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2-12-20 17:27:11
绪论:在寻找写作灵感吗?爱发表网为您精选了1篇机电毕业生就业现状3篇,愿这些内容能够启迪您的思维,激发您的创作热情,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在几十年的发展历程中职业教育为国家各行业培养了数以千万计的劳动大军为我国的社会建设和经济发展起到了应有的作用[1]。二十世纪九十年代以来我国制造业劳动力市场优势愈来愈受到国际市场的青睐我国制造业市场开始逐渐繁荣随之而来的是我国技能型人才储备不足的劣势逐渐暴露特别是高技能型人才的严重匮乏已经成为我国制造业高速发展的瓶颈。为顺应时代发展缓解全社会高技能型人才匮乏的状况我国自90年代末期开始试办高等职业院校本世纪初发展规模逐渐形成。然而高职院校发展之初面临着严峻考验。首先是生源紧缺其次是就业困惑[2]。高职院校的发展紧随高校扩招之后高校教育过热与职业教育过冷形成了鲜明的反差。几年前用人单位对人才使用还不够成熟过分追求高学历是许多企业的共同之处扩招后高校毕业生人数的增加满足了多数企业一时精神之需职业院校毕业生就业率则相对较低。近年来随着人才市场运行机制逐步完善用人单位的人才消费理念也逐步成熟职业院校毕业生就业状况出现了一些新的变化。
一、高校毕业生就业现状
国家人事部公布的《2005年高校毕业生就业接收及2006年需求情况调查分析》指出截至2005年12月31日统计地区共有2141233名高校毕业生实现就业就业率为87.7%比2004年上升了3.1个百分点。2006年统计地区预计需求高校毕业生1665044名与2005年各地已吸纳的2141233名相比有大幅度降低降幅为22.0%。据有关部门统计2006年全国高校毕业生人数达413万人与上年相比增幅达到22%整体就业形势不容乐观[3]。从学历来看2006年对研究生的需求较2005年吸纳的研究生数增长较快增幅为30%对本科生需求与2005年吸纳的本科生数基本持平预计研究生、本科生就业走势将保持平稳。专科生的需求比2005年吸纳的专科生数有大幅下降降幅达39%预计专科生就业走势将呈现下滑趋势。调查显示2005年到大中城市就业的毕业生为70.7%与两年前相比下降了5.9个百分点而在县城和乡镇工作的已占到27.4%在农村的为1.9%。国有企业、学校和私营企业成为毕业生最主要的就业单位分别占29.7%、19.3%和16.3%;三资企业、国家机关和科研单位分别占9.5%、9.2%和4.7%[4]。2006年的大学毕业生人数超过2005年面向2006年大学毕业生的就业机会也超过了上届供求不匹配是毕业生求职的最大障碍。民营企业成为就业机会的最大提供者提供的收入水平已接近外资企业[5]。
1.职业院校机电专业学生就业率缓慢上升。与2005年专业需求相比2006年毕业生专业需求情况总体变化不大排在前两位的仍然是机械设计与制造类和计算机科学与应用类专业。其中排名前十位的专业共需求毕业生587126名占总需求数的35.3%[6]。近年来我国廉价的劳动力成本在国际劳动力市场上竞争优势突出吸引全球制造企业来我国投资建厂或定购、加工相应产品由此创造了很多就业机会推动了我国制造业劳动力市场的繁荣。丰富的人才需求资源为全社会提供了较多的就业岗位也为职业院校毕业生提供了较为宽松的就业环境。另一方面国内制造业内部富裕劳动力(下岗分流人员退休反聘人员转岗再就业人员)也不断涌入成为制造业劳动力市场的另一支主力军。所以尽管制造业劳动力市场对人才需求旺盛但职业院校机电专业学生就业率仍处于缓慢增长态势。
