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1-05 17:45:39
绪论:在寻找写作灵感吗?爱发表网为您精选了1篇校园体育文化建设研究3篇,愿这些内容能够启迪您的思维,激发您的创作热情,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校园体育文化是以学生为主体、以校园体育运动为主要内容、以校园精神为主要特征的一种文化。作为体育教育者,深知体育文化对于学校发展和学生健康成长的意义,做好该项研究,可以为高校校园体育文化建设提供一些思路和建议,保证高校文体艺综合发展,推动高校内涵式发展,培养学生“终身锻炼”的运动意识,提升综合素质,实现全面发展的目标。
一、校园体育文化的特点及功能价值问题
(一)校园体育文化的特点
高校校园体育文化具有以下特征:一种群体文化;以多种多样的锻炼项目为主要内容;主体是高校师生员工;最终目的是实现体育课程目标,帮助学生形成终身体育意识与良好体育环境。因此,校园体育文化不仅仅是学生的体育运动,也是老师的体育运动。现在流行的夜走、夜跑都属于校园体育文化。如何让广大师生坚持体育运动、体育运动项目需要探讨项目的好处和不足、适合人群,是否需要专业人士的指导。
(二)校园体育文化的功能和价值校园体育文化是体育文化在校园这一特定范围的延伸,通过体育活动的形式来实现,具有强身健体功能、教育学习功能、社会功能和情感功能,主要体现思想价值、精神价值、教育价值、竞争价值、人文价值、健康价值和审美价值等[2]。校园体育文化还具有导向、约束、凝聚和激励的作用,不仅能帮助大学生准确评价和认识自我、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保持健康而愉快的情绪[4];还能对其进行人文熏陶和人格塑造;进行教育熏陶,强身怡情,增进身心健康、超越自我,提升德行和修养。
(三)校园体育文化存在的问题
1.校园体育文化重技术轻文化
高校体育文化传播、推广以体育课程及体育社团为主,两者发展并不均衡,存在一些共性问题,主要表现在注重学生体育项目的技术教学,轻体育文化知识的传承,具体包括体育项目运动的原理、运动注意事项等基本知识、运动保健等。作为体育教育者,不仅要教技能,也要传授技能的原理、技能的效果、如何正确运用、如何避免运动错误导致的损伤等。学生只有掌握了运动的知识,才能长期坚持,保有“终身运动”的观念。
2.师生对校园体育文化普遍重视不足
高校大部分师生对体育文化的认识不到位、不深入。教师重视不足,主要因为主要精力放在课程教学中,较少对学生进行审美、心理品质、道德素质、智力培养等方面的教育。学生普遍认为,校园体育仅仅是发挥兴趣爱好、锻炼身体的课外活动,对体育的认知,仍然停留在健身及游戏方面,对体育观念、体育精神等认识不足。学生参加体育运动,仅仅认为自身的身体素质得到锻炼,对心理素质、人格塑造及个性发展方面的认知体会不深。
3.校园体育文化开展形式单一,学生凝聚力不足
校园体育文化仍然以高校教师为主导,组织方式主要还是以体育课为主,相对于其他校园文化活动的开展,形式单一,内涵性不足。学生参加课外体育活动,缺乏完善的管理机制,在活动时间和开展形式方面存在明显的不规律性。因此,学校应该丰富体育文化活动的形式,吸引更多学生参与,让学生在发挥特长的同时,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二、高校社团是校园文化建设的载体
(一)高校体育社团在校园体育文化建设中的作用
作为体育教育者,培养学生的体育意识是我们义不容辞的责任。体育意识的培养,需要一定的文化氛围的熏陶和感染,必须依托校园体育文化。目前,我国高校中学生体育社团发展良好,但仍然无法让校园体育文化得到更好的诠释。校园体育文化需要多元化的组织发展方式,其中学校体育社团是一种值得提倡和发展的组织形式[7]。
