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2-12-22 16:33:29
绪论:在寻找写作灵感吗?爱发表网为您精选了1篇高校礼仪教育途径3篇,愿这些内容能够启迪您的思维,激发您的创作热情,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近年来,高校部分国际学生在校园内上课迟到、出入教室穿拖鞋着吊带、深夜宿舍聚餐嬉闹,校园外甚至嚣张挑衅执法交警,类似事件时有发生,社会逐渐形成对国际学生一定的负面印象,继而引发公众对高校国际学生教育管理水平与能力的广泛关注和热议。本文旨在探究礼仪教育在高校国际学生教育管理中的价值及其实现途径,以期为国际学生规范教育提供参考。
一、礼仪教育的定义与价值
(一)礼仪与礼仪教育
1.在中国古代,“礼”和“仪”是两个不同的概念,“礼”是抽象的,是由一系列规定和制度构成的准则,“仪”是具体的,是一套完整而系统的程序和范式[1]。礼仪是在一定社会人际交往中,以约定俗成的程序与范式来表现的律己敬人的过程,作为全社会共同的行为规范,它对个人行为有着规范性的要求,形成一定的约束。礼仪缺失或不当将影响与他人的沟通交往,阻碍个体素质的提升,损害个人、团体甚至国家民族的形象。这种缺失或不当体现在具体程序与范式的践行上,也体现在对抽象准则的理解与领悟上。2.礼仪的价值指向在于使社会文明,礼仪教育的价值指向在于使社会个体理解并接受礼仪,融入社会文明。面向高校国际学生的礼仪教育可以从礼仪的本质出发,探讨对他人的尊敬之心、友好之情的展示程序与范式,它可以是单向的中国文化认同教育,使恰切的礼仪规则成为国际学生打开中国文化大门并形成中国社会交往能力的黄金钥匙;也可以是从中国文化博大开放、兼容并包的角度对比探讨中国礼仪与国际礼仪,培养国际学生礼仪文化的双向融通智慧与融通能力,但在与国际接轨的过程中,应重点关注中国礼仪的被理解与被领悟教育。
(二)高校国际学生礼仪教育的价值
中国古代的颜无曾这样描述礼仪的价值,“国尚礼则国昌,家尚礼则家大,身尚礼则身正,心尚礼则心泰,事尚礼则事成。”面向高校国际学生的礼仪教育具有一定的特殊价值,具体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1.礼仪教育是国际学生适应中国留学环境的重要桥梁假若将异国求学的国际学生与中国社交世界之间的距离比作一条江河,那么礼仪教育便是这条江河上的一座重要桥梁,它的一端是国际学生在华留学生活的社交需求,另一端连通着真实的中国社交世界。通过它,国际学生学习中国礼仪规范及其社会文化根源,学习在中国留学环境中如何与他人有效相处,做到知礼、尚礼、守礼,逐渐领悟并使用它,从而减轻他国社交恐惧与焦虑情绪,培养交际自信和社会参与感,提升他们的中国社会交往能力,更快更好地适应中国留学环境。2.礼仪教育能够引导国际学生形成积极的个人审美志趣礼仪从起源到发展始终随着社会审美取向的变化而变化,高校礼仪教育解读渗透礼仪规范中社会公众的审美志趣,培养学生注意个人言行举止契合它的基本规范,不僭越,不挑衅,引导学生在理解领悟的基础上逐步形成与之相向的个人审美志趣。礼仪美育之花必然结出规范文明之果,站有站相、坐有坐相的具体礼仪是一种神奇的身体语言,它能外化彰显一个人内在的审美志趣,成就良好的个人形象。使用者通过外显的符号形式获得某种心理的暗示与体验,并通过接收者的反馈获得确认,反作用于使用者,这一过程便是礼仪教育的价值实现过程。积极健康的个人审美志趣一旦成为源动力,必然指引着国际学生自觉对照修正不当言行,建立和谐融洽的人际关系,追求积极向上的美丽人生。3.礼仪教育是多元文化背景下形成与维护公共秩序的指挥棒礼仪是治事待人的准则,亦是人与人之间相处的规范。不论是家庭生活还是社交场合,其进退都应有适当的节度,礼仪便是这个“节”与“度”。礼仪是文化自觉的产物,“是社会发展到高级阶段对民族文化的拣择与升华,是对人们行为制度性的、有形的约束。”[2]礼仪作为一种公共行为规范,一方面,它依靠文化自觉的力量约束个体行为,形成并维护着一定的公共秩序;另一方面,在践行过程中,人们容易受到周边环境的影响,存在一定的从众心理,需要必要的引导与教育。来自世界各地的高校国际学生拥有丰富的多元文化背景,对其进行礼仪教育,作为形成与维护中国留学环境下公共秩序的一根指挥棒,能够保护与协调这种多元文化,有助于谱写出一曲多元文化和谐相处的美丽乐章。和谐有序的校园人文氛围,具有熏陶铸造文化认同心理的功能,反过来作用于他们的思维模式、行为方式和生活习惯,逐渐形成一种文化自觉。
二、高校国际学生礼仪教育现状
“礼仪是在社会生活中约定俗成的,符合礼的要求,维护礼的精神,指导、协调人际关系的行为方式和活动形式的总和。”(百度百科)它从社会生活中来,又作用于社会生活。五千年中华文化源远流长,每一条礼仪规则背后都蕴含着生活在这片土地上的人们传统的道德理念、思维方式及民俗做法等特定文化内涵,这恰恰是国际学生比较欠缺的部分。
(一)礼仪规则教育与礼仪文化教育分而治之