2.高技能型人才缺口较大高技能型岗位仍然空缺。高技能型人才匮乏是近年来凸显的问题而人才培养规格和数量偏低无法满足市场需要再加上人才培养特别是高技能型人才培养是一个综合性立体化全过程的结果是一个学习———实践———再学习———再实践的动态过程不是一朝一夕的结果也不是一个单一的机构就能培养完成的。而我国自上个世纪八十年代开始制造业发展步伐比较缓慢相应地人才储备薄弱而新一代高技能人才培养明显已经滞后生产需求规模的不断扩大特别是高技能型人才很难得到快速补充。所以在目前劳动力就业市场上高技能人才不足仍然是主要的供需矛盾。
3∙一线操作型就业岗位有所增加行政管理类岗位有所萎缩。在原有的体制下企业主要弊端是机构庞大臃肿行政管理类岗位超编超员在新的运行机制下相应岗位在改制企业中被压缩相关人员则需要剥离或分流就业市场的主要体现则是行政管理类岗位萎缩人才需要数量下降企业改制后无论是生产规模调整还是产品结构调整人才需求变化主要表现就是与企业的生产活动经营密切相连尤其是生产一线的操作型技能人才而近几年制造业市场的繁荣给制造企业的发展壮大带来了生机所以就业市场的主要体现是操作型技能岗位增加人才需求量上升。
4∙就业市场人才需求更加注重毕业生专业技能实际水平。目前就业市场上用人单位对以引进人才一般都要求具有相关工作体验同时还要进行数次的面试和考察以评价毕业生的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的实际水平。那些对专业知识掌握扎实具有专业特长突出的毕业生深受企业重视而那些具有专业技术资格或专业技能比赛获奖者深受企业青睐。
二、高校毕业生就业特点
1∙人才供求市场化。现今绝大多数企业都采用供需见面双向选择的用人机制毕业生与企业签订就业协议是双方共同协商相互认同的结果。
2∙岗位定位精专化。对现代制造业而言其目前主要工作任务是生产加工在较短时间内还难以实现向产品设计、研发方向过渡所以在今后一段时间内技能型人才仍然是其需求主流。在现代化工业生产中生产企业各类岗位及人员编制是明确且科学的而每个岗位对相应人员来说其技能要求也较为具体的所以企业对应聘人员的条件往往做出具有相关工作经验的具体要求由此反映出企业对应聘人员的理想标准一是专业对口二是针对某一岗位技能精通、熟练。而这一标准对高校毕业生而言是难于达到的所以企业对毕业生面试过程中逐渐淡化基本知识、基本技能这些定性的要求而是更加注重对某一专业实际技能水平的考察。
3∙人才消费理性化。由于我国现阶段分配制度不够合理不同学历层次、不同技能等级之间的收入待遇区分不够明显部分企业盲目追求高学历忽视了岗位实际需求定位从而导致了人才浪费[7]。由于我国的劳动准入制度尚未建立健全企业用工对不同技能等级人才区分混乱高技能人才顶替低等级人才岗位或低等级人才顶替高等级人才岗位的现象比较普遍从而导致了人才浪费。由此引发了种种不良后果如专业不对口人员思想不稳定技术特长难以发挥对高学历群体期望值过高而实际收效甚微等等。近几年来企业的人才聘用观念逐渐转变更加注重实效性对人才聘用标准也更加具体“论岗问需以能求才”的人才消费理念逐步确立企业的人才消费观念更趋理性化。
4∙就业心理成熟化。在企业改制、高校扩招的背景下高校毕业生的就业压力越来越大严峻的形势使毕业生要重新审视自身条件和外部环境在高校教育由精英型向大众型转变的过程中高校毕业生的就业导向也在随之变化。首先在就业单位的选择上淡化了企业与事业国企与私企、外企的之间的界限从收入定位上看毕业生已不再刻意追求高收入和中心城市从岗位定位上来看不再追求唯一的高技术、管理、研发类岗位而对于一些技能型、操作型岗位也开始涉足。
5∙非专业特长仍然是毕业生就业的有利条件。毕业生认为就业前景除专业能力、专业特长之外一些非专业素质也是影响毕业生就业的重要因素:比如学历层次高;学校名气、地位高;应聘技巧好;写作、演讲能力;就业信息和机会多;社会关系多;性别为男性;家庭背景好等等。就业竞争力主要体现在学生的学识和能力方面而家庭背景和人情等因素仍然具有一定的影响。
三、现阶段职业院校机电专业学生就业形势的内在因素
