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爱发表,线上期刊服务咨询

小学班主任德育教育研究

时间:2022-12-15 10:50:15

绪论:在寻找写作灵感吗?爱发表网为您精选了1篇小学班主任德育教育研究,愿这些内容能够启迪您的思维,激发您的创作热情,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小学班主任德育教育研究

小学班主任德育教育篇1

小学生正处于发展的黄金时期,此时的他们不仅需要通过自主探索和学习去了解外部世界,完善个人的认知体系,也需要跟随教师的指导,以更加科学和系统的方式认识自我、认识他人、认识世界,并在此过程中把握特定的行为规范和道德准则,树立正确的是非观和价值观,从而在良好的氛围中形成健全的人格、健康的心理和高尚的品德,顺利实现全面发展的目标。鉴于此,小学班主任应当发挥自身的引导作用,基于学生的身心特点和日常教学管理需求对他们展开德育,且要注重创新方法,以便更为高效地完成德育任务。

一、小学班主任开展德育的基本原则

(一)以学生为主体

学生是受教育的主体,所以在对他们进行引导时,班主任必须要关注其认知特点,选取贴合他们实际的素材设计德育活动,且要使用学生感兴趣的方式,体现开放性和系统性,让学生高效地吸收理论知识,将其内化于心之后灵活应用于现实生活,还要关注学生在每一次德育活动中的表现和体验,及时总结经验、反思不足,以便据此制订更为科学和完善的德育方案,力求在每一次活动中都让学生学有所得。只有秉承以学生为主体的原则,小学班主任设计的德育活动才会真正发挥实效,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二)理论联系实践

开展德育工作的最终目的是提升学生的价值判断能力和道德水平,使之在面对不同的问题时可以做出正确选择,并通过不懈努力实现个人的人生价值。因此,德育工作不能拘泥于理论指导,还应对接实践活动,通过理实结合的方式让学生内化知识、外显于行,能够在真实的生活中严格要求自我、主动管理和约束自我。当小学班主任在德育工作中落实理论联系实践的原则时,不仅可以进一步丰富德育的内容和形式,拓展学生的发展平台,也可以使学生更加高效地理解各种晦涩的理论,以更加直观和感性的方式进行记忆,再转化为自身的素养,用以指导个人的言行,进而为其终生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

(三)注重学科融入

德育工作有着特殊的功能,能够覆盖的范围较广,所以其虽然算是一门独立的课程,但也与不同的学科都有密切的联系,尤其是在新时期的教育背景下,学科融合已成为必然的趋势,所以将德育融入于其他学科也是非常必要的,可以提升该项工作的全面性和系统性,为学生创建良好的发展环境。因此,小学班主任在开展德育工作时,应当遵循学科融入原则,与其他任课教师及时沟通,使之结合所教科目,从中挖掘德育素材或是在教学期间抓住各种德育机会,从而在全体教师的努力下形成德育合力,共同为学生的未来发展创造有利的条件。

二、小学班主任德育工作中常见的问题

(一)过多传授理论,学生难以消化

在开展德育工作时,部分班主任会存在认知偏差,将德育看作常规的学科教育活动,一味地向学生传输各种理论知识,以为学生记得越多,德育效果就会越好。但是从实际来看,由于德育理论相对比较抽象,如果教师在培养学生时只注重“喊口号”,是很难让学生理解其内涵的,也就无法辅助他们将具体理论和个人的生活实际联系起来,相应的,学生的道德修养很难得到提升。另外,在长期的被动学习过程中,学生对德育的理解也会存在一定的偏差,认为这门课程主要代表的是各种晦涩难懂的理论,所以参与兴趣会受到影响,不利于德育工作的顺利推进。

(二)德育形式单一,育人效果不佳

任何一种教学活动都需在特定的氛围中,指向最终的目标和学生的发展需求,依托多样化的教学手段来实现,这也就意味着小学班主任在组织德育工作时需要根据实际情况创新引导模式,为学生搭建更加广阔的学习和实践平台,促使他们更为深刻地记忆各种理论知识,并将其作为自身的行为导向,不断完善个人的精神世界。然而,受教学时间和空间的限制以及传统教育理念的影响,部分小学班主任在开展德育工作时使用的方法比较单一,且存在机械套用的问题,所以会导致学生的参与兴趣不强,也很难将正确的、积极的信息传递给学生,进而影响最终的德育质量。

