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爱发表,线上期刊服务咨询

高中地理翻转课堂实施策略3篇

时间:2022-12-23 10:28:48

绪论:在寻找写作灵感吗?爱发表网为您精选了1篇高中地理翻转课堂实施策略3篇,愿这些内容能够启迪您的思维,激发您的创作热情,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高中地理翻转课堂实施策略3篇

高中地理翻转课堂篇1

新时期,教育领域提出了“先学后教,以学定教”的教学理念,此理念是对传统教学理念的补充,驱动着一线教师探索新的教学模式。翻转课堂教学模式是这一教学理念的实践体现[1]。所谓的翻转课堂教学是指在参与课堂教学之前,学生通过观看教师上传的微课,完成自主学习任务单,自主学习新知,在课堂上带着自主学习所得与其他学生和教师合作探究重点难点内容,完成课堂练习,深入理解新知内容,并在课后及时地利用微课总结课堂所学,建构完善知识结构的教学模式。本文以“地质灾害”教学为例,从三个阶段入手,具体阐述高中地理翻转课堂教学策略。

一、关注课前,自主学习

学生在参与课堂教学之前进行自主学习,是翻转课堂的主要特征,也是“先学后教”的具体体现,更是实现“以学定教”的保障[2]。所以,在翻转高中地理课堂时,教师需要关注课前阶段,引导学生自主学习。教师在课前要联系教学内容录制微课,制作自主学习任务单,并将其分发给学生,使学生自学有所依。《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2017年版)》要求学生学会利用资料掌握常见的地质灾害的成因,了解应对不同地质灾害的措施。立足课程标准要求,教师在课前将地质灾害的成因和应对措施作为预习重点,录制了微课。在微课中,教师先在片头呈现了地震、滑坡、泥石流等常见的地质灾害图片,使学生受到视觉上的冲击,同时感受地质灾害所带来的危害。然后,教师插入图片和文字资料,系统地介绍地震、滑坡、泥石流等地质灾害的成因、危害以及应对措施。在此过程中,教师围绕具体内容向学生提出一些问题,使其一边倾听一边思考,实现对新知的自主探究。同时,围绕微课内容,教师还应编写相关的自主学习任务单。在观看微课之后,学生自读教材,找寻自主学习任务单上的问题答案,填写自主学习任务单,由此实现对新知内容的进一步理解。在此过程中,学生将自学时遇到的问题记录下来,准备在课堂上与教师或其他学生互动,夯实课堂学习的基础。

二、立足课堂,合作学习

在课前,学生借助微课和自主学习任务单,认知了基本内容,确定了疑难问题[3]。在课堂上,教师则需要以疑难问题为重点,有针对性地引导学生合作探究,使其通过交流讨论,理解疑难内容,同时应用所学解决问题,提高课堂学习效果。

(一)把握疑难,合作探究

学生在完成自主学习任务单时,会将自己遇到的疑难问题填写到自主学习任务单上。所以在课前,教师可以先检查学生的自主学习任务单,了解学生的自学情况,以学生的疑难问题为切入点,探索用适宜的方式引导学生在课堂上合作探究。通过检查学生的自主学习任务单,教师确定地质灾害的成因是学生自学遇到的疑难问题。因此,在课堂上,教师针对不同地质灾害的成因引导学生进行合作探究。如在合作探究地震的形成原因时,教师先利用微课呈现汶川地震的发生及其过程,引导学生观看后在小组中合作思考:汶川地震的发生原因是什么?在学生合作思考的同时,教师利用微课展现一些文字资料,以供学生参考。在合作探究的过程中,学生从多种角度分析了汶川地震的发生原因。立足这些原因,教师进行分析,同时展示关联图,由此使学生进一步认知地震的发生原因,并借助关联图自主总结,由此从特殊到一般再到特殊,实现对地理知识的有效理解。立足学生的理解情况,教师继续针对震源、震源深度等进行提问,驱动学生迁移自学所得。