1∙历史形成适龄人群人口膨胀是造成职业院校毕业生就业困难的根本原因。今年我国劳动力供给增量达到峰值但经济增长的就业弹性较低劳动力总量仍然严重供过于求。2006年16岁以上人口增长达到高峰劳动力资源增量有1700多万人。预计全年城镇需要安排就业总量约2500万人。从需求情况看如果经济增长和就业弹性保持近年水平预计今年城镇可新增就业人员约1100万人。劳动力供大于求将达到1400万人比2005年增加100万人[8]。在2006年全国劳动力供给增量中约有60%是农村新增劳动力其中绝大部分需要到城镇寻找就业机会。与此同时2006年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达413万人比上年增加75万人就业压力进一步加大。多数新增毕业生的就业岗位层次趋于下降薪酬、福利减少。非正规就业岗位比重增加适合高校毕业生就业的高端服务业岗位不足。此外今年进入劳动力市场的初、高中阶段毕业生继续增加总量达到480多万人。加上城镇还有200万左右的往届初高中毕业生处于失业或半失业状态就业矛盾不可忽视[9]。60年代80年代两次生育高峰自然要引发相应的升学高峰[10]而高校扩招后几年来高校毕业生人数逐年增加因此形成了就业高峰而社会提供的就业岗位增幅有限与就业人群的比例失调形成了拥堵现象毕业生就业形势不容乐观。
2∙政策性的机构精简、企业改制是影响职业院校毕业生就业困难的又一因素。由于种种原因形成的机关事业单位机构雍肿、超编超员近年来进行了较大规模的机构精简产生了一批富余人员无力吸纳毕业生就业。而企业改制后的下岗分流人员也不断涌向社会这些富余人员中的多数还将转岗或再就业使得本已拥挤的就业市场愈加严重给职业院校毕业生就业造成了压力。目前国有企业下岗职工还有60多万人集体企业下岗职工约400万人今后3年国企实施政策性破产还需安置360万人辅业改制约有300万职工需要分流安置。在已实现再就业人员中约有三分之一就业稳定性较差[11]。
3∙国内制造业日渐繁荣是职业院校机电专业毕业生就业率走高的有利因素。尽管近年来高校毕业生逐年增加加上社会富余劳动的涌入就业竞争日趋激烈但是由于我国制造业绝对优势使得国际市场一再向中国转移提供了数目可观的就业岗位因而相关专业的求职人员就业率较高机电类高校毕业生就是其中受益者。
4∙机电专业的办学特点是其毕业生容易就业的内因。机电专业在就业市场上已经成为四大紧缺专业之一那么在就业市场上人才供应方自然会调整战略和办学方向但是机电专业自身办学特点决定了其调整步伐。首先机电专业的人才培养属于高投入性专业对基础设施、实训条件要求较高不是多年积累很难在短时间内完成专业建设因此全社会一哄而上办机电上至高校下至中职校校办机电的局面难于形成。其次机电专业属于一类长线专业以功利化为理念的院校在数年前不看好该专业。
综上所述机电专业作为紧缺专业其毕业生就业率持续走高的局面还将继续保持。所谓的热门专业是就宏观经济形势和市场供求来决定的比如前几年整个IT行业发展极快对计算机类人才的需求量很大计算机专业的毕业生自然就容易就业。实际上职场上没有永远的热门专业与冷门专业也没有哪个专业会成为职场永远的宠儿。所以求职大学生应该学会分析当前相关专业的就业冷热度用全局的、发展的眼光看待就业的难易。社会对各类专业人才的需求都是主客观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虽然机电专业毕业生就业率较高但并不是所有的机电类毕业生都能得到相当的工作岗位同样对于非紧缺专业毕业生来说也不是所有的人都不能理想就业。事实上一个人的综合素质的和专业技能水平高低才是求职场上致胜法宝才是在激烈竞争中游刃有余的根本。
作者:马廉洁 李春友 刘继广 钟利军 单位:白城师范学院机械电子工程系
机电毕业生就业篇2
随着机电技术的广泛运用,企业机电技术应用人才的类型、知识和能力结构要求发生了重大变化,要求操作、编程、维修高层等复合型机电人才,这对学生提出了更高要求。因此,我们应该认真培养学生以适应市场需求的变化,提高他们的就业竞争力。
