加具体的信息。因此,图片信息才是这道应用题的突破口。教师让学生观察图片,找出图片中蕴含的信息。老师选几位学生来分享,得到电饭煲69.8元,台灯49.2元,计算机25.68元,音箱149元。其中还有一条广告牌上写着:店庆5周年,满100减20元。以图片信息为突破口,可以得到李阿姨需要花费的钱为49.2+25.68=74.8元。而剩下100-74.8=25.2元。而王叔叔需要花费69.8+49.2=119元。而结合广告牌的信息满100减20,119-20=99元,因此王叔叔的钱是够的。不同的应用题型有不同的突破口,教师要合理引导学生从不同的方向进行思考。
(三)夯实学生的数学基础
应用题是在基础数学知识上的变形和生活化,因此培养学生的应用题解题能力就要重视学生的基础理论知识。学生有坚实的理论基础才能够在此之上进行灵活应用,才能更好地理解应用题中包含的各种数量关系,分析出解决这种关系所需要的知识点和方法技巧,从而提高学生的应用题解题能力。比如在人教版四年级数学《平均数与条形统计图》的应用题教学中,题目这样描述:小芳从星期一到星期五完成家庭作业所用时间分别为30分钟,35分钟,25分钟,30分钟,40分钟。(1)小芳完成作业平均每天需要多长时间?(2)每天晚上8点有小芳最喜欢看的动画片,妈妈规定她必须要完成作业之后才能看,她最晚要在什么时候开始做作业才不会错过动画片?这一道应用题考查的是平均数以及利用平均数来解决问题。第(1)题把每一天完成作业所用的时间相加除以5就能得到平均时间。这不仅要求学生要掌握关于平均数的基础知识,还要有一定的计算能力,避免求出的答案出错。第(2)题根据题目要求,不能够用平均时间来作为标准,因为在星期二和星期五的作业用时都比平均用时更长。这要求学生有理解能力和生活常识,把最长的做作业用时作为标准用作计算的数据。在平常的训练中,教师就要有意识地锻炼学生的计算能力,增强学生对数学基础知识的理解和把握,从而提升学生的数学应用题解题能力。
(四)指导学生掌握解题技巧和方法,锻炼解题能力
教授小学生相应的数学应用题技巧和方法,能够更好地促进学生数学思维和能力的发展。当学生能够熟练掌握不同题型的解题技巧时,就能够更快地用正确的思路将题目分析和解答出来,而且学生也能够从多种多样的解题技巧和方法中认识到应用题的解决并非只能依照同一种方法,学生逐渐学会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进行思路和方法的创新。这将更加有利于启发学生的思维。比如说,教师可以指导学生在审读应用题的信息时将数字和文字信息进行勾画、整合。比如题目:小明高1.4米,小华高1.2米,小红高135厘米,飞飞高12.5分米。请将他们的身高按照从高到低排列。在审读这个应用题的时候,就要将身高信息的单位统一,这样才好做比较。教师要在平时给学生布置具有灵活性的题目来教给学生解题技巧。比如说,按照相同的数学条件提出不同的问题。以人教版六年级数学《数与代数》的应用题教学为例,教师给出应用题信息为:某市图书馆,在去年的访问人数约有150万,今年的访问人数是180万。教师可以设计不同的问题来锻炼学生的解题能力。(1)与去年相比,今年的访问人数比去年多多少人?(2)今年的访问人数是去年访问人数的几分之几?(3)今年访问的人数,第1季度是总人数的1/3,第2季度是总人数的1/5,第3季度是总人数的1/4,请问第4季度的人数是第1季度人数的几分之几?
