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爱发表,线上期刊服务咨询

高中语文文言文教学策略3篇

时间:2022-12-21 11:29:43

绪论:在寻找写作灵感吗?爱发表网为您精选了1篇高中语文文言文教学策略3篇,愿这些内容能够启迪您的思维,激发您的创作热情,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高中语文文言文教学篇1

基于STM32的智能广告系统设计文言文在高中语文教材中占据着十分关键的地位,属于语文教学的一项重要内容,是我国古代文化的载体之一,蕴含着极为丰富的文化常识。由于文言文产生的年代较为久远,文化常识内容广泛、体系繁杂,高中生在文言文学习过程中经常陷入困境之中。高中语文教师需适当加强文化常识教学,使学生不断积累文化常识,帮助他们扫除文言文学习的障碍。

一、认真分析教材内容,发现暗藏文化常识

在高中语文文言文教学中,要想更好地进行文化常识教学,教师在备课环节需认真研读、熟悉、把握教材内容,不能盲目迷信教参与其他辅导资料,要多翻阅权威性的期刊论文、文化常识专业书籍和词典等,发现文言文中暗藏的文化常识,带领学生了解这些文化常识。例如,在进行《鸿门宴》教学时,教师在备课环节,通过对课文内容的认真分析和解读,发现其中蕴含着不少文化常识,如:“项王、项伯东向坐;亚父南向坐,——亚父者,范增也;沛公北向坐,张良西向侍。”要查询有关资料,了解古代的餐饮礼仪与座次文化类常识。项羽是主人,坐最尊贵的东向坐,其次是谋士范增南向坐,而刘邦作为项羽的客人只有北向坐。这样让学生明白古代的宴饮礼仪与堂食制度。再看课文中司马迁对座次安排的详细描写,就可以清楚地理解主人项羽将客人刘邦安排在北向坐,体现出项羽对刘邦的轻视。此外,这里还有一个文化常识点,项羽称呼范增为“亚父”,原因是范增与项羽的叔叔项梁是至交,而项羽从小便被项梁抚养带大,项梁死后,一是为照顾友人之亲,二是为实现自身抱负,范增开始辅佐项羽。虽然从身份上说是项羽的谋士,但是项羽出于对范增的尊敬以及多年来的感情便称范增为“亚父”。

二、趣味导入文化常识,引起学生学习兴趣

在一节课中,新课导入是一个极为重要的环节,不仅起到统领全局的作用,还关系到本节课的教学成败与质量。在高中语文文言文教学中,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心理特点,运用趣味导入法,引入同课文内容相关的文化常识游戏、视频、故事等多种形式导入新课,为文言文教学注入更多趣味元素,激起他们学习文化常识与文言文的兴趣,使其快速进入最佳学习状态。比如,在《齐桓晋文之事》教学实践中,教师先带领学生解读课题,引出问题:大家知道齐桓与晋文分别是谁吗?学生结合历史常识,知道春秋时期著名的两位国君,分别是齐桓公与晋文公。这时教师指出齐桓公中的“桓”与晋文公中的“文”都是古代谥号,借机讲述一些有关古代谥号的文化常识,如:谥号始于西周,根据周公制谥法,每个天子死后,根据他生前行为,给他一个或褒善或者贬恶的评价,像“桓”与“文”都是褒善的评价,而“幽”“厉”则是贬恶的评价,另外,还有同情类的评价,像“哀”“殇”等,但是有一个共同点,那就是本人生前不可能听到别人用谥称谓他。教师在新课导入环节讲述一些有趣的古代谥号文化常识,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使其一边倾听,一边不知不觉地进入新课学习中,迫不及待地想要了解齐桓公与晋文公之间发生的事情,引发他们的学习兴趣,推动文言文教学的顺利实施。