(二)学生体育社团发展的性质及局限性
1.学生体育社团的性质
学生体育社团是高校数量最多、受众最多的社团组织,受到广大师生青睐。体育社团是根据学校的规章制度,依照规范的步骤及程序成立,有固定的领导管理机制,一定的资金扶持,特定的活动组织形式及内容。学生在体育社团中,可以延伸自己的兴趣爱好,发挥所长,相互学习和影响,锻炼人际沟通及组织协调能力。社团的各组织成员,分工明确,责权分明。体育社团在高校内的主要活动内容,包括组织安排体育活动、宣传体育运动、协助学校开展或参加体育比赛等,对于推广体育运动,宣传体育文化,丰富课余文化生活,发展校园文化有着重要的作用。
2.学生体育社团发展的局限性
高校大学生虽然已经具备了一定的知识和能力,但也存在一些主、客观方面的局限性,如对专业知识的缺乏,导致不能很全面地指导社团的发展主要有以下三点:(1)没有健全的管理制度。对于学生社团,学校都有统一的管理制度,但每个社团制度并不健全;特别是体育社团,因为有的项目有一定的攻击性,在制度方面要更加细致。健全的管理制度能促进社团安全可持续发展。(2)缺乏指引和指导。社团主席一般是在学生中产生,多数都缺乏专业知识。事实证明,如果由没有专业知识,容易导致运动损伤,对于学生体育社团来说,更需要专业人士科学规范的指引和指导。(3)缺乏经济资助。所有活动都少不了资金支持,学生社团的定义限制了资金来源,大多数学校为了学生的安全限制了赞助,因缺乏足够的财力及物力方面的支持,无法有效组织开展真正高质量的校园文化活动。
三、发挥体育社团优势,推进校园体育文化建设与发展
校园体育文化是在体育教学实践活动中逐渐形成的,体育社团在专业的指导下,不仅强化了学生体育活动锻炼,而且积累了丰富的体育观念和体育意识。在推进校园体育文化建设中,体育社团发挥了“主”“专”“深”“新”的多重作用。
(一)重视体育社团在校园文化建设中的主体和载体作用
从现有高校体质测试的数据来看,很多学生身体素质下降,处于亚健康状态。在此情况下,体育社团成为学生参与体育活动及体育项目的一个重要途径,发挥了“主体”和“载体”作用。
1.发挥体育社团主体作用
学生体育社团是按照学校程序成立的学生组织,拥有规范的建制体系及相应的活动形式。学生除参加体育课外,按照自己的兴趣爱好组织或参加了各类体育社团。学生体验团队组织的凝聚力,通过社团主动投入体育活动、体育竞技及体育游戏中,成为校园文化的主体。
2.发挥体育社团载体作用
体育文化也是校园文化的一部分,学校往往通过定期或不定期的体育比赛及体育活动,丰富校园活动,活跃校园气氛,这些均离不开体育社团的组织与配合。成熟的体育社团,会发挥好社团成员的自发性、自主性,承载多种体育活动及项目组织开展的任务,不断践行和推广校园体育文化。
(二)加强体育专业老师对学生体育社团的指导
专业老师的指导,不仅是技术方面的,更多的是文化知识方面的,发挥体育社团“专”的优势。让学生了解一个项目的利与弊,选择适合自己能长久坚持的运动项目。体育专业老师都经过系统的学习,对学生来说,能更好传授安全的体育专业知识。组织体育社团参加比赛或者表演活动,需要专业教师对社团管理及活动提供指导。在社团管理中,体育专业教师指导学生分工协作,科学管理,组织开展专业的活动及竞赛。在体育教育和运动锻炼中专业教师可以带着学生更好地进行专项运动,强健体魄,培养超越自我、顽强拼搏的体育精神。在社团的日常工作中,体育专业教师应做到言传身教,教会学生集体主义精神和团队协作能力,共同完成既定目标,更高层面上还可以提升学生爱家、爱校及爱国主义精神。
(三)强化体育社团的精神内涵