目前,高校面向国际学生的礼仪教育通常分为两个板块:礼仪规则教育和礼仪文化教育。其中礼仪规则教育主要通过新生入学教育及日常管理展开,礼仪文化教育主要依托中国文化通识类课程,如中国概况课展开。一方面,作为国际学生的教育管理者,高校希望国际学生遵守相关礼仪规范,为防范国际学生做出违反校规校纪甚至法律法规的行为,高校防患于未然,将各类规则尽数列入《学生守则》,并在入学教育时三令五申,但现实效果往往不尽如人意,由近年来各类涉及国际学生的负面报道层出不穷可见一斑。另一方面,“中国概况”类文化通识课程受到课程性质、教学计划和授课课时的限制,着力于对中国进行全方位系统全面的概况类介绍,如中国的国土、历史、人口、民族、政治制度、经济、科技、教育、传统思想、文学、艺术、习俗、旅游、国际交往等各方面的知识,不能做到深入细致地论述“礼仪规范”相关内容。礼仪规则教育与礼仪文化教育分而治之,理论与实践相剥离,且蜻蜓点水式的礼仪教育难以达到预期效果。鲜活的社会现实生活是孕育产生一定礼仪规则的文化土壤,单纯讲授礼仪规则而不引导国际学生理解领悟它产生并传承发展的社会文化背景,不但不尊重产生它的历史背景与社会现实,而且这些脱离中国社会文化土壤滋养而被简单罗列的各种礼仪规则容易成为虚无缥缈的空中楼阁,给学习它的国际学生造成一定的困扰,甚至成为干瘪恼人的桎梏,阻碍礼仪教育的有效开展。
(二)教学资源相对匮乏
首先,教师是实施教育教学计划的基础核心力量,应该具备中国礼仪文化和具体礼仪规则的教学业务能力,具备面向国际学生进行礼仪教育课程开发建设的能力,还应具备高尚得体的个人礼仪素养。当前,大部分高校开展的国际学生礼仪教育主要依托辅导员围绕《学生守则》开展的入学教育及日常教育活动。辅导员们通常较为年轻,在实际工作中,往往缺乏中国礼仪系统知识储备,缺乏多元文化背景下礼仪教育专业技能的相关培训,也缺乏礼仪教育相关的工作考核办法与激励机制,其教育效果完全依赖于辅导员个人现有的职业能力与职业自觉。其次,适合国际学生自主阅读的汉语分级读物不足,面向国际学生礼仪教育的汉语分级读物更是亟待开发。
三、高校面向国际学生进行礼仪教育的途径
当前,国家号召高校面向国际一流大学建设目标培养高层次来华留学生,教育对象的特殊性及其培养目标决定了不能满足于高校现有的礼仪教育模式,也不能简单照搬面向中国学生的礼仪教育课程,而应着眼于满足国际学生个人发展需求及国内外社会对国际学生的人才需求,分析中国留学环境要求具备的基本礼仪规则,考察它应用的社会生活场景,挖掘它背后的文化来源,结合汉语语言目标、文化目标和专业技能目标,合理加工,开发建设面向高校国际学生礼仪教育的新模式。
(一)开发建设面向国际学生的礼仪教育课程
以国际学生了解、领悟并遵守一定的中国礼仪规范为基本目标,以帮助国际学生更快更好地适应中国留学环境为宗旨,注重礼仪教育与中国留学生活的有效融通,是国际学生礼仪教育课程开发建设的基本理据。据此,面向国际学生的礼仪教育课程应在礼仪概述、仪容仪表、交际礼仪、职场礼仪等一般礼仪教学内容的基础上,增加解读具体礼仪规则相关文化的内容比重,如中国文化讲究未雨绸缪、居安思危、防微杜渐、投桃报李、舍生取义等价值理念,以及中国人崇尚了几千年的做人根本:孝、悌、忠、信、礼、义、廉、耻。这些在生产实践和社会生活中逐渐形成的群体思维方式与文化心态,是指导中国人思想行为的文化根源,也是礼仪教育课程开发建设的宝贵资源,应发掘其中生动有趣的历史故事或身边的典型案例,利用线上线下多种教学平台,增强礼仪课程的趣味性和教育价值,帮助国际学生理解具体礼仪规则背后的历史背景、社会原因和文化支撑,促使国际学生在礼仪应用上更加协调,内秀于心,外毓于行。考虑到礼仪教育的学科特殊性和教育对象文化背景的差异性,我们认为能够提供个性化学习环境的交互式教学网络平台具有一定的优势,它不仅能让国际学生按照教学计划在沉浸体验中基于自身条件建构个人礼仪知识体系,而且能够突破教育的时空限制,在即时友好的师生、生生动态交互过程中,通过感受与判断,逐渐领悟并适应礼仪规范。面向国际学生的礼仪教育课程对教师的专业技能提出了较高的要求,要求具备线上线下课程开发建设的能力,信息检索、筛选、组合创新的能力,以及观察、收集、归纳总结的能力。在分析国际学生思维特点、认知方式、学习态度和心智心向的基础上,教师选取一定的礼仪教育主题,如社会热点、媒体报道或中国留学生活中具有礼仪教育价值的生动案例,对其进行课程设计开发,形成“微课”,其中涉及的礼仪规范可以选用学生进行演示,引导他们在具体事件情景中反复观摩、对比思考、头脑风暴等;也可以选取与课程教学目标匹配度较高的精品课程或慕课中的优质教学资源,整合优化,建设礼仪教育课程资源库。
(二)面向高校国际学生进行汉语分级阅读
