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爱发表,线上期刊服务咨询

高职院校大学语文教学模式3篇

时间:2022-12-21 10:50:31

绪论:在寻找写作灵感吗?爱发表网为您精选了1篇高职院校大学语文教学模式3篇,愿这些内容能够启迪您的思维,激发您的创作热情,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高职院校大学语文教学模式3篇

高职院校大学语文教学篇1

一、引言

在互联网时代下,各阶段的教学方式都出现了重大改变在大学课程中,大学语文教学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以及不可替代的意义,除了能够帮助学生阅读理解文字之外,还能够培养学生的人文主义情怀以及德行涵养。因此,教师应当积极探索各种不同的教学模式,不能够一成不变,而需要在第一时间内推动自身教学观念的更新以及发展,合理地将网络教学融入到自身的课堂教学当中,使得大学语文教学的潜在价值能够得到真正意义上的发挥。

二、互联网平台的特点与优势

(一)互联网平台的特点

从开放性这一层面来看,教师的教学目标通常都是“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而为了促进这一目标的实现,许多教师也积极采取具有较强针对性、合理性以及科学性的措施,提高教学效率,同时不断地丰富教学内容,拓展学生的知识面。包容、开放一直都是网络平台的重要特征。所以,如果可以牢牢把握好上述的特征,并且以此为参考,积极进行网络大学语文教学,则能够帮助教师较为轻松地对各类相关的教学资源进行整合,让立体化以及多元化的特点能够在大学语文知识当中得以凸显,有效增强学生对于语文学习的兴趣以及信心,营造出良好的课堂语文学习氛围。从交互性这一层面来看,在大学语文教学相关的工作中,适当地应用互联网能够在一定程度上推动班级内的生生、师生之间进行较为有效的沟通与合作。借助网络平台,教师能够向学生推荐一系列的社交软件,进而足不出户就能够轻松快捷地与学生进行学术沟通以及知识交流,在第一时间内帮助学生解答疑惑,提升学生的学习效率。从共享性这一层面来看,不同于以往的教学模式,积极开展与网络教学相关的工作,能够帮助教师对一系列的网络教学资源进行搜集与整合。在进行答疑以及授课的过程中,学生和教师只需要坐在家中,就可以分享自己的观点,对相应的学习资料进行参考,有效提升实际的学习效率,进一步改善实际的教学效果。从直观性这一层面来看,在对自身教学内容进行设计的过程中,教师可以借助网络平台,较为直观地对一系列的资料进行搜寻。倘若在开展与大学语文相关的课程学习时,学生产生了疑惑,就可以充分发挥网络平台所能够带来的积极作用,利用搜索引擎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又快又好地满足自身的学习需求,为学生的学习效率提供良好保障。网络平台上的学习资料相对更加丰富,呈现的方式也更加生动,能在一定程度上增强学生对其的兴趣,推动学生积极主动地投入到学习当中[1]。

(二)互联网平台的优势

不难发现,计算机课程逐渐得到了人们的关注以及重视。如今,绝大多数的高职院校都已经结合自身的教学状况以及教学需求,对与其相关的课程进行开设。在此背景下,许多大学生都能够较为轻松地在互联网当中展开一系列的操作。因此,倘若教师可以先明晰具体的教学目标以及教学内容,再以此为基础,对互联网平台当中的资源加以利用,则可以使得学生只需要进行简便的操作就能够获取到相应的学习资料。与此同时,无线网络在校园内的普及,也能够大大减轻教师在应用互联网平台资源时所需要面临的压力以及负担。借助网络平台积极展开与大学语文相关的教学工作,能够帮助教师对以往教学模式展开具有较强针对性、合理性以及科学性的改善与优化。过去,在开展与语文教学相关的工作时,学生的主体地位一直没有办法得到充分地凸显,使得教师并没有办法在第一时间内了解到学生真实的学习状况。而如果教师可以在这个过程中适当地开展网络教学,就可以更加全面地了解班级内学生的大致学习状况,使得学生的主体地位能够得到真正意义上的体现,让其能够自由决定自身的学习方式、学习进度、学习地点以及学习时间。借助网络平台,教师还能够在较短的时间内对一系列的资源进行整合,并且以此为基础,为学生提供良好的参考,使学生能够更具效率地完成自己的学习任务。除此之外,大学语文教学的内容还可以借助网络平台得到更深一层的丰富与完善,帮助教师改善自身的教学效果,在为最终教学质量提供良好的保障的同时,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三、高职院校大学语文网络化教学的必要性