三、创设文化常识情境,促使学生置身其中

情境教学法是一种通过设置生动、具体的场景,将学生带入某种同教学内容有关的情境之中,引发他们的态度体验,在直观、形象的环境中参与到学习活动中,使其更好地理解课本知识。在高中语文文言文教学中,教师可以通过多种多样的方式来创设文化常识情境,让学生置身其中,全身心地融入文言文所描述的古代环境中,调动他们学习文化常识的热情与积极性,使其高效率地掌握这些文化常识。以《归去来兮辞(并序)》的教学为例。这篇文章作于陶渊明辞官之初,是作者脱离仕途回归田园的宣言,叙述了辞官归隐后的生活情趣与内心感受。本文涉及相当多的文化常识,包括:古代官职名称、城市名称、天干地支纪年法,以及弹琴读书等。课堂上,教师可以先利用多媒体设备播放“百家说故事”——陶渊明《饮酒》的视频。公元405年,陶渊明被推荐担任彭泽县令。郡里派一名督邮来到彭泽县视察工作,这个督邮一到彭泽县的馆驿就趾高气扬地让陶渊明去拜见他。陶渊明打算身着便衣去见督邮,小吏好意提醒他应穿官服去拜见。陶渊明高声地说道:“我宁可饿死,也不愿为了这五斗米的官俸去向那种势利小人作揖。”说完就辞官归田。如此,学生通过观看视频融入情境之中,不仅可以了解古代纪年法、官职称呼、官服装扮、城市建筑等方面的文化常识,还能够了解本文的写作背景,有助于对课文的学习。

四、依托文本随文讲述,促进文化常识理解

当前,高中语文教材所选编的文言文中涉及文化常识比较广泛,还显得较为零碎,很难进行系统化的教学,怎么把文化常识灵活自如地穿插至课堂教学中就显得异常重要。教师可以依托文本随文讲述,促进学生对文化常识理解,辅助他们更好地学习文言文。文言文教学同现代文相比有着明显不同,学生对文言文中的字词、句式较为陌生,高中语文教师在文化常识教学中可以结合上下文的语境进行讲述,让他们在具体文本中理解文化常识。比如,高中经典篇目《烛之武退秦师》,这是春秋时期史学家、文学家左丘明所写的一篇散文,主要记述秦晋联合攻打郑国之前开展的一场外交斗争,烛之武以一己之力,使郑国免于灭亡。而烛之武说服秦国退兵的关键原因是利用秦、晋、楚、郑的地理位置,这也是学生理解课文的一个难点。这时教师可以把春秋时期各个诸侯国的地理位置分布情况展开随文讲解,进行文化常识教学,在多媒体课件中展示“公元前630年春秋时期各国战略分布图”,让他们结合地图了解各国的分布情况,标出“函陵”与“氾南”的具体地理位置,使其真切体会“晋军函陵,秦军氾南”郑国所面临的危急形势。另外,烛之武还利用地理位置把“亡郑阙秦,存郑益秦”的原因有理有据地说服秦王退兵,因为郑国离晋国比较近,郑国灭亡对晋国有好处,所以反问秦王“焉用亡郑以陪邻”,说服秦国退兵,展现出他对时局的洞若观火和过人辩才。

五、运用对比教学方法,加深文化常识记忆

一些文化常识随着时代的发展,意义也会发生变化,词义会缩小或者扩大,甚至完全改变。对于高中语文中的文言文教学而言,教师可以采用比较教学法,即利用两种相同或者不同事物的不同方面展开对比与研究,目的是找出事物之间的相似与不同之处。对此,高中语文教师在平常的文言文文化常识教学中,可采用对比法整理一些常见的实词、虚词、古今异义词、一词多义等,带领学生在对比中理解文化常识,加强他们对文化常识的记忆。在高中语文文言文教学活动中,教师应充分意识到文化常识教学的重要性与必要性,将其纳入常规教学范畴之中,以教材内容为基本依托,深入发掘文言文中所蕴含的文化常识,并有的放矢地引入一些课外资源,带领学生一边学习文言文知识,一边了解文化常识,使其不断积累与丰富文化知识储备,继而助推他们更好地学习文言文。

作者:杨圆圆 单位:安徽省阜阳市第七高级中学

高中语文文言文教学篇2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年版)中首次提出了语文核心素养的概念,这也给高中语文课堂教学提出了新的要求,部编本高中语文教材在2022年秋学期将全面投入使用,对于新教材教什么、怎么教、如何教等问题,是值得我们去思考和探究的。文言文应该怎样教,在中学阶段仍然是一个值得思考和探讨的话题。相当数量的课堂仍然囿于考试要求的各种测评练习,教师往往在课堂上逐字逐句地结合文言语法讲解、翻译,要求学生在课后机械地背诵,这样的教学效果显然是达不到文言文的教学要求的。