语言是一种载体,面向国际学生的汉语教学承载着包括礼仪规范在内的中国社会文化内容,大量持续的汉语自主阅读无疑是国际学生学习汉语和中国文化最有效的途径之一。然而,对外汉语教学长期奉行“唯精读、高浓度”的模式,“教学环节中缺少科学设计的、大量的、轻松有趣的中文泛读”[3],自主阅读在对外汉语教学中的作用没能得到充分发挥。当前市场上的汉语读物大致分为三类:第一类是使用全真语料的读物;第二类是专门为汉语学习者编写的读物;第三类是以著名的中文作品(多为文学作品)为基础,根据第二语言学习者的水平加以简化改写的读物[4]。近年来,面对越来越大的汉语学习者群体,依托对外汉语基础教材多年运行经验,研发制定汉语分级阅读标准,开发建设汉语分级读物体系,逐渐成为业界共识。面向汉语学习者的分级读物需要考虑读物本身的内容题材、字词因素、语义透明度、内容深度、结构复杂度等。其中,选取国际学生感兴趣的内容题材,合理设置分级读物的语言难度和进阶等级,是决定汉语分级读物可读性的三个重要指标。此外,尤其需要考虑读者自身的背景知识和汉语水平。在实际教学中,一线汉语教师最了解学生真实的汉语水平和学习需求,他们擅长通过简化和阐释的方式对材料进行语言调整和言语调整,提高语言输入的可理解度。因此,汉语教师在高校国际学生礼仪教育中的作用尤为重要,一方面,汉语教师可以根据课堂教学内容从现有的汉语分级读物中选取合适的章节内容引导学生进行课外自主阅读,如《汉语风》《中文天天读》《实用汉语分级阅读500字》等,成为连接国际学生课堂学习与汉语分级阅读资源宝库的重要桥梁;另一方面,教师也可以围绕礼仪教育教学目标,选取国际学生在华留学生活典型场景或者社会热点、网络资源等进行原创加工,成为国际学生礼仪教育主题汉语分级读物的开发者和建设者。在移动互联网时代,国际学生的汉语学习资源是海量的,教师应该在讲授礼仪教育课程的同时,开发建设汉语分级阅读资源库,教会学生有效利用资源进行大量的汉语分级阅读,让国际学生在阅读中津津有味地获知礼仪规则,循循渐进地完成礼仪教育和文化认同。这时候,教师的角色可以被比作是教练,教会知识与基本技能的同时,给“运动员”们必要的时间去实践去练习,“场地”便是合适的汉语分级读物,教练在场外时刻关注着他们的举动,必要时给予一定的阅读辅助,如提供作者背景、创作背景、人物分析、文化因素补充注释、人物关系梳理等,帮助学生消除理解障碍,使汉语分级阅读成为国际学生礼仪教育的有效途径。
作者:潘桂妮 单位:上海海洋大学国际文化交流学院
高校礼仪教育篇2
传统礼仪,在我国属于“多源一体”的文明形成模式。我国被称之为礼仪之邦,经过几千年的历史沉淀形成了民族礼仪和独具特色的传统文化,其中传统礼仪文化占据着极为重要的地位。随着现代化时间的进展和历史的发展,我国的传统礼仪逐渐成为了我国民众极为重要的行为准则,其中囊括了所有华人的精神。礼仪文化在多个方面都发挥了其重要的作用,比如政权建立、国家稳定、社会安定、人际交往方面,与此同时,传统文化可以有效地增强其民族自信心,构建出一个良好的民族心理,对于提升国家综合实力和人民素质文明的精神支柱和资源可以起到有效的促进作用,成为了现代文明的基本条件。在高校当中,学生属于其大学文化的展示者和引领者,需要适应现阶段社会的需求,但是传统礼仪的作用不容忽视,在新课程标准的基础上实现传统礼仪和课堂教育的高度结合融合,对于高校学生的整体文化素质可以起到高度的积极促进意义。
1课程标准建设意义和传统文化发扬得现实意义
课程标准的建设,需要对其课程性质、目标、内容以及实施都做出教学指导,可以根据作为教学评估、考试命题和教材编写的主要依据来进行参考,针对高校的教学管理部门来说,课程标准的制定对于其管理和评价起到了基础性的指导意义。在高校的礼仪文化建设课程当中,借助于统一科学的课程标准来实现对课程的性质、目标、内容框架等作出规定和规范性意见,以此来实现教学课程的指导和监督。课程标准区别于教学指导大纲,课程教学大纲对于教授的内容的方法和程度进行了提出,但是课程标准对于其内容和手段途径进行了提出。课程标准的关注点更多的在于其应用性、目标性方面。传统文化属于我国优秀的传统文化,在长期的历史积淀的过程当中所形成的一种文明产物,可以针对其社会的历史生活实践当中的物质和精神体系做出全面地反映。其中礼仪文化属于我国文明的重要标志,属于具有民族特色、深入人心、传承悠久的民族文化。在我国的传统礼仪文化当中包含着多个方面的思想精神和道德精髓,比如仁爱、诚信、孝悌、忠义、和合等,使得我国的民族成为了一个情感丰富、人格独立、善良博爱、崇尚人道、追求和谐、向往和平的伟大民族。在我国的传统文化礼仪当中,传统礼仪文化的继承有利于民传统礼仪文化的继承发展和民族自豪感的增强。在现代化的中西文化交流日益频繁的今天,我国的礼仪文化为我国的民族性筑起了一道坚实壁垒、一种道德的自律,对于人们生活的各个领域都起到了相当重要的影响,充分展示了我国五千年的文明成果。在理想信念当中需要依赖于个人进行发展,精神导向可以对国家的发展提供精神文化支持。因此礼仪文化对于个人来说,属于心灵世界塑造与重建的基础;对于民族来说,属于集体精神凝聚与提升的根源;对于国家来说,属于文明形象屹立于世的象征。我国属于社会转型时期当中,礼仪的主体方面呈现出多元化的状态,因此人们的价值观念也出现了多样化的现象,高校内部对于社会文化的传播和实现民族复兴之间的关系方面的认知尚不明确,但是传统礼仪当中所包含的为人处世的哲理正好可以弥补这一缺点,因此在高校当中加强传统优秀礼仪文化的教育可以促进大学进行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信念增加,属于民族自信心与自豪感的增强迫切需要,借助于对中华优秀传统礼仪文化的学习,可有效地认识和欣赏到中华民族文化的博大精深,激发其爱国主义情怀。
