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2-12-23 10:45:09
绪论:在寻找写作灵感吗?爱发表网为您精选了1篇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范文3篇,愿这些内容能够启迪您的思维,激发您的创作热情,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对于初中生而言道德与法治教学十分必要,教师在课堂教学中的积极引导可以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法律观念,还能深化相关道德认知,使学生不断成长为一个有责任心、有道德与法治观念的人。大单元教学以大主题和大人物为中心,整合具体学习内容,可以让学生扎实掌握知识,实现能力的全面提升。
一、大单元教学概述
在新的教育教学环境下教师要不断创新教学模式和方法,其中最为新颖的教学方式就是大单元教学。大单元教学主要是指以学生学科核心素养为目标,运用整体型和系统型思维,对单元学习内容展开逻辑性联系和整合,并设置相应情境任务,让学生在学习和完成任务的过程中实现思维的不断拓展,训练知识迁移的能力。大单元教学侧重强调三方面内容,首先是总教育目标,其次是具体的教育内容,最后是教育活动的一体化。开展大单元教学的根本核心是为了让学生从过往的分散化学习转变为系统化学习,深化学生的学习深度。只有在这样的学习背景下学生才能更深入地了解和掌握相关知识,体现出全面性和系统性,可以极大提高学生学习的深度和广度,促进其综合素质的全面发展。大单元教学不是相对教材单元容量更大一些的单元教学,而是增加了相关的学习内容,能够帮助学生更好地掌握系统性知识,更加灵活地运用事物或主题的规律性认知解决相关复杂问题。同时,大单元教学也不是以知识和技能学习为终点的单元教学,大单元教学会重视知识和技能的学习,因为知识和技能是概念性理解的基础,是形成可迁移性认知的保障。但是,大单元教学的目标定位是超越知识和技能的。迁移在大单元教学中居于很重要的地位,但不是聚焦于传统教学中知识和技能的迁移,而是聚焦于概念性理解和运用。大单元教学希望能以概念性理解为目标追求,循序渐进地引导学生,帮助学生做到和学到通过可迁移的概念和概念性理解,发现新旧知识之间的模式和联系,帮助学生构建更为完善的知识体系。确保能将知识分类并储存到学生头脑的概念性图示之中,方便学生更好地处理相关信息,还要实现跨文化和跨时间的理解,促进学生的综合素养全面提升。
二、核心素养下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一)学校与社会
现如今,人们已经进入信息时代,整体信息高速发展,而当代学生被各种各样的信息笼罩和覆盖,很难在成长过程中进一步形成社会认同感,这就会背离了核心素养,让学生误入歧途。教师往往只是遵循传统教学理念,侧重讲解关键知识点,没有站在学生可持续发展的角度,深刻认识到大单元教学的重要性,只是为了应付考试而开展教学,长此以往,根本无法培养学生的学科核心素养。
(二)教师与学生
道德与法治这门课程内容的主要来源就是人们的实际生活。但是从现实角度分析,大部分教师的教学脱离了现实生活,只是就教学内容详细分析,实际教学内容与现实联系不紧,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很难产生认同感,而且觉得这些知识离自身过于遥远,也会逐渐丧失学习兴趣。还有一部分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急于求成,没有充分考虑学生的学习需求,也没有认识到学生存在的个体差异性。教师采取一刀切的教学方式,导致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既无法掌握学科知识,也无法实现核心素养的全面提升。
三、基于学科核心素养的初中道德与法治大单元教学策略
(一)全面研读教材,明确单元立意
初中道德与法治大单元教学,其核心就是教师要全面贯彻落实新课程理念,将学生的学科核心素养培养放在首要位置,真正站在可持续发展角度,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同时,大单元教学的根本目的就是要让学生从过往的小单元学习中解放出来,从小视野进一步转化为更大的视野和更高的层面,构建更新的教学体系,真正地将学科教学融入大的教学系统之中,最终让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更加完美,体现出高效性。为了达到最佳的教学效果,教师必须要深入教材,开展全面深入的研读,将整体教学过程中一些碎片化的知识有机整合,还要改变过往脱离现实生活的教学方式。在开展教学设计的过程中,教师需要站在系统化的高度上,以大单元为实际基础,整合单元所有知识点,遵循一定的顺序,进而组合成为一个整体。在这样的整体背景下,教师需要明确定义大单元的主题,确定更加细化的教学目标,然后开展科学教学。站在大单元的高度之上,教师的教学可以更加游刃有余,可以审视具体教学中存在的不足之处,不断创新课堂教学模式。在整个单元之中,任何知识内容都是不可孤立,而是要体现出较强的联系性,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才能更好地掌握道德与法治知识,实现学习的连贯性和完整性,最终提高学生的学科核心素养。