(五)创新数学应用题的教学方法
在培养学生应用题解题能力的时候,也要提高学生对应用题解题方法的学习兴趣,将更加有助于学生的能力提升。教师可以创新课堂上教学数学应用题的方法,用多媒体为应用题的教学提供技术支持,让应用题的解题思路更加形象直观,从而让学生在应用题教学的课堂上提起精神,积极配合教师的教学。比如说,面对应用题题目:某施工队承包了一段公路,第1天他们修了总长度的1/10,第2天完成了总长度的1/4,第3天完成了总长度的1/4,第4天修了总长度的1/5,还剩下120米未完成,求每一天工程队都修了多长的路。教师可以引导学生用电子白板直接将修路的长度用线段表示出来,非常直观,让学生的思路瞬间清晰,分析出最后剩下的路段在公路总长度的占比,根据比例得到公路的总长,然后再根据总长与每一天的比例关系得到每天修建的公路长度。
三、结语
教师要用优质的教学保证学生不仅仅是学会了解决数学应用题,还学会了面对生活问题,引导学生进行思考和解决,让学生学会举一反三,培养学生的思维与能力。
作者:周福生 单位:甘肃省兰州市红古区窑街学校
小学数学应用题教学篇2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应用题是其中非常重要的一部分,同样也是最贴近学生生活的内容。应用题教学,更有利于学生将所学的知识内化为自己解决问题的能力。在小学数学应用题教学中,教师采取生动有趣的教学方式,不仅能够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还能开发学生的智力,培养其思维能力,所以,小学数学教师有必要采取一定的策略进行应用题教学。
一、影响小学生数学应用题解题水平的因素
(一)理解能力较差
一道应用题包括了已知条件以及需要解答的问题。但是,有些小学生在理解应用题的文字内涵时经常会因为多余信息的影响,导致对应用题的理解不透彻。如多余信息、隐含条件都会增加小学生解题的难度。一些小学生难以用自己的话来正确复述应用题的题意,因此不能明确其中的已知条件和隐含条件。
(二)分析问题的能力不足
在解答应用题的过程中,分析问题的能力也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学生在解决应用题时错误率高,是因为很难准确分析问题。由于缺乏逻辑思维,一些学生难以结合题意来形成清晰的解题思路。
(三)缺少解题的策略
部分小学生在解决数学应用题时所采用的策略还存在一定的问题,具体表现在解题策略的选择、对计算结果的检验等方面。学生在解决应用题时所采用的相关策略还存在较大问题,具体表现为思维不清晰、不能准确认知题意。
(四)计算和数学能力相对较差
在长期教学过程中发现,有些学生虽然会做应用题,但是在运用计算公式时出错,也有些学生因为书写不规范而在计算中出错。
(五)没有学习兴趣
在小学数学应用题的教学中,应用题大多是现实生活的表达,是通过一定的情境呈现给学生的,即通过生活场景或者是采用文字、图表的方式来展现数量之间的关系。这一环境能够让学生更加深入地感知数学应用题的内涵,激发学生解答应用题的兴趣,确保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二、小学数学应用题教学策略
(一)提高学生对应用题的理解能力
数学应用题不像算式问题那样简单易懂。在实际解决方案中,有必要详细思考相关问题的意义,并将其转变为数学算式题,这样能够提高小学生解答应用题的能力。与此同时,小学数学应用题与实际生活有着很大的相关性,而且在描述相关事件的时候,也具有抽象、复杂的特点。在此背景下,小学数学教师有必要带领学生分析应用题,并教授学生阅读和转化应用题的技巧,确保学生能够围绕数学应用题的本质进行深入思考,提高学生对应用题的理解能力。例如,A和B两地之间的距离是60千米,红红以每小时30千米的速度从A地开车到B地。另外,小李骑自行车从B地到A地,自行车的速度是每小时15千米,求两人到达目的地所需的时间。对这道应用题,教师在讲的时候,要引导学生按照速度、距离、时间、数学公式和已知条件之间的关系,将关系简化成数学公式,这样可保证解题时的高效。在解题时,两地之间的距离可以转化为数学距离,汽车的速度用数学语言表示出来。教师的有效引导可以使学生对数学应用题的理解能力得到明显提高。