(二)课堂练习,应用所学

课堂练习是学生应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进一步发现自身问题,并及时解决问题,以提升课堂学习效果的活动。所以,教师在实施高中地理翻转课堂教学时,要根据学生的课堂学习情况,立足地理知识,设计问题,引导学生练习。如在“地质灾害”这节课上,学生通过合作探 究,对地震的有关内容建构了认知,教师在尊重学生认知的情况下,直接利用课件展示练习题。根据问题的难易程度,教师选择不同学习水平的学生作答。针对学生的作答情况,教师详细或粗略地解答问题,甚至可以让其他学生介绍问题涉及到的地理知识以及解答问题的思路等。如此,不仅使学生及时地应用所学,巩固所学,还使他们切实地了解自身学习情况,以通过后续学习弥补自身不足,提高课堂学习效果。

三、把握课后,复习总结

(一)观看微课,总结知识

地理知识之间有共性和差异,大部分学生因为时间限制及自身学习能力的影响,无法及时地在课堂上探寻到知识之间的共性和差异,从而影响了完整知识结构的建构,不利于灵活地应用知识解决问题。课后是学生梳理、总结课堂所学的主要阶段,在梳理、总结知识的过程中,学生可以迁移学习经验,自主探究知识的共性和差异,从而建构出完整的知识结构。对此,教师在课后可以继续利用微课,向学生系统地呈现地理知识,辅助他们探寻知识的共性和差异,提高知识总结效率。如教师在“地质灾害”课堂教学活动后,围绕地震、滑坡、泥石流等自然灾害的成因、危害以及关联性等,录制复习型微课,并要求学生在观看的过程中绘制思维导图,将有关知识点以框架图的形式直观地展现出来。绘制框架图的过程是学生分析知识、把握知识联系的过程,通过此过程学生便于发现知识间的共性和差异。

(二)完成作业,及时批改

家庭作业是地理教学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不仅需要学生应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还需要教师及时地进行批改,借此发现作业中的问题[4]。由于受到时间、精力等因素的影响,部分教师无法及时对学生的作业进行批改,影响了作业效果。针对此情况,教师可以录制微课,对家庭作业中的问题进行解答,让学生在课后通过观看微课,自主批改自己的作业,从而了解自身的地理学习情况,有针对性地解决存在的问题,实现对所学地理知识的进一步理解。同时,学生也会因此确定自身的疑难问题,便于利用课余时间与教师或其他同学互动、解决。综上所述,教师在实施高中地理翻转课堂教学时,可以在“先学后教,以学定教”教学理念的指导下,结合教学需要,录制不同的微课,并将这些微课应用到不同的教学阶段,从而使学生切实地发挥主观能动性,认知新知、理解新知、应用新知,加深对新知内容的理解,同时锻炼自主学习能力、合作探究能力、地理应用能力,提高地理学习效果和地理教学质量。

作者:王 位 单位:安徽省宿州市宿州学院附属实验中学

高中地理翻转课堂篇2

地理作为一门与生活联系紧密的学科,它对于劳动教育的实施具有显著优势,同时,劳动教育强调学生手脑并用,不仅利于学生地理实践力和综合思维的提高,其在具体的区域范围展开活动,还有利于加强区域认知,并培养人地协调观。本文尝试以“翻转课堂”为手段,以“劳动教育”为宗旨,培养学生的地理核心素养和正确的劳动观念、必备的劳动技能,并通过综合的教育活动,实现以劳树德、以劳增智、以劳强体和以劳育美的目的,落实“五育并举”。

一、设计理念

《纲要》明确了劳动教育的主要内容,除了我们所熟知的日常生活劳动教育和生产劳动教育,还强调服务性劳动教育。服务性劳动教育是指让学生利用所学的知识和技能为他人和社会提供服务,以树立服务意识,实践服务技能,强化社会责任感。除此之外,教育作为特殊的交往过程,其教育方式应与时俱进。本节课充分贯彻《纲要》精神,彰显劳动教育的时代特征,采用翻转课堂的形式,结合实验模型制作、Vlog(短视频)制作和手绘宣传册等任务驱动,并通过服务性劳动教育,促使学生手脑并用,促进学生学科知识与技能和劳动观念与技能的提升。在课前,即网上自学阶段,教师提前录制教学视频、制作导学案并规划分组任务,学生在家自主学习并完成分组任务;在课中,即劳动教育阶段,教师组织学生到公园进行气候变化科普活动,各小组分别展示课前学习成果,在科普宣传活动中将课本知识内化;课后,即总结评价阶段,教师总结本课知识框架、组织学生分享活动心得、将学生互评和教师评价结合,既整合本课知识,还总结了活动感悟并肯定学生的优秀表现,使劳动教育成果具象化。

