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爱发表,线上期刊服务咨询

劳动教育与科学融合策略3篇

时间:2022-12-21 15:47:23

绪论:在寻找写作灵感吗?爱发表网为您精选了1篇劳动教育与科学融合策略3篇,愿这些内容能够启迪您的思维,激发您的创作热情,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劳动教育与科学融合策略3篇

劳动教育科学融合篇1

伴随着时代的进步,学生生活环境、条件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基本上每一个孩子,身边围着几个大人在“服务”,使他们过惯了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的生活,很多学生都认为这些是理所当然的,没有看到这一切背后劳动的力量与因素,所以导致部分学生缺乏劳动意识。劳动是社会进步,国家强大的根本,作为未来之星、和充满希望的小学生,如果缺少劳动意识,认识不到劳动的价值,将会影响他们的全面发展,甚至会影响到社会未来的发展。劳动教育正是本着树立学生的劳动意识,改变学生对劳动的认识,树立学生崇高的人生目标和价值观。在劳动教育中融入科学,不仅能丰富教学的内容,使劳动课变得丰富多彩,充满趣味,还能让学生在学习、实践的过程中,将劳动与科学结合起来,融合性地学习,使学生能迁移式、贯通性地灵活运用所学知识。由此不仅能提高学生的劳动能力、劳动技能,实现科学课的教学目的,同时还能推动劳动教育的全面发展。

一、目前劳动教育课存在的问题与不足

(一)对劳动认识的教育不足,缺少深度

过去无论是农村小学,还是城镇小学,劳动教育课落实贯彻到了每个班级、每个学生身上,并且贯彻得很好。这不仅与时代背景有关,还与当时教师与学生的认识有关。然而,到了现在,由于生活条件和环境的改变,农村的学生也很少下地或者帮父母劳动,甚至连基本的家务都很少动手,导致部分学生缺少了对劳动的敬畏与认识。他们放学回家就有饭吃、冷了就有衣穿,还可以买各种需要的学习工具,但是他们却很少思考过这一切是怎么来的,与劳动有什么关系。再加上,受应试教育的影响,一些学校、教师忽视了开展劳动教育的重要性,劳动课多流于形式。比如,劳动的义务性、劳动是生产力、劳动对社会发展的促进作用等,导致学生将劳动课视为另一种形式的体育课,没有深刻认识到劳动的意义,也就缺少对劳动的敬畏,对劳动人民的尊重与爱戴。教育教学的缺失,导致学生思想认识的不足,既不利于学生与社会劳动建立关系,也影响了学生的思想塑造与品德的提升。

(二)劳动实践流于形式,缺少实践性

在调查中,笔者发现在农村小学高年级劳动课上,部分教师总是给学生讲一些责任、义务、劳动光荣、劳动是一种美德等大道理,使劳动教育失去了真正的意义,劳动实践课也流于形式。首先,在劳动课上,部分教师会让学生根据劳动课的内容带上劳动工具,如抹布、扫把、铁锹等,但这些工具,在具体的劳动课上,发挥不了什么作用;其次,就是在劳动现场,教师对于劳动内容缺少科学的计划和安排,学生一窝蜂地拥入劳动现场,教育效果不理想;再次,对于劳动成果,教师很少组织学生回访或者观察。比如,在劳动课上,组织学生清除校园的草、剪树、种花,等等,教师要有计划地组织学生观察自己的劳动成果,促使学生逐渐认识到劳动的意义。如果劳动教育开展得不到位,不周全,学生就会将劳动视为另一种体育课。劳动教育,就要有实际的付出,无论是理论的讲解、串讲,还是带学生在校园、在田间地头帮助农民除草、插秧,都要真正落到实处,才能使劳动教育发挥作用。否则,劳动而不教,学生只会将劳动当作某一种形式,认识不到劳动背后的深意,不利于实现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教育目标。