从人文教育核心学科这一层面来看,大学语文占据着至关重要的地位。所以,在开展相关课堂教学的过程中,倘若想要确保实际的教学进度能够与具体的教学规划相符合,教师就不能够一味地对以往的教学方式加以沿用,而应当学会结合实际的情况以及需求,紧紧跟随时代发展的步伐,挖掘更多的学习资源,制定出一种具有较强先进性的教学模式,融合教育性、趣味性以及知识性于其中[2]。首先,时代的更新迭代要求教师积极开展大学语文网络化教学。不难看出,我国已经逐渐步入了信息时代。在此基础上,学生的言行举止能够在一定程度上被网络内容所影响。长此以往,其语文技能就会被弱化,从而为其核心素养的提升带来较大的负面影响。其次,在开展大学语文教学的时候,结合实际的教学状况以及教学需求,积极展开网络化教学,具有着不可替代的意义。一方面,有非常多的教学资源都可以从网络平台当中获得,如各类图片、视频以及音频等。倘若能够充分对这些资源加以利用,就可以有效减轻教师所需要承担的压力以及负担,在一定程度上拓展学生的知识面,在推动教师改善自身课堂教学效果的同时,帮助教师在第一时间内获取到行业内的最新动态。

四、当前高职院校大学语文教学的缺失问题

不同于过去,目前,越来越多的人逐渐意识到了提升创新意识的重要性以及其所能够带来的积极作用,而这一点在文学意识形态当中也是如此,如相关的价值观念、文学形式以及文艺创作思想理念都开始不断地进行更新与改变。然而,在这个过程中,某些高职院校一昧地将自身的注意力放在技术人才的培养上,从而导致大学语文教学缺失的问题出现。一系列的研究表明,大部分高职院校尽管都有开设与语文相关的课程,但却较少进行与其相关的教学工作,通常都只是为了应付了事。在这种情况下,学生通常没有办法向教师及时提出自身的疑惑。长期以往,就会导致学生积攒下一系列的疑难问题,不利于培养以及增强学生对于语文学习的信心。因此,为了避免出现上述的情况,实现良好的教学效果,高职院校则应当进一步加大自身对于大学语文教学的关注力度,牢牢把握好每一个教学环节,帮助学生明晰积极展开语文学习的重要性以及其所能够带来的积极作用。这样一来,教师就可以在一定程度上锻炼以及提升学生辨别是非的能力,帮助其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价值观以及人生观,积极推动其主动地参与到与我国文学知识相关的学习当中。与此同时,教师也不能够盲目地进行操作,而需要严于律己,保持自身教学观念的先进性,具有较强针对性、合理性以及科学性地对自身教学模式的创新、优化与改善,以期能够改善自身的教学效果,提高自身的教学水平,更好地满足学生的需求,使学生能够朝着更加全面的方向进行发展。

五、“互联网+”背景下高职院校大学语文教学模式的构建策略

(一)构建网络写作平台

事实上,教师在开展与大学语文相关的教学工作时,其大多的注意力往往都是在学生写作实践能力的培养以及提升上。而在这个过程中,教师不能够急于求成,而应当先充分了解以及掌握相关的教学要点,再以此为参考,搭建起一个相应的网络写作平台,以供学生在这上面进行练习,不断地改善学生的写作思维,帮助学生探索文章的表现手法,努力增强学生的语文素养,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例如,在对《春江花月夜》讲解的时候,教师需要先明确自己的教学目标,按照自己在课前所作出的教学规划,先充分发挥网络所能够带来的积极作用,搭建起一个良好的写作平台,再以课文的具体内容为依据,制定出一个相应的题目以及写作任务,要求学生通过散文这一方式表达自身对于课文的感情,并且在其中适当地拓展自身的思维,写作完毕之后,再在规定的网络平台当中上传作品。等到学期末的时候,在对学生进行考核评价的过程中,教师就可以适当地对学生所上传的作业质量进行参考。与此同时,在布置作业的过程中,教师还能够将相关的内容通过文档的形式记录下来,结合实际的情况以及需求,在相应的平台上对其进行上传,以供学生进行下载,有效减少不必要的时间耗费。

(二)构建网络教学模式

过去,在开展与大学语文相关的教学工作时,教师往往会选择在教室内进行授课。而在进行网络教学的时候,教师则需要将原本的教学地点转换为网络平台,再选择相应的载体,如网络授课以及社交软件,加快构建出能够较好满足学生学习需求的网络教学模式。通常情况下,在完成这一步操作之后,学生就能够结合自身的实际需求,具有较强针对性地对一系列的教学资料进行参考,不断地提高自身的语文水平。通常情况下,教师的教学模式能够在较大程度上影响其实际的教学方式。例如,在对一系列语文知识进行讲解的过程中,倘若想要使得自身的教学内容更具多样性,吸引学生主动地投入到课堂学习当中,教师则应当适当地应用剪辑软件以及素材制作视频,并且利用网络平台当中的评论区与学生展开互动,帮助学生解答问题。此举除了能够在一定程度上提升实际的教学效率之外,还能够加深教师和学生之间的沟通交流,为最终的教学质量提供良好的保障。为了能够使得学生的语文学习效果能够得到真正意义上的提升,教师往往不能够盲目地进行操作,而应当对自身的教学思维和网络教学进行紧密地融合,结合自身的实际教学状况以及教学需求,合理地对一系列地网络教学工具加以应用,对原本的学习生态加以转变,不断地对自身的教学内容进行丰富与完善,积极结合传统教学模式和线上学习模式[3]。例如,在讲解《我骄傲,我是中国人》这一首诗歌的时候,如果想要进一步提升实际的课堂教学效率,教师则可以积极对各类已有资源加以应用,如一系列的网络学习资源,帮助学生对当时的写作背景进行了解,同时推动学生对自身的现实生活进行联系,再寻找相关的视频,利用多媒体屏幕进行展示,加深学生对于所学知识的印象。除此之外,为了能够有效地增强学生的语文素养,为学生的综合表达能力与语文理解能力提供良好的保障,教师还可以鼓励学生在评论区内发表自己的意见以及想法。

