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爱发表,线上期刊服务咨询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路径3篇

时间:2022-12-21 11:43:37

绪论:在寻找写作灵感吗?爱发表网为您精选了1篇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路径3篇,愿这些内容能够启迪您的思维,激发您的创作热情,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路径3篇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篇1

一、后疫情时代创新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目的

在全球疫情蔓延、世界经济下行的情况下,党和政府带领全国人民积极防疫抗疫,面对疫情防控常态化趋势,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应采取多种形式,完善教育体系。高校应与时俱进,积极培养大学生做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四有”新人,充分施展大学生的才华,使其成为现代化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新冠疫情蔓延前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途径相对单一,重形式轻内涵,教育成效并不显著。这就需要创新思想政治教育途径,推陈出新改变教育模式。鉴于新冠病毒变异毒株潜伏期长、传播能力强,在疫情初期要以保障大学生生命安全为首要任务,但由于变异毒株的传播性强,很难在短时间内恢复正常教学秩序,教育行政主管部门应迅速反应,启动应急防疫预案,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及辅导员投身防疫一线。由于教师数量少,抗疫与思想政治教育两手抓显得力不从心。如何做到防疫与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双管齐下,打赢防疫攻坚战,是当下高校的重要使命。笔者认为,当代大学生富有责任感、具有创新意识,对当代大学生的价值观引导不仅要进教材、进课堂,更要进学生头脑。后疫情阶段加强大学生心理健康辅导和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客观上就要求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要增强创新意识,弥补传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局限性,丰富思想政治教育内涵。

二、后疫情时代创新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路径的重要性

(一)创新思想政治教育路径功在当代、利在千秋

国际国内形势深刻变化,使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既面临有利条件,也面临严峻挑战。党中央高度重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作为大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更应该积极响应总书记的号召,踏实推进大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做知识的传播者和学生成长引路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应面向未来,是为塑造人才、培养人才打基础,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做得好、做得实,学生综合能力才能显著提升,才能在暗潮汹涌的国际环境中明辨是非。

(二)创新思想政治教育路径是国家意志的体现

要坚持把立德树人作为中心环节,把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实现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实践证明,重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是中国共产党治国理政的政治优势,牢记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贯彻“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总体要求,突出价值导向、注重精准施策,做到青年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全覆盖,使之紧跟时代前进步伐、适应办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大学需要,引导思想政治教育在创新实践征程上行稳致远。

三、创新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路径

(一)将抗疫精神融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

疫情进入常态化阶段,全国人民在党和政府带领下取得抗击疫情的一个又一个胜利,这就是一堂生动的思想政治教育实践课。在抗疫过程中涌现出许多感人至深的故事和投身抗击疫情一线的英雄事迹,这些都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最生动的典型案例。高校作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主要阵地,应当加强正面宣传与舆论引领,通过宣传抗疫精神及在抗疫过程中体现出来的典型人物和先进事迹,为大学生上好思想政治课,以鲜活案例教育、引导学生学习、思考,培育爱国主义情怀,明确努力方向。新冠疫情给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带来挑战的同时,也带来了做好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机遇,坚持把抗疫精神中的理想信念、时代精神和精诚协作融入思想政治教育教学全过程,培养大学生强烈的新时代使命感和责任感,将抗疫精神融入思想政治教育实践环节,使大学生在实践中受教育、长本领、增才干,真正使思想政治教育收到实效。

(二)将红色文化融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

高校作为立德树人的主阵地,承载着为大学生树立正确世界观、价值观的历史使命。理论课教学是传统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主要形式,一直以来,红色教育在思想政治理论课中有着举足轻重的重要地位,要想更好将红色文化融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应从几个方面着手,一是将红色文化教育融入大学生实践活动中,开展红色主题宣讲会、党史知识竞赛、红色歌曲演唱会等实践活动。寓教于乐,增强活动的趣味性,以大学生感兴趣的方式促进大学生自觉学习红色文化。二是建立红色主题教育基地或红色教育展览馆,深挖红色资源,采用线上线下同步的方式,创新活动模式、增加活动内容。积极带领学生参观革命圣地、历史遗迹、各类纪念馆,聆听老英雄人物讲革命故事,感受革命先驱的丰功伟绩,提高大学生对党史深入了解,增强大学生的使命感。三是营造红色校园文化,培养大学生吃苦耐劳,敢为人先的优秀品质。采取宣传画廊展示、播放革命歌曲和红色主题影片,全方位打造校园红色文化,多角度推进红色文化融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使学生从红色文化中汲取奋斗力量,成为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