(三)劳动教育与其他学科脱离,缺少融合意识

劳动教育虽然是一门单独的教育课程,但是由于劳动的普及性、适用性,再加上劳动教育的重要性,它可以贯穿或者融合在各个学科教学中,尤其是科学教学中。但是在高年级劳动教育中,笔者发现很少有教师把劳动课与其他课融合起来,进行更深入、更全面、更多样的教学,导致劳动教育的模式一直比较单一,实践性也不强,学生的认识也不足。究其原因,首先,很多教师认为劳动课具有特殊性,无法与其他文化课,甚至是副课连接起来,缺少兼容性。因此,他们在教学中就没有将劳动教育与其他课结合起来的意识或者认识。比如,在语文教学中的一些课文,就很适合作为开展劳动教育的素材。如,《吃水不忘挖井人》,这里面有感恩教育,可以作为很好的劳动教育素材。但一些教师一进入课文首先就习惯性地把重心偏向了智教。没有深入挖掘其中更深的教育意义,使得课文教学显得单薄、固化、缺少丰富性;其次,教师对于课程之间的融合教育认识不足。在新课程改革背景下,传统的教育教学方式已经不能适应或者不能满足现下的教育,因此,教师要在教学中打破过去单一式教学思想的束缚,尝试与一些课程融合起来,在达到事半功倍教育效果的同时,也能使学生延展性地学习,拓展学生的思维。比如,美术与音乐的融入,语文与德育的融入,科学与劳动的融合,等等。但是由于部分教师对于融合式教育教学的认识不足,导致他们在教学中缺少这种课与课融入教学的意识,也使劳动这样一门可以与大多数科目融合的教育,与其他学科脱离,缺少融合性,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劳动教育的效果,制约了劳动教育的发展。

二、小学高年级劳动教育与科学课融合的实践策略

(一)创造开放的劳动实践环境与空间

一提起教学,我们就会把它与教室、与课堂联系在一起,这不仅是我们固有的认识导致的,也是教师的教学观念始终没有转变过来,缺少前瞻性、创造性,更没有开放性的原因。劳动课作为一门实践重于理论的课程,教师的思维一定要转变过来。走出课堂,要结合劳动教育教学的需要,结合实践要求,打破单课教学的垒壁,把劳动教育与科学课程融合起来,让学生多角度地认识劳动,走进劳动。比如,在深化学生劳动意识的教学中,教师不仅要让学生认识到劳动的持久性以及它背后的意义和坚持,还要让学生明白劳动成果的来之不易。由此,教师可以结合科学《观察绿豆芽的生长》这一节的教学内容,让学生在家长的帮助下培植绿豆芽,并科学、合理地给它施肥、浇水,观察它的生长过程。这样不仅能让学生明白绿豆芽的生长环境、生长条件,培植它应该注意的事项,还能培养学生劳动的习惯,更让他们明白劳动也是有持久性的。劳动教育的渠道很多,契机也很多,因此,教师需要在劳动教育中打破学科壁垒,把生活与学习、理论与实践、课堂与田间、学校与家庭进行整合,建立多样化、趣味性,开放性实践环境与空间,为学生的全面发展奠定良好基础。

(二)设计融合性较强的教学内容

任何学科之所以单独存在,它都有自己的特性和特点,比如,劳动的劳动性,科学的科学性等,不是每一节内容都能互相融合,结合起来实施就能有效教学。如果生硬地拼凑在一起,虽然能把每一节劳动课与每一节科学内容结合起来,但是由于它们兼容性不强,教学缺少自然性,也就达不到应有的效率。因此,在劳动教育与科学课程融合教学的过程中,教师一定要选择融合性比较强的内容,不能为了融合而融合,要发掘它们的包容性、兼容性,才能实现劳动教育与科学教育相结合的教学目的。比如,在科学《物质变化与我们》的教学中,教师不仅要让学生明白物质变化离不开劳动,还要让他们结合制作饮料这样一个科学活动,亲自参与到实践劳动中。除此以外,教师还可以通过互联网给学生找一些视频资料,让学生明白在改革变化的过程中,物质的变化中,那些工人、科学家、劳动大众所付出的劳动和辛苦。这样在《物质与我们》的学习过程中,既能让学生明白生产离不开劳动,劳动促进生产,又能让学生把科学与生活联系起来,把科学知识运用到生活劳动中,改变生活,提高劳动能力,从而增强学生参与劳动的积极性,并使他们更深入地认识劳动,发现劳动的趣味性,体会劳动中的满足感,幸福感。如此,既能实现科学教学的目的,又能培养学生劳动意识,更能让学生明白劳动以及劳动对我们生活物质变化的促进作用。