一、高中文言文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一)拘泥于技能培训

当下的文言文课堂教学拘泥于技能培训,缺乏人文关怀,既不注重文章本身的美感体验,也不注重学生的语感培养,课堂教学的重心往往是字词翻译。部分高中教师对于文言文教学会出现以偏概全的情况,侧重于文言词语的教学,形式上以灌输为主,内容流于繁琐,不管词义深浅,也不管词语是否在注释里出现过,遇到必讲。大部分教师还会结合考试题型和考试重点,把文言词语的教学重点放在虚词的讲解上,认为学生掌握了虚词,就能对文言文的理解大有进益。其实不然,文言文的教学,从文言文本身的特点看,还是以实词为主,虚词为辅。还有部分教师在文言文教学中容易出现“重文轻道”的情况,认为学生把文字看懂了,对字词、句式、古今的一些差异也粗有了解,就算是完成了教学任务,而文本内容背后的深刻内涵似乎不必过多讲究。其实这也是一种误解。

(二)文本内容相对晦涩

从文言文的性质来看,文言文作为一种古代的书面语体,是用文字写出来供人们阅读的,是在古代汉语的基础上,经过加工提炼而形成的一种以简洁、典雅为特征的书面语体。正所谓“言简而意丰”,文言文就是用简短的词句表达丰富而深刻的意蕴。因而,文言文不同于白话文那么通俗易懂,就它的文本内容而言,高中生会感到确实有些晦涩难懂,枯燥无味。学生本身在理解方面就存在一定的困难,如若教师在课堂上没有将文言文文本讲解透彻,那么仅凭学生的理解,或是借助参考书,是很难领悟文本中的深层含义的。

(三)课堂教学方式单一

当前的文言文课堂教学方式单一,虽然在《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年版)》颁布之后,对高中语文教学提出了新的要求,但是现阶段的高中语文教学中仍然存在着传统教学的影子。在高考的重压之下,课时时间短,教学任务重,一部分老师依然延续之前的传统模式,即“新教材、新课程、旧教学”的模式,将课堂上大部分时间用来向学生灌输重点字词的理解,以及考试中的高频考点,注重知识的传授,对于文章的内容和文章的内涵讲解得并不透彻,忽略了文本内容对于学生人文性培养的作用。因此,学生很难在这种模式下建立对文言文学习的兴趣,对文言文的学习也只是为了考试疲于应付的态度,长此以往,学生会逐渐对文言文的学习失去兴趣,文言文中蕴含的中华文化的深层韵味,学生根本无法感知。

二、文言文有效教学策略制定的依据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年版)中首次提出了语文核心素养的概念:“语文核心素养是浅析语文核心素养视域下高中文言文有效教学策略章寅臻学生在积极的语言实践活动中积累与构建起来,并在真实的语言运用情境中表现出来的语言能力及其品质;是学生在语文学习中获得的语言知识与语言能力,思维方法与思维品质,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综合体现。”王宁(2016)在《语文核心素养与语文课程的特质》文中这样认为:“语文学科核心素养是学生在积极的语言实践中积累和建构的语言能力和素质,是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获得的语言知识与能力、思维方法与情感态度、价值观的综合表现。”笔者认为语文核心素养视域下的高中文言文教学应达到的教学目的应该以语言建构与运用体系为背景,做到思维的发展与文言的统一,在文言文的学习中传承我国优秀传统文化,在文字欣赏中能更好地发掘审美的鉴赏与创造能力。