(三)构建网络交流平台

事实上,在开展与大学语文相关的网络教学时,积极推动相关网络交流平台的构建与完善,具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以及不可替代的意义,不能够被人们所忽视。首先,借助这一平台,教师能够在第一时间内明确学生的具体需求,在交流平台当中与学生展开积极的互动,掌握学生在学习课文时所遇到的问题,再以此为基础,认真地为学生解答疑惑。显然,此举能够在较大程度上改善实际的教学效率。其次,借助这一平台,每一个学校的教师以及学生都能够在其中进行沟通与交流,进行资源共享,达到互相提升、互相借鉴以及互相学习的目的[4]。学生的学习动力能够在较大程度上被具体的学习氛围所影响。倘若能够将网络教学方式引入到原本的大学语文教学当中,则可以拓展学生的知识面。与此同时,教师也应当充分认识到学生在课堂教学当中的主体地位,积极和学生展开互动,适当地对其进行鼓励以及引导。例如,在对《我骄傲,我是中国人》这一首诗歌进行讲解的过程中,为了能够达到师生互动的目的,有效地改善实际的教学效果,教师则可以布置相应的学习任务,让学生自行制作视频、音频以及进行朗诵,并且将作品上传到网络平台当中,以供其他学生进行参考、点评与交流。此举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增强学生的爱国情怀,改善其的审美能力,为语文水平的提升提供良好的保障。

(四)构建符合学生实际学习现状的评价机制

目前,我国已经步入了互联网时代。在此基础上,倘若教师想要为自身的教学质量提供良好的保障,就需要积极地对信息技术加以应用,并且以此为基础,加快构建起具有较强针对性、合理性以及科学性的评价机制,以期可以帮助学生不断地提升自身的语文水平。所以,在开展相关的教学工作时,教师应当深入且全面地对不同学生所上传的作品进行分析,挖掘出质量较优的作品,引导其他学生对作品加以鉴赏[5]。在这个过程中,为了能够为学生的审美能力提供良好的保障,教师还应当适当地补充一些描述,为学生创造出一个良好的鉴赏情景。与此同时,教师还可以利用软件设计一系列的题目,以定期对学生的学习成果进行检验,再以此为基础,通过电子数据分析了解与掌握学生的具体水平,适当地对自身的教学计划进行调整。

六、结束语

综上所述,就我国互联网+背景下高职院校大学语文教学模式展开深入且全面地研究,具有着不可替代的意义,不能够被人们所忽视。尽管我国的教育行业已经取得了飞跃性的进步,但是在这当中仍旧存在着非常多的问题等待着人们去解决,如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普遍偏低等。作为一名合格的大学语文教师,更应当积极承担起自身的责任,提高自身对于网络教学的重视程度以及关注度,充分发挥其所能够带来的积极作用,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其能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网络平台的语文学习当中,更好地满足学生的需求,在改善学生的学习效率的同时,实现我国教育行业的持续健康发展。

作者:任红霞

高职院校大学语文教学篇2

大学语文课程是高职高专学校的公共基础课,融人文性、工具性、审美性于一体,对培养学生文化素质特别是人文素质有直接、积极的作用。但就对高职高专学校大学语文课程教学的初步调查来看,大学语文课程正面临严重的困境。不少高职院校已经取消了大学语文课,这诚然是经济发展与就业技能培养急功近利思想的驱使,但也与课程自身存在的诸多问题有很大关系:课程性质不明确,教材杂乱,教学方式方法老旧,学生学习积极性不强,实际教学效果并不理想,等等。这不仅不利于学生能力的可持续发展,而且势必影响文化强国战略目标的实现,并对社会诚信体系的建设产生困扰。本文旨在通过重新审视大学语文课程的性质和教学目标,更有针对性地整合教学内容,通过改进教学方法,改善教学结构,使课堂更加活泼、生动,从而激发学生对我国传统优秀文化的学习热情,促进学生自觉自主学习,达到提升学生文化素质特别是人文素质的目的。

