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爱发表,线上期刊服务咨询

初中语文阅读教学意义

时间:2022-12-09 09:45:11

绪论:在寻找写作灵感吗?爱发表网为您精选了1篇初中语文阅读教学意义,愿这些内容能够启迪您的思维,激发您的创作热情,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初中语文阅读教学意义

初中语文阅读教学篇1

阅读可以丰富学生的精神世界,帮助学生提升语文素养。尤其是对于初中时期的学生来说,他们处在从小学的简单阅读到高中复杂阅读的过渡时期,在这一时期帮助学生养成一个良好的阅读习惯是非常重要的。从当前的初中语文教学中可以发现,阅读教学一直存在很多问题,这些问题导致学生的阅读流于表面。而深度阅读作为一种阅读模式,可以有效地帮助学生拓展自己的知识面,进而养成一个良好的阅读习惯。

在初中语文教学中开展深度阅读的意义

深度阅读和传统的阅读方式存在很大区别,在初中语文教学中开展深度阅读,可以帮助学生丰富自身知识、提升学生的思维能力、促进学生的不断发展。有利于丰富学生自身的知识。在进行深度阅读时,教师要积极对学生进行引导,带领学生发掘文章的中心思想和内涵,帮助学生培养良好的思维能力。语文课文中蕴含着极其丰富的哲理,如果使用传统的阅读方式进行阅读,很难挖掘语文课文中蕴含的知识。但是在深度阅读的方式下,学生在阅读的过程中会对文章有深刻的了解,进而不断感知文章内涵,最终体会到文章中蕴含的道理。在初中教学中开展深度阅读,就是要帮助学生通过不断的阅读去理解内容中蕴含的真正哲理,让学生读有所得,不断丰富自身的知识。有利于提升学生的思维能力。深度阅读还有利于提升学生的思维能力,因为学生在进行深度阅读的时候,需要对阅读内容进行不断的思考,进而分析出其中的含义,在分析的过程中,学生的思维能力就会得到不断的锻炼。比如在语文教学的过程中进行深度阅读,可以让学生主动去思考内容的中心思想以及作者想表达的观点,对阅读内容所用的表达方式、修辞手法进行分析,甚至在自己的文学创作中学以致用。这样一来,在不断地阅读与创作的相互循环中,学生的思维能力就会得到循环上升的效果。有利于推动学生的不断发展。在初中语文教学中开展深度阅读,有利于帮助学生不断发展、不断成长。首先,学生通过深度阅读,可以对作者以及外界有一个更深的认识,从而拓展自己的视野。其次,深度阅读可以帮助学生形成一个比较成熟的思维体系,帮助学生对自我有一个更加成熟的认识,最终推动自己不断完善自我。其实深度阅读的过程不仅是充实学生学习的过程,更是揭露学生缺点的过程,它能够让学生在这个过程中不断进行自我反思和自我提升。

阻碍深度阅读在初中语文教学中应用的因素

应试教育导致阅读观念的功利化。阻碍深度阅读在初中语文教学中应用的一个因素是应试教育。长期以来,应试教育是我国教育行业的主要教学体制。在这种环境下,学生过分追求分数而忽略了学习深度。以初中语文教学为例,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为了帮助学生取得一个比较好的成绩,会使用机械的方式进行教学。虽然这种方式有利于帮助学生应付考试,但是并不利于学生真正实力的提升。在应试教育的影响下,学生过分追求成绩的提升,对于阅读的深度有所忽略,语文教学中功利化阅读观念十分盛行,学生也无法养成一个健康的阅读习惯。教师阅读观念对学生的影响。首先,教师对阅读缺乏正确的认识,一度认为在进行语文教学的过程中,学生应当以课内文章的阅读为主,是否进行课外阅读对学生学习能力的影响并不大。另外,有些教师还认为,课外阅读仅仅可以拓展学生的视野和知识面,并不能真正帮助学生成长,而教材中的阅读内容是根据学生年龄段设置的,它们才是真正有利于学生学习能力提升的阅读材料。虽然课内阅读的作用无法抹杀,但是对于学生来说,仅仅依靠课内阅读来进行教学可以起到的学习作用十分有限。学生自身阅读能力的欠缺。首先从学生的阅读能力来看,很多学生认为只要进行不断的阅读便可以提升自己,但是有些学生对自己的认识不够充分,无法选择适合自己阅读的内容,盲目地进行阅读,最终导致阅读效果并不理想。从阅读习惯来看,很多学生没有良好的阅读习惯,存在严重的功利心和目的性,他们希望通过短时间的阅读来提升自己的知识量,进而在考试的过程中取得良好的成绩。在这种思想的引导下进行阅读,学生无法全身心投入阅读中,最终导致阅读效果并不理想。学校和家庭缺少良好的阅读氛围。从初中阶段的学校可以发现,其图书馆的使用率非常低,因为学校的主要目标是升学,所以在教学过程中忽略了图书馆的重要性。图书馆藏书量少、缺乏专业的管理者等问题导致学校的阅读氛围极其薄弱。另外,学校开展的课外阅读活动也并不多,一般只是阅读后的征文活动等。从家庭角度来讲,家庭是培养学生的另一个重要场所,家庭环境、家长的举动都会对学生产生影响。然而因为家长缺乏阅读意识,缺乏阅读经验等原因,无法为学生营造一个浓厚的阅读氛围,所以导致学生对阅读的积极性并不高,这严重影响了深度阅读在初中的开展。

