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2-12-23 10:10:27
绪论:在寻找写作灵感吗?爱发表网为您精选了1篇电动汽车充电技术发展方向3篇,愿这些内容能够启迪您的思维,激发您的创作热情,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新能源汽车经济实用、绿色环保的特点,使其成为家庭与企业买车、换车的第一选择。然而,充电效率问题也成为制约新能源汽车全面普及的关键因素。如何快速完成电池充电,保障驾驶延续性,是众多新能源汽车品牌的技术开发重点。
1电动汽车发展的背景
随着环保法的发布,国家加大了环境污染、环境治理方面的管控力度。2015年,为了更好地鼓励新能源汽车市场快速发展,工业和信息化部、国家发改委、财政部和科技部联合下发《关于2016—2020年新能源汽车推广应用财政支持政策的通知》,国家及各省市均针对生产、购买新能源电动汽车提出了相关的优惠补贴政策[1]。在环境治理发展趋势以及关于新能源汽车的政策补贴扶持下,新能源汽车得到了飞速发展。传统车企加大新能源汽车产品线研发力度,高科技企业跨界研发新能源、无人驾驶技术,随着电池技术、科学技术的不断成熟,新能源汽车市场进一步扩大。
2电动汽车存在的主要问题
新能源电动汽车目前存在的最大问题是续航能力。续航能力成为用户选择电动汽车及燃油汽车的重要衡量指标。在现有的电池续航能力下,提升电动汽车行驶过程中的充电效率,是电动汽车全面普及的发展趋势。
3新能源电动汽车充电技术
电动汽车驱动力来源于电力,集成的电池组为电机提供了有效的动力输出,带动了汽车运行。电池组的动力补充是通过外置充电器与电力供应设备(充电桩)连接,进而获得电力支持。目前主流的充电模式主要分为传导充电、无线充电及换电模式3类。
3.1传导充电
所谓传导式充电,又称接触式充电或有线充电,通过导线将电能导入车内电池组充电。传导式充电分为交流充电和直流充电两种模式,其表现形式为“充电桩”。电动汽车充电时长取决于充电电流的大小,现有电动汽车品牌在购车时会随车赠送一根便携式移动充电线,常用于家庭用车居家220V交流充电,充电电流一般为10A或32A,采用恒压、恒流的传统模式进行充电,充电时长较长,俗称慢充电。这种模式的优点是充电电流和功率都较低,对电动汽车电池寿命损耗和电网负荷冲击都较小;缺点是电动汽车充电时间较长,无法满足紧急电能补充需求。为了弥补交流充电速率低的问题,市面上研发了许多快速充电的方式,通常为125~250A的高电流直流充电模式,以比亚迪E6电动汽车为例,电池总容量为57kWh,采用250A高电流充电模式,2小时即可完成充电,效率大大提升。直流充电一般采用三相交流电输入,充电电流都很大,因此被称为快充。直流快充方式的优点是能够提高电动汽车充电效率,节约时间;缺点是会对动力电池组产生巨大电流冲击,缩短动力电池组的循环寿命,电池组成本相对较高。
3.2无线充电
无线充电又称作感应充电、非接触式感应充电,利用交变电磁场的电磁感应(CT感应)实现能量的无线传输[2]。通过安装于地面的发射线圈与电动汽车接收线圈之间的交变磁场实现电能的传导,经过逆变器和控制单元完成对电动汽车电磁组充电。无线充电最大的特点是无须配置充电线,充电接口、充电硬件标准容易统一。但目前无线充电实施成本较高,需要“新基建”的配套实施,随着技术和资金的投入,未来可以在技术层面或基础设施层面实现无线充电停车场、无线充电高速停车区等,为用户带来即停即充的体验,将有利于电动汽车企业发展。
3.3换电模式