一、教学目标定位

从1978年大学语文在中国高等院校恢复开设以来,大学语文的学科性质一直不是特别明确,笼统地概括为提高语文基础能力、培养学生人文素质的高校低年级公共基础课。这些年来,对大学语文到底是要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还是语言能力?学界一直存在争论。在长期的教学实践中,有不少学生把大学语文看作大学文学课,甚至是高四语文课。并且,因为培养目标和学生实际情况的差异,大学语文课程的教学目标应该在普通本科院校与高职高专院校中有所区别。鉴于此,在教学改革之初,有必要先对大学语文课程的性质和目标进行明确界定。“语文”这两个字,既包含工具性的“语言”,又包含人文性的“文学”。语言是客观的符号系统,是思维和交际的重要工具。文学是语言的艺术,是运用语言这一符号系统形象化地反映现实、思想和情感的艺术。语文课程的学习总是伴随着语言技能的培养和文学作品的赏析。在我国的中小学语文课堂上,因为学生的学识阅历等方面的制约,语文教学往往偏重于篇章词句等语言基础的训练。选入语文教材的单篇课文,相对来说比较浅显。学生没有系统地接触过中国文学史的相关知识,非中文专业的学生在步入大学以后,除大学语文课程外,课堂上并没有多少赏析中国优秀作家作品的机会。因此,我们认为,在经过多年基本语言知识学习的基础上,大学语文作为语文课堂的更深层次延伸,理应在人文性和审美性上有所偏重。也就是说,要引导学生在经典文学作品的阅读中感悟、思考、陶冶,从而提升学生的人文素养[1]。目前,在我国绝大多数开设有大学语文的高校中,该课程只有一学期的学习时间,且往往是开设在大一新生刚入学的第一学期,而大一新生入学伊始都会有一个月左右的军训和入学培训,这么一来,大学语文的实际课时数就非常有限。在短短的一学期周期内,这门课程难以解决学生语文学习方面存在的诸多问题。正如北大漆永祥教授所说:“现在大学语文背负的东西太多了,人们希望大学语文能把中学语文没解决的问题都解决了,这是非常不现实的。”[2]所以,在确立大学语文教学目标时,我们不能面面俱到,必须有所舍弃。鉴于当前文化强国和社会诚信体系建设的发展目标,大学语文教学目标应该与社会发展相契合,以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提升学生的文化素质为主,通过引导学生阅读和鉴赏我国历代优秀作品,提升学生的人文精神和文化素养,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文化自信心。高职高专院校的很多学生由于在中学阶段的学习中成绩并不是很突出,语文基础大都不是太扎实,阅读和欣赏能力较弱,甚至有些学生的基本语言表达能力还有待提高。在这样的情况下,一味地引导他们进行深层次的文学欣赏和美学感悟,恐怕不能达到预期的效果。这样一来,学生不仅学习起来难度大,还会渐渐失去学习兴趣,教师也容易因学生的学习效果不佳而产生挫败感。因此,高职高专院校大学语文课教学还应把重点放在对学生阅读兴趣的培养和提升上[3]。当然,语文学习对学生的影响不可能立竿见影,语文素质的培养也不是一天两天就能有显著成效,需要经历一个长期的过程。因此,对高职高专院校的大学语文课堂来说,比较有效且更有意义的,应该是教师通过对文本的生动而又浅显的解读,引导学生对中华语言文学有个概括的认识,增强自豪感,并对传统经典文学作品产生阅读兴趣,提升学生的阅读鉴赏能力,使他们在课下能自主阅读和鉴赏,进而养成语文终身学习的习惯。

二、教学内容的调整

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李山称:“讲大学语文总要有所依傍,以文选的方式来编写教材没有什么错。但是一些大学语文的教材所选文章陈旧,和现实不搭,有的甚至类似中学风格。”从前期的调查中可知,目前的大学语文教材版本十分多样,编排体例各不相同,如何从这纷繁的教材中做出选择,是需要重点关注的问题。

(一)从易到难,循序渐进

随手翻阅时下使用较多的一些大学语文教材,无论是哪一种编排方式,主要内容不外乎文选、书面语和口语表达。文选部分以中国作家作品选为主,兼收一些外国优秀作品。作品体裁涉及诗歌、散文和小说。从作品产生的时代看,既有古代也有现当代。目前,可看到的大学语文教材,只有极个别是仅选择现当代作家的作品。而对我国古代优秀作品,排在最前列的往往是《诗经》《楚辞》,然后是《国语》《左传》及诸子百家作品。然而,从对三所院校学生的抽样调查结果来看,学生最喜欢的文学体裁是小说,其次是诗歌。绝大多数学生认为《诗经》与《楚辞》的学习难度最大,其次是先秦散文。如果教师按照教材的编排顺序来授课,首先从《诗经》《楚辞》讲起的话,会使学生从一开始就面临较大的学习困难,挫伤他们的学习热情。在教学改革中,教师尝试从学生最喜欢的篇章入手,按照语言发展的逆序:从现代白话文到古白话,再到古文言,由易到难,引导学生逐步深入。从结课后的反馈情况来看,初步效果不错。