深度阅读在初中语文教学中的应用策略

从当前初中语文教学中可以发现,浅层化阅读的现象依然存在且占据着主导地位,严重影响了初中生阅读能力的提升和语文素养的提升。所以为了改变这一现状,应当推动深度阅读在初中语文教学中的开展。开展情境教学,为学生创造深度阅读氛围。在初中的语文教学中帮助学生进行深度阅读,教师首先可以开展情境教学,帮助学生创造深度阅读的氛围。通过情境教学法,让学生身处相应的氛围,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比如在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可以先设置相应的情境,然后找一些同学进行分角色扮演,通过表演的形式将课本内容进行演绎。让学生分角色进行表演,不仅可以激发学生的兴趣,让学生更加投入地进行表演和阅读,还能让表演者对特定的角色有一个更加清楚和深刻的认识,进而提升阅读效果。开展阅读活动,激发学生阅读兴趣。除了教学之外,学校和教师积极组织阅读活动,激发学生的参与积极性,让学生在更加主动地状态下进行阅读。首先,教师可以每周利用一节课时间在班级内部开展古诗词朗诵的活动,以此来提升学生的文学素养。学校也可以不定期地在学校组织朗诵比赛,为了鼓励学生积极参加比赛,学校还可以设置一些实质奖励。最后,学校还可以定期组织读书会活动,并且组织裁判进行评比,在读书交流活动中,评比出一名优秀的学生,然后进行表彰和公示。总之,学校可以根据实际情况开展各种各样的读书活动来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合理利用图书馆,拓展学生阅读资源。要推动深度阅读在初中语文教学中的开展,还需要为学生提供充足的阅读资源,毕竟巧妇难为无米之炊。从当前初中阶段的图书馆来看,资源有限、缺乏专业的管理模式和管理工作者等,所以图书馆的作用一直得不到体现。为此,学校要认识到这一问题,并且积极采取措施。首先,图书馆要聘请专业的管理工作者进行管理,保证图书馆的正常运营。其次,学校要积极投入资金,购买大量图书资源供学生阅读。另外,在周末期间,学校图书馆还要尽可能保持开放,为学生提供阅读便利,让学生有充足的图书资源和时间进行阅读。设置问题争议,引导学生进行阅读。为了保证深度阅读的开展,教师还可以在教学的过程中设置问题和争议点,然后对学生进行阅读引导,让学生带着问题去阅读,试图寻找解决问题的答案。这种方式可以让学生更容易进行深度阅读,因为学生为了找到相应的答案,会在阅读的过程中更加认真,进而提升自身的思维能力。而且争议点大多本身就是文章的重点内容,通过设置争议点往往能够帮助学生更容易抓住文章的重点内容。比如《天上的街市》一文中,可以让学生思考为什么诗人会描写牛郎织女过着快乐的生活,这与传说中是相互冲突的。通过设置这一争议点,让学生对这一冲突进行分析,便很容易抓住这一文章的主题思想。