除了传导充电、无线充电模式外,目前市面上最快速实现有效续航的充电方式,即采用更换电池组的方式,在蓄电池电量耗尽时,用充满电的电池组更换已经耗尽的电池组,实现快速“充电”。国内现有电动汽车品牌,如北汽、比亚迪、蔚来等车企均提供快速更换电池服务,更换下来的蓄电池,可以集中检测检修、充电,提升电池使用寿命,降低充电过程对电力系统的影响。电池更换技术给新能源电动汽车发展带来了积极意义,越来越多的换电服务站将进一步保障电动汽车的有效续航。但现阶段电池更换服务也存在较多问题,不同汽车厂商配置的电池种类、型号、尺寸均不统一,不同车企需要建设本企业汽车品牌换电服务,成本高且所需换电站空间较大[3]。另外,换电站布局不足也无法快速有效响应各位置车辆换电服务。
4新能源电动汽车未来充电模式设想
4.1统一标准,规范市场
目前,电动汽车市场品牌较多,国内外品牌电池研发、充电技术方向各不相同,采用的标准也不统一。因此需要国家联合国际电动汽车标准制定部门,制定符合全球、国内发展的统一执行标准,规范电池尺寸、充电接口、充电功率标准等相关指标,规范电动汽车市场,为电动汽车快速发展奠定良好的技术规范基础。
4.2加大电池组技术研发,建设支持大功率的充电桩
提升充电效率,最关键的是要提供更便捷的充电环境,未来可以在电池组技术上加以研发,生产出容量更大、充电电流更大的电池组,支持400A~1000A的超大电流充电,进一步提升充电效率。
4.3自动化换电,提升换电效率
换电模式是目前效率最高的提升续航能力的方式,传统人工更换电池模式人员成本高、效率低。打造全自动换电流水线,加大换电站建设,提升自动化、科技化,致力实现电动汽车驶入换电站,换电流水线能够自动完成换电工作,不断提高换电效率。自动将拆卸完成的馈电电池收集至指定位置进行充电,循环完成换电工作。
5结语
进一步完善电动汽车充电设备部署,研发新一代蓄电池,提升续航能力,研究更快、更安全的充电手段,结合电网系统打造更可靠的供电系统、监测系统都是未来新能源电动汽车发展的关键点。当充电效率与传统燃油汽车加油效率持平时,电动汽车的益处将成倍放大,或将有望取代燃油汽车。
作者:李梦 单位:三亚学院理工学院
电动汽车充电技术发展篇2
随着全球能源危机不断加深、全球变暖及大气污染危害的加剧,发展电动汽车已成为节能减排的重要途径之一。国家电网公司正在持续推进智能电网建设,作为智能电网重要组成部份的电动汽车充电设施,具有分布广、用电负荷大的特点。电动汽车体现了与智能电网的互动性,使交通运输与电网之间的关系更加和谐,也促进了我国智能电网的建设和发展。
1充电技术
1.1充电方式
电动汽车主要有常规充电、快速充电和更换电池组3种常用充电方式[1]。常规充电也称交流慢充,一般是以较小的交流电流进行恒流充电或小电流恒压充电,充电电流约为15A,充电时间大约5~8h;快速充电也称直流快充或应急充电,是采用150~400A的直流电流进行恒流充电,在20~30min内就能使蓄电池电量达到80%~90%;更换电池组,也称快速换电或机械换电,是在蓄电池电量不足时,将已经耗尽的电池组更换为充满电的电池组,这种直接更换电池组的过程通常可在10min之内完成。
1.2充电特性
常规充电可采用低压交流电,但充电所需时间较长,而且要求具备很好的停车库(位)条件;快速充电的充电时间较短,但需要配置专门产生直流大电流的直流机,占地面积较大,对电网的冲击也较大,且会影响电池使用寿命;更换电池组具有时间短、选址灵活、可夜间充电或采用新能源充电,可规模化应用等优点,但动力电池必须标准化。此外,不同类型汽车充电所需的电压和电流各不相同,其对电网的影响也不一样。
1.3充电设施