三、语文核心素养视域下高中文言文有效教学策略

(一)以语言为抓手,设计教学环节

合理的教学设计是上好一节课的前提,作为教师,要不断提高自身的教学设计能力,合理创设教学情境,组织教学内容,设计教学过程。在设计教学目标时,教师需要立足于学生的实际情况,考虑好预设与生成的关系,因为制定教学目标的最终目的不是为了上好一节课,而是为了学生能够更好地学习。以《烛之武退秦师》的教学设计为例,有老师在教学这篇课文时设计了具体教学环节:请同学们代入烛之武的语气模仿当时劝说的情境,思考并说一说当时秦伯的感言。其实,从这个环节前半句“请代入烛之武的语气模仿当时劝说的情境”看,这是一个能够让学生深刻感受语言魅力的教学环节,因为在《烛之武退秦师》这篇文章中,从文本内容出发,在人物对话之前都是很简洁的名词+动词的形式,但是当人物开始对话,语气词就出现了,让学生代入烛之武的语气进行劝说,实际上就是代入烛之武的语气进行对话,进行交流。烛之武在示弱的时候,在离间的时候,在最后带点嘲笑意味的时候,在不同的目的下应该如何对话,这个环节能让学生切实感受在不同的场景下语气词的用法,通过对话交流的语言表达来感受祖国语言的魅力。这是语文课区别于其他课程的根本之所在,也是在课堂教学中对提升学生语文核心素养的要求,因为在语文核心素养中,“汉语言的建构与运用作为整个语文学科核心素养或语文学科关键能力体系的根基,既是汉语言思维与发展的途径,也是汉语言审美与创造、汉语言文化传承与理解的基础”。这个教学环节的后半部分是“学生思考并说一说当时秦伯的感言”,这个环节对于大部分学生来说可能有些困难,秦伯那时候是利欲熏心,其复杂的心理活动是怎样,很难揣测,并且大部分学生缺乏对当时秦晋结盟背景的了解。

(二)以字词为主体,注重虚实并举

实词是构成文言文文本内容的主体,文言文与现在学生所生活的语言环境差别很大,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教好这类与现代汉语差别很大的实词显得更为重要。当然,重视实词的教学不是忽视虚词,虚词虽然没有实在意义,却有帮助造句的作用。在教学课文《赤壁赋》时,文中“况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之上,侣鱼虾而友麋鹿,驾一叶之扁舟,举匏樽以相属”这一句中,如果学生不能理解句中的实词“属”的意思,那么必然会导致整句话理解不通畅。“属”这里读音为“zhǔ”,作动词,表示敬酒,“相属”则表示相互敬酒,与我们今天“属”的语用环境是不同的。“白露横江,水光接天”,这句中的“白露”指的是白茫茫的水汽。在《诗经·蒹葭》中的“蒹葭苍苍,白露为霜”的“白露”指的是秋深晶莹的露水,泛指秋天的露水。而在现在的语用环境中“白露”更多指的是二十四节气中的节气。学生在现代的语用环境中非常容易出现以“今词”推“古意”的情况,并且还要提及这里虚词“以”的用法,虚词“以”在这里是表示承接关系的连词,相当于“而”。因此,在文言文的课堂教学中,对于实词与虚词的教学要做到虚实并举,不可偏废。在教学过程中,不仅要重视学生对于文言文文本内容的理解,更要引导学生去发掘这些文本内容背后所蕴含的深刻内涵。例如课文《赤壁赋》,作者苏轼即使身处逆境也依然能保持豁达、乐观、超脱世俗的精神状态,并能从人生无常的怅惘中解脱出来,理性地、积极地对待生活。这与我们现在的年轻一代不能承受学习、工作或生活的压力,时常出现“轻生”的社会现象形成了鲜明的对比。这些蕴藏于文言文文本内容背后的道德情感、深刻意蕴以及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都是学生应该学习并且内化到生活中去的精神财富,这不仅仅关乎学生语文核心素养的培养,更关系着学生今后的成长、成人、成才。不管是何种文体的文章,语言文字和思想内容总是水乳交融,浑然一体的。因而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根据教材的特点和学生的实际情况,有时侧重于语言文字,有时着力于思想内容,绝对不能抓一头,丢一头。因此,在文言文的教学中,文言字词是基础,语言文字要教得扎扎实实,思想内容要教得明晰正确,这样才能切实提高学生学习和阅读文言文的能力,使学生在思想和情感上得到中华优秀文化的历史的、情感的熏陶和升华,从而提升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