(三)把握好劳动教育与科学的融合原则

无论劳动教育单一进行,还是与科学课程融合,其目的都是为了达到更好的教育教学效果。因此,为了保证劳动教育与科学课程融合的有效性,教师不仅要在方法、内容上下功夫,还要尊重原则,尊重科学,使两者教育内容、方法的融合,达到目的统一。首先,发展性原则。任何学科的教学,不仅要以学生的发展为目的,还要以课程教学的发展为目的,劳动教育也不例外。因此,在劳动教育与科学课程相融合的过程中,教师一定要尊重发展性原则,让学生更有前瞻性,促进性,不要站在原地踏步,或者经验式教学,给劳动教育设限,影响其教育教学的发展;其次,兼容性原则。从表面上看,劳动教育与科学课没有多少兼容性,他们各有各的特点和特性,有它们要追求的教学目标。但是如果能摆脱传统教学理念的束缚,秉持着开放性、拓展性教学理念,就能找到劳动课与科学课的兼容性,使两个学科的相适性内容融合起来,实现教育的目的。因此,要想把劳动教育与科学课融合起来教学,一定要尊重它们的兼容性,无论是方法,还是内容,兼容越高,教学效率就会越好。当然,为了保证劳动教育与科学课程融合的有效性,其要遵循的原则还有很多,如实践性原则、可操作性原则,等等,教师在教学中,只有根据内容和教学模式的需要,尊重一定的原则,才能保证教学效率,实现教育目的。

三、结束语

劳动是学生的必修课,更是素质教育背景下学生必备的品质和素养。农村小学高年级的劳动教育不仅是教师、家长关注的问题,也是社会关注的问题。但是由于劳动课的特殊性,它的教育总是浮在面上,理论不深入、实践不踏实,导致教育效果不理想。因此,把劳动教育与科学课程融合起来,既是新课程改革下的一下种教育教学模式,又是丰富劳动教育与科学教学的手段,能使学生更全面地认识劳动,最终为学生成长和全面发展奠定基础。

作者:徐正红 单位:甘肃省榆中县小康营乡深沟小学

劳动教育与科学融合篇2

在以往的小学科学教学过程中,教师的关注重点大多放在如何提高学生科学知识储备方面,忽略了劳动教育对学生的重要性,导致学生存在劳动意识欠缺的问题,甚至出现轻视劳动的情况。小学生思维意识的形成会影响其未来发展,为使学生能够加强对劳动的重视程度,更加珍惜他人或自己的劳动成果,教师需将劳动教育融入到小学科学课堂中,发挥劳动教育的价值,在讲解科学知识的同时为学生提供更多可以独立实践的机会,使学生能够在小学科学课堂中实现思维的拓展以及认知能力的稳步提升。

一、劳动教育与小学科学课融合的价值

小学生处于成长阶段,其认知能力有待提高,将劳动教育与小学科学课相融合,能够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劳动观念,让学生明白劳动成果的来之不易,助力学生的健康成长,使学生在学习知识的同时形成正确的劳动价值观念。素质教育对各科教师都提出了新的要求,教师需缓解学科对学生带来的学习压力,以提高学生的学科思维为主,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小学科学与其他学科存在较大差异,课程内容具有较强的特殊性,而且学生在成长过程中与土地和自然的接触机会较少,并未积累过多的劳动经验。例如,虽然学生接触过植物,但却并不知晓植物的成长规律;学生虽然明白一些成果需要通过劳动获取,但却并不明确劳动的根本意义。这种情况影响了学生的健康成长,不利于提升学生的认知能力和思维能力。若想达到科学学习和劳动教育相结合的目标,就必须让学生深入到劳动中,引导学生感受大自然的美,体验劳动所带来的快乐。这种方式能够让学生更珍惜他人或是自己的劳动成果,也促进学生劳动意识的形成,让学生对科学知识达到深层次的理解。同时,良好的劳动教育能够让学生站在家长的角度思考问题,让学生明白现在所拥有的生活是父母为之奋斗的结果,使学生时刻秉持感恩的心,树立正确生活和学习习惯。