(三)忽视德育评价,缺乏明确导向

小学班主任在开展德育工作时,必须要有明确的评价标准,一方面可据此更加系统、全面地制订方案,对学生实施科学引导,另一方面可依据此标准评估学生的道德水平发展情况,并通过整合信息反思教学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及时调整和优化指导策略,从而保证德育工作顺利且有序地推进,促使学生良性发展。但是,目前的小学德育工作缺乏比较系统和科学的评价标准,所以会导致班主任开展的德育工作存在较大的随意性,也会影响学生评价工作的开展,不利于德育工作质量的提升。

三、提升小学班主任德育效率的策略

(一)组织多元化实践活动,丰富学生的体验

1.注重校内实践

组织校内实践活动可以丰富学生的校园生活,同时为他们提供将德育理论转化为实际行动的机会,通过有效联动完善他们的道德认知体系,进而顺利提高德育质量。为此,小学班主任可以与学校领导商议,围绕不同的德育主题组织实践活动,如可根据“爱国主义教育”主题设计红歌比赛、讲英雄故事比赛、主题征文比赛等,且可以设立一定的奖品,从而吸引学生主动参与,使之自主搜集信息,在整合与应用中提高自身的爱国热情,从而潜移默化地优化德育效果。班主任也可围绕“规则”组织实践活动,即要求学生利用课余时间观察本班同学和其他班级学生的言行,记录各种不文明、不遵守规则的现象,而后将其有序地整理出来,并据此拟写一份倡议书,号召大家遵守校园规范、日常行为规范,再由班主任张贴于校园内的展览板上,以便起到警醒自我、提醒他人的作用,辅助强化德育成效。

2.组织校外实践

为保证德育成效,丰富学生的体验,小学班主任可在保证学生安全的前提下组织校外实践活动,从而以更加直观、真实的素材感染和教化学生,助力其道德修养的稳定发展。例如,班主任可组织学生参观当地的红色博物馆,让其聆听讲解员的详细介绍,了解每一件物品背后的故事,感受革命先烈无私奉献、不怕牺牲的精神,也可以带领学生参观禁毒教育基地,使之近距离了解毒品及其危害,同时观看视频,树立远离毒品的意识,还可以在清明节组织学生为烈士扫墓,或是在儿童节带领学生去孤儿院、福利院给那里的小朋友送温暖,即可以带上自己的玩具和干净的衣服送给他们,也可以和他们一起玩游戏,充分体会帮助别人的成就感,或是在重阳节时引导幼儿慰问老党员、到敬老院做志愿者,进一步丰富其实践经历。通过开展多彩的校外活动,可以使学生在亲身经历中受到启发和教育,主动完善个人的言行,有效提升他们的道德素养。

(二)创新德育的形式,完善学生的认知

1.依托主题班会开展德育工作

班会活动是班级工作中的重要环节,所以班主任可充分利用该机会开展德育工作,以便通过系统引导提升学生的认知水平,促使他们掌握更多优质的理论知识与实践技能。例如,班主任可在每学期初规划好对应的德育主题及需要的德育素材,而后在具体工作中根据实际需求调整不同主题的出场顺序,并借助多媒体设备播放新闻片段、影视剧片段,引导学生从中挖掘相关的德育素材,也可以在班会上设计与德育有关的辩论活动,有针对性地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使之在深入解析的过程中受到正面引导,完善个人的道德体系。另外,班主任可以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即将学生划分成固定的班会组织小组,按照顺序为他们发放对应的德育主题,如“自强”“宽容”“诚信”等,再由对应小组利用课余时间提前准备,搜集与主题有关的素材,精心设计班会流程,且可在班主任的帮助下制作课件、下载和剪辑视频等,而后轮流担任班级的主持人,有序地推进各项活动。通过组织德育主题班会,可以更加系统地传输信息,并使学生在亲身经历中提升自身的道德修养,顺利实现教育目标。

2.协调任课教师全面落实德育目标

作为小学班主任,应当发挥自身的统筹协调职能,将各学科教师组织起来,共同围绕德育工作展开研究,确保所有任课教师明确自身的德育职责,同时能够根据所教课程开发出更多优质的德育资源,并使用多元化手段对学生实施科学引导。例如,语文教师可积极挖掘课本中的典型事件和人物,在讲课时通过情感融入促使学生联系自身实际进行思考,使之准确把握真善美,据此完善其价值取向;数学教师则可挖掘数学家、数学史资源,有针对性地培养学生刻苦钻研、理性思考和开拓创新的品质;英语教师可以从中西方文化差异入手,融入更多传统文化的内容,培养学生正确的文化观,并使之树立传承我国优秀文化的意识。通过学科融合教育,可以扩大德育的范围、丰富德育的形式,同时使得德育真正融入到学生的实际生活中,为其终生发展奠定基础。