电动汽车充电设施是指为电动汽车动力电池提供电能补给的设施。根据电动汽车充电方式的不同,电动汽车充电设施可以分为充电桩、充电机和换电站3种类型。充电桩为配置车载充电机的电动汽车提供交流常规充电电流,布点灵活、占地面积较小,可安装在停车场、居住社区等,提供常规充电服务。充电机通常指直流充电机,对各类电动汽车提供较大的直流电流进行快速充电,设备技术要求较高、占地面积较大,通常安装在电动汽车充电站,为各类电动汽车提供应急充电服务。换电站则是配备若干动力电池组,为电动汽车更换电池和提供电池维护服务,操作专业性强、占地面积较小,可结合车辆行驶路线、区域等情况适当配置。根据电动汽车充电设施的不同特点,既可将交流充电桩安装在街头、停车场和加油站等地,方便电动汽车就近接入电网进行常规充电,也可以根据实际需求与预测建设一些电动汽车充电站,充电站中可配备一定数量的交流充电桩、直流充电机和电池组,可同时为各类电动汽车提供不同的充电服务。
1.4布点规划
目前,电动汽车充电设施的布点规划主要从选址模型的建立、算法求解等方面进行研究,如WANGHeng-song等在考虑充电用户特点、充电站特性及市区规划、电网布局等因素的基础上,提出了一种多目标规划模型[2];寇凌峰等主要研究区域电动汽车充电站选址问题,建立充电站选址定容的最优费用模型,并用假设算例的粒子群算法求解结果证明其模型的可行性[3];张国亮等在考虑电动汽车用户分布特性的基础上,采用目标规划思想,通过改进的禁忌搜索算法,提出了以充电站初始建设成本及用户充电总成本最小化为目标的多等级充电站选址模型[4];周洪超等基于博弈论思想,分析传统项目选址方案评价方法,评价电动汽车充电站规划布局方案,并建立博弈优化模型和算法[5];ReVelle等综述电动汽车充电设施选址研究,总结出几个经典选址模型,并通过增加不同的约束建立了多种扩展模型[6]。
1.5相关标准
为了适应电动汽车等新能源汽车技术的发展,国家电网公司于2009年12月颁布了《国家电网公司电动汽车充电设施建设指导意见》等相关企业文件和企业标准,为充电站设计、建设以及电动汽车充电设施的生产、选型、使用及建设大规模充电站等提供了技术依据[7]。《电动汽车传导式充电接口》、《电动汽车充电站通用要求》、《电动汽车电池管理系统与非车载充电机之间的通信协议》和《轻型混合动力电动汽车能耗量试验方法》等4项国家标准[8]于2010年4月出台,推动和规范了我国电动汽车充电桩及充电站的发展与建设,也进一步促进了电动汽车生产商积极参与电动汽车的研发与生产。
2电动汽车充电对电力系统的影响
电动汽车充电对电力系统的影响因素主要是电动汽车的充电方式、充电特性、充电时间以及电动汽车的普及程度和类型等。但电动汽车充电更多地采用充电桩或充电站时,对电力系统的影响就可笼统地反映为充电桩或充电站对电力系统的影响。
2.1对输电网的影响
目前,国外已从负荷平衡的角度开展了现有或规划的发供电容量能否满足电动汽车充电所引起的负荷增长等相关研究。文献[9]在不同的电动汽车增长方案下,采用场景分析进行加州电力市场研究,结果表明电力负荷将分别增长8%和2%。文献[10]仅从充分满足电动汽车自然增长的考虑出发,不涉及具体的电动汽车充电设施,采用自下而上的方法研究了美国佛蒙特州在最优充电模式、夜间充电模式和1天内2次充电模式等3种情况对电力负荷的影响,结果表明该州可以支持10万辆电动汽车夜间充电,但在负荷高峰期进行充电将会对电力供应造成恶劣影响。文献[11]在全天均可充电和12h可充电两种情况下研究整个美国电网对电动汽车充电的承受能力,结果表明美国的现有电网最多可以承受73%的电动汽车充电负荷。
2.2对配电网的影响