一、机械和电气技术需求现状
国际劳工组织有这样一组数据:制造技术工人在发达国家高级技术人员占35%以上,中级(50%)占15%。在我国,只有4%高级技能资格,中级工人36%~60%。我国人才结构不合理,工业制造水平与发达国家相比相差甚远。因此,我们应该调整结构的机电技术人才水平。
(一)“蓝领层”需求数量大
尽管大多数企业现在只要求操作员可以熟练的操作机器,但随着机电人才的有效利用,企业进口机电设备的配置,对“蓝领层”知识结构提出了更高要求。对于企业“蓝领”层知识和能力要求会越来越也很高。
(二)“组织层”机电人才需求比例将会增加
随着国内许多老国有企业重组,新资本注入和生产设备的升级,只会操作简单层“蓝领”已经不能满足企业的需求。在未来几年,我国企业机电人才需求将显著增加。
(三)“机电技术人才需求将更为紧迫
机电行业作为一种实操很强的行业,在市场中更需要复合型人才,必须将理论结合实际,并运用到实际中,这导致现在机电行业人才的断层。在华东和华南地区机电行业发展迅速的地方,企业日益壮大,需要的人才越来越多,高素质人才供不应求。解决这个问题的任务就落到中等职业学校身上。但学校条件有限,所以更需要各机电企业的配合,给予一些名额让优秀的人才得到提升和锻炼达到一种共赢的状态,让学生得到实践的机会,为企业增加人才储备。
二、中等职业学校人才不能适应社会需要
(一)学生培养模式单一,没有竞争力
不同类型的企业,机械和电气技术人员的不同层次有不同的要求。国有大中型对于人员安排和研发、编程进程的具体分工、操作、维护的管理架构是完善的。多数个体私营、合资企业和外资企业,技术人员数量不多,更需要已熟悉机械加工工艺编程和操作电气和机械加工设备、机电设备的维护维修的人才。
(二)课程与教学内容不能适应市场需求
书本知识上的教学内容,一直都赶不上企业的飞速发展。课堂学到的知识和技能不能适应企业需求。需加强这方面的实践技能训练、加工过程(如工艺路线选择、刀具选择、切削参数设置等等)、自动模具设计、PLC编程、机械设备维护修理和其他专业技术能力培训。
(三)职业学院机电专业教师不足,质量不高
机电一体化技术的广泛应用,吸引了很多人才。机电一体化的专业教师理论知识和实践经验丰富,但不熟悉生产实践,并能够承受和专业教学工作的“双类型”老师,严重限制了现代高层,改善复杂的机械和电气技术人员培训。
(四)机电一体化训练设备条件差、数量少,不配套
近年来,机械和电气培训设备经过改造和更新,有一定改善,但仍不能使培训和企业与实际生产一致。练习训练基地配备了进口机电,价格昂贵,每个学校设备数量有限,学生独立动手实践机会少,培训效果不好。它不能适应普遍的教学实验,只能给学生“演示实验”。机电技术实用技术没有经验很难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此外为使学生学会适应不同企业的不同机电产品,学校每个机电设备购买一个或两组类型和数量较多,但各种机床和设备之间的不兼容,不配套,学生学习更加困难。
三、实现机电专业的课程教学改革,提高学生竞争力
(一)制定完善而明确的目标,实现多样化发展
课堂上打牢理论基础,课外加强学生专业技能训练,如数控领域,机具设计和制造,CAD/CAM技术等,除此还要培养关于机电、电气、自动化、编程、机械操作和维护等复合型人才,以适应市场的需要,提高学生能力和水平,增强竞争能力。
(二)加强校企合作,创建“订购”人才培养模式,加强学生的就业执行性
加强中等职业教育院校之间的合作,提高针对性,使机电人才培训学校和企业的“双赢”。企业需求的高职院校的人才培养目标的基础上确定机电,职业教育只有面向市场,以就业为导向,将有一个出路。学校以企业提出的目标培养学生,在教师、教学资源共享、机电产品接触、实际操作资源下,培养出合格员工。
(三)加强建设型教师、教学密切相关的实际生产