二、设计思路教学思路

如图1所示。

三、实施过程

1.课前:网上自学阶段

课前自学阶段对基于翻转课堂的教学模式具有重要作用,它奠定了本课的知识基础,该阶段的学习情况将直接影响后续的劳动教育活动阶段及总结评价阶段。网上自学阶段需充分利用网络资源,教师整合教学资料,提前录制教学视频,学生在家自主观看视频,完成课本知识的学习,并掌握本课的知识脉络。为保障网上自学阶段的学习效果,加深学生对知识的领悟程度,使后续的学习顺利展开,教师在课前进行了充分的准备:①设计导学案。导学案是学生自学时的重要辅导资料,其设计必须紧扣教材、逻辑清晰、详略得当、讲练结合,教师围绕教材内容,广泛参考教学资料,完成包含预习板块、随堂讲练强化版块和课后练习自查版块在内的导学案设计,保证导学案的每一板块与视频教学流程密切结合。②录制教学视频。教师根据教学设计制作PPT,并利用学校录播教室录制视频。③设计分组任务。分组任务是后续劳动教育活动的主要内容,其主要包括三组:第一组完成“温室效应”模拟实验道具制作;第二组根据本课内容,整合网络资料,结合自身拍摄、制作名为“全球气候变化”的科普宣传Vlog,重点展示全球气候变化的成因和后果;第三组则将全球气候变化的应对措施通过手绘宣传手册展示,图文结合,生动具体。关于各小组成员及组长的选择,教师则是在综合考虑学生个人特长及偏好的前提下确定的。学生网上自学阶段活动主要包括以下三方面:①结合导学案预习课文,通过导学案的预习板块,学生可真实掌握自己在预习中的不足,明确本课的主要知识及重难点,有助于学生有的放矢地进入视频学习。②观看教学视频,并完成导学案习题,在观看视频学习的过程中,充分运用导学案的随堂讲练强化版块,根据教学进度,辅以练习,加强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当视频学习结束以后,通过导学案的课后练习自查版块,学生可清晰掌握自己学习的不足,利于课后查缺补漏,提高教学效率。通过学习,学生也将明晰本课的知识框架(图2)。③合作完成分组任务,全班按教师安排分为三组,各小组组内分工合作,共同完成任务。在各组完成分组任务的过程中,教师密切关注各组进程,适时地给予学生必要的引导和帮助。图2“全球气候变化”知识框架

2.课中:劳动教育阶段

服务性劳动是劳动教育的重要内容,除了经历真实的岗位工作获得职业体验,它还能通过大型赛事、公益活动、志愿服务等强化社会责任意识和奉献精神。课中教学阶段打破了课堂的局限,走出校园,走入社会,在公园开展科普宣传活动,使教材知识“活”起来,让学生在真实生活中手脑并用、出力流汗、磨炼意志,使劳动教育落地。劳动教育阶段的科普宣传活动沿用课前阶段的分组,以小组为单位展开,其构成如下:①第一组通过提前制作的“温室效应”实验模型,由小组事先选择的两位代表进行温室效应实验,第三位成员则负责实验讲解,以便现场观众了解实验及其原理,其余成员负责活动现场秩序维护(具体实验流程见表1,模拟实验见图3)。②第二组组织现场观众观看科普宣传Vlog,并由两位小组代表在视频播放完毕后总结全球气候变化的成因及后果,其余成员维护现场秩序。③第三组展示手绘的科普宣传手册,两位小组代表分别讲解应对全球气候变化的措施,并提出普通老百姓在生活中切实可行的举措,号召大家共同行动。在活动过程中,学生携手合作,将课本知识融入公益科普宣传,通过动手准备宣传材料,实现课本知识的内化,学生宣传展示则是对内化知识的创造性利用。通过宣传活动,学生动手实践、亲身经历,树立正确的劳动观,并能正确认识到全球气候变化事关我们每一个人,人类是命运共同体,每一个人都应采取行动,担负起社会责任,这彰显了劳动教育的内涵和要求,也有利于践行地理实践力、人地协调观等地理学科素养。除此之外,学生通过分工合作,锻炼了合作交流能力,在活动过程中维护现场秩序,推动活动正常进行,使其组织能力得以提升,通过讲解展示,也有利于学生表达能力的培养。总的来说,该阶段以劳动教育为目的,并实现了树德、增智、强体和育美目的,促进培养全面发展的人。