电动汽车充电不仅会对配电网的负荷平衡造成影响,还会给配电网带来其他方面的问题。文献[12]表明电动汽车充电过于集中将会导致局部地区负荷紧张甚至过负荷;电动汽车在负荷高峰时充电以及大量电动汽车充电时间的叠加将会加重配电网的负担。文献[13]从确定性和随机性方面详细研究电动汽车充电对配电网负荷平衡、电压调节、三相平衡的影响,建立了由配电网模型、负荷曲线和电动汽车充电的负荷特性构建的峰荷-时间模型,分析对系统影响的确定性与随机性。文献[14]提出了两种电动汽车充电协调方法:分布协调充电,即在充电站总电流不越限的前提下对每辆电动汽车进行最大电流充电,减少充电时间;集中协调充电,即通过计算机的智能判断来协调每辆电动汽车在什么时间充电、充电电流大小和充电时间长短,以保证充电站总电流不超载。
2.3造成谐波污染
电动汽车在充电过程中不可避免会使用电力电子设备,而电力电子设备会产生谐波,给电网带来不利影响。针对这一问题已有学者通过建模和仿真进行了研究。文献[15]搭建电动汽车充电机(站)的Matlab/Simulink仿真模型,通过理论研究和实测验证,分析了电动汽车充电机(站)谐波大小的影响因素。文献[16]采用商用电动汽车充电机实测数据,对谐波电流进行分析计算,结合概率统计学大数定律和中心极限定理,建立了多谐波源谐波分析数学模型,对多个电动汽车充电机产生的谐波电流及其概率特性进行了研究。针对电动汽车充电造成电力系统谐波污染的一系列研究表明:如果认真贯彻执行与谐波相关的国家标准,是可以控制电力系统的总体谐波水平的,可采取的措施有增加换流装置的相数,降低谐波电流的有效值;增加无功补偿装置,提高电力系统承受谐波的能力;加装滤波装置,就地治理电力系统的谐波污染,等等。
3效益分析
3.1经济效益
虽然电动汽车的一次性购买成本还比较高,但其使用成本要比传统的燃油汽车低得多[17]。燃油汽车按10L/100km的油耗、7.05元/L的油价计算,行驶300km需花费211.5元。而以比亚迪E6纯电动汽车为例,行驶300km需充电57kWh,以0.84元/kWh的商业电价计算,仅需耗费47.88元,比燃油汽车节省77%。若考虑油价上涨以及采用夜间低价居民用电充电,则电动汽车使用成本的优势将更为明显。充电站的建设是发展电动汽车的基础,其研究与建设将大大提高电动汽车的续驶里程,促进电动汽车的市场需求,推动相关产业链多个环节的技术进步。
3.2社会效益
电动汽车充电设施的建设可充分利用大型停车场、变电站和公众服务场所等现有土地,并可根据实际需求使充电站和营业厅一体化,提高土地利用率;也可考虑采用只在夜间负荷低谷时进行充电的运行方式,以改善电网负荷特性、提高火电与核电的运行效率、参与削峰填谷,从而起到节能和提高电网使用效率的效果。
3.3环境效益
与传统燃油汽车相比,电动汽车在减少温室气体排放、带动低碳产业发展方面具有显著优势[18]。从全生命周期的角度来看,火电厂每生产1kWh的电将排放约0.91kg温室气体,而每燃烧1L汽油将排放约2.81kg温室气体。将油耗特性为10L/100km的燃油汽车与充电57kWh即可行驶300km的纯电动汽车相比,每行驶100km分别产生28.1kg和15.5kg温室气体,电动汽车的温室气体排放量可减少约50%。随着可再生能源发电的比例不断增加,电力生产清洁度持续提高,电动汽车所产生的温室气体还将继续减少。
4发展趋势
4.1实现智能充电控制
电动汽车充电行为具有随机性和间隙性,会对电网造成诸多不利影响。如果能在提供方便安全的电动汽车充电服务的基础上,通过现代化的技术手段和管理方法,对电动汽车充电设施进行统一监控,实现充电网络一体化、自动化与智能化的充电设施管理与控制,可大幅度削弱电动汽车充电给电力系统带来的不利影响,甚至可将电动汽车充电设施作为电力系统的“友好负荷”,使其参与电力系统削峰填谷,有助于提高电力系统的运行效率和安全性。