(二)加强学生举一反三的能力
在新课程改革的要求下,小学数学教学要注重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但在实际教学中,存在一些情况,即大多数学生在解题时更喜欢按照老师的思路来做题,但只要做一点改变,就会变得无从下手。从学生自身的发展来说,学习的目的并不是简单地获得相关的结果,也不是死板地套用公式,而应该实现举一反三。基于此,数学教师在布置应用题相关作业时,有必要注意题型的变换,采取多种方式确保学生的能力在这一过程中得到提高。例如,在一个盒子中有20个红球,30个蓝球,那么蓝球比红球多多少?针对这道应用题,教师在进行改编时可以变成以下几个:(1)一个盒子中有20个红球,30个蓝球,蓝球比红球多百分之几?(2)盒子里有20个红球和30个蓝球,红球比蓝球少百分之多少?(3)一个盒子里有20个红球,红球比蓝球少15,那么有多少个蓝球?(4)一个盒子里有20个红球,蓝球比红球多14,求有多少个蓝球?以上应用题进行了多次改编,虽然看似相同,但是解题思路却不同。这种方式能够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实现举一反三。
(三)利用多媒体进行教学
在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下,多媒体开始被广泛地应用到了课堂中。正确地运用多媒体,对整个教学活动的开展来说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但是值得注意的是,应用多媒体教学模式,必须保证多媒体符合课堂教学的需要。小学数学应用题教学中,可以适当地引入视频或画面来创设相关的意境,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例如,可以专门为学生播放一个关于旅游的视频,然后给出数据,如组织学校的800名师生去某地旅游,每辆校车可乘坐45人,门票50元。一年级有100名学生,学校到游乐场的距离是20千米等。通过这个视频,学生可以将自己融入整个情境中,不仅能从中感受到学习的乐趣,还能根据教材内容编出不同类型的应用题。这样可以确保枯燥的数学题变得更加生动,学生在接受时也会更加容易。
(四)教师要善于抓住题目中的关键词引导学生分析
在小学生解答数学应用题的过程中,教师会发现这样一个现象,即大多数学生在解答应用题时都可以做对,但是让其描述解题思路时却难以清楚地说出来。在实际教学中,有些教师只满足于学生的作答,而忽略了学生叙述问题和解决问题,这显然是不够的。与优秀的学生相比可知,学习上稍差的学生不能准确地分析出应用题中的隐含条件以及存在的中间状态,这也反映出学优生与学困生在分析问题时存在的差距。解决应用题的关键点就是从中发现具体的解答方式,这实际上就是在问题、条件上找到存在的隐含关系,通过分析这些隐含条件来解决最终问题。因此,小学数学教师在教学中,应尽量采用观察和测量的方式,保证应用题的教学更加高效,让学生真正感知思维发展的过程,并在此基础上建立抽象的数学模型。例如,“10%的盐水有4千克,而你需要20%的盐水,需要多少千克盐?”对于这个应用题,学生要把握的关键点是水的质量没有变化。要解决最后的问题,还需要知道水的质量。在找到水的质量之后,那么解决其他的问题就会容易很多。再如,“鸡兔同笼”问题:笼子中总共有10个头、28条腿,问此时笼子中总共有几只鸡、几只兔?解决这道“鸡兔同笼”问题,可以将这个问题放入理想的状态下展开研究,如果都是鸡,那么总共有20条腿,这样就比实际腿数少了8条,为何会少呢?这是因为将兔也看成了鸡。将一只兔看成一只鸡的时候,就会少两条腿,因此,在8里面就有4只兔,此时鸡就是6只。在解答该应用题的时候,教师需要引导学生抓住应用题的核心点,这样在解答时会简便很多,但是如果抓不住重点,那么就会无从下手。