二、劳动教育与小学科学课融合的实践策略

(一)增加实践机会,提高劳动认知

科学教育中蕴含丰富的自然知识,也能让学生领略自然中存在的美,被大自然的魅力所吸引。对于学生来说,走进自然也是对其心灵的一种净化。在以往的教学过程中,虽然教师也根据学生的成长特点,在教学中融入趣味性元素,营造良好的课堂教学氛围,但科学知识也大多以视频和图片的方式呈现,这种方式能够让学生直观感受到科学知识体系,但却缺少亲身实践机会,学生并不了解劳动的整体过程,也无法领悟劳动的艰辛。为提高学生的参与度,亦为发挥劳动教育的价值,教师可定期开展社会实践活动,组织学生共同前往农家,带领学生一起观摩劳动过程,在学生触手可及的劳动实践中培养学生的劳动素养,使学生明白劳动的意义。例如,教师在讲述培养植物的相关科学知识时,可与学生共同前往种殖场,分析植物的生长特点。在种殖场中,学生可以清楚地看到不同植物在不同阶段下所呈现的变化。为深化学生对植物的理解,教师可与种殖场的菜农进行沟通,让菜农为学生介绍植物养殖期间需要注意的事情。例如,在植物种植前是否需要对土地成分进行测量;不同土地成分分别适合种植哪些植物等。在学习的过程中,学生能够通过对土地颜色、深度、裂痕的具体观察,掌握更多的劳动知识,促进学生劳动意识和行为的形成,为接下来课程的进一步开展打好基础。知识来源于生活,科学知识亦是如此。生活中存在许多科学元素,通过科学课程能够培养学生形成一双善于观察的眼睛。而劳动认知则是让学生更清晰劳动结果和过程之间的关联,使学生真正理解劳动的意义。为打破学生对科学知识的刻板印象,让课堂以更为灵动的方式呈现,教师应从学生的生活实际出发,让学生通过劳动实践探索更多的科学知识,这种方式更能加深学生对知识点的印象,使学生获得成就感和满足感。例如,教师在讲解与食物营养相关的知识时,可以学生较为常见的食物大米为例,为增加学生的实践机会,教师可为学生准备一个小型电饭煲让学生自主完成米饭制作。在以往的生活过程中,许多学生认为米饭的焖制过程相对简单,但经过实际操作可以发现,米饭制作也需要遵循规范的操作步骤,掌握水和米的实际比例。在学生完成实际操作后,教师再为学生讲述大米的营养价值,为学生设置一些课后观察作业,让学生记录下父母在米饭制作过程中的注意事项。经过系统学习,不但使学生拥有一项生活技能,还学生拓展了劳动知识,让学生真正了解珍惜事物的意义。