培养高校礼仪文化可以实现校园的和谐稳定发展,礼仪属于一个人的思想修养、道德修养和文化修养的外在表现,成为了现阶段必备的基本素养。大学生本身思维活跃思想开发且自我表达能力相对较强,因此其由于语言暴力所引起的现实暴力居多。传统礼仪的文化对于学生在全面的了解、理性思考问题、合乎规范地表达自己以及恰当的舆论输出方面可以实现科学的引导。礼仪属于人类文明走向成熟的重要标志之一,而青少年属于国家社会稳定的基本单元,因此加强大学生群体的传统文化礼仪教育和高校的和谐发展都有着相当重要的作用。在这个过程当中,将中华传统的优秀文化礼仪和现代化高校课程相融合,可使得感受到一份人文关怀、民族情感和社会责任感,对于构建和谐校园都可以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礼仪文化的教育可以帮助大学成长为礼仪文化的传播者。大学阶段属于一个人人生态度、格局框架基本确立的关键阶段,礼仪文化教育可以使得大学生正确地认识自我,提升自我感知能力,实现不良习惯的改变,利用正确的生活和学习方式来为未来全面、良好、健康的成长打下坚实的基础。人格的素质和本身的成就、贡献和成才关系都相对密切,礼仪涵养的人在个体良好的人际关系的建立过程当中更容易一些,对人生目标的实现具有重要作用。
2实现传统礼仪文化高校课程教育融合的课程标准建设内容和路径分析
2.1建设内容
在建设理念方面,其课程标准的建设,需要根据其专业调研、课程调研以及实际授课过程当中所体现出的学情来进行及时的调整和分析。其制定和分析的过程属于一个动态的过程。课程标准的制定和修订需要基于应用性的特点,实现相对稳定的建设,按照其人的全面发展和科学发展的理念,实现其礼仪文化的培养,培养学生对知识点的实际应用能力。在宏观方面,需要根据其地方的发展需求和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对培养规格的要求,对于制定高校礼仪文化课程的定位和教学目标来说,需要实现对实践能力的培养,根据其现阶段的社会岗位需求来进行制定。在微观方面,高校进行教学的课程标准的制定和修订,可以有效的促进教师对于学科的教学观念的加深,实现校内岗位需求的提升,以此来实现对其课程定位和教学目标的确定,实现教学的动态管理。
2.2课程标准要素
建设课程标准属于一项系统工程,涉及到了系统规划、全方位考量几个方面,其中包含了课程性质和教学目标、设计思路和教学内容、课程教学的组织和实施。针对于课程性质和教学目标,可以实现对该课程的性质和教学思路的研究,以此来实现对课程的定位和对课程类型关联的有效黏合。针对于课程效果和目标方面,需要根据其学生的知识、技能和素质掌握程度来做出判断。
2.3路径分析
第一,需要对高校的礼仪课程文化进行大力宣传,在习近平总书记的概述当中,对于当前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和践行要求当中,提出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现阶段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当中的重要地位,需要将其作为一个民族和国家的内在主要思想。因此现阶段的教育工作当中需要不断地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和道德教育体系的构建落实,实现传统文化的传播、传承,在这个过程当中需要进一步的针对我国现阶段的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需要借助于相关的实施纲要来进行践行。在实行的谷草当中需要确定其传统礼仪文化的传播主要内容,实现其榜样精神的发挥,在社会道德以及公民道德当中的重要传播意义。根据现阶段的时代特点,来借助于各种传统媒体和新媒体的平台载体实现其核心价值的有效传承和发扬光大,对高校的礼仪文化课程进行宣传和教育。第二,需要对礼仪文化的内容和知识体系进行不断的完善和重视,在传统的文化礼仪当中需要借助于教育的方式来对高校内部的师生实现其文化的高度传承和技术的有效学习。针对高校的教育学习来说,需要实现对下一代国家社会建设力量进行培养和创造,因此在此种情况下,需要借助于高校的教育来实现对传统文化礼仪教育的实现和延伸,即为立德树人。传统的文化礼仪教育当中的建设过程当中需要根据其新课标的规定来建设处一个完善科学的知识体系架构,以此来实现对其理论、技能以及其他方面的高效融合传承。在这个过程当中,课程的教育阶段可以借助其相关的礼仪文化课程和实践教育的全面体系来对礼仪传统文化理论的系统性实现全面的提升。与此同时,在国家对于高校的德智体美劳五育的要求规范下实现对其礼仪文化技能的传承和课程的科学设计,最终可以实现其课程建设过程当中其考核机制约束的建设,对于其传统礼仪文化的课程教育可以实现有效达成,针对于传统的文化礼仪课堂教育来说,需要实现课堂内外的高度渗透,使得学生在日常的生活当中感受到传统文化礼仪对人们的影响,使得传统礼仪文化思想可以不断地扩大和延伸。针对于高校的课程建设,可以利用多个方式的渠道来实现其建设,借助于多个学生活动或者教师的活动来实现对礼仪文化的大力宣传。第三,需要对社会高校学生教育当中的传统礼仪文化课程的占有比重进行提升,高校教育课程当中,对传统礼仪文化教育之外还要加大传统礼仪文化在社会教育当中的比重,从而提升对传统礼仪文化的传承力度。