(二)结合专业,有所侧重

现在,很多针对高职高专学生的大学语文教材与针对普通本科学生的教材相比,难度有所降低,并增加了语言表达的内容。不少高职高专学校在选购大学语文教材时,会选择这类有针对性的教材。但是,高职高专院校中专业门类众多,学生未来就业方向差别大,所需要的知识也就不尽相同,如果不能在授课时结合学生的专业和不同的求知需要灵活地调整授课内容,教学效果就会大打折扣。所以,在大学语文教学改革中,我们尝试根据学生专业特点制定教学目标,调整教学内容和方法。比如,对企业管理专业的学生讲授《论语》篇目时,由北宋宰相赵普“半部《论语》治天下”的名言引入,接着介绍一些优秀企业家在进行企业管理时运用《论语》中的管理思想取得成功的事例。在授课时,侧重其中包含管理思想的篇章,适当增加对《孙子兵法》的介绍,引导学生课下阅读,真正让学生从课堂学习中受益,增强学生的民族文化自豪感。调查发现,在对教学内容进行调整改革以后,84%的学生认为开设大学语文非常有必要,而认为没有开设必要的学生比例下降到了1.4%;认为大学语文的学习对未来和就业有很大帮助的学生,其比例由原来的7%增长到了22%。

(三)中外比较,把握特点

文化强国目标下,对大学生的教育任务之一就是对本国的文化特点有一个正确的认识。钱穆先生曾经说过:“欲求了解某一民族之文学特性,必于其文化之全体系中求之。换言之,若能了解得某一民族这文学特征,亦可对于了解此一民族之文化特性大有启示。”[4]因此,大学语文教学内容中不能少了那些有代表性的外国文学作品。对于那些外国文学作品,应该选择具有可比性的中国文学作品同时比较着学习,让学生在中外文化的碰撞比较中获得对中国文化概况的认识。比如,曾经获得过诺贝尔文学奖的《老人与海》,是美国当代著名小说家海明威的作品,该作品以简洁朴实的语言塑造了一个不屈服于命运、誓死捍卫人类灵魂尊严的老渔夫形象。在讲授这个作品时,可以拿沈从文的《边城》与之比较。两篇作品都具有浓郁的悲剧色彩,但又不失积极的人生思考,极具可比性。总之,在大学语文教学中,教师不必把精力过多用在字、词、句的讲解上,而应该集中于作品传达出的人文精神,让学生受到精神、人格上的教育。

三、教学形式和教学方法的选择

教学形式和教学方法的选择应该紧扣教学目标与教学内容。目前,高职高专院校中的大学语文教师,多数是本校中文系的专业教师,个别为中文专业的在职硕士、博士研究生兼职。不论是中文系的专业教师还是兼职研究生,都有自己的专业领域,或古代文学史,或语言学,或外国文学。而大学语文课程是一门综合性较强的教学课程,内容丰富多样,涵盖全面。这就意味着,对授课教师来说,对于属于自己专业的内容,备课较能深入,授课时也更易灵活把握;对于那些与自己专长相差大的内容,想要做到深入浅出,获得理想的教学效果,则要耗费较大的精力备课,这便增加了教师的教学压力,还不容易取得期望效果。对于这个问题,不少学校的做法是让任课教师集中备课,每周抽出一两天时间集中在一起商讨,相互释疑解惑。在教学改革中,除了集中备课外,还做了大胆尝试:不再由一名教师负责几个班的教学工作,而是把不同的教学模块分配给对应专业的教师来教。比如,《诗经》《楚辞》的相关内容,优先让研究先秦文学的教师来讲;鲁迅作品则让现当代专业的教师来讲。这样一来,教师授课时游刃有余,能够实现对教学内容的灵活把控;学生也能接触到更精深的文学知识,感受不同教师的授课风格。并且,因为授课教师不断更换,一定程度上能够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对该课程始终保持新鲜感。在大学语文课堂上,教师还可采用启发式教学法、情景教学法、自主化教学法和讨论教学法,增强课堂的情景性、动态性和生动性,激发和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比如,在讲授《诗经·七月》这篇课文时,教师改变单纯的字句讲解与诗意分析的方法,组织学生排演简短的舞台剧,指导学生再现两千多年前人们开展农事劳动的生动景象,亲身体验劳动生活场景,让学生在欢乐的气氛中掌握文化知识,培育劳动情怀。