大学校园体育文化所蕴含的团结合作、永不放弃的体育精神,对大学生产生潜移默化的作用,并影响着大学生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形成,是体育社团“深”的优势体现。体育社团所开展的体育活动形式灵活多样,在高校内有较广泛的参与人群,只有在体育社团内部形成深厚的精神内涵,才能够影响更多的大学生形成健康积极的身心素养,为将来走入社会奠定基础。体育社团的精神内涵,丰富深厚,这些内涵需要专业教师及社团全体学生成员共同开发与推广普及。体育社团在开展活动过程中,应强调动与静、力与美、速度与力度等的运动精神;强调坚毅与拼搏奋斗的人文精神;强调相互配合、团结协作的团队精神;强调克服困难,实现目标的抗挫折能力等。
(四)利用好体育社团富有活力与创意的优势
体育社团是高校最受欢迎的学生组织,社团学生富有想象力、主动性,容易接受新事物,勇于接受新挑战。在开展体育活动过程中,大学生思维活跃,行动力强,具备灵活应变的能力,展现出充分的活力,开创性地完成各种社团活动,从而展现出校园体育文化中“新”的内涵实质。
作者:王伟 单位:武昌工学院体育学院
校园体育文化建设篇2
校园文化建设是高等教育发展的重要内容,也是校园精神文明建设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高等院校既是完成高等教育、培养祖国未来建设者和接班人的主要场所,同时也是传播优秀文化、引领未来正确社会价值取向的重要阵地。校园文化作为大学生接触最多,同时也是对大学生影响最深刻的一种文化形式,对于大学生的个人成长及价值理念的形成有非常深刻的意义。体育社团是高校校园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承载大学生课外体育锻炼的主要载体。随着我国高等教育的发展,体育社团在校园生活中的重要性越发凸显,也有越来越多的大学生愿意参与到体育社团的活动中。而随着体育社团的繁荣,高校体育锻炼的氛围越来越浓郁,学生校园生活的质量显著提高。不仅如此,体育社团的繁荣还带来了校园文化的繁荣,促进高校校园文化向着积极、和谐、奋进、自强等方向不断发展,也在很大程度上促进了校园凝聚力的提高,让高校校园文化更具感染力和传承性。
一、高校校园文化的特征及基本功能
(一)高校校园文化的特征
1.渗透性
校园文化看不见也摸不到,却时时刻刻存在于大学生的校园生活之中,也在无时无刻地影响着学生的言行举止和道德情操。高等教育阶段是人一生当中所经历的最重要的教育阶段,这一时期学生获得的不仅仅是日后面对社会时所需要的知识、能力等外在素质,还有更重要的态度、价值、思想等内在素质。一所优秀的高校之所以能给予学生更多,其实更多的还是因为其有着非常优秀的校园文化。可见校园文化最主要的特点就是渗透性,像春风一般,每时每刻在浸润着大学生的思想,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内心世界的发展,同时又依靠每一个学生的言行表现而代代相传。
2.传承性
一所高校的校园文化绝不是一时之间形成的,可以说是几代甚至是十几代师生的共同努力才能形成。校园文化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学生,学生也在不知不觉之间传承着校园文化。任何一所高校都很注重自身校园文化的传承,既保持校园文化自身的独特性及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承继性,同时又在不断的传承之中融入时代特色,展现时代精神。
3.整体性
所谓整体性,便是指高校校园文化既包括特定的精神环境和文化氛围,同时也包括学校的物质环境。如很多百年名校的建筑、景观等已经深深融入到校园文化中,成为其校园文化中非常具有特色的组成部分。而精神及文化方面的则更多是指学风、校风、学校的传统仪式、体育活动、纪念日等。