(五)创设良好的教学情境,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小学生只有对应用题产生兴趣,他们的思维才会变得活跃,最终思考出解答应用题的方法。如果只进行口头讲解,学生在进行理解时也会存在一定的难度。此时,教师如果可以创设一些学生熟悉的教学情境,那么学生在解决应用题时也会有事半功倍的效果,并使创新意识得到培养。此时要求应用题的素材都是学生熟悉的或者是自己经历过的,与小学生的生活有很大的关联性。这种方式必定能够使学生更容易理解,也会对应用题学习产生浓厚的兴趣,并且将所学的知识运用到实际生活中,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此外,在具体的呈现方式方面,也需要打破以往单纯文字输出的方式,采取图文并茂的方式,这样不仅可以为学生的学习提供数形结合思想,而且可以为学生今后的数学学习打下良好基础。例如,到了收玉米的季节,家里的玉米丰收了,此时家里有一张长55.8米,宽3.27米的铁皮,家长想要用这张铁皮制作出一个粮囤,想要确保装最多的玉米,你认为应该怎样进行设计呢?在这道应用题中,教师可以先让学生用一张长方形的纸动手做一下,思考怎样才能确保圆柱的体积达到最大。再如,教师可以列出一些例子针对日常生活中经常看到的一些现象,引导学生思考。如有一天,回家拜访亲戚,亲戚家里有两个孩子,亲戚根据年龄出了一道题:哥哥在这么大的时候,妹妹才9岁;当妹妹和哥哥现在一样大的时候,哥哥24岁,他们之间的年龄差是多少?在这道应用题中,条件似乎不充分,很难清楚地理解哥哥和妹妹之间的年龄关系,此时可以借助画线段图的方式进行理解,从中找到哥哥、妹妹年龄之间存在的联系。妹妹今年的年龄减去9岁就等于哥哥现在的年龄减去妹妹现在的年龄,实际上就是24减去哥哥现在的年龄,其中最短的线段所代表的就是妹妹的年龄,最长的线段所代表的就是哥哥的年龄,此时计算出哥哥是19岁,妹妹现在是14岁。
(六)教师正确引导,提高学生的解题能力
在小学阶段的学习中,教师的引导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小学生并没有足够多解决应用题的经验,而且受到思维能力的限制,在学习中离不开教师的引导。大多数学生在解答应用题时由于缺少正确的解题策略,导致在解答时存在一些困难,此时教师要善于研究、归纳,然后结合不同的题型提出相应的策略,恰当地引导学生。对于一些应用题,学生之所以存在疑惑,是因为受到了思维定式的影响,此时教师就需要引导学生转变自己的思维,确保整个思维更加清晰。例如,学校的图书馆总共买来了4400本儿童读物,并且这比科普读物的4倍还多400本,问总共买来科普读物一共多少本?一些学生的思维先定向,认为多的就应该用加法,但是解决这道应用题却应该进行逆向思考。此时,教师有必要及时对学生进行引导,结合题意写出等量关系,最终想到解答的具体办法。一些题目的解答过程会较为复杂,如果采取常规性的方法进行思考,那么可能会感觉无从下手。针对这一类型的应用题,教师需要转换学生的思维,站在全局的角度,观察各个数量之间存在的关系,并且从中寻找到问题的关键,这样解题会有明显的效果。如五个数字的平均数是8,如果将其中一个数字改为12,这五个数的平均数就变为10。问之前更改的数是多少?看完这道应用题,大部分学生可能都想知道这五个数字是什么,也都在忙着找这五个数字,这显然是没有必要的。在解决这个问题时,我们需要从全局的角度去思考,而不是只看某一个数字。在解答这道题时需要知道的第一件事是这五个数的和是50,变化前的和是40,变化后的和比之前增加了10,此时教师可以向学生提问:什么数在增加了10以后变成了12呢?这样再解答问题就会容易很多。
(七)重视培养学生的审题习惯
想要准确地解答应用题,学生必须认真审题,了解题意。所以,在小学数学应用题的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从问题表面结合解题要求寻找直接和间接的条件,最终建立条件与问题之间的联系,确定量与量的关系。为了更方便地分析已知量和未知量之间的关系,教师可引导学生边读边想,用不同的符号表示已知量和未知量,这样学生对整个应用题会有清晰的认知,解答时就会容易很多。如,(1)图书室中总共有300册科技书,是故事书的3倍,那么故事书有多少?(2)图书室中总共有300册科技书,故事书是科技书的3倍,那么故事书有多少?这两道题目最后的问题都是求故事书有多少,要引导学生明确:在第一道应用题中,科技书是故事书的3倍;在第二道应用题中,故事书是科技书的3倍。经常练习这一类型的题目,学生在审题时会更加认真。