(二)强化劳动体验,形成劳动感悟

良好的劳动环境和氛围能够帮助学生调整学习状态,领悟劳动的魅力,产生劳动的兴趣。为使学生能够积极主动投身到劳动活动中,教师可根据学生的兴趣特点增添劳动形式。学生本身对新鲜事物的好奇心较重,教师可选择一块土地作为学生的劳动区域,为学生打造一片可以种植的乐园,让学生对种植产生情感,以情感作为引导将学生带入到科学知识的学习中。但凭借课堂教学内容引导学生回顾生活中常见的事物并不能让学生产生带入感,而这种身临其境的方式能够让学生更全面地掌握种植的正确方式,领悟不同生命存活的真正意义。在开展养植物相关的知识教学时,教师可让学生自主准备自己喜爱的植物种子,在植物乐园中种植,在种植完成后,学生需准确记录下日期和种植地点,陪伴植物一起成长。因植物的生长特点决定其在成长过程中易受到病虫侵害,对于这种情况教师便可开展知识普及活动,与学生共同查阅和探讨引起病虫害的原因,从而找到解决方式。在种植植物的过程中,能够使学生养成责任意识,培养学生对知识的探究精神,还能使学生体验到参与劳动的快乐。为深化学生对科学知识的理解,教师大多会采用各类实验工具对学生进行辅助教学,但教学资源有限,并非所有课程都带有充足的实验设备。因此,在劳动教育理念下,教师可组织学生进行废品利用,自主进行实验设备的制作,一方面达到废品的二次利用,另一方面培养学生的节约精神,也使得科学课程更具实践性和灵活性。例如,教师在进行养蚂蚁相关课程教学时,可让学生自主寻找能够养殖且适合蚂蚁生存的器具,部分学生突发奇想,会选择用泡沫箱养殖蚂蚁,此时教师需告知学生寻找器具的注意事项,明确泡沫箱不但会增加蚂蚁逃跑的几率还不利于学生对蚂蚁成长情况的观察。经过实际探讨最终得出可采用一些废弃的快餐盒进行蚂蚁养殖的结论,既符合观察标准也有利于蚂蚁成长。在讨论、分析和器具制作的过程中,学生可以掌握更为全面的科学知识,使学生对劳动形成更深层次的感悟。而在传统教育模式下,教师缺少与学生之间的沟通,导致学生对教师产生距离感,只能被动接受教师提出的意见,不敢袒露自己心声,这种情况限制了学生思维的拓展,影响学生的学习热情。在开展劳动活动时,教师应尊重每名学生的想法,寻求学生的意见,潜移默化地为学生讲解科学知识,缓解学生对知识学习所产生的排斥心理,让学生真正在实践活动中,通过自身努力获得更全面的知识内容,并感受到学习和劳动带来的快乐。

(三)养成科学态度,培养劳动精神

许多能够在普通劳动岗位中取得一定成就的人,大多具有较强的知识储备,并且掌握最为正确的劳动方法和坚韧的劳动精神,在保障劳动效率的同时,提高劳动质量。为使学生能够以科学的态度面对学科知识,亦为唤醒学生的劳动欲,教师可为学生列举一些工程师和科学家的劳动精神,宣传其对待事物创新和严谨的态度,由此带动学生的情感,使学生明白劳动精神是每一位优秀人士都需要具备的特质,以此调动学生参与劳动的热情。对于学生来说,兴趣是引导其参与学习活动的源动力,而劳动并非传统教育,也不是学生但凭借课本学习便能领悟的知识重点,教师需要让学生明白劳动绝非易事,若想完善劳动整体过程,既能取得劳动成效又避免一些无用功,教师就需要开展规范合理的科学研究活动。劳动活动中本身蕴含着丰富的科学知识,也带有许多自然现象,如若学生能够掌握其中的规律,那么最终的劳动成效也将会达到实际标准。除培养学生的劳动精神外,还要帮助学生养成持之以恒的习惯。学生大多在家长和教师的陪伴下成长,对家长和教师的过度依赖导致其面对一些阻碍或是挫折常出现放弃的想法。劳动并非一蹴而就,而是需要长久的坚持,教师在教学期间需让学生形成克服困难的决心,缓解学生对待困难的恐惧,让学生知道只有实际参与所形成的劳动技能才属于学生自己的本领。为培养学生的耐心,教师可带领学生进行反复操练,在操练后形成反思评价,根据最终的评价结果进行改进,以便于提高学生的劳动能力,强化学生的劳动素养。另外,教师应明确创新精神对学生成长的重要性。不论是在科学课堂还是其他学科教学中,创新精神都能让学生产生更多新奇的想法,激发学生的想象能力和创造思维,有助于学生未来的学科学习,促进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所以,教师需及时转变以往的教学态度,即使面对简单的劳动形式,也要组织学生对劳动方法进行创新,引导学生基于教师所提供的劳动任务展开设想,分析新的劳动思路和方法,采用更为多样的劳动材料,让劳动变得更为简单且有效。每名学生都是家庭的核心,所以在成长道路中家长都尽可能满足学生的要求,希望学生能够获得快乐。但长期的过分关注容易导致学生形成自私且不愿分享的品格,这种情况更不利于劳动教育活动的开展,也限制学生正确价值观念的形成。为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让学生在与同学分享的过程中获得快乐,教师可为学生布置一些需要由小组合作共同完成的劳动任务,让学生切实体会到劳动的不易,也领悟到团队精神的重要性。在合作学习过程中,学生之间也能达到思维上的碰撞,学生能够逐渐学会倾听他人意见和想法,凸出自己的优势,弥补自身存在的不足,为学生的阶段性成长提供助力。