学校为加强教师自身的综合素质,加强相关学习的实习培训,加强机电技术和提高等方面流程技术、故障诊断、消除能力的练习,然后到企业实战训练,以适应教学需求。另外还可以邀请各大型企业骨干到学校演讲并实际操作。高职院校可以直接到企业采用机械和电气技术人员作为兼职教师,直接参与教学大纲和教学计划,把握教育教学任务,使教学密切联系生产,为学生所用。
(四)加强机电技术培训基地建设,加强学生实际工作
1.关注传统的金工实习学生的能力培养。传统金工是制造技术基本,是最早开始发展的制造技术,作为一个制造业的一个先锋。高自动化和电气和机械加工设备,从传统是分不开的,基本的车、铣、刨、磨技术。如果角机械加工的基本工具、切削用量、生产过程都不明白,是不可能成为一个合格的电气人员。在现代制造技术培训基地,也应注意传统金属加工技术培训基地建设,巩固和加强学生的能力培养。2.机械和电气技术培训基地建设,学生现场操作。在培训中心建设、机械和优先满足教学和培训的需求,以有限的资金合理配置的机械和电子技术实验训练设备,使更多的学生有更多的基本机械加工技能训练。这里强调的是:配置的机械和电子技术实验,培训设备和机电仿真培训软件,系统应符合企业现有的机电设备和系统,使学生通过教学培训,适应实际生产。
(五)认真做好职业技能鉴定工作,提高学生质量,增强竞争力
职业技能鉴定过程中,我们要把学生综合水平提高,就业能力和工作能力都作为重点提升上来。以“社会效益第一”,“质量第一”为基本原则,进一步完善社会管理系统的职业技能鉴定,逐步完善职业资格证书和毕业证书,职业资格证书制度和就业制度。培养多层次,多需求,强竞争力的机电人才。
(六)使学生就业观念和市场定位的准确性
加强就业指导和职业教育,使学生树立正确的就业观念,避免学生涌向国有大中型企业,应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寻找适合自己的企业。
四、结语
随着机电技术的不断发展,机械加工的逐渐普及,机电人才的需求在不断的变化。需要我们根据不同的社会需求去培养不同类型的机电人才。现阶段,数控人才培养模式已由单一型向高级复合型机电人才培养转变。我们应抓住机遇,加强学生的综合素质培养,打造复合型机电人才,增强学生就业竞争力。
作者:崔小立 单位:江苏省徐州技师学院
机电毕业生就业篇3
机电专业属于较为典型的技术类专业,但是随着机电专业人才数量的增加,企业在人才招聘方面要求越来越高,不仅需要人才具有较强的专业能力,还需要人才能够熟练地掌握相关理论知识。随着企业招聘要求的提高,很多中职院校的学生在毕业后难以找到适合的工作,很大程度上降低了中职机电专业学生的就业率。
一、中职机电专业介绍
机电专业又被称之为机电一体化,该专业主要指针对某一机构的主功能、动力功能、信息处理功能以及控制功能方面融合电子技术,之后利用机械装置与电子软件相结合,从而构成机电专业。机电专业并不是一门单一的专业,其中包含范围较广。主要会设计机械技术、微电子技术、自动控制技术以及信息技术等电子技术,利用各种技术进行综合作业,能够有效地对整个系统进行优化。所以说,机电一体化技术是一种综合多种技术的群体技术,与其他机械专业有着较大的区别。
二、就业指导简介
由于受教育模式以及教育理念的影响,我国很多中职院校并没有较强的就业指导意识,这也是导致学生出现就业问题的主要原因之一。就我国的状况来看,就业指导主要由两大方面组成,其中一方面是学校;另一方面则是社会,对学生来说单纯的学校指导是不够的,还需要学生通过社会实践切实地了解关于就业方面的知识。大部分中职院校的就业指导都由教育行政机构负责,其主要职责是对学生进行理论指导,让学生了解就业相关的理论知识,了解当下的就业形势等。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我国市场经济制度得到了很好的完善,中职学生与用人单位用工实行双向选择的推行,这使很多学生逐渐意识到了就业指导的重要性。各个学校逐渐开始中职就业指导课程的开展。很多学校为了提高就业率,采取了较为强硬的措施开展就业指导。但是在这种形势下就业指导就出现了多多少少的问题,这些问题也对学生的就业产生了较大的影响。