在这个过程当中,需要积极的推动传统礼仪文化的教育推广。同时,还要加强对高校学生教学过程当中的日常礼仪教育。礼仪教育在保持高校青少年社会与学校教育之外,还要重视其家庭礼仪教育,家庭礼仪的核心内容为长幼有序、父母慈爱、子女孝顺、家庭和睦。我国的家庭当中,其父母对孩子产生的影响相对巨大,父母的语言、行为、思维方式始终会伴随在孩子的成长环境当中,因此要不断地培养其少年的文化自觉性,使得优秀的文化礼仪得以传承和发展,父母需要对孩子的礼仪文化进行从小培养,将传统礼仪文化做到真正的传承下去。对于青年的教育养成过程当中,教育工作者可以借助于各类电离、红色旅游、民风民俗,社交礼仪当中的细小环节、细微动作,相关的仪式及礼节等来实现礼仪的观察和学习,实现对社会关系礼仪的和谐发展。第四,还要不断地创新其传统礼仪文化课程教育的形式,现阶段网络时代的人们进行学习的过程当中,主要是基于碎片化的学习状态,由于礼仪教育的受众的局限性,因此需要充分现代化的特征和各年龄段的学习心理来实现资源的整合和创新,改变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借助于网络新媒体势力来实现文化礼仪的传播和发展。根据其学校和社会机构可以虚拟教育方式,线上线下的讲授同步进行,使得传统礼仪文化的内涵可以不断地深入。除此之外,还要依托于各个学校来进行传统礼仪课程的开展和学习,对于学习礼仪文化的持续性和具体化可以起到有效的促进作用,在学校的教育过程当中,学生需要对其知识技能进行学习的同时还要实现其思想和情感的丰富和增加,因此需要在教育内容当中增加其个体生命的成长,以便有助于提升中华优秀传统礼仪文化的作用与意义。在习近平总书记的论述当中,提出了教育和学习之间的关系,加大对“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和光荣历史”正面传播。针对党的十八大,国家关于其教育方面的要求汇总出台了多个文件,其中比如《完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指导纲要》《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教育部关于开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基地建设的通知》等,旨在增强其高校内部的传统优秀文化礼仪课程的工作开展,对于各大高校在传统文化礼仪课程融入教学提出了重要的指示和部署,以此来为其发展高校的文化礼仪课程提供基础的框架体系。
3结束语
综上所述,我国的传统礼仪文化属于历史沉淀的智慧结晶,对于我国的民族兴旺发展都有着极大的促进意义。因此在现阶段时代的不断发展的过程当中,需要对其传统礼仪文化保持高度的重视,实现其传承和弘扬,高校内部属于社会栋梁之材的主要培养载体,需要积极地发挥其自身的职责,借助于有效的措施,实现传统礼仪在高校礼仪课程教学当中的高度融合和发展,使其可以符合当前社会发展的需求,使得学生在我国传统礼仪的文化熏陶下,具备良好的文化内涵,提升个人的综合素质和道德素养。
作者:欧阳宇 单位:光河南牧业经济学院
高校礼仪教育篇3
一、引言
礼仪文化是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代表,在现代社会仍然具有强大的生命力,是民族宝贵的精神财富。在中华文明思想宝库内,礼仪文化具有跨国域的价值,是时代文明的重要标志。因固有历史局限性因素的影响,当代中华礼仪文化在传承过程中遭遇了断层困境,主要表现为大学生群体语言表达、行为规范、社会认知的缺失,与学校礼仪教育缺失具有因果关系。基于此,从传统礼仪文化传承视野入手,对高校礼仪教育途径进行探索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二、文化传承视野下的高校礼仪教育价值
(一)塑造良好民族形象
古老的中华民族享有“礼仪之邦”的美誉,礼仪不仅指彬彬有礼的行为,而且指庄重诚敬的仪式及雍容大度的仪态。从国家视角进行分析,国民个体的形象是国家形象的直接影响因素,礼仪则是国民个体形象的重要评判标志。通过文化传承视野下的高校礼仪教育,可以督促大学生恪守礼节,展现良好的个人形象,为民族整体良好形象的塑造贡献力量。[1]
(二)促进素质教育发展
新时期我国颁布了《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将“明礼诚信”作为基本道德规范及加强公民道德建设的基本任务,礼仪也成为现代社会公德的外显形式。但从当前大学生礼仪修养来看,仍然存在礼仪行为与文化素养反差。通过文化传承视野下的高校礼仪教育,可以循序渐进地规范大学生言行举止,提升大学生素质,为素质教育发展提供充足驱动力。
(三)弘扬中华优秀文化
全球化的当今时代,国际之间的竞争不仅体现在经济层面,而且体现在文化阵地上。由我国举办的奥运会、世博会,无一不让外界感受到我国浓郁的民族文化震慑力,刷新了国际对中国的认识。而礼仪文化是民族文化震慑力的保障。通过文化传承视野下的高校礼仪教育,可以督促高等教育群体完成弘扬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的历史任务,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