3.关注学生的差异性,保证德育的效率

每个学生都有其独特的个性,且成长背景不同,表现出来的道德水平也是不同的。因此,在具体的德育工作中,小学班主任需要把握学生的差异性特征,采取具有针对性的策略对他们进行引导,从而提升整体的育人成效,促使学生取得更多进步。例如,班级中有些学生上课时喜欢动来动去,且安静不下来,那么班主任就可以与其他学科的教师沟通,让大家在上课时多提问这名学生,且要抓住机会对他进行表扬,从而唤醒其积极心理,促使其保持专注,认真聆听教师所讲的内容,以便潜移默化地改善其不足,而针对学习成绩较好,但是抗挫能力较差的学生,班主任则需多与他们交谈,引导其关注自我,多与过去的自己比较,使之发现个人的闪光点和进步,缓解其焦虑心理。通过差异化引导,可以促使不同学生以不同方式完善自我,辅助提升德育的效率。

(三)完善德育评价的标准,明确工作导向

针对小学德育工作,班主任需要制订明确的评价标准,以便为后续工作的顺利开展提供助力。首先,班主任需要确定评价的内容,使之涵盖到学生发展的各个层面,如知识、能力和精神面貌,且可以对接核心素养理念,保证全面性和完整性。其次,班主任要结合评价内容出具定性和定量的标准,如学生的课堂学习态度、合作意识和能力等可以转化为对应的数据来表现,而学生的意志力、抗挫力等可使用语言描述,对照相应指标给出“优秀、良好、一般”等评价结果。依据设定好的评价标准,班主任可以更加高效地组织德育工作,有针对性地培养学生的道德水平,学生也会基于阶段性评价结果及时调整和完善自我,在不断努力中提升自身的道德修养,继而凸显德育的价值。

四、结语

综上所述,对小学生进行德育可以为其终生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使之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能够以较高的道德标准要求自我,学会明辨是非、抵制诱惑,进而在今后的学习与生活中始终朝着正确的方向迈进。具体来讲,班主任需要发挥自身的统筹协调作用,使德育工作融入于各学科的教学过程中,且要优化德育的形式,将理论指导和实践体验结合起来,促使学生在真实的情境中内化德育理论,不断完善个人的言行,有助于从整体上提高学生的发展质量,顺利落实立德树人的目标。

作者:孙莹莹 单位:山东省临沂市第七实验小学

小学班主任德育教育篇2

有关学生思想品德素养的培育是长期的过程,需要教师在恰当的时间找出合适的切入点。现阶段素质教育的核心理念中也要求了学生需要全方面、综合发展。新时期,人们对学生德育教育工作的关注不断提升。在小学阶段,学校开设了思想品德课、政治理论课,其作为德育教育的主要阵地能够良好针对不同的学生采取合适的教育策略,因此班主任需要科学运用相关课程,在班级管理活动中加以有效应用,提升学生的德育水平。

一、小学德育教育的意义

德育教育的初衷是为了提升学生们的道德素质水平,进而帮助学生尽快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实现小学阶段学生的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德育教育尤其关注思想认知,小学生受其年龄与阅历的限制,思想、心理层面成熟度不高,判断是非的能力通常不足。同时,学生又极易受外界环境的干扰,尤其现阶段网络媒体发展迅猛,其信息内容质量参差不齐,部分行为与思想将会对小学生造成错误的示范与引导,严重者将会促使学生误入歧途。因此,开展正确的德育教育是十分必要的,其有助于提升小学生思考问题的能力、辨别事物的判断力,进而促进思维水平的提升,帮助学生全面发展。

二、小学德育教育的现状

立德树人是当前我国实行素质教育、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重要教育任务。同时,德育课程已经在各阶段的学校教育活动中广泛开展。比如小学和中学的道德与法治课程的设置都是要完成对学生的德育。小学的德育在学校教育中至关重要,它是学生正确三观确立的指明灯,让学生知道什么事情不能做,什么事情不能做;它能发扬中国优秀的传统道德,培养学生优秀的思想品质;它能让学生了解法律的常识,知道自身行为的底线,做一个知法守法的好公民。在当前的小学德育教学中,主要是老师在课堂上的授课以及开展一些“德育”主题活动。在德育课堂上,老师的授课多有说教色彩,而且比较枯燥,容易引起学生的心理抵抗,并伴有严重的应考心理,导致德育的教学效果不佳。在学校德育中,更加注重学生的政治教育、思想教育、法制教育,帮助学生在思想、行为、政治上树立标准,规范他们的个体行为。但是,却忽视了学生自身的需求,也忽视了学生不良习惯、抗击挫折、情绪调节等方面的基本需求。在德育主题活动中,也会因为老师和学生执行能力等原因,多使得活动流于形式,师生都有很强的应付心理,达不到德育的目的。此外,在学校德育中还存在“少深层次挖掘、德育实践较少、教师专业素质差”等问题。所以,学校德育教学的效果亟须加强。