(二)结合生活实际,提高学习能力
初中生处于最为重要的青春期,相对叛逆。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往往会觉得非常枯燥和乏味,长此以往就会失去学习兴趣。所以,教师必须要站在大单元的教学背景下,结合学生的日常生活开展教学,教师也可以将一些与学生日常生活有关联的案例列举进来,又或者是引入一些时事新闻等,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之后教师再深入教材之中,提炼知识精华,利用恰当的提问方式,让学生结合自身的生活经验深入思考和分析,最终提高学生的学科核心素养。在依法履行义务的教学中,为了让学生可以实现更深层次的理解,教师要站在学生的角度为学生列举生活中的真实案例。教师可以赵春光医生所写的一封“家书”作为重要的导入材料,引导学生讲一讲自己对各领域工作者履行义务的理解。然后逐步引入到依法履行义务的主题上[1]。在此基础上,教师可以联系、引申到现下社会最为普遍的逃税问题,教师可以某一家企业为代表开展案例分析。在整个分析的过程中,教师要循序渐进地引导学生联系和复习前面学到的权利知识,对履行义务的重要性进行更深层的理解,明确履行义务的核心要义,进而形成自身的理解,不断提高学生的责任意识和法律意识。教师站在大单元的体系背景下,让学生联系前面学习的知识,可以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进而系统性地掌握这一课程知识,也能清楚地认识到不同知识彼此之间的联系,实现全面综合学习。在具体教学过程中,教师将时事新闻应用进来,已经成为当前大单元教学的必然策略。学生通过网络就可以知晓时事新闻,以时事新闻为大单元教学切入点,可以很好地激发学生探索积极性,达到最佳的教学效果。
(三)开展情感教育,提高学习体验
众所周知,实践方能出真知。教师不能一味停留在讲解层面,还需要站在学生的角度开展情感教育,提高学生的学习体验。教师通过整合单元的方式设置教学情境,让学生边感悟、边掌握相关知识,实现核心素养的全面提升。具体来讲,在教学积极奉献社会的过程中,教师要梳理整个单元的知识点,开展实践活动,让学生在实践的过程中明确自身所要承担的社会责任。例如,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在周末参加养老院慰问活动,让学生通过实践明确自身的责任,进而以更为积极的心态去奉献社会。回归到课堂,教师需要通过生动形象的案例讲解让每一位学生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2]。又如,在教学坚持国家利益至上这一课时,教师应明确整个大单元的主题是维护国家利益,所以,教师要从宏观角度出发,利用信息技术展现当下国家的伟大发展和建设成果,让学生深刻认识到自身生活在一个国富民强的社会之中。然后教师提出问题:日常生活中哪些行为是维护国家荣誉的?哪些行为是损害国家荣誉的?让学生展开深入交流。在这样的教学背景下,学生的情感体验更为丰富,对道德与法治相关知识的理解也能更加深入。通过走出课堂的方式可以让学生站在更宽广的视野来学习相关知识,完全契合大单元教学的目标与方向。当然,教师在引导学生进行情感体验的过程中,也要从教材的大单元角度出发,联系单元中的多方面知识,让学生全方位地体验,进而实现感悟升华,提高核心素养。
(四)创建合作小组,增加互动机会
在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过程中,要想达到更好的大单元教学效果,教师就要深入学生群体之中科学划分学习小组,通过小组的划分,学生彼此之间可以主动沟通和交流相关知识点,确保其可以在课堂之中发挥自身的主体地位,还能让学生在密切合作的过程中提高团队合作意识。此外,教师应站在大单元的角度给学生设计相应的探究主题,让学生以小组的形式,开展探究活动,不断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高学生核心素养。在教学自由平等的真谛这一课时,教师如果一味采取过往的灌输式教学,很难让学生在深化理解的基础上进一步产生认同感。由于初中生的生活阅历有限,没有机会接触法律知识,无法理解我国奉行的诸多法治政策,教师可以本单元需要学生掌握的知识为导向,开展深化教学。这样的教学可以实现由大到小,让学生从宏观学习层层深入到细节学习,培养学生的大局观念,还能让学生掌握更多的知识点。教师还需要根据具体教材内容,提出探究性的问题,然后让不同的小组进行探讨和分析,学生也可以积极查阅其他资料,最终归纳答案,由小组派出代表回答和总结。与此同时,教师还要布置实践作业,让学生在课后利用互联网等积极查阅我国的法律规定,最大化地提高学生法治意识和核心素养,促进学生综合全面发展。