(四)推动和谐社会建设
21世纪党中央将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作为主要工作目标。在这一目标下,礼仪成为天下大同和谐局面形成的必要制度规范、伦理规范,需要全体社会成员遵守。[2]而大学生是和谐社会建设中最为活跃的力量,通过文化传承视野下的高校礼仪教育,可以提高其思想道德素质,有序推动公平正义、安定有序、诚信友爱、充满活力、民主法治的和谐社会建设。
三、文化传承视野下的高校礼仪教育现状
(一)内容设置不合理
长期以来虽然各高校陆续将礼仪教育归入思想政治教育体系中,但是并没有开设以传统文化为核心的礼仪课程。具体礼仪教育也以西方礼仪、现代礼仪为重点,不注重中国传统礼仪的讲解。部分礼仪教育虽然涉及传统礼仪文化,但是多作为公共课程,没有将其与现代大学生现实生活进行融合讲解,制约了文化传承进程。这主要是由于我国历史上对于传统文化的认识存在严重偏差。近代以来,由于西方外来文化冲击,致使高校部分群体对传统文化呈现否定观点。改革开放后这一错误认识得到纠正,但因惯性思维多数个体仍然没有对中国传统文化加以重视,也没有设计与传统礼仪文化精华相关的内容,最终导致大学生对传统礼仪文化遗产知之甚少,对大学生个体修养造成了不利影响,也制约了整个社会的精神文明体系建设进程。
(二)教育形式较单一
“形式”与“内容”经常作为一组对应词组出现,前者指内容诸多要素的结构表现形式,后者指事物内在要素的集合。从系统理论的视角分析,由于礼仪教育的特殊性质,其教育形式特别是仪式的作用占据着至关重要的地位,“形式”对“内容”要素的组合、变化及转变发挥着决定性的约束作用。从教育形式入手,当前慕课平台“爱课程网”中收录的关于礼仪的课程仅包括清华大学彭林教授讲授的“中国古代礼仪文明”、湖南大学袁涤非教授的“现代礼仪”两门,其他平台关于高校礼仪教育的内容也较少。表明高校礼仪教育传播形式较为单一,没有将现代技术与传统礼仪文化紧密结合,教育效果不佳。这主要是由于上世纪以来我国文化传统持续衰落,可体现传统优秀礼仪特定表现方式逐步消退。特别是特定价值观念、生活方式的公众性礼仪形式被分解,致使礼仪教育形式也陷入了单一窘迫境遇。
(三)教育环境不完善
当前高校环境建设主要以“秩序井然、干净整洁”为原则,大厅多布置卫生宣传栏、班级公示板、宣传板(教风、学风、校训、校歌等),没有发挥走廊、大厅在礼仪教育氛围营造方面的作用,忽视了大学生内在道德建设。加上大学生道德感、价值观不够稳定,极易受外界环境影响、多位一体的礼仪环境的缺失,极易引发大学生自身言行与学校礼仪教育内容间矛盾[3]。这种矛盾主要表现在礼仪教学停留在实用表层与学生言行一致需求的矛盾、内外兼修的礼仪教育与大学生轻视伦理道德现状间的矛盾。比如因专业设计、就业因素影响,多数大学生学习礼仪的目的是美化个人形象、提高社会交际能力,整体学习过程的功利性导致其在很多情况下仅了解礼仪表现的方法但不知礼仪表现的原因以及其背后隐藏的文化内涵。
(四)评价标准较模糊
礼仪教育评价是对礼仪教育实施效果的检验,当前高校礼仪评价标准设定较为模糊,对大学生内在修养评价不重视,缺乏量化指标。同时存在评价维度较为单一、评价方法较为滞后、评价主体不够多元化等问题。加上礼仪教育评价反馈机制的缺失,没有充分发挥高校礼仪教育评价在“损有余,益不足”方面的作用。这种情况下,虽然当代大学生总体上可以形成言语与行为规范、尊敬师长、团结同伴、文明守礼的良好风貌,但是在高校内部大学生礼仪失范现象屡禁不止。比如,部分大学生在图书馆、走廊等公共场所高谈阔论,大声喧哗,甚至随地扔垃圾;在课堂中,对教育者缺乏基本的尊重意识,不会给师长主动打招呼;在社会交往方面,自私自利,频繁与同伴发生争执等。
四、文化传承视野下的高校礼仪教育途径
(一)合理设置内容
中华礼仪文化影响深远,从文化传承视野入手优化高校礼仪教育内容,对于大学生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因此,高校教师应引导大学生了解古今礼仪的具体内容、内涵、功能、作用,全方位渗透思想性、操作性、实用性元素,系统提升大学生礼仪修养。1.课程有针对性的融合与渗透礼仪教育作为一种道德教育活动,具有显性教育、隐性教育两种类型。显性礼仪教育主要通过学校礼仪课程讲授礼仪知识,教师可根据课程形式差异有针对性的融合与渗透。如专业必修课,应将其作为行政管理、工商管理、旅游管理、空乘等专业的必修课程,将礼仪与之有机融合;专业选修课,可根据经济、法律等专业学生课程任务繁重特点,作为调剂内容渗透;公共选修课,可将传统礼仪文化体系中自律、敬人、适度等内容融入课程体系,对全校学生广泛普及。针对多数高校课堂中普遍存在学生上课不认真听讲、仪容仪表不容直视、“低头一族”随处可见的情况,教师可以围绕《论语》中“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语句开展通识教育,启发大学生学习他人优势,看到他人劣势思索自身是否具有,自觉判断自身行为是否得当,形成良好的礼仪习惯。