3.课后:总结评价阶段

课后的总结评价是对学生所学知识的整理强化,也是对活动表现的综合分析,良好的课后总结与评价可增强学生知识的掌握程度、升华活动的情感价值、激起学生的成就感从而激发其学习兴趣,它是完整的教学中必不可少的环节。总结评价阶段主要包括三部分:①教师总结本课知识。活动后,教师引导学生按知识的逻辑回顾复习,便于学生将活动经验和理论知识再次结合,强化课本知识并建构“生长”出新知识。②学生活动心得分享。选取代表从学生视角分享活动体验,更能激发学生们的共鸣,通过心得分享,可促使学生认真回味和感受活动的情感价值,利于强化劳动观念、弘扬劳动精神并端正劳动取向,也有利于地理核心素养的践行。③学生互评和教师评价。通过多视角的评价,利于总结活动中的优点,也利于发现其中的不足,敦促学生扬长避短、不断进步。其中,教师评价以鼓励为主,通过表扬和夸奖,使学生感受到劳动后的喜悦,成就感也将强化学生的积极性,延长并拓展本次活动的影响。劳动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劳动教育对学生的全面发展必不可少。将劳动教育与地理教学融合,注重知识学习与动手能力的培养结合,采用翻转课堂的教学手段,重视校外实践,强调学生身心参与,要求学生手脑并用,引导学生总结反思,这既践行了地理学科素养,又培养了学生的劳动素养。同时,课前教师的精心设计与准备,及课中的学生自主实践与教师引导,不仅重视教师的主导地位,还突出了学生的学习主体性地位。通过翻转课堂,结合教学内容,并以学生活动的形式呈现,鼓励学生积极思考、交流合作、动手实践,对学生劳动价值取向的树立和劳动技能的培养有积极作用。

作者:胡文静 綦昕瑶 邱彬 单位:遵义市新蒲新区天立学校 华南师范大学中山附属中学 江西师范大学 地理与环境学院

高中地理翻转课堂篇3

一、引言

在“互联网+”信息平台的影响下各教育体系、学校教师均适应素质教育发展下的要求,引进先进信息技术和教学设备,优化教学体系和教学流程,让整体教学质量和教学效率都得到了大幅上升。对于高中地理教学来说,更应在地理、地形、地貌等教学内容上同步应用互联网技术,采用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教学形式,让学生随时随地都可以感受地理学习的兴趣,丰富课堂学习的内容,拓宽教学视野和教学空间,让整个课堂氛围更加轻松、活跃,积极、有效地提高教学的意义和价值,因此,在“互联网+”信息平台的创新下高中地理教学模式的探究与实践已经成为每个学校发展的重点方向,不断实现较为广泛的发展成果。

二、“互联网+”信息平台创新高中地理课堂教学的意义

(一)提升教学趣味性

在“互联网+”时代下的发展背景中,既要适应互联网所带来的价值和快捷,也要基于互联网进行新型教学形式的体验,丰富教学活动与资源,教师也可以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借助多媒体设备开展更加丰富教学活动,吸引学生的关注度和学习兴趣,在改善传统、枯燥式教学氛围的过程中展现独具特色的教学魅力,带来焕然一新的教学感受。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以更新的资源、更多的教学形式、更新颖的教学体验,抓住学生的审美情趣,提升教学的趣味性,充分在地理教学中激发学生对于探索世界的思考与欲望,是一种十分有效的教学手段。