三、结语
数学学习就是一个积累学习经验的过程,如果学生能够在学习应用题中保持清晰的头脑,从中探寻解答问题的技巧,重视教师的引导,那么应用题教学必定能够有计划地展开,并取得理想的效果。
作者:谢鲜花 单位:舟曲县峰迭新区小学
小学数学应用题教学篇3
数学这门学科的知识性很强,在学生的成长和发展过程中都少不了数学知识的参与,可以说,数学在学生的人生历程中具备重要意义。小学是数学学习的基础阶段,本阶段的学习是极其重要的。小学数学题型大致有填空题、选择题、应用题这几个类型,其中应用题的分数最高,难度也最大。无论是教师还是学生,都对应用题的教与学投入了更多的精力。为了有效推进教学改革,培养学生的数学能力,教师要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应用题解题能力,帮助学生掌握科学、合理、有效的解题思路。
一、现阶段小学数学应用题教学存在的不足
1.数学应用题的教学方式较为单一
在教学实践中我们发现,很多教师在进行应用题教学时所采取的教学策略和教学模式都较为陈旧、单一,造成这种现象的主要原因是教师的教学思想较为陈旧,他们所秉承的仍是以往那种传统的教学理念。在进行应用题的教学时,这些教师并没有引导学生理解题意,而是教给学生一些解题的套路,并让学生去背诵和记忆这些套路,致使学生没有掌握解题思路,在审题时也没有任何技巧。这样做的后果就是应用题教学从某些方面来说彻底禁锢了学生的思维,不仅教学没能收到应有的效果,学生的综合素养也没能得到培养和提高。还有些教师会将应用题写在黑板上,圈出其中的重点条件和数值,然后写出公式或者换算关系。这样做虽然能够让学生很快就能明白该题的解法,但是再遇到同类的题型时,他们因为没能领悟到解题思路,当题目有一些变动时,学生就解不出来了。并且,这种教学方法比较枯燥,在课堂上所收到的效果较差,如果长期使用这种方法,就会给学生的应用题学习带来很大的障碍。
2.教师的教学思想陈旧
随着教学改革的逐步推进,教师们接触到很多先进的教学理念,也见识到了众多的现代化教学设备。但是很多教师都没能将所见、所学完全地应用到教学上来,他们受固有的教学思想禁锢,仍然采取传统的教学方法。学生的主体地位被忽略,教师所做的也只是对教材内容进行讲解,应用题也就单纯成为教学中的例子,没能对例题进行认真剖析,也没让学生掌握解题的方法和思路,使得学生对教材上的应用题基本上都是一掠而过,没有什么深刻的印象。这样的教学模式没能解决学生的疑问,应用题的学习也变成了机械化的阐述说明,学生的思维被限制,他们难以吸收和内化数学知识,课堂教学的效率就会降低。并且,这种传统的应用题讲解方式与小学生的思维发展要求不符,学生只能“知其然”却不能“知其所以然”,固有的解题套路经过一段时间也可能会遗忘。小学生天性活泼,枯燥的知识讲解很难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没有了兴趣的驱使,学生的思维就很难调动起来,无法将注意力全部集中到所学知识上,对于数学学习的积极性也会逐渐降低,课堂教学难以收到良好的效果。
二、优化小学数学应用题教学的思路与策略
1.优化应用题的教学方法和解题框架
应用题这种题目类型不是凭空产生的,它是将数学概念和生活情境进行了合理的融合与调整,进而发展得来的。因此,在解题过程中我们发现,构建解题思路时,数学理论和公式概念等所占比重依然较大,小学生很难对理论类知识的教学提起兴趣,最终厌烦数学应用题教学课堂。所以在讲解应用题教学思路时,老师要尽量以班级学生的特点为基础,优化应用题的教学方法和解题框架。与此同时,小学阶段的数学题目大都能够与学生生活中可见的场景关联起来,或者是在学生日常生活当中能够碰到的真实场景的基础上拓展和延伸而来的,因此在教导学生如何解答应用题时,老师还可以借助创设生活情境的方式,尽可能将应用题的教学还原到学生的日常生活当中,进而引导学生主动去思考解题方法,从而切实引导学生掌握审题方法和解题思路。举例而言,在一年级下册《认识人民币》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在课前准备教学用的钱币卡片,在课堂上营造超市购物的情境,先在黑板上板书应用题的题目:“小明到超市买粉笔,一盒粉笔六元,小明可以怎样付钱?”然后将钱币卡片发给学生,让学生组合出“6元”,在学生的组合过程中,老师进行引导性的讲解,从而让学生在自己动手的过程中更加清晰、直观地理解题目,学习正确的应用题解题思维。