四、考核手段的创新

学校教育中,一切课程的学习最终都会有考核,这是课程教学的一个重要环节。教师通过考核来了解学生对该课程内容的掌握情况,并借助考核结果进行教学反思。考核方式和考核过程中学生的诚信表现对考核的结果有重要影响。从调查结果来看,三所学校三年来大学语文课期末考核共10次,形式为全院统考的考试课只有3次,其余7次均为考查课,由教师自行制定考查办法。成绩的构成均是平时成绩(30%~40%)+期末成绩(60%~70%)。平时成绩的评分原则是学生的课堂出勤率、课后作业完成情况和课堂提问情况。期末考核则往往是闭卷考试形式,试卷与中学时的语文题型一致:填空、选择、文言文翻译、阅读理解和作文。考核形式固定,缺乏创新。并且,从调查情况来看,93%的学生认为教师在考前划范围理所应当,而在教师划定范围之后,98.5%的学生不会看考试范围之外的内容。这样的考核方式已经失去了其应有的积极意义,亟待进行改革。结合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教学方法的调整,我们对大学语文的考核方式进行变革,改革后的课程考核成绩由以下三部分组成:

(一)经典诵读评测成绩

语文学习与诵读是分不开的。对经典的诵读,不仅有利于培养学生对语言的敏感性,还可以使学生熟悉优秀传统文化,提升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增强学生传承优秀文化传统的责任感。因此,教师在大学语文课堂上加入指导经典诵读的内容,选取课前的10~15分钟,开展诵读训练。诵读形式包括教师示范读、配乐诵读、领读、齐读,接龙式诵读、小组赛读等;诵读内容主要由学生自己推荐,教师筛选把关,由浅入深,循序渐进。平时的诵读评测计入期末考核成绩。

(二)互动式课堂表现

为促进学生积极参与课堂学习中,教师增加了互动式教学方法,包括课前相关资料的搜集,课堂上的小组讨论,特定时间内的学生主讲,以及课堂回答问题情况。对于课堂互动表现积极的学生,在期末测试中予以5分以内的奖励性加分。

(三)期末阅读作文成绩

现在的大学语文期末试卷无论是题型上还是考试内容上,普遍都和高中语文试卷有很高的相似度,这也是为什么很多学生把大学语文看作“高四语文”的原因。因此,这次教学改革中,一改过去一张试卷定高低的做法,在期末考试中采取半闭卷式的考核办法。考核试卷由两部分组成:一部分为阅读理解,考查学生自主阅读、自主赏析的水平;另一部分则是写作,考查学生的书面表达能力。阅读理解部分,要求学生闭卷完成。完成后上交试卷,开始完成作文。作文为半命题式,即选取本学期所授课程中任一作品,或任一作家,或任一人物形象,进行评论赏析,体裁不限。

结语

结合教学实践开展的大学语文课程教学改革对提高教学效果具有积极的意义。通过改革,极大地调动了学生对大学语文的学习兴趣,学生的语文能力和人文素养也有了明显提升。当然,目前的课程改革还只是初步尝试,今后,我们将进一步结合文化强国战略与诚信体系建设的目标要求,结合高职高专类学校、专业及学生的具体特点,针对大学语文课程教学中暴露出的问题,积极探索,锐意革新,确保学生在大学语文课堂上能够接受良好的文化素质教育,获得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熏陶,从而成长为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作者:王燕 单位:开封文化艺术职业学院 初等教育学院

高职院校大学语文教学篇3

各级党委和政府要加大制度创新、政策供给、投入力度,弘扬工匠精神,提高技术技能人才社会地位,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提供有力人才和技能支撑。”①高职院校作为技术人员的摇篮,培育学生工匠精神是其重要任务之一。大学语文是众多高职院校所开设的公共必修课,它覆盖率广,课程难度不高,通过大学语文教学力所能及地培育高职学生们的工匠精神,有利于学生在青年时光中,较早地意识到工匠精神的可贵,有利于学生工匠精神的习得和养成。大学语文通过润物细无声的方式作为职业教育培育学生工匠精神的一种方式是必要且可行的,具有重大意义。

一、工匠精神融入高职大学语文课程的必要性

工匠精神的内涵国内已大致界定完善,它包含精益求精、持之以恒、尚巧创新、耐心专注等特征。工匠精神是人们获得成功的品质之一,拥有工匠精神的人做事认真仔细、追求完美,不浮躁、少功利,具有一颗好学、创新的心。判断技术人员是否优秀,其是否拥有工匠精神是主要指标之一。