4.2与新能源发电配合
新能源发电可利用的资源丰富、污染较少,甚至是零污染,可以在一定程度上缓解电力供应的紧张情况和环保压力。如能将充电设施与新能源发电集成接入电力系统,将在一定程度上削弱新能源接入对电力系统造成的不利影响,降低充电设施带来的负荷增量,提高可再生能源的利用率;在新能源丰富的郊区建立电动汽车充电站,同时在市区提供电池组更换服务,通过双向运输等方式促进电动汽车和新能源发电的发展。
4.3作为系统储能的组成部分
由于太阳能、风能具有随机性、波动性和不可控性,在含光伏发电、风力发电的微电网或配电网中,需配置一定容量的储能设备。若储能配置偏少,可能无法满足系统发电和用电之间的实时动态平衡;若储能配置过于充裕,将显著增加系统总投资费用,可能造成经济性变差。从电动汽车特性可知,只有在蓄电池荷电状态比较充裕时才可使用,因此当电动汽车因电量不足以行驶时,仍有一定的电量存储,可用于参与含分布式电源的微电网或配电网功率实时动态平衡。此外,电动汽车行驶时间通常较短,可在其大量的空置时间内参与电网运行,作为储能单元参与系统削峰填谷,减少系统静态储能设备的配置,提高系统的经济性。
4.4成为智能电网的重要组成部分
电动汽车是发展新能源汽车的重要方向,支持电动汽车发展的电网技术是智能电网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国家863计划重大专项“智能电网关键技术研发(一期)”重点资助的研究内容[19]。目前,为充电设施安装智能电表、充电站双向通信设施等都是电动汽车充电的主要研究方向。智能电网的实现也依赖于对电网中各环节重要运行参数的在线监测和实时信息掌控,新兴的物联网可作为“智能信息感知末梢”,使管理更加集中化、统一化、智能化。将物联网应用于电动汽车充电将有助于实现电动汽车的自动识别、自动报警、自动管理等功能,是推动智能电网发展的重要技术手段。
5结论
当前我国电动汽车产业已步入快速发展期,充电设施建设如火如荼,从电动汽车充电的发展趋势来看,短期内主要考虑充电设施接入电网的方式、在配电网规划中的布点与容量配置以及谐波治理;从长远来看,随着电动汽车大规模使用以及充电技术、接入控制技术的发展,如何提高与新能源发电的集成使用、如何成为智能电网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必须考虑的重要方面。
作者:吴志力 单位:国家电网公司北京经济技术研究院
电动汽车充电技术发展篇3
汽车工业的发展方便了人类生活,其尾气排放对环境造成的影响也越来越被人们所重视,清洁替代是能源利用发展的方向。由于电动汽车的污染物排放和噪声低,且能源利用率较高,因此我国支持和鼓励电动汽车的发展。随着电动汽车的发展及其应用量的增加,出现了车与充电桩不匹配、充电排队时间长、充电桩利用率不高、充电运营商盈利难、重复建设等一系列问题[1]。在国家政策支持下,电动汽车关键技术取得了重大突破,但要推动电动汽车普及,除突破其本体技术并统一标准外,高效的汽车充电网络建设是主动、积极、系统地推动电动汽车发展的关键[2]。本文结合我国现有电动汽车充电技术,探索电动汽车未来充电技术发展的趋势。
1常用电动汽车充电技术及存在的问题
电动汽车常用的充电技术有感应式无线充电技术、传导式充电桩技术、换电技术等。
1.1感应式无线充电技术