2.重视对于学生审题能力的培养
对于数学应用题的分析解答而言,审题是关键的部分,也是整个解题过程的基础。教师要引导学生科学、合理地审题,认真阅读题干,并从中选出关键信息,这样学生才能准确判断,明确该题是要考查哪些知识点,最终确定自己的解题思路。为了有效培养小学生的解题意识,教师需要在应用题题目练习的过程中,对题目进行筛选,选择最优的题目带领学生进行审题练习,不能一味追求练习数量而采用题海战术。只有选择最为合适的题目引导学生进行有侧重点的练习,才能够切实提高小学生的审题能力和解题思路。否则只是一味地采取题海战术,只会加大学生解答数学应用题的难度,甚至还有可能导致学生厌烦数学学科,对于教学活动的开展产生不良影响。比如在二年级下册第五单元《混合计算》的教学过程中,面对题目“小明和小华每天都坚持到学校晨跑,在操场跑道上,两个人从同一个起点出发,分别向着相反的方向跑,小明每秒钟跑2m,小华则每秒钟跑3m,两人经过了1分20秒后相遇,请问学校的跑道一圈多少米?”时,由于该题目较长,学生很难自己分析,这就需要教师引导学生逐步提取题目信息,在培养学生审题能力的同时引导学生梳理解题思路,首先两个人反向跑,可以得出两人跑的距离相加就是跑道一圈的长度,分别计算两人跑过的距离再求和,就是答案。
3.以课本为基础,合理发挥课本的作用
在众多辅助教师课堂教学的工具中,各类参考资料和教材课本是最为有效且必需的部分,数学课本作为一手资料,应该辅助并指导数学课程教学的开展,而不是限制课堂教学的内容。数学课本当中记录的应用题,大多都是经典题目,或者是示范性较强的引导性题目,因此老师可以将课本上的例题作为出发点,寻找同种类型的题目,然后将二者进行横向对比,让学生能够从不同的角度去理解,降低学生的理解难度,激发学生的数学思维,培养他们的数学解题能力。教师在教导学生如何解答数学应用题时,不应该被课本限制,而是要充分借助课本当中的典型例题,以学生的实际学习为根本,筛选课本当中的例题,选择最有指导意义的进行讲解,实现针对性的应用题教学,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解题思路。与此同时,教师不仅要培养学生的应用题解题能力,还要利用不同的方法和手段去培养学生的逻辑推理能力,活化学生的思维,让他们的思维更灵活。由于数学应用题大多属于综合性题目,考查的数学知识点较多,并且往往涉及许多不同方面的内容,不仅仅考查了学生对于数学知识点的理解,还在一定程度上考查了学生的信息筛选能力和分析推理能力,因此需要将应用题作为基础,引导学生构建起以应用题解题思路为核心的思维框架,从而实现数学核心素养的全面培养。
4.创设生活化的教学情境
数学学科的学习不能离开日常生活环境,尤其是小学数学应用题的分析和解答。小学数学应用题单单凭借对于题目描述的理解很难弄懂其中真正的含义和考查点,学生的解题难度也较大,但是如果在题目的基础上创设一个较为生活化的教学情境,那么就会明显降低学生的理解难度,增强学生对于数学学科知识的迁移应用能力。如果题目描述本身就是与学生日常生活紧密相连、学生们熟悉的场景,在面对这类题目时学生就会感觉更加亲切,也更容易理解题目含义从而做出精准的解答,更为关键的是他们会知道如何将数学知识运用到实际生活当中,这正是数学应用题教学的最终目标,即培养学生处理实际问题的能力。与此同时,数学应用题的教学,也需要教师努力冲破传统教学理念的束缚。在传统的数学教学体系中,通常以老师作为教学主体,老师单方面地进行讲解和教学,并没有在课堂中去关心学生对于知识的理解情况和应用情况,而老师的讲解也只是枯燥的黑板板书和文字讲解,这种方法对于学生的学习产生了负面影响,并且会让学生感觉数学课堂枯燥无趣,长此以往,学生会丧失学习数学课程的兴趣。