4.开放性
当代是一个日新月异的时代,开放性和多元化是这个时代的特点。作为培养国家未来建设者的高等院校,必然要保证自身与时代的契合性。因此,任何一所高校都不会让自己处于一种“封闭”的状态,不论是在思想观念方面还是在物质文化方面都是如此。校园文化作为高校着意打造出来,用以培养大学生思想精神品质的教育载体,更不可能处于一种“与世隔绝”的自闭状态之中。相反,很多高校有意识地让自身的校园文化做到与时俱进,积极吸取当下正确、先进的价值理念,将其补充到自身的校园文化之中,以一种更加开放的态度来面对时代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也以一种更具包容性的胸怀来保证自身校园文化的传承和发展。
(二)高校校园文化的基本功能
1.育人功能
校园文化最基本的功能便是育人功能,其存在的意义就是潜移默化地影响大学生的外在行为和内在品质,促进大学生形成正确的价值理念和人生态度。高校通过各种宣传活动、社团活动、教学活动等加强校园文化的建设,为学生打造一个良好的精神文化氛围,让学生可以在文化环境的影响和感召之下自觉地将校园文化内化于心、外化于行。
2.凝聚功能
良好的文化环境可以让一个群体更加具有凝聚力。校园文化作为一所高校在长时间办学过程中积累下来的精神财富,对于属于这个校园的每一个人都有一种无形的吸引力量。这种吸引力让每一个生活在校园之内的教师与学生心与心之间存在一种莫名的亲和力,也让曾经学习和生活在这里的人会对彼此有一种难以言说的情感。在这种吸引力的作用下,高校师生会不知不觉地形成一种集体意识,产生一种集体荣誉感和责任感[1]。
3.激励功能
优秀的校园文化对正处于人生最关键成长时期的大学生而言就像是一剂心灵的良药一般,既可以在学生经受挫折时给予抚慰,也可以在其经受迷茫时为其指引方向。许多高校都将迎难而上、开拓进取等刻苦奋进的精神凝聚在自身的校园文化之中,其目的便是不断激励学生可以在求学之路之上永不懈怠,可以在一切困难面前坦然以对。
二、体育社团之于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的价值
(一)满足大学生体育锻炼的需求
体育社团是高校校园生活中最为活跃的群体之一,不仅丰富了大学生的校园生活,同时也让大学生的体育锻炼需求得到极大的满足。虽然体育社团算是大学生的课外体育活动,但是由于大学阶段体育课程相对有限,而大学生对于体育运动的需求量又非常大,因此,体育社团便应运而生继而蓬勃发展起来。体育社团的存在让大学生的课余时间体育活动变得更具组织性和目的性,也因为体育社团的存在使大学生的课余体育锻炼变得质量更高。如许多大学生非常喜爱且参与积极性非常高的球类运动,这些运动既需要良好的组织性和多人参与的主动性,同时也对参与者的技术、战术、身体素质等方面有很高的要求。在体育社团的组织下,学生可以更好地学习到这些球类运动的技术、运动防护、基础训练等方面的知识,让学生的技术、战术、身体素质等方面都得到相应的提高,以使学生可以更好地参与自己喜爱的球类运动。另外,高校体育社团还可以组织一些正规的比赛和训练,通过这样的方式来提高大学生的运动竞技水平。
(二)形成健康积极的校园文化
体育运动带给大学生的绝不仅仅只有身体健康水平的提高,还有意志品质方面的进步。体育精神所包含的“永不放弃、团结协作、坚韧不拔、勇攀高峰”等思想品质对当代大学生而言是一笔不菲的精神财富。当代大学生成长在一个相对优越的环境之中,优渥的生活给了大学生以很高的物质文化生活水平,但是却在精神文化方面让当代大学生有不少的欠缺。缺乏意志力、缺少坚韧不拔和吃苦耐劳的精神可以说是当代大学生的通病。也有大学生过度沉迷于虚拟的网络世界,这样不仅对学生的身体健康大有影响,而且还会对学生的心理健康构成一定的威胁。体育社团可以在很大程度上改变大学生的校园生活习惯,用体育精神来熏陶和感染大学生的内在思想品质,促进大学生形成良好的意志品质,带动整体校园文化向着健康、积极、乐观、拼搏等方向发展。