(三)优化网络资源,拓宽后疫情时代思想政治教育维度

要利用校园网为大学生学习、生活提供服务,对大学生进行教育和引导,不断拓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渠道和空间。随着信息技术高速发展,互联网技术平台应运而生,在后疫情时代,互联网平台的发展很大程度改善了教育途径的局限性。互联网教育是当今最新潮的教育模式,具有便捷性、多元性、隐蔽性的特点,加速了思想政治教育的传播速度,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带来新方式。但网络授课也存在思想政治教育下沉不到位,教师与学生距离被拉远的状况,这就要求高校正视自身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方面的问题,创新教育路径,整合优化教育资源,因势利导转变学生受教育方式,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注入新活力。笔者认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应集结专任课教师、辅导员与学生一起,在后疫情时代建立授课、答疑、反馈一体的多层次、宽领域教育机制,利用互联网平台功能的多样性将笔试和面试相结合,检验知识掌握程度同时提升大学生理论水平。全面优化网络资源的目的是避免学生死读书、读死书,拓宽思想政治教育维度,让学生在快乐中学习,在学习中快乐,为大学生学习创造良好条件,不断拓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渠道和空间,形成线上线下思想政治教育合力,实现立德树人根本目的的最终目标。综上所述,落实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既要重视日常积累,更要重视后疫情时代教育途径转变的新颖性、创造性。近几年的疫情防控已然显露成效,彰显出伟大的抗疫精神,同时也体现了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作为大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应充分认识到疫情常态化阶段开展好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性,重新审视传统思想政治教育模式,总结经验、推陈出新,拓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新途径、新模式、新思路,不断增强大学生对思想政治教育的认同感,开拓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新局面。

作者:冯彦博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篇2

一、优良家风融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现状和面临的问题

(一)优良家风教育没有广泛纳入思想政治教育范畴

在现有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材体系中,涉及优良家风的内容很少,几乎没有,虽然在有些科目中涉及的许多价值理念和精神谱系与优秀家风内容有重叠、有一致的,但是没有将优良家风的相关内容作为单独部分融入思想政治理论课的体系之中。无论在中学还是大学校园中很少开设有关优良家风教育的课程,有关优良家风主题的经典著作市场上也是良莠不齐,具有官方的权威的作品也是凤毛麟角,这些都不利于优良家风的宣传和弘扬。然而,据调查数据显示,大多数大学生都认为优良家风应该纳入到思想政治教育中,针对“大学生会不会选择优良家风教育作为思想政治教育课程的内容”这一问题调查问卷中,有68%的学生会选择家风作为思想政治教育的学习内容。由此可见,大学生有学习优良家风知识的需求,家风融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有一定的可行性。然而许多学校在优良家风这一方面的教育有一定缺失,没有很好地起到一个价值引领的作用。没有充分挖掘出优良家风资源的教育价值,没有将优良家风有机地融入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

(二)大学生对优良家风的价值认识不深刻

优良家风对大学生的道德品格形成、好习惯的养成、为人处世方法的学习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优良家风或者红色家风中所蕴含的理想信念、道德品质、精神实质等都和思想政治教育的目标基本吻合。优良家风和红色故事中的主人翁正是大学生学习的榜样,活生生的案例,使思想政治理论课更有亲和力和吸引力。通过优良家风的宣传教育,大学生不仅可以在思想上向优良家风榜样看齐,而且可以为自己未来家庭的建设打下一个良好的思想基础,在潜移默化中影响大学生家庭教育观、家风建设观的形成,对他们的健康成长意义非凡。然而,现实状况是许多大学生接触到优良家风这一方面的教育很有限,由于他们对优良家风的认识深刻不全面,导致他们对优良家风的教育价值认识不足,进而对优良家风的传承和创新缺乏责任感和使命感。