三、社会对人才的需求现状
(一)全国对机电专业人才需求状况
从我国现如今的状况来看,经济市场对技术人才的需求正在逐步上升,其中对机电专业人才的需求尤为明显。尤其在年关阶段,很多企业为了冲刺业绩或者扩大利润会紧急扩招,在这一阶段机电专业的人才需求会逐渐增加,学生的就业机会也会随之增加。经调查分析发现,近年来由于受华北地区经济发展的影响,该地区对机电专业的人才需求量较大,学生很少会有难就业的问题。但是,在其他地区由于中职院校数量逐年增加,经济发展较慢,所以对人才需求并不迫切。
(二)行业对机电专业人才需求状况
机电专业的学生在之后的工作中会从事机械制造类或者电子类相关的行业,从这个角度出发考虑,我们会发现近年来此类行业对人才的需求正在逐渐上升。这也表示机电专业学生拥有较多的就业机会,只要学校注重对学生的就业指导,提高学生自身的专业水平,就可以有效地促进学生未来的进步与发展。
(三)岗位对机电专业人才的需求状况
适合机电专业人才的岗位有很多,比如机电产品加工人员、机电产品组装调试人员,机电设备维护人员以及机电产品销售人员、技术服务人员、检查与管理、现场操作人员等,由于岗位繁多,所以对应的人才数量需求也较大。
四、现阶段影响中职机电专业学生就业的主要因素
(一)就业指导不完善
就业指导对学生毕业之后的发展有着重要的影响,所以需要中职院校将此重视起来。在了解了我国就业指导的方式后,我们来看一看现如今我国中职院校就业指导状况。经调查发现,部分学校意识到了就业指导的重要性,但是有些学校并没有意识到就业指导的重要性。所以很多学校在开展就业指导课程时会过于敷衍,单纯地对学生进行理论指导,而学生无法从中学习到任何关于就业方面的实质内容。除此之外,我们发现相关专业的教师并没有重视中职学院学生的就业状况,在搜集资料时发现,很多中职学院在开展就业指导教学时所使用的是高校就业指导方面的资料。这就导致学生无法从中学习到对自己有利的就业信息,从而导致学生在毕业后对就业没有准确的概念,当遇到就业问题时,不知道该如何解决。
(二)教学质量差,学生专业能力不够
机电专业与其他专业不同,机电专业属于需要学生在学习中掌握较强的专业知识,提高自身的实际操作能力。相应的企业在招聘人才时也希望能够找到较为全能的人才,所以这就需要中职院校提高教学质量,培养专业能力较强的优秀人才。但是在实际的教学中,中职学院的教学方式根本无法培养出社会所需要的人才。1.教学方式过于陈旧教学方式陈旧,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无法投入其中,而且在这种教学模式下,学生只能从中加强自身的理论知识,无法提高实践能力,这就导致学校培养的技术性人才专业能力不足,在实际的工作中缺乏创新,难以实现中职院校的教学目标。2.教学资源差随着中职院校的逐渐增多,学校之间的竞争也日益激烈,但是在激烈的竞争中很多学校的师资力量以及教学设备有待更新,这就导致教师在开展教学过程中无法正常开展教学,设备落后,会导致教师教学资源受限,教学质量难以得到提高。
(三)对学生就业产生的影响
对学生来说,专业水平无法提高就说明学生在之后的就业中没有基本的社会竞争力,这就会导致学生无法找到合适的工作,从而出现较为严重的就业问题。学校就业指导工作不到位,会使学生缺失正确的就业意识,最终会使学校的就业率下降,不利于学校的可持续发展。
五、如何改善这一现状
(一)完善就业指导机制
针对机电专业专门开设相对的就业指导课程,教师定期对学生进行就业指导教学,加强学生的就业意识。另外,教师在开展就业指导过程中还可以将创新创业教育思想融入其中,为学生开辟新的就业思路,树立正确的就业观念,彻底解决现阶段就业难的问题。
(二)提高教学质量