三、小学班主任德育教育的渗透途径

(一)在班级管理中实施德育

班主任作为班级管理的重要主体,也是帮助学生有效学习的引导者,其在课堂中的言行举止将会对学生产生较为重要的影响。在班级管理中,教师需要充分发挥其职能角色,以身作则,并注重相应的教学语言、行为规范等,进而为学生树立正确、良好的思想行为榜样。具体而言,班主任需要端正教学的态度,在课堂中应保持友善,对于相关知识、管理规则等讲解标准、细致、规范,同时还需拥有充沛的激情与活力,以阳光、正直的作风对学生的思想、认知产生正面的引导,以爱岗、敬业的责任意识培育学生对待知识、生活的负责态度,以认真、严谨的教学方式帮助学生建立专注、细心的学习方法。此外,教师还可以针对不同的学生给予相应的关心与鼓励,肯定其在学习中的付出与收获的成绩,消除学生因学习艰苦而产生的不良情绪。教师通过耐心地指导能够提升学生学习兴趣,养成良好的学习态度。

(二)在教学评价中实施德育

小学阶段的学生心理素质相对薄弱,因此需要在学习过程中给予相应的鼓励与肯定,一方面能够提升学生的学习热情与投入程度,另一方面还可有效提升其自信心。因此,在班主任开展德育教育过程中,教师需要在阶段性的教育后,根据相应的情况作出客观的教学评价。但在评价中需要注意其评价的目的是帮助学生掌握正确的德育知识,客观了解自身的能力与不足,最终目标是促进学生的身心发育,加强对于德育的培养。同时,存在部分学生心理素质较为敏感,较易因教师的批评、责备等产生负面情绪和心理压力,造成在后续的课堂中出现胆怯、自卑等现象。因此,教师在明确教学评价的目的以及学生的心理状况后,应当次啊去适当的方式、科学友善的方法开展评价工作。如对于胆怯、羞涩的学生,教师可以在评价过程中给予鼓励与肯定,并提出一定的期望,促使学生能够增添自信心,敢于自我释放与展示。

四、小学班主任德育教育的具体策略探究

(一)营造班级学习氛围

班级内部的学习氛围将会对学生的学习状况产生直接影响,如果在班级中能够建立良好的学习氛围,其能够有效提升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主动性,并产生良好的学习兴趣。通过和一些在学习上有困难的学生进行沟通后,了解到他们对学习德育知识不感兴趣的原因是觉得所学的内容离实际生活太过于遥远,学习了也没有太大的用处,还有一些学生是因为难以找到好的学习方式,无法有效提高自身的成绩。为了有效解决上述问题,激发学生的兴趣,班主任可以在班级里建立不同的兴趣小组,每种兴趣小组可以自主设计宣传海报,吸引学生加入小组中,同种兴趣的学生拥有更多的共同语言,在跟相互之间的交流中,能够帮助小组成员提高学习成绩。通过此种形势可以充分调动他们学习的激情,同时还可以带动和帮助存在生活或学习问题的学生感受别样的学习经历,激发学生的成就动机,提高自我价值感。此外,有些学生性格偏于内向,在班级的日常表现也是比较沉默,即便他们对于一些问题拥有自身的主观看法与认知,但也并不愿意直接表达出来。此类型学生在德育学习意识方面容易存在不足,也较难在班级中获取浓厚的自我价值感。对此,班主任需要制定有针对性的措施,激励学生敢于表现自我。在实际的班级德育教育管理中,班主任可以营造一种轻松和谐的班级氛围,让全员参与到学习的兴趣中,激励内向的学生也参与到学习的激情中去,鼓励学习困难的同学多向老师请教,不能让学生的问题因为得不到解答而产生失落感。

(二)通过竞争与合作提升德育教育水平

在班级的德育教育中,除了以名次、分数、表扬等方式促使学生产生竞争意识外,还可借助小组合作竞赛的方式,根据学生的学习能力、学习态度、学习兴趣度等,对学生进行分组,从而能够实现优等生、学困生之间的搭配,各个竞赛小组之间避免出现差距较大的现象。通过在小组间开展学习竞赛,并将个人成绩纳入至小组成绩中,促使每个组内的个人能够以小组整体的胜利为目标调动自身主观能动性。此外,班主任可以在小组的内部实行以优带差,优优相促的制度,在竞赛内容方面,教师可以将期末考试、课堂表现、学习完成状况等作为考核竞争标准,进而综合衡量学生的德育水平与实际状况,并促使学生能够产生良好的德育学习成效。