感应式无线充电是利用交变电磁场的电磁感应来实现能量的无线传输[3]。如图1所示,通过发射线圈与接收线圈间的交变磁场实现电能的传输,再经逆变器和控制单元完成对电动车充电。其特点是不需充电线,硬件方面的标准较易统一。由于电力传输与距离的平方成反比关系,故随着距离的增加电力传输效率迅速下降。无线充电技术还需要解决的瓶颈是电磁相容问题,虽然采用封闭的智慧车库是解决电磁相容问题较好的途径,但高昂的成本可能会限制其应用。另外,采用该充电方式,发射线圈与接收线圈都要精准定位,它们错开几毫米都会影响感应的发生。
1.2传导式充电技术
传导式充电技术通过电缆将充电设施与电动汽车相连,利用电传导实现为电动汽车充电传导式充电一般由充电模块、计量模块、控制与缴费模块构成,如图2所示。采用该技术进行电动汽车充电需要解决的问题如下:充电接口、充电参数、收费计量等标准统一,充电桩或充电站合理分布,充电安全等。
1.3换电技术
换电技术即把车上“无”电的电池换下来去充电,充好电的电池换到车上。换电技术可以节约充电时间,但须有专门提供换电服务的充电站或充电厂,且需要解决车载电池标准统一、换电服务成本核算、换电后系统风险检验等问题。
2国外电动车及其充电技术概况
19世纪中期国外出现了纯电动汽车,20世纪初由于充电的不便性及燃油汽车批量生产技术的提高,纯电动汽车便退出了市场。20世纪60年代,由于环境问题和石油危机的出现,纯电动汽车又被重新重视。由于电池技术和续航里程等问题,20世纪90年代国外汽车商开发了混合动力电动汽车。在西方国家由于政府对燃油车的限制以及越来越严格的燃油排放标准,其汽车企业投入巨大资金用于电动汽车及相关充电技术的研究。欧美和日本等国家在商场、停车场、居民区、政府大楼等区域建设各自的电动汽车充电设施,主要以充电桩为主。在美国,市民可用手机下载App来寻找附近空闲的充电桩,通过购买充电桩,秒变“桩东”;在英国,国家加速国内的充电桩布局并发展电动车无线充电技术;在德国,政府和车企共同投资扩建充电基础设施,其中1/3为高压充电桩,要求0.5h内必须让电动车充满80%的电来缩短充电时间,且使用具有欧洲标准的连接器;在日本,充电桩形成了每隔30km的覆盖量,本土大车企与日本政策投资银行共同成立了“日本充电服务”公司,主动担当起充电桩的安装成本和8年的免费保修任务。
3我国电动汽车充电技术发展趋势
电动汽车充电技术的发展要充分考虑安全和便捷,使电动汽车的车主享受到技术发展带来的实惠。
3.1谐振无线充电
依据电磁谐振原理[5],在发送端和接收端频率相同的谐振线圈可实现能量从发射线圈到接收线圈的传输。谐振的两个线圈耦合是松散的,只要调整到同一频率,即可通过共振传输能量。谐振无线充电的充电距离比感应式远,在电动汽车和一些工业领域具有较大的应用潜力。
3.2大功率充电桩
电动汽车获得了较快发展,已在公交、出租、物流和共享汽车等领域开始应用并呈增长趋势,但公共充电桩少、动力电池续航里程低、充电时间长仍是电动汽车发展的制约因素。提高续航里程就要增加动力电池的容量,并提高动力电池的电压;缩短充电时间可在动力电池允许的条件下将充电电压升到1000V,且把充电电流升到350A。为此,需建设大功率充电桩,将电动汽车直流充电系统额定值提高至1000V/350A[6-7]。开发大功率充电桩的途径:一是开发大功率充电模块。单个充电模块容量越大,则构成一台大功率充电桩所需并联的充电模块越少,模块间的均流和控制越稳定可靠。二是加大电缆截面,提高载流能力。三是进一步优化热管理技术,以提高充电桩的可用性。
3.3配合新能源发电
新能源发电有环保优势,也具有随机、波动和不可控等特点。如果能将充电设施与新能源发电集成接入电力系统,既能减小新能源接入对电力系统的不良影响,又能削弱充电设施给电力系统带来的压力[8]。同时,电动汽车可作为一种灵活负荷和储能设施,可以为新能源大规模进入能源系统起并网消纳作用,也可以向一些商业区域、微电网、小微电网输电,参与平衡局部的电网。