(三)促进大学生终身体育意识的形成
终身体育意识不仅仅是一种参与体育锻炼的意识,更是一种存在于人的内心,可以不断激励人的成长和进步的精神品质。大学生正处于人生成长的最关键时期,这一时期学生所形成的意识将会在很长一段时间内对其工作、学习和生活产生影响。体育社团会在很大程度上渲染校园体育运动的氛围,让学生更加积极地参与体育运动,逐渐形成良好的运动意识。在各类社团体育运动的参与过程中,学生会形成良好的团结协作、公平竞争、自强不息、永不言败等品质,并且在竞技比赛的参与过程中养成奋勇争先、超越自我的拼搏意识。学生通过体育运动所感悟到的这些品质将会非常深刻地印在其内心深处,对其学习、生活等方面产生非常积极的影响[2]。
(四)促进校园文化的繁荣
体育社团的存在会在很大程度上促进校园文化的繁荣。许多名校都非常重视自身体育社团的发展,如清华大学的体育社团多达37个,北京大学的体育社团数目多达45个。虽然这两所名校的校园文化繁荣不能完全归功于其体育社团的数量和质量,但是却与这两所名校很注重其体育社团文化的繁荣有很大的关系。体育社团文化的繁荣必然会带动更多的大学生参与到体育社团活动之中,基于社团而存在的各种体育赛事、比赛活动等会在很大程度上将大学生的校园生活变得丰富多彩起来。对于充满朝气和活力的大学生而言,丰富多彩的校园生活、和谐繁荣的校园文化才是其成长和发展最为需要的精神文化环境。
三、优化体育社团带动校园文化建设的策略
(一)做好体育社团发展规划的宣传工作
体育社团在自身发展的过程中要有一个很明确且符合实际的发展规划。虽然当前我国高校体育社团的发展势头很猛,但有明确发展规划和发展目标的体育社团却并不多。缺乏明确发展目标和规划的体育社团并不能对大学生的校园生活产生太多的积极作用,也不会对校园文化建设提供太多的帮助。同时,缺乏明确发展目标和规划对体育社团本身而言也是极为不利的,久而久之,必然会导致社团凝聚力的不足,甚至是走向被迫解散的局面。因此,作为高校体育社团,应当积极明确发展目标,制订长、中、短期的发展规划,并设置合理的长、中、短期发展目标,围绕明确的目标开展社团组织活动,让社团活动的质量得以充分的保证,对大学生可以保持足够的吸引力,并在此基础上不断形成社团强大的凝聚力。
(二)以校园文化为依托,打造独具特色的体育社团文化
高校的发展离不开校园文化,体育社团的发展同样也离不开社团文化。社团文化可以让一个体育社团更具凝聚力,可以保证其在发展的过程中始终具备强劲的内在推动力。体育社团文化是校园文化的一部分,其发展自然离不开校园文化的支撑。作为体育社团而言,在发展的过程中除了要树立明确的发展目标和发展规划之外,还应当积极以校园文化为依托打造独具本社团特色的社团文化,用社团文化的强大凝聚力来吸引更多的社团成员[3]。并且通过社团文化的建设来不断更新管理理念和管理方式,做到与校园文化共进退。
(三)给予体育社团以必要的经费支持,提高社团活动的质量
很多体育社团在经费方面有很高的要求,如篮球、足球等大球类项目,不仅在场地方面有很高的要求,同时在运动器材、装备等方面也有不小的费用消耗。社团管理人员不可一味地进行“节流”,过度的“节流”必然会导致社团活动质量的下降,从而逐渐丧失社团成员的信任和支持。因此,为了更好地发展体育社团以促进校园文化的建设,作为社团管理人员,应当在适度“节流”的基础上尽量去“开源”。作为校方也应当给予体育社团的经费需求应有的支持,通过拓展经费渠道等方式来保证体育社团的发展。例如,学校可以邀请企业赞助社团活动,建立校友基金会或者是募捐等方式[4]。在拓展高校体育社团经费渠道方面,高校可以与社区加强合作,以高校体育社团为核心形成区域性的业余体育赛事,并邀请企业冠名赞助。这样的合作方式既可以带动社区体育的繁荣,同时也可以在经费方面给予高校体育社团的发展以更大的支持。另外,当高校体育社团在面对社会的时候,其自身的凝聚力和荣誉感便会自然而然的形成,这对于体育社团文化的形成有积极的作用,也会对其发展产生很大的推动作用。