结语

深度阅读可以推动初中语文教学的发展,改变长期以来初中语文阅读中存在的问题,帮助学生养成一个良好的阅读习惯。虽然目前限制深度阅读在初中语文教学中开展的限制因素很多,但是只要在学校和教师的共同努力下,一定可以让深度阅读在初中语文教学中得到应用和推广。

作者:李瑞峰

初中语文阅读教学篇2

影视资源与文学名著最显著的共同之处就是能为人们提供精神慰藉,带来思想上的启迪。文学名著由于内容精深、立意高远、写作时代距今较为久远等原因,与当代环境下成长起来的学生之间存在一层隐形的“文化屏障”,这对学生的阅读积极性造成了一定的打击。由于根据文学名著改编的影视资源保留了文学名著的精神内核,且对于初中生更具吸引力,所以探讨以此为工具推动名著阅读教学工作的开展十分有意义[1]。

一、初中语文名著阅读教学现状

(一)学生阅读兴趣不浓厚

初中生正处于青春期,思维较为活跃,容易受到新鲜事物的影响。相较于文学名著,他们更倾向于阅读言情、武侠小说,再加上一些名著是基于当时时代背景创作的,与当前社会情况相距甚远,导致其在阅读时难以深刻理解其中的情感。例如,《钢铁是怎样炼成的》展现了崇高的共产主义理想,但对于一些没有经历过艰苦岁月的初中学生来说,书中表达的内涵过于严肃,且难以共情,导致其阅读兴趣不足。

(二)教师欠缺有效的教学方法

许多语文教师在进行名著导学时采用的方法不合适,如为了增加学生的课外阅读量,选择了抽查学生读书笔记的方式。这导致一部分学生为了应付检查,轻阅读、重摘抄,本末倒置,反而不利于自身的阅读学习。还有一些教师为了方便学生阅读,为学生整理出讲义,将名著内容进行精减。这看似为学生着想,却可能导致一部分学生借口课业繁忙、阅读兴趣不足等投机取巧,不仔细阅读原著。实际上,每个人阅读原著后的体会是不一样的,学生以阅读讲义代替阅读原著的方式学习,不仅无法增加阅读量与拓展知识面,还可能会受到教师讲义中内容的影响,使思维受到一定限制。

二、影视资源与初中语文名著阅读教学融合的重要意义

(一)提升学生的审美能力

无论是文学名著还是影视作品,都可称为艺术。根据文学名著改编的影视作品基本内核还是循照名著本身主旨,只是通过影视化的形式对书中内容进行了立体化呈现。名著读者成为影视作品观众后,通过观看影视作品可以获得更多不一样的体验与感悟。而在当前,相比于“娱乐至上”、不符逻辑、内容低俗的影视作品,学生通过观看名著改编的影视作品,可以获得艺术感悟,提升审美情趣,获得精神层面的提升。

(二)提高学生语言表达能力

在文学名著改编的影视作品中,突显人物性格的重要方式就是人物的语言。因为影视作品与文学作品不同,没有那么多的转折词与过渡句,许多内容只是通过镜头或场景转换让观众自行想象。而真正推动故事情节发展、展示人物性格的就是人物语言。基于文学名著改编的影视作品,其语言符合人物本身的设定,一些关键人物的语言甚至充满了哲理[2]。通过观看这类作品,可以潜移默化地对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产生影响,提升其文学素养。