[4]还可通过第二课堂、空中课堂等形式传播传统礼仪的文化,呈现学生学习的成效。2.内容赋予时代精神与多样化相较于显性教育而言,隐性礼仪教育是通过对大学生道德行为施加影响,促使其无意识模仿。高校可根据国家规定的大学生行为规范,结合传统礼俗精华,开设与之相关的课程,丰富育人教化内容。同时制定更加详尽的礼仪教育内容框架。比如,结合中国节日礼仪、风俗礼仪、展现中国文化特色与文化自信。根据时代精神,结合现代礼仪观看《大国外交》专题片、《外交风云》电视剧等,进行古今礼仪文化、中西礼仪文化的对比,引导其从侧面剖析礼仪的作用。即从“和为贵”的价值取向入手,帮助大学生认识到和谐不仅是一种美德,而且是一种秩序,引导大学生将礼仪作为增进关系协调性的“催化酶”,最大程度发掘大学生心理动态因素,有针对性地完善隐性礼仪道德教育框架,促使大学生养成良好的礼仪习惯。3.创建礼尚网络开展交互式体验尚礼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也是个人综合素质的重要体现。高校可以德育“一校一品”创评为契机,创建礼尚网络,挖掘立德元素并融入交互式体验平台中。即以大学生在校学习、生活的行为准则为抓手,从升旗礼仪、尊师礼仪、就餐礼仪、着装礼仪等为核心,将模块资源数字化转化,在微信小程序中合理排布。同时将传统职业教育内容碎片化处理,对照各专业群职业礼仪素质需求提炼手势、走姿、站姿、坐姿、接待等多个类别的职业礼仪行为,构建全新的通识礼仪教育内容体系。在每一类别的职业行为教育内容中,对标实际岗位情境,进行进一步细化(如坐姿-倒挂式、平放式等),形成结构清晰的通识礼仪教育内容框架。[5]
(二)丰富教育形式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站稳脚跟的根基。优秀传统文化藏之于经典,依靠经典传承,高校礼仪教育也必然需要依靠儒家礼育经典回归并实践。因此,高校可以在传统礼仪教育的基础上,改变以往“行有余力则以学文”的思想,而是将礼仪教育渗透到线上与线下、课上与课下各个环节,贯穿于大学生生活的各个方面,达到“学而时习之”的目的,丰富传统礼仪文化的实践体验。1.发挥学生社团作用,引发传统文化兴趣。高校应挖掘社团在礼仪教育方面的作用,组织开展传统礼仪文化实践体验活动,促使传统礼仪文化切实融入到高校文化体系。比如,笔者所在的福州职业技术学院每年组织社团学生开展茶艺、花艺、汉服等知识的学习,定期在校展演与实践。并通过礼仪风采大赛等大规模的文化活动,引发学习兴趣,掀起了学习传统文化的热潮。2.重视家庭亲子关系,形成良好互动氛围。亲子关系是大学生形成的第一个人际关系,对于个人的行为与人格都有重要的影响。充分利用信息化技术,定期举办亲子活动。比如举办线上亲子共诵经典活动,促使大学生对孝道具有更加深刻、成熟的认识,同时启发其父母不断反思、修正自身言行,形成良好的亲子互动关系与礼仪氛围。3.以体育活动为载体,养成良好规则意识。考虑到新时期个人观念改变,以教师为主导的短期学习培训方式无法帮助大学生养成良好的生活行为,高校可以体育活动为载体,要求大学生在参与过程中遵守礼仪规则,从而帮助大学生养成良好的礼貌礼仪、行为准则。如高尔夫文化具有与中国人修身养性、自律诚信、公平公正、注重礼节、培养风度相契合的文化,高校可以高尔夫为载体,推进礼仪教育。[6]充分发掘体育活动趣味性、活跃性特征,为礼仪教育开展提供充足动力。4.挖掘个性化文化传播,突破礼仪教育困局。高校还可以团委为主导,以传统礼仪为主要内容定期拍摄自编小品、礼仪辩论、传统礼仪故事、哑剧等文艺小节目或20秒短视频,直观、生动、形象地展示礼仪文化。通过抖音、校园网等平台进行个性化传承与传播。如以“成人礼”为主题的系列短视频,挖掘成人礼仪精髓,促使大学生懂得“成人之义”,进而突破礼仪教育困局,实现礼仪的碎片化教育,达到良好的教育效果。
(三)完善教育环境
教育环境的作用在于潜移默化,不知不觉教化大学生。[7]高校礼仪教育环境包括物质文化环境、精神文化环境两个方面,前者主要是通过校舍、操场、走廊、大厅等位置文化氛围的布设,感染大学生,促使大学生受到陶冶启发,主动践行礼仪规范,后者则是通过各种仪式表达内隐精神。一方面,物质文化环境体现或承载的礼仪文化含义,是庞大校园环境文化系统的一个缩影,也是高校礼仪教育在教学楼环境、功能上的文化视觉体现。从本质上而言,物质文化环境是传统礼仪哲学、美学、伦理的外化基础。因此,高等院校可以从保障校园制度文化实施、营造与传统礼仪相符合的校园行为文化入手,积极展现外部美好物质环境,达到弘扬传统礼仪风范、宣扬传统礼仪内涵的目的。具体礼仪教育物质环境打造时,高等院校可以设置绿化带礼仪文化区、楼层走廊文化区、学生社区文化区、教室内部文化区、大厅文化区等几个礼仪文化区[8]。其中绿化带文化区、大厅文化区可以集中张贴体现“雅”这一传统礼仪文化特征的图片,具体表现为“文雅”,举手投足,温文尔雅;楼层走廊文化区可以张贴体现“静”这一传统文化特征的图片,具体表现为“安静”,安静祥和,彰显沉稳修养;学生社区文化区可以集中张贴体现“净”这一文化特征的图片,具体表现为“干净”,干净整洁,仪容有整;教室内部文化区可以集中张贴体现“敬”这一文化特征的图片,具体表现为“恭敬”,恭在外表,敬存内心。另一方面,精神文化治校是高等院校从优秀走向卓越的必经阶段,也是文化传承视野下高校礼仪教育的核心[9]。在精神文化环境建设健全过程中,高等院校可以校训为核心,简洁形象的表达礼仪教育的目标主旨以及本校特色精神风貌。遵循主题校训——礼仪教育支柱——礼仪教育基石思路,梳理精神文化教育理念,并借助与校园文化相关的主题体现,推动校园文化与传统礼仪教育相互交融、汇聚,促使校园精神文化在传统礼仪教育中焕发出新的生机。同时从校风、教风、学风三个维度入手,落实地域性原则、内生为主、独特性原则,重点发掘、整理与校园内传统礼仪文化有关的故事、课程,以故事、课程的形式承载、留存、传播、继承传统礼仪文化。