(三)建立良好师生关系

师生关系作为一种交往动机,其将会对学生的德育课程学习行为产生影响。一般认为,班级中的交往动机将会为学生带来学习动机,在学习动机的作用下,学生将会更乐意与兴趣相似的学生相处。如果教师与学生之间的关系并不融洽,学生的交往动机也将会受到影响,学生的学习效果与质量将会下降。对于德育任课教师而言,班主任接触学生的时间通常较长,而任课教师与学生相处的时间较短。因此,班主任需要充分发挥自身的优势,构建德育任课教师与学生的桥梁,帮助任课老师树立威严,促进学生与任课老师形成和谐、深厚的友谊与信任,从而能够在构建良好师生关系的同时,进一步增强学生的学习成效。此外,教师需要重点引导学生勇于表达自我观点,从而展现自身的德育能力与水平。教师应当善于借助言语的力量积极鼓励学生敢于展示德育素养,对学生的积极表现给予肯定和赞赏,即便有些学生不够好,或者差强人意,也要表扬其善于动脑,勇于表达自我的精神,尤其是对学困生来说,其在表达自我的时候,更应该给予鼓励,促使其能够提升自我。只有师生互动,班主任才可以有效了解学生的真实德育状况,掌握学生的真实想法,提升学生学习德育的自信心与热情,逐步的开放自我、展示自我,从集体中获得自我价值感。

(四)引导学生追求目标

美国心理学家卡罗尔·德韦克认为,学生的学习目标、表现目标是个体产生学习动力的重要因素。其中,学习目标指的是学生内心深处想让自己变得更加优秀,处理事务时能够更加完善,进而产生了相对应的学习动机;而表现目标则是指,学生希望他人觉得自身优秀,而并不希望他人觉得无用;追求学习目标的学生,不仅体现在追求学业的成功还表现在追求自我成长。这种类型的学生在学习德育课程的时候会产生很强烈的自我成就感,即使失败了,也会在失败中寻找根源,总结学习,从而锻炼自身的能力,这种类型的学生所拥有的德育追求心理通常较强;追求表现目标的学生,通常并不会特别在意成功、失败所造成的结果,其更为关注成功、失败给所带给他人的影响,此种类型学生的自我价值感则较低,在德育学习中如果达到了相应的预期目标,就非常容易产生满足感、懈怠心理,时间久了就会厌恶学习。对此,班主任应当客观、正确地引导学生区分成就感等相关内容,避免学生自身产生虚荣心、功利心,从而能够教育学生正确的追求德育课程学习目标,并将自身的成长设定为个人发展的首要目标。在这种模式下,对教师在班级德育教育管理中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师个人也应当避免班级管理功利化,并不能仅简单的关注学生的考试分数、竞赛成果,还应当综合考虑学生的情感态度、人生价值观等。在班级管理当中,虽然有着一定的升学压力,但是教师还是要利用有限的时间,对学生进行人生观和价值观的双重教育。对于小学班级的德育教育,可以分阶段进行教育,对于低学段的新生,要让学生认识到树立长远理想的重要意义,对于中学段的学生,处于学习的关键时期,学生容易对学习产生懈怠的现象,对此可以针对有困难的学生进行重点辅导,有些解决学生的懈怠心理;对于高学段的学生来说,要更加关注学生的心态问题,教会学生辩证地看待成功和失败的关系,为学生的学习减轻压力。