3.4集中和分散布置充电桩
目前国内动力电池以三元锂和磷酸铁锂为主,其每次使用放电的深度越小,电池的寿命越长,最佳的充电电量在20%~90%区间。动力电池充电过程是一个电化学过程,过充或过放均会导致整个电池失效。在充电站或充电桩布置方面应参照加油站模式,首先建设集中式充电站,其次在对市场充分调研的基础上建设分散式充电桩,方便电动汽车用户能在最佳充电区间完成充电,以确保动力电池的使用寿命。
3.5充电的广泛性和智能化
随着电动汽车行业标准的制定和推行,动力电池系统和电压等级也将逐步规范。同时公共充电装置也将规范与电动汽车的充电接口和接口协议等。作为电动汽车运行的能量补给,充电系统应具备充电的广泛性,能够实现多类型动力电池的充电控制算法,与不同类型动力电池系统实现充电特性匹配,完成充电服务。未来的充电服务将是智能的,作为电能从电网传输到电动汽车的“中转站”[9],智能充电网能够监测动力电池的放电状态,实现无损充电,避免动力电池的过放或过充;优化智能充电技术,对动力电池故障自动诊断和维护;对电量智能化管理,实现即插即充、无感支付等。
3.6规范统一交易结算模式
能耗是电动汽车的重要指标,一方面是电动汽车驱动系统的能耗指标,另一方面是电动汽车从电网获取电能的利用率。前者取决于电动汽车本身特性,后者与充电装置的电能转换效率有关。因此,采用高效充电装置,对降低电动汽车能耗具有重要意义[10]。低能耗意味着低的使用成本,用能结算模式统一也是未来发展的方向。无论是充电模式还是换电模式,应通过系统集成构建充电桩或动力电池与用户之间规范化、可信赖的充电交易模式,减少不同厂家充换电产品差异性,提高充换电系统稳定性,建立统一规范的交易结算模式,提高电动汽车充换电操作的便利性与交易的安全性。
4结束语
电动汽车未来发展要解决续航里程、运行成本、充电时间、电力供应、电池废料处理等5个问题,而电动汽车充电技术与其中4个有关。随着5G通信技术的推广应用,在电动汽车与智能电网双重推动下,有关充换电装置的配电容量、服务能力、投资和运营等将获得新突破,与之配套的建设也将紧跟其后,相应的标准也将日趋完善。
参考文献:
[1]金昂瑞.电动汽车充电技术应用现状与发展趋势研究[J].科技经济导刊,2016(12):81.
[2]王新宇.基于市场行为的电动汽车充换电技术研究[D].青岛:青岛大学,2017:57.
[3]陈宗璋,吴振军.电动汽车充电站建设[J].大众用电,2008(6):34-36.
[4]潘一军,梁炉,唐茂钢,等.电动汽车充电技术2.0与1.0对比分析[J].信息技术与信息化,2018
[5]:162-167.[5]PaulPickering.无线充电技术的现状与未来[J].中国集成电路,2018(2):18-21.
[6]倪峰.电动汽车充换电技术发展趋势报告[R/OL].(2016-11-28).http://www.docin.com/p-1798335193.html.
[7]王伯军,李威,梁士福.纯电动乘用车大功率充电技术需求分析[J].汽车文摘,2019(6):46-49.
[8]曾庆捷.我国未来储能技术发展探讨[J].山东电力技术,2017,44(3):51-53.
[9]李洪峰,李红霞,陈志刚,等.一种新型电动汽车充电桩技术方案探讨[J].电力系统保护与控制,2017,45(6):143-148
[10]林佳雁.新型电动汽车充电桩技术的方案分析[J].科技风,2018(15):1.
作者:曾庆捷 单位:山东中实易通集团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