(三)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缺乏有效互动机制

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是思想政治取得满意效果的两个缺一不可的重要方面。然而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却处于不同的场所,如果这两个主体不经常沟通,教育内容就有可能重复或冲突,浪费教育资源。学校的思想政治教育符合党和国家的核心价值观,为学生讲述正确的三观,但是学校不能保证家庭的教育、家风的熏陶也符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使得家庭教育和学校的教育就是“两张皮”,没有形成应有的合力。优良家风融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方式比较单调,缺乏新意。重理论、轻实践,很难使学生信服,因此要创新融入的方式,调动大学生的学习兴趣。当前优良家风融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过程中,存在教育环境缺乏联动的问题。具体体现为:在社会方面,存在学习红色家风的氛围比较淡薄;在学校方面,存在融入过程注重形式、融入效果不明显的问题;在家庭教育方面,家长对于优良家风的内容了解有限,对家风传承不够重视的问题。因此,在优良家风融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过程中面临着教育方式与教育合力形成的困境。如果能将两者统一规划,内容互相补充、理念相互印证、方法相互借鉴,思想政治教育的效果会翻倍。现阶段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还未被纳入到一个统一的体系之内,找到一个有效的联动机制能够统一思想,统一步调,共同发力。这方面还需要党和国家进一步重视。

(四)优良家风资源开发利用不够充分

红色家风是优良家风的典型代表,首先,虽然红色家风资源十分丰富,包括老一辈革命家和各代优秀共产党人的家风家事,他们留下的家书、家训以及纪念物、纪念场所等,但是,却存在资源挖掘不充分的问题,主要体现在:红色家风涉及的主体,即优秀共产党人数量很多,不仅包括老一辈革命家,而且还包括英雄模范人物,甚至普通的优秀共产党人,他们所在的地区比较分散,流传的故事比较难收集;其次,由于收集难度大,相关部门对红色家风的收集不全面、保护欠妥;红色家风的英雄模范人物及其后人,为人比较低调、谦逊,他们的很多事迹会被大家渐渐遗忘;最后,对于红色家风的内涵、价值等研究,专门阐述红色家风的书籍较少,以及与大学生想政治教育相关联系的研究也匮乏,导致红色家风挖掘不充分、研究不够深入。

二、优良家风与思想政治教育的关系及融入意义

(一)优良家风与思想政治教育的契合

首先,家庭教育和思想政治教育的目的基本一致,在本质上都是为了培养适应社会发展的合格建设者和接班人。家庭是一个人的人格品质形成的第一场域,对一个人的成长起着无可替代的作用。家庭对人的教育时间最长、影响最深远,调查研究发现,社会中许多优秀人才都来自一个拥有良好家风的家庭。思想政治教育的最终目的是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人才,家庭教育的最终目的也应该是培养社会需要的综合能力比较强的优秀人才。其次,优良家风和思想政治教育的对象基本一致,大多数情况下都是对大学生的教育和影响。大学生的思想还不够成熟、认识水平和认知能力都没有定型,可塑性非常强。这个关键时期,是他们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形成的黄金时期。如果能够将家庭和学校的教育融合起来,形成一股合力,教育效果会大大提升。最后,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的内容有重叠的部分,优良家风或者红色家风中的成长的家庭成员具备家国情怀、诚实守信、无私奉献、舍小家为大家等精神品质,同样,思想政治教育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也倡导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等优秀品质。因此,通过优良传统家风教育可以有效提升大学生的人文素养,有助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优良家风教育可以丰富思想政治教育的教学资源,助力思想政治教育的育人功能,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

(二)优良家风融入思想政治教育的理论意义

优良家风蕴含着丰富的德育资源,优良家风是我国优秀传统文化的一部分,它集中体现了党和国家的主流意识形态,优良家风中的一些鲜活案例和故事融入是思想政治教育教学的优质资源,不但可以提升思想政治教育教学效果,还可以弘扬我国优秀传统文化,增强文化自信、理论自信,丰富思想政治理论,从而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

(三)优良家风融入思想政治教育的现实意义

优良家风中孕育的中国精神可以帮助大学生树立远大理想、见贤思齐,不断完善自己。通过优良家风的教育和熏陶,大学生才能形成社会需要的优秀品德,治理好自己的家庭,从而走向社会参与社会治理。优良家风教育有利于构建幸福家庭,促进社会和谐稳定。除此之外,优良家风中的鲜活案例和感人故事也可以丰富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内容,活跃课堂气氛,提升教学效果。