(三)以诵读为教法,促进学生理解

古人云:书读百遍,其义自见。正所谓读得熟,则不待解说,自晓其义。因此,文言文的诵读在课堂教学中也显得至关重要,张必锟先生(2021)在《文言教学法》中提出文言教学法的公式:“文言教学法=诵读+教师+学生+课文体裁和难易程度。诵读是常数,其余都是变数。把常数和变数结合在一起,这就是全部的教法,即共性与个性的统一。”张必锟先生还阐释了文言诵读法的合理性:“一是学文言文同样需要语感,培养语感离不开听觉的作用,而文言文又是书面文体,只有用口诵耳听的办法,才能达到培养语感的目的;二是文言既有简洁、典雅两大特征,因而格外宜于诵读。因此,用文言诵读法贯穿于教学全过程是完全符合文言文的学习规律的。”应依据文言文的文体特点,以读为本,将“读”贯穿于课堂教学的全过程,而且要“读”得有层次,有梯度。文言文的诵读是以“读”带“讲”,是在课上读,而不是在课下读,在读的过程中穿插着教师的讲解和指导,积极引导学生通过不断地诵读,能够对文言文文本内容有一个明确的了解和认知,在不同层次的朗读中领悟到语言的魅力,逐渐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文言文有着“言简义丰”的特点,文章中的每一个字都是经过精雕细琢。在教学中教师应该在“读”中引导学生分析文章的炼字炼句处,找出关键词语,结合上下文语境,换字品读,提高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结合写作背景和文本语境,培养学生学会运用“知人论世”的阅读方法,去体会作品的弦外之音,把握文章的主旨。文言文的课堂教学过程还需关注文言文的谋篇布局,即文章的行文结构,探讨文章内容的写作顺序,使各部分有机地配合起来。学生能够自主地展开对文言文文本内容的分析,注重将课程内容进行逻辑性的串联;学生能够主动去“悟”,通过自主推理和分析来学习文言文。文言文的课堂教学要求学生对文本内容自发地理解和掌握,包括但不限于文言词汇的积累,辨析不同的文言语境中文言词汇的用法,理解特殊句式、古今异义、词类活用,掌握文本内容以及理解文章内涵。另外,文言文的课堂教学还需关注文言文的谋篇布局,即文章的行文结构,探讨文章内容的写作顺序,使各部分有机地配合起来。古代文人的作品短小精悍,言简意赅,总是遵循着一定的思路和一定的结构原则,有着明显的谋篇布局的特点。这也要求教师在教学中要对文章的谋篇布局给予重视,分析文章结构,理清文章脉络,促进学生思维的提升。

总而言之,文言文作为古人的智慧结晶,之所以能够流传至今,经久不衰,是因为文言文中蕴含着古老而优秀的中华传统文化,而且能选编入统编本高中语文教材的文言文,都是经过教材编写专家精挑细选出来的,对高中生语文核心素养的形成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高中文言文教学是高中语文教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在其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勇于打破传统“灌输式”的教学,以学生为中心开展课堂教学,通过合理创设情境、倡导文言诵读等多样而有效的方式,激发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兴趣,增加师生互动,力争构建开放而有活力的课堂,提高课堂学习效率。教师也可根据学生的阅读兴趣开展群文阅读,这样既有利于学生语文核心素养的培养,又能扩展学生的知识面,构建自身的知识体系。

作者:章寅臻

高中语文文言文教学篇3

中华文化博大精深,文言文是中华历史文化中非常重要的文体形式,文言文中蕴含着深厚的人文底蕴和传统文化内容,反馈了当时的社会风貌。文言文中的很多语用方式与现代文有很大的区别,这就导致了学生们在理解的过程中常常会有所误解。如果教师只是采用“灌输式”的教学方法,那么学生在学习文言文的时候就会有很强的心理抵触,甚至有的学生会特别厌恶学文言文。文言文是传承中国传统文化非常重要的一种载体,为了能够提升高中生对文言文的理解,教师应特别注重在文言文教学过程中转变旧的思路,创新教学方法,培养学生积极向上的阅读态度和体会文言文中的情感。