(一)高职院校学生对工匠精神的认识不够

为获取当前高职院校学生对工匠精神的了解程度,笔者设计了“工匠精神”调查问卷。通过此次调查,笔者大致了解了高职生当前对工匠精神的认知状况。本次调查问卷在自己院校和兄弟院校给即将学习富含工匠精神内容的大学语文课程的学生共发放400份,回收396份,其中有效问卷389份,有效率为98.23%。此次问卷调查核心内容涉及5个方面:1.您了解工匠精神吗?2.您从哪里了解到工匠精神?3.如果有机会,您是否愿意深入了解工匠精神的内涵?4.您觉得大学语文或相关的文化课能传递工匠精神吗?5.您觉得工匠精神对您的学习和未来的工作能否产生积极影响?根据调查情况显示:其一,40%的学生听说过工匠精神,21%的学生比较了解工匠精神,而不了解的学生却达到了32%。在7%的“非常了解”中,通过访谈得知,少部分学生能说出“精益求精”“持之以恒”等类似词汇的工匠精神内涵品质。可见,当前高职院校的学生对工匠精神的了解还很欠缺。其二,从工匠精神的获取渠道可以看出,从学校课程中习得只占整体的19%,而其他途径占了58%。通过访谈得知,大多数学生是从《大国建造》《大国工匠》《我在故宫修文物》等大型纪录片中得知工匠精神。其三,通过问题“如果有机会,您是否愿意深入了解工匠精神的内涵?”“您觉得大学语文或相关的文化课能传递工匠精神吗?”“您觉得工匠精神对您的学习和未来的工作能否产生积极影响?”调查得知学生接受工匠精神的意愿度和重视度分别达到了92%和89%,而且学生们也愿意通过公共课大学语文来获取对工匠精神的认识。

(二)高职院校学生需要工匠精神

高职生在某种层面上,他们不自信。认为自己的高考是失败的,自己并不是好学生。然而,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状元。在国内,优秀的技术工人受到人们的敬佩和赞扬。例如,《大国工匠》纪录片中所展示的技艺高超的师傅们,他们获得官方的认可和国人的称赞,也有不错的收入。在西方部分发达国家,一个优秀的工匠和一个出色的科学家没什么两样,同样受到社会的尊敬。②曾经在文化课上的失败并不一定会给一个人的人生画上遗憾的句号,最主要的是一个人的人格品质和人生态度。高职院校中大多学生学习习惯需要改善,部分同学缺乏自律和自主学习的能力,生活散漫、情绪波动大、职业生涯没有规划。高职生也深受当今“拜金主义”“享乐主义”等不良思想的危害,从而使他们急于求利,忽视学习过程。但他们年纪尚小,具有较强的可塑性,学习和具备工匠精神能从根源上改变他们不良的面貌和习惯,提升思想道德修养,使他们恢复自信。绝大多数学生愿意学习和获得工匠精神,他们需要一些渠道。大型纪录片带给他们直观的感受和深远的意义,促使他们向伟大的中国工匠学习。大学语文能和演绎工匠精神的优秀纪录片一样,传递工匠精神。优秀的文学作品、伟大的哲学著作,让学生得知人生而平等,人的一生很漫长,通过后天的努力能使他们重新站在人生起跑线上开启新局面,通过自己的特长和勤勉在日后的发展中获得高品质的生活和幸福人生。精益求精可以让学生在工作中抱着一颗追求完美的心,以高标准要求自己,做出的产品和工程品质完好、为人称赞。持之以恒的品质能让学生在钻研某一事物时不放弃、不气馁,练好基本功的同时,又能做到又专又深。勇于创新的品质能够让学生在瞬息万变的时代潮流中未雨绸缪,看清历史发展走向,顺应历史发展需求,服务于人民。

(三)大学语文转型需要

大学语文作为传统公共课程,摆脱了以往中高考应试需求,在高职院校中的地位并不高。众多人认为它不实用,不能让学生获得职业技能也不能有效地把人文知识直接转化为经济效益。课文中的文学作品对学生的吸引力也远远比不上现在的短视频和网络游戏。传统的诗词歌赋追求感性美,而在工作中又难以用到。所以,大学语文的重视度在校园中一般为“名存实亡”。然而,大学语文不能被“边缘化”。北京大学教授温儒敏认为“语文的目标是打好‘三个基础’:为提升综合素养,学好其他课程打下基础;为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形成良好个性和健全人格打下基础;为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打下基础。”③大学语文课程能起到思政课程的作用,通过文学叙事方式,让同学们更爱国、更敬业,成为有理想、有文化的人。很多时候,思政课程采用文学素材起到润物细无声的作用,众多专业课程中的思政元素也跟文学息息相关。所以,一旦语文变得接地气,把空中楼阁、风花雪月的姿态适当放低,在教授审美的同时,注重学生日常生活和实际需求,也能在高职院校中获得较为重要的地位。把工匠精神元素融入大学语文中,能起到这样的效果,这是传递工匠精神的需要,也是大学语文转型的需要。