三、结语

劳动教育能够提高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培养学生的劳动素养,让学生明白劳动的意义和价值。而实现劳动教育与小学科学的融合,更有助于对学生知识体系的拓展,使学生具备应用科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为保证劳动活动的顺利开展并落实科学教育,教师需尊重每名学生的成长特点,根据学生的兴趣设计劳动形式,以提高学生的好奇心,让学生产生劳动意识,并在劳动的同时培养学生的劳动精神和创新意识,使学生养成良好的劳动习惯,逐渐成为综合型人才。

作者:谢倩 单位:常州市花园小学

劳动教育和科学融合篇3

农村小学高年级学生已经具有一定的认知能力与劳动技能,在对学生进行劳动教育时,教师可以充分结合农村劳动教育资源丰富的优势,培养学生热爱劳动、热爱科学的情感。劳动教育的目标不仅仅是提高学生劳动技能与培养学生劳动观念,还应是根据高年级小学生的认知特点,提高学生科学意识,让学生遵循科学规律开展劳动实践活动。农村高年级学生劳动教育需要与科学课程有机融合,使劳动教育与科学课程发挥相互促进作用,真正在劳动教育中增强学生科学意识与技能,在科学教育中促进学生劳动观念的强化。

一、农村小学高年级劳动教育现状分析

首先是缺乏对劳动教育的重视。在新课改背景下,劳动教育受到了前所未有的重视。但是由于传统观念的影响,家庭、学校、社会还没有真正对劳动教育引起高度重视,劳动教育被不同程度地淡化与弱化,家长普遍偏向于关注学生的考试成绩,认为学生能够取得好成绩,将来考入较好的学校,就达到目的了。因而部分家长不喜欢孩子参与相关劳动,甚至认为劳动课占用了文化课的时间,也不赞成学校组织劳动教育活动;而部分学校劳动课程开设不足,以及受应试观念的影响,也淡化了劳动教育的实施,学校的劳动教育缺乏专职教师,缺乏劳动教育资源;而社会对于学校劳动条件及设备欠缺问题也没有引起足够重视,致使学生参加劳动的机会较少,劳动意识与技能得不到培养,甚至出现了歧视劳动,缺乏最基本的劳动技能及不珍惜劳动成果的问题。其次是缺乏正确的劳动理念导向。由于很多学校、教师和家长对于劳动教育的轻视,劳动基地及硬件建设不足,致使劳动教育不能有效开展,或者流于形式,劳动教育被削弱与淡化。同时,劳动教育缺乏应有的教育环境,少数教师在教育过程中甚至还渗透了劳动惩罚的观念,如以做值日、清理校园内垃圾等劳动手段惩罚犯了错误的学生,偏离了劳动教育的目标,这些都不利于学生树立正确的理念,不利于学生形成“劳动光荣”的思想,严重时会导致部分学生厌恶劳动,对劳动产生错误认知。再次是缺乏科学的劳动理念。教师将劳动教育目标定位于强化学生的劳动体验,让学生体验劳动的不易,从而激发学生学习积极性,这种目标定位本身就具有一定的片面性,各方要引导学生对劳动价值形成更全面的认识,使学生对劳动真正产生兴趣。而在劳动教育中融入科学课程,不但可以让学生更有效地掌握劳动技能,还能帮助学生了解科学理论与探究方法,从而为劳动教育注入生机,促进学生劳动技能与科学意识的同步提高。然而许多学校和教师尚没有认识到农村的根本出路在于科学的发展,没有注重在劳动教育中融入科学知识,从而提升学生的综合素养。