三、影视资源与初中语文名著阅读教学的融合策略

(一)科学选取融合的时机,多层次调动学生兴趣

俗话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一些经典名著因为创作年代距今较为久远,或是语言比较晦涩难懂,或是内涵过于深刻等,往往很难引起学生的共鸣。但只要教师在课堂上合理应用影视资源,激发学生阅读名著的兴趣,就可以充分发挥出文学名著的教育功能[3]。1.在课前进行影视资源展示。对于教师而言,在课前进行影视资源展示,可以为学生后续课程内容的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将影视资源与课文内容相联系,能使学生从一开始就充满学习兴趣。这样学生在阅读时更容易对课文中描写的内容产生画面感,更易理解文中人物形象,也会更加专注于体会原著的文字魅力。例如,在教学九年级上册《三顾茅庐》这一课之前,教师可以截取电视剧《三国》中第33集的片段,利用多媒体进行播放。在观看前,教师要对学生提出要求:不可以单纯地将其当成电视剧来看,而是要观察故事中的细节并回答问题。如三顾茅庐的故事中,刘、关、张三人的态度是一致的吗?如果不同,那又有什么不同?在影片中,刘、关、张为什么三次都被拒之门外?为什么最终又得以见到孔明?教师要根据影视资源内容,设置合适的题目,以启发学生的思维,而不是让学生单纯地进行影视作品欣赏。2.在课中进行影视资源展示。因为教材篇幅限制,有时学生仅通过学习课文节选的名著内容无法很好地理解人物形象,所以教师就需要在课中进行影视资源展示,发挥影视资源思路点拨与丰满人物形象的作用,让学生对课文内容产生更深层次的理解。例如,对于九年级上册《范进中举》一文,仅通过课文内容的学习似乎只能得出这个故事可笑又可悲的结论,讽刺的只是趋炎附势、追求功名利禄的社会现实:而范进在该片段的形象似乎是清贫、老实、麻木的,只是作为科举制度的一个受害者,与其他明显带有贬义批判色彩的人物不同。但实际上,教师如果将影片《儒林外史》中范进到知县汤奉处“打秋风”的片段进行展示,学生也许就会得出不同的人物评价。该故事发生在范进中举之后,范进的母亲因为过度欢喜而意外过世,故范进仍处在守孝期。严贡生为二人呈上了包含鸡、鸭、火腿等饭菜,范进没有过多推辞。而等到汤知县见范进时,范进却表现得身在孝期,不愿用过分贵重的餐具吃饭,先是换掉了银镶杯箸,接着又换掉了象箸。汤知县见此情状,以为范进恪守孝道,还因为自己没有准备素酒素菜而犯难。而在这时,使用竹筷的范进却伸手从燕窝碗里捡了个大虾元子送入嘴中,足可见范进的假仁假义。这样将范进遵守的假孝道与原著中的人物形象进行对比,学生就更容易理解其中的讽刺意义了。3.在课外进行影视资源展示。课外影视资源展示包括学习课文前与学习课文后的资源展示。在课外进行影视资源展示是因为课上的时间有限,学生一般无法完整地观看影片。教师如能在课外就展示相关视频,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其对即将学习的内容有大概的了解。例如,在进行《孤独之旅》这一课教学前,教师可鼓励学生自行观看电影《草房子》,使其对发生在油麻地的故事情节有所了解,体味影片中反映的对生命的无限尊重、对人性的无限理解和对情之美的无限赞颂。即学生可以感受到主人公杜小康的心灵成长、自我觉醒的过程,体会到主人公在成长中逐渐形成的坚强、沉稳、大方的品性,以及超出他年龄的成熟、担当和责任感,从而形成一定的审美评价。需要在课外进行影视资源展示的,一般都是整体篇幅较长的作品。例如,在学习课文《智取生辰纲》后,一些学生对于《水浒传》的兴趣浓厚,而《水浒传》原著最长版本可达120回,根据原著改编的电视剧更是有多个版本,集数也很多。因此,教师在课前让学生自行观看,显然是不现实的,故对于有兴趣的学生,教师可以鼓励他们在课外自行观看相关视频。