一、高中语文教学中文言文教学现状

文言文的学习需要学生有一定的文学底蕴,在我国教育体制不断改革的过程中,学生对文言文的理解有了一些自己的看法。文言文采用的是古人的用语习惯,在高中语文学科中属于一项比较基础的学习板块,需要大量地记忆和理解。文言文是高中语文学科中得分率较低的题型,这是因为文言文历史悠久,传承着优良传统和民族精神,但是其使用方法和一些历史文化背景却不一定能被高中生熟知。因此纵观高中语文教学中文言文理解的现状,可以发现,很多学生在学习文言文的过程中确实面临着一些具体的问题。

(一)重点和难点不突出

高中教师在教导学生学习文言文的过程中,由于其知识的含量比较多,难度比较大,再加上教学时间相对比较仓促,有时课堂上的时间不能完全给文言文,教师还要追赶教学进度。因此在文言文教学的过程中,很多学生尚未理解课文中的难点和重点,没有深入地体会和详细分析就需要跟着教师的脚步向下学习。学生们为了能够追上进度,只能机械地背诵和记忆。因此,要想更好地理解和运用文言文中的知识,必须要求学生能够有相应的文化常识储备。如果教师在文言文的教学过程中只是把文言文当成一种枯燥无味的记忆内容,那么学生就不愿意学习文言文,对文言文和中国传统文化的学习缺乏积极性。教师没有向学生介绍文言文的写作背景和情感,只是把文言文中出现的重点考点向学生简单介绍,若学生的记忆效果不佳,也很难理解文言文创作的内涵。

(二)文言文学习受传统文化影响

文言文中的某些内容具有一定的深意或者一词多义或者古今异意,不同文言文的创作蕴含着德育精髓,但是很多精髓的部分可能与某些故事有关,这些故事不一定被高中生掌握。由于文言文的时间比较远,有的教师在教导文言文时没有完全介绍文言文所处的文化背景,导致学生对文言文的知识相对比较匮乏,只是了解了教师介绍的大致意思,却没有真正思考文言文里面蕴含的思想内容和精神内核。这样的文言文学习势必给学生带来一定的阻碍,再加上外来文化的影响,学生们总觉得现代文是非常简单的,甚至更喜欢学习现代语言,却忽略了文言文中蕴含的人生道理。没有兴趣的学习效果自然不佳,导致学生对文言文的理解水平相对较低。

二、高中语文教学中文言文教学的必要性

为了能够更好地学习文言文,教师首先应该了解为什么要学文言文,并且让学生们明白学习文言文的重要价值和意义。文言文集中了中华民族的国粹和很多思想内容,是现代人了解过去思想和历史传统的一个载体。在高中语文教学过程中应大量地使用文言文的内容,结合生活中的实际内容,既能够帮助学生表达一些人文色彩的内容,还能由于加入中国古典文学,帮助学生领悟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和中华民族的灿烂文明。

(一)领悟中国文学艺术精髓

文言文属于中国古代文学艺术的精华,有很多经典的文言文流传于世,这是我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学生来说也能够通过文言文管中窥豹,看到历史文化的风采。中华民族有几千年的文化历史,而领悟中国传统文化可从文言文做起,因此学习高中语文文言文,并加深学生对文言文的理解,就可以找到一些古代的历史遗迹或文化风貌,思考若干年前的人文风采。文言文中有很多文化艺术的精髓是值得记忆和考究的,还有很多与工匠精神和社会历史发展相关的思想观念流传后世,是给学生最好的馈赠和礼物。

(二)提升学生人文素养

提升学生的人文素养是学习文言文的另一个好处,文言文能够帮助学生了解更多与文化相关的内容,提升学生的文化水平。当学生能够自主地理解文言文,并且能举出一些文言文写作过程中的案例进行剖析,学生的人文素养也会受到很大的鼓舞,逐渐提升其对语文知识的综合掌握能力,使每个学生都能够慢慢地了解文言文学习的过程,以及提升对文言文的思考。这样做的目的是能够提升学生的人文素养,加深学生对文言文的理解,而且学生在学习其他文体形式的时候也会学到举一反三的知识,在看待相对比文言文程度要低的考试题时,学生们也会变得更加游刃有余。