二、农村小学高年级学生劳动教育与科学课程融合策略

劳动教育是小学教育体系的重要内容,是学生将科学理论知识付诸实践的重要渠道,教师要处理好劳动教育与科学课程教学的关系,使二者紧密融合,促进学生劳动技能及科学素养的同步提升。其一是注重教学设计,促进知识融合。劳动教育必须基于科学的教学设计,教师要从科学教育的角度,挖掘劳动教育中蕴含的科学知识及原理,要对融合的方法、内容、过程、目标进行优化设计,为劳动实践活动提供规划图。教师要找准劳动教育与科学课程的融合点,挖掘劳动活动中所蕴含的科学知识,提高劳动与科学实践活动的针对性、关联性与兼容性,为劳动教育与科学课程的有效融合奠定基础。对于农村高年级学生来说,他们对农村劳动环境比较熟悉,教师在教学中就可以充分利用农村劳动教育资源实现劳动教育与科学课程的有机融合。“铁锹”是每个农村家庭都有,也是农村劳动过程中常用的工具,学生也经常见到和用到。教师在和学生进行劳动实践时,不仅要让学生掌握“铁锹”的使用方法,懂得发力技巧,了解使用过程中要注意的问题,以提高劳动技能;还要注重有机融入科学知识,引导学生分析使用铁锹的用力过程,明确其工作原理,比如人们使用铁锹时,需要两手协作,即前手用力较大且用力方向向上,后手用力较小,轻轻向下按,用力的方向向下。学生理解了这一点后,教师就可以引导学生根据铁锹的使用过程,绘制解析铁锨工作原理的“杠杆结构图”,在亲手使用铁锹操作和劳动的过程中,进一步体认杠杆的科学原理。其二是开展探究活动,促进细节融合。细节融合是劳动教育与科学课程融合教学的原则,劳动的细节中隐含着相应的科学原理,而农村高年级学生尽管经常参加劳动,却很少对劳动过程中的细节有更为深入的认知。因而劳动教育与科学课程的融合,就是要帮助学生将细节放大与定格,让学生分析理解其中的科学知识与原理,这样可以使劳动过程更具知识性、探究性与趣味性,让学生更乐于在劳动中发现科学规律与原理。如“给植株松土”是农村常见的劳动,而高年级小学生也对此行为司空见惯。但学生可能不一定都明白为什么要给植株松土,给植株松土这一劳动行为蕴含着那些科学原理。此时,教师就可以组织学生对这一劳动过程进行探究,让学生理解给植株松土是为了让植物能够更好地呼吸,如果不对植株进行松土,植株周围的土壤就会变得板结硬化,植物在这样的土壤中是不能很好地生长的,所以植株松土是植物培植过程不可或缺的重要过程。从细节出发,引导学生探究劳动活动的科学原理,实现劳动教育与科学课程的融合,不但可以让学生理解劳动的具体意义与价值,还为进一步学习和探究相关科学知识打下基础。其三是开展劳动实践活动,促进全面融合。课堂是进行劳动教育与科学课程融合教育的主渠道,但是课堂教学的局限性在于只能使学生获取理论层面的认知,而劳动教育与科学课程都具有较强的实践性、实验性特点,学生学习到的理论知识需要借助实践活动进行验证后,才能达到知识内化与迁移应用。因此,教师要以劳动教育与科学课程的融合理念为指导,组织学生开展劳动及科学实践活动,使学生能够将理论落实于实践,实现对理论知识的深入理解与巩固。如“种植蘑菇”在农村中较为普遍。“蘑菇”是一种喜湿的植物,但尽管蘑菇是喜湿植物,却不能在浇灌过程中造成积水,因为积水后蘑菇就会腐烂。教师可以让学生具体操作种植蘑菇,聘请农民伯伯为学生示范种植和浇水,并且在农民伯伯的指导下亲自动手操作。在此过程中,教师可适时讲解相关的植物学知识,使学生能够将知识活学活用、学以致用,同步提高劳动技能与科学素养。在劳动教育与科学课程的有效融合实施中,教师要注重以劳动教育与科学课程融合的理念来审视教学过程,不仅强化理论教授,还要为学生的动手实践创设机会,促进学生综合素养的提高。(作者单位:甘肃省武威市凉州区松树镇冯良寨教学点)

参考文献:

[1]肖绍明.数字劳动教育与治理[J].中国德育,2019(02):34-35.

[2]王爽.当代小学劳动教育现状及问题研究[J].文化教育,2012(02):125.

作者:宋志毅 单位:甘肃省武威市凉州区松树镇冯良寨教学点

推荐期刊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