(二)整合教学资源,创新融合方式

在影视资源与名著阅读教学融合的过程中,教师的作用非常关键。许多教师因为缺乏策略,导致影视资源没有很好地与名著进行结合,形成一种分离状态。基于此,教师有必要整合教学资源,创新与文本融合的方式。1.借助影视作品台词。台词在影视作品中有非常重要的作用。一般情况下,台词具有展示人物形象、推动剧情发展的作用,因此存在“一句台词撑起一个角色”的说法。也许有些台词是脱口而出的,丝毫没有矫揉造作的意味,但这种非常平实的语言往往能让观众的内心产生共鸣。因此,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寻找、挖掘影视作品中经典的台词,分析台词对于展示人物内心世界、塑造人物性格的作用,然后再对照原著,让台词成为打通影视作品与原著之间联系的纽带。例如,在《刘姥姥进大观园》一文中,刘姥姥最经典的台词就是“老刘老刘,食量大如牛,吃一个老母猪,不抬头”。故而在进行教学时,教师就可以将电视剧《红楼梦》中刘姥姥进大观园的片段进行截取,然后一一对应在课文学习过程中,以此引导学生对片段进行分析:刘姥姥最经典的台词是哪一句?人物说话时的神态是怎样的?为了取悦别人而故作夸张搞怪是为什么?她为什么愿意配合王熙凤哄贾母开心,哄所有人开心?刘姥姥是一个怎样的人物形象?在场人物的反应又是怎样的?如此通过挖掘经典台词的方式,将影视资源与课文内容相联系,可让学生体会到小人物生活的艰辛。2.借助影视作品画面。影视作品与文学作品的最大区别就是影视作品可将画面直接呈现在观众眼前,这更容易激起观众的情感共鸣,让观众有代入感。因此,教师要注意撷取影视作品的经典画面进行定格,再对照原著,让学生反复诵读或鉴赏,以体味其中的美感。例如,在进行《爸爸的花儿落了》这一课教学时,教师可以节选电影《城南旧事》中主人公英子去探望得了肺病而身在医院的父亲的片段。父亲与英子谈话,并对她说:“你已经长大了。”影片以英子感伤的泪水与不舍的眼神表达出人的长大就是无数次“送别”积累起来的,并且在此时影片中第三次响起了《送别》这首歌。此时,教师应定格画面,让学生诵读原著中的《送别》:“长亭外,古道边,芳草碧连天……”通过反复诵读,学生可形成更加深刻的理解:每一次成长虽然有伤痛,但更要学会承担更多的责任。如此学生就会对课文中蕴含的情感产生强烈的共鸣。3.借助其他科普类视频。教材收录的文学名著并非都是通俗易懂的,有些需要学生具有一定的科学知识素养,才能够真正理解。因此,教师可适时地结合课文主题播放一些相关的科普视频,为学生理解课文内容提供支持。例如,部编版教材收录了法布尔《昆虫记》中的一些作品,而法布尔的科学小品文虽然语言生动,但毕竟有一些专业性较强的概念、术语。因此,教师可以在课前引入一些科普类视频,借此对一些专业性较强的概念、术语进行科学普及。如《蝉》这篇课文介绍了蝉的“蜕皮”,但很多学生对“蜕皮”不了解,甚至认为所有动物的“蜕皮”过程都是一样的。对此,教师可以借助专门准备的科普视频,带领学生听专家讲解,使学生对蝉“蜕皮”的过程有个直观形象的了解,这样学生在学习时不会感到枯燥,进而能真正以赏读的姿态借助法布尔的视角,领略每一只昆虫眼中的大千世界。4.借助影视作品与文学原著对比。出于对成本、市场等的考虑,影视作品在进行制作时通常会对原有的文学名著进行改编,很少有能够将文学原著1∶1还原的作品。因此,在进行影视作品与文学名著结合教学时,教师可以采用对比的方法,让学生寻找影视作品与文学原著之间的差异,明确原著的不可替代性。例如,在学习《智取生辰纲》时,教师可以截取电视剧《水浒传》(1998版)第11集的内容进行展示,让学生对比原文内容与影视片段。通过对比,学生很容易发现,两者在情节上有一些细微的差别。如“下药”的情节,电视剧中晁盖得知是卖酒的,多次询问价钱,然后拿来一只瓢,先后尝了两桶酒,最后确定一桶喝下,向杨志暗示两桶都没有药。接着吴用组织人下药,一次拿出两个瓢,直接让刘唐拿着装上药的瓢去舀酒。而原著则是一人还钱,一人偷喝酒,一人再去偷喝酒(下药)时被白胜发现,从而终止了对方“偷喝”,而把药下入酒中。学生评析:原著“下药”的情节非常巧妙,借舀酒作掩护,前一瓢装作要占便宜,后一瓢下药,而电视剧则编出“两桶都喝———直接下药”的桥段。一般来说,这种手段根本骗不了杨志,所以原著比电视剧更能体现“智”。通过影视作品与文学原著的对比,激发了学生的讨论热情,引起学生的认知冲突。学生觉得原著描写比影视剧片段更吸引人,这是因为文学作品中的动作描写往往比演绎更加精准,能留给读者更多的想象空间[4],而演员很难完全捕捉到书中人物的神态,也很难将人物的心理活动很好地表演出来。通过对比教学,能引起学生深层次的思考,即影视作品虽有短暂的视觉愉悦功能,却永远无法取代原著本身。