(五)解读单元教学主题
在开展大单元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明确大单元的教学主题,深化具体教学知识和内容才能制订更加全面的教学计划。从具体单元内容角度出发,教师应认识到初中生存在的较大差异性,教师应率先认识到具体单元主题的实际特点,深入分析内部各个分节知识点之间的联系,针对一些零散化的内容,教师要进行科学合理的连接,构建完整的知识网络。与此同时,在整个大单元教学过程中,教师还需要确立贯穿始终的核心价值,这样才能让所有知识都紧密贯穿在一根主线上,避免分散。教师要以单元所要渗透的价值取向为出发点,科学设计教学过程,这样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可以实现从局部知识到整体知识的掌握。在学习友谊与成长同行这一课时,教师应明确大单元的价值取向,就是树立正确的友谊观。教师可以深入具体课程之中,将与这一核心价值取向关联的知识点相结合,进而指出学生在学习和未来发展过程中必须遵守的相关道德标准。再深入具体小节之中,确定具体基本主题,一旦确立了主题,教师就可以科学设计后续教学细化内容,然后在课堂上高效实施,提高教学质量[3]。教师通过深入大单元之中进行主题的解读,可以在主题的引导下开展逐节教学,让整个单元的知识都串联在一起,所有知识都能体现出较强的关联性,这样就可以帮助学生构建整体性思维,最终促进学生综合全面发展。
四、结语
在学科核心素养背景下,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程的教学应深化大单元教学理念。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需要将学生放在主体位置,同时深化大单元教学理念,教师要站在大单元的角度拓展学生的视野,深入各个小节之中,串联起所有的知识点,避免知识点的零散化,促进学生的系统化学习。开展大单元教学,学生可以在教师的引导教学下真正爱上这一门课程,学生也可以在学习过程中实现更深层次的思考,进而实现学生核心素养的不断提升。
作者:邱艳
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篇2
新课改提出在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中,要围绕学生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的培养目标,切实做好教学行为的优化,继而实现全新初中道德与法治教育环境的构建。基于这样的思考,本文对核心素养培育理念下融入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程的价值进行归纳,分析当前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程中核心素养培育理念融入存在的不足,进一步结合实际教学案例,探讨核心素养培育背景下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程教学有效性提升的策略问题,希望可以引导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程教学质量不断提升。在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指导下,在新课程改革要求不断提升的背景下,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程的开展环境发生了很大的改变,无论是学科教学目标还是教学内容,乃至是教学策略,都要切实地将核心素养培育理念融入进去。而核心素养培育价值观的树立,就成为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程效益发挥的重要路径之一。
一、核心素养培育理念融入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程的逻辑初衷分析