(五)重视学生身心健康,德育教育触及心灵

小学阶段作为学生成长的黄金时期,该阶段的教育教学工作需要高度重视学生的身心健康。班主任在管理班级过程中,应当科学判断与识别学生的实际学习与生活需要,并能够根据德育教育的目标、任务、理念、方式等有效实施教学工作。在教学实践中,由于当下社会物质生活得到极大改善,有许多学生在成长的过程中所处的环境相对舒适、家庭在教育方面的重视程度不够,又或是过于溺爱孩子而导致学生心性较为自我,这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小学德育教育工作开展的难度。面对此种情形,班主任更需要为学生提供浓厚的学习氛围,关注学生的心理状态,及时鼓励学生朝着思想道德良好、性格品质优秀、行为习惯正确的方向发展,提升学生参与德育教育的主动性、积极性。此外,教师也应当及时与家长沟通,从学校和家庭两个方面注重学生的身心健康,维护好学生的心理状态,提升德育教育的成效。例如,班主任可以借助家长会、校园开放日等机会与家长进行沟通与互动,够促使家长以更加积极、主动地态度配合班主任做好德育教学中的各项工作。教师可以重点强调家长应当在家庭中保持积极、乐观的情绪,因为这些要素能够反馈给学生,呵护学生的心灵,引导学生建立正确的心理状态。此外,班主任在日常的教学中也应当对学生的言行举止做出正确的引导与正向的肯定,帮助学生建立良好的生活学习行为习惯,进而促使德育的教学质量和效率有效提升。

五、总结

综上所述,小学阶段的人才培养工作不仅应当关注学生的能力与知识水平,还应当对学生的素质、思想道德等及时关注。德育教学作为一项极为艰巨的教学任务,需要班主任在教学和班级管理中逐步贯穿、渗透,并采取科学的方法与手段创新教育模式。同时,班主任在德育教育中也需要营造良好的氛围,通过竞争与合作提升德育水平,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此外,教师还可以设定明确的德育教育目标进而升华学生的德育素养,培养拥有积极自我价值的人才,为国家、民族振兴与社会事业的高质量发展作出相应的贡献。

作者:孙昕 单位:山东省枣庄市薛城区实验小学

小学班主任德育教育篇3

在社会经济快速发展的过程中,未来社会对综合型人才的考评标准发生了巨大的转变,扎实的专业知识基础、全面的素质能力只是考评的一个方面,同时还需要综合型人才具备的优秀道德品质,良好的行为规范以及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由此可见,德育素养成为了综合型合格人才的必备品质。因此,在小学阶段的教学管理工作中,班主任教师就应以“立德树人”理念为指引,结合小学阶段学生身心发展的需求,来充分重视德育教育的开展以及德育教育工作的优化、完善,这样就在保证德育教育效果、提升学生德育素养的基础上实现了“立德树人”理念的落实与贯彻,为学生的健康成长、良好发展奠定了德育素养的基础。

一、“立德树人”理念的内涵

将“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是党的十八大报告中对教育事业提出的新要求,这一新论断的提出,不仅充分地肯定了教育事业的重要地位,同时更加显著地提升了德育教育在学校教育中的关键性育人功能。因此,在小学班主任的教学管理工作中,为使德育教育工作更加有效地适应社会发展趋势、满足学生成长需求,班主任教师就应对“立德树人”这一理念的内涵进行深刻的认知。首先,立德树人对教师职业道德规范的建设提出了要求。“立德树人”中的“立德”是对教师自身建设提出的要求,教师作为学生的引路人,其自身必须具备良好的道德意识和职业道德品质,只有这样才能在言传身教中对学生的良好发展形成积极的影响。其次,立德树人体现了德育教育五育之首的地位。以往的很长时间内,智育都是教师片面关注的教学内容,导致德育教育的核心地位“名不副实”,而立德树人理念的提出,使教师认识到了德育教育的重要地位,以此奠定了德育教育在学校教育中的核心位置。最后,立德树人为教师的教学管理工作指明了方向。在“立德树人”下的学校教育中,“树人”是最为终极的教学目标,这就是教师在学校教育中不仅要对学生进行知识的传授、能力的培养,同时更应通过学生良好道德意识的形成来引导学生如何“做人”,以此指明了学校教学、管理工作的正确发展方向。

二、“立德树人”理念对班主任德育教育的积极影响

1.有助于班主任德育专业素养的提升。在小学阶段的班级管理工作中,班主任教师作为与学生关系最为密切的教师,是实施德育教育的重要主体。而在以往的班主任德育教育工作中,班主任教师过于注重外部因素对德育教育效果的影响,而忽视了自身在德育教育工作中的示范、榜样作用。而“立德树人”理念的提出,“立德”的教学要求使班主任教师对自身的德育教育引导功能进行了正确、深刻的理解。因此,这就需要教师应在这一科学认知中,积极地进行自身德育素养、德育教育水平的提升。

2.有助于德育教育有效性的增强。德育教育作为学校教育中的重要教育内容,其教学有效性直接影响着学生良好道德意识的形成以及身心的健康成长。而在“立德树人”理念下的学校教育中,德育教育所占据的关键地位以及所发挥的重要作用得到了越来越多的教师重视与关注,同时也激发了教师在德育教育工作中越来越高的工作热情和改革积极性。这样就使德育教育工作的有效性在更具多样化、更具生命活力的形式中得到了提升。