四、影视资源与初中语文名著阅读教学融合的注意事项

影视资源与名著阅读的融合需要遵循一定的原则,切勿因小失大,包括要科学选取影视作品的版本、坚持适度应用原则、强调影视作品辅助教学的作用等[5]。

(一)科学选择影视作品的版本

对于各大投资商来说,文学名著是经典IP,有市场、有看头,所以近些年不少经典文学作品陆续被改编与翻拍。而受成本、观众、编剧个人素质等因素的影响,即使是针对同一文学名著,不同版本影视作品的文学性与艺术性也是存在差异的。因此,教师在进行教学时,要特别注意选择合适的版本,以避免学生因为观看了过分改编的影视作品,而对文学作品产生曲解,妨碍名著阅读[6]。

(二)坚持适度应用原则

在进行影视作品与文学名著阅读教学的融合时,教师要特别注意把握适度原则,要让影视资源起到丰富课堂内容的作用,而不是干扰课堂[7]。例如,有些教师会选择占用2~3节课时,让学生观看一部完整的影片。但如果经常这样做,就会耽误正常的课时安排。因此,教师可以采取裁剪影视作品中经典片段的方法,防止课堂过度娱乐化。这样既能保证将影视作品引入课堂,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又能避免学生将注意力全部集中在影视作品上。

(三)强调影视作品的辅助作用

对于影视作品与名著阅读教学的融合,一定要特别强调影视作品在其中起到的只是辅助作用,即影视作品不能完全替代文本阅读[8]。教师在布置课外阅读任务时也要特别注意这一点,让学生以阅读原著为主。在教学过程中,如果要将影视作品引入课堂,教师就要提前设置好相关问题,让学生带着问题观看视频,从而让影视作品真正起到促进学生思考、帮助理解作品内涵的作用[9]。综上所述,将影视作品与经典名著阅读相结合具有积极意义,可以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帮助学生理解人物形象、掌握故事情节,促进文学素养提升[10]。在影视作品与名著阅读教学融合的过程中,教师要做到科学选取融合的时机、整合教学资源、创新融合方式,从而提高学生名著阅读的效果。

作者:魏文欣 单位:福建省清流县龙津学校

初中语文阅读教学篇3

语文教学强调听说读写,从促进学生自主建构知识的角度来看,“读”是其中最为重要的环节。在初中语文教学中,如何让学生有效地读是个值得研究的问题。在传统教学理论中,“读”往往是指单篇阅读。单篇阅读具有针对性,可让学生的阅读具有一定深度,但却无法让学生拥有更广阔的阅读视野,而没有广度的阅读,不能完全体现出文本对学生的引导作用。在这样的背景之下,整本书阅读应运而生。但是,教师在教学实践中该如何建立对整本书阅读的科学理解,如何将整本书阅读与单篇阅读教学有效联系,如何将理论学习中的收获变成教学实践中的具体策略与行为,这些问题都值得深入思考。作为语文教师,我们应该在认真研究整本书阅读理论的基础上,将所学理论与教学实践相结合,用理论去指导实践,同时在实践的基础上去更为深入地推动理论的发展,让理论与实践之间形成一个完整的闭环。在打造这一闭环的过程中,整本书阅读就会发挥促进学生语文知识建构、提升学生语文学科核心素养的作用。