核心素养培育理念是符合素质教育诉求的,其很好地树立了一面课改的旗帜,继而引导各个学科教师积极主动地去实现教学理念和模式的创新。对于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程而言,其核心素养多数会被归结为如下六个方面,即实现初中生知识底蕴的夯实、塑造学生的法治思想、推动学生进行创新实践、注重科学思想的嵌入、实现道德修养的塑造、关注探究思维的发展。在这样的教育理念引导下,初中道德与法治教育生态可以得以架构,继而使学生能进入更全面的发展格局。其一,可以使学生的学习素质和能力得以锻炼。自主学习能力的锻炼,是关注学生未来持续发展的重要节点。因为知识和技术是在不断发展的,学生眼前学到的知识和技术可能在今后就会落伍,此时就需要学生有着自主学习的能力和素质,以更好地制定学习计划,调整学习行为,达到学习目标。而在核心素养培育理念引导下架构的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程中,学生的自主意识可以得以塑造,自主学习能力会得以锻炼,自然可以更好地在未来适应社会;其二,可以使学生更好地将在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程上学到的知识使用到实际生活中去,确保知识应用能力得以锻炼。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程上学习的概念可能是比较抽象的,并且偏向于理论。基于核心素养培育的理念,教师会引入对应的生活现象。学生在这样的生活现象与学习内容关联中,自然可以将知识迁移到实践中,继而使知识理解进入深度的状态,夯实学习的主体地位,促使道德与法治课程的质量不断提升;其三,在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程核心素养培育的过程中,学科教师要改变粗放、单一的教育思维和模式,确保自身对核心素养培育理念有着正确的认知与深度的理解,不断学习新的教育策略,积极进行教学手段的创新,继而使课堂能朝着更有效的方向进展。在此过程中,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程学科教师的专业素养也会不断提升。
二、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中核心素养培育理念融入存在的问题
新课改政策执行也有一段时间,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师在学生核心素养培育方面的探究经验也有所积累,部分课程生态的确得到了改善,学生的诸多素养也出现了明显提升的倾向。但是要注意的是,在不少的课程尝试和探索中,还存在一些问题。其集中体现在:其一,理论与实践的融合不是很到位。从核心素养培育理念嵌入课堂的角度来看,无论是课程设计还是课程实践,都可以看到对应改善的节点,但是多数情况下课程还是依照理论讲述的方式来进行,学生实际体验的板块、学生实际操作的板块还是比较少,这样就可能使核心素养培育目标实现处于不理想的状态,实际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程的有效性也会因此大打折扣;其二,教学策略创新和优化意识比较差,在此方面的探索还不够深入。为了实现核心素养培育,教师就要使用多样化的教育策略,改变传统的教育思维和模式,以新的教育思维来进行教师,同时对旧的教育策略进行优化,需要更多的切合教学目标的“真学习”,这样才能在新旧之间做好权衡,实际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程的效益才会不断发挥出来;其三,在实现核心素养培育理念与初中道德法治课程融合的过程中,教师往往没有很好地将情感教育因素融入进去,这样也可能对实际课堂的有效性造成不良影响。在对课堂进行设计的时候,教师往往难以深刻理解核心素养培育的目标,也不能正确看到立德树人理念的价值,继而难以合理地嵌入情感元素,学生的认知处于浅层次的状态,虽然能够分辨对错,但在情感上并不能让正确的认知成为行为的导向,这样就难以使学生的品质得以锻炼。
三、核心素养培育理念下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程有效性提升策略
核心素养培育与实际初中道德法治课程的融合,是先进教育理念不断融入课程的过程,是初中生素质教育中的重要工程。教师要正确看待在此过程中的投入,继而确保实际的课程朝着更有效的方向进展。为了实现这样的目标,教师要切实做好如下几个方面的工作。
(一)秉持立德树人的价值观,实现学生认知素养的锻炼