3.有助于德育生态模式的科学构建。在更加注重教育可持续、健康发展的教育形势下,生态化教学模式的构建成为了课程改革发展的重要趋势。而“立德树人”理念下的小学班主任德育教育工作中,教师不仅具有了科学、先进的德育教育理念,同时还能在班主任教师潜移默化的德育渗透中营造良好的德育环境,这就使德育教育的手段、模式更具人性化,能使学生的道德意识、思想品质以及行为习惯在更加生态化的模式中得到有效的培养与提升,以此使学生能够良好成长、发展。

三、“立德树人”下小学班主任德育教育工作的优化探究

1.积极转变德育教育理念,树立“立德树人”教育意识。教学改革,理念先行。在小学班主任的德育教育工作中,班主任教师自身具备的德育教育理念是其教学行为的重要理论指导,能使其的德育教育行为始终处于课程改革的发展前沿,从而更加顺应时代及教育发展的趋势。因此,在“立德树人”理念指引下的小学班主任德育教育工作中,班主任教师应积极地进行自身德育教JIAOYUGUANLI教育管理育理念的转变,使班级德育教育能在先进、科学教学理念的指引下获得有效的开展。如,班主任教师应对素质教育理念进行全面的认知,充分重视德育教育工作的开展。素质教育理念是一项具有综合性的教育理念,在这一教育理念下,教师应注重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综合发展。而班主任教师在对素质教育理念进行深刻认知的过程中,应感受到德育教育在素质教育体系中的核心、首要地位,从而使班主任教师更加关注、重视德育教育的实施,为“立德树人”理念的落实奠定了理论基础。

2.科学制定德育教育目标,确立“立德树人”的指向标。在任何一项教学活动中,教育目标的制定都是非常关键的一个教学环节,它不仅能为教学活动的开展指明方向,同时更能保证教学活动的有效性。而在小学班主任德育教育工作中,德育教育目标的制定同样发挥着重要的教育意义,为“立德树人”思想的逐步落实指明了方向。因此,班主任教师在对学生实施德育教育的过程中,就应结合学生的学段发展要求和自身发展需求,制定梯度性的、阶段性的德育教育目标,以此达到循序渐进的德育教育效果。如,低学段的小学生自身的道德意识尚未形成,班主任教师就应结合学生认知能力相对不足的现状,制定学生德育活动参与积极性培养、结合班级生活进行德育教学内容的理解等浅层次的德育教育目标,为学生今后形成良好的德育教育效果奠定基础。

3.科学设计德育教育内容,拓展“立德树人”贯彻途径。在小学班主任德育教育工作对“立德树人”教学思想进行贯彻的过程中,德育教育内容的科学设计是至关重要的一个环节,不仅影响着学生德育学习兴趣的激发,同时也关系着学生道德意识的内化与形成。因此,这就需要班主任教师应对德育教育内容进行全面、拓展性的设计。一方面,教师应注重课堂内教学内容的科学设计。班级管理工作的开展是对学生实施德育教育的重要途径,班主任教师在班级管理工作中可以进行相应德育教育案例的引入,使学生在相应教学情境的引领下获得道德意识的形成。另一方面,教师应注重课堂外教学内容的科学设计。在班级德育教育工作中,课外德育活动的开展是非常关键的一个教学途径,教师就可以引导学生利用德育教育平台,进行德育微课、慕课等多种教学资源、教学内容的获取,以此拓展德育教育途径,丰富德育教育内容。

4.营造良好德育教育氛围,使“立德树人”理念有效渗透。小学阶段的学生身心发展不成熟,外界环境对其有着极大的影响。因此,在小学班主任德育教育进行“立德树人”思想贯彻的过程中,教师就应积极地进行良好德育教育氛围的营造,使学生能在良好的德育环境中形成自身良好的道德意识。一方面,班主任教师应在班级管理工作中构建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并加强与学生之间的情感交流和有效互动。这样就能使学生在良好环境因素的影响下对班主任教师产生信任、信赖的心理,有助于德育教育效果的优化。另外,班主任教师在进行班级管理的过程中,还应注重德育教育方面管理制度的制定,如,通过张贴《小学生守则》《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等规章制度,为学生的行为制定一定的标准,使学生在自觉遵守这一行为标准的过程中形成自律的品质和良好的行为习惯,有助于实现“立德树人”德育教育的目标。