一、整本书阅读的理论学习与思考

阅读对于学生的作用是不言而喻的。朱永新教授认为,一个人的精神发育史就是一个人的阅读史,而一个民族的精神境界,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全民族的阅读水平。所以,在当今时代,要想提高全民族的阅读水平,提升民族的精神境界,我们就有必要在语文教学中探讨“整本书阅读”。[1]而《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更明确地指出:“要重视培养学生广泛的阅读兴趣,扩大阅读面,增加阅读量,提高阅读品味。提倡少做题,多读书,好读书,读好书,读整本书。”由此可见,整本书阅读是语文教学的大势所趋。[2]当然,这还只是从理论上强调了整本书阅读的重要性,作为语文教师,我们应进一步了解整本书阅读对学生学习的意义。比如,整本书阅读为什么能够促进学生语言的建构与运用,能够发展与提升学生的思维呢?我们该如何让学生在阅读的过程中完成审美鉴赏与创造以及文化传承与理解呢?也就是说,我们应该从语文学科核心素养落地的角度来认识整本书阅读的价值。在这样的思路引导之下,笔者进行了认真的学习与梳理,形成以下几点思考:第一,整本书阅读可以让学生在宏观视角之下认识语言建构与运用。相对于单篇阅读而言,整本书阅读对学生语言建构与运用能力的培养是非常有效的,这主要是因为学生在整本书阅读过程中所具有的视野与单篇阅读是不同的。第二,整本书阅读可以让学生在更为复杂的情节认知中完成思维发展与提升。很显然,整本书阅读能给学生提供更为丰富的学习内容。学生在进行整本书阅读时,也就会有更充足的思维量。众所周知,一个人的思维能力总是在持续思维的过程中得到发展与提升的,因此学生在整本书阅读过程中必然会拥有一个思维发展与提升的机会。第三,整本书阅读可以让学生在作品中接触文化与审美。一般来说,当学生面对整本书的时候,就是在面对文化的载体,同时也有了一个关于审美的巨大空间。因此,整本书阅读的审美鉴赏与创造、文化传承与理解的空间是非常充足的。以古典名著《西游记》为例,这是学生最为喜欢的名著之一,但要将学生在同名电视剧中形成的兴趣迁移到名著阅读中来,对于教师而言仍是一个挑战。之所以先强调这一点,是因为笔者在教学实践中发现了二者的差异。学生观看电视剧的时候是通过视觉来接受图像信息,这是一个以生动形象的影像画面刺激学生感知的过程;而在阅读书籍的时候,学生接受的是文字信息的刺激,学生必须通过阅读到的文字去想象故事的情节,这必然会有一个语言建构过程。在此基础上,教师可以通过有效设计,让学生围绕书中情节、人物或该书的主题思想、艺术风格进行交流,强化学生对语言的运用。其实,在选择《西游记》作为整本书阅读对象的时候,笔者还考虑到初中生的认知特点,也就是说利用学生从电视剧当中形成的关于《西游记》故事情节的印象,可以支撑起学生的文字阅读,从而培养学生的语言建构与运用能力,同时也能够促进学生的思维能力发展。与此同时,《西游记》作为四大古典名著之一,学生在阅读时能够领略中国传统文化的浪漫、奇幻之美,并在人物形象解读过程中通过审美鉴赏继承与发展这种传统文化。