立德树人是新形势学科教育的根本任务,教师要正确认识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程的德育效能,继而切实地依照立德树人的教育理念,引导初中生以正确的视角去审视道德与法治课程的价值,并且在不断思辨过程中,使自身的认知素养不断提高,学生的初中道德与法治学科素养培育也会因此进入更理想的状态。比如,在学习九年级下册“多彩的职业”的时候,教师就积极地对教材文本内容进行挖掘,结合实际情况设定了对应职业道德的课题,并在课题中让学生探究什么是职业道德,尝试用自己的语言去解释职业与道德之间的关系。此时学生可以将自己喜欢的职业,或者自己熟悉的职业融入,实现现实生活与实际课程内容的关联。并在这样的课程学习中,开始意识到职业道德是从业过程中需要坚持的特定的道德规范,对职业健康发展而言是至关重要的,也是促进行业社会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而不同的职业往往有不同的职业道德,人们在未来进入实际工作岗位之后,也要秉持职业道德,继而切实地将其融入工作日常中,这样自然可以使职业道德更好地促进自己的职业发展。在实际初中道德与法治教育的过程中,教师要挖掘其中德育的素材,并且引导学生深度理解对应的概念,在有了深度理解之后,再去进行自我行为的管理,自然可以进入更理想的初中道德与法治教育格局。上述案例中,教材关于实际职业道德的内容并不是很多,但是教师可以从学生未来发展的角度入手,探讨个人职业发展与社会发展的关系,理解敬业精神对社会价值和对自身的价值,正确理解个人兴趣与国家社会需要的关系,树立正确的价值导向。这样,从学生核心素养培育的角度入手进行适当的拓展,自然可以进入更理想的学科学习格局中去。
(二)不断优化课堂教学策略,架构核心素养培育环境
在实现学生核心素养培育的过程中,教师必须使用更加多样化的教育策略,并且将教学策略与实际核心素养关联起来,这样才能架构理想的核心素养培育环境。从这个角度来看,在实际初中道德与法治教育过程中,教师要不断发挥主观能动性,实现教学策略的不断创新:其一,使用案例教学法。案例往往是真实发生的,与生活之间有着密切的关系,可以很好地将多个学科知识点融入进去,也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因此可以将此作为核心素养培育的重要策略之一。比如,在学习九年级上册“民主生活知识点”的时候,教师就可以引入很多实际的案例,如初中生刘同学,在看到城市共享单车停放问题之后,就积极地对这样的情况进行调研,并且将调研的结果反馈给相关部门,打通了12345市民热线,讲述了自己的观点,并且提出了对应的意见和建议。很明显,在这样的案例中,对象是初中生,他们可能社会经验不足,但是在社会现象分析和审视中是有自己权利的,因此他们会将自己的意见,依靠有效的渠道反馈出来,这是他们参与社会实践的重要途径,也是参与民主生活的集中体现,能有效培育初中生的公共参与精神。在课堂上,教师也对学生提出了要求:希望大家能做一个关心生活、关心社会的人,身边发生的人或者事情都与自己有关,初中生也是建设美好家园和社会的重要一员,不要总是做看客,要在力所能及的条件下发挥自己的效能,参与到民主生活中,养成亲社会行为。依靠这样的教育策略,学生对参与民主生活概念的理解会更加深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也会因此得以塑造,自然可以使公共参与的核心素养培育朝着更理想的方向进展。其二,切实地使用情境教学法。在初中道德与法治教育过程中,学生会遇到一些比较抽象的概念,从定义来看似乎掌握了,但是一旦到实际知识应用的时候就会出现问题,这就是因为知识理解处于浅层次的状态,对学生核心素养的培育十分不利。为了规避这样的问题,教师可以在实际课堂上使用情境教学法,依靠情境的架构,使初中生更深刻地理解对应的概念,并且迅速地将其使用到问题解决和现象解析中去。比如,在学习九年级下册“少年当自强”章节时,很多学生可能会从字面上理解自强,但是对如何自强往往难以有深刻的理解,这样就难以有效地进入对应德育的格局。对这样的问题,教师就应积极设定对应的情境,以某小张同学为例,对他生活中的一些事情进行概述,然后让学生去进行判断,这是不是自强?如小张同学在学习上努力上进,并且将成为科学家作为自己的远大目标,但在一次考试中失利,因此闷闷不乐很久,从而消极上课,也不去主动分析原因,不思考改进的方案,同时在生活中一旦遇到困难或者别人不认可,就主动放弃。由此可见,上述的情境与学生学习生活是关联的,学生可以快速想到自己的生活经验,继而开始对自强有着更正确的认知,并以自强为导向,反省自身的言行举止并进行调整和改进。在上述的情境教学中,学生的体验感是很强的,甚至可以进入反思改过的状态,这样自然可以架构理想的初中道德与法治教育环境。其三,微课教学法。微课教学可以在预习环节,可以在课堂环节,可以在复习环节进行嵌入,这样可以架构自主探究、自主归结和自主复习的学习环境,实现信息技术与实际学科教育的深度融合,提升课堂的趣味性与多样化,也就是在这样的过程中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师可以顺利地将学科核心素养培育的理念融入其中,继而使实际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程的有效性不断提升。比如,在学习九年级下册“推动和平与发展”时,教师就在微课中进行了引导,播放了一段我国在国际社会上的发言,要求学生对这样发言的背景进行探究,并且思考发言的主题是什么。这样可以迅速地让学生进入预习的状态,并且积极主动地去进行对应信息的搜集和整理,这样可以使自主预习的能力得以锻炼。