(四)明晰评价标准
传统礼仪是以促进大学生文化素养提高为目标的综合性课程,需要从过程与方法、知识与能力、情感、态度、价值观等多个方面进行考察,达到增强大学生对传统礼仪重要性的认识、促进大学生文化修养提高、反思纠改教学大学生方案、弘扬传统礼仪文化的目的。针对当前礼仪教育评价标准模糊的问题,高校应加强对礼仪教育评价的重视,结合信息化手段,积极开展多主体、多维度、多元化的校园礼仪评价活动。总体而言,高校可针对学生开展自我评价、教师评价、同学评价、企业评价、家长评价,从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维度入手,从大学生学习过程、学习习惯、学习兴趣、个性化表现方式、个体学习要求、学习中感悟、知识应用能力、传统文化积累度等方面进行具体细化(如图1)。即贯彻激励性评价原则,以激发大学生践行传统礼仪文化热情为出发点,设计评价总体框架。在评价活动中,以发掘礼仪教育评价在“损有余,益不足”方面的作用为出发点,从传统礼仪的对客、饮食、孝、敬、洒扫等方面入手,对标现代礼仪需求,进行逐一细化填充。如“孝敬父母,知道感恩”是古代儒家礼仪教育的主要内容,在这一内容下,高校可以附注几条明确的现代评价要求。比如,关心父母长辈健康,在父母长辈生病时细心照顾;离开时与长辈打招呼并说明去向,归来时对长辈问好打招呼;主动与长辈沟通并阐述自己的想法,与长辈意见存在差异时,以理服人;记住长辈生日及节日,在长辈过生日或过节日时为其做一件事情,表达感恩之情。通过上述评价内容的设置,可以润物无声地改变礼仪教育体系及教育对象思想、行为,启发其重拾传统礼仪,拓展传统礼仪文化传承空间。在评价指标细化、明确的基础上,高校可以组织各种各样的实践活动,检验大学生礼仪践行情况。并组织专人对阶段大学生礼仪践行情况进行评价,根据检验结果,总结礼仪教育经验,丰富礼仪教育理论体系,为礼仪教育的优化完善提供依据。在构建高校礼仪总体评价框架中,与礼仪相关的课程可结合信息化技术手段进行多元化的评价与考核(如图2)。比如笔者所在福州职业技术学院的《职业礼仪》课程就结合传统礼仪,用案例、视频、小故事、图片等方式进行了资源库的建设。并根据课程内容设计形式丰富的练习,让学生通过视频拍摄、头脑风暴、案例分析等完成练习后上传云班课,时时开展师生互评、生生互评、小组互评等激励与评价。最后,将课云班课经验值堂与课后的大赛、社会服务、第二课堂等实践活动成绩进行汇总,得出优良中差及格与不及格的礼仪学习成绩等级。综上所述,高等教育是民族昌盛、国力强大的重要推动力,承载着人才培养、文化传承创新、科技发展的重要职责。高等教育体系中的学生也是传承中华优秀文化、中华传统美德的主力军,但受学校氛围、社会风气影响,多数大学生表现为礼仪缺失情况。这种情况下,高等教育工作者应加强对提升大学生文明礼仪素养的关注,从弘扬中华传统美德视角出发,发掘礼仪教育元素、创新礼仪教育途径。
参考文献:
[1]张弘.中国传统礼仪文化和高职院校校园文化的融合与共生[J].教育与职业,2016,(7):33-35.
[2]周璐,王冬华.中华礼仪文化融入高校德育教育探索[J].科教文汇,2019,(5):36-37.
[3]甲宏伟,骆文伟.当代大学生传统礼仪教育的反思与重构:以祭孔大典为例[J].华北水利水电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6,(3):118-122.
[4]张莉.在《古代汉语》教学中进行礼仪文化教育的探析[J].文教资料,2016,(5):45-47.
[5]李红艳,孙薇.中华礼文化在东亚世界的断层与传承:以高校大学生礼仪教育为视角[J].聊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8,(4):115-121.
[6]张坤.从中国传统文化道德礼仪传承角度探讨高尔夫礼仪精神在高校教育发展中的意义[J].教育现代化,2017,(13):235-237.
[7]阳涛.论高职高专院校礼仪教育的路径[J].求知导刊,2019,(16):154-155.
[8]方艳,王凌超.符号互动视阈下学校物质文化环境的创设研究[J].和田师范专科学校学报,2019,(5):23-27.
[9]陈武强.打造萱花精神文化构建特色育人环境:萱花小学特色文化建设的探讨[J].青少年日记:教育教学研究,2018,(7):58-58.
作者:曹瑛 单位:福州职业技术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