二、整本书阅读的实践总结与反思

基于上述理解,在初中语文教学中推行整本书阅读非常必要。当然,需要指出的是,对整本书阅读的理解还可以更精确一些,也就是说“整本书阅读”中的“书”,并不是指产品形态上的印刷品,也非一般意义上的文化产品,比如时文选集一类的“书”只是一些“文”的组合,其虽也有内涵上的关联,但并不具备精神产品的主体独立性与生命独特性。真正的精神产品往往与个体独特的精神生活和创造性劳动联系在一起。[3]这也就意味着,在选择整本书的时候,教师更应选择内在逻辑明确、文化底蕴丰厚的书,同时,在教学中还应特别注意已有实践中出现的一些不足,比如怎样设置整本书阅读的课程目标,如何通过教学组织实现整本书教学的最优化,这些都是整本书阅读教学绕不过去的话题。[4]鉴于此,笔者在《西游记》整本书阅读时,特别强调这些基本要素的研究。在确定《西游记》整本书阅读的课程目标时,结合学生的阅读能力与认知特点,笔者设置的教学目标之一就是“研读目录”。设计这一目标很大程度上是因为《西游记》(包括其他古典名著)的目录是对每个章节内容的高度概括,其本身的对仗特点,可以让学生在研读的过程中受益良多。在落实这一目标的过程中,笔者预测学生可能会遇到的问题,比如由于目录的高度概括性,学生可能在某些字词的理解上遇到困难,于是笔者主动设计了一些问题发在班级群中供学生讨论,这样可以有效帮助学生化解问题。在具体实践过程中,有这样一些细节令人回味:比如书中第3回的回目是“四海千山皆拱伏,九幽十类尽除名”。学生一开始阅读的时候,不知道这句话是什么意思,后来在阅读正文的过程当中发现,原来回目中的“四海千山”“九幽十类”都是有所指的,而用这八个字来概括正文中描述的那些海与山,以及所谓的九幽与十类,都是非常贴切的。学生看到四海之后就想到了四海龙王,还能进一步想到东海的定海神针,也就是如意金箍棒,南海的凤翅紫金冠、西海的锁子黄金甲、北海的藕丝步云履;看到千山的时候则能想到千山兽妖皆以孙悟空为尊;看到九幽则想到十八层地狱,以及生死簿上的十类猴属……学生通过这样的阅读,反复研究《西游记》中的回目,可以让自己对《西游记》整本书的宏观理解更为准确,同时也能够培养自己的概括能力。在整本书阅读过程中,笔者结合这一课程目标,还给学生设计了一个教学过程:让学生在读完某一章节后,先用自己的话去概括该章内容。学生通过实践发现,尽管自己已经非常努力,但是所用的概括性语言跟书的回目相比,还是有很大的差距。这一差距的发现没有打消学生的阅读热情,反而催生了学生更加深入的研究。不少学生自发将《西游记》的目录“慢慢”抄写在笔记本上——之所以说是“慢慢”,是因为学生并不是一下子抄过来的,而是在通读全书之后,再读一章抄写一个回目,慢慢积累起来。笔者曾经问学生为什么不直接看书上的目录,学生认为“当自己抄写一遍时,才能发现目录中每一个字或词的价值”。这种认识在笔者看来就是语言建构与运用能力得到培养的表现,同时也意味着学生认识到了目录的高度概括作用——概括式思维发展与提升的产物。而目录中所用的字或者词,显然与中国传统文化是密不可分的,学生在阅读、抄写、揣摩的过程中,伴随着审美鉴赏与创造,以及文化传承与理解。也就是说,在整本书阅读过程中,语文学科核心素养的培育是可以实现的。

三、整本书阅读的现状概括与展望

在理论学习与实践探究的过程中,笔者注意到,整本书阅读在中国语文教育中其实并不是一个新鲜事物,整本书阅读的教学思想最早见于叶圣陶先生《论中学国文课程的改订》一文:“现在的国文教材似乎该用整本的书,而不该用单篇短章……退一步来说,也该把整本的书作为主体,把单篇短章作为辅佐。”[5]当然,整本书阅读真正被一线教师关注是课改以后的事情。尤其是在对语文学科核心素养进行研究的过程中,人们逐步发现,单篇阅读在培养学生阅读能力的时候,的确具有比较明显的效果,但要想让学生的语文学科核心素养真正得到培育,就必须拓宽原有的课文教学思路,将单篇阅读推进到整本书阅读。尽管这显著增加了学生的阅读量,同时还面临着学习时间等问题,但是已有的实践足以证明,如果真正让学生进行有效的整本书阅读,对学生的阅读能力培养、写作能力提升等都有明显的促进作用。因此,展望未来的初中语文教学,笔者以为整本书阅读有着更大的空间,语文教师应以整本书阅读的推行为契机,一方面更新自身语文教学的基本观念,另一方面探究有效的整本书阅读教学方法。只有真正做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注意借鉴别人的真知灼见,同时摸索出适合自己的整本书阅读教学风格,语文教学才可以真正实现从单篇教学走向整本书阅读教学。

参考文献:

[1]杜赟.初中语文“整本书阅读”拓展资源的设计与实施[J].中国教师,2017(17).

[2]丁之境.“团体动力学”在初中语文整本书阅读教学中的应用[J].广东教育(综合版),2017(10).

[3]余党绪.“整本书阅读”之思辨读写策略[J].语文学习,2016(07).

[4]张小兵,倪峰.走进操作层面的“整本书阅读”[J].语文教学通讯,2016(25).

[5]胡根林,邓华.“整本书阅读”:应然和实然[J].中学语文,2018(07).

作者:黄玲 单位:汉川市实验中学

推荐期刊
友情链接