二、大学语文课程培育工匠精神的可行性

(一)大学语文教学可选取具有工匠精神内涵的作品

大学语文作为大学中的公共基础课,汇集古今中外优秀文学作品和专业所需应用文素材。它力所能及地培育学生良好的言语表达和理解能力,使他们成为一个拥有人文内涵,具有一定写作和阅读能力,懂得审美的人。大学语文中的文学篇目可内含有关工匠精神的作品,它以叙事的方式把伟大工匠的优秀品质娓娓道来,通过“不探究生命感觉的一般法则和人的生活应遵循的基本道德观念,而是讲述个人经历的生命故事,通过个人经历的叙事提出关于生命感觉的问题,营构具体的道德意识和伦理诉求。”④上进、勤奋等正能量道理直白地向学生讲述,会使其变成无意义的口号,有时反而会引起学生的厌烦情绪。通过讲故事的形式,把伟大工匠的故事细节化、形象化,使之生动有趣,能起到不错的诱导效果,从而感悟、鼓励学生向伟大工匠学习。中国传统古文献中有很多当代工匠所需的精神源泉,最为大家熟知的是“庖丁解牛”的故事。庖丁对牛的解剖除了对技巧的重视,他上升到了对道的追求。“臣之所好者道也,进乎技矣。”⑤正因为他把解牛不仅当作职业,而是作为一种修身养性,才把杀牛这一事业诠释得如此完美,最后能“提刀而立,为之四顾,为之踌躇满志,善刀而藏之。”干将莫邪夫妇二人为了铸剑,竭尽全力,体现出浓厚的工匠精神:“干将作剑,采五山之铁精、六合之金英,候天伺地。”⑥妻子见炉中的金铁不熔化,则“断发剪爪,投于炉中,使童女童男三百人鼓橐装炭,金铁乃濡,遂以成剑。”这种持之以恒精神值得我们后代人学习。朱熹在阐述《论语》中的“如切如磋,如琢如磨”这一句时谈到:“言治骨角者,既切之而复磨之;治玉石者,既琢之而复磨之,治之已精,而益求其精也。”⑦这是对不断追求完美,精益求精品质的阐述。大学语文从优秀的中国传统文化中吸取养料,让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结合社会生活实际,发挥特定的时代精神,让学生明白优秀中国传统文化跟现在的生活息息相关,它能成为学生们的思想源泉之一,能有效地传递工匠精神。

(二)课程教学方法的可行性

大学语文在不断教授内含工匠精神的作品时,其内涵及演绎能在学生头脑中反复出现,不仅能让学生记住工匠精神对人生的重要性,更能与工匠精神相伴一生。学习大学语文在某些方面能直接培育学生工匠精神的养成。例如,文本阅读。文本阅读有多种形式,有精读、略读、速读等,而精读能锻炼学生事无巨细、耐心、孜孜不倦精神的养成。叶圣陶老先生在论述阅读习惯时讲述过这样一段话:“需要翻查的,能够翻查;需要参考的,能够参考;应当条分缕析的,能够条分缕析;应当综观大意的,能够综观大意;意在言外的,能够辨得出它的言外之意;又有疏漏的,能够指得出它的疏漏之处;到此地步,阅读书籍的习惯也就差不多了。⑧这是一种阅读工匠精神的体现:慢条斯理、追求良好的阅读“消化”。文章创作能锻炼学生的创新能力。现如今,发表在大众面前的文学作品需要一定的创新性,无论是叙事手段还是故事情节,重复前辈们的写作手法难以出彩,唯有创新,文章才能产生“陌生化”效果,吸引读者。如中国著名当代作家莫言,正是“注重自我文学创作理念上的创新及对自我的超越,注重突破时代和社会成规,方能从诸多的作家中脱颖而出。”⑨这也是他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重要筹码。文章修改能锻炼学生精益求精的精神,许多著名作家都深谙文章修改的重要性,并加以提倡。古时众多诗人对诗中的字词反复推敲,如唐代贾岛对“鸟宿池边树,僧敲月下门”中“敲”的斟酌;宋代王安石对“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中“绿”的推敲。现代作家也非常注重文章修改。老舍认为:“文章必须修改,谁也不能一下子写成一大篇,又快又好。”⑩为此他狠狠删去自己文章中不必要的字词,文章完成后自己或请他人多次念读,找寻文章中不合适的地方。鲁迅先生说过:“写完后至少看两遍,竭力将可有可无的字,句,段删去,毫不可惜”⑪“自己觉得拗口的,就增删几个字,一定要它读得顺口。”⑫文章的修改过程是异常艰辛和繁琐的,但只有在不断修改中,文章才能趋于完善、完美,达到心目中的臻品。同学们在一次又一次精雕细琢中能促进自己精益求精,追求完美精神的养成。大学语文通过自己特殊的方式传递工匠精神,无论通过叙事还是文本阅读、写作和修改都能让学生们感悟和习得工匠精神,为检验学生在学习富有工匠精神内涵的大学语文课程后对工匠精神的认知和习得程度,笔者在学期末再一次向曾经调查过的学生发放调查问卷。经过一个学期学习内含工匠精神的大学语文课程后,学生对工匠精神的内涵,有了较好的理解。“比较了解”和“非常了解”共达到了98%,绝大多数同学都认可工匠精神对他们的学习和未来的工作能产生积极作用,增强了对工匠这一身份的认同感,并且相信他们日后在工作和生活中会具有工匠精神。因此,通过大学语文课程培育高职院校学生工匠精神是可行的。

作者:黄丽强

推荐期刊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