(四)实行民主化的社团管理,提高校园民主化氛围
体育社团的发展离不开大学生的积极参与和支持,校园文化的进一步繁荣也离不开大学生发自内心的身体力行。当前,我国高校体育社团在民主管理方面尚有所欠缺,学校缺乏一套完善的指导、管理、监督制度,而且大学生自身在社团管理和发展方面的参与程度很低,这样势必会降低大学生对社团活动的积极性。提高体育社团的民主化管理,学校只需要制订一套符合本校实际情况及规章制度的社团管理和监督制度,其余关于社团活动和社团发展等方面的事情要尽量放权给学生,实现学生自治,促进大学生参与社团活动积极性的提高,同时也推动校园文化民主化程度的提高。
四、结语
高校体育社团在我国发展的时间尚短,在很多方面仍有许多问题亟待解决。不过体育社团之于校园文化建设的作用却已经得到了很好的印证,也有越来越多的高校开始注重发展体育社团来促进自身校园文化的建设。在发展体育社团方面高校应当给予必要的政策、制度以经费方面的支持,给予体育社团发展以良好的物质基础保证。同时在社团发展、活动策划等方面要尽量做到放权,给予大学生以最大限度的民主氛围,促进大学生参与体育社团的积极性,并以此来带动校园文化的繁荣和校园民主氛围的形成。
作者:贺莉 王更生 方勇 单位:皖西学院 体育学院
校园体育文化建设篇3
校园体育文化是以学生为主体、以校园体育运动为主要内容、以校园精神为主要特征的一种文化。作为体育教育者,深知体育文化对于学校发展和学生健康成长的意义,做好该项研究,可以为高校校园体育文化建设提供一些思路和建议,保证高校文体艺综合发展,推动高校内涵式发展,培养学生“终身锻炼”的运动意识,提升综合素质,实现全面发展的目标。
一、校园体育文化的特点及功能价值问题
(一)校园体育文化的特点
高校校园体育文化具有以下特征:一种群体文化;以多种多样的锻炼项目为主要内容;主体是高校师生员工;最终目的是实现体育课程目标,帮助学生形成终身体育意识与良好体育环境[1]。因此,校园体育文化不仅仅是学生的体育运动,也是老师的体育运动。现在流行的夜走、夜跑都属于校园体育文化。如何让广大师生坚持体育运动、体育运动项目需要探讨项目的好处和不足、适合人群,是否需要专业人士的指导。
(二)校园体育文化的功能和价值
校园体育文化是体育文化在校园这一特定范围的延伸,通过体育活动的形式来实现,具有强身健体功能、教育学习功能、社会功能和情感功能,主要体现思想价值、精神价值、教育价值、竞争价值、人文价值、健康价值和审美价值等[2]。校园体育文化还具有导向、约束、凝聚和激励的作用[3],不仅能帮助大学生准确评价和认识自我、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保持健康而愉快的情绪[4];还能对其进行人文熏陶和人格塑造[5];进行教育熏陶,强身怡情,增进身心健康、超越自我,提升德行和修养[6]。
(三)校园体育文化存在的问题
1.校园体育文化重技术轻文化
高校体育文化传播、推广以体育课程及体育社团为主,两者发展并不均衡,存在一些共性问题,主要表现在注重学生体育项目的技术教学,轻体育文化知识的传承,具体包括体育项目运动的原理、运动注意事项等基本知识、运动保健等。作为体育教育者,不仅要教技能,也要传授技能的原理、技能的效果、如何正确运用、如何避免运动错误导致的损伤等。学生只有掌握了运动的知识,才能长期坚持,保有“终身运动”的观念。
2.师生对校园体育文化普遍重视不足