(二)丰富课堂教学形式

“互联网+”信息平台时代创新地理教学工作流程,围绕信息技术进行教学手段的落实,改革教学模式,让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带动整体教学方式的变动,结合视听设备、多媒体设备让课堂更加丰富、有效,改变传统灌输式、被动式。地理教学方式,采用慕课、翻转、微课等形式,突破面对面教学与线下教学的束缚,打破时间的限制,使每位学生在碎片化学习的过程中能够感受学习的快乐,随时随地进行地理教学,丰富地理知识,开展教学活动,体验教学魅力。(三)有效拓展教学评价调动地理教学的课堂氛围,利用“互联网+”信息平台的技术背景,有效拓宽教学评价方式,不应仅仅采用以学生成绩为单一的评价体系,这样的评价标准十分片面且单调。“互联网+”时代下要求每个教师在评价学生发展状况时要针对学生的线上、线下表现,具备发现的眼光,发现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认真和努力。结合实际分析数据,把握学生可能在学习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基于此,开展地理教学更能以多种评价和综合性的评价方针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与成长[1]。

三、高中地理课堂利用“互联网+”信息平台创新发展的有效措施

(一)积极转变教学思想,强化互联网技术应用能力

高中阶段,正是学生成长和发展的关键时期,教学任务较为繁琐,同时,还要承担高考的压力,地理也是高考中最为重要的一项教学内容,在素质教育理念下如果教师缺乏系统、先进、科学、有效的教学模式、教学理念和教学技术,将会导致整个教学氛围较为局限片面,不利于学生的成长和发展。现代化教学方式要求教学过程中应利用互联网技术开展教学活动,提高学生和家长的重视程度,在教学任务设计的过程中尊重多媒体技术的应用与发展变化,提高电子课件的制作水平,利用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教育形式,让学生掌握更多地理理论知识,提高综合性的教学素养。其次,针对本校教师应开展丰富多样的教学活动和培训专题研究活动,让教师在网络中能够积极进行视频培训,加入教师交流群,并与其他学校的教师共同分享教学经验、教学心得和教学体会。针对教学案例中的重难点问题进行分析与探究,逐渐强化“互联网+”的教学方针和政策,通过多媒体、互联网技术的应用与发展,深入开展趣味性课堂的研究,推进新型教学力量的改革与完善,让更多教学活动在保质保量、深入发展、改革创新的过程中促进学生成长。

(二)构建多元化的课堂教学模式

“互联网+”的教学理念和政策,让更多的课堂教学内容不仅仅局限于课上教学,而是通过多元化的教学设计和教学方式,让教师针对教学内容优化和创新,抓住教学对象的重难点,不断提高教学效率和教学质量。首先,针对一般性问题进行总结归纳,帮助学生了解教学重点、学习方法以及学习目标,并在日常课余时间中进行巩固和复习。其次,微课是当前构建多元化教学体系和模式的一种有效方法,利用手机进行视频内容的学习和推广,可以提高学生的关注度,许多视频短小精悍,利用课余时间即可完成,获得的知识点较为丰富,随时随地都可学习,在推广和应用的过程中深受师生的喜爱。最后,教师在进行微课录制的时候,要明确微课的重难点方向,并尽量缩短微课视频的时长,通过导入、讲解、练习来针对性地指导并构建整个微课的教学框架,提前将录制微课所需要的音频、视频、图片、PPT等相关内容进行合理剪裁,保证各类素材的完美配合,再检查无误并录制后方可进行剪辑,应用于课堂,构建多元化课堂教学体系。高中阶段地理老师在讲授《气温变化与分布》这一章节内容时根据日常生活中的常识,可以了解气温的动态、发展变化和分布规律,但如果仅仅利用视频、图片、ppt的方式来深入了解相关气候分布的特点,对于学生现阶段的理解水平来说还是有存在一定难度的,利用微课资源可以将本节课的重点内容纳入视频的教学重点中,绘制动态气象分布图,以更为直观、简单、形象的气温垂直变化曲线引入视频教学体系当中并进行注释和引导,保证学生全面了解气候相关知识,在实际生活中积极思考与积极探究课后习题内容和日常生活中的气候变化,学生在进行复习时还可以根据老师录制的微课总结来巩固课后知识框架,按需下载,利用课后指导结合书本内容进行积极探究与思考,提高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逐渐强化自主学习的意识和探究精神[2]。