5.优化创新德育教育形式,提升“立德树人”教学效果。在课程改革日益深化的教育形势下,很多新型的教育模式纷纷出现,在丰富课堂教学形式的同时,也拓展了学生形成良好的道德素养的途径。而在“立德树人”思想下的班主任德育教育中,班主任教师就应通过创新意识的发挥,来对德育教育的形式进行多元化的优化、创新,从更加全面的角度来促进学生良好道德意识的形成。首先,教师应结合德育教育的全人性,实施多元化的渗透教育形式。渗透教育作为一种潜移默化的教学形式,非常适合全人教育的德育教育。因此,在班主任德育教育工作中,教师应积极地进行多元化渗透教育形式的拓展与实施。如,教师可以通过自身德育素养的提升,来更好地发挥自身的言传身教和示范榜样作用,以此对学生的道德意识产生渗透教育的效果。其次,教师应通过合作探究学习模式的实施,深化学生对德育教育内涵的理解。小学阶段的学生道德认知能力相对不足,面对德育教育内容时很难全面、深刻地进行理解,班主任教师就可以组织学生以合作探究的形式进行德育教育内容的合作讨论,并在相互的补充、完善中,获得德育教育内涵的深刻理解,以此提升了学生的道德意识和健全人格。如,在培养学生养成良好社会秩序的德育教育中,教师就可以引入日常生活中常见的插队行为,并引导学生进行讨论,这样学生就全面地认识到了遵守社会秩序的重要性,并自觉地在现实生活中约束自己的行为,促进了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

6.健全德育教育评价机制,强化“立德树人”评价功能。“好孩子是夸出来的”,在小学班主任德育教育工作中,积极的德育评价发挥着良好的激励与导向作用,能更加有效地促进“立德树人”思想的落实与贯彻。因此,这就需要班主任教师应积极地进行班级管理工作中评价机制的优化与完善,使学生在教师的德育激励中形成良好的道德意识,促进“立德树人”思想在班级德育教育工作中的贯彻。如,班主任教师在班级德育教育工作中应积极地纳入德育评价标准,不仅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量化评价,同时也应对学生的德育发展情况给予纵向及横向的考评,并对具有优秀表现的学生给予及时、积极的评价,以此来更好地促进学生良好思想意识、道德品质的培养与提升,有效地实现“立德树人”德育教育思想的落实。

7.实施联动德育教育策略,构建全方位“立德树人”模式。德育教育是一个综合、系统的过程,不管是在教育形式还是在教学资源方面都需要多方面的支持与协助,只有这样才能形成一个综合、联动的德育教育体系,从更加全面、系统的角度促进学生道德意识的形成。因此,小学班主任德育教育工作中,班主任教师就应充分重视家庭教育的德育教育功能,并通过家校合育策略的实施,来构建良好的德育教育合力,共同促进学生道德意识的形成以及立德树人德育教育目标的实现。如,在家校合育中,班主任教师应通过家访、家长会、电话通讯等方式加强与学生家长的沟通与交流,并在此过程中对学生家长进行德育教育理念、教育方式的引导,这样就使学生家长成为了教师德育教育工作的助力,以此实现了立德树人的教育目标。

结束语

“十年树木,百年树人”,“树人”的过程是一个长期、持续的过程,而“立德”作为“树人”的重要途径与手段,其实施的效果直接影响着“树人”的效果。因此,在小学班主任德育教育的过程中,教师就应积极地进行“立德树人”理念的深刻理解和有效实施,并从德育教育理念、德育教育目标、德育教育模式、德育教育内容等多个方面入手进行班级德育教育的优化与创新,在获得“立德树人”理念的有效落实中实现学生良好道德品质的形成、健全人格的塑造以及正确价值观的树立。

参考文献:

[1]范颖萍.立德树人,任重道远———小学班主任德育工作浅析[J].新课程,2022(03):226-227.

[2]闫卫卫,刘帅.小学班主任工作渗透立德树人的思考[J].中国多媒体与网络教学学报(下旬刊),2021(10):194-195.

[3]孙慧.立德树人理念指导下小学班主任工作策略的探寻[J].智力,2021(30):157-159.

[4]尹丽霞.以生为本,立德树人———小学班主任教育策略[J].智力,2021(10):175-176.

[5]李世英.立德树人,有教无类———如何做好小学班主任[J].中华少年,2019(20):191.

[6]刘水连.春风化雨,立德树人———小学班主任德育教育工作的实施策略探讨[J].读书文摘,2019(12):81-82.

[7]王丽.小学班主任工作策略初探———爱学生:大爱无疆,才能立德树人[J].新课程(中),2016(11):258.

作者:朱锦萍 单位:山东省淄博市临淄区凤凰镇张王小学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