伴随着新课标的提出,实践型的课堂教学模式逐渐成形,并且在小学学科教学中取得了更好的教学效果,同时也能充分调动起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在这种实践型教学模式中,老师利用图文并茂的方法,让学生从一味的听讲转变成课堂主体,融入学科教学过程中,并且在生活化的环境里调动多重感官学习数学知识,这样不仅仅有利于学生的数学学科学习,还能够引导学生在动手的过程中培养数学思维,为其后续的深入学习做铺垫。举例而言,在面对题目“三月一日是星期二,那么三月十八日是星期几?三月二十八日呢?”时,即使学生初读题目找不到解题思路,不知从何处入手,也可以拿出日历,比对日历进行分析,从而推出星期几是以“7”为周期的规律,三月十八与三月一日之间间隔17天,因此三月十八日是第二个周期后的星期二再往后数三天,即星期五,以此计算方法为基础,还能够推算出三月二十八日是星期一。真正立足于学生的日常生活构建起的应用题框架,在解题时也回归到学生的日常生活中,才能够发挥出数学应用题的作用,实现学以致用。
5.带领学生分析题目从而明确解题思路
对于数学解题而言,学生建立起完备的解题思路,是其已经理解、内化知识的基本体现,也是帮助学生提高解题能力的基础。引导学生养成正确、完善且成熟的解题思路,是小学数学学科进行教学改革的一大重点内容。为了从根本上引导学生建立起清晰、准确且能够快速展开的解题思路,在数学课堂教学的开展过程中,老师要手把手带领学生梳理读题方法、捕捉关键点的技巧以及解题顺序的梳理等操作,从而帮助学生搭建起最为科学合理的解题框架,而不是一味地依照课本进行规则化的解题教学。为了切实引导学生主动建立解题思路,打好解题的基础,老师首先按照数学知识的基本教学顺序,剖析各个知识点的相对独立性和彼此之间的关联,从而帮助学生清理基本的解题思维框架。在老师带领学生系统性地理清解题思路的过程中,老师可以使用对比等方法带领学生剖析题目,如果只是就一道题目展开分析,没有对比作用强化学生的印象,学生就很容易陷入背诵解题思路的误区当中,无法真正从解题思路、题目类型入手,养成正确的数学学习习惯。但是如果老师能够将考查同一知识点、题目类型不同、出题角度不同的题目并列起来,带领学生一起分析题目的内核,实现对比式的教学,就能够逐渐引导学生在具体题目的基础上,理清解题思路,从而逐步建立起解题思维。由于解题思路本身较为抽象,小学生年龄太小,思维也没有发育完善,因此老师如果直接教导小学生解题思路相关的知识点,学生的理解难度将会大大增加,应用题教学也很难发挥真正的作用。因此为了弥补解题思路方面的教学不足,老师要以更加具象的方法,引导小学生在分析具体题目的过程中逐步形成解题思路,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潜能。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老师还可以使用一些相关的教学辅助道具,将解题思路更加具象地展示给学生,让学生借助观察具体变化等方式,真正建立起解题思维。
三、结束语
对于小学生来说,小学所有科目中数学是难度最大的,它对学生的思维要求较高,还要求学生能够对各种解题方法灵活使用。应用题的题材丰富,应用范围广,是小学数学教学中最具难度的题目类型。并且,应用题最为考验学生的解题能力,能够体现学生的学习水平和知识迁移能力。因此,在数学教学改革过程中,教师要注重对学生逻辑思维能力的培养,只有学生的思维能力变强了,他们对应用题的理解能力才会随之增强,解题过程中的思路也会更为顺畅,学生的解题能力就会不断地得到提高。因此,教师要将学生解题思路和解题能力的培养作为数学教学中的一个重点来抓,将应用题作为学科知识教学的基础,提高学生的应用题解题能力。
参考文献
[1]杨玉梅.小学数学应用题教学的思路与策略[J].教学管理与教育研究,2018,3(15):42-43.
[2]谢宝龙.小学数学应用题教学的思路与策略[J].新智慧,2018(21):12.
[3]刘志军.小学高段数学应用题教学的思路与策略[J].新课程(小学),2018(02):55.
[4]李深杰.小学数学应用题教学的思路与策略[J].考试周刊,2018(21):83.
[5]马德录.小学数学应用题教学策略研究[J].学周刊,2017(08):57-58.
作者:张淑琴 单位:甘肃省白银市会宁县文昌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