高校大部分师生对体育文化的认识不到位、不深入。教师重视不足,主要因为主要精力放在课程教学中,较少对学生进行审美、心理品质、道德素质、智力培养等方面的教育。学生普遍认为,校园体育仅仅是发挥兴趣爱好、锻炼身体的课外活动,对体育的认知,仍然停留在健身及游戏方面,对体育观念、体育精神等认识不足。学生参加体育运动,仅仅认为自身的身体素质得到锻炼,对心理素质、人格塑造及个性发展方面的认知体会不深。
3.校园体育文化开展形式单一,学生凝聚力不足
校园体育文化仍然以高校教师为主导,组织方式主要还是以体育课为主,相对于其他校园文化活动的开展,形式单一,内涵性不足。学生参加课外体育活动,缺乏完善的管理机制,在活动时间和开展形式方面存在明显的不规律性。因此,学校应该丰富体育文化活动的形式,吸引更多学生参与,让学生在发挥特长的同时,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二、高校社团是校园文化建设的载体
(一)高校体育社团在校园体育文化建设中的作用
作为体育教育者,培养学生的体育意识是我们义不容辞的责任。体育意识的培养,需要一定的文化氛围的熏陶和感染,必须依托校园体育文化。目前,我国高校中学生体育社团发展良好,但仍然无法让校园体育文化得到更好的诠释。校园体育文化需要多元化的组织发展方式,其中学校体育社团是一种值得提倡和发展的组织形式[7]。
(二)学生体育社团发展的性质及局限性
1.学生体育社团的性质
学生体育社团是高校数量最多、受众最多的社团组织,受到广大师生青睐。体育社团是根据学校的规章制度,依照规范的步骤及程序成立,有固定的领导管理机制,一定的资金扶持,特定的活动组织形式及内容。学生在体育社团中,可以延伸自己的兴趣爱好,发挥所长,相互学习和影响,锻炼人际沟通及组织协调能力。社团的各组织成员,分工明确,责权分明。体育社团在高校内的主要活动内容,包括组织安排体育活动、宣传体育运动、协助学校开展或参加体育比赛等,对于推广体育运动,宣传体育文化,丰富课余文化生活,发展校园文化有着重要的作用。
2.学生体育社团发展的局限性
高校大学生虽然已经具备了一定的知识和能力,但也存在一些主、客观方面的局限性,如对专业知识的缺乏,导致不能很全面地指导社团的发展。主要有以下三点:(1)没有健全的管理制度。对于学生社团,学校都有统一的管理制度,但每个社团制度并不健全;特别是体育社团,因为有的项目有一定的攻击性,在制度方面要更加细致。健全的管理制度能促进社团安全可持续发展。(2)缺乏指引和指导。社团主席一般是在学生中产生,多数都缺乏专业知识。事实证明,如果由没有专业知识,容易导致运动损伤,对于学生体育社团来说,更需要专业人士科学规范的指引和指导。(3)缺乏经济资助。所有活动都少不了资金支持,学生社团的定义限制了资金来源,大多数学校为了学生的安全限制了赞助,因缺乏足够的财力及物力方面的支持,无法有效组织开展真正高质量的校园文化活动。
三、发挥体育社团优势,推进校园体育文化建设与发展
校园体育文化是在体育教学实践活动中逐渐形成的,体育社团在专业的指导下,不仅强化了学生体育活动锻炼,而且积累了丰富的体育观念和体育意识。在推进校园体育文化建设中,体育社团发挥了“主”“专”“深”“新”的多重作用。
(一)重视体育社团在校园文化建设中的主体和载体作用
从现有高校体质测试的数据来看,很多学生身体素质下降,处于亚健康状态。在此情况下,体育社团成为学生参与体育活动及体育项目的一个重要途径,发挥了“主体”和“载体”作用。1.发挥体育社团主体作用学生体育社团是按照学校程序成立的学生组织,拥有规范的建制体系及相应的活动形式。学生除参加体育课外,按照自己的兴趣爱好组织或参加了各类体育社团。学生体验团队组织的凝聚力,通过社团主动投入体育活动、体育竞技及体育游戏中,成为校园文化的主体。2.发挥体育社团载体作用体育文化也是校园文化的一部分,学校往往通过定期或不定期的体育比赛及体育活动,丰富校园活动,活跃校园气氛,这些均离不开体育社团的组织与配合。成熟的体育社团,会发挥好社团成员的自发性、自主性,承载多种体育活动及项目组织开展的任务,不断践行和推广校园体育文化。