(三)开展实践性活动,解放学生素养发展的时空
初中生的核心素养不能仅仅停留在认知上,还应该在充分认知的基础上,不断将课堂中学到的理念与知识融入实际生活中,实现理论与实践的融合,实现知识的内化和外化。为了实现这样的目标,在实际的初中道德与法治教育中,教师要开展实践性活动,依靠多样化实践方式使学生素养发展时空得以解放。比如,在学习九年级上册“延续文化血脉”章节时,教师就设定了一系列的实践性活动:其一,要求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对本地区特色传统文化资源进行调研,了解本地区的特色文化资源的特点,对其发展历史进行归结,并且思考其在现代社会发展中的效用。其二,积极鼓励学生围绕文化血脉是否需要延续的话题来进行探讨,设定小型的辩论赛。在这样的辩论赛中,学生会组成不同的双方,相互辩论,实现思维的碰撞,继而以更深刻的视角去审视文化血脉延续的必要性、重要性和紧迫性。其三,鼓励学生在文化血脉延续中提出意见和建议,可以撰写一篇对应的倡导书,将文化血脉延续与实际中学生生活关联起来,这样可以使实际的活动效益得以提升。在活动设计中,教师要高度关注课题的实践性和交互性,引导更多的学生融入进去,激发学生的积极性与主动性,引导学生深度学习,这样实践教学法的综合效益才会发挥出来。也就是在上述的过程中,学生的核心素养培育也渐入佳境,学生也开始意识到自己学到的不仅仅是理论,还要融入生活实践中。
四、结语
综上所述,在新形势下,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程的开展,需要切实地将核心素养培育理念融入进去,在新型课堂架构的过程中实现教育理念的革新,实现教育策略的调整,并且切实开展实践教育活动,这样才能架构理想的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程体系。
作者:陈燕萍 单位:江苏省昆山市陆家中学
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篇3
在当今社会的发展进程中,法治意识建设尤为关键,并得到社会各界的高度重视。就以往的教学理念进行分析,很多学校过于重视学生的理论知识学习,并将主要的精力都集中于此,往往忽略了道德与法治教学工作的重要性。随着新课改的深入发展,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师在开展课堂教学时,需要始终坚持以生为本,注重学生的情感体验,促使学生懂法、遵法、守法。初中阶段是培养学生人生价值观的重要阶段,加强此阶段的道德与法治教育,可以为学生指明正确的发展方向,坚定学生的意志力,改善学生的性格问题,提升学生的综合素养,对其日常行为也能起到一定的规范作用。因此,教师必须要注重教学形式的创新,通过科学的手段将活动教学融入到道德与法治课堂中,进一步提升教学效率。
一、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程的现状
就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程进行分析,其中的思想内容可以在极大程度上引导学生的学习发展,并通过教学形式的创新提升了学生的学习热情,促使学生在学习理论知识的过程中逐渐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受传统教学观念的影响,很多教师缺乏对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的重视,认为其只是一门副科,没有必要进行重点讲解,学生只需要加强语、数、外这些主要学科的学习即可。部分教师在进行课堂教学时,仍然采用以说为主的教学形式,要求学生背诵知识重点,导致学生很难将自己的看法和问题表达出来,长此以往,学生会逐渐丧失对道德与法治学科的学习兴趣。因此,初中教师需要积极开展活动教学,致力于学生学习热情的提升,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在拓展课堂教学内容的同时,提升课堂教学质量。