三、高中语文教学中文言文教学的策略

(一)微课教学,提供预习基础

为了指导学生理解语文教学中的一些难点,在微课的带动之下,让学生能提前预习或在课堂上接受知识的导入。既然文言文难以理解,那么在微课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可以利用动画展示这一过程,就能使教师和学生同步发展,学生通过反复阅读领悟了文言文的内蕴,教师在教授文章脉络和基础知识时深入分析和点拨评价。对于教师来说,如果能够给学生的文言文学习打开一扇新的大门,那么就能使其学习的过程变得更加简单、明确,而微课能够达成引导学生阅读和写作、提升学生阅读兴趣的目的。例如,在学习《赤壁赋》时,教师可首先让学生们通过微课理解《赤壁赋》中的深刻内涵和意义,然后具体指导学生阅读和欣赏《赤壁赋》,在读的过程中,标记反映情感变化的关键词以及能够让人感受到心潮澎湃的句子。利用微课进行教学,成为很多语文教师非常倡导的一种教学方法,这是因为多媒体教学能够让学生把抽象的情感化为具象的感受。学生用自己的语言表达方式进行交流,读给自己的同学们听,然后站起来读给大家听,接受教师的评价。教师适机讲授阅读的多层次:读好段落,学会分句(句法结构,句首句末、感叹词),操控语速,融入情感。教师可让学生示范背诵第二段。在学习《赤壁赋》的时候先是掌握对文言文的学习技术,最后才是学习的本质,学生必须参与到内心深处,才能更接近《赤壁赋》,让文言文中的丰富感情真正走进学生的内心。借助多媒体进行教学是目前非常好的一种教学方式,尤其是对于像文言文这样具有难度的学习过程很适用,为了感受作者澎湃的心情,并且能够在学习的过程中考虑到自然景观博大之处,教师和学生在多媒体展示的同时仿佛看到了全新的世界。微课学习之所以能够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主要是因为微课学习确实是非常有趣的。这对于学生来说就好像是在利用小视频学习一些与平常生活有一定关联性的知识,因此学起来会非常简单,也不难理解。

(二)介绍背景,增加学生学习兴趣

很多学生虽然比较喜欢学习语文,但是却不愿意学习文言文,究其原因根本在于学生对文言文的理解能力不强,有时对于文言文作品中的字和句子有一些错误的理解。文言文的人和事对于学生来说都是非常陌生的,由于学生不知道该怎么样了解文言文的文化背景和内容,使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就希望能够逃避学习,跳过文言文学习其他的知识。为了避免这种情况,教师应该给学生介绍文言文创作的背景,以及文言文故事发生的时代背景,这样就可以让学生们体会作者在写作这篇文章时的一些心情,使学生通过反复思考文言文所处的时代背景,结合一些历史和文化知识,理解文言文创作的初衷,并最终真正理解文言文。这种理解的过程是一种内化的过程,学生可以通过对比分析的方式,开拓对文言文的理解思路,完善现有的思维过程。例如,在学习《烛之武退秦师》的时候,通过导入和背景介绍,让学生们知道,三国时曹操有一首诗:“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古往今来,有多少志存高远之士,哪怕社会、命运对他如何不公,但到了紧要关头依然挺身而出,为国家、为苍生献出自己的一分光和热。当理解了独特的政治背景之后,学生们在阅读这篇文章时似乎也更加有积极性。然后教师带领学生分析一个非常重要的故事情节,先找学生读郑伯说的话:吾不能早用子,今急而求子,是寡人之过也,然郑亡,子亦有不利焉。然后让学生说说对他的看法。绝大多数学生都说郑伯是一个彬彬有礼的下士。教师独辟蹊径,让学生们理解文章的具体内容,并且通过背景介绍和教师的引导,让学生们想一想郑伯和勾践有什么共同之处。二人都是事到临头才开始求贤,学生们品味他的话:“然郑亡,子亦有不利焉。”站在最后的关头,以利益诱导他人。当理解了文言文的背景之后,学生们就发现了故事情节和文章背景之间有非常深刻的联系,这也使得学生的理解变得更加简单和轻松。文言文似乎描述了一个既定的结果,而在体会主人公独有的个性时学生们似乎也明白了人与人之间关系和社会伦理等等内容,学会了在那个特殊的文化背景之下,人们艰难求生和左右政治大局的一些因素。很多学生发现,如果理解了文言文的创作背景,就能很好地理解文言文中的某一句或者某个词为什么要这样用。当学生的思维被打开,也就觉得文言文不是那么难,更愿意透彻理解文言文中字和句子的含义,并且能够自己有一些想象。