在对教学方法、教学模式等进行改革之前,首先需要学校认识到事情的严重性,加强对学生的重视,尤其校领导要明确办校理念,为学生的未来发展着想,扩充师资队伍,加大资金的投入,在教学中不仅要提高学生的理论知识掌握能力,还要提高学生的专业能力,提高学生的社会竞争力。
六、中职机电专业就业形势及对策
(一)顶岗实习
顶岗实习是近年来中职院校根据自身的实际状况推行的一种新型教育模式。中职学校在教学过程中大多采用“二加一”的教学模式,在这种教学模式下需要学生到相应企业中进行实习。其实从某种角度来说,机电专业的学生到学校参与实习,能够有效地提高学生的专业能力,学生还可以在企业实习过程中了解实际的就业环境等,提高学生的职业素养。学生在顶岗实习结束后企业会对学生的表现进行评价,之后留下较为优秀的学生,但是由于时间较短,学生没有表现的机会,企业对员工要求又高,所以大部分学生都不会被留下来。
(二)守业率低
现阶段,很多企业对机电专业的人才需求量较大,甚至出现了供不应求的状况。其主要原因就在于守业率低。当学生毕业后一些企业为了扩大生产规模,提高企业利润,还会从刚毕业的学生中进行招聘,学生在参加工作后会发现,工作内容与自己的专业完全没有关系,经过一段时间后大部分学生都会选择离开。企业到下一年又会重复进行招聘,所以便造成了一种机电行业就业率高的假象。另外,很多学生在最开始会因为自身能力有限,而选择应聘一些辅助类工作,但是久而久之也会逐渐对此失去兴趣。就这一状况来看,即使在外界看来机电专业学生就业率高,但是对应的机电专业的学生失业率也在迅速提高。
(三)工作准备不足
由于很多中职院校不重视就业指导教育,所以导致学生以及教师对现今的行业发展形势不够清楚。学生在毕业之后就无法对机电相关行业有一个确切的了解,从而导致学生在毕业后很难找到适合的工作。有些学校在教学过程中由于没有意识到校企合作模式的重要性,所以导致学生在校期间不了解工作中的一些实际状况,就业后难以适应企业的工作流程。
七、如何加强学生对机电专业就业形势的了解
机电专业属于综合型专业,所以在选择就业方面范围较广。其中主要包括机械设计制造、电工电子、计算机网络、机电一体化控制等。机电一体化方面可以细分为机电设备安装、调试、检测等等。对企业来说,实践操作人员是整个生产过程中最为重要的,只有充分地保障了操作人员的专业性,才能够有效提高生产效率。设备维护人员以及调试人员等,都是企业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机电专业的学生在毕业之后大多会从事加工制造行业,比如家电生产、售后服务、数控机床维护等。在众多中职专业当中,机电专业的就业途径是较多的,再加上机电专业能够培养出很多的稀缺人才,所以在经济发达地区机电专业的毕业生不会面临较大的就业压力。中职院校在教学过程中也应该了解当地的状况,发现当地企业对人才的需求方向,具有针对性地对人才进行培养,培养学生各方面的能力,提高学生的市场竞争力,从而提高就业率,以此解决中职院校中存在的一些就业问题。总而言之,从行业的角度来看,中职机电专业学生的就业机会还是较多的,所以就业形势也并没有过于严峻。但是从学校的角度来看,教学质量较差会严重影响学生的专业能力,从而影响学生的就业情况。所以,需要中职院校重视教学的开展,提高学生的专业水平,不浪费乐观的就业形势,为每一位学生创造一个美好的未来。
参考文献:
[1]谢添.中职学生就业创业心理现状及能力培养对策[J].中国就业,2019(5):48-49.
[2]陈小静.浅析中职学校就业指导课程现状及思考[J].广东职业技术教育与研究,2017(6):135-137.
[3]黄慧珍.浅谈中职学校机电专业校企合作教学的实训管理[J].教育现代化,2019,6(3):167-169.
作者:马晓红 单位:山东省青岛市莱西市职业中等专业学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