三、将优良家风融入思想政治教育的路径

(一)优良家风教育纳入到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体系的对策

首先,学校要积极研发优良家风建设教育的必修课程和选修课程,并纳入学生的培养计划之内,这对于大学生全面、系统地认识和学习家庭教育的内涵具有深刻意义,对未来优秀家长的培养打下坚实基础。进而也拉近了学校和家庭之间的关系,有利于思想政治工作的有效推进,有利于优良家风融入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例如:学校可以开设家风建设选修课、建设优良家风或者红色家风展览馆、成立优良家风名人大讲堂等。学校还可以选派相关专家、优秀教师,根据相关理论研究,规范整理出适合于不同年级学生阅读的家风书籍或教材,以丰富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重点教材体系,指导大学生科学正确地进行阅读。其次,学校可以发动学生创办一些弘扬优秀家风的社团,扩大优良家风在学生中的影响力,可以开展以“优良家风”为主题的节目,选出学生身边具有影响力的优秀家庭。可以邀请他们的家长来学校讲述他们的优良家风建设经验和心得,这对其他同学和家长来说更具有现实的教育意义。最后,学校将家风建设有机融入专业课程中。无论是思政课程,还是其他专业课程,都可以将家风建设有机融入,其实这也是大思政背景下,“三全育人”的要求。我们可以将优良家风或者红色家风中的经典故事内容巧妙融入,实现思想政治的隐性教育,提升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

(二)优良家风融入校园文化建设

校园文化氛围对大学生有着潜移默化的作用。第一,学校可以定期邀请家庭教育方面的专家、红色家风研究者,开展讲座、教育实操训练指导课程等,给学生搭建一个学习优良家风,了解红色家风的平台。第二,学校可以在实践活动中融入优良家风故事,例如组织学生参观红色遗址、革命烈士故居,走访优良家庭,参观著名的家风馆、家族祠堂等系列活动,提高学生对优良家风的认识,进而认可优良家风建设的重要性和必要性。第三,在校园里进行优良家风评选和推荐活动,评选出学生中的“五好家庭”“文明家庭”,用学生身边的活生生的案例教育他们、影响他们,更有说服力和感染力。让学生在不知不觉中吸收优良家风的价值理念。

(三)加强主流媒体对优良家风的正面宣传作用

要发挥优良家风的育人作用,就要从主流媒体开始重视对优良家风的宣传,从传统媒体到新媒体都应该宣传优良家风、红色家风,开辟专栏宣传报道优良家风的典型案例,引导社会舆论,这对大学生的价值观有导向作用。发挥基层组织引导作用、树立社区优秀家庭榜样标杆、倡导家庭文化宣传志愿服务。各大主流媒体可以通过各种渠道,如学校官网、公众号等平台推送家庭教育指导案例,家风建设经验分享,家庭教育典型案例、红色家风故事等营造良好的舆论氛围。学校还可以在网络上运用学生喜欢的方式开展以“优良家风”建设为主题的线上评选活动,并以通俗易懂、生动活泼的语言进行宣传,激发学生们参与的热情与兴趣。

四、结语

首先,优良家风和思想政治教育具有价值理念的契合性,调查研究表明大学生认为优良家风教育很重要,有必要将其融入思想政治教育理论课。其次,优良家风可以通过纳入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体系,有机融入思政课程和课程思政课堂,丰富思想政治理论课的素材,扩大学生优良家风方面的知识面,提高大学生对优良家风价值功能的认知。因此,优良家风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具有互为补充的功效,可以互相支撑。优良家风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在联系决定了家庭教育和思想政治教育必然要走一条相互配合、相互弥补、共同发力,合力提升思想政治教育效果的路径。

作者:姚菊蕾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篇3

中医药文化不仅是开启中华传统文化优秀理念的钥匙,也是其重要组成部分之一。中医药文化的发展壮大对中国人民的身心健康做出了杰出的贡献,而且还面向世界,面向未来,在医学领域绽放出更耀眼独特的光芒。在高等中医院校中,课程教学作为文化传播的主要媒体,将中医传统文化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有机融合是中医药高等院校思想政治教育发展的特色要求和必然选择。

一、中医文化融入大学生思政教育的价值意蕴

(一)传承优秀中医传统文化

“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1]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凝聚了中华人民数千年的智慧,汇聚了亿万条溪流形成的滔滔江水,中医文化就像是在这江水中不断被淘洗过的宝石,绽放出其耀眼的光芒。[2]中医药文化作为优秀传统文化传播的重要载体发挥着独特且不可替代的作用,其在保护民族的健康过程中无形地将传统哲学思维、民族思想等传递与交流,这不仅有利于中医药文化自身的发展,又能提高中华民族的民族自豪感和凝聚力。因此,继承并发展好中医药文化就是对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发展。中医药高校及课堂作为中医文化传播的重要阵地,思政教育作为文化传播的重要武器,中医药学生作为中医文化传播的主体及先导者在中医传统文化的传播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因此,在课程思政教学中引入中医传统文化,更有利于中医传统文化的传承。