(三)体味情感,与文言文作者产生共鸣

对于高中生来说文言文有一定的难度,但是由于高中生本身的思维习惯已经相对比较成熟,在理解文言文的时候,只要教师讲解得当,学生就能够深入地体会文言文中蕴含的情感。在文言文的预习环节中,教师给学生留了一些任务,以问题引导学生自主预习,预习的过程不仅仅让学生清空了文言文中的生字词,而且还能够达成对文言文中特定用法的了解。学生通过理解文言文产生了一些对文言文写作初心的共鸣,了解了作品中蕴含的深刻含义,不仅仅局限于字面意思的理解,而是能从多维度进行对作者内心情感的领悟。这就好像穿越了历史和时代的学习过程,让学生感觉到非常有趣。教师改变了传统的教学方法,渐渐让学生理解了文言文和现代文之间的关联性,发现了人类情感的共通之处,并且与作者之间产生了良好的共鸣。理解文言文,以创新的学习方法发现文言文中的妙处,这也是学习的一个好办法。例如,在学习著名的《祭十二郎文》的时候,指导学生饱含感情地诵读文章,培养学生感受文言文中关于悲剧美学魅力的能力。其中存在的文章重难点是:这篇文章是以特殊的形式进行写作的尝试,利用散文一样不拘泥于寻常格式的问题,却展现出了独特的抒情色彩,韩愈的散文在叙事中加以感情,而感情的色彩却令人动心动容。《祭十二郎文》主要是以情动人,教师要指导学生反复诵读,体会祭文中悲伤凄婉的感情基调,并了解文言虚词(邪、也、乎、矣等)在抒情中的重要作用。其中的教学设想:本文是一篇情文并茂的祭文,应抓住一个“情”字。当学生们理解了这篇文言文中具体的内涵时,不仅被这种深厚而浓重的情感感动,也表现出了极强的学习兴趣,这对于学习文言文来说确实是一件非常好的事。教师在梳理整个文章脉络的时候,专门针对“情”的意思进行解释,从情感和叙事相结合的角度加深了学生在理解这篇文言文时的一些想法,从现代角度思考古代文言文中蕴含的真挚情感,并且能够让学生与作者产生深刻的共鸣。人类独有的情感在这一过程中被学生们很好地展示,而教师和学生就这一观点进行描述时,发现很多悲剧中都蕴含了极强的情感色彩。当领会了文言文中丰富的情感,学生们不仅感叹作者充沛的精神力量,慢慢地,学生也愿意和教师一起挖掘文言文中蕴含的历史内容。这种方式使学生和教师之间的互动变得更加有意义,而且也能够对文言文中一些具体情感和内容有更加深刻的理解和体会。

四、结语

综上所述,在高中文言文的学习过程中,教师和学生一起成长,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之下学会了解释和归纳文言文中的重点,并且学会了阅读和评判的能力。教师帮助学生提升综合语文素养并提升学生的理解能力,使学生更好地领悟和理解文言文中的内涵。学生坚持以阅读的方式培养对文言文的语感,并且提升了文言文学习过程中的情感体会,与作者产生了跨越时空的共鸣,促使高中文言文学习取得更好的效果,也为我国教育事业的创新发展添砖加瓦。

参考文献

[1]陈军,陈玉琴.高中文言文阅读训练[J].新读写,2021(12):47-48.

[2]杨晓娟.高中语文文言文教学的有效实施策略探究[J].新校园,2021(11):14-16.

[3]王巧华.新课改下高中语文文言文教学的障碍与解决之法[J].中学课程资源,2021,17(11):64-65+68.

[4]申咏梅.任务驱动视角下的初高中文言文教学衔接策略——以《曹刿论战》教学为例[J].中学教学参考,2021(33):1-2.

[5]谢鹏.基于思维发展与提升的高中议论性文言文群文阅读教学实践——以《过秦论》《六国论》《阿房宫赋》为例[J].教学考试,2021(46):67-69.

作者:张思芬 单位:甘肃省临夏县中学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