(二)加强体育专业老师对学生体育社团的指导
专业老师的指导,不仅是技术方面的,更多的是文化知识方面的,发挥体育社团“专”的优势。让学生了解一个项目的利与弊,选择适合自己能长久坚持的运动项目。体育专业老师都经过系统的学习,对学生来说,能更好传授安全的体育专业知识。组织体育社团参加比赛或者表演活动,需要专业教师对社团管理及活动提供指导。在社团管理中,体育专业教师指导学生分工协作,科学管理,组织开展专业的活动及竞赛。在体育教育和运动锻炼中,专业教师可以带着学生更好地进行专项运动,强健体魄,培养超越自我、顽强拼搏的体育精神。在社团的日常工作中,体育专业教师应做到言传身教,教会学生集体主义精神和团队协作能力,共同完成既定目标,更高层面上还可以提升学生爱家、爱校及爱国主义精神。
(三)强化体育社团的精神内涵
大学校园体育文化所蕴含的团结合作、永不放弃的体育精神,对大学生产生潜移默化的作用,并影响着大学生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形成,是体育社团“深”的优势体现。体育社团所开展的体育活动形式灵活多样,在高校内有较广泛的参与人群,只有在体育社团内部形成深厚的精神内涵,才能够影响更多的大学生形成健康积极的身心素养,为将来走入社会奠定基础。体育社团的精神内涵,丰富深厚,这些内涵需要专业教师及社团全体学生成员共同开发与推广普及。体育社团在开展活动过程中,应强调动与静、力与美、速度与力度等的运动精神;强调坚毅与拼搏奋斗的人文精神;强调相互配合、团结协作的团队精神;强调克服困难,实现目标的抗挫折能力等。
(四)利用好体育社团富有活力与创意的优势
体育社团是高校最受欢迎的学生组织,社团学生富有想象力、主动性,容易接受新事物,勇于接受新挑战。在开展体育活动过程中,大学生思维活跃,行动力强,具备灵活应变的能力,展现出充分的活力,开创性地完成各种社团活动,从而展现出校园体育文化中“新”的内涵实质。
参考文献:
[1]王卿.高校校园体育文化建设研究[J].体育文化导刊,2008(1):98-100.
[2]黄欣加.营造校园体育文化氛围加强学生综合素质培养[J].体育科学,2004,24(6):67-71.
[3]李晓玲.体育文化与和谐校园[J].体育文化导刊,2008(1):98-100.
[4]史国生,徐炳生.论校园体育文化对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影响[J].体育文化导刊,2003,22(10):61-62.
[5]袁明莲,王志杰.大学校园体育文化中最具人文意义的体育精神初探:兼论校园体育文化对学生的人文熏染和人格塑造[J].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2003,24(11):69-70.
[6]刘相林.校园体育文化对当代大学生人格培养[J].体育文化导刊,2005(11):69-70.
[7]国务院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强化学校体育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全面发展的意见[EB/OL].(2016-04-21)[2016-05-06].
作者:王伟 单位:武昌工学院体育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