(二)丰富医学思政教育内涵

中医文化作为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智慧结晶,承载了百家思想、民族情怀、人文素养等,有着丰厚的底蕴和质感。将中医文化融入思政教育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有着重要意义,二者的融合将充分汲取各自的精华内容,摒除各自的糟粕内容实现共同提升。对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大地乃至世界的传播起到促进作用,也将使其在华夏大地上开出更美丽的花朵。此举也将激活中医文化的优秀内涵,使其焕发出更强的生命力,对中国社会的发展以及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新生具有推动作用,更为课程思政的教育创新提供了新的路径,促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育人策略得到完善。

(三)增强民族文化自信

对中医文化的自信和认同是作为一名出色的中医传人必须具备的条件。文化自信是“四个自信”的基础,它是指引我们在社会主义道路上前进的一个重要精神支柱,是我们民族为之不懈奋斗的理想信仰、是增强民族文化软实力的必由之路。思政课堂及思政教育者承担着立德树人的重要职责,而文化信念是职责中的重要一项。将中医文化融入课程思政的重要举措既可以在理论层面将内涵丰富的中医文化与马克思主义理论相融合,从理论上坚定文化自信;在课堂的教学实践过程中,教师又可通过与学生交流的方式将理论内容落到实处,从实践上坚定文化自信。

二、中医文化融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路径优化

(一)充分尊重中医药学生的发展规律和思想政治教育规律

多年的教育体制改革和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实践,丰富了教学经验,提高了教学效率。在中医药文化和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实践中,也应引入这一有益经验。即:教师在进行思想政治教育教学时,必须强调中医药学生的主体意识和尊重中医药学生的成长规律;认同中医文化的客观发展规律和思政课堂的教学规律,在规律的指引下充分发挥教师的引领作用。开展中医文化融入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工作,要充分发挥中医文化理论体系的作用,达到全方位素质教育的根本目的,要体现人性化、人文关怀,努力实现每个学生的全面发展。因此,必须紧密结合高校思想教育的发展规律,针对不同的学生年龄、不同类型的学生制订不同教学计划,并严格按照既定计划稳步实施,避免盲目推进和停滞不前。同时,教师应善于把高等教育与学生自我认知、课程内容和社会环境相结合;强调实践,举一反三。把中医文化融入思想政治教育,对于建设社会主义事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有着重要意义。因此,这项任务必须从实际出发,坚持学以致用,这既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的要求,也是我们党对青年“一切从实际出发”的根本要求。开展中医文化与思想政治理论相结合的教学工作,要注重理论与实践的结合,让青少年在理论层面上感受到庄严的使命、沉重而义不容辞的责任;在实践层面上,要让青年真正感受到自身价值和先进性。

(二)加强培养学生社会责任感渠道的引导与完善

目前,各大高校开展中医传统文化融入思想政治理论教学工作的主要内容有以下六个方面:思想政治理论课、高校党团组织开展的教育活动、高等院校内各类社团协会的教育实践活动、班级内部教育实践活动、学校营造的人文环境影响以及相关教育者的具体指导。以上都是高等院校中实施思想政治教育常用的有效手段。面对当前社会新形势赋予的新任务,高等院校教师应该把指导重心转移至引导和完善学生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渠道,对于不同类型的学生统一规划培养方案和路径,充分发挥每一培养功能模块的合力,提高全方位培养效果。在新形势下,中医药文化融入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与现代高等院校的知识教育和素质教育具有相同的内涵。因此,在这项工作中,我们应充分重视教育方法的更新以及改进,立足实践,为各种学历层次和各种类型的学生开辟不同的培养渠道,同时配备多样类型的教师,设定多样的培养目标,施以多样化的培养方法。如针对研究生,应该将德才双兴的优秀导师置于这一重要岗位,以崇高的人格魅力潜移默化地影响和培养研究生学生树立高远的家国天下意识,坚持社会主义根本政治制度和共产党领导,乐于奉献祖国、服务社会和人民,敢于攻坚克难,勇于承担使命;对于普通学生则应以学校、组织教育和辅导员跟踪教育为主,更是要增添相应的实践活动,从而使学生们拥有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具备昂扬向上和乐观积极的人格气质,树立敬业爱岗、积极向上、敢于创新、无私奉献的精神。