二、在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程中开展活动教学的重要作用
(一)有助于教学目标的多维度转变
就以往的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程进行分析,很多教师惯用传统的板书式教学进行知识讲解,虽然在教学期间,学生的法治意识会得到一定的增强,但仍然以理论知识讲解为主。而随着新课改的不断深入,活动教学也应运而生,通过此种形式,学生的学习热情得到了大幅提升,在巩固其学科知识的同时,也增强了学生的情感体验。活动教学借助自主学习、交流合作等学习方式,帮助学生构建正确的世界观、价值观、人生观,学生的生活态度会更加积极,知识能力也会得到提升。
(二)有助于开展动态化的课堂教学
在传统的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中,教学形式过于单一,内容也十分枯燥,学生的思维能力很难得到提高,教师在讲解课本中的理论知识时,主要采用案例结合原理的方式,学生的学习模式也较为机械。而活动教学的应用,可以实现课堂教学的动态化转变,教学流程也得到了有效优化。通过活动教学构建高效且动态的道德与法治课堂,课堂气氛会更加活跃,学生也会对该学科逐渐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学科思维和学科素养也得到了深入发展。
(三)有助于改善课堂教学的封闭性
由于道德与法治课程的教学内容具有枯燥且复杂的特点,学生在学习时也往往受到教师的影响,学习形式有着较强的封闭性,不具备自主学习的意识。而通过活动教学,可以有效改善这一情况,提升教学的开放性,学生可以对学习时间进行自由安排,充分利用课下时间,发掘生活中的学习资源,打破考试所来带的局限性,充分发挥生活的教育作用,实现自主化的知识学习。
三、活动教学在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中的应用方式
(一)开展体验性活动,提升学生的课堂参与度
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师在开展活动教学时,要注重对课堂的体验性设计,如若学生未能通过课堂活动获得较高的体验感时,那么这节课是失败的,也就说明教师未能完全转变传统的教学理念。所以,教师在开展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时,必须要注重学生的活动参与感和体验感,让学生在对学科内容产生学习兴趣的同时,也收获大量的情感体验。就学生当前的发展情况进行分析,学生通过活动获得的情感体验,有助于提升其问题解决能力。教师在进行教学设计时,必须要加强对课堂内容和教学形式的创新,实现教学与学生现实生活的有效衔接,将原本枯燥乏味的课堂内容,转化为具有趣味性的体验活动,如:情境扮演、知识竞赛等,在丰富学生基础知识的同时,也让学生更深层次地感受不同的情感,增强学生对道德与法治学科的认识,从而构建完善的知识框架,推动其思想的发展,使学生在教学活动中逐渐形成正确的思想价值观和道德素养。通过此种教学活动,为学生提供更加高效的学习平台,也实现了活动体验与生命观的有机结合,丰富了学生的生活,为日后的教学奠定了有力基础。
(二)开展探究性活动,引导学生积极讨论
教师在运用活动教学的方式讲解道德与法治知识时,课堂讨论是不可或缺的一部分,这也需要学生具备一定的独立思考能力,并根据教师的问题产生疑惑,借助与别人交流、探讨的方式来获取知识,增强课堂学习体验。学生不仅可以通过课堂讨论来提升自身的认知能力,还会对同一问题产生不同的见解,收获不同的意见想法,有助于自身创造性思维的发展。探究性活动需要在教师的指引下进行,学生通过查资料、假设、讨论等方式来解决活动问题。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中所要求的探究,主要是让学生对他人的观点和相关案例进行思索和研究,分析问题中存在的种种矛盾。所以,教师可以将课程内容与生活问题结合进行讲解,引导学生参与交流讨论、情境分析等相关活动。同时,教师还可以以课本内容为基础,引进一些真实案例,从而构建更加真实的课堂教学情境。而通过这种探究性课堂活动,学生的生活经验也会在原有的基础上得到提升,其也能够具备明辨是非的能力,形成正确的人生价值观,法治思维和逻辑思维也会得到相应的发展。以人教版(五四制)初中道德与法治八年级上册《遵守规则》一课的教学为例,教师在讲解这部分内容时,需要让学生对社会规则有充分理解,并认识到自身行为与社会之间的联系,学会遵守规则,维护社会秩序。就初中阶段的道德与法治课本内容进行分析,其中的知识较为抽象,因此教师在进行规则内容教学时,可以结合学生的实际学情设计辩论活动,指导学生进行交流讨论,这不仅可以帮助学生更深层次地理解规则这一知识点,还能加强学生对社会规则的认同感,做到规则的思想内化和行为外化,进一步突破教学重难点。学生在具备一定的批判思维后,才可以更好地参与到课堂讨论活动和探究活动中,加深学生对知识点的印象,增强学生的学习能力,提升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三)开展实践性活动,增强学生的知识应用能力