(三)构架网络学习平台,拓展学生的视野

随着大数据、计算机、互联网技术的广泛发展,微博、微信、QQ等社交软件已经逐渐深入高中学生的日常生活,有些学生甚至是网络上的常客,经常打游戏、刷手机等。每个教师应认识到如果地理教学仅仅局限在课本知识,将导致整个教学氛围较为死板、枯燥,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应由教师牵头,建立公共知识点交流与分享平台,可以以班级为单位在微博上设置专用账号,让学生回家后利用家长或自己的手机进行账号关注,教师可以利用该账号分享日常与课本相关的知识、内容和趣味性视频,并以微课录制的形式讲解地理学习的技巧、地理知识和小练习,使学生在课后利用手机就可以进行地理知识的巩固,并在课余时间加强讨论、沟通与学习。微博的作用还能够进行评论与点赞,在评论、关注与交流过程中促进师生之间的沟通与互动。例如:教师在讲解关于美国相关文化产业的内容时,可以利用课余时间在微博账号上发布一些有关美国迪斯尼、好莱坞等讨论话题,并探讨美国文化产业与中国文化产业之间的差距、美国的交通特点或者美国的地理特点等问题,学生在看到相关问题后可以自行搜索答案或查找课本,既能体现学生的发现精神,也可以让学生积极参与到课后讨论与阅读中,积极回答学生的问题,拓宽知识面,更主动地掌握与地理相关的知识内涵。另一方面,还是以《气温变化与分布》这节课程为例,教师可以以班为单位建立微信群聊,许多学生在与老师面对面时不善于提问和言语,利用线下手机的形式,学生可以自由提问、答疑解惑、分享课件和自主学习,同时,学生提出的疑问并不一定由老师来回答,其他学生在看到相关问题后如果自己可以回答并解释时,也可以进行相应解答,师生之间、生生之间都可以得到交流与沟通。每节课课后教师还应进行知识点汇总与视频录制工作,并针对本节课的重点问题和重点学习目标进行一一总结和规划,针对课后问题给予解答和分析,针对微信群中较为积极、回答次数较多的学生一定鼓励,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四)加大对高中地理教师的互联网技术培训力度

我国大部分城市的高中教学仍然是以学习成绩为核心的教学体系,许多学生面临高考压力,教师往往也承担着较为繁琐的教学任务,为尽可能地在规定教学时间内将课本知识为学生讲解到位,主要采用灌输式的讲课法,不断提高课本内容讲解的效率,但不利于学生素质教育的发展与成长,而家长对于地理教师的教学水平和教学能力要求较高,年轻教师占比较少,能够使用先进互联网技术进行教学的数量较低,中老年地理教师虽能提高学生学习成绩,但也无法摆脱传统式、灌输式的教学方法,对于互联网、多媒体课件的制作与应用不熟练,新兴教学活动与微课教学形式也无法适应整体技术,应用水平较为欠缺,学校由于受到过高的升学压力,无法促进整个课堂氛围的发展与创新。首先,学校应转变传统教学理念,加大地理教师的互联网技术培训力度,并帮助教师学习微课,制作网络平台,让整个课堂教学氛围转变成以学生为核心的自主式教学环境,并不以成绩为唯一定论,缓解学生在面临高考时的压力,同时,也应加强学校局域网的建设,提高硬件设施的覆盖范围。其次,地理教师是学生学习过程中的引导者,更应帮助学生适应学习环境,掌握学习核心,发现地理教学的魅力和快乐,并针对知识点进行微课设计与教学流程的安排,呈现教材知识的重难点,符合学生身心发展的规律,体现教学的意义和价值。教师在进行《中国的疆域》这一节课程内容设计与制作时可以通过课时要求、中国地理位置的差异以及优越性特点,结合课堂重点目标进行导入。在应用互联网技术培训的过程中可以先简单添加视频、图像,让学生在感官与思维结合下进行相关素材的学习,为后续教学活动的开展打下坚实基础,促进学生成长。