(三)充分做好顶层设计

开展将中医文化融入思想政治理论课作为教学工作需要注意的是:这一工作并不是单独、割裂的任务,而是一个综合各种要素及不同主体的、需要相关人员长期奋斗、矢志不渝的伟大工程。在这一过程中,既要保证个人发展与社会价值相同步,也要追求实现社会价值和促进其发展。而人民教师作为践行教育的主体,起到关键性作用,要求全方位考量,详细规划教育方案,因此做好顶层设计显得尤为重要。中医文化与思想政治理论两相融合的教学工作,要全力以赴并以高屋建瓴的战略眼光布局与发展,既要把握宏观层面上的教育方向,也要重视微观层面上的教学细节及实施的具体效果。为符合社会发展,就要不断努力提高认识,做好顶层设计并完善不足,改变这一现状:一方面,把传统中医文化与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工作结合的宏观战略布局作为出发点,不仅要在思想上致力于高校大学生的统一性,还要在政治涵养上对高校大学生进行提高,并有效引导中医药学生们的主流价值取向,使其能够积极融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另一方面,在实行中医文化如何融入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工作的具体细节上,应充分发挥现有高等院校思政教育能力。

(四)充分挖掘现代教育技术手段拓展教学方法

如今正处在网络信息和科技发展的时代,信息多元化和科技进步在大力地推进社会生产力的解放以及社会形态革新的升级,为更好地完善中医药院校学生接受信息的途径,也为教育教学方式提供现代化转型的可行性方法以及可靠的工具,对于大数据时代显得格外重要,同时对于开拓教学方式也具有深远的意义。现代教学的理论研究和实践研究也取得了一定的成绩,多种发挥互联网交流和现代科技的教学方法已经开展,例如微课模式、微端教学等方式,而中医文化利用现代网络信息和科学技术融入思想政治理论课程的教学也收效显著,充分发挥新媒体优势,以适应当代中医药院校学生喜欢创新、爱好猎奇的性格特点,实现寓教于乐的教学模式,把晦涩难懂的思想政治理论变得充满活力,让其更加具有吸引力,将中医文化及思想政治理论深植于心,达到教育的意义和目的。我国清华大学熊澄宇教授提出,新媒体是基于网络信息和科技发展产生的一种新媒体形态,其涵盖了网络媒体以及其他数字媒体等多种形式。中医文化进入思想政治理论课程教学,应当充分发挥新媒体技术,借助互联网和移动通信技术和设备开展碎片化教学工作,既可以利用新出现的媒介形态,如微信、QQ、微博、网页论坛、APP、电子信箱等;也可以利用传统教学工具同新媒介融合形成的多媒体教学、微课教学及远程教学等创新教学方式方法。

(五)拓展培训模式,全面提升思想政治理论课师资队伍专业素养

授课者的专业素养是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质量的重要保障。中医药院校必须把提高师资队伍的专业素养摆在重要的位置。学校的职能部门应根据学校的实际情况制定出切实可行、行之有效的教师提升发展模式,统筹多方安排促使专兼职教师在有效的时间内都能得到更多提升的途径。为在职教师开通攻读硕士、博士研究生、博士后研究等的学习通道,支持教师参与专业素养进修班,在校内、校际开展跨学科交流等,坚实教育者理论层面的知识。特别是对于刚步入教学岗位的青年教师,构建激励机制促进青年教师的主动学习,加深青年教师对马克思主义理论及中医文化系统、完整、准确的理解和认识,树立马克思主义信仰,坚定中华民族中医文化自觉与文化自信,为以后的育人工作打下坚实理论基础。同时要完善师资队伍可持续性发展,把学科人才队伍的梯级建设(培养学科带头人、学术带头人和中青年骨干教师)作为长期任务,充分激发师资队伍中的潜在能力,培育教师在教学改革与研究中的主动性,确立教师的主体地位。

三、总结

文化是人类的生活方式和人类自身的镜子。中医文化,特指中医在形成与发展过程中的文化背景、精神价值、思维方法以及由此产生的行为规范、礼仪制度、器物场所等。从实践的角度而言,中医文化是长期的实践过程中形成的精神产物,是中医人的一种存在方式。二者在相互融合的不断尝试和实践中取得了卓越的效果,坚持在实践的过程中不断提升和完善中医药文化思想政治教育理论体系。

作者:王喜臣 门瑞雪

推荐期刊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