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程有着较强的实践性特征,社会层面的调研和访谈都是课程的主要开展形式。其中社会层面的调研就是针对社会中的某一个情况、事件进行分析,通过调查问卷、走访等形式进行相关信息的收集,随后将调查的最终结果以报告的方式进行呈现。访谈作为社会调研的主要方式,其要求学生对特定对象进行走访交流,采用谈话的方式来对相关情况进行了解。目前,受各类因素的影响,教师带领学生开展社会调研、访谈等活动有较大难度,但教师可以在新课标的要求下,根据课堂教学内容以及学生的实际能力进行社会调研活动的主题设计,成立社会调研访谈小组,鼓励学生自主完成调研提纲和内容的设计,并明确小组成员的任务,相互督促、相互引导,实现调研工作的有效落实。通过活动期间的沟通、整合以及评价分析等环节,能够提升学生的法治意识和综合素养,进一步提高学生的活动实践能力。以人教版(五四制)初中道德与法治八年级上册《服务社会》为例,教师可以鼓励学生对城市留守老人的情况进行调研,不仅有助于学生拓展获取知识的方式,还进一步增强了学生的观察能力、分析能力以及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也在一定程度上提升了学生的人际交往能力,为其之后的学习生活奠定了基础。另外,教师在开展一些司法内容教学时,由于此内容与学生的实际生活联系相对较小,因此教师可以鼓励学生走出课堂,深入了解当前的社会形势,通过法庭旁听、调查研究、走访调研等实践形式,来拉近课堂知识与学生现实生活的联系,增强其生活体验。所以,教师可以积极开展“我是社会小成员”的主题活动,培养学生主动学习法治知识的意识,并逐个突破学习难点,特别是法治板块的知识内容,教师可以通过法庭模拟的方式来增强学生的学习体验,提升课堂教学效率。
(四)开展创新性活动,推动学生的综合发展
在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程中开展创新性活动,需要教师明确学科的基本特征、课堂教学的主要内容以及学生的实际学习情况,对课堂教学流程进行优化调整,通过活动教学的方式、教学流程的科学设计以及课堂教学资源的深入发掘,来提升教学的高效性和实用性。这也就需要教师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和课堂教学情况来及时转变教学形式、更新教学理念、丰富教学内容,增强教学环节的科学性和合理性,更好地完成创新性教学任务。随后,深入分析活动教学的要求,在原有的表达形式上进行创新,科学选取教学内容,并对其进行提炼,加强学生对课堂知识的认识。以人教版(五四制)初中道德与法治九年级上册《走向共同富裕》为例,此节内容主要是让学生对当前国家情况和政策进行深入了解,增强学生的爱国意识和民族自豪感。为进一步拉近学生与当前国情和社会矛盾之间的关系,明确教学目标,教师就必须要摒弃传统的教学形式,根据学生的实际认知情况以及未来的发展需要进行授课,落实生活与知识的逻辑统一原则,立足于社会的实际发展趋势,实现国情知识以及世界观的内在消化,让学生意识到今天的美好幸福都是在国家的引领下所获取的,了解到祖国的发展对现实生活的作用。教师可以开展角色扮演活动,让学生通过角色扮演来进一步了解到当今社会中的现实生活,对知识、劳动、创造更加尊重。引导学生通过生活经验、社会案例、走访调研以及课堂角色扮演等相关活动,深入学习我国的发展历史,理解国家走进新时期所面临的现实困境和主要矛盾,正确看待当前社会中的热点问题。学生可以通过收集相关资料,并对其进行处理、提炼,从中发掘出具有价值的内容,加强其对国家情况及政策的了解。
四、结语
综上所述,初中道德与法治开展活动教学有助于更快、更好地完成课堂教学目标,打破传统教学的限制,营造轻松、愉悦的课堂教学氛围。所以,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师必须要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开展针对性的课堂活动教学,加强不同类型内容的设计,拓展学生的知识范围,提高学生的社会实践能力,构建高质量的初中道德与法治课堂,推动学生的长远发展。
作者:王丽 单位:山东省淄博市桓台县实验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