(五)加强地理教师之间的交流合作

高中地理教师并不只有一位,每个教师也应不断进行培训与学习,完善教学体系,不能固步自封,学无止境,要不断学习先进理念,并掌握互联网技术,提高授课质量,师生之间在课下也应积极交流,讲解教学经验,探讨教学过程中所遇到的问题和难点。首先,教师建立高中地理教师交流群,将可能遇到的问题集中发到群里并进行沟通,为如何做好高中地理难点重点的讨论,如对等高线、等温线、降水线等问题进行讲解,以取得更好的教学效果,借鉴他人的理论和观点并融汇自己的教学特色,让教学方式更加丰富和多样。其次,在有效管理的过程中每个教师都可以分析成功教学案例,组织全体教师交流,积极促进信息共享。最后,还可以开展全国范围内的地理教师交流研讨会,为更多教师提供学习和培训的机会。

(六)加强师生之间的沟通

当下,在互联网时代,QQ、微信已经成为人们市场生产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也为师生之间的实时交流与互动提供广阔空间,利用互联网工具构建师生沟通与学习的桥梁,当学生遇到问题时可以通过线上方式向老师请教,促进课程知识的消化与吸收,提高教学效果。教师在讲解气候类型这一节文章时教师可以在课前将本节课的重点内容和需要学生思考的问题发布到微信平台上,提高学生课前预习的准确性,同时在课后还可以利用微信群、QQ群进行课后知识的提问,尤其针对重点内容,如成因、特点和分布情况,重点强调学生学习情况。其次,教师还可以利用QQ、微信构建班级群,通过班级群发布每个地理学习阶段的相关视频和信息资料,形成学生全方位的认知与了解,让学生热爱地理、热爱学习、热爱交流来沟通、积极分享与积极探讨,提供更为合理、有效的地理学习渠道,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七)应用翻转课堂

在“互联网+”的教育背景下高中地理教学工作不仅仅局限于课上的教学方式,而是应该运用灵活、多样的空间教学体系,采用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教育形式,利用翻转课堂的教育理念,借助于互联网技术延伸地理教学的空间和范畴,优化地理教学的自主性,广泛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和学习兴趣,翻转课堂作为互联网新兴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教师在应用于高中地理课堂之上有效激发学生探索欲望。同时,教师作为引导者,能够有效帮助学生掌握知识的内涵,丰富学习的效果。教师可以有效采用翻转课堂的形式,在课前提前录制好本节课的相关视频进行课程概述的讲解,结合教学内容,丰富教学资源,让学生自主掌握课程,重点强化师生之间的互动,结合预习过程中所出现的问题在课上进行一一讨论,根据学生不同的理解和视角进行问题思考,准确帮助学生掌握教学内容。最后,在布置作业时可以以网络教学为核心进行展开,将相关课件上传至网络平台,通过学生的课后预习和反复巩固来加强学生的认知和感悟,产生深刻的理解,在自主学习、充分探究过程中,提高地理教学素养。

四、结束语

“互联网+”信息平台的建设与教育改革的措施势在必行,素质教育已经成为高中教学阶段的重要教学理念,为地理教学提供良好的教学基础。地理教师也应改变传统教育的思想观念,应用互联网技术于现代化教学活动中,提高学生学习兴趣,有效促进学生适应社会发展的快速变化,让学生积极参与到课堂氛围中,不断提升自主学习的价值和意义。在生生、师生、师师的沟通、反思与总结中对各项教学理念、教学工作和教学环节具有优化、完善、创新与改革的意义,逐渐构建高效教学课堂,推动地理教育的发展与创新,让整个教学氛围更加和谐、高效,促进学生的全面成长与发展,为学生带来更好的学习前景。

作者:王泽锋

推荐期刊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